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初二物理上册《神奇的眼睛》重点知识点整理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4.6神奇的眼睛同步课堂含解析新版教科版

4.6神奇的眼睛1.眼睛: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①,②相当于光屏(胶卷)。
(1)眼睛的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③,④的⑤,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2)近视眼看不清⑥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⑦,晶状体曲度过大,需戴⑧调节,所以近视镜是凹透镜。
(3)远视眼看不清⑨的物体,近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⑩,晶状体曲度过小,需戴(11)调节,所以远视镜(花镜)是凸透镜。
2.人眼的调节功能用凸透镜使距离不同的物体成像,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会不同。
而用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像都成在视网膜上,即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不变,这主要是因为眼睛的调节作用。
①眼睛的调节:主要借助于水晶体的作用。
因为晶状体本身是有弹性的,可以靠周围肌肉的运动改变它的表面的弯曲程度,在观看远方物体时,晶状体由于周围肌肉的作用,表面弯曲程度最小,这时眼睛的焦距最大。
在观看较近处物体时,也是由于周围肌肉的作用,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变大,焦距缩短。
因此,正常眼无论是看远处物体还是看较近处物体,像都能成在视网膜上。
可见眼睛是精巧的变(12)系统,当物距改变时,它能靠改变晶状体表面的弯曲程度改变眼睛的焦距。
这种作用叫做眼睛的调节。
②远点:眼睛的调节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最小,眼睛的焦距最大,人眼能看到的最远点,成为眼睛的远点。
正常眼睛的远点在(13)处。
③当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最大,眼睛的焦距最小,人眼能看到的最近点,成为眼睛的近点。
正常眼睛的近点约在离眼睛(14)cm处。
也就是说靠眼睛的调节作用,正常眼睛看清物体的范围是从离眼10cm处到无穷远。
④明视距离:在适当的照明下,通常的眼观察眼前25cm处的物体是不费力的,而且能看清楚物体的细节。
通常把(15)cm称为明视距离。
3.眼睛与照相机的比较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
第四章 第六节 神奇的眼睛-【教材解读】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六节神奇的眼睛学习目标导航1.了解照相机的原理,对比照相机与眼睛的结构,认识眼睛看物体的机理。
2.认识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教材内容全解知识点一眼睛1.眼球的结构和视物原理(图4-6-1)眼睛是由睫状肌、角膜、晶状体、瞳孔、虹膜、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等部分构成,如图4-6-1所示。
人眼好比是一架照相机,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从物体射进眼里的光线,经过这个凸透镜折射后,在视网膜(相当于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刺激分布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于是我们便看到了物体。
拓展依靠眼睛调节所能看清的最远和最近的两个极限点分别叫做远点和近点。
正常眼睛的远点在无限远处,近点大约在10 cm处。
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 cm,这个距离叫做明视距离。
预防近视眼的措施之一,就是读写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在25 cm左右。
例1 眼睛能看清物体,是因为它能将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对于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像与物体大小相等B.成倒立、缩小的实像c.成正立、放大的虚像D.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解析:人眼的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倒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B知识点二近视眼及其矫正1.近视眼的成因:晶状体变凸,折光能力变强,从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经过晶状体折射后在视网膜前会聚,造成物体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如图4-6-2甲所示,视网膜上得不到清晰的像。
2.近视眼的矫正:矫正近视眼,可以戴用凹透镜制成的近视眼镜(图4-6-2乙),使光线变得发散,使远处物体的像恰好成在视网膜上。
教材问题全解(见教材第79页实验探究)(1)目的:探究近视眼的成因。
(2)器材:蜡烛、近视眼镜、凸透镜(相当于近视眼的晶状体)、光屏。
(3)探究过程:①近视眼镜与凸透镜组合,确定近视眼视网膜的位置(成清晰像时,光屏的位置)②拿开眼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表示的是近视眼看物体的情形③保持蜡烛与透镜位置不动,向透镜移动光屏,再次成清晰的像,是近视眼实际成像的位置;④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近视!眼的晶状体后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6神奇的眼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6神奇的眼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第六节“神奇的眼睛”。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以及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人眼的基本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并理解它们在视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 掌握视觉的形成过程,包括光线经过眼球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再通过神经系统传达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3. 了解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学会正确使用眼睛,保护视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人眼的基本结构及视觉的形成过程。
难点: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球模型、幻灯片、投影片、视频资料。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眼睛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眼睛的结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5分钟)利用幻灯片、投影片和视频资料,详细讲解人眼的基本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以及视觉的形成过程。
3. 例题讲解(15分钟)举例说明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并讲解其矫正方法。
如: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导致光线在视网膜前方聚焦,矫正方法为佩戴凹透镜;远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小,导致光线在视网膜后方聚焦,矫正方法为佩戴凸透镜。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关于眼睛结构和视觉形成过程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人眼的基本结构: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
2. 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 角膜→ 瞳孔→ 晶状体→ 视网膜→ 视觉神经→ 大脑皮层。
3. 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七、作业设计1. 描述人眼的基本结构,并画出视觉的形成过程。
2. 解释为什么近视和远视会发生,并列出矫正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眼睛结构和视觉形成过程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近视和远视的认知情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神奇的眼睛》教学精品课件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神奇眼睛》教学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主要围绕《神奇眼睛》这一章节进行详细讲解。
内容主要包括:眼睛结构与功能、视觉形成、近视和远视成因及矫正方法、色觉形成等。
二、教学目标1. 解眼睛结构和功能,理解视觉形成过程。
2. 掌握近视和远视成因及矫正方法,提高学生视力保健意识。
3. 理解色觉形成,培养学生审美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视觉形成过程理解,近视和远视成因及矫正方法掌握。
2. 教学重点:眼睛结构与功能,色觉形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球结构模型、近视和远视眼镜、色盲测试图等。
2. 学具:放大镜、彩色笔、白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体会眼睛重要性。
2. 眼睛结构与功能:通过展示眼球结构模型,详细讲解眼睛结构与功能。
3. 视觉形成过程:结合眼球结构,讲解光从物体进入眼睛,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等部位,最终形成视觉过程。
4. 近视和远视:讲解近视和远视成因,演示近视和远视眼镜使用,让学生解矫正方法。
5. 色觉形成:通过色盲测试图,讲解色觉形成过程,让学生解色盲及其成因。
六、板书设计1. 眼睛结构与功能2. 视觉形成过程3. 近视和远视成因及矫正方法4. 色觉形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眼睛结构与功能。
(2)解释视觉形成过程。
(3)列举近视和远视矫正方法。
(4)简述色觉形成过程。
答案:(1)眼睛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等,主要功能是感受光线,形成视觉。
(2)视觉形成过程:光从物体进入眼睛,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等部位,刺激视网膜,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3)近视矫正方法:佩戴凹透镜;远视矫正方法:佩戴凸透镜。
(4)色觉形成过程:光进入眼睛,经过视网膜上色感细胞,产生不同颜色感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眼睛结构和功能掌握较好,但在理解视觉形成过程和近视、远视矫正方法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 神奇的眼睛

赣州中学 汪焰登
4.6 神奇的眼睛
赣州中学 汪焰登
一、眼睛
睫状肌 晶状体
视网膜
角膜
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 视网膜相当于光 屏
活塞位置 活塞位 置
温馨提示:注水、抽水要缓慢
成像原理:u>2f,成倒立、缩小、实 像
眼睛可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它是怎样 调节的呢?
约45cm处 近处物体
谢谢指导! 恳请批评指正!
水透镜 凸透镜
温馨提示:
1、固定水透镜和光屏的位置。 2、水透镜可以通过注水、抽水变成凸或凹透镜。
当水透镜为_____透镜时,视 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谈谈收获
眼睛的结构和成像原理
近视与远视眼成因与矫正
预防近视、保护视力的方法
三“要”: 1、读写姿要端正 2、日常用眼要卫生 3、眼保健操要坚持
三“不”: 1、强光弱光不写字 2、走路坐车不读报 3、躺着伏着不看书
观察近视、远视眼镜的厚 度,通过互联网了解近视、远 视眼镜度数与厚度的关系,撰 写一篇科普小论文。
65cm处 晶状体
83cm处 视网膜
约10cm处 远处物体
温馨提示:
一、固定水透镜和 光屏的位置。
二、成清晰像时,记 录活塞位置。
物体 近处物体 远处物体
65cm处 晶状体
活塞位置
83cm处 视网膜
厚薄程度
结论:
物体 近处物体 远处物体
厚度变化情况 变厚 变薄
看近处物体,晶状体变厚
看远处物体,晶状体变薄
能看清远处物体,看不清 近处物体
?
凸透镜
像成在视网膜之
水透镜 凸透镜
温馨提示:
1、固定水透镜和光屏的位置。 2、水透镜可以通过注水、抽水变成凸或凹透镜。
2012教科版物理八上《神奇的眼睛》课件3

2012教科版物理八上《神奇的眼睛》课件3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12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三节《神奇的眼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眼睛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眼睛的结构,理解眼睛的工作原理和视觉的形成过程。
2. 掌握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眼睛的工作原理,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难点:眼睛结构与功能的联系,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眼球模型,近视眼和远视眼矫正眼镜,投影仪,光具座等。
学具:放大镜,近视眼和远视眼模拟眼镜,学生实验用眼球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眼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眼睛的结构,提出问题:“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2. 教学内容讲解(1)讲解眼睛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讲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3)分析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3. 例题讲解通过投影仪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模拟现象,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眼睛的结构2. 眼睛的工作原理3. 视觉的形成过程4. 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眼睛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解释视觉的形成过程。
(3)分析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原理。
答案:(1)眼睛的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工作原理是通过角膜、晶状体的折射作用,使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形成视觉。
(2)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
(3)近视眼:眼球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方,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6.神奇的眼睛【新版】

瞳 共同作用相当 孔 于凸透镜
视神经
相当于光屏
照相机成像的过程
知1-讲
对 比成 ,像 发原 现理 了相 什同 么 ?
知1-讲
点 击 按 钮 播 放
照相机与眼睛的联系与区别
知1-讲
眼睛
照相机
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 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结构
瞳孔
光圈
视网膜(有感光细胞) 底片(有感光材料)
成像
倒立、缩小、实像
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
6.神奇的眼睛
1 课堂讲解 2 课时流程
•眼睛 •近视眼、远视眼及矫正 •眼镜的度数
逐点 导讲练
课堂 小结
当堂 检测
课后 作业
眼睛是我们心灵的窗户,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 眼睛。关于眼睛,同学们想知道什么?
知识点 1 眼睛
人眼睛的结构图
睫状体 角膜 晶状体
知1-导
玻璃体 视网膜
m,其
度数应为( D )
A.100
B.200
C.300
D.400
5 【大庆】如图所示,F和F′为凸透镜的焦点,P和 P′到凸透镜的距离为二倍焦距。 (1)保证蜡烛、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应将光屏向 ___左_____(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 上得到清晰倒立的__缩__小____(填“放大”“等于” 或“缩小”)的实像。
凸透镜
1 正常眼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 ___薄___,对光的偏折能力变___弱_____,远处物体射 来的光刚好可以成像在视网膜上。
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激光治疗近视眼的技术已 经非常成熟,通过手术使许多人摘掉近视眼镜, 这种手术的原理是( B ) A.使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 变强 B.使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 变弱 C.使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的透明度加强 D.使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的透明度减弱
46神奇的眼睛课件教科版八年级上册

46神奇的眼睛课件教科版八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46课《神奇的眼睛》。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了解人眼的结构和功能,探究视觉的形成过程,学习眼球的光学原理,以及视觉错觉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人眼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理解眼球的光学原理。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眼睛的关爱,增强保护视力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视觉的形成过程,眼球的光学原理。
教学重点:人眼的结构和功能,视觉错觉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球结构模型,光学仪器,视觉错觉图片。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眼球结构图,放大镜,蜡烛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眼球结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眼球的结构。
(2)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黑暗中的世界,引导学生思考眼睛的重要性。
2. 例题讲解(1)讲解视觉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视觉的形成原理。
(2)通过展示光学仪器,讲解眼球的光学原理。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眼球结构图,描述人眼的结构。
(2)展示视觉错觉图片,让学生分析原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眼睛,预防近视。
六、板书设计1. 眼睛的结构和功能2. 视觉的形成过程3. 眼球的光学原理4. 视觉错觉现象5. 保护眼睛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人眼的结构和功能。
(2)解释视觉的形成过程。
2. 答案:(1)人眼的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
(2)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投影在视网膜上,经过视神经传送到大脑皮层。
(3)视觉错觉图片原因:由于图像的线条、形状、颜色等因素,使眼睛产生误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眼球结构、视觉形成过程等内容掌握较好,但对光学原理的理解有所欠缺,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物理上册《神奇的眼睛》重点知识
点整理教科版
知识点
1、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物体在焦距以内,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显微镜
①结构:目镜、物镜。
②成像原理: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普通放大镜,把实像再次放大成虚像。
3、望远镜
①结构:目镜、物镜。
②成像原理: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普通放大镜,把实像再次放大成虚像。
4、照相机
①结构:镜头、光圈、快门、胶片。
②成像原理: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5、投影仪
①结构:凸透镜、平面镜、屏幕。
②成像原理:当物距在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课后习题
1.人的眼睛是一种“神奇的照相机”,_______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它能将光线____________在视网膜上,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_____________。
答案:晶状体
会聚
底片
2、要观察月亮表面的面貌,可选用
A、发电机
B、显微镜
c、望远镜
D、都可以
答案:c
3、市场上出售的一种“人参”酒,在酒瓶中浸一支人参,你看到浸没在瓶中的人参实际上是
A、实物
B、等大的人参实像
c、放大的人参实像
D、放大的人参虚像
答案:D
4、小明同学为小刚同学拍了张全身照,接着小刚还要再拍张半身照,则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小明离小刚距离再近一些
B、小明离小刚的距离再远一些c、两者间的距离不要变
D、以上说法都不行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