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七|七国之乱 吴王刘濞(下)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七国之乱之首吴王刘濞谋反是被“逼上梁山”的?

历史趣谈七国之乱之首吴王刘濞谋反是被“逼上梁山”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七国之乱之首吴王刘濞谋反是被“逼上梁山”的?导语:刘濞(前215-前154),西汉诸侯王,沛郡丰邑(今徐州丰县)人,刘邦侄,封吴王。

他在封国内扩张势力,后来汉景帝采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王国刘濞(前215-前154),西汉诸侯王,沛郡丰邑(今徐州丰县)人,刘邦侄,封吴王。

他在封国内扩张势力,后来汉景帝采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王国封地,景帝前元三年刘濞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联合楚赵等七国公开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亲侄儿,剽悍勇猛,在平定汉初异性王谋反的作战中,屡立军功,受到高祖的赏识。

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被封为吴王。

当年的吴国,辖地辽阔,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都城设在广陵(今扬州)。

吴王权倾东南,威势显赫,刘邦当然有点儿不放心,但年轻的刘濞信誓旦旦向叔父刘邦表忠心,说为了刘氏的一统天下,自己一定竭尽全力,请你老人家放心。

文帝时期刘濞就与刘恒产生了隔阂,景帝时期便谋反了。

刘濞是“七国之乱”谋反的领头人了,为什么刘濞突然谋反呢?纵观历史典籍,不难发现,刘濞的造反一半是被逼出来的。

刘濞的儿子被刘启失手打死。

景帝是太子的时候,吴王的儿子(吴国的太子)晋京,两人饮酒下棋,产生口角,未来的景帝杀死了吴国的太子。

《史记·吴王濞列传》的说法是,吴国的太子脾气不好(“轻悍,又素骄”)。

儿子的尸体被运回吴国,父亲吴王很生气,认为死在长安就应该葬在长安,又把尸体送回都城安葬。

从此吴王称病,不再晋京上朝。

当时的天子文帝,采取了和解的方式,赐予吴王坐几和手杖,允许他因为年老而免于上朝。

王子至高无罪被杀,朝廷应妥为善后,安抚人心。

只是朝廷的举措仅仅是“遣其丧归葬”。

刘濞的“愠”是自然的,只是他在行动方面有所克生活常识分享。

七国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历史上西汉的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历史上西汉的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历史上西汉的七国之乱)说到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其实大家也应该多多少少知道的一些的,当时的诸侯国实在是太多了,也是没有太好的办法了,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这一次的叛乱最后出现了什么情况呢?话说好像七王的下场都非常的惨烈啊,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七国之乱是西汉景帝期间发生的一次诸侯国的联合叛乱,起因是汉景帝采纳御史大夫晁错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建议,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

这时吴王刘濞趁机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七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

最后在梁王刘武的坚守和周亚夫,栾布,郦寄等将领的迎击之下,叛乱仅持续了三个月便被平定。

七国大部分也都被汉景帝顺势废除,诸侯王的势力由此受到极大削弱,中央集权得到极大加强,从此诸侯国不再具备对抗中央的实力,为日后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打下了基础。

七国之乱大体介绍一下后,下面我们便来看看参加叛乱的这七国国王其结果都是如何。

1,吴王刘濞。

刘濞是刘邦二哥刘仲之子,刘邦的侄子。

性情剽悍勇猛,早期跟随刘邦破英布,立下战功。

后来封其为吴王,镇守江东,也是七国之乱的发起者。

公元前154年,刘濞起兵后,率军攻打梁国,结果梁王刘武凭借坚城防守不出,无奈只好撤军,决定与周亚夫决战,但是周亚夫避其锋芒,坚壁清野也不肯应战,并派部队截断吴,楚两国粮道,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在吴军因粮食不足而士气大落后,周亚夫全军出击,一战便击溃吴军,刘濞逃走后,在东越被设计斩杀,首级被送往长安。

2,楚王刘戊。

刘戊是刘邦四弟刘交之孙,当年汉景帝因刘戊在薄太后丧期间饮酒作乐,淫乱后宫而下旨削其封地,引起刘戊的不满,而联合刘濞等起兵,七国之乱就属他和吴王刘濞闹的动静最大,后来两国联军被周亚夫所败,吴王被杀后,他也被迫自杀。

3,赵王刘遂。

刘遂是刘邦六子刘友之子,刘邦之孙。

起兵后,朝廷派郦寄攻打刘遂,而刘遂固守都城邯郸,等待吴楚联军,与吴楚联军合兵解邯郸之围,并向长安进发,当吴楚联军兵败梁国,不能西进后,负责平定齐地的栾布胜利回师先与郦寄合兵水淹邯郸,邯郸城破,刘遂自杀。

七国之乱吴王刘濞简介

七国之乱吴王刘濞简介

七国之乱吴王刘濞简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也是历史上七国之乱的一国,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七国之乱吴王刘濞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七国之乱吴王刘濞简介刘濞出生于公元前216年,卒于公元前154年。

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被封为沛候。

刘濞在二十岁的时候跟随刘邦率兵讨伐英布,一举击破英布军队。

当时,吴地会稽人没有勇猛的首领,刘邦担心强悍的会稽人会挑衅西汉政权,便封刘濞为吴王,管辖三郡五十三城。

吴国十分富饶,刘濞管辖境内有矿山和盐资源。

刘濞在社会上招纳了很多带罪人士来吴国挖矿和制盐。

刘濞还规定,吴国的百姓不用交纳赋税,提高了百姓们的生产积极性,给吴国创造了更多的国家资产。

汉文帝时期,吴国太子刘濞进宫和太子刘启喝酒下棋。

俩人为棋局相争时,刘贤十分轻佻狂傲,刘启拿起棋盘打死了刘贤。

不久之后,刘濞对西汉朝廷产生了怨恨,逐渐暴露了自己的野心。

他以生病为由,不去拜见汉文帝,刘濞这一做法让汉文帝渐生怀疑。

随后,吴国使者来拜见汉文帝,才为吴王解围脱困。

刘濞认为时机还未成熟,于是暂且搁置了造反计划。

汉文帝时期奉行的无为而治,使很多藩国势力越发壮大。

渐渐地,汉文帝感到了藩国的威胁,便开始削弱藩国势力。

汉景帝时期,刘启听从晁错策略,削夺了藩国领土。

公元前154年,刘濞联合楚国赵国等七国军队,以诛杀晁错为由,开始对抗西汉朝廷。

随后,汉景帝派遣周亚夫前去讨伐,刘濞兵败被杀,吴国封地也被中央收回。

刘濞的名字怎么读刘濞的拼音是liubi,刘读二声,濞读四声。

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为西汉王室的宗族。

刘濞生于公元前216年,卒于公元前154年,父亲刘仲是刘邦的哥哥,刘仲被封为代王时,刘濞被封为沛候。

刘濞因讨伐西汉反臣英布有功,被刘邦授予吴王,管辖当今江苏一带。

刘濞掌管三郡五十城,在当时而言,相当于统治了东南一带半壁江山。

到了正式册封之时,汉高祖就有些后悔了,疑心颇重的刘邦认为刘濞有谋反的面相,担心他以后率兵起义。

但是,此时诏书已经下好了,君王贵为天子,说出去的话根本不可以收回。

西汉七国之乱

西汉七国之乱

西汉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于次年冬天下诏削夺吴、楚等诸侯王的封地。

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后因战略失当,被汉朝和梁国联手平定,七大功臣为:汉朝方面周亚夫、窦婴、栾布、郦寄,梁国方面刘武、张羽、韩安国。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

背景郡国并行高祖时期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诸侯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

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

诸侯国拥有强大的武装,由诸侯王随意调遣。

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最终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

汉初共有异姓王七人,刘邦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

因此,他一面消灭异姓诸侯王,一面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同姓九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汉初的同姓诸侯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但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

吕后时期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

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

齐王刘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早有猜疑,刘肥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

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

齐王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暗约野心勃勃的兄长齐哀王刘襄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刘襄继承帝位。

七国之乱..._《中华上下五千年》_原文_出处_内容

七国之乱..._《中华上下五千年》_原文_出处_内容

七国之乱【出处】本篇为《中华上下五千年》:西汉时期【内容】晁错死后,汉景帝命令七国诸侯军队停止叛变,没想到吴王刘濞公开表示自己要做皇帝,根本不把汉景帝放在眼里。

袁盎带着诏书去见刘濞,劝他退兵,刘濞自称为皇帝,对景帝的诏书嗤之以鼻,还派一队士兵把袁盎软禁在军营中,准备把他杀掉。

袁盎一看情况不对,就趁天黑偷偷溜了出去,马不停蹄赶回长安,把吴王的话原原本本告诉了汉景帝。

景帝这才知道自己被吴王骗了,偏偏晁错已经被杀,大错铸成,眼下最要紧的就是把叛军镇压下去。

正在这时,和诸侯军队交锋的校尉邓公回到长安来汇报军情,景帝连忙问他战况如何,邓公说:“吴王铁了心要造反,他已经准备几十年了,就算皇上不削他的封地,他也会造反。

况且晁错已被腰斩,我想天下谋士怕是再也不敢开口了。

”景帝不解,邓公接着说:“晁错本来担心诸侯王的势力日益膨胀,最终成为朝廷的威胁,这才建议削藩,实则加强了朝廷的皇权,然而他却被皇上处死,这样一来,谁还敢直言不讳呢?”景帝羞愧万分,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办法来应对,突然间,他想起汉文帝临终前的嘱托,于是把周亚夫找来,封他为太尉,镇压诸侯军。

公元前154年,太尉周亚夫带领大军和吴、楚两军交战,骊寄率军攻打赵军;栾布率军攻打齐军;大将军窦婴则带军驻扎在荥阳,密切注意齐军和赵军的行踪,如发现异常,就立刻赶去增援。

窦婴本来还想推辞,景帝以国家安危为由,强令他接受大将军一职,窦婴无可奈何,只好答应。

周亚夫出兵后,了解到吴楚的军队正在攻打梁国,心里顿时有了对策。

他和景帝说:“现在吴楚两军正围攻梁国,如果正面和他们交锋,难免会有大的损失。

楚军向来勇猛善战,个个凶狠异常,不如我们用梁国作为诱饵,趁他们全力战斗的时候,先把吴楚军队的粮草截下来,然后再和诸侯军交战。

”景帝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就批准了。

周亚夫带着军队来到灞上,路上遇到一个谋士,谋士建议周亚夫不要直接赶去梁国,而是从右边包抄过去,并说诸侯军一定会在半路上设下埋伏。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发生于中国西汉初期的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

当时以被封为吴王的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所以兴兵引起之内乱,由窦婴、周亚夫所平定。

七王为: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赵王刘遂简史当时,由于天子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使刘姓宗室诸侯的势力日益壮大,于是骄纵起来,处处与朝廷对抗。

汉文帝时,获得大夫贾谊的建议,已感到同姓藩国的威胁,便开始了削弱诸侯势力的行动。

汉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加强中央权力,实行削藩政策,景帝听从,引起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诸侯王们的不满,尤其是吴王刘濞。

因为汉景帝还是皇太子时,因细故纷争用棋盘击死了吴王的世子。

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的七国藩王叛变,。

七国是指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菑川。

他们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欲夺景帝帝位,景帝在众臣的压迫下被迫腰斩了晁错,而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吴王还自立为皇帝。

景帝无可奈何,只得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军镇压,用了3个月的时间,终于平定了七国之乱。

而且汉景帝又借机削落诸侯国领土和把诸侯任免官吏的权利收回,自此,诸侯名义上是封君,但已失去政权了。

经过远因:奕棋事件汉文帝时,吴国世子刘贤入宫朝见皇上,并得到许可去见皇太子刘启(日后汉景帝)。

与皇太子启喝酒、下六博棋时,吴世子在棋桌上争胜,态度不恭,皇太子启愤而拿起棋盘重砸吴世子头颅,当场将他砸死。

汉文帝敕命尸体送回去埋葬,到了吴国,吴王刘濞大怒,说道:「天下都是刘家的,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何必送回吴国埋葬!」遂又把尸体送回长安埋葬。

儿子被太子刘启误杀后,吴王从此不遵守诸侯对天子的礼节,称病不朝。

朝廷知道他是因儿子被杀才如此,就拘押了吴国使者。

吴王惶恐不安,开始起了反叛之心。

后来,吴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觐,皇帝又问起吴王,使者回答说:「吴王实际上并没有生病,只是因为朝廷禁锢了好几个吴国使者,吴王害怕,所以才假装生病。

历史趣谈吴楚之乱吴王刘濞犯了两个致命失误致失败

历史趣谈吴楚之乱吴王刘濞犯了两个致命失误致失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吴楚之乱吴王刘濞犯了两个致命失误致失败导语: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国由于不满国家的削藩政策,举兵发动反叛,史称七国之乱。

从历史的答案中我们知道最终七国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国由于不满国家的削藩政策,举兵发动反叛,史称七国之乱。

从历史的答案中我们知道最终七国之乱失败了,吴王刘濞被杀。

在这里我们回过头来讨论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刘濞作乱有可能成功吗?答案是完全有可能的。

史书上记载吴王刘濞这个人彪悍而果敢,和自己的农民父亲刘仲完全不像,和刘邦很像。

刘濞这个人非常有经济头脑,他利用吴国的天然优势以铸钱、煮盐、造船三大经济要点为中心,迅速使吴国富甲起来,史书上记载“夫吴有诸侯之位,而实富于天子”,刘濞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免除农业税的国家领导人。

吴国良好的经济基础为其日后的军事叛变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资保障。

但刘濞经济上虽然是一把好手,军事上却只是二三流水平。

吴王刘濞在起兵后接二连三的犯了致命错误,最终导致了他的军事失败。

他的第一个错误就是在他刚开始起兵时,其手下大将军田禄伯就向他建议道:“如果只聚集所有军队向西进攻,而没有其他奇兵,是很难成功的,所以臣愿得五万人,循江淮而上,收淮南,入武关,分兵两路,与大王会师于关中。

”但此策遭到了吴太子的坚决反对,他对父亲刘濞说:“我们这次是谋反叛乱,不是义兵,所以不能把兵权分给他人,否则如果别人也学我们谋反而反过来背叛我们,那我们该怎么办?而且如果分兵两路,那就会削弱兵势,有害无益。

”可以说这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于是吴王刘濞拒绝了田禄伯分兵迂回入关中攻汉的建议。

可以说,如果吴王刘濞果真听从大将军田禄伯的建议,那这生活常识分享。

吴王刘濞挑起七国之乱,除了为子报仇之外,还有这三个原因!

吴王刘濞挑起七国之乱,除了为子报仇之外,还有这三个原因!

吴王刘濞挑起七国之乱,除了为子报仇之外,还有这三个原因!“七国之乱”是西汉王朝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关于这次大规模叛乱的起因,一直有这么一种说法:吴王刘濞为了给被汉景帝打死的儿子报仇,才联络其他六个诸侯,发动叛乱。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够全面,也不够严谨,真正促使刘濞造反的原因,绝没有这么简单!先来简单回顾一下吴王刘濞和汉景帝的杀子之仇:汉文帝时期,刘濞带着王太子刘贤到长安朝见皇帝,文帝的太子刘启和刘贤因下棋发生争吵,刘启失手将刘贤打死。

汉景帝剧照面对爱子惨死,吴王刘濞怒不可遏,当汉文帝派人把王太子尸体送回吴国时,刘濞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又把儿子尸体送回长安,而且称病从此不再到长安朝拜。

刘濞联络其他诸侯一起叛乱,除了报仇之外,还有其他几个重要原因:1,诸侯与皇帝的血缘关系淡了西汉建立之初,中央政府实际控制的土地只有三分之一,诸侯国控制的土地有三分之二,单个诸侯的实力都逊于中央政府,但是几个诸侯联合起来的话,实力就能反超中央,汉初,诸侯和皇帝的血缘关系很近,可谓血浓于水,很少会产生异心。

西汉初期分封的诸侯但到了景帝时期就不同了,皇帝和部分同宗的诸侯血缘关系已经有些疏远了,比如汉景帝是汉高祖的孙子,吴王刘濞则是汉高祖二哥之子(侄子),两人虽然同宗,但却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

汉景帝削藩也是亲疏有别,先拿这些血缘关系远的诸侯开刀,对自己的亲弟弟等诸侯却爱护有加,后来七国之乱时,梁王刘武(景帝的亲弟弟)玩命阻击叛军,血缘关系在战争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刘濞剧照2,觊觎皇帝宝座,企图夺取大汉王朝最高权力刘濞是坐镇一方的诸侯,有铜山,能够自己铸钱,财大气粗,而且刘濞也是一位有能力有野心的枭雄,不甘心长久的屈居在别人之下,尤其是有杀子之仇的汉景帝,这样的人物,一旦有合适的时机,一定会举兵造反,问鼎九五之尊!而且刘濞一直暗中联络其他诸侯,甚至招纳中央政府的逃犯等人员,为将来举事做准备!刘濞剧照3,汉景帝削藩,刘濞已无路可退汉景帝已经意识到诸侯国尾大不掉的问题,开始着手削弱诸侯的实力,这样一来的话,中央政府和诸侯国之间,实际上已经进入到你死我活的对抗境地,对诸侯而言,要么坐在家里等着汉景帝将自己的王国削弱甚至瓦解掉,要么拼死一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十七|七国之乱吴王刘濞(下)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刘濞发动的七国之乱是一个极不明智的选择,因为其结果是失败的。

但其实不然,在我看来,刘濞在那个时间点选择发动叛乱,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首先,他是有备而来——那可是长达十数年的准备,招兵买马、积钱累粮;而汉景帝和晁错那边,明知“削藩”会触怒各地藩王,但真打起仗来的时候,仍然跟没头苍蝇一样点兵点将。

大军未动,刘濞就已经先赢了一招。

其次,晁错的《削藩策》已然把中央对付藩王的政策说得很明白了:中央就是要干死你们这些藩王,你们还想怎样?如此,就给了藩王小伙伴们一个团结一致的理由。

如果不抱团造反,难道束手待毙吗?既然准备充分、众志成城,岂有不动手的道理?七国联盟作为一个二十岁不到就在战场上拼杀的老军人,刘濞很清楚,将有实力的藩王团结起来,实现有效配合进军,是取得胜利的关键一步。

既然这件事那么重要,刘濞自然早就开始暗中搞串联了。

胶西王刘昂在当时的藩王中有勇猛、强壮、好战的名声,周边的诸侯都十分害怕他。

而胶西国位于齐鲁之地,与吴国进军长安是两个方向,在攻袭长安的战略上是一路非常重要的盟友。

这哥们自然是刘濞重点拉拢的对象。

刘濞派出的说客是一名叫应高的中大夫。

这位中大夫对刘昂说,现在的天子任用奸臣、听信谗言,所以才下达了削藩的指令。

俗话说得好,吃完了米糠,接下来就是米粒了。

现在的诏令虽然只是削一小块地,但长期来看,肯定不会是那么简单就能完事的。

胶西王刚因为私下卖爵的事情被削掉了六个县,应高的这番话正说到他的痛处,他一拍大腿,厉声问,那你说应该怎么办!应高微微一笑,说,我们吴王跟大王所面临的是一样的问题,两国应当站在同一个阵线上。

我们应该携手顺应天时,起兵为天下除去祸患。

刘昂早就对汉景帝心存不忿想造反了。

但他现在还不确定吴王的立场,不想那么早露底。

于是,刘昂故意假惺惺的装出一副很惶恐的神色,说,造反啊,我不敢啊。

身为臣子,就算皇上将我们往绝路上逼,我们也只能忍气吞声尽忠效力啊。

应高听得很明白,刘昂不是不想造反,而是需要有一个名头,一来号召群雄,二来迷惑天下百姓。

这一点应高在来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手里早有了杀手锏——这便是刘濞和他的团队提出的口号:诛晁错、清君侧。

于是,应高不慌不忙,向刘昂答道,现在的问题是御史大夫晁错迷惑天子,蔽塞忠良,让藩王们难以为继。

所以,我们这次起义的目的是为了清除皇帝身边的奸人哪!刘昂点了点头,对应高的说法表示赞同。

应高见到刘昂已经露出了同意的神色,稍稍停顿了一下。

现在,场面上的说法已经有了,接下来是幕后利益分配的问题了,而这才是具有决定性力量的关键因素。

应高清了清嗓子,两眼紧盯着刘昂,说,大王若果真能与吴王一起举事的话,那么肯定能夺取天下,届时吴王与大王两分之,不是很圆满的结果吗?当皇帝!这条件开到了刘昂的心坎里头了,还有什么不答应的理由呢?应高成功复命,吴王为了以示郑重,同时也是怕刘昂反悔,特意跑到胶西,亲自与刘昂订下盟约。

强援已定,刘濞安心了不少,回到国内后,就开始下全国动员令。

他说,我今年六十二,亲自带兵出征,而我的小儿子今年十四岁,也会身先士卒。

因此,凡事本国年纪在十四岁到六十二岁之间的人,都要从军出征。

倾国之力,一共动员了二十多万人的军队,对外号称五十万;同时,还动员了吴国境内闽越的部族武装一同参与,对外号称三十万。

汉景帝三年正月甲子,刘濞在广陵(今扬州)正式升起了反汉的大旗。

除了胶西王刘卬,吴国的使者还跑遍了其他诸侯国,包括胶东、淄川、济南、赵、楚、淮南、衡山、庐江以及已故长沙王的嗣子,最终参与这次声势浩大的叛乱的一共有吴国、楚国、赵国、济南、淄川、胶西和胶东七个国家,史称七国之乱。

战争经过由于准备充分(主要是钱多、封赏给力)、布置细致,联合国军在叛乱初期的进攻非常顺利。

刘濞原本的战略其实非常清晰,他一共布置了三个方向的进攻:第一路,是吴楚联军,从东南方进攻;第二路,是济南、淄川、胶西和胶东这四个原本从齐国分出来的小国,先合力平定齐地后,发兵向西进攻汉廷;第三路,则是赵国,由赵王刘遂出面联络匈奴,再合力从东北方向进犯关中。

这三路大军如同一个三叉戟一样直插汉朝的腹心。

那个时候的汉景帝还比较嫩,一看到叛军三路大军就要杀奔过来了,顿时有点没了章法。

几经踌躇、加上汉廷内部政治斗争,居然想出了一个“用晁错脑袋换和平”的方法来,天真的以为吴王刘濞等藩王真的只是冲着晁错而叛乱的。

但是,当前吴相袁盎千里迢迢拎着晁错血肉模糊的脑袋请求面见刘濞的时候,却吃了一个闭门羹。

面对朝廷自以为是的幼稚想法,刘濞笑着说,我现在都已经是东蒂了,哪里还有接受别家天子使者拜见的道理呢?命人扣下袁盎,跟随自己一起叛乱。

袁盎想法虽然天真了点,但逃跑的能力还是有的。

趁着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他偷偷溜出了吴军营地,凭着自己的一双脚,徒步逃到梁国,得以回去向汉景帝复命。

亲手扼杀了和平谈判的可能后,刘濞却猛然发现一个重要问题:三路大军包围关中这个战略是挺好的,但实现起来的执行力却是有问题的。

首先是号称勇武过人的胶西王和他的小伙伴们。

按照原本的计划,他们几个搞定齐国剩下的地区后,应当尽早来跟刘濞率领的吴楚大军汇合。

但胶西王所谓的“勇猛强悍”实在是浪得虚名啊。

胶西、胶东、淄川三王倾全力,围攻临淄,但花了整整三个月都没打下来——大家不要小看这三个月,因为七国之乱一共也就只持续了三个月的时间。

也就是说,从七国之乱起兵开始,到中央军平定全国,这三国的军队连齐地都没出,光耗在临淄城下了!这几个哥们,绝对有资格荣膺西汉历史上“猪一样的队友”之荣誉称号。

而东北方的赵国呢,得到吴楚起义的消息后,立刻发兵到赵国西部边界,想等着吴楚联军一起杀进关中;同时出使匈奴,约定共同进击关中。

不过,就在这等待的当口,由当年在平定诸吕之乱中立下大功的郦寄所带领的汉军反而先到了赵国。

刘遂还没得到进攻的机会,就只得全力防守。

不过,他好歹拖住汉军一支主力,比刘昂那拨人的价值略大点。

这么一看,三路大军最后能真正派上用场的,也就只有刘濞亲自率领的吴楚联军了。

当然,这一路本来也是主力。

作为一个六十多岁的老狐狸,刘濞出兵肯定是做了万全的准备的——按最坏情况计,即便其他几路都变成啦啦队,只剩下摇旗呐喊的份儿,他刘濞这路凭借自己的力量也能杀到长安城下。

这一路确实也比前两路的进展更加顺利,他们很快就攻入了长安东南的屏障梁国,并成功打下了梁国南面的棘壁。

汉景帝一看晁错的脑袋不起作用,只得硬着头皮派出军队出击。

针对三路叛军,汉廷也派出了多路军队:太尉周亚夫出兵抵御吴楚联军,郦寄对付赵国,栾布进击齐地,此外,还另外安排了窦婴做预备队,以备不时之需。

梁王刘武是汉文帝的嫡次子,也就是汉景帝刘启的同母弟,是真正的手足,自然不可能加入到叛军阵营之中,只是一心效忠当朝天子。

由于梁国处于关中和吴楚之间,因此在刘濞发兵后,成为了汉廷抵抗这支叛军的前锋主力——不得不佩服贾谊当年为汉文帝所做的打算,为平定七国之乱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当然,抵挡锋芒正盛的叛军,是很吃力的苦差事。

在梁国棘壁失守后,刘武曾经向周亚夫告急,要求周亚夫迅速来到梁国协助抵御叛军,但周亚夫却觉得跑去梁国守城并不能取得任何军事上的先机,他的计划是想趁着吴楚联军跟梁军缠斗的时候,绕道后方切断他们的补给线。

由于周亚夫没去帮忙,梁王又打了几个败仗,刘武很不高兴,这次直接找了汉景帝诉苦,要周亚夫赶紧调兵去帮他,但周亚夫这小子居然公然违抗皇帝的命令,死扛着不去。

刘武很气愤,知道是彻底指望不上周匹夫了,破口大骂他一场后,只得愤愤的以哀兵姿态全力防守。

梁国在当时的诸侯国里头是大国,地方大,城防好,经济发达,所以是易守难攻的地儿。

如今有了守土的决心,军队士气也上来了,逐步稳住了阵脚,跟吴楚联军进入到了僵持状态。

趁着西边两军相持的状态,周亚夫迅速带兵南下,夺取了泗水入淮之口——这是吴军从国内运送后勤补给的关键点——从而断绝了吴楚联军的补给线。

前面讲了,刘濞起兵的时候,号称自己带了五十万的吴国大军,加上三十万的部族军队,一共八十万人!虽然这里头有很大水分,但再怎么打折,三十万人也是有的。

三十万个人头,三十万张嘴巴,哪怕一天每人分配俩土豆当口粮,那估计也得吃掉十几万斤土豆啊。

但如今补给线断了,而吴楚叛军选择的时候又是冬春之交,也没办法就地打劫粮食,这三十万人的大军就成了负担。

没辙,去打周亚夫呗!但周亚夫这个老匹夫早就盘算好了,无论如何都不应战。

万般无奈之下,吴楚联军决定偷袭周亚夫营寨,并用了声东击西的办法——在营寨的东南面骚扰,然后将主力放置在西北面。

却不想被周亚夫一眼看穿,将计就计,一战击溃吴楚联军。

尽管在淮河口吃了这个大败仗损失不小,但毕竟吴国还在,还有国土、人口、士兵、钱粮,好好整备,还有机会。

刘濞向南逃到了丹徒(今镇江,在扬州南边),这边当时是东越的地盘。

可正当刘濞平复心情,收揽散兵,蓄谋东山再起的时候,东越受汉廷诱惑,诱杀了刘濞,将他的脑袋送给了汉景帝。

刘濞一死,叛军立刻没了主心骨,齐地、赵国迅速被平定,而参与叛乱的藩王们也纷纷吞下了身死国除的结果,西汉的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在景帝时期内基本实现了“安内”的目标,为汉武帝时代的对外扩张打下了基础。

复盘:刘濞有成功的可能吗?我们如今研究西汉历史本身就有不少是YY的成分,不如干脆扯得远一点,讨论一下刘濞当年究竟有没有可能赢得七国之乱、成功篡位。

据《通鉴》上记载,不少人倾向于认为刘濞在军事上保守谨慎的决策风格,导致了他最终失败。

刘濞发兵的时候,手下将领曾经几次提出很好的军事建议,却都未获得采纳。

第一次是他的大将军田禄伯建议分兵五万顺着长江、淮河向西,先兼并淮南、长沙,之后从武关(战国时期秦楚边界)进入关中,以为奇兵。

刘濞没有同意。

第二次是一位年轻的将军提出建议,不要把重点放在攻城拔寨上,而是应当迅速长驱直入,占领洛阳的武库和敖仓的粮食,以图在中原地区获得先机。

同样被刘濞否了。

从这两次事件来看,吴楚联军的军事策略确实趋于保守。

不过诚如刘濞儿子刘驹所说的那样,如今是造反,吴军是叛军,如果让别人分兵略地,远离指挥中枢,如何能有效控制,让他们听命于己?况且当时毕竟不同于秦末那样的乱世,蒙眼举个牌子都能招来一大波造反的人;文景之治让百姓衣食富足、享受其中,为什么要跟着你去造反?至于说长驱直入、孤军深悬,且不说能否顺利打下洛阳和敖仓,就算打下来了,周边都是未攻打下来的敌国据点,数十万大军的生存都是很大的问题。

此计诚然确有奇兵的效果,但执行难度实在太大,很难说是个好计策。

当然,我们这只是纸上谈兵,瞎扯而已。

不过,个人以为,刘濞倒是可以在外交策略上表现得更聪明一点。

整个过程中,他至少错失了两次机会。

第一次是汉景帝送晁错人头来的时候。

刘濞采取的是策略是置之不理,甚至都没有看好袁盎,使得他脱逃后向汉景帝复命,为汉廷中央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