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历史概念名词解释

历史概念名词解释

历史概念名词解释历史概念名词解释:1. 朝代:指的是一段时间内,由同一家族或一群人统治的政权和统治体制。

在中国历史中,每一朝代都有自己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特征。

2. 文明:指的是一个社会具有高度发展的文化成就和社会组织形式,包括文化、科技、艺术、哲学、宗教、法律等方面的成就。

3. 革命:指的是对现存政治、经济、社会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的行动。

革命可以是暴力的,也可以是非暴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进步与改革。

4. 帝国主义:指的是一国或一些国家强力侵略、控制别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行为,以谋求自身的利益和扩大影响力。

5. 民族主义:指的是一种以民族利益和自尊心为中心的思想和政治运动。

民族主义强调民族的统一和独立,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展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6. 冷战:指的是二战后盟军和轴心国之间的对抗,主要是由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意识形态、经济和军事对抗所引发的。

7. 共产主义:指的是一种理论和运动,旨在通过消灭私有制和实现财富和权力的公有化来创造一个无阶级社会,并追求人类平等和社会公正。

8. 技术革命:指的是一段时间内,科学技术发展引起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

技术革命主要包括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以及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交方式的兴起与变革。

9. 文化革命:指的是中国在1966年至1976年期间发生的一场政治运动。

文化革命的目标是通过批判旧文化、旧思想和旧制度,建立一个更加符合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

10. 科技进步:指的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推动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和变革。

科技进步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这些历史概念名词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理解历史发展和分析历史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1、尊王攘夷:指效忠统治者,排除少数民族侵扰。

齐桓公执政以来,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尊王,即遵从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

攘夷指对游牧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略进行抵御。

汉以后这种正统思想经过敷陈阐发﹐在封建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每当汉民族建立的政权受到异族侵略时﹐统治阶级就以"尊王攘夷"作为动员臣民拥护王室﹑团结御敌的口号。

2、合纵连横:战国晚期诸侯征战的军事外交战略。

联合各国抗秦者即为合纵,“合众弱而攻一强”,阻止强国进行兼并:秦设法破坏合纵就是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强国迫使弱国投降并帮助它进行兼并。

代表人物分别是苏秦和张仪。

根本目的是为了六国或秦的利益辩护。

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式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秦齐两国并立,合纵连横一般是针对或围绕它们展开的。

合纵既可以是对秦,也可以是对齐。

连横既可以是连秦,也可以是连齐。

直到长平之战后,才凝固成都是对秦)3、汤刑:汤刑是商代刑事法律内容的名称,是商代,国家在调整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法律规范:内容上主要是刑罚以及适用原则的汇集。

根据《左转》“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但实际上后世商王也有对其有所损益,根据《竹书纪年》“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

”故而一般认为,“汤刑”应是代为概称商代法律,而不限于特定某代商王所制定的某一部成文法。

4、葵丘之会:西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相约「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还规定“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周天子派宰孔参加,并赐给齐桓公王室祭祀祖先时的祭肉。

史称“葵丘之会”。

从此,齐桓公成为了中原的霸挟天子以令诸侯。

标志齐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5、《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初步系统化的成文法典,其内容体现出封建纪念馆及关系,其体制相对传统的刑书有较大的变革,对后世封建法典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名词解释历史

名词解释历史

名词解释历史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事件和事物的记录和研究。

它是对过去发生的事件和文化现象进行整理、分析、研究、解释以及对历史背景和历史趋势做出的推测。

通过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历史的记载始于人类社会诞生之时。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意识到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对于现实和未来的指导意义,因而开始记录和解释历史。

历史的记载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史书、碑文、文物、民间传说等。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作用。

首先,历史是人类的经验教训。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适用于当前和未来的结论,以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

其次,历史是文化的积淀。

历史记录了人类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的成就和进步,对于继承和发展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再次,历史是身份认同的基础。

历史是民族、国家、地区等群体的共同记忆,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认知,可以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

最后,历史是人类价值观的塑造者。

历史中经常涉及到权力、控制、自由等核心价值观的碰撞和辩论,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估自身的价值观念。

不仅如此,历史研究还包括多个学科和方法论。

历史学是专门研究历史的学科,它包括文献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分支学科,通过对历史文献和遗迹的研究,揭示过去的真相。

同时,历史研究也涉及到源于历史事件的历史哲学、历史地理学、历史经济学等多个交叉学科的探究。

在历史研究中,学者们通过收集、整理、鉴证史料,运用各种方法和观点来解释和解读历史事件。

然而,历史的解释和解读也存在争议和多样性。

同一事件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和评价,因为历史的观察者和研究者受到其个体经验和背景的影响。

此外,历史的研究也面临到历史真相的隐匿、历史事件的片面和片段化等问题。

因此,在进行历史研究和历史解释时,我们需要采取科学、客观的态度,尊重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而言之,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名词解释53个

历史名词解释53个

1·分封制定义:古代皇帝或国王分封诸侯的制度。

被封诸侯有自己的领地,在诸侯领地内皇帝或国王并没有直接的权力。

分封制示意图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

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2·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宗法制度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西周宗法制直接导致了分封制,分封抽使国内分割成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诸侯国又产生了众多卿大夫的采邑。

采邑又被分成无数大小的禄田。

由于诸侯国、采邑(邑、关)、禄田(乡、亭)的地名直接转变成了“氏”(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关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于是,中国人的姓氏遍地开花,骤然增多。

——这就是宗法制度对中国姓氏产生的根本影响。

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演变的影响有:一、宗法制导致中国父系单系世系原则的广泛实行二、宗法制造成家族制度的长盛不衰三、宗法制导致中国出现“家国同构”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当分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来理解,同时又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

概念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解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是指在历史研究中常用到的特定的术语或概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历史名词解释:
1.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一种思想运动,强调人的本质、尊严和能力,对古代文化和学问的研究和重视。

2. 君主制:一种政治体制,国家的最高权力集中在一个君主(国王、皇帝等)手中,各项决策权由君主独自拥有。

3. 民主:一种政治体制,以人民为主体,通过选举或协商的方式决策,依法治国,保障人权和自由。

4. 社会主义:一种经济、政治和社会理论,主张实现社会的平等、公正和工人阶级的领导,经济手段归属于全体人民,追求共同富裕。

5. 冷战:指1945年至1991年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长期对立和竞争状态,没有直接的武装冲突,但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进行争夺。

6. 工业革命: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英国开始的一系列革命性变革,包括从手工业向机械化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工人阶级的形成等。

7. 文艺复兴:14世纪至17世纪期间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思潮和
文化运动,强调对古典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和继承,对艺
术、文学、科学等领域产生广泛影响。

8. 殖民主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占领、统治其他国家或地区来获取利益和资源的政策或行为。

9. 世界大战: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至1918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至1945年)两次规模巨大的全球冲突。

10. 帝国主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控制和扩张殖民地、领土和经济利益来发展和维护自己的实力和利益的政策或行为。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历史名词解释,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还有更多的名词需要进一步解释和研究。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解释

羁縻政策自秦朝建立郡县制起到宋、元交替时期前,中央王朝笼络少数民族使之不生异心而实行的一种地方统治政策。

通过这种政策,处理中央与地方少括和亲、通使、互市、贡赐、册封。

改土归流清朝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

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

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

飞钱亦称为便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汇票,是唐宪宗时代产生的一种汇兑制度,当时经济日益发展,铜钱数量不足,加上铜钱携带不便,因而产生此种汇兑方式:商人在京城把钱交给诸军、诸使、诸道进奏院或者富豪门阀,携券到其它地区的指定地方取钱。

这种汇兑方式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钱币的不足,同时减轻了商人携带钱币的不便。

飞钱是迄今为止已知最早的纸币雏形,这是纸币的前身,比宋代交子要早两百年,到了宋代纸币才开始作为一种地方货币由政府在四川发行。

.白马之祸白马之祸,又称白马驿之祸,是唐朝末期朱温杀害清流朝官的一次事件。

天祐二年(905年),朱温在亲信李振鼓动下,于滑州白马驿(今河南省滑县境)一夕杀尽左仆射裴枢、新除静海军节度使独孤损、右仆射崔远、吏部尚书陆扆、工部尚书王溥、守太保致仕赵崇、兵部侍郎王赞等“衣冠清流”三十余人,投尸于河,史称“白马之祸”。

李振在咸通、乾符年间屡次不第,由是痛恨门阀。

后对朱温说:“此辈自谓清流,宜投于黄河,永为浊流。

”朱温笑而从之[1]。

白马之祸后,唐朝政府的势力基本被扫除。

两年以后(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自立为皇帝,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朱温也成为了梁太祖,唐朝正式灭亡。

两税法两税法是唐德宗时代宰相杨炎所创之税法。

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是为两税法。

因为武周末年均田制颓萎,唐初的租庸调法早已不适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

两税法其主要分四点:1.“户无土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分主户(本贯户)、客户(外来户),一律编入现居住州县户籍,就地纳税。

历史 名词解释

历史 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是一个名词,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行为、进程和思想,以及这些事件、行为、进程和思想所留下的记录和记述。

历史研究在于通过研究和分析过去的经验和事件,以了解过去的发展趋势、人类社会的变迁、文化的演变以及人类行为和决策的内在原因和影响。

历史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同时也涉及到历史事件的描述、解释和评价,以及相关的历史记录和文献的研究。

通过研究历史,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的现象和问题,并为未来的决策和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宗法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
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

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

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

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

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

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

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

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2.编户齐民:两汉对百姓的管理,由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的编户制度。

为保证赋役制度的
实行,汉代政府实行极严密的户籍制度。

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3.秦汉的三公制度: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要官员。

(1分)三公是秦汉最高的行政长官,
秦及西汉前期是丞相(百官之长)、太尉(掌军政)和御史大夫(掌监查),西汉晚期为丞相、大司马(掌军事)、大司空(掌监查),东汉为司马、司徒、司空(但此时三公名义上分部九卿,但均丧失原有职权)。

4.均输与平准:均输法是指汉武帝时期,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
由均输官到各郡国收购物资,易地出售,辗转交换,最后把中央所需货物运回长安。

平准法是在大司农之下设立平准官,用官物在市场上随物价涨落贵卖贱买以营利。

实行均输和平准使得京师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贩运商和投机商也无利可图。

5.党锢之争:党锢之祸指中国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
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

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

前后共发生过两次。

党锢之祸以宦官诛杀士大夫一党几尽而结束,当时的言论以及日后的史学家多同情士大夫一党,并认为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6.士族和庶族:士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部分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家族所构成
的一个特殊阶层。

东汉世家豪族发展的延续,是士族的渊源。

庶族又称“寒门”、“寒族”。

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大多为普通中小地主,族有贵族血统,庶族出生于平民。

7.门阀政治:指东晋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状态。


晋百年的门阀政治中,曾经居于权力中心的士族只有几家。

门阀士族,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一个阶层专称。

东汉世家地主是其前身,以庄园经济为基础,累世经学,时代高官,“门生故吏遍天下”。

门阀制度形成的标志是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8.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建国以后废六官制,建三省六部,以加强中央集权。

三省分别是内
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内史省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并颁发皇帝的制诏,是决策机构,长官称内史令。

门下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掌封驳审议,长官称纳言。

尚书省,总领六部,是执行机构,长官称尚书令。

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六部分别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长官称尚书,副称侍郎,每部下设四司,共24司,长官称郎中,副称员外郎。

①分工明确②提高了行政效率③互相牵制④分散相权,集中皇权。

该制度一直为历代沿袭。

9.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

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
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10.经筵制度: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它在宋代正式制度
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

经筵制度在清代持续时间很长。

单就狭义的“经筵典礼”
而言,顺治十四年(1657)首开经筵,至咸丰十年(1860)最后一次举行经筵大典,持续二百余年。

如就广义的“经筵制度”而言,从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改国号为清起,至宣统三年(1911)止,整个清代都存在以“研经论史”为主要内容的御前讲席。

经筵制度是与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统治者密切相关的一项教育制度。

11.猛安谋克法:女真部落与军事组织的称谓。

始于古代出猎时的生产组织。

随着金政权的
建立,猛安谋克又演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组织。

金太祖时,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谋克就相当于领地、领户之长。

后来减少到二十五人为一谋克,四谋克为一猛安,一谋克参加战斗的不过十八人。

金熙宗统一全国行政区划时,仍保留猛安谋克作为女真地方的地区政权组织形式,使之成为军事、经济、行政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猛安相当于州,上隶所属各路都总管,谋克下有基层组织村寨。

猛安谋克按人口计口授田,保聚土地,无事耕田,有事战斗。

金宣宗南迁以后,猛安谋克瓦解,无力再作战。

12.票拟和批红:是明代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程序。

明宣德年间,内阁的地位显著上升。


阁的主要工作,从过去比较空泛的“参预机务”转变为固定的票拟,即代替皇帝阅读臣僚章奏,草拟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上进”,亦谓“条旨”。

自此票拟遂渐成为内阁最重要和制度化的职掌。

票拟进呈皇帝裁决,皇帝用红笔在奏章和票拟上批答,称为批红。

对票拟内容不同意时,皇帝可以加以改动或发还内阁令其再拟,称为“改票”。

批红权后多交由司礼监秉笔太监。

13.奏折制度:奏折制度,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制度。

奏折是重要官文书之
一,也称折子、奏帖或折奏。

它始用于康熙年间,雍正以后普遍采用,乾隆年间形成固定制度。

至清亡废止,历时两百余年。

由于奏折是清代雍正以后最重要的官文书,其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概括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

所以目前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及其他一些单位的七十多万件朱批奏折和百万件录副奏折,已成为研究清代历史最重要的原始资料。

14.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实行的新税法。

“鞭”就是“编”,也叫“条编法”。

公元1581年,
明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征税,叫作“一条鞭法”。

这就使赋税制度头绪不繁,征收和交纳的手续大为简便。

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是,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