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词解释(1)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先秦牧野之战:是周灭商的一次关键性战役,武王继位时,商朝内部矛盾尖锐,武王以周公旦为辅,积极准备推翻商王朝,公元前1046年,武王利用商军主力远征东南的契机,向商发起进攻,他亲了率大军,从孟津渡黄河,杀奔朝歌,在朝歌的南郊牧野展开决战,纣王大败,自焚而死,商亡。

盘庚:阳甲的弟弟,即位后为了改变商王朝困难的局面,决定将都城迁回殷,但遭到一些贵族与大臣的反对一些平民也因习惯了在奄的生活而反对迁都,盘庚坚持自己的主张,在这场较量中取胜,将都城迁到殷。

通过这次斗争的胜利,盘庚加强了商王的权威,巩固了对王朝的统治,迁殷以后,商王朝的国都从此固定下来。

盘庚迁都是商朝由衰走向兴盛的转折。

武丁:武丁在做世子的时候曾久居民间,从事稼樯等生产劳动,与下层百姓有过广泛的接触,了解民间的疾苦。

武丁改革王朝政治的首要举措是提拔出身卑微的傅说为相,随着国力的增长,开始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经过武丁时期的开疆阔土,商王朝的版图获得了空前用扩大,商王朝的国力也发展到了鼎盛,王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历史称为武天中兴。

井田制:井田制是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基本地制度,井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亦即属于周王。

周王把土地分封各级贵族,让他们世代享用,但不准转让和自由买卖,因为土地属于周王,井田的基本单位是“一田”田亩之间有沟渠,土地就自然分割为块,因其像井字形状因而得各“井田”。

井田由奴隶集体进行耕种。

在井田制度下,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由公社成员自己耕种,产出的粮食归劳动自己所有;公田亩,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其交出的粮食归占有这一地区的各级贵族所有。

井田制的推行,适应当时发展水平,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为分封制实行奠定了基础。

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秦军攻韩国,韩向赵求救,赵派大将廉颇率兵进住长平,廉颇采取固守、以逸待劳的策略,秦军久攻不下,两军相持一年多,公元260年,赵王中了秦的反军计,改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只知纸上谈兵,缺点实践经验,他一到长平,就改守为攻,向秦全面出击,秦将白起佯败后退,另设两支奇兵包括赵军后路,赵括被乱箭射死,赵军40余万被俘,白起将他们全部扼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这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

名词解释历史

名词解释历史

名词解释历史
“历史”是一个名词,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行为、进程和思想,以及这些事件、行为、进程和思想所留下的记录和记述。

历史研究在于通过研究和分析过去的经验和事件,以了解过去的发展趋势、人类社会的变迁、文化的演变以及人类行为和决策的内在原因和影响。

历史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同时也涉及到历史事件的描述、解释和评价,以及相关的历史记录和文献的研究。

通过研究历史,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的现象和问题,并为未来的决策和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历史名词解释(1)

历史名词解释(1)

历史名词解释(1)第一组:1、社会性质:社会的本质。

就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2、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历程中的一个阶段。

资本主义(capitalism)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关系。

资本家通过雇佣关系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

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3、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

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经过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用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摆脱对物的依赖性,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组:1、阶级:人们在社会上由于所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不同而分成的集团我们认为,阶级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因经济关系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而形成的社会政治共同体。

2、统治阶级: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

有时特指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

3、农民阶级农民阶级是个比较特殊的阶级,有人将他们规划为工人阶级一类的无产阶级,因为他们除了劳力并没有资本,土地不属于他们马克思关于农民阶级的一些解释:占有或部分占有生产资料,靠从事农业劳动为生的集团。

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的基础上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民的经济性质不同。

在奴隶社会,有自耕农和隶农。

前者是以小块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从事个体劳动的自由农民;后者是向大土地所有者租种小块土地、地位介于自由农民和奴隶之间的佃耕者。

在封建社会,除了自耕农以外,中国大量存在的是租种地主土地的佃农。

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的分化加剧,形成了雇农、贫农、中农和富农等阶层。

通常所说的农民是指生产资料的私有者和劳动者,即贫农和中农。

4、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一、夏、商、周三代1.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存在。

夏朝是由夏启(相传为大禹的后代)建立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期。

夏朝是一个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封建王朝,政权建立在血缘制度的基础上。

2.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存在。

商朝是由少康(相传为夏朝后裔)建立的,他将商都建在河南商丘地区。

商朝商代是中国历史上青铜器使用最广泛的时期,商代青铜器精美,成为其时期的代表。

3.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存在。

周朝是由周文王及其子周武王建立的,分为东周和西周两个时期。

周朝是中国古代最为长久和影响深远的朝代之一,周朝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实行分封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1.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指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的一段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时期。

春秋时期始于鲁穆公襄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五年。

春秋时期是以鲁国的史书《春秋》为主要史料的,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政治、军事和文化上的重要事件。

2.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的中国历史时期。

战国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后半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战乱的时期之一。

战国时期的七大国家(秦、齐、楚、燕、赵、韩、魏)相互争霸,国与国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三、秦汉时期1.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存在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始皇嬴政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征服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推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和统一政策。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汉族政权,存在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

汉武帝是西汉最为杰出的皇帝之一,他推进了中央集权,推行士族统治政策,扩大了国土,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内外政策。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1.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封建王朝,存在于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

中国历史文献学名词解释(一)

中国历史文献学名词解释(一)

历史文献学名词解释1善本最初的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书本。

印刷术产生前,书籍大都是写本。

把原稿或别本认真缮写下来,经过与原文校核无误,就成为善本。

2死校。

据此本以校彼本,用同一书的各种版本互相对校,挑选一种较好的本子作底本,再以其它本子参校,把不同之处注于其旁。

此法由来已久,西汉刘向校书,“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者”即为此法。

这种校勘方法简便、稳当,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其不足之处是不作判断,其长处是不参入校勘者的主观意见,能忠实地反映出祖本或别本的本来面目。

所以历来校勘家重视此法,凡校一书,必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

活校。

以群书所引,改其误字,补其阙文,又或错举他刻,择善而从,别为丛书,板归一式。

即在无祖本或他本可据,或数本互异,无所适从之时,以道理定是非的校勘法。

这种方法最难,也最容易出错误。

陈垣说:“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

3 版本: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

版本学:研究图书在制作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流传过程中的递变演化,考辨其真伪优劣的专门科学。

在古籍研究中尤显突出。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图书的物质形态及特点风格,版本的源流系统,不同历史时期、地域的版刻特点,版本的识别与鉴定等。

4辨伪,是指为古籍或内容进行鉴别辨认,以区别其真伪的一种研究方法。

古籍辨伪工作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关于古籍本身(文献名称、作者、著作年代真伪等)的考辨;②关于书籍内容(如事实、论说真伪等)的考辨。

5 “目录”是目和录的总称。

“目”指篇名或书名,“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

前人把“目”与“录”编在一起,谓之“目录”。

问答题1含义的演变起源“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认为“文,典籍也;献,贤也”。

所以这时候的文指典籍文章,献指的是古代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和自己的经历。

《虞夏书·益稷》也有相关的引证说明“文献”一词的原意是指典籍与宿贤。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名词解释1宣政院元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西藏)地区军事民政的中央机构。

至元初年(约1264年)设立,原名总制院。

至元25年(1288年)改名宣政院。

宣政院设院使二人,其中一人以吐蕃上层喇嘛国师充任。

其下设官分职,僧俗并用。

吐蕃喇嘛教主八思巴被任命为国师,兼宣政院的第一任长官。

遇地方有事,则临时在当地设立分院处理。

凡重大军事,由宣政院会同枢密院议处。

元代崇信喇嘛教,所以宣政院权力很大。

奴儿干都司明朝管辖东北地区的最高军事机构。

明成祖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1409年,在奴儿干城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

奴儿干都司下辖几百个卫、所,管辖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南濒日本海、北抵外兴安岭的辽阔地区。

明政府常年驻军,并派遣官吏巡视,奴儿干城永宁寺碑对这件事有详细的记载。

奴儿干都司的设置,证明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是明朝管辖的地区。

厂卫制度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

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

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

明代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厂卫制度是明朝封建皇权膨胀的产物。

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实行的新税法。

“鞭”就是“编”,也叫“条编法”。

公元1581年,明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征税,叫作“一条鞭法”。

这就使赋税制度头绪不繁,征收和交纳的手续大为简便。

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是,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

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在氏族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军政合一制度。

努尔哈赤将所辖的军民编成八旗(初设有四旗,分别以黄、红、蓝、白四个颜色的旗帜作为标志。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王莽:字巨君,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

幼年时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明远播。

初始元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该长安为常安。

他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

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削夺刘氏贵族的权利,引发豪强不满。

由于他削王为侯,不断挑起对匈奴和东北,西南各族的战争,赋役繁重,刑政苛暴,加之黄河改道,天灾肆虐,各地农民纷起反抗。

2、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

袁绍于公元199年灭了公孙瓒,地跨青、冀、并、幽四州,势力很强。

他想以消灭公孙瓒之余威,率兵南下,一举消灭曹操,进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全部纳在他的统治之下。

袁绍以精兵十万,劲骑万余匹,南渡黄河。

袁绍虽兵多粮足,但内部矛盾重重,军纪松弛,人心涣散。

曹操能用于迎击袁绍的士卒虽不过两、三万人,兵、粮都远不及袁绍;可是曹操的统治集团内部比较稳定,将士用命。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十月,他以五千奇兵,夜袭袁绍军于官渡(今河南中牟)附近的乌巢,全烧袁军粮食、辎重一万余车,袁军大乱。

他又乘势以万人,大破袁军主力于官渡,全歼袁军七万余人,袁绍仅率八百骑兵逃回河北。

这就是历史上以弱性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曹袁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以后,袁绍病死。

曹操在巩固了他在兖、豫地区的统治之后,又进兵河北,消灭了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袁熙等势力。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又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打败与袁氏勾结的乌桓头人,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北方。

3、赤壁之战别称乌林之役。

东汉末,曹操先后平定袁术、吕布、袁绍父子后,据有河北及中原大部。

建安十三年(208)七月南征荆州,欲进而统一南方。

时荆州牧刘表卒,表幼子琮举州降。

寄寓于刘表的刘备,自樊率众过襄阳,退至当阳,遣关羽率水军往江陵接应。

操率轻骑五千穷追,于当阳长坂大破备军,备率余众与羽及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会于夏口。

操军夺取江陵,将顺流东下,并写信给孙权招降。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1. 历史事件:指在特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发生的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

历史事件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自然等多个方面。

2. 历史人物:指在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影响和贡献的人物。

历史人物可以是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有着卓越的成就和贡献。

3. 历史时期:指在特定时间和条件下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的组合。

历史时期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如古代、中世纪和现代等。

4. 历史地点:指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所处的地理位置。

历史地点可以是城市、乡村、山区、河流等,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5. 历史背景:指在特定历史事件发生前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背景。

历史背景对于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 历史影响:指历史事件和人物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历史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它反映了历史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7. 历史原因:指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历史原因可以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它对于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和根源具有重要意义。

8. 历史事件细节:指历史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具体细节和情节。

历史事件细节对于还原历史事件的原貌和深入理解其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9. 历史评价: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述和评估。

历史评价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它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和认知。

10. 历史教训:指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的教训和启示。

历史教训可以是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反思和总结,它对于指导未来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组:1、社会性质:社会的本质。

就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2、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历程中的一个阶段。

资本主义(capitalism)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关系。

资本家通过雇佣关系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

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3、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

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经过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用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摆脱对物的依赖性,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组:1、阶级:人们在社会上由于所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不同而分成的集团我们认为,阶级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因经济关系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而形成的社会政治共同体。

2、统治阶级: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

有时特指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

3、农民阶级农民阶级是个比较特殊的阶级,有人将他们规划为工人阶级一类的无产阶级,因为他们除了劳力并没有资本,土地不属于他们马克思关于农民阶级的一些解释:占有或部分占有生产资料,靠从事农业劳动为生的集团。

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的基础上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民的经济性质不同。

在奴隶社会,有自耕农和隶农。

前者是以小块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从事个体劳动的自由农民;后者是向大土地所有者租种小块土地、地位介于自由农民和奴隶之间的佃耕者。

在封建社会,除了自耕农以外,中国大量存在的是租种地主土地的佃农。

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的分化加剧,形成了雇农、贫农、中农和富农等阶层。

通常所说的农民是指生产资料的私有者和劳动者,即贫农和中农。

4、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

它占有生产资料,靠剥削雇佣劳动、榨取剩余价值生活5、工人阶级(又称劳动阶级、劳动阶层等;英文:working class)通常用于表示社会地位与社会等级,无论何时,该阶层在社会所占比例最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比例减少,一般为产业工人阶层为主。

该术语没有一致的解释,主要依赖个人的立场与观点的不同来理解。

比如美国划分阶级标准是依照经常性收入和就业率来确定。

6、政党:代表某一阶级、阶层或集团并为维护其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

是阶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阶级消灭了,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的一切东西,政党和国家机器,将因其丧失作用,没有需要,逐步地衰亡下去,完结自己的历史使命。

”7、执政党:代表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政党。

第三组1、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政治经济制度。

其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法律,以及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2、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具体形式。

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3、宪法:根本大法。

特指国家、社会的根本法规和原则的系统或总体,它决定了政府的权力和职责,并保证给予人民一定的权利和规定了人民应尽的义务4、民主:一种社会状态,其特点是: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5、法治: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第四组:1、人民代表大会: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简称“人大”。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人民选举产生,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代表人民的意志,讨论并决定一切重大问题。

2、政治协商会议:政治协商会议,指的是1945年至1946年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以及各民主党派(民盟、青年党等)为抗战后的和平建国大业在重庆召开的会议。

为了与1949年后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相区别,此次政治协商会议称为“旧政协”,而将1949年后的政协称为“新政协”或“人民政协”。

3、共产党的会议:共产党的会议:1.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特别会议(西湖会议)1922年8月29日—30日在杭州西湖举行。

中共中央执行委员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高君宇、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及翻译张太雷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讨论了共产党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

会议经激烈的争论,最后尊重共产国际的提议,通过相应的决议。

原则确定,只要国民党能够按照民主原则进行改组,共产党员可以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两党合作。

2.八七会议(1927年)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3.古田会议(1929年)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古田会议纪念馆1929年12月28日—29日在福建上杭县古田举行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

大会由陈毅主持。

4.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17日)“瓦窑堡会议”旧址前的一条老巷1935年12月17日—25日,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这次会议是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下召开的。

在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抗日救亡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迫切要求对日本进攻以来的国内形势作一次正确的分析,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策略和政策,纠正严重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

为此,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的决议,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

“5.遵义会议(1935年1月)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红军长征途中于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6.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1947年7月)1947年7月17日—9月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

中央工委主要负责人刘少奇、朱德、董必武以及各根据地主要领导人彭真、李雪峰、王从吾、张稼夫、薄一波、胡锡奎、李林、张晔等一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10月10日,中共中央公布了土地法大纲,从而推动了各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发展。

为保证土地改革的彻底进行和纯洁党的队伍、提高党的战斗力,会议还决定结合土改普遍整顿党的组织。

7.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会议(1953年12月)1953年12月24日举行。

会议揭露了高岗、饶漱石的问题,向高岗提出了严厉警告,并提出了增强党的团结的建议。

政治局根据这个建议起草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草案),提交即将召开的七届四中全会讨论。

8.庐山会议庐山会议包括两次重要会议: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党中央在江西庐山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和8月2日至16日举行的党的八届八中全会。

9.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1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1.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12.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五组:1、所有制: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

它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所有制的形式和性质都不同。

2、所有制结构: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不同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形态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它所反映的是各种所有制的外部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首先体现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上。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其所有制结构必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这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制度上的基本特征。

3、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由联合劳动者共同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的所有制形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形式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以及股份合作制等,它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4、国有制:归全体人民所有,即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

国家所有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5、集体制:集体所有制是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公有制形式之一。

中国最早是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中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而建立起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集体所有制指生产资料归一定范围的劳动群众共同所有,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一种形式。

第六组:1、生产力:人类运用各类专业科学工程技术,制造和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2、生产关系:劳动者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生产创造过程中,形成的劳动互助、合作关系就是生产关系。

适用国家法律、政策、制度、劳动分配等关系解释。

是人类本质社会关系互助依存的总和。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生产中不可分割、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辨证关系。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一定的生产力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它相适应,一定的生产关系只能依据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才能建立起来。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当一种生产力被另一种生产力代替以后,旧的生产关系也必然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其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其适合与阻碍的程度,又依适合与否的程度而定。

第七组:1、理论:●理论是指人们对自然、社会现象,按照已知的知识或者认知,经由一般化与演绎推理等方法,进行合乎逻辑的推论性总结。

2、实践: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

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

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

第八组:1、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

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

2、第一产业:第一产业(primary industry),又称第一次产业。

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的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产业部门。

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

其范围各国不尽相同。

一般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采集业。

有的国家还包括采矿业。

中国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的划分规定,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3、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