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运营 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和

合集下载

《生产与运作管理》复习资料

《生产与运作管理》复习资料

《生产与运作管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生产运作管理概述1.生产运作管理,是指对生产与运作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

它包括有形产品产出过程的管理,也包括无形产品产出过程的管理。

2.任何生产运作系统都离不开要素的投入。

投入是生产运作的起点。

任何生产运作系统都必须经过相应的转换。

任何生产运作系统产出的结果都是产品。

生产运作系统的本质是为了增值。

3.从广义的角度讲,任何组织都具有生产运作的性质,任何企业生产的结果都是产品,只不过产品的形态不同罢了。

4.生产运作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运作战略;(2)生产运作系统设计;(3)生产运作系统运行;(4)生产运作系统维护与改进。

5.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区别是:(1)制造业是以产品为中心组织运作,而服务业是以人为中心组织运作;(2)制造业可以用库存来调节供需矛盾,服务业往往无法用库存来调节供需矛盾;(3)制造业生产设施远离顾客,服务设施必须靠近顾客;(4)制造业实物形态的东西较多,服务业无形的因素较多。

6.一般来说,形成企业竞争力的重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成本;(2)质量;(3)时间;即:快速交货,及时交货,新产品开发速度快。

(4)柔性。

柔性是指企业的生产系统应对市场需求(数量、品种等)变化的适应性和可调节的能力。

7.当今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问题有5个:(1)质量管理;(2)进度管理;(3)成本管理;(4)服务管理(5)环境管理。

8.现代生产运作管理的特征和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运作的涵盖范围增大;(2)生产方式面临挑战;(3)科学技术广泛应用;(4)“全球生产运作”越来越多;(5)供应链管理成为重点。

所谓供应链,是指由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或企业客户等多个组织所构成的一种链式关系。

(6)“绿色生产”成为重要新课题。

9.按生产组织的特点,可将制造业的生产类型分为备货型与订货型两种。

备货型生产(MTS)是指在市场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共同性。

生产运作过程的空间组织课件

生产运作过程的空间组织课件
提升企业竞争力
01
03
02
04
01
02
03
04
数据分析
通过收集和分析物流数据,识别物流过程中的瓶颈和问题,为优化提供依据。
流程再造
对物流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消除冗余和低效环节。
引入技术
利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设备,如自动化仓库、智能物流系统等,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合作与协同
加强企业内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协同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空间组织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01
02
03
04
根据生产工艺和流程的要求,合理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使生产要素能够更好地满足生产需要。
确保空间组织的安全性和环保性,避免生产事故和环境污染。
空间组织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功能性原则
安全与环保原则
生产运作过程的空间组织课件
CONTENTS
生产运作过程概述空间组织概念及原则生产布局类型生产运作过程的空间组织优化生产运作过程的物流优化生产运作过程的案例分析
生产运作过程概述
01
根据生产类型和特点,生产运作过程可以分为流水线生产、批量生产和单件小批生产等类型。
根据生产方式,生产运作过程可以分为自动化生产、手工作坊和定制化生可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能源和人力成本,从而降低整体生产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
合理的空间组织有助于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差错和缺陷,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提升企业竞争力
通过优化空间组织,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生产灵活性和快速响应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02
04

生产运营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和

生产运营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和

⽣产运营⽣产过程的空间组织和第三章⽣产过程的空间组织和时间组织第⼀节⽣产过程的空间组织本节应包括各部门(基本、服务、辅助……)各车间的设置组织,⼯艺平⾯布置等,我们不讲,仅仅讲⼀下车间的组织原则。

⼀、⼯艺专业化原则定义:按同类⼯艺组织⽣产单位,称为⼯艺专业化。

例如:铸⼯车间,铸铁、铸钢、铸铜、铸铝,都是同类⼯艺,都放在铸⼯车间。

若切削则均放在机加⼯车间, 这样:车床⼯段:回旋体⽴铣⼩组它们都是按照⽣产过程刨床⼯段:往复平⾯卧铣⼩组各个⼯艺阶段的⼯艺特车间铣床⼯段:沟槽万能铣⼩组点来建⽴,在这⾥集中磨床⼯段:改变表⾯光洁度⼯具铣⼩组了同类机器和同⼯种⼯⼈,对产品进⾏相同⼯艺⽅法的加⼯。

以上都是同类⼯艺组织的专业化⽣产组织。

特点:1.按同类⼯艺组织⽣产单位。

2.只完成⼀个⼯件(或⼀个产品)的某⼀段⼯艺阶段。

3.具有加⼯所需要的某种设备,这些设备按同类型、同规格集中布置—即机群式布置。

4.车间、⼯段、⼩组命名,以⼯艺或机床名称来命名:如铸⼯车间、铣床⼯段、⽴铣⼩组,这样可以顾名思义,马上知道所采⽤的专业化原则。

5.这种原则适合单件⼩批⽣产。

⼆、对象专业化原则对象专业化原则是按产品来建⽴⽣产单位[也叫封闭式车间(⼯段),或叫封闭式原则]。

在这⾥加⼯对象是⼀定的,⼯艺⽅法是多样的。

特点:1.按产品组织⽣产。

2.实现产品全部(或⼤部分)⼯艺过程。

3.具备实现⼯艺过程所需的全部设备,设备按⼯艺过程顺序排列(如:辐条—拔丝、切断、打头、折弯、搓丝、去油、除锈、镀锌、钝化……)。

4.⽤产品或零件名称命名车间或⼯段。

如:条帽车间,顾名思义,⼀听即可知道是对象专业化原则。

5.它适合⼤量⼤批⽣产。

三、两种专业化原则优缺点⽐较凡是单件⼩批⽣产(品种多、数量少),采⽤⼯艺专业化原则,设备是机群式布置。

相反,⼤量⼤批:需要采⽤对象专业化。

⼀般成批⽣产采⽤混合式,有些是按⼯艺原则,有些是对象原则。

四、混合原则绝⼤多数⼯⼚采⽤⼯艺专业化布局的同时,⼜采⽤对象(产品)专业化布局的混合形式。

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名词解释

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名词解释

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名词解释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名词解释:
在生产过程中,空间组织是指将生产要素(如设备、机器、原材料等)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进行有效组织和布局的方式。

它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名词解释:
1. 厂房布局:指工厂内不同生产区域的合理布置和安排。

合理的厂房布局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能提升生产质量和员工的工作环境。

2. 生产线布局:是指将加工过程中的各道工序依次排列在一条或多条生产线上的方式。

合理的生产线布局能使生产流程紧凑高效,提高生产效率。

3. 货物存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为产成品和原材料提供合适的储存空间。

货物储存的目的是为了方便管理和物流运输,确保产品的安全和可及性。

4. 物料搬运:是指将原材料、半成品或产成品从一个区域或工序搬移到另一个区域或工序的过程。

物料搬运需要合理的路线规划和设备配备,以提高搬运效率和减少损耗。

5. 工作站布局:指按照工序安排工作站的位置和布局。

合理的工作站布局可以减少工人的移动距离,提高工作效率,并优化工作环境和人机工程。

以上是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空间组织名词解释。

通过合理的空间组织,企业可以实现生产的高效性、经济性和优质性,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精选生产过程空间组织概述

精选生产过程空间组织概述
中在一个生产单位中,组成以产品或零件、部件、零件组为对象 的专业化生产单位。 (1)特点:三“不同”一“同” 。 齿轮车间、标准件车间、 发动机车间。
毛坯车间
箱体车间 标准件车间 轴承连杆 齿轮车间 轴类车间
热处理
装配车间
2、对象专业化原则 形式:以产品或零部件为对象 发动机等
以同类零件为对象 轴承、齿轮等 (2)优点
复杂生产过程示意图
二、 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的目标和要求
1、目标:从空间组织中获得最大的效益。
(1)最短的路线
(2)最大的灵活性
(3)最有效的面积利用 (4)最良好的工作环境
(5)最合理的发展余地
2、要求:
(1)符合加工过程的要求
(2)靠近布置原则 密切联系的、同类性质的;尽可能紧凑。
(3)发展原则(适应生产变化的需要)
(四)工厂总平面布置设计的基本原则
1.使物料运输路线尽可能短,减少交叉运输和往返运输, 以缩短生产周期,节约生产费用。
2.有密切生产联系的车间应靠近布置。 3.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运输条件,包括铁路、公路、水路、 港口等条件。 4.合理划分厂区。把同类性质的车间和建筑物布置在一个 区域内。 5.总平面布置应尽可能紧凑 6.工厂长远规划考虑将来有扩建、改建
1)缩短运输路线、提高连续性, 缩短周期,减少在制品;
2)专业化水平高,生产率高; 3)便于管理。 (3)缺点: 1)适应性差; 2)不便于工艺管理和工时利用。
2、对象专业化原则 (4)适用于: 产品结构和工艺相对成熟稳定的大量大批生产。
3、混合原则
四、专业化原则的应用
对象专业化设置生产单位的基本条件:
6
2
共用人员
7
3

生产运作管理作业题参考答案

生产运作管理作业题参考答案

生产运作管理作业题参考答案(2015更新版)一概念理解1岗位设计2工时定额3台时定额4.生产运作系统5.生产运作管理6工艺专业化形式7产品专业化形式8.连续性生产9.离散型生产10生产运作计划11.产品设计12工艺设计13生产率14最佳运行生产能力15生产能力16设计生产能力17生产设施单元化18备货型生产19订货型生产20纯劳务运作21大量生产22成批生产23单件生产24并行工程25串行工程26生产计划27订单资格要素28订单赢得要素29设备布置30设施选址31顾客让渡价值32生产运作策略33物料流向法34工作设计35工作测量36人机工程37准时生产方式38生产计划大纲39库存40企业资源计划41供应链管理42供应链43全面质量管理44精细生产45敏捷制造46计算机集成制造47业务外包48创新型产品49主生产计划50代表产品二.判断题1设施是指生产运作过程得已进行的硬件手段,通常是由工厂,办公室,车间,设备等物质实体构成。

2工厂整体布置的原则应遵循三条原则,即工艺性原则,产品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

3按照JIT哲理,凡是不增加价值的活动都是浪费.4柔性是指企业响应外界变化的能力,它包括产量柔性和数量柔性两个方面5服务业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是服务业的运作系统难以实现规模经济。

6超级市场生产方式,JIT,无库存生产,一个流生产,实质都是一回事。

7在服务业中,三种运作策略在提供竞争优势方面被证明是成功的:成本策略,质量策略和集中化策略。

8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从产品研制成功投放市场开始一直到最后被淘汰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9新产品的开发策略可分为,领先型开发策略和追随型开发策略。

10新产品的分类包括:改进型产品。

创新型产品,和换代产品。

11并行工程是对产品设计及其相关过程进行并行,一体化设计的一种系统化的工作模式。

12并行工程的本质之一是强调产品设计的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和可检测性。

生产运作管理复习考试重点考点

生产运作管理复习考试重点考点

生产运作复习考试重点第一章生产运作管理概论1、生产运作管理的含义是什么(思考题):是对生产与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评价和改进过程的管理,包括(基本职能)对运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

其核心是实现价值增值。

2、生产运作的流程/生产运作活动的过程:把输入资源按照社会需要转化为有用输出,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

3、运作活动的特征:(1)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经过某种转换过程,实现价值增值(2)包括有形产品的生产,也包括无形服务的提供(3)产出可以满足一定社会需要,具有一定使用价值4、(思考题)企业运行的三大职能:运作、理财、营销(1)运作就是创造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把运作活动组织好,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很大作用。

(2)理财就是为企业筹措资金并合理运用资金。

(3)营销就是要发现与发掘顾客的需求,让顾客了解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并将这些产品和服务送到顾客手中。

(4)关系:三项基本职能是一切社会组织都有的,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5、运作管理的目标是什么(思考题):高效、低耗、灵活、清洁、准时地生产合格产品和提供满意服务6、生产管理者需要哪些技能(思考):(1)技术技能:专业技术与管理技术(2)行为技能:处理人际关系、协调众人7、生产运作的分类/企业生产运作是如何进行分类的?(思考)(按管理的角度)(1)制造性生产①按工业特点分:连续性生产(流程式)与离散性生产(加工装配式)Eg:连续性:化工(塑料、药品、肥皂等)、冶炼、食品和造纸等。

离散性:轧钢、汽车制造、机床、锅炉、家具、电子设备、服装等②按企业组织生产的特点分:订货型生产MTO与备货型生产MTS与按订单装配式生产ATO(2)服务性运作(服务业是如何进行分类的?思考)①纯劳务运作/一般劳务运作②顾客参与的服务运作/顾客不参与的服务运作8、(思考)举例说明流程式生产和加工装配式有什么不同?(1)流程式生产是将物料均匀、连续地按一定的工艺顺序不断改变形态和性能最后形成产品的生产。

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

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

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是一个关键的考虑因素。

有效的空间组织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并为员工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本文将探讨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合理规划。

第一部分:生产工序的布局生产工序的布局是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

合理的工序布局可以使得生产过程流程更加顺畅,减少物料和工人的运输距离,提高生产效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工序布局模式:1. 直线式布局:把所有生产工序按照顺序排列成一条直线。

这种布局模式适用于单一产品的生产线,并且能够减少物料的运输时间和距离。

2. U型布局:把生产线布置成一个U形,工人在U形中心工作,物料可以从一端输送到另一端。

这种布局模式适用于产品种类较多的生产线,可以减少物料的交叉运输。

3. 流水线布局:把生产线分成若干个工作站,每个工作站负责不同的任务,物料从一个工作站顺序传递到下一个工作站。

这种布局模式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第二部分:工作区域的划分除了生产工序的布局外,工作区域的划分也是生产过程的关键。

一个合理的工作区域划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工作区域划分原则:1. 物理分隔:将不同类型的工作分隔在不同的区域,避免不同的工作干扰彼此。

例如,将机械设备和办公区域分开,避免噪音对员工工作的干扰。

2. 安全区域标识:在工作场所设置明显的安全区域标识,指示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区域和危险区域,以避免事故发生。

3. 储存区域规划:合理地规划储存区域,将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分类存放,便于物料的管理和调配。

第三部分:员工工作空间的设计员工工作空间的设计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满意度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员工工作空间设计原则:1. 舒适度:提供舒适的工作空间,包括适宜的温度、光线和噪音水平。

合理的工位设计和符合人体工学原则的工作台和椅子可以减轻员工的身体负担。

2. 私密性:为员工提供相对私密的工作空间,减少干扰和噪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和时间组织第一节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本节应包括各部门(基本、服务、辅助……)各车间的设置组织,工艺平面布置等,我们不讲,仅仅讲一下车间的组织原则。

一、工艺专业化原则定义:按同类工艺组织生产单位,称为工艺专业化。

例如:铸工车间,铸铁、铸钢、铸铜、铸铝,都是同类工艺,都放在铸工车间。

若切削则均放在机加工车间, 这样:车床工段:回旋体立铣小组它们都是按照生产过程刨床工段:往复平面卧铣小组各个工艺阶段的工艺特车间铣床工段:沟槽万能铣小组点来建立,在这里集中磨床工段:改变表面光洁度工具铣小组了同类机器和同工种工人,对产品进行相同工艺方法的加工。

以上都是同类工艺组织的专业化生产组织。

特点:1.按同类工艺组织生产单位。

2.只完成一个工件(或一个产品)的某一段工艺阶段。

3.具有加工所需要的某种设备,这些设备按同类型、同规格集中布置—即机群式布置。

4.车间、工段、小组命名,以工艺或机床名称来命名:如铸工车间、铣床工段、立铣小组,这样可以顾名思义,马上知道所采用的专业化原则。

5.这种原则适合单件小批生产。

二、对象专业化原则对象专业化原则是按产品来建立生产单位[也叫封闭式车间(工段),或叫封闭式原则]。

在这里加工对象是一定的,工艺方法是多样的。

特点:1.按产品组织生产。

2.实现产品全部(或大部分)工艺过程。

3.具备实现工艺过程所需的全部设备,设备按工艺过程顺序排列(如:辐条—拔丝、切断、打头、折弯、搓丝、去油、除锈、镀锌、钝化……)。

4.用产品或零件名称命名车间或工段。

如:条帽车间,顾名思义,一听即可知道是对象专业化原则。

5.它适合大量大批生产。

三、两种专业化原则优缺点比较凡是单件小批生产(品种多、数量少),采用工艺专业化原则,设备是机群式布置。

相反,大量大批:需要采用对象专业化。

一般成批生产采用混合式,有些是按工艺原则,有些是对象原则。

四、混合原则绝大多数工厂采用工艺专业化布局的同时,又采用对象(产品)专业化布局的混合形式。

五、固定位置布局是将生产对象的位置始终固定不变,而把物料、人员、机器和辅助性服务集中起来对它进行施工,如大型造船厂即如此。

此外,大桥、水坝,它们生产过程中也如此。

这种布局还有一个优点,即工人有一种自豪感,这在装配线上无法实现,所以,线上工人只一小部分。

六、不同布局形式的成本比较OG —销售收入。

AD —固定布局成本总成本。

BE —工艺布局总成本。

CF —对象布局总成本。

C总成本—固定成本= 可变成本上图中:⑴OA最小,固定布局固定B成本小;⑵OB次之,工艺布局固定成本较小;⑶OC最大,对象布局固定成本最大。

产量(件/月)固定布局的可变成本最高;而从方程式可推出工艺布局的可变成本次之;对象布局的可变成本最低。

由此,保本点产量从固定(1),到工艺(2),再到对象(3),逐渐增大。

还有对象专业化布局较工艺专业化布局变为更为经济的转折点的产量(O V2)要比工艺专业化布局较固定布局变得更加经济转折点的产量(OV1)为大。

正因为如此,许多公司就努力采用产品专业化布局(对象),而且,如可能,则变为流水生产,因为这能带来低成本。

七、生产设施布局分析对象专业化布局通常没有多大伸缩余地,因为一切均在设计之初就决定了,如流水线。

而工艺专业化布局的产品品种不一,工艺路线也各不相同,物料搬运费用较高,所以,物料搬运费用的高低就成为工艺专业化布局效益大小的一个标志。

而分析布局的一种方法—从至表,能对此有所帮助,即物料流向图法;作业相关图法也如此。

(一)物料流向图法按照原材料、毛坯、在制品在生产过程中总的流动方向和运输量来布置工厂的车间、设施、生产服务等单位,并绘制物料流向图,有了图,还要考虑各车间的物料运量,物料运量大的车间应布置得靠近一些,为此,可绘制每日物料运量表。

为了得到更直观和清晰的概念,物料运量表上的数字可以绘制物料相关线图(见下图):单位:吨表示日2吨运量。

表示日1吨运量。

由运量相关图可见,03车间与02,03与04运量最大,应布置得近一些;03与06较大,应尽可能近一些。

第二节 零件的移动方式及其加工时间的计算(时间的组织)一、 零件的移动方式(一)顺序移动方式一批相同的零件,在某一道工序上(或某一工艺阶段上),全部加工完毕,再转工序,叫顺序移动方式。

1.其优缺点及应用范围 优点:(1)工作地可以连续加工(既一个批量,一口气干完);(2)运输量小; (3)便于管理。

缺点:零件生产周期非常长,根据组织生产四项基本原则:(1)连续性不好(工件始终处于运动状态最好,而此时大量工件堆放处于等待状态,尽管老师傅很忙,一口气干一大批活,但因不符合工件不停运动,所以连续性不好);(2)平行性不好(没有一点平行性,所谓平行性,是指所有工件同时都在各道工序上被加工,而此时,只有一件或几件在加工,大量同类零件处于等待状态)。

根据以上两点:这种顺序移动方式不符合组织管理生产的要求,故经济效果差。

适应范围:(1)单件小批:(由于本身数量不多,只能成批转,一件一件转,即费时费工,还容易弄丢。

)适合于机群式小组,即工艺专业化。

(2)零件比较轻小(钟表零件,精密仪器,无线电零部件),加工时间非常短(加工时间很长的虽小也应及时转运)。

2.加工时间的计算:当工序时间为t i ,一批制件数量为n ,按顺序移动方式,一批制件的加工时间为: T 顺 = n .∑=mi t 1i ( i =1,2,3,……m )式中: T 顺 — 顺序移动时,一批制件的加工时间。

n — 零件的批量。

t i — 第i 道工序单件时间。

m — 制件的工序数目。

上面例题中:n = 4,代入公式:T顺= 4 × (1.0 + 0.5 + 1.5+1.0) = 16 ( 分)(需要说明,以上是原理,实际计算时,是需要计算“顺序移动方式下的零件生产周期”,而不仅仅是加工时间。

这一部分见欧阳教授讲稿P15 —P16页。

)(二)平行移动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每个制件在前道工序加工完成之后,立即转到下道工序进行加工,这样,一批制件同时在不同的工序上平行进行加工。

简单地讲:逐个转工序,一个一个地转,因此,各工序同时对本批零件进行加工(工序不同,但都是同一种零件),这就产生平行性,也叫平行移动。

1.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1)优点:·连续性好(工件始终处于运动状态);·平行性好(显然的);·生产周期非常短。

(2)缺点:工作地不能连续加工,人机不能充分负荷(手快手慢也能造成等待),只有在零件加工同期性好的时采用(时间上差不多);(3)适用范围:·大量大批适用;(电子工业元件制作即采用这种方式或平顺移动)·对象专业化的车间、工段、班组;·零件要的紧迫(例如军工、订货、政治任务)。

2.加工时间的计算:如上图:T平= A + B + Cm ---- 制件工序数目A + C =∑=mi t 1it i ---- 第 i 道工序单件时间式中 t 1 ---- 各工序中加工时间最长 B = (n - 1)t 1 的工序的单件时间 n ---- 制件的批量所以 T 平 =∑=mi t 1i + (n - 1)t 1 , 将上面例题的数字代入公式得:T 平 = ( 1.0 + 0.5 + 1.5 + 1.0 )+ ( 4 -1 ) × 1.5 = 8.5 (分)(三)平行顺序移动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每批零件在一道工序上连续加工没有停顿;零件在各道工序的加工尽量作到平行(前一点像顺序,一批零件连续干;后一点像平行)。

各工序既能充分负荷,又能把零碎时间集中起来,加以利用。

1. 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1)优点:集中了顺序移动和平行移动的优点,扬弃了以上两种的缺点,生产周期居中。

(2)缺点:计划、管理、调度、复杂,对管理人员要求高。

前长后短成批转(顺序) 前短后长立即转(平行) 前长后短成批转(顺序)(3)适用范围:· 大量大批,特别是成批生产;· 对象专业化车间(按产品来建立生产单位,加工对象是一定的,工艺方法是多样的)。

2. 工艺周期(加工时间)的计算:(不是生产周期)T 平顺 = ∑=mi t 1i + (n - 1)(∑t 大 - ∑t 小) 式中 ∑t 大:为一批加工对象加工过程中所有较大工序的时间(分)的总和。

∑t 小:为一批加工对象加工过程中所有较小工序的时间(分)的总和。

此处所说的较大和较小,是用某一工序与前后工序相比较(第一道工序的前工序和最末一道的后工序均视为0);如此前后工序的单件时间都长些,就叫较大工序;如比前后工序的单件时间都短些,则叫做较小工序。

其余的叫做普通工序(普通工序不参与计算)。

用图表示: 00 普通工序,不大 0t 大 不小的不算 1.0 t 大t 小 t 大 0.5 t 小 t 大 t 小 1.5 t 大 t 大 等于时可视为一道工序 1.0 不大不小不算 0 t 小 0 t 大 本例中 0上例中: T 平顺 =∑=mi t 1i + (n - 1)(∑t 大 - ∑t 小)T 平顺 = (1.0 + 0.5 +1.5 +1.0 )+ (4-1) × ( 1.0 + 1.5 - 0.5 ) = 4 + 3×2 = 4 + 6 = 10 (分钟)还有一种公式: T 平顺 = n .∑=mi t 1i + (n - 1)∑-=11m i t s -i式中:t s -i 为较短工序单件时间,与相邻工序相比(两两相比),如本例:1.0 相比:0.50.5 相比:0.5 1.51.0 相比:1.0本例: T 平顺 = 4 × ( 1.0 + 0.5 + 1.5 + 1.0 )-(4-1) × ( 0.5 + 0.5 + 1.0 ) = 16-6 = 10 (分) 本公式实际上是用顺序移动方式的加工周期减去重合部分的时间得到的。

总结以上三种类型:从加工时间看,平行移动最短,平顺次之,顺序最长;从设备利用方面看,平行时会出现停顿现象;从组织管理方面,平顺最复杂。

所以三种方式具有优缺点,采用时,应结合具体条件来考虑:·一般批量小,应采用顺序移动;批量大,应采用平顺或平行。

·零件加工时间短,可采用顺序;零件加工时间长,可采用平顺或平行。

·按工艺原则布置的车间、工段,应采用顺序;按对象原则布置的车间、工段:应采用平顺或平行。

作业(1)某种零件的批量为3件,该批零件要经过5道工序,各道工序的单件时间分别为:t1=10分,t2=5分,t3=20分,t4=15分,t5=5分求:1、三种移动的加工时间。

2、画出三种移动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彼此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