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闭关政策:是清政府采取的一种对外政策。

当时清政府仅开放广州一口通商,对进出口货物的种类、数量和外商在中国的居住行动均有规定,且外商在广州贸易均需通过清政府特准的垄断对外贸易的“公行”进行。

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不断侵扰和日益严重的鸦片走私,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民族自卫的性质,但是,这种落后保守的并非以发展本国经济实力为着眼点的对外政策,不仅不能有效抵御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而且严重的妨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厘金制度: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的一种征税制度。

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为筹集军饷镇压太平军而实行的一种政策。

厘金分为两种,一是行商的货物通过税,一是坐商的交易税,税率为1%。

厘金制度是一种沉重的经济勒索,它增加了人民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天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今本纲领。

明确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理想,规定把天地分为三级九等,好坏搭配,丰荒相赈,无分男女,自16至60岁皆可分得土地一份,与此同时规定以25户为一基层单位,器生产及分配皆有规定。

太平天国农民领袖想通过这个制度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天亩制度》发展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平均思想,反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愿望。

但是其提出的平分土地的方案及生产生活方式,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并且具有违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落后性。

辛酉政变:又称褀祥政变或北京政变。

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热河,其子载淳即为,实权掌握在肃顺、端华等8位“赞襄政务王大臣”手中,载淳生母西太后慈禧位掌握军政大权,与恭亲王奕勾结,并取得列强支持,于1861年11月发动宫廷政变。

宣布“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政变后慈禧集团对内重用以曾国藩位首的汉族地主集团,对外采取妥协投降的方针。

“北京政变”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清朝封建势力相勾结的开始。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海国图志创作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由于战事的失利,魏源悲愤填膺,爱国心切,于1841年3月,愤然弃笔从戎,投入两江总督、抵抗派将领裕谦幕府,到定海前线参谋战事。

于1842年写成50卷的《海国图志》。

作者为什么要编撰此书呢?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的序中,讲得非常清楚:“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这就是说,写书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夷情”,帮助人们习其“长技”,以抵御外侮,振奋国威。

这给那些妄自尊大,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盲目排外的顽固派,击一猛掌。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

”对付外国侵略者,不能“舍其长,甘其害”,而必须“塞其害,师其长”,只有“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意义:《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海国图志》在《海国图志》中,魏源还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他认为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在于:废除了世袭制和终身制,打破了封建的家天下的局面,议员和总统皆自下而上地由民众选举,议会对于来自民间的意见,“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

这在当时是很有胆识的。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正如他自己所说,是“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对以后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海国图志》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学术和政治也产生过不小影响。

《海国图志》问世以后,在中国知识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书中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实倡日后洋务运动之先声。

书中对英、美议会、民主制度的介绍与赞颂,对日后维新思想的产生,不无启发意义。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反掠卖华工】十九世纪中国人民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掠卖人口的斗争。

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公开在中国东南沿海掳掠劳动人民,贩往美洲、非洲、澳洲及东南亚一带从事奴隶劳动,因而激起厦门、上海等地人民反对掠卖华工的斗争。

1852年(咸丰二年)11月福建厦门人民反对英国侵略者掠卖华工,集众千五百余人示威,被英国海军枪杀八人、伤十六人。

1859年.. 7、8月间,上海人民发现英、法、美各国掠卖华工,又发现法国领事住宅中拘禁大批华工,即散发揭帖,并集众数百人殴毙英人一名,击伤英国领事,捣毁法国天主教堂匾额。

被掠卖的华工也曾多次在船上暴动,在国外各地反抗,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

【魏源】(1794—1857)清末思想家、史学家。

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道光进士。

官至高邮知州。

曾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

和龚自珍同属主张“通经致用”的今文学派。

鸦片战争时,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东抗英战役。

痛愤时事,著《圣武记》。

后又将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和历代史志等,增补为《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建议自设船厂、炮船,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

强调“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有一定影响。

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等书,并协助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编成《皇朝经世文编》。

【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

1803年(咸丰三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1814—1856)非法潜入广西西林县活动,作恶多端,激起民愤。

1856年西林知县张鸣凤逮捕马赖等二十六人,并依法判处马赖死刑。

次年法皇拿破仑三世(即路易·波拿巴)以这一事件为借口,与英国联合发动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教案】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后,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天津望海楼设立教堂,吸收恶棍入教,拐骗人口。

强占民地,激起民愤。

1870年(同治九年)6月.. 21日天津人民因育婴堂虐死婴儿数十名,聚众到教堂说理。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轮船招商局】简称“招商局”。

清末最旱设立的最大轮船航运企业。

1872 年(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招商筹办。

1873 年正式成立。

总局设上海,分局设烟台、汉口、天津、福州、广州、香港、横滨、神户、吕宋等地。

承运漕粮,兼揽商货。

1877 年(光绪三年)以高价购进美商旗昌轮船公司一批旧船和设备,扩大经营,但始终受帝国主义在华航运业的排挤。

1885 年经盛宣怀改为官督商办。

1909 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辖。

1930 年国民党政府借口整理改为国营。

1932 年归属交通部。

从此成为国民党四大家族垄断航运事业的机构。

抗日战争期间,总局先迁香港,后移重庆,战后迁回上海。

到1947年11 月止,共有船460 艘,33 万余吨。

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湘軍和淮軍: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湖南湘乡大官僚大地主曾国藩组织了反革命地主武装,称“湘军”。

湘军有陆军和水师,大小将领多是曾国藩的亲戚、朋友、学生和同乡。

它是一支残暴的反革命封建武装。

“淮军”是安徽合肥官僚地主李鸿章组织的反革命的地主武装。

它和外国侵略者紧密勾结,成为一支镇压太平天国的凶恶敌人。

后来李鸿章派袁世凯训练新式陆军,淮军派生了以后的北洋军阀。

朝田亩制度》还规定了圣库制度和提高妇女社会地位的政策【清流党】亦稱清流派。

晚清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個政治派別。

他們在清廷內外,一評議時政,上疏言事,彈勤大臣,指斥宦官。

對外反對列強蠶食,對內主張整傷紀綱。

鷹擊毛摯,煊赫一時,時人目為一“清流黨”。

1884年(光緒十年),中法戰爭前後,’清流繁衍為前後兩輩。

前清一流奉軍機大臣李鴻藻為魁首,張之洞、張佩綸、陳寶琢、黃體芳等為健將;後清流以戶部尚書翁同龢為支柱,盛星、王仁堪等是骨幹。

前者多北人,號“北派氣後者多南人,號“南派”。

其後志銳、文廷式、黃紹箕、丁立鈞、張窖等亦參預其間,後輩踵前輩而起,較前輩通時務。

光緒帝親政後,他們以擁帝相標榜,稱為帝黨,以別於當權的後黨。

清流們以“敢言'博取聲譽,也反映了愛國抗戰和改革弊政的呼聲。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1、三国干涉还辽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国联合法、德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

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

19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炮制了所谓的“黄祸论”。

有的“黄祸论”鼓吹者竟说,“一旦千百万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时,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

他们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但是,与他们的主观意愿相反,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投入方队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3、三元里抗英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人民自发的武装抗英斗争。

1841年5月,英国侵略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海国图志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以外,还有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还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现代西方学习的新风。

1、《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颁布的—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包括社会组织、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献。

它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孙中山,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革命家,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之一。

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人。

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发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创办《民报》,宣传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因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被迫辞去大总统职务。

其后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对“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屡经失败。

1924年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北上讨论国是,于次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

遗著编为《中山全书》或《总理全集》多种。

李鸿章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

1853年,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屡遭失败,投靠曾国藩当幕僚。

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织淮军。

1862年4月,淮军由安庆乘英国轮船到上海,与外国侵略者组织“常胜军”,守上海、陷苏州、常州,升任江苏巡抚。

1865年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外交大权。

为了挽救清朝统治,以“自强”“求富”为名,创办军火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筹办北洋海军,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遣赴美留学生,成为洋务派著名领袖。

他对外一贯妥协退让,委曲求全,曾招致中法、中日战争失败,是许多不平等条约的订立者。

曾参与反对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时与英国策划“东南互保”。

订立《辛丑条约》后不久病死,遗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

“体”,即根本的意思。

“用”,即具体的措施。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虎门销烟:在当地群众和开明官绅的协助下,林则徐采取严厉果断措施,迫使英商陆续交出鸦片2万多箱,共计237万多斤。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

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4、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

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

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

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5、辛酉政变:1861年11月慈禧勾结奕訢,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

近代史名词解释全

近代史名词解释全

官商督办:洋务派所办民用企业采取的一种经营方式。

所谓“官督”,就是官方保护、扶持,并委派代表对企业进行监督、稽查;所谓“商办”,就是商务由商人经理,官不过问,盈亏均由商人承担,与官方无关。

这种方式在当时情况下有利于保护企业,防止顽固势力的干扰和破坏,但同时洋务派又强迫这些企业接受种种苛刻条件,限制了它们的进一步发展。

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

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

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皖系军阀——段祺瑞直系军阀——冯国璋奉系军阀——张作霖《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遵循“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但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所描绘的理想天国,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从未实行。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统筹全局的社会发展方案,这是一个带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

它的出现,表现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学习西方“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然而这些措施未能真正实行。

借师助剿:在太平天国进军江南时,清朝地方官闻风丧胆,有人建议把镇压太平军的希望寄托在借助外国军队上,这就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的“借师助剿”方略。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鸦片战争:事件:“闭关锁国”后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大潮。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

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1839年六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并签订《南京条约》。

影响:1. 政治上,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 经济上,原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强烈冲击,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3. 思想文化上,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2.《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是1842年由于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而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条约共13款,主要涉及五口通商、割地赔款、灌水自主权等内容。

影响:1.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3. 社会革命任务(革命对象)的变化: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马关条约》:是1895年由于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而与日本签订的刻毒的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1. 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2. 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3.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4. 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等。

影响:1.中国主权沦丧,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2.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民发展3.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对江浙两省财富的掠夺。

4.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

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并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运动过程:扶清灭洋、转入直隶、列强介入、对外宣战、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互保、余部抵抗。

事件影响:1.守旧顽固派被清除;2.统治威信下降;3. 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5.《海国图志》:描述:《海国图志》是魏源受林则徐嘱托而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

它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不足九万字的《四洲志》为基础,将当时搜集到的其他文献书刊资料和魏源自撰的很多篇论文进行扩编,全书达到100卷。

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舆地和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

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影响:1. 弥补了《四洲志》和《康輶纪行》等书的缺憾,被誉为国人谈世界史地之开山;2. 使中国人跨出了国界,认识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

6.《天朝田亩制度》:描述:《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颁布的—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包括社会组织、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献。

它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它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对立物。

影响:1.对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否定是《天朝田亩制度》的根本性质;2. ,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对摧毁封建制度,促进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7.《校邠(bin)庐抗议》:描述:《校邠庐抗议》是一部政论集,也是近代思想家冯桂芬的代表作。

“校邠庐”是作者居住处,“抗议”二字语出《后汉书·赵壹传》,即位卑言高之意。

作者针对清咸丰朝以后的社会大变动,以及当时科技水平落后于西方国家的状况,向当权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

此书共收政论47篇,大部分作于亡命上海期间,少数为旧作。

影响:《校邠庐抗议》先由作者自刊,因洋务派势力尚未形成,反响不大。

至同治、光绪年间,才被奉为改良思想的先声而大加翻刻。

此本翻刻水平平庸,但因有当时政府要人的签注,价值非同一般。

8.百日维新:又称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主要内容: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意义: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影响:1. 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2. 间接亦造成了之后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

辛亥革命胜利,以孙中山为首,建都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

1912年3月8日由临时参议院(南京)通过,3月11日公布实施,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于1914年5月1日因《中华民国约法》(袁世凯的法律)的公布而被取代,1916年6月29日为大总统黎元洪所恢复。

10.同盟会同盟会是中国同盟会的简称,孙中山等人1905年创建于日本东京。

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

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同盟会在1912年造成大清帝国的覆亡,促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中华民国的建立。

11.三民主义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

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

是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

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

同时三民主义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

但是,它批判地承袭了农民战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从西方借取了民主主义思想素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重大的积极作用。

12.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共产党在其阶级斗争的理论中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下,自身的经济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没有太多联系,资本相较于官僚资产阶级或买办资产阶级势力较弱的一类资产阶级团体。

其主要特点: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成长的民族资产阶级,在自身经济实力的发展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也被资本主义列强的商品输出所遏制;本国的自然经济与统治者是限制民族资产阶级成长的内因。

这些条件使民族资产阶级没有与外国资本主义一样强大的经济实力,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两面性,并自始至终存在着。

13.三种建国方案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是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上述建国方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14.《新青年》杂志《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于1915年9月由陈独秀创办,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其主要撰稿人。

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和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激励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到民族独立和现代民主的重大历史嬗变,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

15.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一场学生运动,以及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16.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改组后的国民党由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变成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7.八七会议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坚决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举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

它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定了党在农村领导武装暴动、开展土地革命的斗争方针。

这次会议对于挽救大革命失败所造成的危局,实现党的战略转变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没有注意防止“左”的思想的出现,使“左”倾情绪在党内滋长起来,给后来的中国革命造成很大的危害。

18.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是指1927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由周恩来、朱德、刘伯承、叶挺和贺龙等中共人士领导势力的军队针对中国国民党的分共政策而发起的武装反抗事件。

南昌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继承孙中山的武昌革命起义,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