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三镜》原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原文与翻译《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所向。

(比如有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从四面围攻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气时令,可是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振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优势,攻打连内外亲属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安乐,死于忧患》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021年小升初文言文阅读

2021年小升初文言文阅读

2021年小升初文言文阅读:鬼怕恶人202*年小升初文言文阅读:鬼怕恶人苏轼艾子行水,途见一庙,矮小而装饰甚严。

前有一小沟。

有人行至水,不可涉①顾庙中,而辄取大王相横于沟上,履之而去。

复有一人至,见之,再三叹之曰:“神相直有如此亵慢!”乃自扶起,以衣拂饰,捧至座上,再拜而去。

须臾,艾子闻庙中小鬼曰:“大王居此为神,享里人②祭祀,反为愚民之辱,何不施祸以谴③之?”王曰:“然则祸当行后来者。

”小鬼又曰:“前人以履大王,辱莫甚焉,而不行祸;后来之人敬大王者,反祸之,何也?”王曰:“前人已不信矣,又安祸之!”艾子曰:“真是鬼怕恶人也。

”[注:①涉:徒步过河。

②里人:乡里人③谴:处罚。

]1.加黑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矮小而装饰甚严严:整齐庄严。

B.顾庙中顾:回头看。

C.履之而去履:踏,踩。

D.再拜而去再:两次。

E.反祸之祸:祸患,灾难,在这里活用作动词,加祸。

F.鬼怕恶人恶:厌恶。

2.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前有一小沟B.大王居此为神C.前人以履大王D.前人已不信矣2021年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纪昌学射202*年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纪昌学射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

弟于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

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①。

二年之后,虽锥未倒眦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

飞卫曰:“未也,必学视②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间,浸③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

以睹余物,如丘山也。

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杆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飞卫高蹈附膺曰:“汝得之矣。

”[注:①承,接受。

牵挺:织布机的机件。

全句意为“用两眼直瞪着织布机的牵挺”。

②视:看的本领,眼力。

③浸:渐渐,副词。

]1.判断加黑字解释的正误,并改正错误。

A.彀弓而兽伏鸟下彀:张满弓弩。

()B.尔先学不瞬瞬:眨眼。

()C.视微如著著:。

高考文言文实词解释第二波来袭...

高考文言文实词解释第二波来袭...

高考文言文实词解释第二波来袭...21、度宋妻往市买鞋,途遇小涧,一跃度(越过)之,至市方忆忘度(尺码),徘徊几度(次)欲反.度(考虑)之再三,则度(估计)其夫脚之大小,未成,反家,其夫见妻空反,以为玩乐无度(限度),责其不知以脚度(衡量)鞋之大小。

后人度(创作)曲词讽之,以为其家如国,无法度(法度),岂不谬哉?22、非唐有二人,一老一少,席间论陈涉灭秦,老者曰:陈涉非(没)有兵家之能而灭秦。

少者非(反对)之,曰:此言非(错误)也,陈涉胜于民心也。

23、复天启年间,皇上好蟋蟀。

江南成名找之,至一大观园,其中亭台楼阁。

池水逶迤,水复(重叠,繁复)荡漾,成名掷一石子,波浪顿生,顷之,又复(恢复)如初。

前行,一老人见之,问其话,成名不敢出言以复(答复),后老人自言因找蟋蟀至此,成名乃与之言,偕往求蟋蟀。

得一,成名以其小,劣之。

试令之与鸡斗,无不胜者。

两人喜,相约明日复(再)往。

24、负赵国得和氏璧,秦王闻之,负(倚仗)强以城十五求之。

赵国之臣纷议,蔺相如以为必许之.以负(使承担)秦曲。

赵王召相如负〔背着)和氏璧往之。

相如临行曰:“必不负(辜负)赵。

”至秦,秦王不睬,相如知秦王负(背弃)约,令从怀璧归赵。

后人评曰:秦王有妇人之仁,若执意求之,则胜负(失败)不易量。

25、盖姚鼐游泰山,路有树,枝枝相覆盖(遮盖),其叶如盖(伞)。

登之愈难,忆项羽气盖(超过)世,又登之。

见一古物,其文如新无损,盖(大概)古人遗之。

26、故项伯与张良有故(交情),遇项王欲杀刘邦,故(所以)前往告良。

良初见,问之:“公何故(原因)至此?”伯具言所闻。

良听之,急以告。

邦故(仍旧)嫌良告之迟,良细述原委,刘邦颜色少解。

27、顾刘备欲振汉室,招贤才,三顾(拜访)孔明之庐。

初始,其见远地有一草庐,以为孔明之庐,叩门问之,僮仆曰非也。

刘备疑孔明之计,临行顾(回头看)之,后顾(还)反,再求之。

如此再三,乃见。

孔明因顾(关心)其家人,则曰:“顾(不过)吾念之,家人无以为托。

古诗三镜翻译赏析

古诗三镜翻译赏析

古诗三镜翻译赏析文言文《三镜》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郑文贞公魏征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

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

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

戊辰,征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

”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

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

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上思征不已。

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注释】1郑文贞公:魏征在世时被封为郑国公,去世后,朝廷赐谥为“文贞”。

2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3道:道路。

4中郎将:皇家侍卫军中的武官。

5第:家宅。

6妻(qī):这里作动词“许配”讲。

7戊辰:指贞观十七年正月十七日。

8薨(hōng):公侯之死称薨。

9羽葆鼓吹:羽葆是用鸟羽装饰的车盖。

鼓吹指鼓吹乐队。

皇家给羽葆和鼓吹乐队送葬,是对葬礼的重视,对死去大臣的荣宠。

10陪葬昭陵:王朝特准大臣在皇陵附近埋葬叫陪葬。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坟墓。

11今:今天。

12志:愿望。

13悉:全部。

14辞:推辞。

15已:停止。

16替:作灭、废讲。

【翻译】郑文贞公魏征卧病在家,皇上派遣使者慰问,送给他药品,魏征家中使臣往来不绝。

又派了中郎将李安俨住在魏家,以便随时将病况上报。

皇上又和太子一起到他家,指名衡山公主将许配给他的儿子魏叔玉。

正月十七日那天,魏征去世了,皇上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赏给羽盖鼓吹,恩准陪葬昭陵。

魏征的妻子裴氏说:“魏征一生节俭朴素,现在用一品官的仪仗举行葬礼,这不是死者的心愿。

”她婉言推托没有接受,而用布蓬车载运棺柩去埋葬。

皇上登上ORg禁苑的西楼,望着灵车痛哭。

皇上亲自撰写了碑文,并亲笔往石碑上写。

皇上对魏征思念不止,跟左右大臣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自己的衣服、帽子;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的兴衰规律;用别人作为镜子,可以明了自己的得失是非。

镜文言文的翻译

镜文言文的翻译

昔者,有镜之奇物,置于王宫之中。

此镜非同寻常,能照见人心,辨善恶,知贵贱。

镜之形,圆若满月,光可鉴人,其色碧绿,光彩夺目。

镜成,王命宫中智者观之。

智者捧镜细观,见镜中映出天下万物,无不历历在目。

又见镜中映出王之容颜,颜容和煦,威严而不失仁慈。

智者叹曰:“此镜真乃神物,能照见人心,实为国家之宝。

”自是之后,王常以镜自照,以观己之德行。

一日,王与臣子饮酒作乐,醉后失态,言语粗俗。

镜中映出王之失态,王见之,心中羞愧,遂戒酒,以正其身。

又有一次,王得病,卧床不起。

宫中群臣忧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

王召智者至床前,问曰:“吾病缠身,不知此病能否治愈?”智者观镜,见镜中映出王之病容,曰:“王之病,非药石所能治愈,唯有王之心病,方可疗愈。

”王不解,问:“何为心病?”智者答曰:“心病者,心之不宁,欲望过重,喜怒无常也。

王若能修身养性,去除贪欲,则病自愈矣。

”王听罢,深以为然,自此修身养性,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病果愈。

又有一年,邻国侵犯我国,王率军迎战。

临战之际,王手持镜自照,见镜中映出王之勇猛,心生信心。

果不其然,王率军大败敌军,保卫了国家。

战后,王论功行赏,封赏有功之臣。

然有一臣,因私欲未遂,心生怨恨,欲谋反。

王闻之,命智者观镜,见镜中映出此臣之贪婪,心中明镜高悬。

遂下令捉拿此臣,以免生祸。

自镜置于王宫以来,王以镜为鉴,修德行善,国力日盛。

邻国闻之,皆叹服不已,纷纷遣使来朝,愿与我国结好。

岁月如梭,镜已陪伴王多年。

一日,王对智者曰:“此镜神异,吾常以镜自照,知善恶,辨忠奸。

然镜之寿命有限,恐不久将逝。

”智者闻言,泪流满面,曰:“王之德行,已超越常人,此镜之寿命,亦将与王之德行相匹配。

愿王再接再厉,使国更盛。

”王听罢,感慨万分,知镜之寿命已尽,遂命工匠铸新镜,以供后人瞻仰。

新镜铸成,王自镜中观照,见镜中映出天下万物,无不映照无遗。

王心中大悦,知新镜亦为神物,必能传承王之德行,庇佑国家。

自此,镜文言传遍天下,成为后世子孙传颂之佳话。

古镜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古镜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古镜文言文翻译及原文原文:古镜(宋) 沈括[甲]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3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翻译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

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

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

造镜时要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

古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了,得到古镜后,都把它们磨平了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

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

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

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

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

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虽然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

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课外文言文掌故类

课外文言文掌故类
--《龙兴慈记》
好尚应当慎生重
〔明〕余继登
太祖尝谓侍臣曰:“人君不能无好尚,要当慎之。盖好功则贪名者进,好财则言利者进,好术则游谈者进,好谀则巧佞者进。夫偏于所好者,鲜有不累其心,故好功不如好德,好财不如好廉,好术不如好信,好谀不如好直。夫好得其正,未有不治;好失其正,未有不乱,所以不可不慎也。”
--《典故纪闻》
--《太平广记》
自有史官书之
〔宋〕司马光
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涑水纪闻》
--《隋唐嘉话》
富不易妻
〔唐〕刘 餗
太宗谓尉迟公曰:“朕将嫁女与卿,称意否?”敬德谢曰:“臣妇虽鄙陋,亦不失夫妻情。臣每闻说古人语:‘富不易妻,仁也。’臣窃慕之,愿停圣恩。”叩头固让。帝嘉而止之。
--《隋唐嘉话》
起 居 注
〔唐〕刘肃
贞观中,太宗谓褚遂良曰:“卿知起居注记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 遂良对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检戒,庶乎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裁笔,君举必记。”
--《朝野佥载》
太宗察佞
〔唐〕刘 餗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帝正色曰:“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官,面折廷争,陛下尝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有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帝意复解。
--《隋唐嘉话》

神形兼备,忠实畅达——就王昌龄《诗格》“三境”谈古诗英译的忠实性

神形兼备,忠实畅达——就王昌龄《诗格》“三境”谈古诗英译的忠实性

第27卷第1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月Vol. 27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5神 形 兼 备,忠 实 畅 达——就王昌龄《诗格》“三境”谈古诗英译的忠实性王晓军(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东营 257061)摘要:试从王昌龄《诗格》中提出作诗的必要条件,即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的角度,提出古诗英译忠实性的三种基本表现形式。

关键词:古诗英译;物境;情境;意境中图分类号:H159;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1-0036-05从文学批评理论角度,出现过三个不同的主导性范式: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

[1]作者中心论强调的是以作者的创作为理解作品的主要对象,文本中心论强调的是以文本自身的语言结构等为理解文学意义的主要依据,而读者中心论强调的是以读者的阅读、创造性阐释为文学意义形成的主要源泉。

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遵循的都是“忠实性的原则”,它们分别把作者和原作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对象。

无论是中国谦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释”,释道安的“案本而传”,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还是外国的卡特福德的“语篇等值”,纽马克的“文本中心论”,都是以原作为中心,追求译文和原文全方位的契合。

盛唐王昌龄首倡《诗格》,提出作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

他解释三境为:“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形似。

二曰情境。

……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2]它阐述了物境得形似,情境得情似,亦即内容,意境得其真,亦即情景交融。

作诗如此,笔者不揣认为译诗也要有此三境,即从形式、内容以及意境入手。

唯有如此,方为忠实。

物境:押韵的方法至于译诗形式的忠实性,学界意见大致分两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三镜》原文及译文赏析
三镜
郑文贞公①魏徵寝疾,上②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③。

又遣中郎将④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

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⑤,指衡山公主欲以妻⑥其子叔玉。

戊辰⑦,征薨⑧,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⑨,陪葬昭陵⑩,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⑪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⑫。

”悉⑬辞⑭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

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

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上思徵不已⑮。

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⑯,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纪》
阅读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今葬以一品羽仪()
2.悉辞不受()
3.上思徵不已()
4.非亡者之志()
二,翻译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三,由上文的故事可知"上"即为_____,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在位期间,善于采纳臣子的建议,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_____的局面.
参考答案
一,1.现在2.推辞3.停止4.心愿
二,人们用铜做镜子,可以用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用古史做镜子,可以从中看出盛衰的道理;用人当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与失.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三,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贞观盛世)
注释
1.郑文贞公:魏征在世时被封为郑国公,去世后,朝廷赐谥为“文贞”。

2.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3.道:道路。

4.中郎将:皇家侍卫军中的武官。

5.第:家宅。

6.妻(qī):这里作动词“许配”讲。

7.戊辰:指贞观十七年正月十七日。

8.薨(hōng):公侯之死称薨。

9.羽葆鼓吹:羽葆是用鸟羽装饰的车盖。

鼓吹指鼓吹乐队。

皇家给羽葆和鼓吹乐队送葬,是对葬礼的重视,对死去大臣的荣宠。

10.陪葬昭陵:王朝特准大臣在皇陵附近埋葬叫陪葬。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坟墓。

11.今:今天。

12.志:愿望。

13.悉:全部。

14.辞:推辞。

15.已:停止。

16.替:作灭、废讲。

参考译文
正月十七日那天,魏徵去世了,皇上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赏给羽盖鼓吹,恩准陪葬昭陵。

魏徵的妻子裴氏说:“魏徵一生节俭朴素,现在用一品官的仪仗举行葬礼,这不是死者的心愿。

”全都推掉不
接受,而用布篷车载运棺柩埋葬。

皇上登上禁苑的西楼,望着灵车痛哭。

皇上亲自撰拟碑文,并刻在石碑上。

皇上思念魏徵不止,对左右大臣说:“人们用铜做镜子,可以用来正衣整冠;用古史做镜子,可以从中发现
盛衰的道理;用人当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与失。

魏徵死了,我失去
了一面镜子!”

1、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定语后置
2、今葬以一品羽仪介词后置
3、非亡者之志否定判断句
4、上思征不已状语后置
古今异义:1、可以:古意,可以用来。

今意:可以做。

2、亡:古意:丢失。

今意:死亡。

词类活用:1、正:使……端正。

2、自:名词作状语,亲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