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读后感_1

合集下载

《杜甫传》读后感(精选5篇)

《杜甫传》读后感(精选5篇)

《杜甫传》读后感《杜甫传》读后感(精选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传》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传》读后感1《杜甫传》,显而易见,记述的就是一代诗圣杜甫的生平。

“杜甫”这一名字,如雷贯耳,我们都不陌生。

想必大家从小都学了不少杜甫的诗歌:《春夜喜雨》、《绝句》、《江畔独步寻花》、《石壕吏》、《卖炭翁》……但我们熟悉的,都只是杜甫的诗歌,对他的生平也并不是很了解。

在冯至先生笔下,我看到了一个独立于诗歌之外的杜甫,一个虽然自己尚在苦难中挣扎仍关心民间疾苦的杜甫。

追溯1000多年前,唐代杜甫一生跨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于是在万方多难中成就了“诗圣”的大名。

“诗圣”的名号家喻户晓,“诗圣”的诗歌更是被千千万万的后世人诵读和传承。

而这一巨大影响的背后是杜甫那坎坷、颠簸的一生。

就像屈原纵身一跃汩罗江,让后人记住了那坚毅断绝的身影。

杜甫也相类似。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混乱的时代给予杜甫以痛苦,也以动力,使他创造出众多名流千古的诗文,让后人记住了这么一位心系百姓,博学多才的大文豪。

或许杜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曾为名利谋划、奔波。

长安十年里,尽管他真真切切地羡慕李白的潇洒生活,但依旧不肯放弃谋取一官半职的想法;尽管他明白官场的黑暗,甚至亲身经历过中书令李林甫的阴谋,但在所进之赋中仍然对那些权贵极尽奉承之词。

在这黑暗混乱的时代,杜甫也不得不随波逐流。

但是杜甫终究是杜甫。

《杜甫传》向我们刻画了这么一个后来的杜甫。

逐渐步入晚年的他,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依然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中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旰”。

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担忧。

《杜甫传》读后感三篇

《杜甫传》读后感三篇

《杜甫传》读后有感三篇杜甫,应当是我们最为熟习的唐朝诗人。

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平时生活密切联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满一致,也代表了唐朝诗歌的最高成就,下边是给大家采集的《杜甫传》读后有感,希望大家喜爱。

《杜甫传》读后有感 1杜甫,应当是我们最为熟习的唐朝诗人。

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平时生活密切联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满一致,也代表了唐朝诗歌的最高成就,因此杜甫的诗歌被今世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不论在什么期间,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虑。

本文就是他在思虑取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遨游时代时的豪放之情还未消失,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逐渐代替。

因为政治正显露出日益腐化征象,杜甫这类矛盾心理也更为浓郁,心中的无奈也愈甚。

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记着杜甫逃亡生活的开始。

这几年的逃亡生活,也让杜甫更为切近百姓,更为怜悯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伤时感事的情怀,显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局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梦想。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宦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行磨灭的地位,如同凤凰涅盘般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漫游四方的游士到心里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 * 士人到伤时感事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心里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

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灾成就的诗圣!《杜甫传》读后有感 2读完这本杜甫传才知道杜甫和我经过从前学习认识的他其实不完整相同,在我的认识里,杜甫仿佛没有年青过,永久都是四五十岁甚至更大,为生活忧虑,为国家命运忧虑,为百姓忧虑。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他也是年青过的,也曾满怀壮志,英姿飒爽。

但宦途的的不得志,生活的困难,国家的动乱使他的诗歌内容风格发生了巨大改变,成为了那个我的认识中没有年青过的诗人。

杜甫传读后感(精选12篇)

杜甫传读后感(精选12篇)

杜甫传读后感(精选12篇)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

这些伟大的作品背后,是一颗伟大的心灵,一种博大的情怀。

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杜甫传读后感(精选1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杜甫传读后感篇1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

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

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

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

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

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

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杜甫传读后感篇2“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江汉》中这两句诗是对于杜甫一生最好的写照:独立于茫茫宇宙之间,诗人深深地悲哀自己的孤独和无力,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出诗圣杜甫博大的胸怀以及对世事不能如愿的惋惜。

杜甫,这样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让我们铭记于心的缘由何在?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

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杜甫传》优秀读后感5篇

《杜甫传》优秀读后感5篇

《杜甫传》优秀读后感5篇《杜甫传》优秀读后感5篇《杜甫传》优秀读后感1 记起清江南织造曹⽒四代宦海浮沉,没于曹雪芹。

他过着从“粪⼟⾦银,弃掷珍馐”到“举家吃粥酒常赊”的⽣活,于是⼗年功成《红楼梦》。

追溯到⼀千多年前,唐代杜甫⼀⽣跨开元盛世和中唐乱世,于是在“万⽅多难”中成就了“诗圣”的⼤名。

曹雪芹和杜甫,⼆者同样以⽂学作品填充了命运的落差,创作出⾄今仍领风骚的⽂学作品。

杜甫的⼀⽣,有两个主要的⽭盾推动着他⽂学与⽣活的进程,⼀是他早年⼊仕和归隐之间的⽭盾,⼆是他中年应顺应本性爱民还是帮助统治者削民之间的⽭盾。

在作者冯⾄笔下的唐长安城是整饬、庄严的,然⽽家家户户红墙映着的已是⼣阳。

被国家富强之景翳眼的⽞宗不知桑门害政,将社稷国运交托于佞⾂,便与贵妃纵情声⾊,讽谏受阻,忠者见谪,信者被害,⽽当时蒙在“盛唐”政治上的便是阴霾。

在后来驱使着杜甫诗载民间疾苦的⼀腔爱国热情、忧国思情在这时只被买买官职前为官之⼀次⼜⼀次的名不副实的选官考试和越来越窘迫的⽣活打击着,这说明唐朝在没有破落得要买卖官职前谋官之路就如⽼⿏洞――见则堵之,也使得他与李⽩相处时亲睹的其豪放⽣活与现时⼊仕⽆门之间产⽣了巨⼤的⽭盾,他⼀边想念着李⽩,⼜⼀边不断予权贵以求官之诗,贫困与事业⼼注定杜甫⽆法潇洒。

⽽此时杜甫的诗正如原⽂所说,“不外乎个⼈的遭遇和⾃然界的美丽与雄壮”。

杜甫诗风的变化与他⼈⽣⽭盾乃⾄唐朝国运的转折在时间上是有重叠的,但是最前者⾸先起了变化。

孔语“四⼗⽽不惑”,从杜甫的诗歌之路的选择上看来的确如此。

40岁写下的兵车⾏⼀诗开始,他诗的国⼟扩⼤了,他的现实主义诗歌由受苦受难的百姓填充⽽越来越⼊⽊三分,导致这个变化的是“他由于进仕要求的失败认识了这个政治集团的腐败,由于⾃⾝的饥饿接触到⼈民的痛苦”。

因为“君⼦不仕⽆义”⽽在⼊世与出世间拣出前者,⼜因为这个选择⽽悟得上述道理进⽽发⽣后来⽂学创作上的改变,看来杜甫本⼈虽然佛缘不深但他⼀⽣的经历总是规规矩矩的循了因果论。

杜甫传读后感

杜甫传读后感

杜甫传读后感杜甫传读后感(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传读后感1冯至的《杜甫传》一书,是在准备开课时偶然寻得。

开课的课题是杜甫的《石壕吏》,诗中的杜甫犹豫、徘徊,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记录下了石壕村中发生的抓壮丁一事。

不了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读懂“三吏”中的这一首,又何以走进杜甫的情感深处呢?于是,这本《杜甫传》便成了不得不读的一本书。

讲到杜甫,总要同时想起李白。

李杜二位大诗人之间的区别,《沧浪诗话》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从我的主观角度看来:于人,更认同青莲的飘逸豪放,于诗,则更欣赏少陵的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这四字评语,正是杜甫一生的艰难苦恨在诗句上的投影。

从外部环境来看,杜甫生不逢时,中国正从历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

但国家不幸诗人幸,乱世中的颠沛流离,让杜甫吃尽了苦头,却给中国文学史献出一位诗圣。

然而从更深层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剧和艺术成就来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与诗人思想的独立性之间的互相挤压。

这不仅是杜甫,也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苦苦挣扎的根源。

长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羡慕自由,又渴望官职。

在唐代政治日渐走下坡路,人民不断被剥削的时候,杜甫开始关注民生。

安史之乱让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让他拥有了接触民众的机会。

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边时,他的诗变得“充满了初唐以来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实的内容”,但事实上,杜甫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

后来杜甫被派到华州,他才“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从此,他开始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朝廷的缺陷。

不过,杜甫终究是“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人民因为国家连绵不断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为了保卫国家却不得不这样,杜甫此时的矛盾已经不是关于个人,而是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无限忧虑。

杜甫传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杜甫传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杜甫传读后感杜甫传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传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欢迎大家分享。

杜甫传读后感1冯至的《杜甫传》一书,是在准备开课时偶然寻得。

开课的课题是杜甫的《石壕吏》,诗中的杜甫犹豫、徘徊,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记录下了石壕村中发生的抓壮丁一事。

不了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读懂“三吏”中的这一首,又何以走进杜甫的情感深处呢?于是,这本《杜甫传》便成了不得不读的一本书。

讲到杜甫,总要同时想起李白。

李杜二位大诗人之间的区别,《沧浪诗话》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从我的主观角度看来:于人,更认同青莲的飘逸豪放,于诗,则更欣赏少陵的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这四字评语,正是杜甫一生的艰难苦恨在诗句上的投影。

从外部环境来看,杜甫生不逢时,中国正从历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

但国家不幸诗人幸,乱世中的颠沛流离,让杜甫吃尽了苦头,却给中国文学史献出一位诗圣。

然而从更深层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剧和艺术成就来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与诗人思想的独立性之间的互相挤压。

这不仅是杜甫,也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苦苦挣扎的根源。

长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羡慕自由,又渴望官职。

在唐代政治日渐走下坡路,人民不断被剥削的时候,杜甫开始关注民生。

安史之乱让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让他拥有了接触民众的机会。

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边时,他的诗变得“充满了初唐以来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实的内容”,但事实上,杜甫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

后来杜甫被派到华州,他才“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从此,他开始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朝廷的缺陷。

不过,杜甫终究是“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人民因为国家连绵不断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为了保卫国家却不得不这样,杜甫此时的矛盾已经不是关于个人,而是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无限忧虑。

杜甫传读后感

杜甫传读后感

杜甫传读后感(通用5篇)杜甫传读后感1去成都时特意去了杜甫草堂,可惜我们选的时间不太好,当天大雨倾盆。

本想着,也许雨天游人会少一些,其实不然。

走到草堂遗址处时,游人密密地挤在草屋之中,我有些惊讶于人们的热情,同时也忧虑扰了“诗圣”的清修,只好略带遗憾地远离了草屋。

759年,48岁的杜甫到达成都,住在西郊外浣花溪寺。

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写杜甫初到成都时的情形:“杜甫在庙里没住多久,便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到一块荒地,先开辟了一亩大的地方,在一棵相传二百年的高大的柟树下建起一座并不十分坚固的茅屋。

”顺带说一句,浣花溪这个名字个人非常喜欢,离开了草屋之后,顺着小溪走了好长一段路。

几乎每一位国人都是从小就开始接触杜甫诗作的,从《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到《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都时常被后人吟诵。

李龟年是大唐开元时期的著名歌唱家。

杜甫初遇李龟年,是在724(开元十二年),这时的杜甫是十几岁的少年郎。

几十年后,晚年的杜甫在潭州(长沙)再次偶遇李龟年时,写下了这首《江南逢李龟年》。

平日里,我们对诗圣杜甫的了解多是因为一首诗作,或者是因为一个传说,非常的片面。

读《杜甫传》,可以让我们对杜甫的生平有更加立体的了解。

20xx年,冯远征导演并领衔主演的话剧《杜甫》在首都剧场首演,得知消息之后,人提前一个月就在网上预定了演出票。

整部话剧从李白、高适、杜甫三人把酒言欢开始,到三个人各奔东西,再到杜甫流亡途中写下“三吏三别”。

最后,话剧落幕在杜甫高声吟诵《春望》,童声背景音让观众们听得潸然泪下。

《杜甫传》中写,游侠与求仙,在李白的一生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对杜甫来说,这两种生活于他非常遥远。

然而,当744年(天宝三年)李白,因酒后傲慢得罪了高力士和杨贵妃离开长安来到洛阳之时,杜甫因倾慕李白,被李白的文采吸引,欣然与李白一同渡黄河来到王屋山道家圣地。

冯至先生说,这在杜甫的一生里是一段插曲。

《杜甫传》读后感

《杜甫传》读后感

《杜甫传》读后感《杜甫传》读后感「篇一」世人回想大唐时的诗人们,最先想起的似乎就是“李杜”二人。

一个被誉为“诗仙”,一个被誉为“诗圣”。

但似乎更多的人钟爱李白,而不喜欢杜甫,觉得他太古板太灰暗,从来没年轻过,诗里也总是带着暮霭沉沉的死气。

那杜甫究竟为何方神圣呢?一、热血轻狂的杜甫杜甫少年时代可谓是十分肆意,家族中出过名将也出过能臣富贵,自是不用说的。

他追求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历览山河家国,心中满腔抱负。

鲜衣怒马的少年郎还曾写过“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这类狂放的诗句。

在诗中,杜甫豪情万丈,充满自信,狂放傲气。

杜甫恰逢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之时,站在高高的泰山顶上,傲视天地,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叹。

这也说明,在杜甫的体内曾流着狂放和热血。

二、挣扎沉浮的杜甫二十三岁的杜甫赴洛阳应试,遥想着未来在朝堂上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为国家效力。

只不过,世事总是不如人愿。

应试不第,失败并没有将他打败,他仍然抱着为国效力的真心。

然而,再一次的应试中,仍然落榜。

想要在朝堂上一展才华的愿望落空。

此时已经三十好几的杜甫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一无是处,是否真的毫无才华。

但他仍旧充满热枕,不忍放弃。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尝试了许多他年少时曾不齿的办法,最终当上了一个小官。

只不过官职太小,职权太低,他为国家、为人民的抱负无处施展,官场不得志。

这个时候的杜甫,又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恰逢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而后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这个时候的杜甫,一定在痛苦着,挣扎着,不甘心就这样郁郁一生。

他的世界是苦难深重的。

三、坚韧不拔的杜甫家国沉沦,他的生活条件也从原本的富贵安逸沦落到穷困潦倒。

要名气没名气,要地位没地位,要金钱没金钱。

似乎他想要的东西没有得到过,曾经拥有的也已失去。

人间所有苦痛,他都尝了一遍,一般人可能就此沉寂无声,自生自灭了,可是,在黑暗中他无数次昂起头,强撑病体,写了1400首诗,3天一更,频率惊人,直到他离开人世,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传》读后感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江汉》中这两句诗是对于杜甫一生最好的写照:独立于茫茫宇宙之间,诗人深深地悲哀自己的孤独和无力,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出诗圣杜甫博大的胸怀以及对世事不能如愿的惋惜。

杜甫,这样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让我们铭记于心的缘由何在?
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

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

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

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

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

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
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

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