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结构和组成
土壤的结构和组成

处于自然环境之中又受种种环境因素作用的土壤还有其退化的过程, 其中主要的过程如下:
由于风和水的侵蚀作用,引起土壤流失; 由于受纳酸雨或过多使用氨氮肥料,引起土壤酸化; 由于灌溉水中含过多盐分或深度风化作用,引起土壤盐碱化; 由于干旱,引起土壤板结、龟裂、结构单元破坏甚至沙漠化; 由于水涝,引起营养物浸出和流失; 由于污染,引起土壤中有毒物质累积,继而通过食物链辗转进入生物或
人体。
土壤的组成不均匀,形态结构也不均匀,由一系列不同性质和质 地的层次构成,故各类土壤都有一定的剖面构型。土体构型也是 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土体内物质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固然发生 于土壤各组成成分之间,但宏观地看来,也发生于各土层之间。
真正土壤
国际代号 O
A0 H A
AE B C R
土层名称 凋落物层 泥炭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土壤的平均厚度~2m,是具有肥力的疏松层,经由岩石、水等在长 期的气候因素下形成,包括母质的形成和在母质基础上形成土壤 两个阶段。
地层内部的岩石经受高温、高压作用,但化学上是相对稳定的。一旦 暴露在地表面,压力降低,温度有很大变动,且与丰富的水和空气接 触,发生风化作用,从而在新的条件下,达成了新的稳定状态。
相似地,生物体排泄物和死后残骸中的各种有机组分也受到了类似作 用。
这两种过程的组合以及各种无机、有机产物长期的相互作用结果,造 就了土壤系统。
土壤是能使植物挺立生长的支持体,具有一定的肥力,能为植物 生长提供水、空气和养分。因此土壤是植物生长基体,也是庄稼 和粮食的生产基地,从而成为动物、人类以及绝大多数微生物赖 以栖息、生活、繁衍的场所。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土壤的基本性质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土壤的基本性质(1)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
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2.0~0.2mm)、细砂(0.2~0.02mm)、粉砂(0.02~0.mm)和粘粒(0.mm以下)。
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
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
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
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
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0.25mm)、团粒结构(0.25~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
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0.25~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
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力差,不利于植物根系扎根和生长。
土壤质地和结构与土壤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2)土壤水分土壤水分能够轻易被植物根系所稀释。
土壤水分的适度减少有助于各种营养物质熔化和移动,有助于磷酸盐的水解和有机态磷的矿化,这些都能够提升植物的营养状况。
土壤水分还能够调节土壤温度,但水分过多或过太少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水分过少时,植物可以受到旱情的威胁及缺养;水分过多可以并使土壤中空气流通阻塞并使营养物质外流,从而减少土壤肥力,或使有机质水解不全然而产生一些对植物有毒的还原成物质。
简述土壤的基本结构和形成过程

简述土壤的基本结构和形成过程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最上层,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土壤由三部分组成:沙子、泥土和有机质。
沙子是土壤中最小的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手指捏成小球。
泥土是由沙子和有机质混合而成的。
有机质是由植物和动物体内的细胞组成的,在土壤中存在的时间越长,其中的有机质就越多。
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受到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土壤的形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岩石风化:岩石在水、气、温度的作用下,逐渐被腐蚀、磨损、溶解,形成碎石和砂粒。
2.沉积:水流或风力会把碎石和砂粒带到河流、海洋或平原上,并在这些地方沉积下来。
3.淤积:河流、湖泊、海洋会在其中形成泥沙,而平原上的砂土会被风力吹走。
4.有机物的添加:随着植物生长、动物生活,土壤中会添加大量的有机物。
5.蚯蚓和其他动物的作用:蚯蚓和其他动物会帮助土壤中的物质混合,使土壤变得较为平均。
这样可以促进土壤中的氧气、水分和养分的流通,有助于植物的生长。
6.气候变化:土壤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如降雨、日晒、冬雪等,会对土壤结构产生影响。
7.人类活动:人类的农耕、开垦等活动也会对土壤产生影响。
土壤是生命的基础,对于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
因此,人们应该保护土壤,避免土壤污染和土壤流失,以确保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长期健康发展。
土壤物理知识点总结图解

土壤物理知识点总结图解一、土壤颗粒性质1. 土壤颗粒组成土壤由砂、粉砂、壤土和粘土组成,颗粒大小依次减小。
2. 颗粒形态土壤颗粒的形态多种多样,有圆形、角形、片状等。
3. 颗粒结构土壤颗粒的结构有单粒结构、胶结结构、复合结构等。
二、土壤孔隙结构1. 孔隙分类土壤孔隙包括毛管孔隙、颗粒间隙和大孔隙。
2. 孔隙特征毛细管作用使土壤中的水分能上升,在土壤中形成一种特殊的溶液吸附现象,使土壤能保持一定量的水分。
3. 孔隙组成毛细管作用和颗粒结构使得土壤中有多样化的孔隙组成。
三、土壤水分运动1. 土壤中的水分形态土壤中的水分主要包括毛细吸附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2. 水分运动过程水分在土壤中的运动主要有渗流、毛细吸附运动和重力排水等。
四、土壤气体运动1. 土壤中的气体土壤中的气体主要包括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它们对土壤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气体运动规律土壤中的气体运动与水分运动联系紧密,同时还受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五、土壤热量传导1. 热量传导的方式土壤中的热量主要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传导等方式进行。
2. 土壤热力学性质土壤的热导率、热容量等热力学性质对热量传导具有重要的影响。
六、土壤质地与结构1.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主要指土壤中砂、粉砂和粘土的含量比例,它对土壤的肥力和透水性等具有重要影响。
2.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可分为状结构、团粒结构、板状结构等,不同的土壤结构对土壤的通透性、保水性等有重要影响。
七、土壤物理性质与植物生长1. 土壤物理性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土壤的通透性、保水性、含氧量等物理性质对植物生长有着直接的影响。
2. 土壤改良通过改良土壤的物理性质,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促进植物生长。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对土壤物理知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实际的土壤改良和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也希望通过图解和详细解释,能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土壤的结构组成

土壤的结构组成
土壤的结构组成包括:
1. 矿质颗粒:主要由砂、粉砂、粘土和漂砾等颗粒组成。
矿质颗粒的大小和比例决定了土壤的质地,影响其透水性和透气性。
2. 有机物质:主要由植物残体和动物残体分解而来,包括有机质和腐殖质。
有机物质能增加土壤保水能力、改善土壤结构、提供养分等。
3. 水分:土壤中的水分主要存在于微孔隙和粘结水中。
合适的水分含量对于植物生长非常重要。
4. 空气:空气存在于土壤微孔隙内。
土壤中的空气对于植物根系通气和微生物活动至关重要。
5. 微生物:土壤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微生物的存在对于土壤的生物化学循环、有机物分解和养分转化起重要作用。
6. 土壤生物:包括土壤动物和植物根系。
土壤动物包括蚯蚓、昆虫、螨类等,它们的活动能改善土壤结构和模糊土壤中的养分。
植物根系能固定土壤、增加土壤的稳定性,以及吸收水分和养分。
这些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形成了土壤的复杂结构,影响着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简述土壤的组成

简述土壤的组成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薄的覆盖物,由无机物、有机物、水、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
它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三个方面进行简述。
一、土壤的组成1. 矿物质矿物质是土壤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占据了土壤总质量的大部分。
它们是从母岩中分解出来的,包括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矿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有机质有机质是土壤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植物残体、动物尸体、粪便等有机物质。
有机质的分解产物可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同时也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
3. 水分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也是土壤中微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对植物生长和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4. 空气土壤中的空气含量对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和植物的生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空气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氧气,同时也可以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
5. 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它们可以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养分,同时也可以抑制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
二、土壤的结构土壤的结构是指土壤中各种组分之间的空隙和连接方式。
土壤的结构对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通气性、养分供应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 粒径组成土壤中的颗粒大小不同,可以分为粗砂、细砂、粉砂、粘土等不同的粒径组成。
不同粒径的颗粒之间的空隙大小和形状不同,影响土壤的通气性和水分保持能力。
2. 土壤结构类型土壤的结构类型包括砂性土、壤土、粘土等不同类型。
不同类型的土壤结构对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通气性、养分供应等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三、土壤的功能土壤的功能是指土壤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包括植物生长、养分循环、水文循环、碳循环等。
1. 植物生长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土壤中的微生物也可以促进植物生长,例如通过固氮作用提供植物所需的氮元素。
土是什么结构

土是什么结构
土:
它是土壤和岩石在各种自然环境中风化形成的大小不一的颗粒堆积。
一、土的组成
土壤是由颗粒(固相)、水溶液(液相)和气体(气相)组成的三相体系。
二、土的结构
土的结构是指土颗粒本身的特点和颗粒间相互关联的综合特征,一般分为两大基本类型:
1.单粒结构:也称团粒结构,是砾石(卵石)、砾质土、砂土等非粘性土的基本结构形式,对土的工程性质的影响主要在于其密实性。
2.团粒结构:也叫团粒结构或絮凝结构,是粘性土所特有的。
三、土的构造
土结构是指整个土层(土体)的不均匀性特征的总和,反映了土的力学性质和其他工程性质的各向异性或土体各部分的不均匀性。
它是决定勘探、取样或原位测试的布置方案和数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整个土体构成上的不均匀性包括:
层理、夹层、透镜体、结核、组成颗粒的大小差异、裂缝特征和发育程度等。
四、土的分类
1.根据有机含量分类
分为无机土、有机土、泥炭土、泥炭。
2.根据颗粒级配和塑性指数分类
分为砾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
粘性土是塑性指数大于10的土,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
3.根据地质成因分类
分为残积土、坡积土、坡积土、冲击土、淤泥土、冰积土和风积土。
4.根据颗粒大小及含量分类
本文内容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第三章土壤质地和结构

第三章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质地和结构是土壤的两个重要性质,对于土壤的肥力、透水性、保水性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土壤质地和结构进行详细阐述。
一、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各种颗粒的大小和比例分布。
土壤中主要存在三种颗粒,即砂、粉砂和粘土。
根据这三种颗粒的比例可以将土壤分为以下几类:砂质土壤、粉砂质土壤、粘土质土壤、壤土和淤泥。
砂颗粒是土壤中最大的颗粒,其粒径在0.05mm到2mm之间,粉砂颗粒的粒径在0.002mm到0.05mm之间,而粘土颗粒的粒径小于0.002mm。
土壤质地的农学意义在于对土壤的通透性、保水性和肥力有着重要影响。
砂质土壤的通透性较好,透水性强,但保水能力较差。
相比之下,粘土质土壤的保水能力较好,但透水性较差。
而壤土则具有砂质土壤和粘土质土壤的特点,既具有较好的通透性又具备一定的保水性。
土壤质地的测定一般采用湿筛分析法和悬浮液分析法。
湿筛分析法是通过将一定量的土样在一系列不同孔径的筛网上筛分,根据筛下的土壤颗粒比例确定土壤质地。
悬浮液分析法则是通过土壤的粒度和比重等特性,利用一系列粒径不同的草酸钠溶液,根据溶液中的悬浮土壤颗粒的沉降速度来确定土壤质地。
二、土壤结构颗粒状结构是土壤颗粒间没有明显结合力,单个颗粒之间没有明显的排列规律。
颗粒状结构的土壤较为疏松,透水性较好,但保水性较差。
块状结构是土壤颗粒通过胶结剂或根系等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的块状结构。
块状结构的土壤透水性较差,但保水性较好。
柱状结构是土壤颗粒沿垂直方向组成的柱状结构,透气性较好,但保水性一般。
板状结构是土壤颗粒互相紧密排列形成的较为密实的结构。
板状结构的土壤通透性差,保水性较好。
土壤结构的形成主要受到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综合影响。
物理因素如土壤颗粒大小、湿度、气候等,化学因素如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等,生物因素如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等。
总结以上所述,土壤质地和结构对土壤的性质有着重要影响。
了解土壤质地和结构的特点可以指导我们对土壤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和管理,提高土壤的保水性、透水性和肥力,从而改善农田的产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里酸% 45.7±5.0 5.4±1.6 2.1±1.2 1.9±1.8 44.9±5.1 300~400
表
土壤中腐殖质的组成
官能团组成 COOH 酸 OH 醇 OH C=O NH2/OCH3
腐殖酸% 3.6±2.1 3.9±1.8 2.6±2.4 2.9±2.8 0.6±0.3
富里酸% 8.2±3.0 3.0±2.7 6.1±3.4 2.7±1.5 0.8±0.5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1. 土壤的结构和组成 2. 土壤的性质
3. 土壤污染
4.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5. 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6. 氮磷肥料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7. 固体废弃物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 土壤的结构和组成
1.1 1.2
土壤及其环境意义 土壤的粒级与质地
出现在热带、亚热带
1.3.3 有机物
含C有机质总称
根据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和存在状态,广义的土壤有机质可分为两大 类:一类是活的有机体,包括植物根系和土壤生物;另一类是各种有 机化合物,这就是狭义的土壤有机质,它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组成生 物残体的各种有机化合物,称为非腐殖质,约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 30 %~ 40 %,另一类是称为腐殖质的特殊有机化合物,包括腐殖酸、富 里酸和胡敏素等,它们普遍存在于土壤、腐熟的有机肥料、各种地面 水体的底泥和煤炭之中。土壤腐殖质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 60 %~ 70 %。
1.3.6 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也是土壤的重要组分之一。它对土壤微生物活动,营养物质的转 化以及植物的生长发育都有重大的作用。因此,土壤空气的状况是决定土 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壤是多孔体系,土壤空气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土壤空隙中。这些气体 主要来源于大气,其次是产生于土壤内发生的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
(a)溶解性气体 CO2>O2>N2 (b)无机盐离子
阳离子:Ca2+、Mg2+、Na+、K+、NH4+、H+;Fe3+、Fe2+、Al3+
阴离子:HCO3-、CO32-、NO2-、NO3-、HPO42-、H2PO4-、PO43-、Cl-、SO42(c)无机胶体 Fe、Al金属水合氧化物 (d)可溶性有机物 等 腐殖酸、有机酸、可溶性糖类、蛋白质及其衍生物
Ca5(PO4)3F等,提供无机P
拍卖预展 龙威
1.3.2 胶状无机粒子 单个土粒直径<200nm,平均密度2.4 g/cm3,过 滤土壤水中悬浊液与粗无机粒子分开
( a)简单盐类(方解石、白云石、石膏) 出现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晶粒简单 (b)三氧化物(褐铁矿) 原生矿物化学风化终产物
土壤是能使植物挺立生长的支持体,具有一定的肥力,能为植物 生长提供水、空气和养分。因此土壤是植物生长基体,也是庄稼 和粮食的生产基地,从而成为动物、人类以及绝大多数微生物赖 以栖息、生活、繁衍的场所。
土壤是地球表层中介入元素循环的一个重要圈层,由岩石风化产 生的所有物质都有可能进入大气和水系,又可能通过地球化学循 环归入土壤。碳、氮元素在大气、海洋、土壤间以相当快的速度 循环(硫的循环速度略慢些)。一般地说,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 在土壤中的滞留时间相对较长,因为它们在土壤中受到诸如吸附、 沉降、酸碱缓冲和植物摄取等多种作用。
土壤空气的数量,通常以单位土体容积中空气所占容积百分数来表示,称 为土壤含气量。凡影响土壤孔性和含水量的因素,也都影响土壤的空气含 量。 总体来看,土壤空气组成和大气的组成大同小异。土壤空气有异于大气之 处是;①土壤空气是不连续的,存在于土粒空隙之间;②有更高的湿度; ③由于有机物腐烂,使土壤空气中O2含量较少,而CO2浓度显著增加(比大 气中CO2浓度大8~300倍),但二者之和约为总量的21%(体积),与大气 情况相近;④土壤空气中还含有少量还原性气体,如CH4、H2S、H2等,在某 成分 大气 土壤 些情况下还可能产生 PH 、 CS 等气体,这些都是厌氧性微生物活动的产物, 3 2 N2 79 78~80 对植物生长有害。 O2 20.97 0.1~20
1.3.3.1 非腐殖物质
(a)糖类 单、双、多、氨基糖,具有一定稳定性,常与粘粒物质、 氧化物同存,降低了生物作用
( b )有机氮化物 占 95% 以上,分为水解性和非水解性;水解性主要 为各种氨基酸,非水解性为苯氧氨基酸等 (c)有机磷、有机硫 维生素、氨基酸
1.3.3.2 腐殖质
元素组成 C H N S O 分子量 腐殖酸% 56.2±2.6 4.7±1.5 3.2±2.4 0.8±0.7 35.5±2.8 2×103~106
土壤的组成不均匀,形态结构也不均匀,由一系列不同性质和 质地的层次构成,故各类土壤都有一定的剖面构型。土体构型 也是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土体内物质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固 然发生于土壤各组成成分之间,但宏观地看来,也发生于各土 层之间。
国际代号 O A0 真正土壤 A B C R A E H
土层名称 凋落物层 泥炭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1.2.2 土壤的质地 由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称为土壤质地(或土 壤机械组成)。土壤质地分类是以土壤中各粒级含量的相对百分比作标准 的。
土壤质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同时土壤颗粒大小 和土壤的物理性质密切相关,并且影响土壤孔隙状况。因此对土壤水分、空 气、热量的运动和养分转化均有很大的影响。质地不同的土壤表现出不同的 性状,壤土兼有砂土和粘土的优点而克服了二者的缺点,是质地理想的土壤。
土壤对外来污染物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因为土壤具有极大比表面 和催化活性,兼以土壤中所含水、空气、微生物等都能使污染物 降解,从而将这些污染物的降解产物纳入天然循环轨道。
处于自然环境之中又受种种环境因素作用的土壤还有其退化的过 程,其中主要的过程如下:
由于风和水的侵蚀作用,引起土壤流失; 由于受纳酸雨或过多使用氨氮肥料,引起土壤酸化; 由于灌溉水中含过多盐分或深度风化作用,引起土壤盐碱化; 由于干旱,引起土壤板结、龟裂、结构单元破坏甚至沙漠化; 由于水涝,引起营养物浸出和流失;
1.3.5 土壤溶液 土壤水分及溶质,可离心分离得到,占 50%鲜重。地球表面全部土壤中含 水量约2.4×1013m3,不及水圈含水总量的0.01%,这些水充当了土壤中所 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的介质,对于岩石风化、土壤形成、植物生长有着决定 性意义。由土壤水分和其中所含溶质组成了土壤溶液。土壤溶液的形成是 土壤三相成分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结果。土壤溶液浓度和成分随土壤 种类、使用情况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异。除盐碱土和刚施过化肥 的土壤外,土壤溶液浓度一般约在0.1%~0.4%之间。
1.3.1 粗无机粒子 单个土粒直径 >200nm,平均密度 2.7g/cm3,可筛 分为沙、粉、石,源于原生矿物质(在地壳中最先存在的、经风化作用 后仍无变化地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构成土壤骨架,提供营养元 素。 (a)硅酸盐类矿物 易风化成盐,释放K、Ca、Na、Mg (b)氧化物类(石英、赤铁矿) 性质稳定 (c)硫化物类 土壤中只含FeS2化合物(黄铁矿、白铁矿)
1.3.3.3 酶
生物种类
50多种存在,研究较少
1.3.4
微 生 物
表土层中(15cm) 生物种类 表土层中(15cm) 2 数量(个/m ) 数量(个/m2) 13 10植物根系、土壤生物,占 ~1014 109~1010 细菌 原生物 活的有机体 2 ‰质量鲜重 动 1010~1011 106~107 真菌 线虫类 12 13 物 10 30~300 ~10 表 土壤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放线菌 蚯蚓 9 10 10 ~10 103~105 藻类 其它
CO2
0.03 0.2~10 源于植物呼吸、有机质分解 表 土壤空气与大气组成比较(%)
<返回>
土壤是由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的疏松多孔体。固相物质包括矿物质、 有机质和土壤生物。在固相物质之间,为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孔隙,孔隙 中存在水分和空气。土壤三相物质的比率因土壤种类而异,并且经常变 化。土壤中所含多量化学元素的丰度顺序如下: O>Si>Al>Fe=C=Ca >K>Na>Mg>Ti>N>S,这个次序与地壳组成大体一致,所不同的是由 于土壤中集结了大量生物体,因此C、N、S的含量相对较高。从环境污染 角度来看,土壤还是藏污纳垢之处,含有各种生物的残体、排泄物、腐 烂物;还含有来自大气、水体及固体废物中的各种污染物以及农药、肥 料残留物等。
<返回>
有机质层
腐殖质 粘粒
1.2.1 土壤的粒级
土壤矿物质是以大小不同的颗粒状态存在的。不同粒径的土壤矿 物质颗粒(土粒),其性质和成分都不一样。为了研究方便,按 粒径的大小将土粒分为若干组,称为粒组或粒级,同组土粒的成 分和性质基本一致,组间则有明显差异。
由于各种矿物质抵抗风化的能力不同,它们经受风化后,在各粒级中 分布的多少也不相同。矿物的粒级不同,其化学成分也有较大的差异。 在较细颗粒中,Ca、Mg、P、K等元素的含量较大。一般而言,土粒越 细,所含养分越多,反之则越少。
土壤的平均厚度 ~2m ,是具有肥力的疏松层,经由岩石、水等在 长期的气候因素下形成,包括母质的形成和在母质基础上形成土 壤两个阶段。
地层内部的岩石经受高温、高压作用,但化学上是相对稳定的。一旦暴 露在地表面,压力降低,温度有很大变动,且与丰富的水和空气接触, 发生风化作用,从而在新的条件下,达成了新的稳定状态。 相似地,生物体排泄物和死后残骸中的各种有机组分也受到了类似作用。 这两种过程的组合以及各种无机、有机产物长期的相互作用结果,造就 了土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