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4 记金华的双龙洞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4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4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 城市?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
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 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们想去吗?
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 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双龙洞分内、外两 洞,内洞与外洞仅相隔5米,有一块巨大石屏相隔,仅留长10米,宽3米多的 地下河水道。水道水面离地下河顶灰岩仅有0.30米左右的间隙,进内洞须仰卧 小舟而入。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 米。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内洞比外洞大,有 效使用面积约2000-2200平方米。从这里可以知道,双龙洞的景色是无比的美。
1 读课文,理清作者游览路线 作者按( )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 洞途中的( ),接着写双龙洞( )和 来到( );再写怎样通过( )来到内 洞 ;最后写( )
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 罗店→入山→ 洞口→ 外洞→
孔隙→内洞→出洞
同学们齐读第一段,说说从这段 中你知道些什么。 时间: 4月14日 地点: 浙江金华 事件: 游北山的双龙洞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 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 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 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⑴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 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 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 有趣。 ⑵内洞比外洞还要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 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 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同学们有感情 地齐读课文。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 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 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是针对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进行的。

学生已经学习过《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名著,对于神话传说也有一定的了解。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浙江金华的传说故事,并通过课文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民间传说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语言目标1.学会掌握生猛、水里喝水、神秘、尖叫、咒语等词语的含义。

2.学会读懂并感受课文内容,理解一些初步抽象意义。

3.学会出售金鱼的广告宣传词和对金鱼的描述。

4.熟练掌握“黏连式”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思想品德目标1.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爱传统、重文化、知祖先、懂故事的良好品质。

2.引导学生珍爱生命、保护自然、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有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4.让学生学会爱国主义精神,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

三、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先阅读课文,并围绕课文中的生猛、水里喝水、神秘、尖叫、咒语等词汇进行理解。

•学生自学把握课文大意,提前准备上课使用“黏连式”阅读方法来加强理解。

2. 读一读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朗读、对课文进行简单讲解,感受故事情节的详细展开。

3. 重点解析与讲解•通过学生朗读进行教学,采用“读一段、解释一段、总结一段”的方式,深入学生心中,让学生能够顺畅理解课文。

•特别重点讲授的阅读方法是“黏连式”,通过示范演示及时指正和记录学生的阅读方式,不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4. 导读式练习•发放题目: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双龙洞的由来是什么?2.生猛的意思是什么?3.这个女孩到底去了哪里?•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提高口头表述能力。

5. 金鱼宣传比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竞赛的方式进行宣传比赛。

苏教语文六年级下记金华的双龙洞

苏教语文六年级下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时备课卡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四人小组合作)[板书]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3、引读第2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

”(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2、导读“洞口很宽,像……。

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A: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

”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

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

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板书设计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教案反思在课堂教案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下《记金华的双龙洞》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下《记金华的双龙洞》

昏暗Biblioteka 光线暗淡,形容洞内的环境。修辞手法解析
01
02
03
04
比喻
拟人
排比
将双龙洞的景象比喻为"卧狮", 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洞口的气势。
将溪流拟人化,赋予其"等一下 "的动态,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
在描述孔隙时,运用排比手法 ,强调其"小、窄、险"的特点 。
夸张
通过夸张手法,强调洞内昏暗 的程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02
课文内容解析
文章结构解析
开头
介绍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引出双龙洞的美景。
主体
详细描述游览双龙洞的经过,包括洞口、外洞、孔 隙和内洞的景象。
结尾
总结游览的感受,表达对双龙洞的赞美和留恋。
重点词语解释
01
02
03
04
突兀
高耸的样子,形容洞口的高大 。
蜿蜒
形容洞内双龙的形象,弯曲延 伸。
俯卧
趴下的意思,形容船只进入孔 隙的状态。
双龙洞景区内还有许多其他景点,如冰壶洞、朝真 洞等,共同组成了金华山丰富的旅游资源。
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1988),原名 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 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 和社会活动家。
叶圣陶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 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以语言 精练、思想深邃、艺术独特而 广受赞誉。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 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细腻的笔 触和深刻的观察,生动地描绘 了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色和人 文风情。
游记中关于双龙洞历史文化背景的描述,能够启 发读者对历史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
引导读者追求探索精神
作者在游记中展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勇气,能够引 导读者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4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4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 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 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 似乎没有见。粉红色的山,各色的 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 前一片明艳。
油桐正在开花
向阳山坡上的映山红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 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 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 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 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 前一片明艳。
作者崇尚自然、赞美自然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 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 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 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 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 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 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小组学习】 1.小组内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通读 顺,记录朗读情况。 2.边听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看看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游览路线 是怎样的。(结合《补》三、1)
游览的顺序: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 路上 —内洞 —出洞
游览的顺序:
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路上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 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 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作业】
1.完成两本练习册规定内容。 2.找出文中描写泉水、溪流的句子, 想想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 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声也忽大忽小。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 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PPT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PPT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 城市?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 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 省的金华去旅游,你们想去吗?
苏教版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一组
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素以林海莽原、奇洞异景、道教名山著称于世。双龙 洞位于双龙景区的中心,是整个景区的核心与象征。 双龙洞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它海 拔520米,由外洞、内洞及耳洞组成。外洞宽敞,面积 达1200平方米。常年洞温为15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 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
动的场面)
①看,这时人群像什么?这就是“沸腾”。 ②这里用上了什么样的写法?(打比方) (5)指导有感情
朗读。
(6)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背:2001 年 7 月 13 日晚上,—
—,北京就——o ②学生齐背。
’ 3.教学第 3 自然段。
(1) 人们怎么庆祝的?教师范读第 3 自然
段。 (2) 自己轻读第 3 自然段,边读边用‘一” 画出表示人多的词和句。 (3) 学生汇报自己画的词句。为什么画这 些 词句呢?教师指导: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 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 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 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⑴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 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 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 有趣。
⑵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指名朗读第 3 自然段的第 2~5 句。 ②(播放录像)来看看录像,用“有的…… 有 的……有的……”来向同学们介绍
人们在干什么? #四人一组讨论说。 #互相纠正,再次说。 ③指名说,师生共同评议,再次指名说。 这 样反复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

(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PPT

(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PPT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 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 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 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 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 《礼拜六》等杂志上。
看课题提问题: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
(2) 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 写这篇游记的呢?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 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 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 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⑴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 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 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 有趣。 ⑵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 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 景物的热爱。
同学们继续读课文,说说外洞, 孔隙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宽敞 外洞:
孔隙: 窄小低矮
内洞: 黑暗、宽广、奇异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 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 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 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 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 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 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
第三段(第4~7自然段):游览经过。
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段,说说从 这段中你知道些什么。 时间: 4月14日 地点: 浙江金华 事件: 游北山的双龙洞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 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 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 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记金华的双龙洞(含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记金华的双龙洞(含反思)

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准备:相关的资料及媒体课件第一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

(揭示课题)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导读。

(按要求自由读课文)2.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3.同桌轮流读课文,边读边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指名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游览路上景色的?2.自由朗读2、3自然段,想想路上的景色有什么特。

3.讨论路上景色的特点。

幻灯片显示讨论题。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着重理解以下词句。

(1)映山红就是指杜鹃花。

(2)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3)明艳指颜色明亮鲜艳。

(4)时而指有时候。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就是指溪宽,有时侯窄,有时候慢,有时侯快。

(学生练习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四、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

1.个人自由朗读。

2.同桌互读,指正错误。

3.指名朗读。

五、布置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新词)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开始自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

三、讨论外洞的特点。

1.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外洞的?找出相关的词句。

2.外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内洞的?找出相关的词句。

2.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如果把这些石钟乳和石笋比作什么呢?4.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洞这叫做双龙洞吗?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训练
文章结构
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 • • • •
第一段:(1)游双龙洞。 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看到的。 第三段:(4)对外洞的介绍。 第四段:(5)对孔隙介绍。 第五段:(6,7)对内洞的介绍。
4 记金华的双龙洞
• 1、14月14日,我在浙江金 华,游北山店,过了罗 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 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 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 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 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 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 眼前一片明艳。 3、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 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 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 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 6、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 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 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 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 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 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 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 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 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读课文,完成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叶圣陶。作者游览的地点是 浙江金华北山的双龙洞,时间是 4月14日。 游览的顺序依次是路上_、外洞、孔隙_, 内洞_,最后出洞。 1.
• 2.作者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先描写了洞 口外的景色_,特点是很有气势;再写了 • 洞口像桥洞,特点是宽;然后写了外洞 特 点是大_。 •
• 端:①端正,不歪斜②东西的一头③项目、方面 • ④事情的开头⑤仔细地看 ⑥用手平正地拿着 1.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 3) 2.他端详着这幅画,陷入了沉思。( 5) 3.他端来一把椅子,让我坐下慢慢说。( 6)
• 异:①不同的②分开③另外的,别的④特别的⑤ 奇怪 1.石钟乳和石笋颜色各异。(1) 2.奇花异草不容易养活。(4) 3.这是一道奇异的亮光。(5)
• 蜿蜒:弯弯曲曲。[例句]长城蜿蜒在崇山峻岭 之中。 • 名目:事物的名称。 • 颜色各异:颜色很多,各不相同。 • 观赏:观看欣赏。 • [例句]这一天风和日丽,老师带我们去公园观 赏牡丹花。 • 十来进:房屋分成几个庭院,每个庭院称为一进。 十来进就是从前到后十来个庭院连在一起。 •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样。 • [例句]火烧云的形态变化多端,真好看。
• 4、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 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 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 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 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 往外流。这是外洞。
• 5、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 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 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 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 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 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 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 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 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 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 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 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 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巩固练习
在正确的读音上面“√”
• • • • 系(jì xì )绳子 浙(zhè zè )江 稍(shāo sāo)微 仿佛(fú fó ) 蜿(wān wǎan)蜒 呈(chéng céng)粉红色 漆(qī xī)黑 • 上源(yuán yán) • 盘曲(qū qǎ)而上
给下列句子中加红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 臀部:人体后部两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 分。 • 明艳:本课指明亮鲜艳的色彩。 • 孔隙:原指小的裂缝。本课指能通过一条 小船的小洞。 • 时而:副词。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有 时候。
• 盘曲而上:盘曲,曲折环绕。课文指公路 在山边盘旋,绕 着圈儿通到山上。 •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突 兀,高起的样子。森郁,森林茂盛。 • 进:课文中作量词。平房一宅内分成前后 几排,每排称为一进。课文说内洞有十来 进房子那么大,即有十来排房子那么大。
• 7、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 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 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写作特点 •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 夸张的手法。
• 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 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把头稍微 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 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 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 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 “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 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 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 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 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4
记金华的双龙洞
生字词学习
• 浙江 罗店 盆栽 • 明艳 多端 溪流 • 调子 突兀 森郁 • 盘曲而上 映山红 浓或淡 宽而窄 •
油桐 一簇 山势 缓急 气势 石壁 呈粉红色
• 孔隙 • 稍微 • 登陆 • 石笋
仰卧 系绳 臀部 撞破 额角 鼻子 漆黑 蜿蜒 变化 石钟乳
词语解释
• 盘曲:盘旋曲折。[例句]这棵树的枝干盘曲而 上,很有意思。 映山红:杜鹃花。 • 明艳:明亮鲜艳。[例句]公园里,花红柳绿, 一片明艳。 • 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和态势,本课指 山高大宏伟的样子。 • 时而:有时候。 突兀:(山)高高耸立。 森郁:形容树木茂盛繁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