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三篇】
经典最简短的民间故事【三篇】

【导语】故事不⽤复杂,简单有趣便是极好的。
关于经典最简单的民间故事有哪些呢?下⾯就是⽆忧考给⼤家整理的经典最简短的民间故事,希望⼤家喜欢。
【学好数学能断案】 乾隆年间,鲁中句⽉县有个奇⼈崔九,不管多复杂的账⽬,只要请了他来,都会理得不差分毫,⼈送外号“铁算盘”。
这天,县令林墨轩乘了⼀顶⼩轿来到崔九家,说弥⽔镇发⽣了⼀场⽕灾,汪记棉花店的仓库因灯笼被风吹翻失⽕,把紧邻的瞿家粮店的粮仓也烧了,两家闹得不可开交。
官司打到了县衙,林墨轩难坏了,所以来请崔九帮忙。
当天,崔九就带着盖了县令⼤印的全权委托书和⼏个捕快去了弥⽔镇。
崔九查看了粮仓现场后,把瞿、汪两家掌柜叫到⼀起,让他们说说到底烧毁了多少粮⾷。
瞿家掌柜侯魁说:“五万⽄新麦,只是账本忘在粮仓⾥,被⽕烧了。
”汪家掌柜钱岩说:“起⽕头天中午,阿三、阿四为了掏鸟窝,还借了长梯⼦搭在瞿家仓上,他们说看到只有半仓粮⾷,三万⽄都不到!”不待崔九发话,侯魁说:“我们的账本虽然烧了,可我们收粮⾷时,都给了粮户⼀张优惠券,上⾯注明了卖给我们粮⾷的⽄两,这两天我们发了告⽰,让⼤伙⼉拿出凭据给我们作证。
” 崔九听了点点头,让⼈赶紧把粮户送来的凭据汇总。
他还特意看了看凭据,的确注明了粮户的名字和卖粮⽄两,汇总的结果正是五万⽄⼩麦。
崔九扒拉着算盘,说看来这事基本清楚了,他要回去向县太爷交差了。
临⾛时他跟侯魁商量,说有个亲戚要肥⽥,想买粮灰,侯魁满⼝答应。
崔九摆摆⼿,让捕快们招呼⼈把粮灰打扫了,⼀筐⼀筐过了秤,码放在场院⾥。
然后说他先回去交差,回头让亲戚来交钱拉灰。
第⼆天晌午,崔九陪着林墨轩⼜回到了弥⽔镇就地审案。
场地布置好后,崔九让⼈⽀炉⽣⽕,架上铁锅,放进去三⽄⼩麦,不⼀会⼉,⼩麦全烧成了灰。
众⼈正稀⾥糊涂,有⼈过来打扫锅⾥的灰烬,⽤秤⼀称,报数道:“⼆两!”接着,崔九“噼⾥啪啦”扒拉了⼀阵算盘后⾼声道:“瞿家被烧粮⾷掐头去尾,抹零找整,认定三万⽄!”侯魁不⼲了,嚷道:“你这数如何算出?”崔九说:“三⽄⼩麦烧成了灰只有⼆两,粮仓的灰烬不过两千⽄多⼀点,刨去仓顶的⽵器、苇箔、麦秸等灰烬,⽕灾时烧毁的仓粮不过三万⽄!” 林墨轩⼀拍惊堂⽊,喝道:“侯魁,那两万⽄粮⾷哪去了?还不从实招来!”侯魁吓得腿⼀软,跌坐在地上。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三篇】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三篇】【卖井】川南有个无名小镇,相传有位放牧人,实在口渴难忍,便俯下身子,手捧路边沟里的水饮用,发觉水很咸,小镇所以有了名字,叫盐泉镇。
后来,当地商人发现了盐业商机,纷纷在自己土地上凿井,遇到盐卤丰富的地方,就会有卤水自然喷薄而出。
数年后,小镇成了繁荣的大镇。
有个陕西盐商,名叫周继发,他就是在盐泉镇发了大财,以至于举家迁来,世代定居于此。
周继发发迹后,就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与其在东家手里倒盐,卖到北方,不如自己就地买井,或者买地凿井,这样,有了根据地,降低了成本,自己也才好站稳脚跟,显示势力。
一天晚上,周继发和唐大财喝酒,无意中就冒出了这个想法。
唐大财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经营着五十多口井,周继发贩盐,都是从他手里进货。
唐大财当时一听,心里不禁乐坏了,就动起了歪脑筋:“老弟,实不相瞒,我正想开个当铺,可眼下苦于手头银两紧张,一时半会儿还想不出个好办法……唉,实在不行,我就只好卖井了。
”周继发一听,正中下怀,说如果唐大财愿意卖井,他就愿意买下,两人一拍即合。
第二天,唐大财带着周继发,一口井一口井地查验。
每到一口井时,唐大财叫忙碌的工人,全部就地停下,不要动,然后,差人提取深井卤水,让周继发当场品尝。
周继发一一品尝后,咸味均很浓,当即满意点头。
就这样,周继发和唐大财签了契约,买下了牛市坝一带的十口盐井。
【神井】周继发哪里会晓得,唐大财卖的这十口井,其实都是废井,他提前就做了手脚,把含盐高的卤水悄悄注入到井里,待周继发来验货时,又制造出盐场工人忙得热火朝天的场面,周继发自然上了套。
唐大财怕周继发发现上当后,带人找他生事,所以卖井后,吩咐好家丁,就出去游山玩水了。
一月后,唐大财玩够了,回来了。
不料,管家急匆匆上来禀报:周继发买下废井后,按照北方人做事严谨的习惯,首先在盐井周围修筑起高高的围墙,外面闲杂人等不得进入,然后才开工取卤。
按唐大财在盐井做的手脚,卤水最多只能开采五天,可奇怪的是,周继发的十口井,不但没停工,反而出盐量越来越多!打探的人去过多次,亲眼所见白花花的盐巴,持续从盐场运出。
中国传统民间儿童故事(精选3篇)

dversity gives people precious opportunities for tempering.(页眉可删)中国传统民间儿童故事(精选3篇)中国传统民间儿童故事1托塔李天王李靖在陈塘关做总兵时,他的夫人已经怀孕三年有余,迟迟不见胎儿降生。
夫妇二人忧心不已。
一天晚上,夫人梦见太乙真人对她说:“夫人这一胎乃是灵珠子转世,日后就让他做我的徒弟吧!”不久却生出一个肉球。
真怪!李靖惊慌之下劈开肉球,居然跳出一个惹人喜爱的男娃娃:粉嫩的小脸,右手套着一个金镯子,肚子上还围着一块红菱肚兜。
这个娃娃就是哪吒。
(他的金镯子就是乾坤圈,肚兜就是混天绫,都是神仙的厉害法器)哪吒七岁那年,夏天异常炎热。
一天,哪吒来到河边洗澡。
水中混天绫映得河流红彤彤的,小哪吒将它摆一摆就掀起大浪,摇一摇河流晃动,顿时玩性大起。
谁知这九湾河乃东海的出口,此时海底龙宫地动山摇,虾兵蟹将一个个摔得鼻青脸肿。
东海龙王派夜叉到水面查看,见是一个小娃娃捣乱,边骂边举起斧头向着哪吒砍去。
哪吒还手时,乾坤圈打中了夜叉的脑袋,夜叉死掉了。
哪吒见到这个丑八怪妖怪被自己打死了,决定洗洗混天绫打道回府。
龙宫又晃动了起来,加上龙王得知夜叉被杀,怒火中烧。
三太子见决定带兵前去把哪吒捉来。
三太子见到哪吒举剑就刺,哪吒躲闪数次还是没能摆脱纠缠。
哪吒急了就用混天绫把三太子紧紧裹住,又拿乾坤圈一打,三太子也呜呼哀哉了,虾兵蟹将见状连滚带爬地逃走了。
哪吒看了看变成小龙的三太子,心想:我把这小龙的龙筋抽出来,做条腰带送给爸爸吧。
于是,他把龙筋抽出来,带回家去了。
龙王痛失爱子,一怒之下,上门寻仇。
李靖得知原委,心中疑惑,想把哪吒找来询问一番,在后院见到了正在搓绳子的哪吒。
哪吒抬头看到爸爸,举起手开心地说:“爸爸,我今天抽了一条小龙的筋,正给你做腰带呢。
”李靖这才知道哪吒真的闯了大祸,只好将他带到龙王面前。
龙王看见儿子的龙筋,伤心欲绝,“你杀了我的儿子,我不会善罢甘休的。
中国民间流传故事5篇

中国民间流传故事5篇中国民间流传故事5篇民间故事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将先民留下的阅历、才智和价值观念传递给后代。
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国民间流传故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国民间流传故事【篇1】山谷里,住着母子两人。
他们的生活,全靠儿子卖柴度日。
有一天,少年砍柴砍累了,躺在石头上休息。
仰头观察一棵树上,挂着一只他从来没有见过的果子。
少年摘下来吃了,只觉得嘴里甜丝丝、香喷喷,不一会地便睡着了。
当他醒来的时候,好象听见树上有两个人在谈话。
一个是尖嗓门,一个是哑嗓门。
尖嗓门说:“扎卡!扎卡!老兄,好久不见啦!”哑嗓门说:“我们的国王耳朵痛,咕咚!请了很多喇嘛念经,咕咚!屋顶上扔了许多‘刀玛’,咕咚!我们每天进行宴会呵,咕咚!”尖嗓门又说:“扎卡!扎卡!国王的病好了吗?扎卡!”哑嗓门笑着说:“这些个喇嘛,都是大饭桶,咕咚!只会哄骗国王,哪里晓得治病,咕咚!其实国王的耳朵,并没有什么病,只是钻进了一只大蜘蛛,咕咚!只要在国王身边,摆一口大水缸,在水缸上轻小扣鼓,蜘蛛听见鼓声,以为是春雷响了,便会爬出来;观察铜缸,以为到了水边,便会抽丝结网。
这时候,只要把蜘蛛丝拉断,国王的耳朵就不痛了,咕咚!咕咚!”少年感到非常惊奇,这两个人怎么站在树上谈天呢?睁开眼睛一看,树上根本没有人,只有一只花喜鹊,一只黑乌鸦,两个谈得正兴奋。
少年想:“是不是我吃了那只果子,就能听懂鸟儿说话?无论如何,我要到城里去一趟,看看乌鸦的话是真是假?”少年回到家,对母亲说;“阿妈,明天我想到城里看看。
”阿妈说:“孩子,你一天不砍柴,咱俩就一天没糌粑,你跑到城里去干什么?”少年说:“阿妈,千万不要生气,等我回来就知道啦!”其次天,他早早地起来,揣着两个糌粑团就往城里赶。
半路上,观察前面一个人骑在骡立刻,后面跟着一只小马驹。
小马驹边跑边城:“阿妈,阿妈,等等我呀!”那匹骡马呢,也是边跑边说;“小马呀!你自己快来吧!鞍鞯上有颗铁钉,扎得阿妈好痛呀,我要快快跑回家。
中国经典民间故事三篇

【导语】民间故事从⽣活本⾝出发,但⼜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它们往往包含着⾃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下⾯是⽆忧考分享的中国经典民间故事三篇。
欢迎阅读参考! 【⼤禹怒斩防风】 防风⽒是古越先祖,夏禹时代杭嘉湖⼀带的⼀位部落⾸领,治⽔英雄。
⼤禹治好地上洪⽔,来到会稽茅⼭开庆功会。
各路治⽔的领头⼈陆续前来。
到了开会的⽇⼦,只缺⼀个防风⽒。
防风⽒个⼦⾮常⾼⼤,曾经和⼤禹的阿爹⼀起治过⽔。
因为他们治⽔只堵截,不疏导,治⽔失败了。
鲧被砍了头,防风⽒侥幸留下。
后来,防风⽒⼜跟⼤禹治⽔,不愿跟随⼤禹去挖河,说让他带些⼈仍到⼭间去筑坝拦洪。
⼤禹⼼⾥虽不⾼兴,还是同意了。
防风⽒带了些⼈在四明⼭筑坝,把四明⼭北坡的⽔全拦了起来。
这回他以为⼤功告成了,就头枕在⼭巅,脚搁在坝上,呼噜呼噜睡起⼤觉来。
不料转⾝时脚⼀蹬,⼤坝倒了⼀⼤截。
⼭洪哗啦啦往下泻,搞得余姚百姓死伤惨重,等到防风⽒重新把坝筑好,已是⼤禹在茅⼭开会的第⼆天了。
防风⽒懊懊丧丧来见⼤禹,⼤禹⼗分⽓愤,就问⾝边执法的⼈道:“损坝泻洪,毁⽥伤⼈,该定何罪?” 执法的⼈答道:“⽴斩!”⼤禹点了点头便叫随从把防风⽒绑了去杀头。
因为防风⽒个⼦⾼⼤,跪在地上,执刑⼈的⼑⼦还够不着他的项颈。
于是⼤禹就叫⼈建造了⼀个刑堂,堂中央设⽴⾼台,让防风⽒跪在刑台下,执刑的⼈站在台上,这样⼿起⼑落,才把防风⽒的头斩了下来。
⼤禹斩了防风⽒。
⽴即带领⼀⾏⼈赶到余姚去挖江,引洪⼊海。
当地百姓便把防风⽒的⼫体葬在附近。
后来⽼百姓在治理镜湖时,还掘出过⼀根七尺长的⼈⾻,据说便是防风⽒的脚⾻。
于是⼈们在那⾥建了⼀座“七尺庙”,纪念防风⽒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有的学者认为,禹王杀防风的主要⽬的在于杀⼀儆百,借以削弱本地区部族势⼒,有利于夏王朝在太湖流域的统治地位。
他们认为,公元前2198年,中原华夏部落军事联盟的⾸领夏禹巡视江南,在今绍兴会稽⼭召集各地诸侯会议。
中国民间故事大全(优秀6篇)

中国民间故事大全〔优秀6篇〕中国民间故事在线阅读篇一五月五挂艾篙很久很久以前,住在天上的一位神仙来到了人间,要看看人们日子过得如何。
神仙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过路的人,怀里揣着水、火和电三个神力无边的神瓶走进河边的一个小村子,来到一对年轻夫妇的家里。
他推开大门,见这家的男人已经喝醉了,正歪在床上打着呼噜,女的正坐在炕上喝着香茶。
旁边,狗食槽子里装着大块大块的熟肉。
他家的小孩那么坐在用最好的白面烙成的大面饼上玩耍着。
神仙走上前去,鞠了一个躬,对那个女人说:“你的面容胜过天上的月亮,心肠像滋润万物的雨露。
请送给饥饿的行人一点食物,好充一充饥腹,继续赶路。
〞那女人发出一阵冷笑,说出一番尖刻的话语来:“狗吃了我的食物会替我看门,鸡吃了我的东西会给我下蛋。
你吃了我的粮食对我有何用,远点躲着吧,我不愿意看见你肮脏的脸。
〞说完,那女人便让她家的大狗向神仙扑去。
神仙气坏了,决定给这个既吝啬又狠毒的女人点颜色看看。
于是他用手轻轻朝那条大狗一点,那刚要扑来的狗便被定在墙上了。
那女人看见自己家的狗被定在那里,心中十分纳闷,也十分惊恐。
接着,她又看到墙壁上显出四行白字来:“五月初五,天火呼呼,大火过后,此村焦土。
〞那女人吓得魂儿都没了,她心中暗想,这会是个什么人呢?墙上的字是什么意思呢?她想回身去问一问,但等她转过身来,那人早已不见了。
村里有人看到一个衣衫滥褛的过路人来到了她家,但却没有见他出来,便赶来问是怎么回事。
那个女人无奈,便把在她家里发生的事告诉了村里人。
于是,这事便在村里传开了,大家都埋怨那个女人太不懂情理,他们都非常害怕。
刚到四月末五月初,全村人都纷纷收拾好东西准备四处逃命。
五月五日那天的一大早,神仙又装扮成一个过路人来了。
他怀里仍揣着水、火和电三个神瓶。
他准备将瓶子里的神火倒出来将这个村子烧掉。
这时,神仙看到有一位老太太和一大一小两个孩子正要过河去。
只见老太太背着大孩子,领着那个小孩,过河时非常艰难。
神仙觉得奇怪,她为什么背着大的而领着小的呢?便迎着老太太喊道:“身背大孩领小孩,几时才能到对岸?假设想快些过河去,应背小孩领大孩。
中国民间故事(精选5篇)

【导语】民间故事是民间⽂学中的重要题材之⼀。
从⼴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形式的⼝头⽂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作品的统称,有的地⽅⼜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
下⾯是整理分享的中国民间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中国民间故事 乔庄⽔煎包全国闻名。
⽔煎包从外⾯看,上⾯乳⽩,封⼝处有⼗⼏个匀称的褶皱,拧成⿇花状,就像⼀朵盛开的⽩菊花;底部饹馇成浅黄⾊。
咬上⼀⼝,油⾹满⼝,特别是吃到包⼦的焦壳时,⼜⾹⼜脆,真乃⼀绝,吃后唇齿流⾹,回味⽆穷。
来到乔庄镇,如果不尝⼀尝这⾥的⽔煎包,你就会留下⽆限的遗憾。
提起乔庄的⽔煎包,还有⼀段美丽的传说。
同治年间,在博兴有⼀户姓催的⼈家,主⼈叫崔⽅,靠卖⽔煎包为⽣,他们的崔⽒⽔煎包独具特⾊,价格⼜便宜,买卖童叟⽆欺,⽣意做得红红⽕⽕。
有⼀天,崔⽅正在打着⽔煎包,突然,门外来了两位官差,骑着两匹快马,在门前停下来,他们跳下马,⼀位差⼈⾛上前问:“你们可是姓崔,主⼈叫崔⽅。
” 崔⽅不知道发⽣了什么事,⼩⼼翼翼的问:“是啊,我就是崔⽅,不知道官爷有何吩咐?” 那官差说:“好吧,先每⼈给我们来⼗个⽔煎包,我们尝⼀尝。
吃过后再告诉你。
” 崔⽅把⼆⼗个⽔煎包,放在两个盘⼦⾥,端到了两个官差⾯前。
两个管差,⽤筷⼦夹起来,放在⿐⼦上闻了闻说:“嗯,的确很⾹,果然名不虚传。
” 他们吃光了盘⼦⾥的⽔煎包,来到崔⽅跟前说:“崔⽅接旨!” 崔⽅哪⾥见过这种阵势,⼀家⼈吓的哆哆嗦嗦的跪在地上。
其中⼀位官差说:“传皇上⼝谕,崔⽅速进京候旨。
” 崔⽅轻声的问:“官爷,不知道皇上叫我进京何事?” 官差笑了笑说:“你去了就知道了,现在马上跟我们⼀块⾛。
” 皇命难违,崔⽅只好跟着官差到了了北京。
原来,同治皇帝⾝体⽋安,整⽇茶饭不思,有⼈向皇上推荐了博兴的崔家⽔煎包,皇帝便传旨让崔⽅到京城,进御膳房给皇上做⽔煎包。
崔⽅知道后,这才放了⼼。
中国民间故事(分享10篇)

中国民间故事(分享10篇)1.中国民间故事篇一相传,古时候有八位神仙:铁拐李。
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和曹国舅。
这八位神仙个个神通广大,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法宝。
铁拐李的法宝是一个葫芦,这个葫芦能炼出灵丹妙药,治病救人。
汉钟离的法宝是一柄芭蕉扇。
张果老整天倒骑着一头毛驴。
吕洞宾的法宝是一把能降妖伏魔的宝剑。
何仙姑的法宝是她手中的荷花。
蓝采和的法宝是一个花篮。
韩湘子的法宝是一支笛子。
曹国舅的法宝是他手里的笏板,笏板一拍,就能发出美妙的声音。
有一天,八仙来到了东海边,想要过海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桃会。
吕洞宾说:铂我们各自使出自己的能耐来,看谁先到海的那一边!”于是,铁拐李把自己的葫芦抛到了海上,汉钟离抛出了扇子,吕洞宾抛出了宝剑,何仙姑抛出了荷花,蓝采和抛出了花篮,曹国舅抛出了笏板,韩湘子抛出了笛子。
七位神仙各自站在自己的法宝上,在大海上航行。
张果老呢?他直接骑着毛驴下了海!就这样,八仙各显其能,向着海对面出发了。
这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故事。
2.中国民间故事篇二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为人正直,少年时便以孝顺而闻名。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时,包公中了进士,当时28岁。
包公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但是他的父母因为年老多病,不愿随他到他乡去。
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在身边,那么这个儿子不能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扔下父母不管,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着儿子去外地的,而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种情况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辞去官职照料父母。
由于父母不愿跟随包公去外地,包公便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得到了官吏们的称颂。
几年后,他的父母相继离世,包公才重新踏入仕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间故事【三篇】
【阿诗玛的故事】
从前有个叫阿着底的地方,贫苦的格路日明家生下了一个美丽的
姑娘,阿爹阿妈希望女儿像金子一样发光,所以给她起名叫阿诗玛。
她逐步地长大了,像一朵艳丽的花。
阿诗玛“绣花包头头上戴,美丽
的姑娘惹人爱,绣花围腰亮闪闪,小伙子看她看花了眼”。
她能歌善舞,那清脆响亮的歌声,经常把小伙子招进公房。
她绣花、织麻样样
能干,在小伙子身旁像石竹花一样清香。
喜欢他的小伙排起了长队,
不过在阿诗玛的心里头,只有他的阿黑哥一个。
阿黑是个勇敢智慧的撒尼小伙子。
他的父母在他十二岁时,被土
司虐待,相继死去。
他被财主热布巴拉抓去服劳役。
一天,他为主人
上山采摘鲜果迷了路,在深山密林里挨冻受饿,受尽了折磨,因怕主
人责骂,不敢回去。
正在这时,他遇到了放羊的阿诗玛,她把阿黑领
回家,阿黑被阿诗玛的阿爹阿妈收养为义子。
从此,阿黑和阿诗玛两
小无猜,相亲相爱。
逐步地,阿黑长成了大小伙子,他的性格像高山
上的青松——断得弯不得,成了周围撒尼小伙子的榜样。
人们唱歌夸
赞他道:
圭山的树木青松高,撒尼小伙子阿黑,万丈青松不怕寒,勇敢的
阿黑吃过虎胆。
阿黑十分勤劳,很会种庄稼。
他在石子地上开荒种苞谷,苞谷比
别人家的长得旺,苞谷穗也比别人家的长得长。
他上山砍柴,比别的
小伙子砍得都多。
他从小爱骑马,而且不用马鞍辔头。
他调理的马,
骑起来矫健如飞。
他挽弓射箭,百发百中。
他的义父格路日明,把神
箭传给了他,使他如虎添翼。
阿黑喜欢唱歌,他的歌声特别嘹亮。
他
还擅长吹笛子和弹三弦,他吹的笛声格外悠扬,他弹的弦子格外动听,不知吸引过多少姑娘。
这年火把节,阿诗玛与阿黑互相倾吐了爱慕之
情以后,这对义兄妹便定了亲。
有一天,阿诗玛去赶街,被阿着底财主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看中了,他要娶阿诗玛做媳妇。
他回家央求父亲热布巴拉,要父亲请媒人
为他提亲。
热布巴拉早就听说过阿诗玛的美名,他马上答应了儿子的
请求,请了有权有势的媒人海热,立即到阿诗玛家说亲。
海热到了阿
诗玛家,用他那麻蛇般的舌头,夸热布巴拉家富甲一方,阿诗玛嫁过
去会享受无尽的富贵荣华。
阿诗玛听了之后说:“热布巴拉家不是好
人家,他家就是栽起鲜花引蜜蜂,蜜蜂也不理他,清水不和浑水一起流,绵羊不能伴豺狼。
”阿诗玛的回答,惹恼了海热,他威胁说:
“热布巴拉家是阿着底有钱有势的人家,热布巴拉的脚跺两跺,阿着
底的山都要摇三摇。
你想好了,要是不嫁过去,当心丢了家。
哼哼!”
阿诗玛不管海热怎样威胁利诱,就是不嫁。
转眼间,秋天到了,阿着底水冷草枯,羊儿吃不饱肚子,阿黑要
赶着羊群到很远的滇南温暖的地方去放牧。
临走时,阿黑向阿诗玛告别,他们互相勉励,互相嘱咐,依依不舍。
阿黑走后,热布巴拉便起了歹心,派打手和家丁如狼似虎地抢走
了阿诗玛。
他心想,只要阿诗玛磕了头,吃了酒,来了客,生米做成
熟饭,不嫁也得嫁。
不过,坚贞的阿诗玛牢牢忠于她与阿黑的爱情,
她被抢到热布巴拉家以后,在热布巴拉夫妇的威逼利诱面前,始终不从,拒绝与阿支成亲。
财主捧出金银财宝,指着满满的谷仓和成群的
牛羊对阿诗玛说:“你只要依了阿支,这些都是你的。
”阿诗玛瞧也
不瞧,轻蔑地说:“这些我不稀罕,我就是不嫁你们家。
”
阿支急得像只猴子上蹿下跳,恶狠狠地骂道:“你不答应嫁给我,就把你家赶出阿着底!”阿诗玛毫不畏惧:“大话吓不了人,阿着底不
是属于你一家的。
”热布巴拉见阿诗玛软硬不吃,恼羞成怒,他命令
家丁用皮鞭狠狠地抽打阿诗玛,把她打得遍体鳞伤。
阿诗玛被关进了
黑牢,但她坚信,只要阿黑知道她被关在热布巴拉家,一定会来救她。
一天,阿黑正在牧羊,阿着底报信的人找到了他,向他报告了阿
诗玛被抢的消息。
阿黑闻讯后,很为阿诗玛的安危担心,他立刻跃马
扬鞭,日夜兼程,跨山涧,过险崖,从远方赶回家来搭救阿诗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