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医话》之:“吴茱萸汤治验一得”
吴茱萸汤临床运用体会

吴茱萸汤临床运用体会吴茱萸汤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若中焦虚寒之人,出现肝木寒之象,肝胃虚寒而气逆,便可使用吴茱萸汤。
组成与服法吴茱萸一升汤洗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切六两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虚寒性呕吐证。
食后泛泛欲吐,或少阴吐利,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胃脘痛,厥阴头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欲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在《伤寒论》中所见有三,《金匮要略》中有二。
兹录如下:《伤寒论》阳明病篇243条:“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少阴病篇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病篇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8节:“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第9节:“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以上条文明确提出了吴茱萸汤主治胃中虚寒,食谷欲呕;或呕而胸满;或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或厥阴头痛,吐涎沫等。
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的功效。
其病因病机为阳气不足,阴寒内盛。
而从其阳虚阴盛,脏腑功能不足,可以测知其脉象当为沉细或沉弦细,舌质淡胖,苔白厚腻或滑等为其常理。
关于吴茱萸这味药的描述,黄元御《长沙药解》有云:“味辛、苦,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
温中泻湿,开郁破凝,降浊阴而止呕吐,升清阳而断泄利。
”方中吴茱萸为君药,重用六两生姜温中散寒止呕,又配伍了人参、大枣,共奏温肝脾肾之阳,扶肺脾肾之气。
刘渡舟胃脘疼痛案某女,32岁。
主诉胃脘疼痛,多吐涎水而心烦。
舌质淡嫩,苔水滑,脉弦无力。
初以为胃中有寒而心阳不足,投以桂枝甘草汤加木香、砂仁,无效。
再询其证,有烦躁夜甚,涌吐清涎绵绵不绝,且头额作痛,辨为肝胃虚寒挟饮。
吴茱萸9g,生姜15g,党参12g,大枣12枚。
用好吴茱萸汤

用好吴茱萸汤条文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李冠杰讲述)里证这一部分,我们先说一个特殊的方剂。
从以前的医案当中,你会发现这个方剂的应用率不是很高,但是我在临床当中体悟,和一些同道朋友或学生在临床当中逐渐发现这个方剂在临床确确实实是一个非常常用的方剂。
就是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从以前的医案来看,用的机会不是很多。
但是现在看,它应用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特别是在沿海地区。
关于吴茱萸汤的论述在《伤寒论》中有好几条。
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经方的一个典型的方剂。
条文里边论述的那些症状,有些是一组一组的,要是按我们一般的理解,可能理解成这一个条文论述的两三个症状,容易一起出现。
另一个条文论述的那一组症状,比如说,吐利,厥逆,心烦,烦躁欲死,这一组确实是很容易一块出现,这人又吐又泻下,很难受。
但是把这些症状全表现出来的,你临床当中很少见。
常常是吴茱萸汤证急性发作的,几分钟以前这个人还是挺好的。
比如说晚饭以后,他只是觉得胃里稍微有点满,说不定几分钟以后,正在床上躺着看电视,一起床,哗一下就吐出来了,吐了以后,躺在哪儿,或是晕,或是头痛,躺那儿就不能动了,这是吴茱萸汤证在临床当中一种急性的发作。
常见的呢,比如说偏头痛;比如说吃了东西以后恶心想吐;比如说有的人,平时吃饭还挺好,突然就觉得胃里难受,一点东西都不想吃了;还有的人,在胃不舒服的同时,或者说有头晕的同时,他会有手足凉,出冷汗。
这都有的。
那么这么多的症状,这些症状在好多其他方证里边也会出现。
那么,我们怎么去区别?我们的病理辨证体系,就是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所整理出来的。
就是说,他必须具备里虚寒的病理特征。
如果说没有里虚寒的病理特征,你就得去找是不是别的方证。
在实际临床当中,真正那种急性的吐、利,甚至剧烈的偏头痛,头痛欲裂这一类症状,一般都是急性病,一般不找中医看,都去医院了。
吴茱萸汤似治阳明中寒,实则为治厥阴病方

吴茱萸汤似治阳明中寒,实则为治厥阴病方吴茱萸汤证——肝寒而郁,犯胃生饮,痰饮郁逆一、病机要点·《伤寒论》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一升(汤洗七遍)人参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生姜(切)六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温服七合,日三服。
(一)条文解读吴茱萸汤的核心病机是:肝寒而郁,胃虚停饮,肝气夹痰饮上逆。
“干呕”:肝郁气逆犯胃,致胃气上逆,临床多见干呕、嗳气或呃逆之症。
结合吐涎沫和头痛,可以定性为肝寒气逆。
“吐涎沫”:胃虚停饮,故见口水多,吐白色痰沫。
今肝寒气郁,肝气犯胃,夹胃中痰饮上逆,故临床上易见泛吐酸水或黏涎,甚至痰气上逆于鼻腔、咽喉、气道、头目,导致各种病症出现。
“头痛”:结合吐涎沫与干呕可知,此头痛应为肝寒气逆,夹胃中水饮上逆丁头脑所致。
因为是肝寒气逆,故其头痛多为阵发性,发作时头痛甚剧,但好转也快。
因为凡是阵发性加重的症状,大致都与肝有关。
肝寒气逆的头痛,可以在头的任何部位,不一定局限于颠顶,但头痛在颠顶的多,也可出现前额痛。
如果是女同志长期头痛,应重加当归,轻佐川芎等养血活血药。
干呕、头痛、吐涎沫三者并见,肯定就是肝寒而郁,挟水饮上冲,是典型的吴茱萸汤证。
(二)与同治吐涎沫、眩昏的五苓散鉴别吴茱萸汤证的“干呕、吐涎沫”,须与五苓散证的“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相鉴别。
两者都可有头眩昏、吐涎沫的症状,不同之处在于:五苓散证很少出现头痛,却多有表邪未解和小便不利之症见。
吴茱萸汤证既有胃的症状,如胃胀、反酸、吐清水等,又有肝经寒凝、肝寒而郁证,如口苦、烦躁易怒、面色晦暗等,而且多呈阵发性发作。
二、论吴茱萸的药物特性吴茱萸汤中最关键的药是吴茱萸。
吴茱萸味辛能开肝郁,性温能散肝寒,味苦烈善于燥湿化痰,又最善平降冲逆。
其降逆之力特别强,对肝寒上冲之气、肝寒水饮,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所以能降颅内压、降血压、降眼压,降冲逆之气。
(陈潮祖:“吴茱萸苦辛大热,既长于温肝行气,又是温胃散寒和降逆止呕要药”)吴茱萸是治疗肝寒水饮药,不是补肝阳之药,所以它是治疗肝经的实寒证,不是治疗肝经的虚寒证,故其脉多半弦紧有力。
《北方医话》之:“吴茱萸汤治验一得”

《北方医话》之:“吴茱萸汤治验一得”吴茱萸汤系医圣张仲景所制。
方载《伤寒论》、《金匮要略),该方治厥阴、少阴、阳明三经之头疼、吐利、呕吐甚验,可谓治阴寒内盛,浊阴不降之佳方。
余学用多年效若桴鼓。
然仲师教诲,应学其法,不在其方,拓其未备,济世于民,乃仲师之旨也。
余仅举呃逆一案,管师之法。
某患者前因风寒小恙,经治将愈,复因家务琐事不悦、卒发呃逆,日作三五次,每作辰许。
曾用大量安眠、镇静、解痉药治之无效,复行头针、耳针、体针、电疗皆无效,又投旋复代赭汤、血腑逐瘀汤亦不瘥。
近日呃逆加剧,每作达两辰之久,并阵发急呃,发作时呃频连声,胸闷欲厥,面赤唇青,甚为恐惧。
诊其脉弦有力,苔白腻微黄。
余思良久,遂投吴荣萸汤加黄连,药用吴茱萸10g党参30g、生姜30g、黄连5g、大枣10个,令急煎服,剂尽而愈。
一方治多病,乃仲师之法,非方也。
吴茱萸汤治三经(厥阴、少阴、阳明)之头痛、吐利、呕吐。
究其哲理,源于辨证。
概三经不同,见证各异,何以治之?然阴寒内盛,浊阴不降之病机相同,此之谓也。
余深思仲师之法,该方虽未言治呃逆,然肝郁寒阻、浊阴不降之病机相符,确属吴荣萸汤证无疑。
但因郁久化热,故加黄连,启辛开苦降之法,肝郁得解,寒湿得化,清阳得升,浊阴得降,呃逆除矣。
吴茱萸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组成】吴茱萸6克防风桔梗干姜甘草细辛当归各3克干地黄9克【用法】上八味,哎咀。
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功用】养血温经散寒。
【主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组成】当归肉桂吴茱萸丹皮半夏(制) 麦冬各6克防风细辛藁本干姜茯苓木香炙甘草各3克【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主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审视瑶函》卷三【来源】《审视瑶函》卷三。
【组成】半夏(姜制) 吴茱萸川芎炙甘草人参白茯苓白芷广陈皮各等分【用法】上锉为末。
老中医:二则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吴茱萸汤治偏头痛、细菌性痢疾验案

二则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吴茱萸汤治偏头痛、细菌性痢疾验案导读:吴茱萸汤,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的功效。
全方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效。
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组成】吴茱萸 6~12g,人参 6~12g,大枣 6~12 枚,生姜 9~21 片,水煎服。
一、辨证胃脘虚寒疼痛,泛酸嘈杂,干呕或呕吐,吐涎沫或下利。
头痛烦躁,肩颈部发硬,四肢厥冷。
上腹部膨满痞塞感,有时可闻及振水音。
舌苔白滑,脉沉弦。
二、辨病1.头痛,偏头痛。
2.急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
3.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
4.膈肌痉挛(呃逆)。
5.癫痫。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7.梅尼埃病。
8.小儿蛔虫病。
9.妇女妊娠呕吐。
三、辨体质体质偏弱且畏寒,体格偏瘦或中等。
属虚证、寒证者。
【慎用或禁忌】胃热较盛或肝阳上亢导致的恶心呕吐,泛酸嘈杂,头痛烦躁,肩颈部发硬者应慎用或禁忌本方。
【临床加减应用】1.头痛,偏头痛:加川芎、藁本、荆芥。
2.急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加姜半夏、砂仁、甘草。
3.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加石榴果皮、臭椿根皮、艾叶炭。
4.膈肌痉挛(呃逆):加芍药、柿蒂、丁香。
5.癫痫:加桂枝、柴胡。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加酸枣仁、合欢皮、夜交藤。
7.梅尼埃病:加桂枝、茯苓、猪苓。
8.小儿蛔虫病:加使君子、乌梅肉、花椒。
9.妊娠呕吐:加半夏、茯苓、伏龙肝。
1.偏头痛张某,女性,39岁,小学教师。
1964年7月初诊。
患者自诉平素患有左侧偏头痛,每感受风寒或恼怒时即发作。
且患有慢性胃炎,劳累或遇寒后胃部即感不适或有疼痛发作。
近来因工作繁忙,睡眠时间较少,又出现剧烈之偏头痛,呕吐不食,甚至手足厥冷。
按其心下部可见膨满感。
观其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紧。
初诊认为是太阴痰厥头痛。
采用半夏天麻白术汤 3 剂(配不到天麻),药后症状改善不显。
再诊时考虑到患者素有胃病,且伴有胃寒,此乃厥阴头痛也,因而改用吴茱萸汤:吴茱萸 9g,东北红参 6g,大枣 9 枚,生姜 12 片。
刘渡舟老先生吴茱萸汤验案

刘渡舟老先生吴茱萸汤验案胃脘疼痛案一刘某,男,32岁。
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现今右上腹疼痛,每于夜间发作,伴寒战,呕吐酸水,大便反干,舌苔水滑,脉沉弦而缓。
吴茱萸12克生姜15克党参9克大枣12枚当归15克服药一剂。
疼痛缓而吐酸减,又加香附、高良姜各6克,三剂后疼痛止。
胃脘疼痛案二某女,32岁。
主诉胃脘疼痛,多吐涎水而心烦。
舌质淡嫩,苔水滑脉弦无力。
初以为胃中有寒而心阳不足,投以桂枝甘草汤加木香、砂仁,无效。
再询其证,有烦躁夜甚,涌吐清涎绵绵不绝,且头额作痛,辨为肝胃虚寒挟饮。
吴茱萸9克生姜15克党参12克大枣12枚服三剂后诸症皆消。
呕吐案周某,男,27岁。
患慢性肾炎而住院治疗,症见:恶心呕吐,犯逆酸水,至夜间则发生寒战,全身战栗如虐,其人面色黧黑,舌质淡嫩,苔薄白而润,脉弦缓无力。
吴茱萸12克生姜15克党参9克大枣12枚共服药五剂,呕吐与寒战皆止。
唯肾炎化验仍有蛋白。
呃逆案姜某,女,39岁。
患呃逆,连声不断,声低无力。
而且心下逆满,时时气窜作痛,纳呆,神疲乏力,面色萎黄。
舌苔白润,脉弦无力。
此属胃气虚弱,中焦运化无权,肝气挟寒饮冲逆所致。
吴茱萸9克生姜15克党参15克大枣12枚茯苓9克桂枝9克炙甘草9克陈皮15克服药二剂,小便甚利,胃中觉宽,呃逆止而饮食增进。
脘胁胀满案丁某,男,53岁。
胃脘及胸胁胀满,进食后更甚,以致饮食日减,四肢乏力。
舌质淡苔白而滑,脉弦缓无力。
此乃厥阴肝经之水寒上犯胸阳,气闭为胀,必口中多涎。
吴茱萸12克生姜15克党参9克大枣7枚桂枝6克厚朴12克服一剂则胀满减,胸胁顿觉舒畅。
上方内增加吴茱萸至15克,加半夏、茯苓涤饮和中,共服八剂而愈。
腹包游移案杨某,女,42岁。
所诉之证甚奇,每天将拂晓时,小腹部隆起一软包如鸡蛋大小,从下往上游移,抵胃脘则呕吐苦水黄涎,伴头目眩晕。
每次发作月2小时左右,然后自动消失,舌苔白而水滑,脉沉弦。
此属厥阴寒气挟饮而上冲于胃,以致胃寒气逆。
治当暖肝温胃平冲降逆。
一周一方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原来可以这么广

一周一方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原来可以这么广吴茱萸汤是中国传统草药方剂之一,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它由吴茱萸、生姜、陈皮、人参、炙甘草等多种中草药组成,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它深受中医界和患者的喜爱,并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吴茱萸汤最早出现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被用于清热解毒、温中散寒的功效。
传统上,吴茱萸汤主要用于治疗伤寒、黄疸以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
它能够清热解毒,减轻病症,加快康复。
同时,吴茱萸汤还具有活血化瘀、消积、调理脾胃等作用,被广泛用于中医治疗。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草药疗效的认可和对传统中医疗法的重新关注,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除了传统的治疗感染性疾病,吴茱萸汤还被用于治疗更广泛的病症。
首先,吴茱萸汤被广泛应用于调理胃肠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吴茱萸汤主要用于温中健脾、行气调中,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许多患者通过吴茱萸汤治疗,改善了肠胃功能,消化吸收能力得到了提升,食欲也得到了恢复。
其次,吴茱萸汤还广泛应用于调理血液循环系统。
根据中医理论,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异常是很多疾病的根源。
吴茱萸汤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加快病变组织的修复。
因此,吴茱萸汤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导致的血液循环不畅,如心脑血管疾病、痛风等。
此外,吴茱萸汤还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吴茱萸汤能够温通经络,益气活血,对于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例如,吴茱萸汤可以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等症状。
通过调理气血,吴茱萸汤不仅可以改善症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吴茱萸汤还可用于调理女性生殖系统。
中医理论认为,女性生殖系统的疾病与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有关。
吴茱萸汤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调理女性子宫、卵巢等器官的功能,改善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等问题。
许多女性通过吴茱萸汤得到了疾病的缓解和康复。
总结起来,吴茱萸汤作为传统中药方剂,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
【吴茱萸汤】加减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验案

【吴茱萸汤】加减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验案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覆盖于子宫体腔面,如因某种因素,使子宫内膜在身体其他部位生长,在功能上随雌激素水平而有明显变化,临床患者多表现为剧烈痛经。
笔者习惯于从肝经入手,治疗此病。
今举以【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一例,具体如下:【验案】患者,女,35岁。
初诊时间:2017年2月28日。
患者自述经前期及经期剧烈腹痛一年余。
痛时有如大锤锤击,痛不欲生。
伴头痛,畏寒肢冷,下腹坠胀,倦怠乏力,眼干,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
曾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口服镇痛药稍有缓解,但是病情反复,效果不佳。
查见舌胖大、尖红、苔腻。
脉寸浮弦,关尺沉弦有力。
【诊断】痛经(肝寒气滞)。
【方药】【吴茱萸汤】合【金铃子散】合方加减:吴茱萸10克,生姜20克,党参15克,黑附子12克,大黄10克,炮姜15克,元胡30克,川楝子30克,白芍25克,小茴香25克,升麻10克,香附15克,防风10克。
颗粒剂,7剂。
水冲服,早晚各1次口服。
2017年3月13日二诊:服药后疼痛明显缓解,其余症状亦缓解,胃脘偏胀,腹部坠胀消失。
舌胖大、舌质暗、舌苔薄白、舌尖红已经消失。
左寸关尺脉同前,右关脉沉细。
上方去升麻,防风,炮姜,加茯苓25克,熟地15克,生大黄易酒大黄10克。
7剂。
2017年3月21日三诊:诸症缓解,腹痛基本消失。
舌胖大,淡润齿痕,脉沉无力。
邪气渐退,正虚之像已现。
调整处方为【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10克,党参15克,香附15克,当归15克,黑附子15克,肉桂10克,杜仲15克,小茴香25克,乌药20克,炮姜15克,茯苓25克。
7剂。
水冲服。
笔者认为先有肝寒,而后肝阳不能升发,郁而气滞,气滞日久,血脉不利,变生瘀血,发为痛经。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王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医话》之:“吴茱萸汤治验一得”
吴茱萸汤系医圣张仲景所制。
方载《伤寒论》、《金匮要略),该方治厥阴、少阴、阳明三经
之头疼、吐利、呕吐甚验,可谓治阴寒内盛,浊阴不降之佳方。
余学用多年效若桴鼓。
然仲师教诲,应学其法,不在其方,拓其
未备,济世于民,乃仲师之旨也。
余仅举呃逆一案,管师之法。
某患者前因风寒小恙,经治将愈,
复因家务琐事不悦、卒发呃逆,日作三五次,每作辰许。
曾用大量安眠、镇静、解痉药治之无效,复行头针、耳针、体
针、电疗皆无效,又投旋复代赭汤、血腑逐瘀汤亦不瘥。
近日呃逆加剧,每作达两辰之久,并阵发急呃,发作时呃频连声,
胸闷欲厥,面赤唇青,甚为恐惧。
诊其脉弦有力,苔白腻微黄。
余思良久,遂投吴荣萸汤加黄连,药用吴茱萸10g 党参30g 、生姜30g、黄连5g、大枣10个,令急煎服,剂尽而愈。
一方治多病,乃仲师之法,非方也。
吴茱萸汤治三经(厥阴、少阴、阳明)之头痛、吐利、呕吐。
究其哲理,源于辨证。
概三经不同,见证各异,何以治之?然阴寒
内盛,浊阴不降之病机相同,此之谓也。
余深思仲师之法,该方
虽未言治呃逆,然肝郁寒阻、浊阴不降之病机相符,确属吴荣
萸汤证无疑。
但因郁久化热,故加黄连,启辛开苦降之法,肝郁
得解,寒湿得化,清阳得升,浊阴得降,呃逆除矣。
吴茱萸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组成】吴茱萸6 克防风桔梗干姜甘草细辛当归各3 克干地黄9 克【用法】上八味,哎咀。
以水800 毫升,煮取300
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功用】养血温经散寒。
【主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
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组
成】当归肉桂吴茱萸丹皮半夏(制)麦冬各6 克防风细
辛藁本干姜茯苓木香炙甘草各3 克【用法】水煎服。
【功
主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
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审视瑶函》卷三【来源】审视瑶函》卷三。
【组成】半夏(姜制)吴茱萸川芎炙甘草人参白茯苓白芷广陈皮各
等分【用法】上锉为末。
加生姜3 片,用水400 毫升,煎至320 毫升,食后服。
【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
吐涎沫。
宜明论方》卷来源】《宜明论方》卷组成】吴茱萸(汤淘,炒)厚朴(生姜制)官桂(去皮)干姜(炮)各60 克白术陈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 克【用法】上药为末。
每服
9 克,用水300 毫升,生姜3 片,同煎至240 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功用】温阳运脾,理气消胀。
【主治】阴盛生
寒,腹满膑胀,常常如饱,饮食无味。
圣济总录》卷四十【名称】吴茱萸汤组成】吴茱萸(汤
浸,焙炒)1 两,白术2 两,赤茯苓去黑皮)2 两,陈橘
皮(汤浸,去白,焙)1 两半,荜茇 1 两,厚朴(去粗皮,
生姜汁炙)2 两,槟榔(锉)2 两半,人参1 两半,大黄(锉,炒)2两。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
【主治】霍乱,呕吐
酸水,气结心下。
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每服5 钱匕,水1盏半,加竹茹弹子大,生姜3片,煎至1盏,去滓温服。
千金》六【组成】吴茱萸1升,半夏1升,小麦1升,
甘草1 两,人参1 两,桂心1 两,大枣10 个,生姜8 两。
来源】《千金》卷六。
【主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
用法】上(口父)咀。
以酒5 升、水3 升,煮取3 升,分
3 次服。
万氏女科》卷三【组成】吴茱萸(炒)1 钱半,桔梗、干姜(炒)、炙草、半夏(制)、细辛、当归、白茯苓、桂心、
陈皮。
【来源】《万氏女科》卷三。
【主治】妇人脏气本虚,
宿夹积冷,胸腹胀痛,呕吐恶心,饮食减少,或因新产血气
暴虚,风冷乘之,以致寒邪内胜,宿疾益加。
用法】生姜
圣惠》二【组成】吴茱萸1 分(汤浸7 遍,焙干微炒),大枣5 个,甘草1 分(炙微赤,锉),生姜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来
源】《圣惠》卷主治】伤寒吐利,手足逆冷,心烦闷
绝。
【用法】上锉细。
以水2 大盏半,煎至1 盏半,去滓,
分3 次温服,不拘时候。
方出《肘后方》卷药物组成】吴茱萸5 合,桂1 两。
【处
方来源】方出《肘后方》卷一,名见《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方剂主治】卒心痛。
【用法用量】用酒2 升半,煎取1 升,分2 次服。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药物组成】吴茱萸(汤洗,焙干,当归(切,焙)3 分,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半两。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方剂主治】产后肺感寒,咳嗽不已。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 钱匕,水1 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炒)3 分,桂(去粗皮)1 两,细辛(去苗叶) 1 两1 分,吴茱萸汤-用药禁忌1 .本方辛苦甘温,对热性呕吐、头痛、胃腹痛不宜使用。
2 .服本方汤剂后,常觉胸中难受,头痛增剧或眩晕,但半小时左右反应即消失,故妥药后可稍事休息,以减轻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