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名解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鸦片战争1、虎门销烟:1839年6月3 日至25 日清政府专门赴广州查办鸦片走私的钦差大巨林则徐,下令将收缴外国鸦片贩子的200 多万斤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这一行动,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2、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闭关锁国”后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大潮。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遭到中国人民的抵制。

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1839年六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后因战事不利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

3、三元里人民抗战:1841 年5 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5、《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1、三国干涉还辽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国联合法、德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

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

19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炮制了所谓的“黄祸论”。

有的“黄祸论”鼓吹者竟说,“一旦千百万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时,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

他们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但是,与他们的主观意愿相反,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投入方队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3、三元里抗英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人民自发的武装抗英斗争。

1841年5月,英国侵略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海国图志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以外,还有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还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现代西方学习的新风。

1、《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颁布的—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包括社会组织、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献。

它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反掠卖华工】十九世纪中国人民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掠卖人口的斗争。

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公开在中国东南沿海掳掠劳动人民,贩往美洲、非洲、澳洲及东南亚一带从事奴隶劳动,因而激起厦门、上海等地人民反对掠卖华工的斗争。

1852年(咸丰二年)11月福建厦门人民反对英国侵略者掠卖华工,集众千五百余人示威,被英国海军枪杀八人、伤十六人。

1859年.. 7、8月间,上海人民发现英、法、美各国掠卖华工,又发现法国领事住宅中拘禁大批华工,即散发揭帖,并集众数百人殴毙英人一名,击伤英国领事,捣毁法国天主教堂匾额。

被掠卖的华工也曾多次在船上暴动,在国外各地反抗,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

【魏源】(1794—1857)清末思想家、史学家。

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道光进士。

官至高邮知州。

曾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

和龚自珍同属主张“通经致用”的今文学派。

鸦片战争时,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东抗英战役。

痛愤时事,著《圣武记》。

后又将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和历代史志等,增补为《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建议自设船厂、炮船,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

强调“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有一定影响。

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等书,并协助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编成《皇朝经世文编》。

【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

1803年(咸丰三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1814—1856)非法潜入广西西林县活动,作恶多端,激起民愤。

1856年西林知县张鸣凤逮捕马赖等二十六人,并依法判处马赖死刑。

次年法皇拿破仑三世(即路易·波拿巴)以这一事件为借口,与英国联合发动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教案】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后,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天津望海楼设立教堂,吸收恶棍入教,拐骗人口。

强占民地,激起民愤。

1870年(同治九年)6月.. 21日天津人民因育婴堂虐死婴儿数十名,聚众到教堂说理。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轮船招商局】简称“招商局”。

清末最旱设立的最大轮船航运企业。

1872 年(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招商筹办。

1873 年正式成立。

总局设上海,分局设烟台、汉口、天津、福州、广州、香港、横滨、神户、吕宋等地。

承运漕粮,兼揽商货。

1877 年(光绪三年)以高价购进美商旗昌轮船公司一批旧船和设备,扩大经营,但始终受帝国主义在华航运业的排挤。

1885 年经盛宣怀改为官督商办。

1909 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辖。

1930 年国民党政府借口整理改为国营。

1932 年归属交通部。

从此成为国民党四大家族垄断航运事业的机构。

抗日战争期间,总局先迁香港,后移重庆,战后迁回上海。

到1947年11 月止,共有船460 艘,33 万余吨。

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湘軍和淮軍: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湖南湘乡大官僚大地主曾国藩组织了反革命地主武装,称“湘军”。

湘军有陆军和水师,大小将领多是曾国藩的亲戚、朋友、学生和同乡。

它是一支残暴的反革命封建武装。

“淮军”是安徽合肥官僚地主李鸿章组织的反革命的地主武装。

它和外国侵略者紧密勾结,成为一支镇压太平天国的凶恶敌人。

后来李鸿章派袁世凯训练新式陆军,淮军派生了以后的北洋军阀。

朝田亩制度》还规定了圣库制度和提高妇女社会地位的政策【清流党】亦稱清流派。

晚清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個政治派別。

他們在清廷內外,一評議時政,上疏言事,彈勤大臣,指斥宦官。

對外反對列強蠶食,對內主張整傷紀綱。

鷹擊毛摯,煊赫一時,時人目為一“清流黨”。

1884年(光緒十年),中法戰爭前後,’清流繁衍為前後兩輩。

前清一流奉軍機大臣李鴻藻為魁首,張之洞、張佩綸、陳寶琢、黃體芳等為健將;後清流以戶部尚書翁同龢為支柱,盛星、王仁堪等是骨幹。

前者多北人,號“北派氣後者多南人,號“南派”。

其後志銳、文廷式、黃紹箕、丁立鈞、張窖等亦參預其間,後輩踵前輩而起,較前輩通時務。

光緒帝親政後,他們以擁帝相標榜,稱為帝黨,以別於當權的後黨。

清流們以“敢言'博取聲譽,也反映了愛國抗戰和改革弊政的呼聲。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孙中山,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革命家,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之一。

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人。

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发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创办《民报》,宣传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因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被迫辞去大总统职务。

其后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对“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屡经失败。

1924年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北上讨论国是,于次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

遗著编为《中山全书》或《总理全集》多种。

李鸿章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

1853年,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屡遭失败,投靠曾国藩当幕僚。

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织淮军。

1862年4月,淮军由安庆乘英国轮船到上海,与外国侵略者组织“常胜军”,守上海、陷苏州、常州,升任江苏巡抚。

1865年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外交大权。

为了挽救清朝统治,以“自强”“求富”为名,创办军火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筹办北洋海军,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遣赴美留学生,成为洋务派著名领袖。

他对外一贯妥协退让,委曲求全,曾招致中法、中日战争失败,是许多不平等条约的订立者。

曾参与反对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时与英国策划“东南互保”。

订立《辛丑条约》后不久病死,遗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

“体”,即根本的意思。

“用”,即具体的措施。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1.辛酉政变答:1860年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不久病死,年仅6岁的载淳继位,由肃顺等八大臣辅佐,1861年慈禧太后勾结恭亲王发动政变,派肃顺等八大臣护送咸丰灵柩起程,自己先期4天于11月1日回到北京。

次日,突然发动袭击,逮捕载垣、端华、肃顺,并以“不能尽心议和”、阻止回銮及抗旨反对垂帘等罪名,处以极刑,其余肃顺一派亲信分别革职、遣戍。

奕被任命为议政王,桂良、文祥、沈兆霖等为军机大臣,奕兼管军机处,并将载垣等拟定的祺祥年号改为同治(1862—1874),两宫皇太后共同垂帘听政,政权实际落入慈禧之手。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2.马关条约答: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

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

从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条约答: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901年(辛丑年)9月7日,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十一个国家的代表,与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在北京签订。

主要内容为:中国赔款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折合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将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界内由各国驻兵管理,中国人概不准居住;拆毁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和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十二个重要地区;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的各种组织,违者处死;清政府惩办首祸诸臣;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各部之前。

这个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鸦片战争:事件:“闭关锁国”后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大潮。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

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1839年六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并签订《南京条约》。

影响:1. 政治上,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 经济上,原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强烈冲击,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3. 思想文化上,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2.《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是1842年由于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而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条约共13款,主要涉及五口通商、割地赔款、灌水自主权等内容。

影响:1.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3. 社会革命任务(革命对象)的变化: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马关条约》:是1895年由于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而与日本签订的刻毒的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1. 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2. 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3.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4. 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等。

影响:1.中国主权沦丧,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2.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民发展3.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对江浙两省财富的掠夺。

4.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

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并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运动过程:扶清灭洋、转入直隶、列强介入、对外宣战、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互保、余部抵抗。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鸦片战争:这是一场由英国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为了改变贸易逆差,英国将大量的鸦片输入到中国,遭到中国人民的抵制。

英国以此为借口,于1840年6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社会开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进行的一场为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自救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朝统治者内部一部分人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他们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史称“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包括开办军事工业以自强,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创办近代陆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

洋务运动虽没有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辛亥革命: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因该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故名。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及其领袖孙中山. 它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和领导的思想解放运动.从1915年起,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等资产阶级文化,反对专制、愚昧和旧道德旧文学等封建复古思想。

新文化运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解放的潮流,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科学和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1856年8月,杨秀清自恃功高,逼迫洪秀全封他为“万岁”。

洪秀全召集韦昌辉率军进入天京并杀害杨秀清,引起变乱,太平军将士二万余人被杀,石达开出走败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解部分洪秀全洪秀全(1814—1864),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广东花县人。

农民家庭出身,自幼家境贫寒。

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与冯云山、洪仁玕等人创立拜上帝教,以图“唤醒世人”。

撰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

公元1851年元旦,洪秀全率众于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

拜上帝会拜上帝会,亦称“拜上帝教”,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组织,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

19世纪中期,洪秀全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在家乡广东花县组织拜上帝会,并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

洪秀全自称上帝次子,称耶稣为天兄,并将此作为组织管理农民起义队伍的手段。

拜上帝会虽曾得益于基督教,但在许多方面与基督教大相径庭。

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组织形式,以会员为基本力量,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

永安建制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今蒙山)后,相继建立起各项制度,史称永安“封王建制”。

主要内容有: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西王以下诸王均受东王节制;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建立圣库制度;令人民蓄发;刊行官方文书。

太平天国初具建国规模,进一步巩固了金田起义以来的斗争成果,大大提高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军的出省作战和迅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湖口大捷湖口大捷是太平军粉碎清军水陆进攻、扭转西征战局的关键一战。

公元1855年初,湘军反扑九江。

太平天国派石达开等率军西援。

西征援军到达江西湖口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与清军相持一月有余。

同年2月,太平军突袭湘军水师,湘军大败。

同时驻守九江的太平军很好的配合了湖口的战斗。

湖口大捷的胜利,扭转了西征军湘潭战后连续败退的局面,太平军从此乘胜西进,全面反攻。

到1856年,湖北东部,江西和安徽的大部分均为太平军所控制。

三河大捷三河大捷是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在安徽三河镇歼灭湘军精锐李续宾部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著名范例。

1858年,李续宾率部进攻三河,陈玉成得知三河危急的消息,星夜驰援三河,在当地军民的配合下,以正确的战略战术,全歼清军。

三河大捷是继浦口之役之后又一次胜利之役,复苏了后期太平军的士气,扭转了内讧后的危局,保卫了太平天国在安徽的根据地,迫使清军从安庆外围撤走,安庆之围不战而解。

苏福省1860年,太平天国在浦口、三河之役胜利后,一举捣毁了重新组建的江南大营,使天京再次解围,同时乘胜东进,攻占江浙。

同年6月,太平军攻克苏州等地,开辟苏南新区,建立了以苏州为省会的苏福省。

新开辟的江浙新区成为后期支撑太平天国政权的一块主要基地。

《李秀成自述》《李秀成自述》较详细的叙述了太平天国的史事,但这一口供被曾国藩篡改了。

曾国藩捏造史事,抹杀真相,删减太平军爱护人民,扶助生产和宽待俘虏的记载,隐讳不利于湘军的说法,夸大湘军的战功,保留其他派系的败绩。

关于李秀成自述的真伪问题,史学界曾展开争论。

湘军晚清时期曾国藩编练的武装。

成军于湖南,故名。

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以湘乡练勇为基础,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至1854年2月,湘军水陆两军组建完成。

湘军是以营为单位,以宗族乡党为中心,以地域为纽带的具有浓厚隶属关系特色的地方武装,仅听命于曾国藩,这种“兵为将有”的格局,是湘军战斗力较强的重要原因,也是晚晴军制的一大变化。

湘军积极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将领有左宗棠、曾国荃等。

以湘军为基础的湘系集团成为晚晴地方势力中一个重要的武装政治集团。

在武器装备上,湘军不仅向外国采购洋枪洋炮,还自设船厂,仿造新式武器。

淮军淮军是李鸿章在晚清时在曾国藩指示下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军队。

出于湘军之后。

1861年,太平军向上海进军,上海守备清军不能抵抗,外援英军未到,上海地方官绅派代表向曾国藩求援。

曾国藩即命李鸿章招募淮勇,于1862年3月在安庆编成一军,称“淮勇”,又称“淮军”。

其后,淮军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太平军,1866年,淮军又镇压了捻军。

淮军主要将领张树声、刘铭传、丁汝昌等,形成的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军阀,是统治阶层中一个重要的武装政治集团。

甲午战争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淮军逐渐式微,地位被新式陆军所取代。

官督商办官督商办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即官方给予扶持并派人监督,掌握经营实权但无需负责盈亏,商务则由商董承办并自负盈亏。

官督商办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兴盛于80年代,甲午战争以后逐渐没落。

主要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

最初是适应“求富”的目的,或为解决军用企业的资金和对原料、燃料、交通运输等的需要。

资金来自民间招募的商股,有时政府也预先垫款以做资本,但开办以后要陆续归还。

依靠官方的庇护,企业享有免税、减税、贷款、缓息、专利等特权和优惠。

企业产品除一部分由清政府调拨或优先廉价购买外,大部分拿到市场销售,以盈利为目的。

官督商办的企业已基本属于资本主义性质,但封建因素浓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或沪局,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军事生产机构,是清朝规模最大的军工厂。

由李鸿章在1865年在上海虹口创办,为后来江南造船厂的前身。

江南制造局最初由从美国公司旗记铁厂购买机械厂房和船坞而成立,同年,将苏州和上海的两个洋炮局以及由容闳向美国买的机器设备抵达一起并入。

江南制造局建立后,不断扩充,先后建有十几个分厂,雇用工人2000余。

产品大部分供应北洋军队,一部分也调拨其他各省的军队。

江南制造局还设有翻译局和一所机械学校,翻译科学著作,培养技术人员。

轮船招商局轮涨招商局由李鸿章1872年于上海创办,是洋务运动由军事工业转向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也是清末第一个轮船航运企业。

旨在解决洋务运动经费不足、清政府漕粮运输危机,同时与洋商争利。

轮船招商局创办时集股困难,大部分资金来自清政府垫拨的官款,后以承包漕运的方式逐步抵还。

1877年购入美商旗昌洋行轮船公司产业,成为一个拥有30多艘商船的大型近代航运企业。

北京同文馆北京同文馆,简称“同文馆”,是清末洋务运动中最早建立的洋务学堂,由恭亲王奕䜣、李鸿章、曾国藩奏准,于公元1862年成立。

创立之初旨在为洋务运动培养翻译人才。

初设英文班,后又增设法文、俄文、德文、日文等。

最初仅招收八旗子弟,后逐渐招收汉族学生。

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京师同文馆增设了一些自然科学的课程,由单纯的翻译学校转变为一个教授实用技术的学校。

1902年,北京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总理衙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成立。

最初仅主管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后来权力越来越大,兼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

其首任事务大臣均为清朝贵族,且与外国侵略者关系密切,其设立是清政府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公元1901年,据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前。

郭嵩焘郭嵩焘(1818—1891)清末外交官﹐洋务运动的积极倡导者﹐近代最早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人物之一,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

字伯琛,号筠仙、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

曾上书条议海防事宜﹐力陈西方立国之本在政教﹐单单船坚炮利不可以自强﹐并主张民办企业﹐为当世宣传变法的先声。

1875年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入总理衙门,旋出任驻英公使,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次年迫于压力称病辞归。

其旅欧期间的著作受到守旧派的猛烈攻击﹐并受清廷申斥毁版。

《北京专条》,又称《台事专条》,是1874年10月日本与中国清政府签订的有关台湾事件的不平等条约。

明治维新的日本积极对外扩张。

1871年底,琉球渔船在海上遇到飓风,漂流到台湾,54名琉球渔民被误杀。

日本以此为借口,进兵台湾。

清政府一面表示抗议,一面加强防务。

在美法英的调停下,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台事专条》,承认日军出兵是“保民义举”;赔偿日本军费50万两;日军限期撤出台湾。

日本据此于1879年武力吞并琉球,改名“冲绳县”。

1885年,清政府改台湾为行省。

该事件加速了日本侵华的进程。

刘锦棠刘锦棠(1844~1894),字毅斋,湖南湘乡人。

父亲、叔父都是湘军中的军官。

刘锦棠随同叔父镇压太平军和捻军,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

刘锦棠事实上担任了收复新疆的重任,他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收复了除伊犁外新疆全部领土。

1880年3月,清廷任命刘锦棠帮办新疆军务。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刘锦棠为首任巡抚。

沈葆桢沈葆桢(1820-1879),字幼丹,又字翰宇,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沈葆桢创建南洋海军,击退日本侵台阴谋。

1867年接替左宗棠任福建船政大臣,主办福州船政局。

1874年,日本以琉球事件为借口,发动侵台战争。

清廷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办理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筹划海防事宜,办理日本撤兵交涉。

曾纪泽曾纪泽(1839 -1890),字劼刚,湖南双峰人,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学贯中西,谥慧敏。

历使英、法、俄诸国。

1879年,崇厚擅自与俄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交收伊犁条约》,引发群愤。

清政府派曾纪泽谈判修约。

曾与俄人力争,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在界务和商务上为中国争回一部分主权,但仍是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俄伊犁条约》1878年,清政府派崇厚同俄国谈判索还伊犁事宜。

1879年,崇厚擅自与俄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交收伊犁条约》,引发群愤。

清政府派曾纪泽谈判修约。

曾与俄人力争,于1881年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在界务和商务上为中国争回一部分主权,但仍是一个不平等条约。

规定:中国赔款900万卢布,俄商在新疆各地贸易暂不纳税,并可以由陆路经新疆到嘉峪关贸易;俄国在嘉峪关、吐鲁番驻领事;中国收回伊犁,但霍尔果斯河以及伊犁河南、岸的大部分领土割让给俄国;中俄西北边界要两国派员重新勘改。

马嘉理案英国在占领缅甸后,为了打开一条进入中国西南的通道,1863年和1868年两次派出“探险队”进入云南地区。

1874年英国上校军官柏郎率领约200人的武装队,以“游历”为名到云南探测路线,英国驻华使馆派翻译马嘉理从云南入缅迎接。

1875年马嘉理带领武装探险队擅闯云南腾冲地区,遭到当地人民反对。

马嘉理开枪射杀我群众多人,愤怒的群众打死了马嘉理。

这就是“马嘉理事件”,或称“滇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