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教案

合集下载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生物课教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生物课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生理特性;(2)掌握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3)学会运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形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2)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3)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爱生命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生理特性;2. 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方法(如平板划线法、涂布分离法等);3. 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纯化方法(如液体培养、固体培养等);4. 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如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等);5.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技巧及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生理特性。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案例,引发学生对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兴趣;2. 理论讲解:介绍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生理特性;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实验;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内容,整理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纤维素分解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3. 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实验指导手册;2. 实验材料:纤维素分解微生物菌种、培养基、试剂等;3. 仪器设备:显微镜、生物显微镜、灭菌器、培养箱等;4.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论文、教学视频等。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生理特性;2. 演示法:展示实验操作步骤,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技巧;3. 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实践能力;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培养科学思维;5.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生物课教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生物课教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生物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掌握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方法。

3. 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实验操作的技能和实验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

2. 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方法。

3. 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4. 实验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方法和实验操作流程。

2. 教学难点: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显微镜、接种环、试管、培养皿、培养基等。

2. 实验材料:土壤、纤维素粉、染色剂等。

3. 教学课件和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讲解:介绍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和重要性。

讲解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方法和鉴定方法。

3. 实验操作演示:讲解并演示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实验操作流程,包括土壤取样、富集培养、筛选、纯化等步骤。

4.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操作流程进行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

5. 实验结果分析: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鉴定结果。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纤维素分解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利用中的作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1. 概念与分类2. 分离方法3. 鉴定方法4. 实验操作流程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方法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实验操作流程和实验技巧的熟练程度。

七、教学拓展:1. 介绍纤维素分解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利用中的应用。

2. 探讨纤维素分解微生物在其他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潜在应用。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纤维素的结构和性质;2.了解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3.掌握分离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实验方法和技术;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将主要围绕纤维素的结构和性质、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以及分离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展开。

三、教学准备1.实验室仪器设备:恒温培养箱、平板培养基、试管、吸管、显微镜等;2.实验试剂:纤维素、长链纤维素酶、琼脂等;3.实验样品:土壤样品、水样等。

四、教学步骤1.介绍纤维素的结构和性质,让学生了解纤维素是由葡萄糖单元组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2.介绍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如真菌、细菌等。

3.介绍分离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包括采集样品、制备培养基、接种、培养和观察等步骤,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实验分离得到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4.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步骤和操作规范进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5.观察实验结果,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实验结论,了解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形态和数量等情况,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和理解。

6.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进行总结,讨论分离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可能影响因素和未来研究方向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五、教学反馈1.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和纠正;2.学生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表达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3.教师可以进行实验报告的评阅和点评,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评价1.教学效果:通过实验操作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分解纤维素微生物的认识和理解;2.学生表现: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掌握实验操作技能;3.教学效果评价: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4.教学改进建议:可以通过增加实验样品和实验步骤的复杂程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课 题专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总课时数知识与技能简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掌握从土壤中分离某种特定微生物的操作技术过程与方法分析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弄懂实验操作的原理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重点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教学难点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探讨学习了土壤中尿素分解菌的分离与计数,这节课我们以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与纯化为例,巩固加深对这方面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二、授新课1.基础知识活动1:阅读“纤维素与纤维素酶”,回答下列问题:1.1纤维素是一种由葡萄糖首尾相连样制成的菌悬液直接涂布在选择培养基上;本课题通过选择培养使细菌增殖后,再涂布在鉴别培养基上。

其它操作基本基本共同。

活动4:阅读资料一“土壤取样”,回答下列问题:2.1纤维素分解菌大多分布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

2.2为什么要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纤维素分解菌?生物适应一定环境,环境对生物具有选择作用,只有在纤维素含量丰富的环境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含量才会高于其它普通环境,从而提高获得目的微生物的几率。

2.3将滤纸埋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滤纸应该埋进土壤多深?人工设置适宜环境,使纤维素分解菌相对聚集。

将纸埋于深约10cm的腐殖土壤中。

活动5:阅读资料二“选择培养基”,回答以下三个问题:2.4纤维素分解菌选择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原因是没有添加琼脂成分。

活动6:阅读“课题延伸”,回答:3.1为了确定分离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实验,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

3.2纤维素酶测定方法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所产生的葡萄糖含量进行定量测定。

三、当堂反馈例1.有关谷氨酸发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发酵中要不断通入空气B.培养条件不当将不能得到产品C.搅拌的唯一目的是使空气成为小泡D.冷却水可使酶活性下降解析:进行谷氨酸发酵的菌种是异养需氧型微生物,所以要在培养过程中不断通入空气,但是必须通入的是无菌空气,普通空气是不行的,容易造成杂菌污染。

《专题2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

《专题2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过程及微生物分离的重要性。

2. 掌握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方法。

3. 能够通过实验培养并分离出纤维素分解菌。

4. 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实验的操作过程、结果分析。

2. 教学难点:实验中各种条件控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及实验结论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械:培养基、涂布器、接种环、无菌试管、无菌锥帽、酒精灯、培养皿等。

2. 实验试剂:自来水、蒸馏水、滤纸、刚果红染液、无菌水等。

3. 实验菌种:预先培养的纤维素分解菌。

4. 教材、PPT、视频等教学资料。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样品的选取、富集培养、初筛、复筛以及菌种的鉴定。

1. 导入新课:起首向学生介绍纤维素的基本性质以及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了解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钻研意义。

同时,通过展示一些与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原理讲解:向学生详细介绍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包括样品的选取、富集培养、初筛和复筛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同时,强调实验过程中安全操作的重要性。

3.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种类型的纤维素样品(如稻草、木材等)。

每组需要制定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操作。

4. 实验操作与观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过程中微生物的发展情况,注意观察不同菌落的特点,及时做好标记。

5. 结果展示与讨论:每组学生完成实验后,将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和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找出可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并讨论其可能的优势和劣势。

6. 菌种鉴定与结论:对筛选出的微生物进行鉴定,确定其是否具有分解纤维素的特性。

最后,总结实验结论,并强调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经验教训。

7. 课后延伸:鼓励学生继续钻研其他类型的纤维素分解微生物,并尝试将分离得到的微生物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第一篇: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一、教材分析本课题作为课题1的应用和课题2的深入,分离某种特定的微生物,难度较大、探索性更强,在高考中考查的可能性也很大。

教材在课题背景中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纤维素的化学组成推广到生活中纤维素的广泛分布和应用。

而若要充分利用纤维素,就应将其分解,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及其产生的相关酶。

之后,教材紧接介绍了纤维素、纤维素酶以及如何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通过对课题中实验设计思路的深入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从土壤中分离某种特定微生物的操作技术。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简单叙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和作用。

(2)能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了解这类微生物的应用。

(3)掌握从土壤中分离某种特定微生物的操作技术。

2、过程与方法分析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掌握实验操作的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自主设计、完成实验,培养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2)通过了解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在保护环境中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2.难点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课程导入】糖类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人类以淀粉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但完全不能消化纤维素,二反刍动物和大量的微生物却能以纤维素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此中奥妙何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种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基础知识】(一)纤维素和纤维素酶1、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

2、纤维素酶的组成及作用: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1、方法:刚果红染色法2、纤维素分解菌筛选方法的原理: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纤维二糖、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公开课教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公开课教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公开课教案一、引言在生活和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纤维素,它是一种复杂的多糖类生物高分子,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

然而,对于大多数动物,纤维素是无法被直接消化吸收的,因为它们缺乏分解纤维素的酶。

而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则具备这种能力,它们通过产生纤维素酶来有效地降解纤维素,释放出能量和营养物质。

本公开课旨在介绍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方法及其应用。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特点和重要性;2. 学习分离分解纤维素微生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掌握培养分解纤维素微生物的实验操作技巧;4. 了解分解纤维素微生物的应用领域。

三、实验原理1.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纤维素酶产生菌和纤维素酶分泌菌。

纤维素酶产生菌能够合成和分泌纤维素酶,通过降解纤维素为可被利用的碳源和能量源。

纤维素酶分泌菌则是指无法合成和分泌纤维素酶,但能够利用纤维素作为碳源和能量源生长繁殖的微生物。

2. 分离分解纤维素微生物的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富集培养法和筛选法,既可采用肉汤基质,也可采用含纤维素基质作为培养基。

富集培养法通过在富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进行连续传代,筛选出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的微生物。

筛选法则是以含纤维素基质作为培养基,通过分离单菌株并进行筛选,得到纤维素酶高效的菌株。

3. 分解纤维素微生物的应用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广泛应用于生物质能源的生产、环境修复、饲料添加剂等领域。

通过利用这些微生物,可以促进纤维素资源化利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实验步骤1. 富集培养法分离纤维素酶产生菌a. 准备富含纤维素的培养基;b. 从样品中采集微生物样本;c. 将微生物样本接种到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d. 进行连续传代培养,筛选纤维素酶产生菌。

2. 筛选法分离纤维素酶高效菌株a. 准备含纤维素的培养基;b. 从富集培养培养基中挑取纤维素酶产生菌落;c. 稀释悬浊液,并分别接种于含纤维素的培养基平板上;d. 通过单菌分离培养,选取纤维素酶高效菌株。

教学设计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学习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知道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学会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方法。

难点: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掌握实验操作步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显微镜、显微镜片、实验器材、微生物培养皿、试剂等。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微生物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探究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样本,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3. 学习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方法: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方法。

4. 实践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细菌真菌病毒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方法1. 样品采集2. 样品稀释3. 涂布培养4. 筛选分离5. 鉴定七、作业设计1. 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实验记录。

2. 绘制微生物分类和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方法的思维导图。

3. 思考题: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有趣的微生物小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验操作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了合作意识。

整体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在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步骤的理解和操作还需加强指导。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进一步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保护、食品制作等方面的应用,了解微生物在其他领域的积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作为课题1的应用和课题2的深入,分离某种特定的微生物,难度较大、探索性更强,在高考中考查的可能性也很大。

教材在课题背景中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纤维素的化学组成推广到生活中纤维素的广泛分布和应用。

而若要充分利用纤维素,就应将其分解,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及其产生的相关酶。

之后,教材紧接介绍了纤维素、纤维素酶以及如何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通过对课题中实验设计思路的深入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从土壤中分离某种特定微生物的操作技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简单叙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和作用。

(2)能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了解这类微生物的应用。

(3)掌握从土壤中分离某种特定微生物的操作技术。

2、过程与方法
分析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掌握实验操作的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主设计、完成实验,培养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2)通过了解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在保护环境中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2.难点
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糖类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人类以淀粉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但完全不能消化纤维素,二反刍动物和大量的微生物却能以纤维素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此中奥妙何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种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基础知识】
(一)纤维素和纤维素酶
1、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

2、纤维素酶的组成及作用: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 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1、方法:刚果红染色法
2、纤维素分解菌筛选方法的原理: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纤维二糖、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

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为中心的透明圈。

这样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实验设计】
(一)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
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1、土壤取样
选择纤维素丰富的环境,依赖于生物与环境的互相依存关系,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含量相对提高,因此从这种土壤中获得目的微生物的几率要高于普通环境。

2、选择培养
(1)目的: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以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到所需要的微生物(2)操作:将土样加入装有30ml选择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将锥形瓶固定在摇床上,在一定温度下震荡培养1~2天,直至培养液变浑浊。

也可重复选择培养。

3、梯度稀释
按照课题1的稀释操作方法,将选择培养后的培养液进行等比稀释101~107倍,之后,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

4、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
(1)制备培养基:参照旁栏中的比例。

(2)倒平板操作。

(3)涂布平板:将稀释度为104~106的菌悬液各取0.1ml涂布在培养基上,30℃倒置培养,菌落周围会出现明显的透明圈。

5、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参照课本刚果红染色法,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一般即为分解纤维素的菌落
(二)刚果红染色法
方法一: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
方法二: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方法一
缺点是操作烦琐,加入刚果红溶液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
优点是这样显示出的颜色反应基本上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

方法二
优点是操作简便,不存在菌落混杂问题;
缺点一是由于培养基中还含有淀粉类物质,可以使能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出现假阳性反应;缺点二有些微生物具有降解色素的能力,它们在长时间培养过程中会降解刚果红,形成明显的透明圈,与纤维素分解菌不易区分。

(三)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
1、土样采集
土样采集的方法与本专题课题2类似。

土样的采集要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这是因为在纤维素含量丰富的环境,通常会聚集较多的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环境,可以将滤纸埋在土壤中,过一个月左右也会有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生长。

2、选择培养
选择培养需要的仪器有:250 mL锥形瓶、无菌称量瓶、药匙、1 mL和10 mL的移液管、天平、摇床、温度计等。

培养基的制备参照课本旁栏中的比例配制。

在250 mL锥形瓶中装入30 mL培养基,用8层纱布做成瓶塞,将瓶口塞紧,再在瓶塞外包裹两层包装纸(或报纸),用线绳扎紧,在121 ℃下高压蒸汽灭菌20 min。

选择培养的操作:称取土样20 g,在无菌条件下加入装有30 mL培养基的摇瓶中。

将摇瓶置于摇床上,在30 ℃下振荡培养1~2 d,至培养基变混浊。

此时可以吸取0.1 mL培养
液进行梯度稀释和涂布平板,也可以按课本中所述,重复选择培养的步骤一次,然后再进行梯度稀释和涂布平板。

3、刚果红染色法分离纤维素分解菌
这一步所需要的仪器有:无菌培养皿、涂布器、1 mL移液管,装有9mL无菌水的20 mL 大试管,温箱等。

培养基的制备参照课本旁栏中的比例配制。

在500 mL三角瓶中装入200 mL培养基,在121 ℃下高压蒸汽灭菌20 min。

倒平板操作:将灭菌后的固体培养基熔化,按无菌操作的要求,在无菌的培养皿中倒入15~20 mL培养基,凝固后待用。

制备菌悬液:按照本专题课题1的稀释操作方法,将选择培养后的培养基进行等比稀释,稀释最大倍数至106。

涂布平板:将稀释度为104~106的菌悬液各取0.1 mL,滴加在平板培养基上,用涂布器将菌液涂布均匀,在30 ℃倒置培养,至菌落长出。

每个稀释度下需涂布3个平板,并注意设置对照。

刚果红染色的具体操作步骤参照课本[资料三]。

(四)课题成果评价
1、培养基的制作是否合格以及选择培养基是否筛选出菌落:对照的培养基在培养过程中没有菌落生长则说明培养基制作合格。

如果观察到产生透明圈的菌落,则说明可能获得了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2、分离的结果是否一致:由于在土壤中细菌的数量远远高于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因此最容易分离得到的是细菌。

但由于所取土样的环境不同,学生也可能得到真菌和放线菌等不同的分离结果。

七、课堂小结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方法是刚果红染色法,它有两种方法,一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二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八、教学反思
这节内容实验思路清晰,从基础知识导入到提取微生物的实验方法,学生在借鉴尿素分解菌的分离以及微生物接种培养的过程中,掌握速度很快,难度不大,但关键仍在于进一步的应用和提升,组件拓展到熟练掌握提取土壤中的特定微生物的实验设计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