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杜甫的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杜甫传读书笔记5篇

杜甫传读书笔记5篇

杜甫传读书笔记1前些时候读冯至先生写的《杜甫传》一书。

书写得平实可信,叙述诚恳而质朴,没有一般传记作品常见的毛病,比如过多的抒情和哲人式的评价,以至淹没了传主本身的生命历程和品格风貌,读者看到的只是传记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对传主的阐释和渲染,正所谓“喧宾夺主”,传主本人的生平、情怀、遭际、作为,反而被叙述之外过多的虚饰之词遮蔽了。

我读《杜甫传》之前,也有一点担心,作者会不会对一位伟大诗人投注过多的赞美,而忽略了对他平生经历包括性格弱点的翔实叙述?杜甫作为诗人的伟大是人所共知的,我想了解作为普通人的杜甫的平凡实在的一面。

读罢全书,我觉得这是一本朴素诚恳可信的书,我读到了一个伟大诗人的平凡之处,也从这平凡之处更感到了他的不容易,他的伟大,在那遍地烽火、国破家亡的苦难岁月,一个人能活下去已属不易,而他一边受苦、逃亡,一边忧患天下,还要苦苦锻造诗歌,像收养孤儿一样收养和安顿每一个文字,一个强盛的王朝终于无可挽回地衰落了,而他,骨瘦如柴的他,无家可归的他,却以一行行凝着血泪的文字,打造了一个不朽的诗的王朝。

这是一颗诗心对另一颗诗心的深挚观照,这是一个诗人对另一个诗人的遥思和凭吊。

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是写杜甫在生活艰辛、衣食无着的逃难日子里,他曾沿途采药、替人治病,收点微薄的钱以接济贫苦的生活。

看来杜甫是懂医的。

采药、制药、看病,他一个人为患者提供的是“一条龙”服务。

伟大诗人曾经做过小小的郎中。

我又想到,在古代,文、史、哲、医并不截然分家,文人们大多数也许都是懂医道的,中医从哲学得到直接启发,阴阳、虚实、表里等既是古典哲学的范畴,也是中医的基本概念,医书大都写得文采华赡,诗味浓郁,医书,简直是用文学语言写成的哲学。

所以在古代,文人懂医道也许是基本素养,不足为奇,而确确实实亲自上山采药,亲自制药卖药,亲自行医的,并不多见。

当我读到杜甫在成都、在甘肃同谷等地卖药行医的叙述,我的确有点感动。

诗或许也是一种药,尤其是古诗,似乎都像古老的中草药。

杜甫传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

杜甫传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

杜甫传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杜甫传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杜甫传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春望读书笔记

春望读书笔记

春望读书笔记读杜甫的《春望》,仿佛是在与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对话,他那深沉的目光中透露出无尽的忧愁与希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这一句,就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幅破败的画面。

国家沦陷,城池残破,然而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里却是杂草丛生,无人打理。

这景象,就像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充满了荒芜和凄凉。

我仿佛能看到杜甫站在那断壁残垣之间,望着眼前的一片荒芜,眉头紧锁,满心的沉痛。

他的眼神中,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有对往昔繁华的怀念。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的情感是如此细腻而深沉。

他看到花朵绽放,却因时事的感伤而落泪;听到鸟儿啼鸣,却因离别的愁苦而心惊。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是一个春天,我心情低落,走在公园里。

原本娇艳的花朵在我眼中失去了色彩,欢快的鸟鸣声也只是让我更加烦躁。

就如同杜甫一般,外界的美好在内心的愁苦面前,都变得黯然失色。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争的烽火持续了许久,一封家书的珍贵胜过万两黄金。

在那个通信不便的时代,亲人间的联系被战火无情地切断。

我想起小时候,有一次父亲出差很久,那时候没有手机,每天就盼着能收到他的来信。

等待的日子里,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那么漫长,当终于收到那封信时,真的感觉如获至宝。

而杜甫所处的时代,这种等待和期盼更是充满了无尽的焦虑和不安。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因忧愁而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甚至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这细节的描写,让我仿佛看到了他那憔悴的面容和无奈的神情。

想到自己在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候,也会忍不住抓头发,那种焦虑和无助的感觉一下子就涌上心头。

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朴实的语言,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杜甫用他的笔触,描绘出了那个动荡时代的苦难和人们内心的痛苦。

再读《春望》,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杜甫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他不仅仅是在为自己的遭遇而悲叹,更是在为国家和百姓的命运而呼号。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用诗歌表达着对和平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杜甫望岳读书笔记

杜甫望岳读书笔记

杜甫望岳读书笔记望岳是杜甫写的,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大家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记了什么笔记?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杜甫望岳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

杜甫望岳读书笔记篇一1.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

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

夸张的说法。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

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2. 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3. 决眦(zì):眦:眼角。

眼角(几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4.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

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5.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6.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7.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8.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杜甫望岳读书笔记篇二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春望学霸笔记

春望学霸笔记

春望学霸笔记杜甫春望读书笔记篇一这首诗写于公元757年3月,当时正是安史之乱。

在美丽的晚春三月,诗人目睹了人民被叛军屠杀、抢劫的种种悲惨景象,深受感动。

于是作者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

诗歌《春望》开始两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出了当时山河依旧,物事人非,虽然是草木欣欣,但印入诗人眼中的却是满目凄凉。

因此,诗人不禁发出了:“祖国的大好山河一片凄凉的叹息。

”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诗人在极度伤感的情况下,看到花都想流泪,听见了鸟的叫声都会心惊。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生动地描绘出了战火纷飞连绵,已经打了三个月还不停,在这时想要得到一封家书比得到万金还难,头发变白了还很稀疏,就是白发也所剩无几了,连簪子也插不上去。

这几句诗把国事和家事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和诗人憎恶战争、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精神。

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

我生在和平年代,有好的教育和好的条件,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如果我生在战争年代,没有好的教育和好的条件,我会变得怎样?所以我应该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

杜甫春望读书笔记篇二一首好诗,必须包含有深刻的感情,诗请越深,则诗味越浓。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就是一首充满忧国思家感情的好诗。

这首诗写于公元757年3月,当时正值安史之乱,诗人在景色明媚的暮春三月,目睹百姓被叛军屠杀、抢劫的种种残状,感慨万千。

山河依旧,物事人非,竟管草木欣欣,印入诗人眼中的却是满目凄凉。

因此,诗人不禁发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几句诗,把国事家事紧紧联系在一起,生动地写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和诗人憎恶战争、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精神。

回顾中国的历史是一幅漫长的战争画卷。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明清,历代统治阶级为了做至高无上的皇帝,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登高读书笔记

登高读书笔记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作品以作者登上高山极目远眺的所见所感为题材,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人生短暂、大自然永恒的感慨和无奈。

在这首诗中,杜甫以登高望远的视角,将自然风光与人生感慨融为一体,展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他通过描绘山川大河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同时,他也借此抒发自己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在诗中,杜甫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诗句既描绘了登高远眺的景色,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无常、时光流转的无奈。

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句诗则更加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在《登高》这首诗中,杜甫不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

例如,“落木萧萧下”和“长江滚滚来”的对比,既展现了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也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永恒。

而“万里悲秋常作客”则以客寓之悲秋寓人生之无奈,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总的来说,《登高》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歌,它以登高望远为引子,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时光流转、大自然永恒的感慨和无奈。

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艺术造诣,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
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杜甫传读书笔记范文

杜甫传读书笔记范文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出生于贫苦的农家,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歌深刻描绘了社会的种种不平等和不公,反映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关怀。

他的《绝句》、《登高》、《春夜喜雨》等经典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我读完了《杜甫传》这本书,深深被他的事迹所感动,也对他所创作的诗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下面是我的读书笔记。

第一章:早年经历杜甫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但他的父母却很注重他们的教育。

从小,他就展示了天赋异禀的才华,尤其是对诗歌和文学的热爱。

他曾向唐代著名的诗人崔郊请教,又自学经学,历史,特别是注重了诗歌的创作和研究。

他曾经写过一首咏樊姬的诗,自己不敢发表,暗示了他的创作才华。

第二章:宦途历程杜甫尝试过做官,但很快又离开官场,选择了逍遥游历天下,以便得到更多的写作灵感。

他曾亲眼目睹饥荒、战争和贫民疾苦的景象,这些遭遇都深深影响了他的情感表达和创作方向。

他的诗歌强调了人性的尊严和社会的公正,同时探讨了人生的苦难和意义。

第三章:诗歌创作杜甫所创作的诗歌作品,以大气磅礴、奔放慷慨为主,表现了他对时代变迁和人性情感的深刻理解。

他的《春望》、《登高》、《月下独酌》等多篇诗作都表现了他的诗性气质和出众才华。

他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讴歌人生的伟大,呼吁社会的改变和进步。

第四章:影响和后世评价杜甫的诗歌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被维特根斯坦认为是全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理念对中国文学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对人性的关怀和社会的反思,对今天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杜甫传》这本书通过对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进行深入了解和阐述,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缤纷和绚丽。

通过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学和诗歌创作的历史和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我相信,杜甫的诗歌和生平经历将会一直激励后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春望》读书笔记

《春望》读书笔记

《春望》读书笔记
今天我在网上看见了我要写的作文主题,其中一个便是引用杜甫的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泪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是让我非常的感动。

以前我也知道去多杜甫的诗句,但只是背不是很了解。

但这次暑假我和妈妈去了杜甫草堂,在导游的解说下是我对杜甫的诗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中在杜甫草堂的一个展厅—大雅堂里面就有杜甫的《春望》。

今天回想起导游对这首是诗句的解说时仍旧让我激动不已,在当时的唐朝正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眼见山河依旧在,但却是过破而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不禁触景生情,发出热爱祖国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而写下的诗句。

今天的我生活在美好的和平年代虽然体会不了当时,作者那样的心情,但是我却更加的感激让我们幸福。

生活的先辈们,正是因为无数先辈们用自己的血水和泪水才换得了我们今天这样的生活。

如果没有先辈们的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
神就不会有我们每天坐在教室里听老师给我们讲生动的课程......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做一个身体健康,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好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练就一身本领,长大以后为祖国贡献自己的所有历量,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让中华民族傲然挺立于世界的东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杜甫的读书笔记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被后人称为“诗圣”,诗被称为“诗史”。

乾元元年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写下不朽的史诗“三吏”和“三别”。

以下是本人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有关杜甫的读书笔记从诗人到圣人-读《杜甫》传有感卫俊看完冯志先生写的《杜甫传》后,我才渐渐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杜甫一个有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灵魂的的真正的杜甫或许,杜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打着自己的算盘,想着自己的利益,长安十年里,尽管他真真切切地羡慕李白的潇洒生活,但是杜甫依旧不肯放弃谋取一官半职的想法;尽管杜甫明白官场的黑暗,甚至亲身经历过中书令李林甫的阴谋,但在所进之赋中仍旧无比夸赞那些势利的权贵们。

对于汝阳王李和驸马郑潜,杜甫一方面在赠给他们的诗中说他们对待自己“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难”,私下里却说自己“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看到这,我不禁觉得“虚伪”、“趋炎附势”这些词用在此时的杜甫身上也毫不为过,杜甫似乎与小人也差不了多少了。

但是,杜甫终究是杜甫。

《杜甫传》向我们刻画了这样一个后来的杜甫,接近晚年的他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仍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终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肝”。

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担忧。

这时杜甫已完全融入百姓之中,他已将自己的生命与百姓紧紧相连,这一刻的杜甫,绝不再是虚伪的渴望谋求一官半职的杜甫,也不再是盲目侍奉皇帝、安于享乐的杜甫,这一刻的杜甫,才是我们一直敬仰的伟大的诗圣杜甫!从平凡甚至庸俗的普通诗人到伟大的圣人,杜甫完成了一次巨大的转变,而在这转变之后,究竟是什么导致的呢?或许有人会毫不犹豫回答说是经历,是杜甫一生遭遇的无数的坎坷和磨难。

对,这个回答自然是正确的。

十年长安的仕途之路让杜甫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官场黑暗,四处流浪的痛苦经历让杜甫深深体会到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但是仅仅靠此就能造就我们的一代诗圣?试问,难道像杜甫这样仕途不顺的人很少? 难道像杜甫这样被迫流亡的人很少?难道像杜甫这样目睹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中的人很少?但是,诗圣又有几个?不也仅仅只有杜甫一个。

经历固然会对杜甫的转变起一定作用,但是我想,最关键的因素并不是他的经历,而是他自身,而是一颗他一直深深埋在自己内心的种子,一颗叫做“同情百姓”的种子!假如杜甫没有在内心埋下这颗“关心百姓”的种子,那么无论他经历多么多的人生坎坷,目睹多么多的百姓不幸,也只会变得更加麻木,对自己的人生更加麻木,对百姓的遭遇更加麻木。

但是从刚来到长安开始,杜甫除了与别人一样惊叹长安耀眼的事物外,还比别人多一样东西,那便是对百姓痛苦的同情,也就是那颗种子。

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是当官,或是流浪、逃命,杜甫始终带着这颗同情百姓的种子,尽管有时虚伪,尽管有时趋炎附势,尽管有时自身难保,但那颗种子却一直在他的心中,并悄悄地生根、发芽、生长。

而杜甫的自身经历,无论是因被统治者搁置而壮志难酬,还是因四处流亡而目睹百姓的种种痛苦,全都成为那颗种子的养料。

最终,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让那颗种子变成了参天大树,而杜甫,也成为了为百姓的灾难而忧,为百姓的疾苦而吟的诗圣!从平凡甚至虚伪的人到最后让人敬仰的圣,看似天大的转变,或许,从杜甫在心中埋下“同情百姓”的那颗种子起,便已成为一个必然!有关杜甫的读书笔记杜甫望岳读书笔记篇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

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

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壕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

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

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有关杜甫的读书笔记提要: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熠熠闪烁的明星,他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人物,他的忧国忧民精神更是为后世称道。

而在大时代里他曾是小人物,甚至于,名字也不起眼。

他有报国壮志,却难以施展;他心系黎民,却遭受误解;他曾有过官职,却生活困顿。

他在拼搏事业的路上有许多无奈。

这些无奈源自于什么呢?关键词:社会大动荡统治阶级内部昏庸潜规则强烈爱国心为仕失误无奈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杜少陵、杜工部。

生活在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

他的诗歌,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状,被后世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称为“诗圣”。

他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抱负,却始终没得到重用,一生饱经忧患。

他的一生是一个悲剧,在拼搏事业的过程里,因为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只把诗人看成清客和帮闲,看成它的点缀,从不能容忍他充当人民的喉舌,谁的诗歌里有人民的声音,谁的生活便会受到冻馁的威胁,杜甫的悲剧也就无从避免。

他的无奈已经超越了无奈的定义,成为普通人难以体会之重。

究其事业无奈感的缘由,可能有:1、大时代的大动荡和统治阶级内部潜规则杜甫20岁后的生活可大致分为4个时期:南北壮游(玄宗开元十九年至天宝四载731--745);困居长安(天宝五载至十四载746--755);为官流亡(肃宗至德元载至乾元二年756--759);漂泊西南(肃宗上元元年至代宗大历五年760--770)。

在这4个时期里,从天宝十四载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整个唐朝陷入一片混乱,战争不断,政权不稳,民生凋敝。

即使8年后安史之乱被平定,唐王朝也是虚有其表,藩镇割据,外族侵犯频繁,局部地区(尤其西南)兵变实属常事。

社会的大动荡使得统治阶级已经无暇顾及治国人才的筛选,而是更看重可以迅速平定战乱的武将。

这一点可以从757年唐肃宗感动着杜甫的报国热忱,任命杜甫为左拾遗,而看似相当重要的职务却由“从八品”官员担任,看出皇帝并不是需要什么真正的谏臣,而是把他当做身边的点缀。

而当时杜甫也只是一个名气不大的诗人,生活条件的恶劣,年龄的增长使他疾病缠身,形容枯槁。

就第一印象来说,他不可能是必需的人才。

而且杜甫在这之前有很多写实诗歌是针砭时弊的,如:《兵车行》《丽人行》等,是官僚阶层难于容忍的,统治阶级不会让一个会或可能制造对他负面影响的人身居要职。

如果时代没有开始安史之乱,杜甫的前途会不会更有希望呢?答案是:也不会!唐玄宗从开元之治晚期开始沉湎女色,荒于政事,政权由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把持长达十九年之久,而李林甫最疾恨文人,怕他们任意批评朝政对自己构成威胁,于是策划了无一人及第的科考,还对玄宗谎称“野无遗贤”。

而这次考试35岁的杜甫也参加了,他把这次考试看成他唯一的出路并且以为一定能成功,不料是这样的结果。

落榜的同时,杜甫的父亲可能在奉天县令的任上不久就去世,他的家境从此无法给他带来任何物质上的支持和任何有利前途的人脉关系。

在家道没有完全衰微时,他的壮年有十年漫游,而他漫游途中所结识的朋友多是游猎玩乐的朋友,并没有什么实际上能援引他去做一番事业的人物。

即使这个时期结识的李白,李邕,高适等名人,对杜甫的前途也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杜甫所推崇的耿介人士张九龄,严挺之都被李林甫排挤,离京不久便逝去;李白,贺知章等也上疏请度为道士,归还乡里;李邕在任上被李林甫势力暗杀;左丞相李适之贬为宜春太守后也被迫自杀;而后来与杜甫关系密切的房管也贬为宜春太守。

可见当时的唐王朝统治阶级何其腐败黑暗。

杜甫的为官经历有三次。

755年,长安,也许是上承左丞相韦见素的诗起作用,44岁的杜甫,被任为河西县尉。

但当时的县尉是为恶的官职,他已然辞却改就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任务是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钥匙,职位正八品下。

为此他写了诗《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但没工作多久,安禄山打到洛阳,长安沦陷,国难官不成。

757年,凤翔,46岁的他被唐肃宗任为左拾遗,职务是供奉皇帝,进谏言,举贤荐良,职位从八品上。

但仅工作三个多月,肃宗不喜欢他,被放还回家。

764年,成都,53岁的杜甫受严武的举荐任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职位从六品上,但因幕府幕僚间相互倾轧的状态使杜甫心力交瘁,次年正月便辞职卸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