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食品添加剂乳化硅油
其他食品添加剂有哪些

其他食品添加剂有哪些
1、抗结剂:亚铁氰化钾主要用于食盐,二氧化硅、硬脂酸镁、微晶纤维素用在药片或粉剂中防潮防结块,保持物质的颗粒状态。
2、消泡剂:主要有乳化硅油、醚类消泡剂和二甲基聚硅氧烷,是在豆制品、制糖、发酵、酿造等食品加工中广泛使用的消泡剂。
3、抗氧化剂: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应用在食用油、油炸食品中;异抗坏血酸常用于腌制肉制品。
4、漂白剂: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钠、亚硫酸钠、硫黄等。
二氧化硫的还原作用,会破坏酶的氧化系统,达到防腐的目的;亚硫酸盐可以使果脯、蜜饯来保持浅黄色或金黄色。
5、膨松剂:碳酸氢钠、碳酸氢铵会使面团变成有孔洞的海绵状组织,柔软可口易咀嚼,容易消化。
食品添加剂 乳化硅油

食品添加剂乳化硅油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以二甲基硅油与气相二氧化硅为主要原料,辅以蒸馏单硬脂酸甘油脂和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去离子水乳化而成的食品添加剂乳化硅油。
食品添加剂乳化硅油为乳白色液体,无肉眼可见外来杂质。
2主要组分结构式:CH3CH3CH3CH3Si O Si O Si CH3CH3n 333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附 录 A 检验方法A.1 警示本标准试验方法中的部分试剂具有毒性、腐蚀性,操作者须小心谨慎!如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水冲洗,严重者应立即治疗。
A.2 一般规定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的试剂和GB/T 6682中规定的三级水。
试验方法中所用标准滴定溶液、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 601、GB/T 602和GB/T 603之规定制备。
试验中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A.3 pH 的测定取一片广范围(pH 1-14)试纸,用乳胶头滴管,吸取感官检验用过的试样,滴在试纸上变色后与标准色标进行比较测定试样的pH 。
A.4 稳定性的测定取两支10mL 刻度离心试管,分别加入5mL 试样,对称地放入800型离心沉淀器中,以3000r/min 速度沉淀30min 后,目测试管中试样,不应有油水分层现象。
A.5 不挥发物的测定将扁型称量瓶(φ65×30毫米)置于烘箱中,于120℃烘至恒重后,用乳胶滴头吸管吸入样品,滴加4g ~5g (准确至0.0002g )于已恒重的称量瓶中。
并将其置于100℃±2℃烘箱中3h ,然后逐渐升高烘箱温度至120℃维持2h ,取出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量。
不挥发物按下式计算:式中:W 1——不挥发物质量总数M 1——扁型称量瓶恒重后的质量数值,单位为克(g );M 2——扁型称量瓶恒重后的质量数值和试样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 ); M 3——扁型称量瓶恒重后的质量数值和试样量烘干后的数值,单位为克(g );W 1=M 3—M 1 ×100%M 2—M 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将于5月24日起正式实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规定,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已于2014年12月24日发布,并将于今年5月24日起正式实施。
现将与豆制品生产相关的内容摘录如下,敬请各豆制品企业及相关单位关注。
豆制品中可用食品添加剂
一、所有豆类制品
二、豆腐类(北豆腐、南豆腐、内酯豆腐、冻豆腐)
三、豆干类
四、豆干再制品
五、腐竹类(包括腐竹、油皮等)
六、熟制豆类
七、发酵豆制品(04.04.02)
八、腐乳类
九、新型豆制品(大豆蛋白及其膨化食品、大豆素肉等)
豆制品中可用的加工助剂
注:2760-2011中第36项为乙酸,现改为冰乙酸
二、需要规定功能和使用范围的加工助剂名单(不含酶制剂)
与2760-2011相比减少如下物质:乳化硅油、聚甘油聚亚油酸酯
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的添加剂
A.1,规定了使用范围和限量
注:以上表格中,红色代表新增,绿色代表删除。
食品添加剂期末复习题

食品添加剂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 、漂白剂有(还原性)漂白剂和(氧化性)漂白剂二类, 它使食品免于褐变并提高食品质量。
2 、合成色素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偶氮类色素)和(非偶氮类色素)两类。
3 、在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常用的护色剂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4 、BHT的化学名称为(二丁基羟基甲苯), 它的耐热性较好. 在普通烹调温度下影响不大, 用于长期保存的食品。
5 、食品添加剂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和(化学合成), 一般认为二者中(天然)的毒性较弱。
6 、(亚硫酸盐)不宜用作肉、鱼等动物性食品的漂白剂, 以免其残留的气味掩盖了肉、鱼的腐败气味及破坏其中的硫胺素。
7 、增味剂按化学性质不同, 可分为(氨基酸)系列和(核苷酸)系列二种8 、一般将防腐剂分为(酸性防腐剂)、(酯性防腐剂)和(无机盐防腐剂)三种。
9 、抗氧化剂是指能延缓食品成分(氧化变质)的一类物质。
10 、护色剂可与肌肉中的血红蛋白及肌红蛋白结合, 生成(亚硝基肌红蛋白), 使肉制品呈现红色。
11.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 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12.漂白粉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 有强烈的(氯臭)味, 易溶于水, 具吸湿性, 易受水分、光、热等的作用而(分解)。
13.绿茶和红茶的提取物茶多酚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 它易溶于水、乙醇等溶剂。
对热、酸较稳定, 在碱性条件下易(分解)。
14.核苷酸类鲜味剂, 具有特异的鲜味。
肌苷酸二钠与谷氨酸钠有(协同作用), 若与谷氨酸钠复配, 则有明显(增强)鲜味的效果。
15.乳化香精是由食用香料、食用油、比重调节剂等组成(稳定剂)和由乳化剂、着色剂、防腐剂、增味剂和蒸馏水等组成的(表面活性剂), 经乳化、均质制成的乳浊液。
16.乳化剂是一类分子中同时具有(亲水性)和(疏水性)两基团表面活性物质。
乳化剂可以降低两相之间的界面张力, 使形成的乳状液保持稳定。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司关于食品用香精等标准有关问题的复函-国卫食品标便函[2014]184号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司关于食品用香精等标准有关问题的复函-国卫食品标便函[2014]184号](https://img.taocdn.com/s3/m/312ba90a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60.png)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司关于食品用香精等标准有关问题的复函
正文:
---------------------------------------------------------------------------------------------------------------------------------------------------- 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司关于食品用香精等标准有关问题的复函
(国卫食品标便函[2014]184号)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科技标准司:
你司《关于商请明确食品用香精等食品添加剂标准相关问题的函》(食药监科便函[2014]63号)收悉。
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食品用香精》 (GB30616-2014)替代《食品添加剂乳化香精》(GB10355-2006)和《咸味食品香精》(QB/T2640-2004),替代《食用香精》(QB/T1505-2007)中食品用香精的内容,不包括QB/T1505-2007中的饲料用香精、接触口腔与嘴唇用香精等内容。
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聚二甲基硅氧烷及其乳液》(CB30612-2014)替代原卫生部发布的食品添加剂乳化硅油产品标准。
专此函复。
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司
2014年9月5日
——结束——。
添加剂分类表(食品)

添加剂分类表(食品)食品添加剂分类表1 酸度调节剂柠檬酸乳酸酒石酸苹果酸偏酒石酸磷酸乙酸(醋酸)柠檬酸钠柠檬酸钾碳酸氢三钠(倍半碳酸钠)己二酸富马酸氢氧化钠碳酸钾碳酸钠(包括无水碳酸钠)柠檬酸一钠磷酸三钾磷酸钙2 抗结剂亚铁氰化钾硅铝酸钠磷酸三钙二氧化硅(矽)微晶纤维素硬脂酸镁3 消泡剂乳化硅油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DSA-5)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戊四醇醚(PPE)聚氧乙烯聚氧丙醇胺醚(BAPE)聚氧丙烯甘油醚聚氧丙烯氧化乙烯甘油醚聚二甲基硅氧烷4 抗氧化剂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没食子酸丙酯(PG)D-异抗坏血酸钠茶多酚(维多酚)植酸(肌醇六磷酸)植酸钠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甘草抗氧物抗坏血酸钙磷脂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4-己基间苯二酚抗坏血酸(维生素C)迷迭香提取物5 漂白剂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钾焦亚硫酸钠亚硫酸钠低亚硫酸钠(保险粉)亚硫酸氢钠硫磺6 膨松剂碳酸氢钠(钾)碳酸氢铵轻质碳酸钙(碳酸钙)硫酸铝钾(钾明矾)硫酸铝铵(铵明矾)磷酸氢钙酒石酸氢钾7 胶姆糖基础剂聚乙酸乙烯酯丁苯橡胶8 着色剂苋菜红苋菜红铝色淀胭脂红胭脂红铝色淀赤藓红赤藓红铝色淀新红新红铝色淀柠檬黄柠檬黄铝色淀日落黄日落黄铝色淀亮蓝亮蓝铝色淀靛蓝靛蓝铝色淀β-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发酵法)二氧化钛叶绿素铜钠盐诱惑红甜菜红姜黄红花黄紫胶红(虫胶红)越桔红辣椒红辣椒橙焦搪色(不加氨生产)焦糖色(加氨生产)红米红栀子黄菊花黄浸膏黑豆红高粱红玉米黄萝卜红可可壳色红曲米红曲红落葵红黑加仑红栀子蓝沙棘黄玫瑰茄红橡子壳棕NP红多穗柯棕桑椹红天然苋菜红金樱子棕姜黄素酸枣色花生衣红葡萄皮红兰锭果红藻蓝(淡、海水)植物炭黑密蒙黄紫草红茶黄色素茶绿色素柑桔黄胭脂树橙(红木素/降红木素)胭脂虫红酸性红9 护色剂硝酸钠(钾)亚硝酸钠(钾)10 乳化剂蔗糖脂肪酸酯酪蛋白酸钠(酪朊酸钠)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司盘60)山梨醇酐三硬脂酸酯山梨醇酐单油酸酯单硬脂酸甘油酯(单、双、三甘油酯)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山梨醇酐单棕榈酸酯(司盘40)硬脂酰乳酸钙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硬脂酰乳酸钠松香甘油酯(酯胶)氢化松香甘油酯乙酸异丁酸蔗糖酯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吐温60)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油酸酯(吐温80)聚氧乙烯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辛、癸酸甘油酸酯改性大豆磷脂丙二醇脂肪酸酯三聚甘油单硬脂酸酯聚甘油单硬脂酸酯聚甘油单油酸酯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司盘20)乙酰化单甘油脂肪酸酯硬脂酸钾聚甘油蓖麻醇酯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吐温20)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单棕榈酸酯(吐温40)11 酶制剂木瓜蛋白酶蛋白酶(地衣芽孢杆菌)蛋白酶(米曲霉)蛋白酶(枯草芽孢杆菌)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制剂α-淀粉酶制剂糖化酶制剂精制果胶酶β-葡聚糖酶葡萄糖氧化酶α-乙酰乳酸脱羧酶木聚糖酶(米曲霉)真菌淀粉制剂脂肪酶(米曲霉)磷酸酯酶A2 乳糖酶谷氨酰胺转胺酶(品质改良剂)转移葡萄糖苷酶(黑曲霉)真菌淀粉酶(米曲霉)12 增味剂谷氨酸钠 5’-鸟苷酸二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琥珀酸二钠L-丙氨酸氨基乙酸(甘氨酸)13 面粉处理剂过氧化苯甲酰溴酸钾L-半胱氨酸盐酸盐偶氮甲酰胺碳酸镁碳酸钙过氧化钙14 被膜剂紫胶(虫胶)石蜡白色油(液体石蜡)吗啉脂肪酸盐(果蜡)松香己戊四醇酯辛基苯氧聚(乙烯氧基)二甲基聚硅氧烷巴西棕榈蜡硬脂酸硬脂酸镁15 水分保持剂磷酸三钠六偏磷酸钠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钾)磷酸二氢钙(磷酸钙)焦磷酸二氢二钠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钾乳酸钠60%乳酸钾16 营养强化剂L-盐酸赖氨酸牛磺酸维生素A(视黄醇或醋酸视黄醇或棕榈酸视黄醇)稳定性维生素A维生素B1(盐酸硫胺素)稳定性维生素B1维生素B2(核黄素)稳定性维生素B2维生素B6(盐酸吡哆醇或5’-磷酸吡哆醇) 维生素B12(氰钴胺或羟钴胺)左旋肉碱(左旋酒石酸盐)(维生素BT)(微生物法制备)左旋肉碱(化学合成法)维生素C(L-抗坏血酸)稳定性维生素C维生素 D D2(麦角钙化醇) D3(胆钙化醇)维生素E(d-α生育酚)天然维生素E稳定性维生素E烟酸或烟酰胺维生素K(植物甲萘醌)胆碱肌醇叶酸泛酸生物素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柠檬酸铁富马酸亚铁柠檬酸铁铵氯化高铁血红素焦磷酸铁铁卟啉乙二胺四乙酸铁钠甘氨酸亚铁柠檬酸钙葡萄糖酸钙碳酸钙或生物碳酸钙乳酸钙L-乳酸钙(生产用菌珠:米根霉TL-527-9)磷酸氢钙活性钙天门冬氨酸钙(鳌合型)L-苏糖酸钙甘氨酸钙枸橼酸苹果酸钙骨质磷酸钙珍珠乳酸钙硫酸锌葡萄糖酸锌乳酸锌甘氨酸锌柠檬酸锌碘化钾碘酸钾海藻碘葡萄糖酸钾(酶法生产)亚硒酸钠硒酸钠硒蛋白氟化钠富硒酵母富硒食用菌粉硒化卡拉胶硫酸镁葡萄糖酸镁(酶法生产)硫酸铜硫酸锰γ-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廿碳四烯酸)(AR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双鞭甲藻)二十二碳六烯酸(DHA23)(金枪鱼油)核甘酸5’单磷酸胞苷(5’-CMP) 5’单磷酸尿苷(5’-UMP) 5’单磷酸腺苷(5’-AM P)17 防腐剂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山梨酸钾丙酸钙丙酸钠对羟基苯甲酸一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脱氢乙酸脱氢醋酸钠乙氧基喹仲丁胺桂醛双乙酸钠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酒精发酵法)二氧化碳(石灰窑法)二氧化碳(合成氨尾气法)二氧化碳(甲醇裂解法)噻苯米唑乳酸链球菌素过氧化氢(或过碳酸钠)乙萘酚联苯醚2-苯基苯酚钠盐4-苯基苯酚五碳双缩醛(戊二醛)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胺(新洁尔灭)2,4-二氯苯氧乙酸稳定态二氧化氯纳他霉素(微生物发酵法)单辛酸甘油酯18 稳定和凝固剂硫酸钙(石膏)氯化钙氯化镁(盐卤,卤片)丙二醇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柠檬酸亚锡二钠葡萄糖酸δ内酯不溶性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19 甜味剂糖精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环己基氨基磺酸钙异麦芽酮糖醇(氢化帕拉金糖)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又名甜味素)麦芽糖醇山梨糖醇(液)D-甘露糖醇木糖醇赤藓糖醇(生产用菌珠:解脂假丝酵母)甜菊糖甙甘草甘草酸一钾及三钾乙酰磺氨酸钾(安赛蜜)甘草酸胺L-α-天冬氨酰-N-(2,2,4,4-四甲基-3-硫化三亚甲基)-D-丙氨酰胺(阿力甜)乳糖醇(4-β-D-吡喃半乳糖-D-山梨醇罗汉果甜甙三氯蔗糖(蔗糖素)20 增稠剂琼脂明胶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海藻酸钾果胶卡拉胶阿拉伯胶黄原胶(汉生胶)海藻酸丙二醇酯罗望子多糖胶羧甲基淀粉钠淀粉磷酸酯钠羟丙基淀粉醚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甲壳素(几丁质)黄蜀葵胶亚麻籽胶(富兰克胶)田菁胶聚葡萄糖槐豆胶β-环状糊精瓜尔胶结冷胶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皂荚糖胶氧化淀粉乙酰化己二酸双淀粉钠酸处理淀粉氧化羟丙基淀粉磷酸酯双淀粉葫芦巴胶聚丙烯酸钠沙蒿胶辛烯基琥珀酸铝淀粉醋酸酯淀粉其他高锰酸钾4-氯苯氧乙酸钠异构化乳糖液食品工业用机械润滑油蔗糖聚丙烯醚(糖助剂10)固化单宁咖啡因氯化钾6-苄基腺嘌呤凹凸棒粘土月桂酸松香季戊四醇酯辛基苯氧聚乙烯氧基二甲基巯硅氧烷白油半乳甘露聚糖酪蛋白钙肽酪蛋白磷酸肽羟基硬脂精己二酸辣椒油树脂乙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钙硫酸锌。
食用油的添加剂了解食品行业中的油类处理剂

食用油的添加剂了解食品行业中的油类处理剂食用油的添加剂:了解食品行业中的油类处理剂食品行业中的油类处理剂在食用油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油类处理剂是一种添加剂,用于改善食用油的质量、稳定性和口感。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油类处理剂,以及它们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一、抗氧化剂抗氧化剂是常见的油类处理剂之一,它们能够延长食用油的保质期并防止氧化反应的发生。
氧化反应会使食用油变质,产生恶臭味道并降低食用安全性。
常见的抗氧化剂有BHA(丁羟基苯酚)、BHT(丁基羟基甲苯)和TBHQ(叔丁基羟基苯基醚)。
它们通过捕获并中和游离基,减缓食用油的氧化速度,保持其质量和稳定性。
二、融化剂融化剂在食用油的生产中起到调节、改善油质、降低凝结点的作用。
常见的融化剂是乳化剂,例如卵磷脂。
乳化剂可以在油和水相之间形成稳定的乳状液,提高食用油的乳化稳定性,并且降低凝胶点,使得油质更加细腻。
三、防泡剂防泡剂能够减少食用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气泡,防止泡沫的形成。
泡沫可能影响食用油的质量和外观,同时也会使操作过程变得困难。
防泡剂一般是表面活性剂,通过改变液体的表面张力来抑制泡沫的产生。
常见的防泡剂包括硅油和矽酮。
四、消泡剂消泡剂与防泡剂相反,它们用于消除已经形成的泡沫。
在油炸食品加工中,泡沫会产生,增加油炸过程中的火灾风险,降低油炸品质的稳定性。
消泡剂能够迅速破坏泡沫,提高食品加工的安全性和质量。
消泡剂一般是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例如甲基硅油和聚氧乙烯硬脂酸酯。
五、防腐剂防腐剂是为了保护食用油不受微生物污染而添加的。
常见的防腐剂包括山梨酸二钾、乙酰脲、苯甲酸和苯甲酸钠。
它们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延长食用油的保质期,确保食用油的安全性。
六、色素色素在食品行业中广泛应用于调节和改善烹饪油的颜色,使其看起来更加诱人。
食用油的颜色对消费者来说很重要,因为它可以直接影响他们对食用油的感知和选择。
常见的色素包括胡萝卜素、红曲青素和胡桃颗粒。
【精品推荐】食品消泡剂种类

食品消泡剂种类
小编希望食品消泡剂种类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本文概述:市场上玲琅满目的食品,各式各样,很多食品为了延长保质期,颜色更好,都添加了食品添加剂,食品消泡剂就是食品添加剂的一种,食品消泡剂种类有哪些?消泡剂能食用吗?下面就让小编给我们讲述一下。
消泡剂,也称消沫剂,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降低表面张力,抑制泡沫产生或消除已产生泡沫的食品添加剂。
我国许可使用的消泡剂有乳化硅油、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季戊四醇醚、聚氧乙烯聚氧丙醇胺醚、聚氧丙烯甘油醚和聚氧丙烯聚氧乙烯甘油醚、聚二甲基硅氧烷等7种。
在食品加工中,消泡剂能防止和消除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泡,使操作顺利。
通常使用挥发性小、扩散力强的油状物,或水溶性表面活性剂。
使用最广的消泡剂是有机硅树脂,由金属硅与有机氯化物,经催化反应制得有机氯硅烷单体,精馏分离除去副产物,再经水解缩聚而得。
用于味精发酵、葡萄酒、酱油、糖、乳制品、果酱等制造,酶和淀粉的提取及加工。
消泡剂能食用吗?食品消泡剂专为食品加工行业消泡设计,又称DSA-5消泡剂,是我国食品工业重点推广的消泡剂。
产品具有不影响制品口感、消泡迅速、抑泡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食品添加剂乳化硅油
1范畴
本标准适用于以二甲基硅油与气相二氧化硅为要紧原料,辅以蒸馏单硬脂酸甘油脂和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去离子水乳化而成的食品添加剂乳化硅油。
食品添加剂乳化硅油为乳白色液体,无肉眼可见外来杂质。
2要紧组分结构式:
CH3CH3CH3
CH3Si O Si O Si CH3
CH3n 3
3
3技术要求:
应符合表1的规定。
附 录 A 检验方法
A.1 警示
本标准试验方法中的部分试剂具有毒性、腐蚀性,操作者须小心慎重!如溅到皮肤上应赶忙用水冲洗,严峻者应赶忙治疗。
A.2 一样规定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的试剂和GB/T 6682中规定的三级水。
试验方法中所用标准滴定溶液、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 601、GB/T 602和GB/T 603之规定制备。
试验中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A.3 pH 的测定
取一片广范畴(pH 1-14)试纸,用乳胶头滴管,吸取感官检验用过的试样,滴在试纸上变色后与标准色标进行比较测定试样的pH 。
A.4 稳固性的测定
取两支10mL 刻度离心试管,分别加入5mL 试样,对称地放入800型离心沉淀器中,以3000r/min 速度沉淀30min 后,目测试管中试样,不应有油水分层现象。
A.5 不挥发物的测定
将扁型称量瓶(φ65×30毫米)置于烘箱中,于120℃烘至恒重后,用乳胶滴头吸管吸入样品,滴加4g ~5g (准确至0.0002g )于已恒重的称量瓶中。
并将其置于100℃±2℃烘箱中3h ,然后逐步升高烘箱温度至120℃坚持2h ,取出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量。
不挥发物按下式运算:
式中:
W 1——不挥发物质量总数
M 1——扁型称量瓶恒重后的质量数值,单位为克(g );
M 2——扁型称量瓶恒重后的质量数值和试样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 ); M 3——扁型称量瓶恒重后的质量数值和试样量烘干后的数值,单位为克(g );
W 1=
M 3—M 1 ×100%
M 2—M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