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历史概念名词解释

历史概念名词解释

历史概念名词解释历史概念名词解释:1. 朝代:指的是一段时间内,由同一家族或一群人统治的政权和统治体制。

在中国历史中,每一朝代都有自己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特征。

2. 文明:指的是一个社会具有高度发展的文化成就和社会组织形式,包括文化、科技、艺术、哲学、宗教、法律等方面的成就。

3. 革命:指的是对现存政治、经济、社会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的行动。

革命可以是暴力的,也可以是非暴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进步与改革。

4. 帝国主义:指的是一国或一些国家强力侵略、控制别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行为,以谋求自身的利益和扩大影响力。

5. 民族主义:指的是一种以民族利益和自尊心为中心的思想和政治运动。

民族主义强调民族的统一和独立,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展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6. 冷战:指的是二战后盟军和轴心国之间的对抗,主要是由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意识形态、经济和军事对抗所引发的。

7. 共产主义:指的是一种理论和运动,旨在通过消灭私有制和实现财富和权力的公有化来创造一个无阶级社会,并追求人类平等和社会公正。

8. 技术革命:指的是一段时间内,科学技术发展引起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

技术革命主要包括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以及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交方式的兴起与变革。

9. 文化革命:指的是中国在1966年至1976年期间发生的一场政治运动。

文化革命的目标是通过批判旧文化、旧思想和旧制度,建立一个更加符合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

10. 科技进步:指的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推动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和变革。

科技进步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这些历史概念名词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理解历史发展和分析历史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解释

1.宗法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

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

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

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

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

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

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

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2.编户齐民:两汉对百姓的管理,由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的编户制度。

为保证赋役制度的实行,汉代政府实行极严密的户籍制度。

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3.秦汉的三公制度: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要官员。

(1分)三公是秦汉最高的行政长官,秦及西汉前期是丞相(百官之长)、太尉(掌军政)和御史大夫(掌监查),西汉晚期为丞相、大司马(掌军事)、大司空(掌监查),东汉为司马、司徒、司空(但此时三公名义上分部九卿,但均丧失原有职权)。

4.均输与平准:均输法是指汉武帝时期,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由均输官到各郡国收购物资,易地出售,辗转交换,最后把中央所需货物运回长安。

平准法是在大司农之下设立平准官,用官物在市场上随物价涨落贵卖贱买以营利。

实行均输和平准使得京师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贩运商和投机商也无利可图。

5.党锢之争:党锢之祸指中国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

名词解释历史

名词解释历史

名词解释历史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事件和事物的记录和研究。

它是对过去发生的事件和文化现象进行整理、分析、研究、解释以及对历史背景和历史趋势做出的推测。

通过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历史的记载始于人类社会诞生之时。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意识到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对于现实和未来的指导意义,因而开始记录和解释历史。

历史的记载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史书、碑文、文物、民间传说等。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作用。

首先,历史是人类的经验教训。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适用于当前和未来的结论,以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

其次,历史是文化的积淀。

历史记录了人类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的成就和进步,对于继承和发展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再次,历史是身份认同的基础。

历史是民族、国家、地区等群体的共同记忆,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认知,可以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

最后,历史是人类价值观的塑造者。

历史中经常涉及到权力、控制、自由等核心价值观的碰撞和辩论,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估自身的价值观念。

不仅如此,历史研究还包括多个学科和方法论。

历史学是专门研究历史的学科,它包括文献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分支学科,通过对历史文献和遗迹的研究,揭示过去的真相。

同时,历史研究也涉及到源于历史事件的历史哲学、历史地理学、历史经济学等多个交叉学科的探究。

在历史研究中,学者们通过收集、整理、鉴证史料,运用各种方法和观点来解释和解读历史事件。

然而,历史的解释和解读也存在争议和多样性。

同一事件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和评价,因为历史的观察者和研究者受到其个体经验和背景的影响。

此外,历史的研究也面临到历史真相的隐匿、历史事件的片面和片段化等问题。

因此,在进行历史研究和历史解释时,我们需要采取科学、客观的态度,尊重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而言之,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名词解释53个

历史名词解释53个

1·分封制定义:古代皇帝或国王分封诸侯的制度。

被封诸侯有自己的领地,在诸侯领地内皇帝或国王并没有直接的权力。

分封制示意图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

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2·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宗法制度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西周宗法制直接导致了分封制,分封抽使国内分割成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诸侯国又产生了众多卿大夫的采邑。

采邑又被分成无数大小的禄田。

由于诸侯国、采邑(邑、关)、禄田(乡、亭)的地名直接转变成了“氏”(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关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于是,中国人的姓氏遍地开花,骤然增多。

——这就是宗法制度对中国姓氏产生的根本影响。

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演变的影响有:一、宗法制导致中国父系单系世系原则的广泛实行二、宗法制造成家族制度的长盛不衰三、宗法制导致中国出现“家国同构”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当分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来理解,同时又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

概念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解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1. 历史事件:指在特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发生的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

历史事件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自然等多个方面。

2. 历史人物:指在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影响和贡献的人物。

历史人物可以是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有着卓越的成就和贡献。

3. 历史时期:指在特定时间和条件下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的组合。

历史时期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如古代、中世纪和现代等。

4. 历史地点:指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所处的地理位置。

历史地点可以是城市、乡村、山区、河流等,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5. 历史背景:指在特定历史事件发生前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背景。

历史背景对于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 历史影响:指历史事件和人物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历史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它反映了历史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7. 历史原因:指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历史原因可以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它对于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和根源具有重要意义。

8. 历史事件细节:指历史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具体细节和情节。

历史事件细节对于还原历史事件的原貌和深入理解其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9. 历史评价: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述和评估。

历史评价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它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和认知。

10. 历史教训:指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的教训和启示。

历史教训可以是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反思和总结,它对于指导未来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是指在历史研究中常用到的特定的术语或概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历史名词解释:
1.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一种思想运动,强调人的本质、尊严和能力,对古代文化和学问的研究和重视。

2. 君主制:一种政治体制,国家的最高权力集中在一个君主(国王、皇帝等)手中,各项决策权由君主独自拥有。

3. 民主:一种政治体制,以人民为主体,通过选举或协商的方式决策,依法治国,保障人权和自由。

4. 社会主义:一种经济、政治和社会理论,主张实现社会的平等、公正和工人阶级的领导,经济手段归属于全体人民,追求共同富裕。

5. 冷战:指1945年至1991年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长期对立和竞争状态,没有直接的武装冲突,但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进行争夺。

6. 工业革命: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英国开始的一系列革命性变革,包括从手工业向机械化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工人阶级的形成等。

7. 文艺复兴:14世纪至17世纪期间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思潮和
文化运动,强调对古典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和继承,对艺
术、文学、科学等领域产生广泛影响。

8. 殖民主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占领、统治其他国家或地区来获取利益和资源的政策或行为。

9. 世界大战: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至1918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至1945年)两次规模巨大的全球冲突。

10. 帝国主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控制和扩张殖民地、领土和经济利益来发展和维护自己的实力和利益的政策或行为。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历史名词解释,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还有更多的名词需要进一步解释和研究。

历史 名词解释

历史 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是一个名词,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行为、进程和思想,以及这些事件、行为、进程和思想所留下的记录和记述。

历史研究在于通过研究和分析过去的经验和事件,以了解过去的发展趋势、人类社会的变迁、文化的演变以及人类行为和决策的内在原因和影响。

历史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同时也涉及到历史事件的描述、解释和评价,以及相关的历史记录和文献的研究。

通过研究历史,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的现象和问题,并为未来的决策和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克莱特
阿克莱特(1732—1792)英国第一家棉纺厂创办者,原是理发师,出身贫穷。

阿克莱特最早成功地开办了机器纺纱厂,被誉为“近代工厂之父”。

1769年,他设法仿制了海斯的水立纺纱机,以发明者资格取得为期14年的专利。

他是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水力织布机的人,这使得劳动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1771年,他与人合伙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创办近代最早的机器纺纱厂,用机器进行生产,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从此走上成功之路。

晚年,阿克莱特已经成为英国最富有的纱厂主。

他制定严格的生产纪律,奔波于各个工厂,亲自监督。

出门旅行时,他在马车上办公。

50多岁还坚持识字,学习文化,并雄心勃勃地对别人说:“如果我能活得相当久,那我就能富有到可以把国债还清。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厂手工化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人类开始进入蒸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在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并在信息革命、资讯革命中达到顶峰)第三次工业革命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人类进入科技时代,生物克隆技术的出现,航天科技的出现,欧美有称为21世纪系统与合成生物学将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即生物科技与产业革命)。

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兴起的原因:⑴主要原因: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日益加强;
⑵英国通过圈地运动,聚集了大量劳动力,同时也扩大了英国的国内市场;⑶多年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为英国积累原始资本和提供了广阔的原料地和市场,⑷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这是后来的法国,德国等国都无法相比的)⑸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手工生产已无法满足需求。

于是,一场机器生产革命必然爆发。

工业革命的影响积极影响: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②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③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着殖民地的旧制度、旧思想;④西方殖民掠夺加强,殖民地人民更加贫困,艰难,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⑤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掌握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⑥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⑦自由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⑧标志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⑨促进近代城市的兴起,城市进程加快,人口迅速增长,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改变;10中英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消极影响:工业社会时代的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罗斯福新政
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爆发于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于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不可回避的要研究这段历史。

罗斯福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
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新政”, 新政的主要内容:即复兴、救济、改革。

新政的措施实施结果:“应当指出,罗斯福新政措施是总统权力全面扩张,终于逐步建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的新格局。

他是总统职权体制化的开拓者。


罗斯福新政的“新”
1)新的理论和政策:资本主义经济思想自由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新政就是对凯恩斯主义的最大规模的实践;
2)新的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同时采取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3)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私人垄断资本→国家垄断资本;
4)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1新政是从金融方面开始的:挽救银行危机,改革与开始管理金融制度2对农业和工业的调节:在“百日新政”期间,罗斯福在解决银行问题的同时,还竭力促使议会先后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这两个法律成了整个新政的左膀右臂。

3政府投资兴办公共工程、对失业进行救济4建立社会保障制度5调整三权分立体制6炉边谈话:罗斯福发明了“炉边谈话”,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国家民众讲述国家的政策与方针,鼓舞了美国人民,为从经济危机中走出了起到了推动作用。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

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组织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革命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资产阶级俄国临时政府,为1918-1920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础。

革命原因
1)20世纪初,俄国经济仍然相对落后于美国等资本主义强国。

2)人民渴望和平。

3)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濒于崩溃。

4)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包括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

俄国民众简单地为了“面包”而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