湿化问题及其研究进展
气道湿化-精品文档

通过将氧气加温并湿化,使吸入的气体保持适宜的温度 和湿度,从而减少呼吸道刺激和感染的风险。
气道湿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智能湿化技术
开发智能湿化设备,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和呼吸道状态,自 动调整湿化参数,提高湿化效果和患者的舒适度。
纳米技术应用
利用纳米技术制造更高效的湿化剂,提高湿化效果和持久性,减 少更换湿化剂的频率和成本。
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气道湿化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拓 展,如无创通气、肺泡灌洗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气道湿化治疗提供了更多的 选择。
02
类型与技术
被动湿化技术
蒸汽加湿器
01
通过将水加热蒸发,使水蒸气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湿度,从而
对气道进行湿化。
雾化器
02
利用超声波或高压气体将液体转化为微小颗粒,并在气道表面
呼吸机应用
对于需要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气道湿化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预防呼吸道干燥、痰痂形成等 问题。
工业领域
防尘措施
工业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为了减少尘肺病的发病率,需要采取有效的 防尘措施,其中包括湿化空气。
环境保护
一些工业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出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为了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 响,需要采用湿化技术进行处理。
智能湿化器
利用传感器和智能技术,能够实时监测气道湿度并自动调整 湿化程度,提高湿化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03
应用领域
医疗领域
湿化治疗
对于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吸道感染等的患者,医生会采用气道湿化治疗来缓解 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呼吸质量。
气道管理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气道管理,以保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和湿润,预防术 后并发症。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

1.1间断推注湿化法间断推注湿化法是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吸湿化液3~5ml,取下针头后将湿化液滴入气管内。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工气道的失水和干燥,但不能满足气道持续湿化的要求。
1.2输液管持续滴注法取输液器一付,按静脉输液法排气,剪去头皮针的针头,将头皮针软管插入气管切开套管内固定软管,并根据痰液的粘稠度调节滴数,此方法简单、方便,但输入速度不容易控制。
1.7雾化加湿本法利用射流原理将水滴撞击成微小颗粒,悬浮在吸入气流中一起进入气道而达到湿化目的。分超声雾化和氧气雾化。林惠华等[7]研究认为:氧气雾化湿化疗效优于超声雾化吸入,超声雾化因较大的吸入气雾可造成患者产生刺激性咳嗽,且雾化时氧气供应不足,也易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而氧气雾化比较柔和持久,刺激性小,舒适度好,病人容易接受。
1.3注射泵持续湿化法用一次性50ml注射器连接一条延长管,延长管一端接一条去针头的头皮针,插入气管套管内约3~4cm,用注射泵恒速推注湿化液,推注速度以痰液粘稠度来调节[3]。常规速度为4~8ml/h,痰液粘稠者可调节至8~20ml/h。采用微注泵控制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优于注射器间断湿化法,微注泵持续气道湿化可减少湿化不良导致的一些并发症,且对气道刺激性小,可减少或避免刺激性咳嗽并使气道处于近似生理湿化状态[4]。此法满足了机体持续湿化的要求,可使痰液稀薄易于咳出或吸出,且较少发生因反复吸痰而导致的气道粘膜损伤。注射泵持续湿化法临床上使用广泛,能取得很好的湿化效果,大大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还可以减少患者的开支。
1.6人工鼻人工鼻是模拟人体解剖制造的替代性装置,病人呼气时,相当于体温和饱和湿度的气体进入人工鼻,在人工鼻的内测面凝结,同时释放以蒸汽状态保存的热量;吸气时,外部干燥的气体进入人工鼻,在人工鼻内得到湿化和温热,然后进入肺部,如此往返循环,不断利用呼气中的热度和湿度来温热和湿化吸入的气体。人工鼻简单、轻便,与标准加热型湿化器比较不但价格低廉、安全,还可以对空气起过滤作用,避免湿化不足或湿化过度的情况。人工鼻能加热低于体温5~6℃的吸入气体,通过循环呼吸,呼出热气通常大于35℃,湿度高达100%,维持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方法新进展

工作单位:230001 合肥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ICU项海青:女,本科,主管护师收稿日期:2018-05-08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方法新进展项海青摘要 综述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主要包括气切口湿纱布覆盖法、滴注式湿化法、雾化吸入湿化法、人工鼻、氧气湿化瓶湿化法及湿化器加热湿化法。
认为合理地选择湿化方法,为不同个体制定个性化的湿化方案,能保证患者排痰通畅,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气管切开;气道湿化;新进展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6411(2019)16-0009-03 气管切开是急危重症患者解除呼吸道梗阻,改善通气功能的重要方法,是急、危、重患者的重要生命通道。
但有些患者病情好转不再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却仍需要气管切开时,吸入的气体不再通过鼻腔湿润,易造成下呼吸道干燥、痰液不易排出,严重时甚至造成患者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不张、堵塞气道等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最终引起或加重低氧血症、肺部感染。
有报道重症监护病房气切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占重症监护病房院内获得性感染的第一位,为25%~78%,最高达到100%[1],且大多为多重耐药菌感染,这不仅增加了治疗的难度,还使患者的住院天数和医疗花费升高,甚至会加大患者的死亡率。
因此寻求一种安全、有效、适合患者的气道湿化方法已成为气道管理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探讨气管切开而不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如何进行有效的气道湿化,以保证患者排痰通畅,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现综述如下。
1 气道湿化方法1.1 气切口湿纱布覆盖法 临床上最常用最方便的气道湿化方法就是将双层无菌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在气管套管外口,随干随换,这样不光能有效地湿化气道,同时也能避免灰尘落入气道造成继发性的肺部感染。
有学者认为由于套管口覆盖的湿化纱布往往因为固定不牢而脱落,以及湿化纱布和气道湿化治疗时易使气管切开纱布垫及衣领弄湿,引发患者舒适度改变等问题,而导致患者及家属拒绝使用气管切开湿化纱布[2]。
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管理的研究进展

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管理的研究进展无锡市中医医院江苏无锡 214001机械通气是利用呼吸机的机械装置产生气流和提供不等氧浓度,通过增加通气量、改善换气和减少呼吸功,以达到改善或纠正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酸碱失衡的治疗措施[1]。
人工气道的建立是治疗及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2],但其可使呼吸道的加温加湿的功能丧失,水分丢失增多,从而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干结,纤毛活动减弱,进而容易致气道阻塞、肺不张或感染率升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1机械通气病人气道湿化的目的正常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加湿的作用,使进入肺泡气体达到人体体温,并被水蒸汽所饱和。
在ICU危重病患者中,有许多需要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
人工气道的建立使上呼吸道的正常湿化、加温、过滤及咳嗽的功能消失,从而导致气道内黏膜假复层柱状上皮和立方上皮的破坏和扁平化,细胞变性、脱落,气道损伤后反应性充血,最终导致黏膜纤毛清除功能受损、小气道塌陷、肺不张等,同时由于咳嗽反射受抑制,分泌物滞留在支气管中,可导致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减少,肺顺应性下降,而诱发肺部感染[3]。
人工气道必须充分湿化,来保持气道湿润,维持呼吸道分泌物的适当粘度,才能维持气道粘液—纤毛系统正常生理功能和防御机能,减少和防止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气道的有效湿化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项重要的措施[4]。
2湿化液的选择临床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湿化液有以下选择:2.1无菌注射用水:系低渗液体,通过湿化吸入,为气管黏膜补充水份,保持黏膜-纤毛系统的正常功能,主要用于气道分泌物黏稠、气道失水多以及高热、脱水病人,但是注射用水对气道的刺激性较大,如若用量过多,可造成气管黏膜及细胞水肿,增加呼吸道阻力。
2.2无菌蒸馏水:蒸馏水内不含杂质,临床广泛应用于呼吸机常规气道湿化。
2.3生理盐水:系等渗溶液,主要用于维持气道黏膜-纤毛正常功能,但进入气道后,随着呼吸时水份的蒸发,氯化钠浓度逐渐增高,在气道内形成了高渗环境,导致痰液脱水变稠而不容易咳出。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新进展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新进展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是指通过对人工气道进行湿化处理,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湿润。
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导管,这些人工气道常用于重症患者的呼吸支持和机械通气。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气道湿化护理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新进展,包括湿化治疗的作用、常用的湿化设备和方法、护理要点等内容,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湿化治疗的作用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主要作用是保持呼吸道的湿润和通畅,预防呼吸道分泌物的干燥和粘连,减少气道阻塞和感染的发生。
湿化治疗还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道黏膜的状态,减少呼吸道炎症和损伤,提高氧气的输送和二氧化碳的清除。
湿化治疗还能够减少气道对客观刺激的敏感性,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舒适度,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二、常用的湿化设备和方法目前,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常用设备主要包括湿化器、雾化器和超声雾化器。
湿化器是指通过加热和湿化气流来提高气道湿度的设备,常见的有加热加湿器和袋装湿化器。
雾化器是将液体药物转化为雾状颗粒或气溶胶,通过人工气道进行吸入治疗的设备,常见的有压缩雾化器和超声雾化器。
还有一些新型的湿化设备和方法,如喷雾湿化器、水气混合器、气泡塞湿化器等。
这些设备和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需求来确定,以达到最佳的湿化效果。
三、护理要点在进行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时,护理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护理要点。
1.观察患者的气道情况,包括气道分泌物的性质、颜色、量和黏稠度,呼吸道症状的变化等。
及时发现并处理气道堵塞、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情况。
2.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湿化设备和方法,调整适当的湿化参数,确保湿化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定期对湿化设备和管路进行清洁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和气道垢积的发生,保持气道的通畅和清洁。
4.培训和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使用湿化设备和方法,加强患者的自我护理和监测能力,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效果。
喉癌术后患者持续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

喉癌术后患者持续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喉癌是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好发于老年男性,排头颈部恶性肿瘤的第三位,最新世界癌症报告显示我国喉癌标准化发病率为1.1/10万。
全喉或部分喉切除手术为均需要重建人工气道以维持术后呼吸道通畅。
人工气道失去原呼吸道正常功能,防御功能减弱;同时由于呼吸道失水增加,未经湿化的气体直接进入下呼吸道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导致气道组织发生病理学改变,引起一系列相关的并发症。
气道湿化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少气管切开并发症的关键。
现将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喉癌术后患者持续气道湿化的护理研究综述如下:1.气道湿化液的选择气道湿化是保持有效通气和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而湿化液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灭菌注射用水、氯化钠(Nacl)溶液,碳酸氢钠溶液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湿化溶液。
刘丽娟将43例喉癌气切术后患者,随机对照分组研究0.45%Nacl溶液和0.9%Nacl溶液的湿化效果,结果显示前者气道梗阻、气道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后者,分析认为0.9%Nacl溶液易失去水分形成高渗溶液,造成气道粘膜上皮损伤[v]。
传统的湿化液组合是0.45%盐水+沐舒坦+糜蛋白酶,联合用药不仅能互补优势,还能减少并发症。
2.提高湿化舒适度持续性气道湿化是通过精密输液器、微量输液泵等可控速输液管道将湿化液定时、定量、匀速的气道给药,能显著的提升湿化效果。
黄美素将76例喉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结果持续湿化的湿化适度率91.67%,认为持续湿化均匀、持续、可控的方式可明显提升湿化效果[v]。
喉切除术后患者呼吸方式改变,易于套管及气道内形成痰痂,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持续气道湿化可24小时维持湿化,保持气道湿润,减少痰液粘稠度,降低痰液黏附气道侧壁形成痰痂的风险。
江巧莲等观察22例喉癌术后患者不同气道湿化方式后痰痂形成情况,显示持续性气道湿化痰痂形成率为0%,明显优于间断气道湿化18%的痰痂形成率(p<0.01)[v]。
人工气道湿化液和湿化方式的研究进展

Su Yi ng, XiShu i Nur i x n( sng Cole f Fud n U n v r iy, a ha 0 03 lge o a i e st Sh ng i2 0 2 Chi a) n
摘 要 : 述 了 近 年 来 人 工 气 道 湿 综
化 液 和 湿 化 方 式 研 究 进 展 , 其 对
me h s a d r s ls oft e e r h. t od n e u t he r s a c Ke r s a tfc a ar y; m i ii a i n ol to hu i ii a i n y wo d r iii l iwa hu d fc to s u i n; m d fc to me h d; to
插 入 气 管 所 建 立 的 气 体 通 道 , 仅 用 于 机 械 通 气 , 用 于 气 道 分 不 也
塞 、 不 张 的 发 生 率 二 者 比较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肺 另 有 实 验 1 证 明 ,. 5 氯 化 钠 湿 化 效 果 优 于 0 9 氯 1 0 4% . 化 钠 , 为 0 9 氯 化 钠 进 入 支 气 管 内 水 分 蒸 发 快 , 离 子 沉 积 因 . 钠
在 肺 泡 支 气 管 形 成 高 渗 状 态 , 起 支 气 管 水 肿 , 利 于 气 体 交 引 不 换 , 0 4 氯 化 钠 是低 渗溶 液[ , 分 蒸 发 后 , 而 .5 ” 水 留在 气 道 内 的
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方式及湿化液选择进展

[10]王丹玲,叶海花,吕文斌,等.气管内置管注药最佳部位 和体位的实验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6):
351.
’
[11]姜英.气管内间断湿化法与输液管持续湿化法效果比较
[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4,4:2. [12]刘唤青,刘玉梅,张燕江.输液泵在人工气道湿化中的应
用[J].护理研究,2002,16(9):527. [13]汪新.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行超声雾化吸入的护理探讨
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气道湿化的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 点,直接影响患者疾病的预后及康复,以上就气道湿化方式和 湿化液选择进行了探讨,希望对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工作有所 帮助。 参考文献: [1] 田勇泉.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4:230. [2] 吕淑华.气道管理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
护理学杂志,2005,2(16):30. [7] 侯翠霞,王林文,孙丽洁,等.气管切开后3种气道湿化
方法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4,18(8):1380. [8] 张发,张靖,奚靖,等.气管切开后气道冲洗33例[J].护
理学杂志,2004,19(19):32.
[9] 李铮.微量注射泵在气管切开湿化中的应用[J].广西医 学,2005,27(3):357.
理学分册,1998,18(9):408. [17]刘又宁,陈良安,于森阳.机械通气与临床[M].2版.北
京:科学出版社,1998:313,398。
[18]江东红,曾清.气管切开病人ICU内肺部感染分析与护
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3):178. [19]King M,Zahm JM,Pierrot D,et a1.The role of mucus ge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化问题及其研究进展一湿化变形及湿化机理1.1 湿化变形地基基础工程以及土石坝等重要的水工建筑物,不可避免地要与水发生直接的接触,水位的上升使建筑物局部开始浸水,浸水后的土体由非饱和状态变为饱和状态,这时土体的结构发生变化,其应力应变关系也随之改变,各项物理力学指标有所降低,这个过程称为湿化过程。
土体受湿化过程的影响,一般都要发生土体体积的改变,这种在湿化过程中的体积变化称之为湿化变形。
土体产生湿化变形的原因通常有如下几种:土石坝初次蓄水;由毛细现象等引起的水位上升;大气降雨等等。
一些学者对土体的湿化和湿化变形进行了研究,对堆石料、土坝坝料土和膨胀土等分别进行了湿化试验,建立了一些土体湿化的数学模型。
1.2 湿化机理及防治土体产生湿化变形的大小与土的三相组成和构成土的固体颗粒的结构形式具有密切的联系。
土是由固体的土颗粒、水和气体等所组成的三相体系。
固相土颗粒构成土体的骨架,是土体的主要部分,一般为粘土矿物颗粒或砂粒;土颗粒之间的孔隙充满了水和气体,饱和土体,为两相体系;孔隙中水、气并存,为三相体系。
(1) 固体土颗粒土体中的固体土颗粒是决定土的物理性质和工程性质的主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矿物颗粒之间的作用比较稳定,具有较强的联系,因而土体的强度也比较高。
土体浸水湿化后受水分子的润滑作用,矿物颗粒间的联系发生改变,土颗粒之间的作用也被削弱,土体的强度也随之降低。
土颗粒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土体的狭义结构即构成土的固体颗粒的结构形式得到,它取决于土体固体颗粒的大小、形状、表面特性、相对位置和相互之间的联结等等。
目前研究比较多的还是土体固体颗粒的狭义结构以及由此建立的结构类型。
固体土颗粒按基本结构要素分为简单颗粒、团聚体和半团聚体。
这些结构要素在自然土体中不是孤立地存在的,由于一般土体均为含有多种矿物的组合体,并常常含有一定数量的砂粒,自然土体的结构类型是比较复杂的,通常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散粒结构:土体是由大颗粒组成,颗粒间联系很少。
在浸水以及压力的作用下,散粒结构很容易发生变化,由松散变得比较致密,湿化过程产生的变形和其它结构相比是最大的。
粒-膜结构:土体是由半团聚体组成,颗粒间存在某种联结,构成。
在浸水以及压力的作用下,粒-膜结构也比较容易发生变化,随着颗粒之间的进一步致密,湿化过程产生的变形是比较大的。
团聚结构:土体中大小颗粒按一定比例混合,其特点是大颗粒彼此不接触。
在这种结构中,颗粒之间的致密变化使总的体积变化较小,湿化过程中的变形是很小的。
融凝结构:土体基本上由细微的分散颗粒组成,无大颗粒,即使有个别大颗粒的存在,亦根本不起作用。
土的所有性质完全由分散体系的特性所决定。
这时土体的体积很难发生变化,湿化过程中几乎不产生湿化变形。
(2) 土中水土中水与固体土颗粒一样,对土体的物理性质、工程性质的影响很大。
土体的性质与土体的含水量、土中水的形态和物理条件、水中的化学成分有关。
土中的水可以分为强结合水、弱结合水、自由水。
强结合水是指紧靠土粒表面的结合水,不能溶解盐类和传递静水压力,具有很大的粘滞度、弹性和抗剪强度,其性质接近于固体,在湿化过程中其体积不会发生变化;弱结合水是紧靠于强结合水的外围形成的一层结合水膜,没有溶解盐类的能力,可以从水膜较厚处向较薄处转移,具有渗透吸收的特性,在湿化过程中,其体积也不容易发生变化;自由水是存在于土颗粒表面电场影响范围以外的水,和普通水一样,可以自由流动。
自由水可以分为毛细水和重力水。
毛细水,存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透水层中,处于颗粒间的边角部位和填充于管状的孔隙之中,其体积的变化可以引起新的湿化过程,产生湿化变形;重力水,存在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透水层中,处于颗粒间的大孔隙之中,在重力梯度作用下可产生移动。
在湿化过程中,其体积易发生变化。
另外,土中的水在土体浸水饱和后,传递土体受到的外部荷载,对土体起到很大的压密作用,能够使土体发生收缩,促进土体的固结过程。
(3) 土体中的气体土体中的气体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可以与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体积交换,土体中的气体也是影响土体浸水湿化、湿化变形的大小的重要因素。
土体中的气体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溶解气体:可以改变水的结构和溶解度的性质,当形成水化物时,它的作用更加显著;当湿度、压力增高时,可从自然溶液中释放出小气泡。
气体的释放和溶解都将引起土的结构的变化,使水、气总体积减小,从而使土体在外荷载不变的情况下产生压密,在土体浸水过程中,这种体积减小将计入湿化变形内。
结合(表面吸附)气体:土的结合气体含量与土的矿物的化学成分、分散程度、土的湿度等因素有关。
土体湿度增高,吸附气体的能力将降低,当湿度超过最大吸着含水量或达到饱和状态时,气体的吸附已经微不足道。
在土体浸水湿化过程中,结合气体的体积也成为湿化变形的一部分。
自由与密闭的气体:是土体中的主要气体,填充与颗粒之间的大小孔隙中。
控制自由气体总含量的因素有:孔隙度、湿度和物理环境特点。
在土石坝的填筑过程中,表层土受水浸湿,当浸水位高时,常形成密闭气体。
密闭气体的作用比较大,它可以降低土石坝的沉降量,这是一个有利的因素;随时间的推移,当密闭气体被土体中的水分吸收或者受压力影响被排除时,却又能引起土石坝的较大变形,这种变形应该计入湿化变形。
密闭气体的排除见使土体的压密条件发生变化,可以使得在“干态”状态下不可压缩的土体在浸水后产生压密。
(4) 土体湿化的机理及防治土体中最容易发生体积变化的成分为液相和气相,影响土体湿化变形大小的因素主要是土体中液相和气相的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土体浸水,由“干态”(不饱和)向“湿态”(饱和)过度,增加的水分子与土体的固体土颗粒作用,其结果主要表现为使土体的各项物理力学指标有较大的改变,通常使土体的强度降低;而水分子与气体的相互作用:水分子排挤气体,同时在土体压力作用下,一些气体得以排出,等土体达到饱和时,土体中不存在吸附气体;水分可以溶解一部分气体,使得气体在土体中所占的体积减小。
上述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土体在浸水前后发生体积改变,称之为湿化变形。
湿化变形明显与否取决于土体的湿度、气体含量、压力、土体的密度和土颗粒的大小等土体的特性:原状土、超固结土,其湿化变形一般不太明显;而松软土,其湿化变形通常比较较明显。
对于大型的土石坝、初蓄水位变化较大以及施工期短的土石坝需要考虑湿化变形的影响。
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忽略湿化变形的影响:30~40米以下的低矮坝;等级不重要的土石坝;严格控制施工条件和施工质量,边碾压,边撒水密实度高。
湿化变形的预防措施:在水工建筑物施工过程中,使用级配比较合理的岩土材料;分层填筑,分层碾压,一边碾压一边撒水,增加填筑的密实度,同时使材料有可能发生的湿化变形预先发生;对于地基基础工程来说,可以在工程的适当部位铺设隔水层,防止由毛细现象引发的水位的上升;设置防水和排水设施如排水沟、截水沟等,减小和防止由于降雨的影响而产生的湿化变形;对土石坝来讲,要控制水库的初蓄水位,避免水位的突变,同时要控制水位的上升和下降的速度。
二湿化变形的研究进展浸水变形是岩土工程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问题,除黄土具有湿陷性外,许多人工填土也具有不同程度的浸水变形性能。
浸水湿化变形不仅对土石坝工程的变形、稳定、开裂和渗透稳定等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也常影响渠道边坡、挡土结构物和建筑物地基的性状。
对土的湿化变形研究,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果。
在利用有限元处理这类问题方面,也有许多好的观点和建议。
过去,湿化变形试验研究在单向固结仪中进行;1973年,Nobari和Duncan首先用三轴试验分别对非饱和试样和饱和试样进行了砂土的湿化变形试验,并认其相同应力状态下应变上的差别作为湿化附加应变(双线试验法),并提出了在非线性有限元计算中考虑湿化变形的方法,应用于分析Oroville 土坝的浸水变形。
此后,不少学者从试验和计算方法上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刘祖德首次提出多线试验法湿化试验。
其方法为首先按常规三轴试验步骤在一定围压3σ下将干试样等向压缩到体积不变,然后施加轴向压力,达到一定应力水平后,浸水饱和测浸水湿化变形量;在浸水饱和过程中,保持试验压力状态不变,测定湿化引起的轴应变增量a ε∆、径向应变增量r ε∆,最后再对此试样继续加荷,直到破坏,在不同应力水平条件下,分别进行湿化变形试验。
通过风化砂的湿化试验表明,在无偏应力的静水压力作用下,湿化体应变也是可观的,所有土样经湿化后,变形模量显著下降,Oroville 坝计算中采用自原点出发的干湿两条应力应变曲线直接跳跃的方法来处理湿化变形是不正确的,文中还推出了本次试验土料的湿化变形与应力状态关系的归一化公式。
即K aaw =ε∆,)1(Kc b vw -=ε∆ ; (1) 式中 aw ε∆—湿化引起的轴应变;vw ε∆—湿化引起的体应变;K —侧压力系数,K =13/σσ;a ,b ,c —三个试验常数,视土质而定。
这之后,不少学者利用该方法对不同的填土(包括砂性土、粘性土、黄土)进行多线试验法试验。
陈慧远对砂土进行了双线试验法和多线试验法试验,结论认为在侧压力为常数的情况下进行湿化变形试验,所得到的饱和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在破坏前,有时不一定在干态的曲线之上;此时,将干态与饱和态曲线比较不能够反映湿化变形,并且得到的浸水体变和轴应变比多线试验法的小,应采用多线试验法求土料湿化变形。
文中还对碧流河土石坝进行考虑湿化影响的应力应变分析。
具体方法是把风干土样加荷到某种应力状态(31σσ和),浸水饱和测湿化变形量,组合各种31σσ和,测得各应力状态下的湿化变形量,把测得的湿化应变与相应应力状态下干土应变相叠加得假象的饱和状态,根据各应力下饱和状态的应变整理出本构模型的湿态参数,以后仍采用干湿两种状态计算应变之差作为湿化应变。
陆士强对粘性土进行了多线试验法湿化试验。
粘性土也会产生附加应变,并得出该次试验下湿化附加应变值与应力水平及固结压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多线试验法(特别在固结压力偏小时)得出的附加应变大于饱和试样与非饱和试样相应的应变差值,认为当土料湿化效应显著时要考虑用湿化试验来测定湿化应变值。
殷宗泽等提出了一种在有限元计算中考虑土坝浸水变形的方法。
用更能反映浸水变形特性的双屈服面弹塑性本构模型代替Duncan —Zhang 模型,用增量法求浸水变形,克服全量法带来的缺点,并对小浪底土坝初次蓄水进行变形分析。
李广信对堆石料进行多线试验法和双线试验法湿化试验,用双线试验法得到的堆石料的湿化变形偏小。
堆石料压实后湿化变形显著减小,轴向变形减少更明显,从用相似模拟制成的小试样的室内试验得到的湿化变形比现场值偏大。
本文还提出了湿化割线模型,其与干、湿状态下土的双曲线模型配合,可进行土石坝初次蓄水时应力变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