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名词解释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1.铜石并用时期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过渡性阶段。
又称金石并用时代。
为原始农牧业和手工业达到较高水平,主要使用石器并兼有少量小型铜器的文化发展阶段。
其显著特征是:主要工具和武器仍然是石器,在生产和社会生活领域石器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出现了数量不等的以红铜(天然铜)器为主体的金属器,采用冷锻和冶铸两种技术成器,多属小型工具和饰物;也有因自然共生矿资源比较丰富而产生的合金铜。
2.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Palaeolithic;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使用打制石器(见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从距今约25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
3.南方古猿南方古猿是早期人类,大约生活在距今500万年至150万年之间。
最初生活在非洲(大约300多万年前),南方古猿的头骨要比人类的短,其脑容量也要比人类的小,但脑结构已与人类相近。
他们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并使用天然工具。
研究南方古猿,对于探索人类的起源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4.元谋人学名元谋直立人(Homo erectus yuanmouensis),或称元谋猿人,是在中国发现的直立人化石。
1965年发现于XX元谋上那蚌村附近,共计左右门齿两颗。
后来还发现了石器、炭屑、和有人工痕迹的动物肢骨等。
元谋人的距今年代为170万年左右,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有争议,或为约60万年~50万年前左右)。
其可能生活在亚热带草原—森林环境中。
5.人又称猿人,科学命名为“直立人”(拉丁语:Homo erectus pekinensis),又称“中国猿人种”(Sinanthropus pekinensis),是生活在更新世的直立人。
其化石遗存于1927年在中国市西南的XX店龙骨山发现。
关于其年代的争议较大,一般认为约在距今50万年前。
而最近一项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应用Al/Be测年法的结果则把这一年代上推至68-78万年前。
考古学的的名词解释

考古学的的名词解释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和历史文化的学科,通过对遗址、文物、文字、人骨等古代人类活动遗迹的发掘、分析和研究,为我们了解人类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考古学中,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和理论,以下将对一些常用的考古学名词进行解释。
1. 遗址(Site)遗址指的是具有人类活动痕迹的地方,可以是定居点、工艺场所、墓地等。
考古学家通过对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还原出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从而了解古代社会和历史。
2. 文物(Artifact)文物是指人类创造和使用的各种物品,包括陶器、石器、玉器、铜器、书籍、绘画等。
通过考古发掘,文物成为了研究古代文化和技术的重要依据,揭示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程。
3. 化石(Fossil)化石是古生物的遗骸或遗迹转变而成的石质遗存。
在考古学中,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生态环境、物种演化和地质变迁等问题。
4. 层序(Stratigraphy)层序是考古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发掘遗址的各个不同地层,按照上下方位的关系和时间序列进行分析,从而确定遗址内不同时期的地层和物品堆积顺序,为研究人类文化演化和历史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5. 年代学(Chronology)年代学是考古学中关于事件和物品的时代和年代的研究。
考古学家通过不同的方法,如放射性信号、树轮年代学、磁场记载等,来确定文物和遗址的时间范围,以便更准确地进行文化比较和历史研究。
6. 岩心(Core)岩心是考古学中一种常见的工具,用于开采和分析遗址中的石质物品。
通过取样岩心,考古学家可以了解石器制造技术、原料来源、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推测古代社会和人类行为。
7. 古人类学(Paleoanthropology)古人类学是考古学中涉及研究人类起源和进化的分支学科。
通过对古人类化石和遗址的研究,古人类学家可以了解人类的进化历程、种群迁徙和生活方式等,并为人类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其他学科提供重要的资料。
中国考古学 学术名词

中国考古学学术名词中国考古学常见学术名词考古学——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研究古代人的科学。
一般认为,雅各布斯波在1674年最早使用了这个名词。
他是17世纪的一位德国物理学家、旅行家和学者。
人类学——即对人类进行研究的科学。
有时候它会与考古学和古生物学(研究动物和植物的化石)交叉,特别在研究早期人类遗存时。
人工制品——人类制造的、使用过的或对人类有用的物品,如石制工具,几个世纪以来,人们随意拿走遗物而不进行记录,这给考古学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土冢——特指青铜时代地面上的土墩,通常用来覆盖埋葬物。
BP——距今年代,代替传统的BC(公元前)和AD(公元后)。
它的好处是使得所有文化和宗教的年代变得更加直观。
为了将日期标准化,1950年被定为考试古学上的“现在”。
放射性碳素断代法——一种测量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比率的技术,能测定五万年以内有机材料的年代。
热释光断代技术能用于陶器的断代,将物件重新加热,然后测量发出光线以断定黏土器物最初的加热时间。
稻作遗存——埋藏的特征从地面上看是无形的,如墙,只有在高空中俯视,才能发现在稻谷中的不同颜色的斑纹。
1586年威廉康德在消失了的肯特罗马港口发现了这种现象,并对其进行了描述,如今这种现象仍被广泛利用。
现在一般用玉米代替稻谷,当玉米长成时,就会发现交错、相通的道路(道路经过的地方,玉米更稀一些),他们把这种交叉口称为南奥古斯丁交叉口。
楔形文字——最古老的书写形式之一,因其字母外形很像楔形而得名,通常是用刺在湿的陶土上刻写而成。
树木年轮断代——根据计算树木年轮(每年增加一轮)对树木断代。
她还可以提供气候方面的证据,因为气候能影响数轮的宽窄。
这种技术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用于考古学上,当时是用于测定美国印第安村庄的年代。
考古学考研复习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直立人:直立人化石最早发现于爪洼;1891年荷兰Dubois发现一块头骨化石;后又发现骰骨化石;1894年正式命名为直立猿人;现称人属直立种..中国境内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主要包括蓝田人、北京人、巫山人、元谋人等;中国最早直立人脑量为800-1000ml;一般认为直立人存在的时间为距今200-20万年补充:Homo erectus一类形态特征比能人进步但比智人原始的古人类..曾称作猿人;含有从猿到人中间环节的意思 ..生活在距今约 180万~20万年前;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可能起源于非洲;一般认为大概是由能人进化来的;后来进化成早期智人..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0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以后发现地点不断增多;主要集中在亚洲南部和中部、非洲东部和西北部及欧洲西部..直立人头骨平扁 ;骨壁厚 ;眉脊粗壮 ; 脑量平均小于1000毫升从早期的800毫升左右增加到晚期的 1200毫升左右..身材明显比南方古猿高大;平均身高为 160 厘米;平均体重据估计约有60千克;肢骨与现代人差别不大..有名的直立人化石;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中国的蓝田人和北京人、北非的毛里坦人等2类型学:也称为形态学或标型学;是研究考古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的外部形态顺序的方法论..在近代科学中;生物学最早使用这种方法..1903年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在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一书中专门总结并论述了类型学原理..二十世纪30年代类型学理论传入中国..类型学最初是为了解决考古遗存的时代问题;也被应用于各考古学文化的比较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3铜石并用时代:1877年意大利学者G.基耶里克提出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增加铜石并用时代作为过渡期;从此确立了这一概念..铜石并用时代以红铜的使用为开始的标志..世界各地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的时间是不同的..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上限可以到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时代则是晚期铜石并用时代;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金属工具不仅仅是红铜;还有黄铜、青铜;只是后二者较少..4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5北辛文化:北辛文化得名于山东省滕州市北辛遗址的发掘..主要分布于泰山南北两侧及汶河、泗河流域;年代在公元前5500-4200年之间..典型的遗址除北辛遗址外;还有泰安大汶口遗址的下文化层、兖州王因遗址的下文化层等..北辛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如下:房子多为带门道的椭圆形和圆形半地穴式;室内灶面与居住面持平..墓葬以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为主;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晚期有少量二次葬和两个人以上的合葬墓;流行生前拔除侧门齿的风俗..随葬品普遍较为贫乏;无明显差异..打制石器占较大比例;磨制石器及骨角器总体来说不发达..陶器有泥质和夹沙两类;主要为泥条盘筑和泥片贴塑;器表以素面为主;有一些篦线纹和刻划纹;晚期出现了红衣陶和单彩陶..陶器造型多三足器和平底器;包括鼎、釜、盆、三足钵等..6空首布:铜制铲形币;柄上有銎;故称空首布;是布币中最早的形式..主要流行于中原三晋地区;流行的时间为春秋至战国晚期..平首布或从空首布演变而来..7妇好墓:1976年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墓主妇好为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墓圹为长方形竖穴;南北向;墓内有二层台和腰坑;有棺椁、殉人、殉狗..墓内出土大量铜器、玉石器、骨器、陶器等;所出带铭铜器为武丁时期断代的标准器物..妇好墓的发现对于研究商代晚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8大明宫:唐代宫殿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城北的龙首原上..史载大明宫为唐高宗主要朝会之所..始建于唐代早期;唐后期毁于兵乱..大明宫的平面形状;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梯形;面积3.2平方公里;版筑夯土城墙..在东西北三面都有与宫墙平行的夹城..宫内殿亭建筑遗址多在宫城北部;已经发掘的有大明宫正衙含元殿及麟德殿、三清殿等..9黄肠题凑: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见于汉书记载..黄肠系由木质得名;题凑则指“木头皆内向”的堆垒结构..目前黄肠题凑墓葬的发现仅限于西汉一代;以北京大葆台汉墓、河北石家庄汉墓、湖南长沙汉墓及江苏高邮汉墓为等诸侯王墓为典型代表..迄今尚未发现东汉时期黄肠题凑墓的实例;题凑之制在东汉时期已渐为砖室墓所代替..10越窑:在浙江慈溪;古代属越州;故名越窑..越窑开创于东汉;唐、五代时得到蓬勃发展..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参看大百科考古卷1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主要人类化石1 旧石器时代早期:北京人;在北京周口店;距今71-23万年..1929年裴文中先生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1931年至1966年陆续发现有牙齿、肢骨、头骨..元谋人;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距今310-150万年;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发现两枚人类牙齿化石;为一青年男性的上门齿;指状突比北京人发育..陈家窝蓝田人:在陕西蓝田县;距今65-50万年..发现下颌骨和牙齿;保存较好..牙齿属一老年人..公王岭蓝田人:在陕西蓝田县;古地磁测年为距今75-78万年或100万年或73-80万年..发现头骨化石;形态较北京人原始;框上圆枕比北京人粗大;骨壁厚;脑量约780ml..和县人:在安徽和县汪家山;距今15-20万年..发现头盖骨、下颌骨及牙齿;至少代表三个个体..郧县人:在湖北省郧县;距今80-83万年..发现两块头骨化石;挤压变形严重;目前普遍认为属直立人..南京人:在南京市江宁县汤山镇;距今30-35万年..发现有头盖骨及牙齿等;南京人头盖骨顶部有一小块骨;称为“前心点小骨”;为南京人特有.. 巫山人:四川省巫山县大庙区龙骨坡;古地磁测年为距今200万年..发现一左侧下颌骨..金牛山人:在辽宁省营口县;距今26万年左右..人化石丰富;包括头骨、脊椎骨、肋骨、尺骨等;形态既有智人的一些进步特征;又有类似于直立人之处..2旧石器时代中期:丁村人:在山西省襄汾;距今10-12万年..发现人类牙齿、顶骨化石;属早期智人..新洞人:与北京人周口店第4地点相联;距今13.5-17.5万年;发现左上前臼齿一枚;形态较北京人进步;定为早期智人..大荔人:在陕西省大荔县;距今18-23万年..发现完整的头骨化石;代表青年男性;形态较北京人进步;为目前所见最早的早期智人..许家窑人:在山西省阳高县;距今10-12万年..发现人类顶骨、上颌骨、牙齿化石..巢县人:在安徽省巢县;距今16-20万年..发现人类枕骨、上颌骨、牙齿化石..长阳人:在湖北省长阳县;距今19.5万年左右..发现的人类化石有左侧上颌骨、右下前臼齿等;比直立人进步..马坝人:在广东省马坝;距今12..9万年左右..发现的人类化石有额骨、顶骨、鼻骨等;比直立人进步;较晚期智人原始..桐梓人:在贵州省桐梓;距今11..5或11..3或18..1万年;发现人类牙齿;有人认为属直立人;有人以为属早期智人..3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在北京;距今1.8万年或2-3万年..据研究;所发现人类化石代表11个个体;山顶洞人较现代人原始;是中国晚期智人的代表..河套人:1922年由法国人桑志华发现;至二十世纪80年代陆续出土人类牙齿、骰骨及头骨残片等..资阳人:在四川资阳;距今39300+2500年;发现人类头骨化石;是晚期智人的典型代表..旧石器时代晚期发现的人类化石另有广西麒麟山人、吐波人、柳江人、山西峙峪人、吉林安图人、云南丽江人、左镇人、西畴人、山东新泰人、浙江建德人、辽宁前阳人、贵州穿洞人、陕西黄龙人等..2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约在公元前12000-6000年前;中国的新石器文化正处于发展的准备阶段;各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现和研究状况如下:沙苑文化:在陕西省大荔县;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发现大量细石器和石片石器;磨制石器仅两件三角形箭头;年代范围界定在“中石器时代以至于新石器时代初期”鹅毛口遗址:在山西省怀仁县;发现大量石器;然而磨制石器仅一件..发掘者推定其年代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南庄头遗址:在河北省徐水县;时代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主要文化遗存包括灰坑、陶片、磨制石器和骨角器等..石磨盘和磨棒为其典型石器;表面留有使用痕迹;陶片多夹沙或云母碎末;烧成温度不高;灰陶为主;常见附饰绳纹;可辨器类有直腹罐和钵..南方地区的洞穴遗址:玉蟾岩遗址:在湖南省道县;年代为公元前11000或13000年;发现的遗迹现象主要是一些烧过的灰堆;最重要的发现是少数陶器和稻谷遗存..石器全系打制;以小型石器为主..陶器制作粗糙;烧成温度低;胎壁厚薄不均;可辨器类有釜..所出稻谷遗存;经鉴定分析;认为兼有野生稻、籼稻和粳稻的综合特征;是一种由普通野生稻向初期栽培稻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二者都在江西省万年县;年代约在公元前12000-9000年..发现有石、骨、角、蚌器;其中以早期陶器和稻属植硅石遗存的发现最为重要..早期陶片的陶土中都加有诸如石英碎末等羼和料;制法有泥片巾塑和泥条叠筑两种;烧成温度不高;无完整器;纹饰有条纹、绳纹和编织纹;也有素面陶..栽培稻遗存从早到晚的不断增多;表明稻作农业已经有了发展..甑皮岩遗址:在广西桂林市;年代在公元前8000-7000年之间..出土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蚌器及陶器..陶器全系手制;较粗糙;烧成温度低;器型有罐、釜、钵等..岭南的贝丘遗址出土的文化遗存有些也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如广西南宁市的豹子头遗址;石器以磨制为主;亦发现有夹砂陶;器型多为圜底..早期新石器文化的遗址面积都比较小;文化堆积延续的时间都较长;说明当时的居民已经实行定居;磨制石器在各遗址中所占的比例也不相同;经济结构多以渔猎和采集经济为主;早期的栽培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为辅;以上即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一般特征..3汉唐都城遗址平面布局的变化及其意义西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3公里..西汉长安城兴建始于汉初;汉武帝时建桂宫、明光宫、北宫、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昆明池;汉长安城初具规模..城平面不甚规整;大体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城北西两面环河;四面城墙各有城门三个;宫殿为城内建筑主体;长乐宫、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明光宫在城的东北部;中部偏西为北宫和桂宫;居民区和东市西市位于城的北部;礼制建筑如明堂辟雍以及皇家苑林上林苑、昆明池均在城南郊..考古调查发掘证明;西汉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基本上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相符..处于西汉与隋唐都城之间的过渡形态;可以东汉洛阳城和北魏洛阳城为例..东汉洛阳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城墙用土夯筑;仅存东西北三面城墙;各墙均发现城门遗迹;城内街道与城门相通;或为文献所载“洛阳二十四街”..城中主体为南宫北宫;二宫一南一北;相距不远;中间有复道相连;太仓和武库位于城的东北部;文献记载工商业区有南市、马市;位于城南郊和东郊;又有金市在城内南宫的西北..北魏洛阳城;亦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利用了汉魏晋以来的旧城址..北魏洛阳城最重要的改变是废除了东汉以来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据勘探;宫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为偏西;是在汉魏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为全城的重心所在..平面呈长方形;四面筑墙;铜驼街为全城的中轴线..宗调、社稷及高级官署分布在铜驼街的两侧;工商业区设在宫城以南;明堂辟雍及灵台、太学等礼制建筑则设在城外南郊..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曾为隋大兴城..唐建国后;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为长安城;并作了局部修整和扩充..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里坊和市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城东北有大明宫与城相连..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4砖室墓墓型演变述略大约在西汉中晚期;在中原和关中一带开始出现用小型砖建筑的墓;一般称为“砖室墓”..到了东汉;砖室墓迅速普及;成为全国各地最常见的一种墓..贵族官僚们的砖室墓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布局模仿他们的府第..许多墓里还绘有彩色壁画..东汉时期;四川省境内的砖室墓葬往往在壁上另嵌一种模印着画像的砖;称为“画像砖墓”..魏晋南北朝时期;贵族官僚的墓一般都是砖室墓;有时设石门..和汉墓相比;墓室的平面布局简化;面积减小..但是;在墓室的细部结构和设施方面却有一些新的发展..如:洛阳西晋墓中有角柱与斗拱;南京东晋墓中有直棂窗..从汉末魏晋开始;各地都流行在墓室中设棺床;在长江流域的晋墓中;有时还有灯龛和台桌..这些结构和设施;都是用砖砌成;使得墓室更象现实生活中的居室..在黄河流域;砖室墓的墓道甚长;其接近墓室的部分是一段隧道;随着年代的推移;隧道逐渐加长;到了北魏;有的墓在隧道的顶部开天井;直通地面..辽东、河西等边远地区的豪族大姓;沿袭汉代旧制;营建砖石结构的大墓;在墓壁和砖面上施彩画;其题材多与汉墓壁画相似;在中原一带;却很少有在墓内绘壁画的;但到了北魏;壁画又重新流行..长江流域的东晋和南朝;则流行用模印着画像的砖来装饰墓壁..入唐以后;官僚墓一般均为砖室墓..一般的官僚;其墓室都为单室;二品以上的大官;除主室外;有时还设简单的前室..从初唐到盛唐;贵族官僚墓中流行壁画..安史之乱以后;唐代墓葬制度发生了显着的变化..首先是墓的简化;短而狭的竖井式墓道代替了斜坡式的长墓道;因而天井和壁龛也不见了..墓室的规模缩小;壁画亦十分罕见..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砖室墓多为长方形;有的两室并列;夫妻各葬一室..五代前蜀王建墓、南唐帝陵;其地下玄宫皆分前、中、后三室;各室两侧又多设壁龛或耳室;这可能是承袭唐陵的制度..中原和北方地区的北宋墓;最富有特色的是一种仿木结构建筑的砖室墓..北宋初年;墓室内的仿木结构还很简单..到北宋中期;才达到成熟的程度;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砖室墓..从这以后;墓室的平面又从方形或圆形演变为等边多角形;仿木结构则从简单的“一斗三升”托替木或“把头绞项造”演变为五铺作重拱;从版门直棂窗演变为雕花格子门..一般多为单室墓;后期较大的墓则分前后两室..墓内多用壁画或雕砖作装饰..长江中下游多为长方形砖室墓;往往两室并列;夫妻各葬一室..辽代砖室墓;除方形以外;还有圆形的..一般多为单室墓;等级高者则“多室”..墓室内有时有简单的仿木建筑结构并施彩画..辽代晚期开始出现平面呈八角形或六角形的墓室..金代墓葬受辽宋影响较大..元代仿木建筑结构砖室墓日趋简化..墓内装饰以壁画为主..南方元墓多为简单的长方形砖室墓;双室并列;分葬夫妇..许多墓里使用石灰、米汁、木炭等以加固墓室..2文化层: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如果地层未经扰乱;则上文化层必然晚于下文化层形成的年代..3类型学见93年题4相对年代:相对年代是指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断定相对年代;主要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5琮: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一说..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 商周时期玉琮数量不多;汉代玉琮已少见..6铜石并用时代见93年题7玉猪龙:玉猪龙又叫猪龙形佩饰神器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公元前4000-3000年的典型器物..最早发现在辽宁建平县;在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有发现;对于中国史前宗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8饕餮纹:商周青铜器常见兽面纹饰;多以两对称夔龙纹为主要构图内容..首先采用这个名称的是宋代宣和博古图..饕餮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怪兽..装饰于青铜器的饕餮纹或许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9金缕玉衣: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完整的金缕玉衣;外观和人体外观相似;以玉片和金丝编缀而成..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汉代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玉衣制度始于西汉中期或稍早;终于曹魏黄初三年..诸侯王墓如河北满城西汉中山王刘胜墓发现有金缕玉衣;说明金缕玉衣并非皇帝专用..10元大都:元代都城遗址..在北京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始建于1267年;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大都城的规模已基本定型..元大都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皇城位于城南部的中央地区;宫城偏在皇城东部..纵贯宫城中央的南北大路;即是元大都的中轴大路;刻中轴线与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相同..此外;元大都考古发现还包括城门、城内街道、城内水系、居住遗址等;为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及元代社会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问答题1从考古发现探讨稻作农业起源的地区从考古发现探讨稻作农业起源;是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考古发现证明;栽培稻最早发生在公元前一万二三千年;那时的最佳边缘就在长江流域偏南的地方..从稻作农业的发生发展到以稻谷为主要粮食作物;从稻作农业起源中心扩大到与现在分布相近的地区;其间经历了很长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1 萌芽期:相当于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绝对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3000-前7000年间..属于这一时期的遗址有玉蟾岩、仙人洞、吊桶环三处;可见长江中下游确为稻作起源地..2 确立期: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约为公元前7000-前5000年..这个时期的稻作农业已得到初步发展;分布区有所扩大;并且明显的向北推进;河南裴李岗文化及陕西老官台文化的南部边缘开始种稻;中心区则在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和城背溪文化范围内..3 发展期: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这是稻作农业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区在长江中下游..至今发现有稻谷遗存的地点约有60处;其中长江中下游约有50处;诸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湖南澧县城头山、和湖北江陵阴湘城;其中在江苏吴县草鞋山和湖南澧县城头山还发现了公元前四千多年前的稻田;其余在黄淮流域..如此则说明;一个以稻米生产为主的农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4 兴盛期:相当于铜石并用时代;约为公元前3000-前2000年..此时稻作农业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但仍以长江中下游为主;共发现遗存70余处;其中长江中下游约60处;其余在黄淮流域、四川成都平原和广东北部..5 远播期:相当于青铜时代早中期;约为公元前2000-前1000年..中国稻作农业在核心地区继续发展;同时向东南、西南和东北传播;东南到达福建、台湾;西南到达云南;东北则通过辽宁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已经接近于现代稻作农业分布的格局..2新石器时代城堡的发现及意义见我国新石器时代城址综合研究3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反映的社会经济结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中心地区在今关中地区;从已发掘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以及宝鸡北首岭等多处聚落遗址来看;半坡类型的社会经济结构主要如下:村落规模均不大;相互间的差别不明显..各个村落具有一定程度的封闭性..村落营建之初皆经过规划;村内存在着功能上的分区;居住生活区、手工业区窑场同公共墓地分离;空间上基本不相混杂..居住区外一般有围沟环绕;房屋存在分群现象且每个建筑群往往由大、中、小三类或中、小两类房屋构成;房屋不论大小;大都系单间;各建筑群之间看不出明显的分化..村落所有房屋的门道都朝向中部的广场;反映出强烈的凝聚式、内向性特点..同一村落的房屋既然可以划分为若干群;每群房屋又有大、中、小或中、小型之别;说明当时的每个村落的社群组织都应该存在着四个或三个不同级别的结构..参见半坡、姜寨聚落图4郑州商城的时代与布局郑州商城是成汤所居的亳都;其始建城的绝对年代经14C测定为公元前1620年经树轮校正年代;可早到二里岗下层早段;使用至二里岗上层时期..城平面为长方形;城垣采用分段版筑法逐段夯筑而成..在城墙内侧或内外两侧往往发现夯土结构的护城坡;商城内分布有大面积的商代文化层及房基、水井等各种遗迹..大中型宫殿夯土台基位于城内东北部;;城外还有同时期的居民区和铸铜、制骨、制陶手工业作坊遗址以及中、小型墓地..郑州商城的发现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和古代城市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布局图见大百科全书5汉长安与唐长安城址西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3公里..西汉长安城兴建始于汉初;汉武帝时建桂宫、明光宫、北宫、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昆明池;汉长安城初具规模..城平面不甚规整;大体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城北西两面环河;四面城墙各有城门三个;宫殿为城内建筑主体;长乐宫、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明光宫在城的东北部;中。
考古学概论名词解释1

1、考古学——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古学中研究的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他们多埋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
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
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文化——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址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
文化一词有着不同的含义,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艺术、教育、精神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
但考古学中所讲的文化,有其特定的含义,专门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
例如在考古工作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地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由于他们总是共同存在于同一文化层或墓葬中,表明它们属于同一时代。
一个文化不能由一种特征来划分,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找到类似的文化因素。
只有许多特征的总合才能把一个文化和另一个文化划分开来。
3、田野考古学——田野考古学的名称是20世纪初正式提出来的,但当时的田野考古学主要是勘察地面上的遗迹和遗物,依靠地图进行调查。
以后,世界各地的田野考古学转入以发掘为中心,并扩大调查的对象和范围,方法逐渐完善,技术快速进步。
各种自然科学的手段相继被采用,许多机械设备被用作调查发掘的工具。
考古学名词解释

考古学名词解释里耶秦简: 2002年6月,湖南声湘西龙山县里耶战国—秦代古城一号井出土36000余枚简牍,属于秦时县一级政府的部分档案,内容包括政令,各级政府之间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吏员簿,物资(含罚没财产)登记和转运,里程书。
涉及秦的内吏,南郡,巴郡,洞庭郡,苍梧郡等。
其中洞庭郡等资料从未见诸文献记载,可补史籍之缺。
综合考古发掘中其它资料的时代特征,以及简文中的纪年,纪年有廿五年至卅七年和二世元年,二年,这批简牍当是秦始皇二十五年至秦二世二年之间的遗物。
以前根据文献,人们一般认为中原政权对湖南地区,特别是武陵山地的有效管理自西汉初年开始,由里耶秦简记载的迁陵,西阳,沅陵,阳陵,益阳,零阳,临沅等可知秦朝就已经对这一带进行了严格的管理,众多的特别是有关县乡等基层政权职官的记载,使我们可以了解秦王朝行政的具体运作。
简中一般于职官之后附人名,严格的将每天分为十二刻,每刻再分为十分,记时精确。
由年,月,日,地名,职官,事件以及办理的时刻构成简洁完整的公文,可知秦政权严格而高效的管理制度。
里耶秦简的出土和整理为研究秦时的历史地理,历法,以及探讨其兴起,强大进而统一全国的缘由等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材料。
它也将极大的丰富我们对秦代职能官职,经济制度的认识。
一号井出土的其他器物虽具有秦文化因素,但仍有强烈的楚文化特点,兵器中也略见巴蜀文化的风格。
总体而言,这些器物呈现出强烈的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特点。
史学著作:1. 2. 1. 2. 3. 4.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启良中国文明史张岂之中国思想史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易白沙帝王春秋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王”----早期政治领袖--- 的出现:“王”的来历以及中国早期中指力量的实质是一种强权,其中运用到甲骨文的知识。
城的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城址已经有50多处。
早期城址不仅带有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而且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也反映了阶级对立尖锐化的社会现实。
考古学名词解释

1.考古学:是主要根据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及其社会的状况并进而解析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背景原因和规律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属于广义历史学的一部分与文献历史学共同承担着研究人类历史的任务。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由于它是以研究人类的文化和社会为目的,故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
又由于获取和研究这些遗迹和遗物需要利用纤中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而通过这些遗存解释过去人们的意识行为以及社会状况还需要运用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
因此,考古学属于最大的一个交叉学科。
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考古层位学和考古类型学分别来自地质学的地层学和生物学的分类学。
其基本的研究步骤为:考古调查、考古发掘、调查发掘所获田野资料的整理,各种标本测试分析,编写考古调查或发掘报告、进行专题研究或综合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或专著。
考古学可分为多个分支学科。
如根据其研究的物质遗存的时代特征可分为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青铜时代考古、铁器时代考古、近代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地域可分为欧洲考古、美洲考古、东亚考古、地中海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国度可分为埃及考古、印度考古、中国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领域和方法可分为田野考古、环境考古、农业考古、冶金考古、动物考古、社会考古、认知考古、航空考古、水下考古等。
考古学并非只是研究过去的学问。
它还可以通过研究阐述人类所走过的道路、所积累的历史经验,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提供历史经验的借鉴参考。
例如,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同文化和观之间的相互交流、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保护人类文的保护等。
2.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是一门涉及面极广的科学,与其他许多学科都有关系,必须得到这些学科的支持和协助,才能完成各项研究任务。
与考古学有关的学科,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三大方面。
①在自然科学方面,自然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主要是协助研究遗址所在地区的地史和天然资源,从各个方面复原当时的自然环境。
考古学的名词解释

考古学的名词解释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的学科,通过对考古遗址、遗物和文献等进行系统的发掘、研究和分析,以揭示人类过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
本文将对一些考古学中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门学科。
一、考古学考古学是指通过对古代遗址、遗物、文献等进行科学的发掘、研究和分析,以还原人类过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门学科。
考古学可以分为田野考古和实验考古两个方向。
田野考古是指实地考古工作,包括发掘、记录、保存和分析等;而实验考古则是通过模拟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技术手段,揭示古代人类的生活与社会环境。
二、遗址遗址是指保存有古代人类活动痕迹的地点,包括古代城市、村庄、墓地、庙宇等。
通过对遗址的发掘,考古学家可以获得有关古代人类活动的重要信息,如生活习俗、社会组织形态、技术水平等。
遗址可以分为城市遗址、乡村遗址、工业遗址等不同类型。
三、遗物遗物是指遗留下来的古代人类制造或使用过的物品,如陶器、石器、金属器等。
通过对遗物的研究和分析,考古学家可以推断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科技水平等。
遗物通常被分为实物遗物和图像遗物两种。
实物遗物是存在于现实中的实体物品,而图像遗物则是通过绘画、雕刻等方式表现出来的遗物。
四、文献文献是指古代留下的记录人类活动的文字和图像资料,包括古书籍、碑文、铭文等。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考古学家可以获取更加详尽和深入的古代历史和文化信息。
文献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字学、古代文字解读、古代语言学等。
五、年代学年代学是考古学中用来确定文物年代的科学方法,包括相对年代学和绝对年代学两种。
相对年代学是通过文物的地层分布和年代之间的关联关系来确定其相对年代,如层序法、类型学等;而绝对年代学则是通过使用绝对的时间单位,如年、世纪来确定文物的具体年代,如放射性碳测年、热释光测年等。
六、考古学派系考古学派系是指在考古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学派和思想流派。
不同的考古学家和学派对于考古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框架等存在不同看法和偏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考古学:是主要根据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及其社会的状况并进而解析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背景原因和规律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属于广义历史学的一部分与文献历史学共同承担着研究人类历史的任务。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由于它是以研究人类的文化和社会为目的,故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
又由于获取和研究这些遗迹和遗物需要利用纤中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而通过这些遗存解释过去人们的意识行为以及社会状况还需要运用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
因此,考古学属于最大的一个交叉学科。
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考古层位学和考古类型学分别来自地质学的地层学和生物学的分类学。
其基本的研究步骤为:考古调查、考古发掘、调查发掘所获田野资料的整理,各种标本测试分析,编写考古调查或发掘报告、进行专题研究或综合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或专著。
考古学可分为多个分支学科。
如根据其研究的物质遗存的时代特征可分为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青铜时代考古、铁器时代考古、近代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地域可分为欧洲考古、美洲考古、东亚考古、地中海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国度可分为埃及考古、印度考古、中国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领域和方法可分为田野考古、环境考古、农业考古、冶金考古、动物考古、社会考古、认知考古、航空考古、水下考古等。
考古学并非只是研究过去的学问。
它还可以通过研究阐述人类所走过的道路、所积累的历史经验,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提供历史经验的借鉴参考。
例如,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同文化和观之间的相互交流、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保护人类文的保护等。
2.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是一门涉及面极广的科学,与其他许多学科都有关系,必须得到这些学科的支持和协助,才能完成各项研究任务。
与考古学有关的学科,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三大方面。
①在自然科学方面,自然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主要是协助研究遗址所在地区的地史和天然资源,从各个方面复原当时的自然环境。
生物学(动物学和植物学)和体质人类学,主要是用以鉴定发掘出土的植物遗存、动物和人类的骨骸,并判定它们的年代。
物理学和化学则应用于对遗迹的勘探,对遗物成份和性质的分析,并测定它们的年代。
②在工程技术科学方面,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学应用于对遗址的发掘、测量、制图,对发掘出来的遗迹进行复原或在现场加以保存等。
采矿冶金学、陶瓷学和染织学应用于对工场址、矿址、窑址等遗迹的考察,对铜器、铁器、陶瓷器、玻璃器、纺织品等遗物的分析和研究。
造船学则专门应用于对发掘出来的造船工场遗址和船舶的遗物进行考察和研究。
③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等,都是分别就遗迹和遗物所提供的有关各该学科的资料,进行研究和解释。
美术史学和建筑史学主要是研究发掘出来的美术品和各种建筑物遗存,就其样式、风格、年代、建筑技术以及保存方面的问题,作出判断和说明。
历史学除了为发掘出来的种种遗迹和遗物提供文献上的解释并帮助判断它们的年代以外,还广泛地就古代的政治组织、社会结构、经济制度以及涉及精神文化方面的各种问题提供文献上的资料,作出详细的说明,以补考古学在这些方面的欠缺和不足。
3.遗物:指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可移动的古代遗存,包括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等。
也包括墓葬的随葬品和墓中的画像石、画像砖及石刻、封泥、墓志、买地券、甲骨、简牍、石经、纺织品、钱币、度量衡器等。
遗物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
因而它们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由于地域、时代与民族的不同,各种遗物的用材(石、木、陶、金属──青铜与铁等)、制作方法及其形制、风格亦各不相同,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考古学对人类所遗留下来的各种遗物的研究,不应仅限于类别、类型的研究及年代的鉴定和用途的确定,而是要通过对遗物的研究去了解人类古代社会的社会生活、生产技术水平及文化面貌。
4.文物: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
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文物的价值是客观的,是文物本身所固有的。
总体来说,文物主要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文物的作用,是文物价值的具体体现。
5.地层学: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也是考古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
地层层序律是新的在上,老的在下。
主要依据土质、土色、包含物和遗迹现象划分地层.地层关系(1)、叠压关系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文化堆积自上而下依次叠压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叠压者及包含物要晚于被叠压者。
(2)、打破关系指的是晚期人类活动遗迹打破早期的地层或建设而形成的地层关系。
在这一地层关系中,作为打破者的年代要晚于被打破者,打破者之中包含的遗迹年代一般也应晚于被打破者。
(3)、共存关系在上述地层关系中,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种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
凡属有共存关系的遗物,从地层学角度来看,它们的年代可视为是同时的。
6.类型学: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也叫“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1903年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在《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一书中专门总结并论述了类型学原理。
二十世纪30年代类型学理论传入中国。
它是通过对考古遗存中器物的形态排比,以探求其变化规律、逻辑发展序列和相互关系,推断其年代的早晚,是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主要的考古类型学分类方法有原型分类、异形分类两种。
要参考的因素有形状特征、风格特征、技术特征等。
7.文化层: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根据文化层的包含物和叠压关系,可以确定遗址各层的文化内涵和相对年代。
文化层的叠压关系可分为:叠压、打破、共存三种,原则是年代相对古老的地层一般位于相对新的地层之下。
8.聚落考古:通过考古研究过去人们的居住形式、埋葬的空间布局形态及其变化,从而探索会的组织结构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考古最重要的手段。
微观聚落形态研究注重遗址内部布局的划分及其动态变化,以探索遗址内部村社的组织结构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宏观聚落形态则研究整个文化区内聚落之间的关系,探索文化区内超越单个村社聚落之上的社会组织结构状况。
聚落考古不仅了解过去人们居住的房子的具体结构,还要探讨当时人们的社会组织与结构,导致这些变化的背景与原因的分析。
戈登·威力:人类将他们自己所居住的地面上处理起来的方式。
它包括房屋,房屋的安排方式,并且包括其他与社团生活有关的建筑物的性质与处理方式。
张光直:聚落考古学是在社会关系的框架之内来做考古资料的研究。
严文明:聚落考古是以聚落遗址为单位进行田野考古操作和研究的一种方法。
张忠培:聚落考古,实是考古学引进社会学及人文地理学原理以聚落为单位进行的考古学研究,目的是探讨居住于一聚落中的人与人的关系(或曰聚落社会的结构),和聚落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聚落社会的时、空变异,以及聚落社会同自然环境的关系。
9.文化谱系:指一定区域内考古学文化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分化与变迁。
文化谱系是考古学家对一定区域内考古学文化发展源流脉络的系统总结,并成为该地区社会发展考古研究、精神文化考古研究的时空框架基础。
文化传播和文化迁徙是广泛存在的历史事实,在它的作用下,考古学文化之间大量出现了文化渗透、借用、融合、同化和考古学文化的分化,使任何一种考古学文化成了不同谱系的多元结构,即不同谱系的文化因素,结合成统一的考古学文化。
”“既然考古学文化是多元的谱系结构,那么,谱系分析就成了按考古学文化的本来面貌,来观察、研究考古学文化的一个重要方法”。
10.区系类型理论:中国考古学家苏秉琦于1975年提出、198年完善的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总体框架理论。
将全国分为六大区: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
每个大区内都有一个相对自成体系的考古学文化系列,每个考古学文化系列之下又划分为若干考古学文化类型。
这些区系类型是解释各区域文明起源进程和区域历史文化发展趋势的文化基础,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化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时空框架基础。
11.相对年代: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相对年代是根据类型学和地层学分析得到的年代早晚序列,不论其测定的绝对年代有怎样的偏差,其年代序列都不会错误逆转,因此具有一定的绝对性。
在实际研究中,相对年代序列用以判定绝对年代数据结果出现的倒置错误。
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这是考古学范围内的两种主要的断代法。
即在田野发掘工作中,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存打破关系可以确定。
在研究室中根据器物类型学的排比也可以确定。
12.绝对年代:指文化遗存形成时的距今年代。
根据碳十四、热释光、光释光、铀系裂变、钾氩法等物理化学年代测定数据,确定相对年代或考古遗存比较精确的年段,通常以“到公元前××年”或“约距今××年”表述。
如约公元前1750年或约距今4100年。
现今自然科学年代测定手段尚达不到精确到某年的水平,通常存在着某个年代数值的前后误差值,故绝对年代有一定的相对性。
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
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就不能不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
就测定考古资料的绝对年代而言,有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古地磁断代、钾-氩法断代、树木年轮断代、裂变径迹法断代、氨基酸外消旋法断代、黑曜岩水合法断代、铀系法断代等方法,有的也适用于历史考古学的断代。
用各种自然科学手段测定年代的方法,为第四纪以来人类进化史的研究提供了年代依据,特别是为建立以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为主的史前考古学的年代体系奠定了基础。
13.放射性碳素断代: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
它是考古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测定年代的方法。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利比1949年开始用于考古年代测定。
常用的标本有木炭、炭化的种子、果实、骨头、毛发、贝壳等,以木炭最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