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菜栽培繁殖技术

合集下载

几种水生植物人工培养快繁技术的研究

几种水生植物人工培养快繁技术的研究

几种水生植物人工培养快繁技术的研究本文选取了狸藻(Utricularia vulgaris)、睡菜(Menyanthes trifoliate)、花蔺(Butomus umbellatus)这三种水生或沼生植物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出了这三种植物人工快繁的初步方法,为进一步实现大批量组培快繁打下了基础。

通过实验发现,高温和低光照会加速狸藻匍匐茎解体和休眠芽形成,休眠芽经过14℃保存30d后再经过30d的22℃处理可萌发,新匍匐茎在高温条件下生长和解体速率都增强。

人工培养狸藻时,日平均水温不宜高过22℃,同时给与高光照,在水中需要补充无机盐类和小型水生动物,可以满足狸藻生长的需要。

本文研究了睡菜的离体快繁技术,带芽的嫩茎段为较适宜的外植体,消毒时间75%酒精30s,升汞9min;适宜的初代培养基为MS+BA1.0mg·L<sup>-1</sup>+NAA0.10mg·L<sup>-1</sup>;适宜的继代培养基为MS+BA0.5mg·L<sup>-1</sup>+NAA0.05mg·L<sup>-1</sup>。

花蔺的无性繁殖体除了地下茎外,还能通过珠芽进行越冬和繁殖。

选取珠芽的尖端组织,用75%乙醇浸泡30s,无菌水冲洗后1g/LHgCl<sub>2</sub>浸泡8分钟。

将珠芽顶端纵切后在MS+BA1.0+NAA0.05-0.1的培养基中进行初代培养,成活后进行继代培养,继续将组织纵切,在MS+BA1.5+NAA0.05-0.1的培养基中培养,使之形成新芽,反复二到三次后可长成数个新植株。

新植株生根后在湿润的蛭石当中炼苗,之后可进行移栽。

荇菜种植技术

荇菜种植技术

荇菜种植技术
栽培管理:栽培的株行距依观赏要求而异,一般在60cm左右,初 期浅水,后随苗的生长情况逐渐加深水位。在植株的生长期内, 要及时清除杂草和杂物,保持水体的清洁,并结合除草追施1-2次 肥,促使植株的生长发育,提高其观赏效果。在北方冬季要进行 越冬处理。主要虫害为蚜虫,用40%的乐果乳剂1000倍液喷杀可 达到防治效果。
荇菜种植技术(来源:苗 交 所)
莕菜(Nymphoides peltatum (Gmel.) O. Kuntze),别名水荷叶,龙胆 科莕菜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茎圆柱形,多分枝,密生褐色斑点, 节下生根。蒴果无柄,椭圆形,,成熟时不开裂;种子大,褐色,椭 圆形。花果期4-10 月。性强健,耐寒又耐热,喜静水,适应性很强。 产中国绝大多数省区,世界多性繁殖:在3月中旬进行催芽,4月上旬待温度上升到13℃以上 时,即可播种。首先选择播种用的土壤、器皿。后将培养土装盆的2/3, 浸透水后,将种子撒播在泥土表面,再在上面撒一层细土或砂,加水13cm,上盖上玻璃,保温保湿。约1月左右生长出浮水叶,这时需要分离 育苗培养,待苗长到4-5片浮叶时即可移栽定植。
荇菜种植技术
绿化价值 绿化可作水面绿化,叶形似缩小的睡莲,小黄花艳丽,繁盛, 装点水面很美,还可以净化水质。叶漂浮水面,花大而美丽,可 以引种供观赏,在农村还可以做家畜饲料,营养物质丰富,是绿色 天然饲料,同时有发汗透疹;利尿通淋;清热解毒的功效。

莴苣的种植方法和管理

莴苣的种植方法和管理

莴苣的种植方法和管理
莴苣(Lactuca sativa)是一种常见的叶菜类蔬菜,种植方法和管理如下:
1. 土壤准备: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以便莴苣的生长。

在种植前,耕翻土壤并混入有机肥料,以提供充足的营养。

2. 种子播种:可以选择直接播种或者育苗后移栽两种方法。

直接播种时,将种子均匀撒在准备好的土壤上,然后轻轻覆盖一层薄土。

育苗后移栽时,将种子先播种在育苗箱中,待苗长到2-3叶时,将苗移植到园地中。

3. 光照和温度:莴苣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每天至少6小时以上。

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5摄氏度。

4. 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要过于湿润。

浇水应保持适度,避免积水。

5. 施肥:在播种后2-3周进行第一次施肥,以有机肥料为主。

之后,每隔10-14天进行一次追肥,以保持植株的营养需求。

6. 除草和杂草管理:及时除去莴苣周围的杂草,以免竞争水分和养分。

可以使用有机草木灰等天然材料进行覆盖,以减少杂草生长。

7. 病虫害防治:注意观察并及时处理莴苣的病虫害问题。

常见的病虫害有蚜虫、
白粉病和蚜虫等。

可采用生物防治或有机农药进行防治。

8. 收获:莴苣一般生长30-60天后可以开始收获。

根据个人需求,可以选择整株收获或者叶片逐片收割。

以上是莴苣的种植方法和管理,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护理,可以获得丰收的莴苣蔬菜。

睡菜离体快繁技术的研究

睡菜离体快繁技术的研究

睡菜离体快繁技术的研究赵峰;胡若洋;杜思乐;石雪飞;李学东【摘要】以睡菜的幼嫩茎段为外植体,接种到附加不同浓度激素配比(6-BA/NAA)的MS培养基,诱导睡菜愈伤组织、芽及根的生长.研究发现,外植体在1.0 mg/L 6-BA+0.1 mg/L NAA+MS的培养基上培养10d,可观察到浅绿色的愈伤组织.愈伤组织转接到4.0 mg/L 6-BA+0.3 mg/L NAA+MS培养基上2周左右可生成芽.对带芽的愈伤组织再进行诱导生根进而形成完整再生植株,最适根诱导培养基为0.3 mg/L 6-BA+1.0 mg/L NAA+MS培养基.该实验采用植物离体快繁技术成功建立了睡菜再生体系,为睡菜种苗规模化奠定了技术基础.【期刊名称】《西北植物学报》【年(卷),期】2015(035)002【总页数】6页(P410-415)【关键词】睡菜;愈伤组织;植株再生【作者】赵峰;胡若洋;杜思乐;石雪飞;李学东【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048;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048;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048;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048;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813.1+3Key words:Menyanthestrifoliata L.;callus;plant regeneration睡菜(Menyanthestrifoliata L.)又名螟菜、醉草,为龙胆科睡菜属多年沼生草本植物,根状茎匍匐粗大,初为绿色,老熟后转为褐色,三出复叶,小叶卵圆形,挺出水面,总状花序具多花,花白色,花冠背面常带粉色,上部内面具白色流苏状毛,蒴果球形,种子膨胀,圆形,花果期5~7月,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华北、云南、西藏及四川等地[1]。

可片植于河流、湖泊、池塘浅水处,极具观赏价值(图版Ⅰ,A~G)。

睡菜的栽培繁殖以分株繁殖为主,多在每年的3~5月进行,将根状茎分割,具3~4个芽眼分栽即可,也可播种繁殖[2]。

荇菜

荇菜

生长环境
荇菜生于池沼、湖泊、沟渠、稻田、河流或河口的平稳水域。通常群生,呈单优势群落。荇菜适生于多腐殖 质的微酸性至中性的底泥和富营养的水域中,土壤PH值为5.5-7.0。经常与水生植物殖草、轮藻、狐尾藻、金鱼 藻、浮萍、紫萍、细绿萍、菱、苦草和菖蒲等混生。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福建省、贵州省、上海市、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安徽 省、四川省、江苏省、吉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北省、河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西省、重庆市、云南省、 北京市、甘肃省、山东省、陕西省、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天津市、台湾省、黑 龙江省、山西省。 日本、俄罗斯及伊朗、印度等国也有分布。
荇菜小绿叶紧贴水面,晶亮小巧的黄花亭亭立出水上,花期长。盛花时,成片的荇菜景观尤为壮观。丛植、 片植皆宜。
荇菜茎秆粗壮,生物量较高,且其根系扎于底泥中,能大量吸收底泥中的N、P。此外,荇菜对藻类生长有较 好的抑制作用,适宜在人工湿地应用。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栽培技术
选地施肥:种植荇菜对土壤的要求极高,地块需要具有良好的排灌性和通透性,最好是附近拥有充足的水源 的腐殖质酸性土壤。在选择了种植地之后,需要将地块进行整地,然后消毒杀菌。整地有助于改善土壤的结构, 之后施农家肥,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的肥沃程度。
水肥管理:荇菜出苗成活后,根据它们具体的生长情况,对水位进行调整,荇菜的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 量较高,在荇菜的生长初期,种植地的水位应保持在5厘米左右,需要保证土壤的含水量在25%以上,后期的水位 最好不要超过30厘米,水分过高会影响荇菜的生长。在荇菜的正常生长过程中,每次荇菜采收之后或叶子出现发 黄时需要进行追肥。肥料主要以氮肥为主,同时搭配适量的磷钾肥,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它的生长。

山苏蕨菜种苗繁殖及促成管理

山苏蕨菜种苗繁殖及促成管理

山蘇蕨菜種苗繁殖及促成管理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全中和台灣山蘇花(Asplenium nidus L.),俗稱鳥巢蕨,是花蓮地區首先大規模栽培的新興野菜,82年新秀鄉公所和農會獲得本場栽培技術的轉移,積極推廣的結果,目前栽培面積已達150公頃。

初期農民種苗的取得皆來自山林,造成原生地生態的破壞。

本場有鑑於此,遂著手研究種苗的繁殖方法及其促成栽培模式,現已建立簡易孢子播種法、組織培養法及分芽繁殖法等繁殖模式及種苗出瓶介質與肥培促成管理之方法,可以大量繁殖種苗。

推廣之後已逐漸解決種苗不足的問題,並減少原生地的環境破壞。

一、簡易孢子播種法取葉背已產生孢子且孢子已成熟呈褐色的台灣山蘇花植株,用小刀片將孢子刮下集中,或將孢子生長處的葉片割下切成0.5cm×0.5cm大小並風乾;其次準備水草、泥炭土或4號較細的蛇木屑,以保鮮盒或花盆作容器,取準備好的孢子或剪好的孢子葉片,播種於放置濕水草的保鮮盒或花盆內,每盒(盆)均勻撒佈0.1公克,播種後蓋上蓋子,注意保濕,置於有間接採光的室內,1個月後將盒蓋打開,增加受光率,此時可看見原絲體及原葉體陸續形成,惟需注意若以帶葉片的孢子播種需將孢子部分朝上放置,3個月左右可見幼孢子體形成,約6個月左右可以移植於穴盤作促成栽培。

二、組織培養法(一)孢子無菌播種法取葉背已長出孢子,顏色即將轉變成褐色或完全褐色的孢子葉片,切成0.5cm×0.5cm大小,每10小片左右裝一小燒杯,用75%酒精消毒20秒鐘,再以2%漂白水消毒20分鐘,1%漂白水消毒20分鐘,最後以無菌水沖洗2次,接種在不含植物生長素的1/2MS培養基上,經過一週左右,即可長出原絲體及原葉體,再1個月左右就可以長出許多配子體,將配子體塊取出放入1/2MS液體培養基懸浮培養2週的時間,即可長出2倍的癒合組織和配子體,其中的成熟配子體部分因懸浮培養而使藏精器的精子能與藏卵器的卵結合,達到受精的作用;將癒合組織和配子體取出,培養在不含生長素或添加1ppm苯甲基腺嘌呤(BA)的1/2MS培養基上,2週左右就可以看到細小單片葉的幼孢子體長出,約1個月後有更多的葉片和根的形成,成為一完整的植株,待小苗長到約3公分左右,即可移出馴化定植。

旱地莲种植方法

旱地莲种植方法

旱地莲种植方法旱地莲(scientific name:Nelumbo nucifera)又称为睡莲、莲花、莲華、莲蓬(蓮蓬)、花菜蓮、清蓮、睡菜、蓮子、美菜,是莲科莲属的一种植物,是我国的传统草药之一。

旱地莲花形态美丽,而且繁殖能力强,所以成为了栽培花卉的重要品种之一。

下面将介绍旱地莲的种植方法。

1. 地块选择:旱地莲喜阳光充足、空气湿润的环境生长。

选择栽种地块的时候,应选择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避免土层过于厚重、泥质过多的场地。

另外,旱地莲也适应水体或小池塘生长,但要注意水质清洁。

2. 种子处理:旱地莲种子外壳坚硬,种子发芽需要破裂种皮,也可以通过人工处理加速发芽。

可以轻轻磨砂纸对种子的种皮进行破损,促进发芽。

处理后的种子可以泡水24小时,让种子发胀,增加发芽率。

3. 播种与浸种:旱地莲一般在春季播种,可以在3月至4月之间进行播种。

播种时,先将种子均匀地撒在湿润的种植基质上,然后轻轻压实,并覆盖一层薄土。

将播种的地块用温水浸种一整天,以利于萌发。

4. 管理与养护:旱地莲播种后要保持土壤湿润,特别是在发芽阶段需要保持水分充足。

生长期间要注意除草,保持栽培地块的整洁。

同时要适度施肥,可以使用有机肥料来丰富土壤养分。

为了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可以适当使用相应的农药进行预防。

5. 采收与保存:旱地莲一般在生长发芽后的第二年进行采收。

采收的莲花可选用开莲花后的一两天内采摘,这样味道更好。

采摘后的莲蓬可以在通风干燥处晾晒,也可以烹饪制作出一些特色菜肴。

6. 病虫害防治:旱地莲的常见病虫害主要有莲霉病、纹枯病和蓟马等。

针对莲霉病,可以使用0.2%的波尔多液进行喷洒防治;对于纹枯病,可以使用甲基托布津进行喷洒防治;对于蓟马蛀融害,可以使用马拉硫磷进行喷洒防治。

总结起来,旱地莲的种植方法主要包括地块选择、种子处理、播种浸种、管理与养护、采收与保存以及病虫害防治。

只要合理进行管理,旱地莲就能够蓬勃生长并且产生丰富的莲蓬和莲花。

莼菜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莼菜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莼菜高效栽培关键技术作者:暂无来源:《农家科技》 2018年第3期莼菜又名露葵、水葵、马蹄草、水莲叶,属睡莲科莼亚科,是一种多年生宿根性水生植物,食用嫩茎部分。

莼菜主要生活在池塘、河湖或沼泽等环境中。

现将其高效栽培模式介绍如下。

1.选地建池。

①选地:选择海拔在1300米左右阳光充足、植被条件较好、水源丰富、水质清洁、交通方便的山间平坦地块或地下水位较高的烂泥田(冷浸田)和沼泽地块挖筑莼菜池,土壤pH值要求在5.5—7。

②建池:首先规划好排灌沟渠,田块面积不宜过大,一般1—2亩一块为宜,多依地势而确定田块大小,每块田都必须设计进、出水口各两个,以利排灌换水,调节水位、水质、水温。

地底淤泥厚度一般要求25厘米以上。

田埂夯实以防漏水,底座宽60厘米,高50厘米,踩面宽40厘米左右。

2.栽植方法。

莼菜的繁殖方法分为有性(种子)繁殖和无性(根茎)繁殖两种,但由于种子繁殖能力差,多采用根茎繁殖。

根茎繁殖一般采取无病虫的莼菜地下茎、短缩茎、水中茎做繁殖材料,每根需有3—4个节。

越冬休眠芽也可作繁殖材料,但因温度较低,不便操作。

①品种:选择高产优质的红梗种为主栽品种。

②栽培时间:除越冬期外,其他时间均可,以清明前后一周为好,扦插后由于气温逐渐上升,成活率高,长势旺,③栽培密度及方法:密度一般采用株行距50厘米X60厘米。

采用根茎扦插,方法就是将根茎的一端插入池底泥土中,至少要有一个节被插进泥土。

每亩用种苗量180千克左右,一般栽培5~7年为一周期,注意适时疏密。

3.水肥管理。

莼菜属宿根多年生水生植物,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不能缺水,而且要求保持水质清沽、清流透明。

①缓青期水位:栽后一个月内水深一般保持在20厘米,此期不能换水。

②生长期水位:扦插后随着嫩叶嫩芽的生长,水位应该适当提高,一般25厘米左右,并保持有流动水,半月或一个月换水一次,以保持池中水质清洁。

在施肥后半月内不宜换水,以免肥料流失。

③采摘期水位:莼菜的采摘期也是旺盛的生长期,新枝新芽生长较快,水深应该保持在30—40厘米,并通过水位调节而调节水温,适应莼菜生长发育所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睡菜栽培繁殖技术
这种植物以分株法繁殖为主,多在每年3~4月进行。

将根茎从泥中掘出,再用利刀切成数块,使之每段具有3=5节,随后即可进行定植。

亦可采用播种法进行育苗。

栽培技术
这种植物以分株法繁殖为主,多在每年3~4月进行。

将根茎从泥中掘出,再用利刀切成数块,使之每段具有3=5节,随后即可进行定植。

亦可采用播种法进行育苗。

栽培基质
塘养宜选用富含腐殖质的塘泥,亦可将其种植在肥沃的黏质壤土中。

盆养宜选用富含腐殖质的塘泥,亦可使用由腐叶、河泥、园土所配成的混合基质,它们的比例按体积计依次为0.5:2:2。

定植方法
塘养,睡菜种苗多结合分株进行定植。

应选择水位在100~120厘米间的池塘。

为了便于操作,可将池水抽去部分。

先按直径约为45厘米、深度约为45厘米的尺寸挖穴,并在其中施用少量磷矿粉作为基
肥。

通常每穴放人1株健壮种苗。

然后将其扶正,再用塘泥盖好即可。

盆栽,多结合分株进行定植。

如果有条件,可以使用大口水缸作为容器,这样由于空间开阔,利于植株生长,观赏效果也会更好。

在操作时先往缸中加人适量基质,然后放入1株健壮种苗,再继续填人基质,注意至少留出40厘米的沿口。

随后立即灌水,使之刚好没过泥面,水层过深会对发芽会造成影响。

通常无须遮荫,即可以让植株接受日光照射。

为了便于操作,可以先将栽培容器放到装饰地点,否则在定植后再去移动就会十分困难。

管理要点
睡菜适合种植在水深不超过3米左右的池塘中,对水质要求不严,可在硬度较低的微酸性至微碱性淡水中进行栽培。

它对肥料的需求量较多,生长旺盛阶段可每隔2~3周追肥一次。

睡菜喜无日光直射的明亮之处,也可让它每天接受2~4小时的散射日光;在缺少光照的环境中进行栽培,植株无法正常生长。

其喜温暖,耐低温,在16~28℃的温度范围内生长较好,越冬温度不宜低于4℃,在上冻后植株地上部就会死亡。

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定期清除水里的杂草,以免它们与睡菜争夺养分。

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睡菜不易患病,亦较少受到有害动物的侵袭。

繁殖培育
以分株繁殖为主,多在每年3-5月进行。

也可播种繁殖。

对土壤适应性较强。

如果有条件,地栽宜选用土层深厚、保水力强的黏质壤土。

地栽时,种苗可在4-5月进行定植,宜选紧靠边、浅水之地。

其对肥料的需求量较多,生长旺盛阶段每隔2~3周追肥一次即可。

夏、秋季要及时清理栽培地点萌生的杂草。

病虫害少,易管理。

采收加工
夏、秋间采收完整带柄的叶,晒干。

根茎在春、秋两季采挖为好,除去茎叶及须根,晒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