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历史人教必修三)

合集下载

高二(上)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学设计: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高二(上)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学设计: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对古代中国发明和发现的直观感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的情感态度。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人类智慧积累和传承的过程。
2.选择一个古代中国的发明或发现,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一份PPT,展示该发明或发现的历史背景、发明过程、传播情况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每组10分钟汇报时间。
"这个作业旨在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让你们更深入地挖掘古代发明和发现的历史价值。"
3.完成课后习题第1、2、3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论证能力。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古代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原因、条件及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和论证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运用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古代中国发明和发现,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影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图片展示的是中国古代的哪些重要发明吗?这些发明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一起来探索这些发明背后的故事。"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发明的了解,鼓励他们提出问题,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包括其历史背景、发明过程及传播情况。
高二(上)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学设计: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科技发明与发现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强调古代科技发明与发现的价值和影响。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树立科技创新的价值观。
此外,我还将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古代科技发明与发现,关注现代科技的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四大发明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
2.掌握古代中国在天文、数学、医学等领域的代表性成就。
3.学会分析古代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历史背景及其产生的影响。
4.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古代科技成果,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提高课堂趣味性。
3.创设情境,让学生“穿越”到古代,体验古代科技发明与发现的过程,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提高课堂参与度。
4.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古代科技成果的产生、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树立科技创新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
二、学情分析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8《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8《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共1课时)
1.撰写一篇关于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短文,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对每个发明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字数在500字左右。
2.分析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字数在600字左右。
3.选取一个古代科技发明,设计一份简短的科普介绍,以面向大众为目标,要求语言简洁、生动,易于理解,字数在300字左右。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体会,要求观点独到,具有启发性,字数在400字左右。
5.制作一份关于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本节课所学内容,结构清晰,逻辑性强。
6.挑战性作业: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古代科技发明,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研究报告。要求内容包括:发明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影响、现代应用等,字数在1000字左右。
(6)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代科技成就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反思科技创新的意义。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等。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论文等形式,评价学生对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如对古代科技成就的自豪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等。
4.教学拓展:
(1)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科技成就,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科技成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开展跨学科教学,将古代科技成就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优秀教学案例
1.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氛围。
2.以故事化的方式讲述四大发明的背景、发明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如让学生探讨四大发明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四大发明的意义和影响。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通过对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辉煌成就,认识科技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2.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四大发明对我国乃至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
3.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了解四大发明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4.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对历史进程的作用,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划分学习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发明进行讨论。
2.讨论话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你所选择的发明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时间、背景、发明者以及发明过程。
2.掌握每项发明对我国乃至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
3.能够分析四大发明在推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认识科技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
4.通过对四大发明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知识概括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3.8《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3.8《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3.8《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古代中国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科技成就?
2.这些科技成就对古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3.你认为古代中国科技成就对现代科技发展有哪些启示?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观点。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教师将依据教材,向学生详细介绍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首先,教师对四大发明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它们的起源、发展过程、传播及对世界的影响。
随后,教师拓展讲解古代中国在天文、数学、医药等领域的突出成就,如张衡的地动仪、祖冲之的圆周率、孙思邈的《千金方》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5.总结提升,内化知识: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重要性。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升自己的历史解读和分析能力。
6.课后拓展,巩固提升: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关于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短文,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
7.教学评价,关注成长: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掌握、思维品质、合作交流等方面,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3单元优秀教学案例: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3单元优秀教学案例: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4.情境化的教学氛围: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以故事化、情境化的方式呈现古代中国科技成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科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本节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讨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引导学生尊重历史、继承传统、创新发展。同时,提高学生对科技伦理、社会责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
2.讲述一个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4.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起源、发展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2.分析古代中国在数学、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
2.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本节课运用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本质和价值。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本节课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在终结性评价中,采用笔试、实践操作等形式,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撰写总结报告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3.总结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历史背景和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高二(上)历史人教版必修三优秀教学案例: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高二(上)历史人教版必修三优秀教学案例: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思维的深度。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鼓励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总结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重要发明和发现,以及它们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4.强调古代科技发明和发现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创设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古代科技发明和发现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古代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起源、发展、传播和影响。
2.讲述其他重要科技成果,如天文、数学、医药等方面的成就。
3.分析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探讨其特点和不足。
4.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科技发展与世界科技发展的联系和区别。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创设:通过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以及古代科技发明和发现的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问题导向: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特点和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辨能力。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及自我反思能力。
5.提高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探讨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亲身参与古代科技发明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起源、发展、传播和影响,以及其他重要科技成果,如天文、数学、医药等方面的成就。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 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课前导学目标:了解古代中国的一些发明和发现1.请列举出你知道的古代中国发明和发现。

2.你认为这些发明和发现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和贡献?课堂探究知识点:印刷术、指南针、火药1. 印刷术古代印刷术分为两大体系,分别是木版印刷和活字印刷。

其中,木版印刷是中国古代早期的印刷方式。

它有着独特的制版方法、印刷技术和材料使用。

而活字印刷则是中国古代后期的一种印刷方式,在宋元时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课堂讨论:1.木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区别是什么?2.你觉得印刷术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学术交流有何影响?2. 指南针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伟大发明,它是人类历史上指导航海最主要的工具。

在我国东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关于指南针的记载。

时至今日,指南针仍是航海和探险的必备工具。

课堂讨论:1.你知道指南针的工作原理吗?2.指南针对于古代的航海和探险有什么重要作用?3. 火药“火药”或称“火铳”,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这项技术可以追溯到唐代。

火药的发明,对于武器的发展、卫国戍边、火炮制造,以及工业生产等领域都有着重要作用。

课堂讨论:1.你知道火药的成分和制作方法吗?2.火药的发明对于古代中国有哪些影响?课后作业1.请思考,古代中国有哪些其他重要的发明和发现?为什么它们能够在古代中国出现?2.请回答,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对世界的影响是什么?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中国的一些重要的发明和发现,这些发明和发现对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巨大,也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的世界中,我们也要学习古人的精神,积极探寻科技创新,为推动人类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
本课时编写:马鞍山二中郑蒲港分校吴惠子老师教材分析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第三单元中的第八课。

本课教材主要从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学,历法和农学以及医学五个方面的典型事例向学生介绍了古代中国几千年的科技成就。

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独立,与教材前后两个单元关系不大,与本单元的其他课程联系也不深。

但是由于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对推动世界文明向前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所以本课的学习对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

2、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
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操。

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养成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
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深刻的社会原因。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李约瑟说“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着一个让西方望尘莫及的发展水平,中国科学发现和发明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


美国学者坦普尔在《中国——发明创造的国度》中统计,现代世界文明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

特别是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世界。

直到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领先地位!
【设计意图】以外国学者对于中国古代发明的评价为引子,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四大发明
1、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概述四大发明的发明和应用概况。

(2).结合四大发明的发明,谈谈这些重要发明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设计意图】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总结概括发现问题的能力。

2、课堂探究一
(1)阅读教材“学思之窗”思考四大发明是如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的?
A、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B、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资产阶级日益壮大;
C、指南针的使用,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2)史料分析
材料一《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据《萍州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三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治病,中国却用它当饭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司南至迟发明于何时?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它的辨别方向的功能?
战国生产(采玉)、导航、迷信活动(看风水)
(2)材料三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旧中国的愚昧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科技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古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沦丧)
(3)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科学技术能否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古代的数学、天文学、农学、中医学
1、自主学习:根据教材内容分别梳理概括古代的数学、天文学、农学、中医学成就。

【设计意图】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总结概括发现问题的能力。

2、课堂探究二: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

材料一造纸技术的改革是在宫廷官员领导下取得,经皇帝下令推广的。

观测研
究天文的机构——司天监由高级官吏太史令直接领导。

中国所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象记录,应该归功于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组织。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交通的发展,全国交通四通八达,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传播。

只有在政局稳定、经济繁荣、道路畅通的情况下,僧一行、沈括、徐霞客等才有可能进行大范围、大规模的科学考察。

——《中国古代科技简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根本原因。

课堂探究三:以《九章算术》为例,看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材料1 中国古代数学以数的运算为主,统称“算术”。

算,指算筹;术,指解题的方法。

“算术”指用筹演算的原理和方法。

包括现在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各种算法。

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收有246个与生产、生活实践有联系的数学问题及解法,将书中所有数学问题分为九大类,即“九章”。

其中每道题有问(题目)、答(答案)、术(解题的步骤,但没有证明),有的是一题一术,有的是多题一术或一题多术。

全书体例是“问题+答案+算法”。

材料2 中国传统数学从开始产生就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有密切联系,如计算田亩、土方、交换等,第一章“方田”:主要讲述了平面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包括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圆形、扇形、弓形、圆环这八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说明中国古代数学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更多是一门“技术”,而不是一门科学。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从成就上看,全面繁荣,多种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在科技内容上,实用性强,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分布在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

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带有封闭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课堂探究四:中国古代科技水平远超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后了呢?(李约瑟难题)
解释一:固守农耕经济的藩篱阻碍了近代科技的发展。

雍正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解释二: 科举制扼杀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解释三: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其他解释:一些学者认为专制集权的官僚体制、封闭禁锢的社会结构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
发展。

有学者认为,没有成熟的市场、漠视私有权、没有专利观念,扼杀了创新发明的动机。

你同意哪一种解释?或者还有哪些原因?
中国古代科技水平远超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在西方诞生,而中国
反而远远落后了呢?(李约瑟难题)
1.政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阻碍
2.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制约。

3.思想: 儒家重人伦、轻自然的传统思想的制约,科举取士、文化专制的
扼杀。

4.对外:闭关锁国,海禁政策阻碍了对外交流与交往。

【设计意图】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思考总结中国过代发明的特点,以及回答本课的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发明为何会在明清落后的原因,以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教学反思
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