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病例讨论(B1型胸腺瘤)
胸腺瘤病理报告模板

胸腺瘤病理报告模板摘要本文报告了一例胸腺瘤的病理学特征和诊断,提供了对该疾病的详细描述和相关病变的分析。
介绍胸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起源于胸腺,通常为良性。
胸腺位于胸腔中央,是淋巴组织的一部分,起着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胸腺瘤可以在任何年龄段发生,但以10-30岁年轻人最常见。
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方法病理分析使用光学显微镜对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观察和分析。
组织标本进行了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和染色。
结果病理观察下可见,切片组织呈现出囊性和实质性的混合结构,周围被结缔组织包绕(图1)。
实质部分的细胞形态多样,有大、小不等的椭圆形细胞和淋巴样细胞。
细胞胞浆呈淡染色,核染色质淡染,核仁不明显。
囊性部分内含胶样液体和炎性细胞浸润。
,符合胸腺上皮源性和淋巴细胞源性混合型胸腺瘤的特征。
。
讨论混合型胸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胸腺肿瘤,起源于胸腺上皮和淋巴细胞,具有混合性病理特征。
临床上,混合型胸腺瘤常常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影像学表现多样化,有时难以与其他胸部疾病鉴别。
病理学是确诊胸腺瘤的关键,通过观察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可以明确诊断。
本例患者的病理形态表现为囊性和实质性的混合结构,实质部分的细胞形态多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TTF-1和CD5表达,符合混合型胸腺瘤的特征。
综合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结果,最终确诊为混合型胸腺瘤。
结论胸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胸腺肿瘤,混合型胸腺瘤是其中一种特殊类型。
本文报告了一例混合型胸腺瘤的病理学特征和诊断过程,提供了对该疾病的详细描述和分析。
病理学是确诊胸腺瘤的关键,光学显微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于鉴别混合型胸腺瘤至关重要。
胸腺瘤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胸腺瘤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一)A型胸腺瘤1.定义:是一种由形态温和的梭形或卵圆形上皮性肿瘤细胞构成,缺乏或伴有少量未成熟T淋巴细胞的胸腺上皮性肿瘤。
是胸腺瘤中相对少见的类型。
以手术治疗为主,绝大数不要放化疗。
2.大体:一般有包膜,境界清楚;切面灰白,质硬,实性,分叶状结构不明显,可伴有囊性变。
3.镜下:组织结构多样:肿瘤细胞可排列成实性片状、束状、席纹状、车辐状或血管外皮瘤样,局部可有微囊结构。
少数可见腺样分化、肾小球样结构、菊形团及脑膜瘤样结构。
血管周间隙少见,缺乏胸腺小体和髓样分化灶。
肿瘤细胞呈梭形或卵圆形,形态温和,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少见;淋巴细胞稀疏,未成熟T淋巴细胞缺乏或可计数。
脑膜瘤样结构局部腺样分化4.免疫组化:肿瘤细胞弥漫表达p63、ck5/6、 CK、CK19等上皮标记,CD20可阳性,不表达CD5、cD117;TdT显示少量的未成熟T淋巴细胞。
5.鉴别诊断:a.B3型胸腺瘤(梭形细胞亚型):如果存在大量的血管周间隙,强烈支持梭形细胞B3型胸腺瘤。
如果肿瘤细胞核形状大小一致,存在大量毛细血管,见有菊形团结构、微囊区和肿瘤细胞CD20阳性,则支持A型胸腺瘤。
b.AB型胸腺瘤:AB型胸腺瘤镜下由两种成分构成,一种是A型胸腺瘤成分;另一种是淋巴细胞丰富(B样)的成分伴有明显的不成熟T细胞。
当TDT阳性的淋巴细胞成分>10%时需要诊断为AB型胸腺瘤。
c.胸腺类癌/不典型类癌:少数A型胸腺瘤可见菊形团样、腺样结构需与胸腺发生的类癌/不典型类癌鉴别,主要依靠免疫组化,类癌/不典型类癌细胞神经内分泌标记syn、CgA、NSE、CD56至少表达两种,而A型胸腺瘤不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
d.胸腺肉瘤样癌:不典型A 型胸腺瘤有时需要与胸腺肉瘤样癌进行鉴别,胸腺肉瘤样癌具有明显的恶性特征,如果局部CD20阳性支持不典型A型胸腺瘤,如果保留了A型胸腺瘤的组织结构,局部出现了坏死和分裂增多的不典型性,也倾向是诊断不典型A型胸腺瘤。
纵隔肿瘤病例讨论

❖
2.分泌胸腺素。
❖ 重量: 出生~50g
❖
成年:5~25g
❖ 部位:前上纵隔
❖ 外形:“H”状
❖ 胸腺瘤主要发生在成人,儿童极少见。平均 诊断年龄在45~52岁(5~80岁),女性稍 多见,且多伴重症肌无力 。
疾病分型
胸腺和人体其他器官一样,可发生良性或 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是胸腺瘤,其他肿瘤 或类肿瘤疾病还有:胸腺癌、胸腺囊肿、 胸腺脂肪瘤、胸腺增生等(见图3)。有多 种方法用于胸腺肿瘤的分类。 依据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分类方法,分为: 良性胸腺瘤(也称非侵袭性胸腺瘤)和恶 性胸腺瘤(侵袭性胸腺瘤)。
护理要点
❖ 9、适当的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讲解术后需患 者配合的相关事宜,如咳嗽、深呼吸,床上 便器的使用,各管道,饮食的相关知识。
❖ 10、指导、鼓励和协助病人先进行床上活动 ,再床边慢慢过度到床下活动。协助患者患 侧上肢肢体功能锻炼。
纵隔
❖定义:
❖纵隔(mediastinum):
是指左右侧胸膜腔之间,前为胸骨,
病史汇报
❖ 术后当天,患者血压高183/91mmHg,予心 痛定应用后血压下降至145/87mmHg。术后 患者呼吸平稳,无胸闷,听诊:两肺呼吸音 清,10月17日停左胸腔闭式引流管,左胸创 口敷料干燥,创口疼痛评分5分。患者情绪稳 定,能积极配合治疗。 10月23日康复出院。
病史汇报
❖ 术后异常化验:白蛋白36.4g/L,病理报告:( 纵隔)胸腺瘤,AB型;淋巴结慢性炎。
护理问题
❖ 根据患者情况,提出以下护理问题: ❖ P1、疼痛与手术创口,引流管放置有关。 ❖ P2、知识缺乏 ❖ P3、舒适的改变 ❖ P4、潜在并发症:出血、心律失常、感染。
护理要点
胸腺瘤化疗方案

胸腺瘤化疗方案第1篇胸腺瘤化疗方案一、背景胸腺瘤(Thymoma)是一种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胸腺瘤可分为A型、AB型、B1型、B2型、B3型和C 型。
胸腺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
本方案主要针对胸腺瘤患者的化疗部分,旨在为患者提供合法合规的化疗方案。
二、化疗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病理类型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化疗方案。
2. 联合化疗:采用多种抗肿瘤药物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3. 规律化疗:按照预定的时间表进行化疗,确保药物在体内维持一定的浓度。
4. 安全性评估:在化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毒性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治疗方案。
5. 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医疗法规和政策,确保化疗方案的合法合规性。
三、化疗方案1. 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病情、病理类型和药物敏感性,选择以下药物进行化疗:-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阿霉素(Doxorubicin)- 顺铂(Cisplatin)- 长春新碱(Vincristine)- 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2. 化疗方案:- 方案一:环磷酰胺+阿霉素+顺铂(CAP)- 方案二:长春新碱+5-氟尿嘧啶+阿霉素(VAD)- 方案三:长春新碱+5-氟尿嘧啶+顺铂(VFP)3. 化疗周期:每个周期为21天,共进行4-6个周期。
4.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体重、年龄和药物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进行调整。
四、化疗期间管理1. 定期检查:化疗期间,定期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以评估患者病情和药物毒性。
2. 毒性反应处理:根据患者出现的毒性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安全。
3. 营养支持:化疗期间,注意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4. 心理护理:关注患者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五、化疗结束后随访化疗结束后,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毒性反应和生活质量,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乳腺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范文(2篇精选)

乳腺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范文(2篇精选)乳腺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范文(篇1)一、病例基本情况患者XXX,女性,XX岁,因发现右侧乳腺无痛性肿块X月余入院。
患者自诉肿块逐渐增大,无乳头溢液、溢血,无乳房疼痛及皮肤改变。
既往体健,无家族乳腺疾病史。
二、临床检查结果体格检查:右侧乳腺外上象限可触及一约XXcm×XXcm大小肿块,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无压痛。
乳腺彩超示:右侧乳腺外上象限低回声团块,BI-RADS 4b类。
乳腺钼靶摄片示:右侧乳腺外上象限高密度影,怀疑恶性可能。
三、诊断难点分析该病例诊断难点在于肿块性质的判定。
乳腺肿块可能为良性病变如纤维瘤,也可能为恶性病变如乳腺癌。
结合患者年龄、肿块特征及影像学检查,恶性可能性较大,但确诊需依赖病理学检查。
四、治疗措施回顾患者行右侧乳腺肿块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浸润性乳腺癌。
遂行右侧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给予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五、治疗效果评估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切口愈合I/甲,无并发症发生。
化疗、放疗过程中,患者耐受良好,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随访X年,患者无复发及转移迹象,生活质量良好。
六、并发症处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术后出现轻度上肢水肿,经物理治疗后缓解。
化疗过程中出现轻度恶心、呕吐,给予止吐药物后症状改善。
七、经验教训总结本病例提示我们,对于乳腺肿块患者应高度警惕恶性可能,及早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在治疗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的耐受性及生活质量,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八、未来研究方向未来研究应关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及个体化治疗方案。
通过深入研究乳腺癌的发病机制、耐药机制等,为临床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策略。
同时,加强乳腺癌的康复及心理干预研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
乳腺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范文(篇2)一、病例概述患者XXX,女,XX岁,因发现左侧乳腺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肿块并伴有乳头血性溢液2个月入院。
患者在当地医院进行初步检查后,考虑为乳腺恶性肿瘤可能性大,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治疗转至我院。
前上纵隔类癌临床易误诊胸腺瘤病理分析

讨 论
材 料 与 方 法
类癌属于神经 内分 泌肿瘤 , 本组病 例
的 6例 类 癌 虽 均 发 生 于纵 隔 , 其 组 织 来 但
本组 9例肿 瘤样本 经 1%福 尔 马林 0 固定 , 石蜡 包埋 , E染色 , H 部分 做 了嗜银 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 染色 , N E神经 特 用 S 异 性 烯 醇 化 酶 作 标 记 物 , cr( 用 h 即 c r rnn为神经特 异蛋 白) ho a i mg 作标 记物 , 用E MA上皮膜抗原作 标记 物 , L A白 用 C
复发和 淋 巴道转 移 。6例 中有 3例 死于
术后 3~5年肿 瘤复 发转移 , 射 治疗可 放 使肿瘤缩小 , 长手术 后生 存期 , 以早 延 所 期发现早期治疗 预后较好 , 且发生于前上
.
隔和小叶或结 节状 结构 。且多数 肿瘤 有 囊性变及 血管周间隙形成 , 病程 较长 的 且 病例在包膜 和纤维间隔 内可 出现钙化 , 肿
多少不一的上皮 细胞 , 而 区别于 类癌 , 从 本组病 例中有 1例胸腺 瘤是 以淋 巴细胞 为主型 , 从组 织形态 学 上难 与 类癌 鉴别 ,
但 用 免 疫组 织 化 学 染 色 可 以 明 确 区 分 开 。
性, E 而 MA、 C L A均 为 阴性 , 具备 类 癌 特
小 , 态 较 一 致 时 与类 癌 从 组 织 形 态 上难 形
4 3 3 南 南 阳油 田 总 医 院 7 12河
di1 . 9 9j i n 10 —64 . 00 o:0 36 /.s . 0 7 s 1x 2 1 .
2 1 9. 95
在类癌与胸 腺瘤 中差 异有 显著 性 , MA、 E L A在类 癌与胸 腺 中差异 有显 著性 。见 C
胸腺瘤的分型及分期

胸腺瘤是最常见的前纵隔原发肿瘤之一。
绝大多数胸腺瘤位于前上纵隔的胸腺部位,极少数可异位发生在后纵隔、下颈部、肺门周边、胸膜或肺实质内。
胸腺瘤一般生长缓慢,以局部浸润为主要生长方式,转移灶常常局限在胸膜、膈肌、心包、或者横膈内,胸腔以外的转移少见。
即使完全切除的胸腺瘤仍有后期复发的可能性。
较小的胸腺瘤可没有任何症状。
肿瘤生长到一定体积时,会产生周围组织压迫、刺激症状如咳嗽、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膈神经麻痹等。
胸腺瘤可能合并重症肌无力(MG)、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低球蛋白血症、肾炎肾病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红斑狼疮、巨食管症等,其中以重症肌无力最为多见。
分型胸腺瘤主要病理特征为混杂的细胞成分,包括胸腺上皮细胞和非肿瘤性淋巴细胞,各种细胞比例变化是组织病理学分类基础。
传统分型以占80%以上的细胞成分命名,分为菱形细胞型、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性和混合型。
这种分型对临床治疗和预后没有意义。
另有将胸腺瘤分为皮质型、髓质型和混合型,皮质型又分为皮质为主型和“单纯”皮质型2个亚型。
这种分型方式和预后高度相关。
1999年WHO对胸腺瘤的组织学分型:A型胸腺瘤:即髓质型或梭型细胞胸腺瘤。
AB型胸腺瘤:即混合型胸腺瘤。
B型胸腺瘤:按照逐渐增加的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及核异型上皮细胞比例又分为3个亚型;B1型胸腺瘤:即富含淋巴细胞的胸腺瘤、淋巴细胞型胸腺瘤、皮质为主型胸腺瘤或类器官胸腺瘤;B2型胸腺瘤:即皮质型胸腺瘤;B3型胸腺瘤:即上皮型、非典型、类鳞状上皮胸腺瘤或分化好的胸腺癌。
C型胸腺瘤:即胸腺癌,组织学上此型较其他类型的胸腺瘤更具有恶性特征。
2004年WHO分型取消了C型胸腺瘤作为胸腺癌的同义词,将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列入胸腺癌。
胸腺瘤分期(masaoka)I期:局限于包膜内;IIa期:肉眼浸润周围脂肪组织、纵膈内脂肪组织或两者都有。
IIb期:镜下浸润包膜III期:肉眼侵犯邻近器官(如:胸膜、大血管或肺);IVA期:胸膜或心包播散;IVB期:淋巴造血系统转移。
胸腺瘤病理分型与重症肌无力相关性研究

胸腺瘤病理分型与重症肌无力相关性研究郝亚南;孔岩;刁珊珊【摘要】目的探讨胸腺瘤病理分型与重症肌无力(MG)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5年9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胸腺瘤切除术的468例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分析胸腺瘤病理类型与患者性别、年龄、MG和术后肌无力危象的相关性.结果 468例胸腺瘤患者伴MG发生率为33.3%;胸腺瘤病理分型为A+AB、B1、B2、B3和C型分别195、86、84、88和15例.胸腺瘤病理分型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年龄呈负相关(r=-0.13,P<0.05),与伴发MG明显相关(P<0.01).156例胸腺瘤伴发MG患者术后肌无力危象发生率为25.6%,其中A+AB型、B1型、B2型、B3型和C型患者术后肌无力危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型(包括B1、B2和B3型)术后肌无力危象发生率明显高于A+AB型.结论胸腺瘤病理分型与年龄、MG、术后肌无力危象存在相关性,在提示MG、术后肌无力危象的发生方面具有一定价值.%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thymoma and myasthenia gravis (MG).Methods The pathological type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468 patients with thymoma receiving thymectomy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from September 2005 to September 2015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The correlation of thymoma type with gender,age,MG and postoperative myasthenia crisis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complication rate of MG was 33.3% in 468 patients with thymoma.The number of pat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A+AB,B1,B2,B3,and C thymoma were 195,86,84,86 and 15 cases.The pat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thymic tumor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MG (P<0.05)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ge (r=-0.13,P<0.05),but not correlated with the gender (P >0.05).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myasthenia crisis was 25.6% in thymoma patients with MG.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myasthenia crisis among A+AB,B1,B2,B3 and C types (P>0.05),while the incidence in type B (including B1,B2 and B3 typ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ypeA+AB (P<0.05).Conclusion The pat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thymic tumor is associated with age,MG and postoperative myasthenia crisis,which may be of clinical predicting value.【期刊名称】《浙江医学》【年(卷),期】2017(039)018【总页数】3页(P1567-1569)【关键词】胸腺瘤;病理分型;重症肌无力;肌无力危象【作者】郝亚南;孔岩;刁珊珊【作者单位】314000 嘉兴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苏州大学;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胸腺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的多细胞类型的免疫器官肿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住院号201420387 CT号 C21510 男性患者,37岁。 体检发现纵隔占B1型)
正常胸腺的CT表现
• 胸腺位于前纵隔内的甲状腺心包间隙内,在升主动脉近端 和上腔静脉远端的前面,可向下延伸至心底部。异位胸腺 少见。从出生到青春期胸腺充满前纵隔。需要明确的是, 胸腺的形态随年龄而异,年轻人(特别是25岁以下者)的 “正常”胸腺的大小和 重量有较大的差异。 6岁以后的正 常胸腺很少能在胸片上见到, 但任何年龄儿童的胸腺在 CT片上都可见到 。胸腺为双叶结构,在靠近甲状腺的胸 腺尖部互相融合,边缘光滑;出生时胸腺的重量为 (22+13)g, 后逐渐增大,至青春期时约为34g。这种增 大主要发生在胸腺的头尾径,其前后径和横径的改变不大。 在青春期后的4-15a中胸腺发生快速的萎缩,脂肪取代了 萎缩的胸腺滤泡,60岁后,仅13%还能在组织学上见到残 存的胸腺组织。 • 正常胸腺呈方形,三角形。形态、密度随着年龄增长而改 变。
B1型胸腺瘤
• 罕见,占所有胸腺瘤的6-7%。 • 被认为是一种低度恶性潜能的肿瘤 • 组织学与正常胸腺组织难以区分,主要由类似胸腺上皮细 胞组成。 • 与正常非退化胸腺的区别主要在于结构上的不同。 • 肿瘤上皮细胞少而小,以分散的卵圆细胞出现 • 淋巴细胞样成分为密集排列的小淋巴细胞团,起染色质呈 块状。
胸内甲状腺肿
纵隔淋巴瘤
纵隔巨淋巴结增生症
男性,30岁。无明显原因胸闷不适3月
胸腺瘤的病理分型
• 胸腺组织在青春期后会经历正常的退化过程。 • 胸腺有两种主要细胞类型:内胚层来源的上皮细胞和骨髓 来源的淋巴细胞。 • 分类原则:主要根据肿瘤上皮细胞和胞核是否为梭形或卵 圆形(A型);或肿瘤细胞是否以圆形或多边形为主(B 型)。 • B型胸腺瘤根据淋巴细胞侵润的多少和肿瘤上皮细胞非典 性程度分为3个亚型:B1型(富于淋巴细胞型)、B2和B3 (富于上皮细胞型) BI型恶性潜能非常低。 • 组织学分型: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型;混合型。 • 良恶性:(1)非侵袭性,包膜光整。(2)侵袭性,包膜 不完整,向邻近侵犯 • 上皮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A型,AB型,B型,C型 • 目前采用的2004年WHO 对胸腺瘤的组织学分型:A型, AB型,B型(B1、B2,B3型) 。
CT表现
• 非侵袭性胸腺瘤 CT 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 边缘清晰,包膜完整,周围脂肪层存在,可偏向一侧,增 强后多数均质强化,可有钙化。 • 侵袭性胸腺瘤可表现为肿块大,轮廓不规则,分叶明显。 坏死、囊变,钙化,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对诊断侵袭性胸 腺瘤有帮助,但无特征性意义。 有作者认为肿瘤边缘出 现小结节或尖角壮突起则反映肿瘤已突破包膜向外侵犯, 是诊断侵袭性胸腺瘤较可靠征象 • 胸膜种植表现为胸膜多发结节影,如侵犯叶间胸膜,可在 叶间胸膜走行区见到结节影。 脂肪层消失不是非常可靠 的纵隔器官受侵犯的征象。 侵袭性胸腺瘤可通过自然孔 道侵犯大血管间隙或颈部,也可沿临近胸膜蔓延到后纵隔 或沿降主动脉累及膈肌、心膈角区和后腹膜,表现为相应 区域软组织肿块影。 • 侵袭性胸腺瘤半数左右伴有胸腔积液,心包增厚和(或) 积液也是侵袭性胸腺瘤常见表现。 • 侵袭性胸腺瘤很少转移到胸外,血行及淋巴转移更少见。
鉴别诊断
• 胸内甲状腺肿:1)常位于胸骨后间隙。2)气管常受压移 位。3)钙化常见。4)肿块向颈部延伸。5)可有明显强 化。 • 淋巴瘤:1)多发生于青年或青少年,其次为老年人。2) 肿大淋巴结主要位于血管前间隙及气管周围,亦可弥漫侵 润融合呈团块包绕周围结构。3)密度均匀或少数中心坏 死液化。4)常为双侧分布,增强强化较轻。 • 局灶性巨淋巴结增生:单个肿块,膨胀生长,包膜完整, 动脉期均匀强化较为明显,强化程度接近大血管强化;延 迟及静脉期强化仍明显。 • 神经源性肿瘤
胸腺瘤临床特点
发病高峰年龄40-50岁 发病率男女无差异 儿童胸腺瘤罕见,但恶性度高 好发部位是前纵隔。 50-60%无症状,体检时偶然发现 局部症状:侵犯或压迫邻近结构引起咳嗽、胸痛、呼吸困 难,声音嘶哑、上腔静脉综合征及心包填塞等。 • 特异性表现:重症肌无力,最常见;单纯红细胞再生贫血; 系统性红斑狼疮;低蛋白血症等。 • • • • • •
CT表现
• 前纵隔区表现为边缘清楚、密度均匀、实性的圆形或椭圆 形或分叶状肿块,突向右侧者多于左侧,多数大小为510cm,有时包囊壁上可见弧线状钙化。在增强扫描时肿 块常呈均匀性强化,当出现低密度时代表有出血、坏死或 囊性变. • 需指出的是,即使CT显示有完整包膜的胸腺瘤也不能做 出肯定为非侵袭性的诊断. • 如CT上发现肿瘤的边缘不规则或侵及血管结构、越过中 线、包围纵隔结构及邻近肺组织的界面不规则时,则高度 提示为侵袭性胸腺瘤.如存在分叶或不规则边缘、低密度 区和局灶性钙化多为侵袭性胸腺瘤。侵及胸膜可见胸膜结 节及胸腔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