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新时期,各地在探索城市区域化党建的有效路径和方法时,面临着诸如领导体制松散、共同需求缺失、活動项目缺少、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通过对产生问题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应当从思想教育、服务理念、制度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调适。

标签:区域化党建;基层党建;执政基础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黨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和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 [1]。城市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传统的单位制党建模式越来越难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满足基层的需求。在这种情势下,自2004年10月中组部首次提出构建区域性大党建的工作要求以来,全国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出许多有效的工作路径和方法。同时,也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有助于我们深入拓展区域化党建,构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进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一、当前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领导体制松散,难以发挥合力作用。目前,被吸纳进大工委、大党委班子的多数是体制内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的负责人,开展工作的主要形式是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议。但在实际运作中,这更像一个松散的联谊平台,缺乏组织机构的权威性和工作职能责任的法定属性,在工作过程中各有任务、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另外,在片区(网格)层面上,工作人员多是兼职,非实体化运作,给相关工作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共同需求缺失,难以激发参与动力。一方面,区域性党建多由区县级党委积极推动,有的依赖领导运作、人情关系来实现,而非区域内部各类党组织的自发行为,这样在形成伊始就缺少一个共同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各驻地企事业单位,认为区域化党建与自身主要业务没关系,更多是被动性的参与,对主动参与区域化党建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抵制。特别是一些“两新”组织,因为所有制结构和利益目标等原因,缺乏开展党建工作的原动力,将党建工作看成是一种行政上追加的负担,被迫承受,难以激发内在的参与动力。而部分街道、社区,也仅仅是把驻地单位看成是党建资源的获取地,缺乏为之服务的意识。

3.活动项目缺乏,难以形成实质进展。由于尚且处于探索阶段,区域化党建平台更多是发挥联系、议事作用,依靠行政资源,通过走访调研部分成员单位、组织专题研讨交流、宣传报道区域化党建工作进展等途径展开,推进区域重点工作的主题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合作共建的具体项目不多,造成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针对性不够强,缺少实效性,对各方党建工作的推动有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