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白日依山尽”之“尽”字

合集下载

登鹳雀楼古诗词赏析

登鹳雀楼古诗词赏析

登鹳雀楼古诗词赏析《登鹳雀楼》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本文将对《登鹳雀楼》进行赏析,欣赏诗中的意境与美感。

《登鹳雀楼》全文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题,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展现出雄伟壮丽之感。

首句“白日依山尽”,从字面上理解是白天的太阳西下,与山脉相接。

这里借用“白日”一词,使得诗中的景色更富有表现力。

接下来的“黄河入海流”,描绘了黄河奔流入海的景象,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山河壮丽的气势。

诗的下半部分则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为结束。

这两句意味深长,给人以启示。

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登高远望的情怀,表达出希望能够超越自我,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的意愿。

同时也暗喻人生的奋斗与追求,唤起我们对理想的追求。

作者在本诗中运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使诗歌更富有韵律感。

由于字数限制,我们无法像写散文一样展开叙述,但也正是有限的字句才让诗歌更具凝练与精炼。

王之涣通过《登鹳雀楼》这首诗传递出了一种豁然开朗、追求进取的情感。

他借景抒情,在大自然的背景下体现了人的追求与向往。

这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常见手法,用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的情感,使之更具共鸣与深远意义。

总结起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朴实的语言、简洁的表达,形象地描绘了中国的自然风光,展现了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向往之情。

通过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所给予我们的美与力量,也激励我们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

这首诗不仅是一种赏析的对象,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与温暖。

《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句都不陌生吧,诗句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

诗句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苏轼海市诗原文译文

苏轼海市诗原文译文

苏轼海市诗原文译文一、海市诗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海市诗译文白天阳光照在山脚下,黄河水汇入大海流。

如果想要窥视千里之遥,就得再往上爬一层楼。

三、诗人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和饮食家。

苏轼是文学史上杰出的文人之一,他的诗文散文优美动人,影响深远。

苏轼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四、诗意解读1. 高山与大海的对比这首诗以高山与大海为主题,通过高山的景象来暗示苏轼对人生的思考。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白日是阳光的意象,依山尽表示太阳的光芒在山脚下消失,黄河入海流表示黄河的水流汇入大海。

苏轼用高山与大海来比喻人生的旅程。

白日依山尽,暗示人生像太阳的光芒一样,在高山的尽头消失。

而黄河入海流,则象征人生的结束。

这与他后面写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形成了鲜明对比,暗示人生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2. 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他希望能够超越眼前的世界,去看到更广阔的视野,感受更丰富的人生经历。

他认为,人生不应该止步于眼前的成就和享受,而应该追求更高更深的境界。

只有不断向上,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拓宽自己的思想和视野。

这句话也体现了苏轼的豁达和乐观的心态。

他并不因为眼前的困境或者短暂的成功而沾沾自喜,相反,他希望能够不断追求进步和超越。

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是苏轼一生所追求和倡导的。

五、诗歌赏析1. 艺术性表达苏轼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表达手法。

他通过对高山和大海的对比,寓意了人生的起伏和变化,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诗中的景象生动形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比喻,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和感受,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性。

2. 隐喻和象征苏轼在诗中使用了隐喻和象征,通过高山和大海来暗示人生的沧桑和辽阔。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既是一种景象的描写,也是对人生的隐喻。

《登鹳雀楼》的原文及其翻译

《登鹳雀楼》的原文及其翻译

《登鹳雀楼》的原文及其翻译登鹳雀楼诗文解释:篇一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

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登鹳雀楼王之涣篇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讲这一首诗,是针对妈妈讲的。

通过这首诗的讲解,目的是要如何教孩子读诗背诗。

有画的诗好领会。

现在有绘画本的唐诗非常好。

但是好多妈妈让孩子背的时候重在文字上了。

我个人认为要把重点放在画上,让孩子先读画,就跟看小人书一样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才好领会。

最好的办法是让孩自己画出来。

要让孩子自己画出来----当然是简单的画,因为绘画本上的画毕竞是作者的画是编者的事,不是孩子的画。

读书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读书不要求同,求同了就不是书了,尽信书不如无书。

要读出自己的味道就要先画出自己的画,画在胸中了,诗就在心中了。

那才是自己的东西,这才叫掌握。

光背出来还不叫真正的掌握。

我们讲中国的汉字就是一幅画。

诗是把很多的字组合在一起,这样,诗就是连环画了,是动漫了。

就可以在读诗的时候,不至于看到一块块的字,而是一幅幅具有动感的画。

我们不要简单的区别什么山水诗,言志诗,从根本上来讲,诗以言志。

诗人常会通山水风景来表达情怀志向,同样,也会把情怀志向融炼于山水风风景之中。

古人写诗从来没有为写景而写景的,也没有简单为言志而言志的。

白日依山尽,重点在依山尽三个字,依就是山中有云,云有有山。

依是相互作用的,就光与影,影与光一样。

我们可以体会出一种动感:不知山生云,还是云依山。

这就是第一句。

黄河入海流。

我们知道这首诗的题目是鹳雀楼,作者上了楼就看到了黄河。

远远的来,远远的去,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我们要让孩子去想象天际流、碧空尽的那种意境。

一条白练远远的'来,又远远的去。

有妈妈说孩子问了什么叫世界?世为时间,界为间。

我们这个时候看到到就是一个动静合一的世界。

白日依山尽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写景的古诗词《登鹳雀楼》阅读

写景的古诗词《登鹳雀楼》阅读

写景的古诗词《登鹳雀楼》阅读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使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来说,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表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古诗《登鹳雀楼》的解释

古诗《登鹳雀楼》的解释

古诗《登鹳雀楼》的解释 《登鹳雀楼 》是盛唐时期的诗人王之涣 创作的一首诗。

也是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以下是小编跟大家分享古 诗 《登鹳雀楼》的解释,欢迎大家阅读!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 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这里指的是太阳。

3.依:意思是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这里是指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指的是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创作背景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 在冀州衡水县 担任过(今河北衡水)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1/6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 反映了盛唐时期人 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 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 其朴素、 极其浅显的语言, 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 收入短短十个字中; 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 也如临其地, 如见其景, 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的是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 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 在视野 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 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 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 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文言文翻译_重点字词

文言文翻译_重点字词

《庐山谣》
唐·李白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翻译:
《庐山谣》
唐·李白作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愿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海之内有知音,虽远在天涯,亦如近邻。

无为在岔道之处,儿女们不必悲伤,共沾巾泪。

重点字词解释:
1. 庐山谣:庐山,指中国江西省庐山,谣,即诗歌。

2. 白日:太阳,此处指白天。

3. 依山尽:靠着山峦逐渐消失。

4. 黄河:中国第二长河,流经多个省份。

5. 入海流:流入大海。

6. 欲穷千里目:想要看尽千里的风景。

7. 更上一层楼:再登上一层楼,意指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8. 海内:四海之内,指全国各地。

9. 知己:知心朋友。

10. 天涯:极远的地方。

11. 若比邻:好像就在邻居一样。

12. 无为:不刻意追求,顺其自然。

13. 歧路:岔道,分叉的路。

14. 儿女:此处指年轻人。

15. 沾巾:沾湿巾帕,表示悲伤或流泪。

整篇翻译通过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对照,展现了原诗的意境和情感,同时解释了重点字词的含义,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层含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象形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象形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象形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白日:太阳升起的时候,阳光洒在大地上,白亮的光芒
依:依靠,倚靠
山:高大的陆地,突起的地面
尽:朝向某个方向行动,走向尽头,指达到某一最大限度,完全
黄河:我国第二长的河流,发源于青海,从西向东流经九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
入:流入,进入
海:大面积的盐水湖泊,环绕陆地的海洋
这句话用象形字描绘了太阳升起之后,阳光洒向高大的陆地,而黄河从西向东流经九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的景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白日依山尽”之“尽”字
蒲津之游,登鹳雀楼。

老夫以为“尽”字非为落日,乃山脉之远端也,料有雅士狂笑吾拙,不自量力,敢妄评古诗。

鄙人初始也自笑痴愚,白日说梦。

但既是说梦,便说出个结局,各位看官就按梦境来听故事,听完一笑,得十年少,养生增寿,何乐不为?
我久有一愿,是因为曾读到,有人登楼后,无论怎么看怎么望,就是看不到落日所依托的那个“山”,故生疑著文,令老夫惊魂。

有人猜想大诗人可能完全凭借想象而成绝唱。

故渴望登楼一望,实地检验。

真的登上这座名楼,果如疑者所说,放眼西望,一马平川,别说山峦,连一个小土丘都没有!
百度百科: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唐诗鉴赏辞典》: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歌咏太阳依山而落的诗人,面对没有山的广阔平原激动啥呢?
是不是当今的楼不是当初的楼,诗人站在当初的楼上就能看到山呢?
据楼内地理介绍,虽然新楼不在原址,但也没挪多远,有蒲州城门基础遗迹为证。

而且今楼70多米高,原楼30多米高,原楼如果能看到山,今楼更应该能看到。

在楼上倒也能看到山,只是在东面,中条山脉。

也就是说,如果要同时看到“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两大美景,必须当初地球反转,太阳西出东落,而且鹳雀楼建在黄河西面。

有人说,“黄河入海流”是诗人的想象,“白日依山尽”也是想象。

窃以为,虽然看不到大海。

但那种想象是很合理的,江河尽入海。

但日落却不是必须依山的,可能落入平原,也可能落入大海或者林木。

再者,想象,是想象那些未见或未知事物,如看不见海,可以想象水流入海,对于眼见为实的事物,比如,太阳明明落入平原,为什么非要想象它依山而落呢?这违背常理。

此外,“白日依山尽”中两个地方有明显疑问,一是白日,如果是落日,应该是红的,一是“尽”,用“尽”形容落日,明显不准确,尽,百度解释,本意为器皿空了,“消失”是现代词汇,在古时,“尽”没有消失的意思,要说有,也是非常极端的“消失”,形容太阳沉落,就是说,太阳落了以后就燃尽了,第二天不会再升起了,事实上,太阳今天落了,明天就会再出来,很少有人说太阳“消失殆尽”了。

作为一个大诗人,岂能不知道用字的精准?如果他找不到合适的字形容落日,他会宁肯不写。

所以,老夫以为有两个地方被长期误解:一是这两句不是写的同时事件,有时间差;二是“尽”可能是“山的远端”之意。

这样一来,解释起来就合理了:诗人是上午登楼,此时太阳由山(中条山脉)的远端升起,刚由红而白,看完日出,诗人移目西望,看到滔滔黄河,揽胜抒怀,酝酿情绪,这个过程形成诗的前后两句。

紧随两句描写有时间差的动作这种情况也是常见的,“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便是例证,只不过执行动作的身体部位不同。

按此解释,“白日依山尽”中的“依”字便不是副词,是动词,指太阳与山脉的“依托”动作,太阳“依靠”着山脉,山“依托”着太阳。

可能有人说,“尽”字不作动词解,与“流”不对称,违反了作诗的规律。

我觉得这正是诗人高明的地方。

虽然“尽”不作动词解,但读起来有动词的感觉,流畅有力,诗的一个特征就是韵律美,为了韵律美,牺牲一点规矩,正是诗人勇敢的表现。

违反规矩,总比违反地理知识好。

而且,山之“尽”与海之“远”,形成更高意义上的隐形对称:山的尽头是看不见的,黄河流向遥远的看不见的大海,如此一来,。

根据以上分析,老夫以为,“尽”不作落日解,而是山的极远无穷处,正是“更上一层楼”所欲追求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