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_高二政治必修四《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优秀学案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优秀学案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优秀学案优秀资料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运动的含义;(5)静止的含义;(6)规律的含义;(7)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高中政治《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必修4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主要想让我们明白应当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内容是任何哲学都不得回避的问题。

对此,本课从世界的物质性入手,说明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两个方面,因此本框分两目: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

第二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从而得出世界是个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对物质性。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思维能力有一定提高,思想活跃,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对一些社会现象能主动思考,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物质与事物的区别,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的区别,可以说是一头雾水。

所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尤其重要,这将直接决定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教学目标分析】一、基本知识:识记物质的定义,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如何证明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

难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是什么关系。

【教学方式】创设情景,问题导入,师生对话,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应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辅助教学【教学准备】搜索材料,主要是关于地球起源与演变的探索。

【教学结构】一、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教学过程【问题导入教学】略。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4《探索世界的本质》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4《探索世界的本质》教案

4.1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框题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1、师生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

使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2.课堂具有民主性、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

3教学中提倡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

4教师要用激情感染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材分析】知识结构分析:本框题内容从世界的物质性入手,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的物质性三个方面。

因此本框题在学习物质含义的基础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以及人的意识的物质性。

从而得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对物质性。

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以学生已经具备的一定的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从具体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已有的具体知识中得出较为抽象的哲学原理。

从知识学习的意义看,本框题是哲学知识重要的基础理论部分,对学生唯物主义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4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探究法、讨论法和重点知识教师精讲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调动已有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

【学情分析】1原有知识发展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如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也对人体的大脑结构有了一定的认知,本框题的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把相关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完整与严密。

3非知识因素分析:通过对前面三课的学习,学生对较为抽象的哲学知识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

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物质与事物的区别,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可以说是一头雾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所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尤其重要,这将直接决定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关键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区分哲学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分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全面理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人教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探索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探索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

必修4第七课《探索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与课件【课标再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1)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含义(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3)系统的含义与特征2.理解(1)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2)联系的多样性(3)系统优化的方法(4)综合性思维方式3.运用(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2)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3)举出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运用相关原理,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4)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在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的区别,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运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生活(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3)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是这一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最终落脚点。

高二政治精品学案:第二单元《探索世界的本质》(新人教版必修4)

高二政治精品学案:第二单元《探索世界的本质》(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学案【知识点梳理】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3、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和。

这些要素的,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4、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及其,也具有。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的产物,它是在中伴随着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5、物质是,并能的客观实在。

○物质概念○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单项选择题1、在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其主旨就是强调人和自然的亲和。

这一思想反映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追求优美的山林景色和自然意趣就构成其园林美的核心,顺应自然、模拟自然、表现自然就成为其园林审美的主导精神。

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A、无论是利用自然还是改造自然都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B、人对自然来说是渺小的C、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返朴归真D、人类不应该改变自然界2、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首要问题是()A、承认自然界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利用自然、改造自然C、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D、承认人类社会的客观性3、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A、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C、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4、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

这说明()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5、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

”乙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生有灭,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A、甲的观点正确、乙的观点错误B、甲的观点错误、乙的观点正确C、两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D、两人的观点都是正确的6、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新教材 高中政治必修4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新教材 高中政治必修4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1框世界的物质性.................................................................................................. - 1 - 第2框运动的规律性.................................................................................................. - 8 -第1框世界的物质性学习任务核心素养1.描述与分类:明确物质与意识两个基本概念。

2.解释与论证: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3.预测与选择: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4.辨析与评价:评析“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意识的”的错误实质。

1.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的阐释。

2.科学精神: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公共参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议题一| 世界的物质性冠状病毒属的病毒是具外套膜的正链单股RNA病毒,直径约80~120nm,其遗传物质是所有RNA病毒中最大的,感染人、鼠、猫、犬、狼、鸡、牛、禽类脊椎动物。

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属于RNA病毒。

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是通过咳嗽或打喷嚏的飞沫传播,或者是直接接触。

截至2020年6月24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使全球924万人致病。

鉴于病毒来自野生动物,今后至少要让任何野生动物不能够在市场上交易,同时教育公众不要吃野生动物。

[探究任务]1.(描述与分类·科学精神)冠状病毒属于物质现象还是意识现象?提示:冠状病毒属于物质现象,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预测与选择·公共参与)面对新型冠状病毒,人们应如何应对?提示: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要加强病毒相关研究。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19必修4 哲学与文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19必修4 哲学与文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概念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观念。

2. 学生能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观点。

3. 培养学生思考世界本质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物质概念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观念。

2. 难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观点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案例和相关概念的解释。

2. 准备相关视频和音频材料,用于课堂讨论和讲解。

3. 准备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4. 准备课后作业,包括思考题和实践活动,以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每天都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引出本课主题。

(二)探究世界本质1. 运用教材图片和材料,分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探讨物质世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客观条件。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概念和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 展示一些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社会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怎样发展的?探讨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 引入主观世界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主观世界指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它和物质世界有什么区别?(三)总结探究成果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探究成果,教师对探究过程进行总结,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以及人类社会和主观世界的物质性。

(四)布置作业1.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思考物质世界是怎样发展的?2. 搜集一些关于物质世界的名言警句或诗词,谈谈你对物质世界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解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

2.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高中政治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1)

高中政治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1)

探究世界的本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运动的含义(5)静止的含义(6)规律的含义(7)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足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规律的客观性◇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二、【重点、难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使教案设计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必须从深刻领会课改理念、切实更新备课观念,深入挖掘学习资源,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必修四《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运动的含义;(5)静止的含义;(6)规律的含义;(7)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方法点津
(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存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五、知识点整合
第一框题世界的物质性
(一)世界的物质性
1、内容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都是物质的)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备注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
3、物质的含义哲学上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哲学上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联系两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几种说法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④世界统一于物质;⑤世界是物质的。

【例1】我们应这样认识物质概念( A )
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它是在概括万事万
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③它是世界的本质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例2】如果不顺应自然规律仅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新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而且最终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生态系统是自然形成的,人们如果仅凭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这是因为(C )
A、人与自然界是难以和谐相处的
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D、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据此回答例3~4题。

【例3】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不是由人随意规定的,而是由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这说明( C )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C、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D、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
【例4】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这一事实说明(B )
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C、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D、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第二框题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反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例5】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 )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3、运动与静止
(1)静止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特点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3)统一(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一,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第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反对夸大绝对运动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反对夸大相对静止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例6】(2002年全国高考政治试题)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C )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例7】诡辩家欧布里德对前来讨债的人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去向过去的我讨债吧!”这一观点 ( D )
A、正确。

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B、错误。

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
C、正确。

因为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错误。

因为他否认了相对静止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的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利用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但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例8】2005年7月4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的“深度撞击”号经过170多天的飞行,成功地在距地球1亿多千米外准确命中坦普尔1号彗星内核。

“深度撞击”被比喻为“在高速飞行的针上穿线”。

撞击的成功,表明( A )
A、客观规律是可以为人类认识和利用的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C、人类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
D、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科学实验获得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例9】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视土地如生命,想方设法扩大耕地面积,为此不惜围湖开荒、毁林造田,付出了沉重代价。

人们围湖开荒、毁林造田,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们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这说明 ( B )
A、规律是难以认识和利用的
B、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