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词解释考试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
《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
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
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
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历年历史考研的名词解释

历年研究生考试的名词解释1.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结果是杀死了自己的长兄和四弟,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2.绍兴和议:是中国南宋与金订立的和约。
宋朝在反击金的入侵中取得可一定胜利,但宋高宗与宰相秦桧hui唯恐有碍对金和议,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甚至制造岳飞冤狱,使抗战拍对投降议和活动无法反对。
1141年双方达成和约。
3.亚罗号事件:1853年英美等国掀起了“修约”交涉未能得逞。
1856年10月8日,英国侵略者制造了“亚罗号事件”。
“亚罗号事件”是中国近代时期英国一系列粗暴践踏中国主权和损害中国管辖权事件中的一个。
亚罗号事件成为英国政府蓄意挑起侵华战争的一个借口,并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4.《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在1898年6月9日由清朝政府和英国在北京签订。
该条约中,中国将1860年英国所夺占的尖沙咀以外的九龙半岛的其余部分,即从深圳湾到大鹏湾的九龙半岛的全部,租与英国99年,租期内租借地归英国管辖。
接接地陆地面积是376平方英里,其中大陆286平方英里,岛屿90平方英里,较原香港行政区陆地面积扩大了约11倍,租借地水域较前扩大了四五十倍。
5.黄兴:1874——1916,汉族,原名是轸,改名兴,字克强,号庆午、竟武。
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
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辛亥革命时期,以字黄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
1916年10月31日于上海去世。
著有《黄克强先生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迹》刊行。
6.洛川会议:1937年8月22日——8月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
会议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高考历史常考历史名词解释汇编

高考历史常考历史名词解释汇编1.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2.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3.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
4.王道:是指儒家提出的一种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政治主张。
5.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的政治主张。
6.仁政:是一种儒家思想。
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
是孟子学说中的“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政治理想之一。
7.民本:是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其实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
8.人本思想:9.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技术;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数:算法(计数)。
10.大一统:随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民族和国家被视为整体,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边疆、民族等要素的高度统一。
11.对策:汉代出现的察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方法,又称“策试”。
就是把策题书于简册之上,使应举者作文答问。
13.科举制:是从隋唐开始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14.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从唐中叶到清末,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套独具他色的办学形式、教授方法、管理制度等教育模式,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
15.四书:南宋时才出现这一称谓,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列为儒家经典。
16.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它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0.人伦:指封建社会中人与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
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侯景之乱2、道光皇帝3、黄埔军校4、民国乡村建设运动5、五年计划6、婆罗门教7、加尔文8、俄国1861年改革9、甘地主义10、《马斯特里赫条约》11、维也纳体系12、朝贡体系13、伟大社会运动14、凯末尔改革15、北伐战争16、伊普味陈辞17、马可波罗游记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彼得一世改革20、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21、大汶口文化22、魏源23、国共合作24、双百方针25、十一届三中全会26、大流士改革27、英吉利共和国28、彼得一世改革29、考迪罗制30、古巴导弹危机31、西周分封制32、北魏孝文帝改革33、科举制34、鱼鳞图册35、洋务运动36、重庆谈判37、种姓制度38、大化改新39、宪章运动40、“冷战”41、哥白尼42、《水经注》43、洋务运动44、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45、武王伐纣46、代田法47、渤海国48、清末新政49、过渡时期总路线50、罗马法51、马丁·路德52、1884年柏林会议53、庄子54、律令格式55、百日维新5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57、汉谟拉比法典58、1215大宪章59、三省六部制60、靖难之役61、《荷马史诗》62、英法百年战争6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64、晚期猿人65、大流士改革66、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67、俾斯麦68、魏玛宪法69、莱克星顿的枪声70、查士丁尼71、共产国际72、欧洲共同体73、红山文化74、伦台诏75、驿传76、子口税77、光绪皇帝78、法币79、高等院校院系调整80、农业发展四十条81、殷墟82、新莽83、甲申政潮(甲申易枢之变)84、扫清灭洋85、《湘江评论》86、邓演达87、金银券改革88、“一边倒”89、埃赫那吞改革90、早期佛教91、封君臣制度92、什叶派93、七年战争94、热月政变95、五条誓文96、朝鲜三一起义97、富兰克林·罗斯福98、华沙条约组织99、人种100、图特摩斯三世101、乌鲁卡吉纳改革102、佛教103、诺曼征服104、奥托称帝105、莫斯科公园106、阿拔斯王朝107、航海条例108、考迪罗主义109、石原慎太郎110、赫鲁晓夫111、南方古猿112、米库古改革113、士师时代114、《吉尔伽米什与阿伽》115、色诺芬116、贝希斯吞铭文117、新时期革命118、吠陀119、什叶派120、晁衡121、李舜臣122、神圣罗马帝国123、金玺诏书124、伊凡雷帝125、人文主义126、耶稣会127、直立人128、金字塔时代129、大流士改革130、早期佛教131、哈拉巴文化132、早期基督教133、留里克王朝134、“抗议者”135、法兰西斯·培根136、《天朝田亩制度》137、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38、护法运动139、赫德140、萨拉丁141、加富尔142、工联主义143、伏尔泰144、考迪罗主义145、宁胡阏氏146、里金147、东南互保148、华北事变149、双百方针150、汉谟拉比法典151、《理想国》152、逊尼派153、戴里克先154、卡德纳斯改革155、腓特烈二世156、七年战争157、殖产兴业158、马克斯·韦伯159、梅特涅160、废藩置县161、爱德蒙·伯克162、加里波第。
历史高考名词解释

历史高考中的名词解释可能涉及多种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历史高考名词解释:
1. 禅让制:指在部落联盟时期,首领在任期届满后,将权力转交给另一位成员,通常是联盟中的贤能之人。
这种制度体现了民主和权力的和平过渡。
2. 王位世袭制: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这种制度在中国古代最为典型,如夏商周时期。
3. 赋役: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以及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4. 分封制:指将领土划分为多个封地,分封给贵族、王族或亲信官员等,让他们在各自的封地内建立政权,维护国家的稳定。
这种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周朝最为典型。
5. 宗法制:指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这种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周朝最为成熟。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历史高考名词解释,但并不代表全部。
在备考时,考生应广泛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资料,了解更多的名词解释。
世界史考试名词解释

1、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极端尖锐,巴尔干半岛矛盾尤为激烈。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志士普林齐普刺杀。
奥匈帝国利用该事件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但为塞尔维亚拒绝。
7月28日,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由此,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参加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2、施里芬计划: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确立的军事进攻的作战方案。
1905年由德军参谋长施里芬确立,其核心是强调速决战。
该计划假设德军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西线为作战重点。
德军将集中优势兵力用于西线作战,而且拟在西线右翼集中全力,突破西欧低地国家,突破法国北部,直取巴黎,最终与左翼部队合围法军主力。
在西线用4到6周的时间结束作战,然后全力攻击东线。
在东线用3到4个月时间击溃俄军,结束战争。
该计划完全建立在军事冒险的基础之上,忽视了战争的规律以及可变因素。
而且在一战前被一再调整,最终由于德军在马恩河战役失败,计划宣告破产。
3、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军队与德军在西线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会战。
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9日。
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战役是一战的一个关键时刻。
由一战爆发起,德军已成功地侵入比利时和法国东北。
但是在9月5日,法国第六军向进攻巴黎的德军反击,防止法国的首都被德军佔领。
德军在9月9日至13日的撤退实质上结束了德军的施里芬计划。
4、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著名也是损失最重的战役之一。
德军为了迫使法国投入一切兵力作战,以致耗尽而亡,选择了法国东北部重镇凡尔登为进攻目标。
1916年2月,西线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与索姆河战役后,纠结重兵向法国军事重镇——凡尔登发动进攻,试图击败法军重兵集团主力,直取巴黎。
但是由于法军的英勇抵抗,德军始终未能突破法军的凡尔登战线,双方损失了大量的兵力。
历史文选期末名词解释

历史文选期末名词解释1、“三长论”是由谁提出的?内容是什么?刘知几。
才、学、识。
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
史学:指史家广博的知识和专门的学问。
史才:指史家的才干,也就是选材记事的能力和技巧。
史识:指史家的历史见解和胆识(忠于历史,秉笔直书)。
2、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原因、程序及其影响?⑴原因①写一部简明的编年体通史;②作为皇帝治国安邦之策。
⑵程序①丛目以实录为底,将事件列成纲目。
作附注,广泛收集资料,并将所有资料按年月附于事件之下。
②长编事同文异:择明白详备者录之。
互有详略:左右采获,修正文辞。
违戾不同:选择证据分明,情理近实录入,余者注于其下,叙述所有取此舍彼之意。
原则:宁失于繁,勿失于简。
整理和考证丛目列出所有资料,修正文辞,决定取舍并说明取舍理由。
③定稿对长编史料全面审核,考证和裁剪;保证体例书法整齐划一;全书文字、句法润色锤炼。
⑶影响《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名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枚胜举,数不胜数,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3、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三种史学观点的特点和自身的优劣?⑴编年体:①特点:“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即按时间顺序记载史实。
②优点:整个历史发展脉络清晰。
③缺点:以年为经,则“事以年隔,年以事析“即历史事件不完整,人物的作用不突出。
⑵纪传体:①特点:“纪传以统君臣,表志以谱年爵”即以人物为中心记载史实。
②优点:人物事迹完整,作用突出。
③缺点:以人为纲,则“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即历史事件时间不连贯,脉络不清晰。
⑶纪事本末体:①特点:以事件为中心,以专题记一事之本末。
②优点:每一件事详细始末,各人物在事件过程中所起作用突出。
③缺点:记载史实孤立,同一时期各历史事件间联系不紧密,人物事迹不完全。
记载历史不全面,偏重于政治史,而经济史和文化思想史方面的内容付之阙如。
历史名词解释题收集

1,胡服骑射胡服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后成为中国军队中最早的正规军装,以后逐渐演变改进为后来的盔甲装备。
使“习胡服,求便利”成了我国服饰变化的总体倾向。
减弱了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对华夏民族的归依心理,缩短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进而推进了民族融合。
2,河阴之变河阴之变是公元528年北魏权臣尔朱荣策划并实施的一起针对皇族和百官公卿的屠杀事件,因事件发生在河阴县(今河南省孟津县)而得名。
尔朱荣借助此次军事政变,将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中的汉族大家消灭殆尽,完全控臸了北魏朝政。
3,府兵臸府兵臸:中国古代兵臸之一。
该臸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4,永贞革新永贞革新是中国唐代顺宗时期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为主要目的的改革。
因发生于永贞年间,故名。
最后因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顺宗,拥立太子李纯。
致使以失败而告终。
改革历时100余日。
5,董仲舒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
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6,唐蕃会盟处于衰落之中的吐蕃王朝,为了巩固王室的统治,急欲与唐朝建立新的友好关系。
八二一年,赞普赤热巴巾接连三次派员到长安请求会盟。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此时也处于"疮瘦未复,人皆惮战"的境况,对吐蕃的请盟极表同意。
唐穆宗命宰相等17名重要官员与吐蕃会盟官员在长安西郊举行了隆重的会盟仪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南京条约》:1842年8月,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8月29日中英双方代表在南京签订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
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11日公布施行,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南京临时政府
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
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规定设国务院总理,
作为政府首脑,实行三权分立等,它废除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的新局面,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国民党“一大”:1924年一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通过《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
会宣言》。
通过了国民党的党纲,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通过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
帝反封建的主张。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4、三民主义: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
《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
被成为三民主义。
主张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国,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5、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
共12人。
大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
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
6、中共二大: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召开。
大会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和中国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最低纲领即中国现阶段的革命任务是:
“(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
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最高纲领,即“它的目的是要组织
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
义的社会”。
这次大会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7、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
的潮流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使五四运动应运而生,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
了五四运动。
这次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8、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流亡日本回国的陈独秀于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月刊。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
兴起的标志。
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
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9、遵义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
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
的领导地位。
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
关的转折点。
10、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
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选出了以瞿秋白为总书记
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八七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
战争兴起的转折。
11、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12月,经过一年多的土地革命实践,在取得一些的基础上,毛泽东主持制定了井冈山土地
法,共9条14款,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12、三三制原则: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士参与抗战,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一
种崭新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三三制”政权。
根据这一政策,抗日民主政权中人员的分配,
共产党员大体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
1941年,抗日根据地政权机构在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
“三三制”政权是共产党领导
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制度,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
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
13.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入陕,并逼迫张
学良、杨虎城"剿共"。
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张、杨毅然实行兵谏,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
中外的西安事变。
经过中国共产党等多方力量的努力,西安事变遂告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14、三大法宝: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经验找到了战胜敌人三大法宝。
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现
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
战士。
15、《海国图志》:清朝后期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
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
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
16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指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的指导全国人民全面开始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纲领和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
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7、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肯定了必须完整
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
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以阶级斗争
为纲”的错误理论,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要注意解决
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要求,制定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
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
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