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及对策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农村地区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策略建议

四川 省 凉 山彝族 自治 州农 村地 区艾 滋病 健 康教 育现 状 调 查及 策 略建议
刘童 童 ,李英华 ,李雨 波 ,靳 雪征 ,王 新伦
h a he u ai s o 2— m s e a , ot f hc e e l d c t nm t as i e iai 8 . % )a de h- e t d c t n r 3t e r e r m s o i w r h a he u ai a r s m n t n( 1 1 l o f i p y w h e t o el d s i o n x i
【 bt c】 O j t e oi e i t t tu f IShaheuao i ghnY A t o os re A s at r be i T vsg e h s t o AD el dctni L nsa i u nm u e c cv n ta e a s t i n a o P f.
p e e t n wee i tr iwe . Re u t O 3 e p n e t 3 2 r v n i r n ev e d o sl s f1 3 r s o d n .6 . % w r l e n 6 8 e e ma sa d 3 . % w r e ls h i e u ain e e fma e .T e r d c t o
tr LU ue I
一n t g, o
-u ,L ub ,JN X ezeg h a IY —o I u- n ,W N i l .C i s Cne frH at E uai h A G Xn u — n hn e et o el dc tn e r h o
农民工艾滋病干预总结范文

农民工艾滋病干预总结范文一、前言。
咱都知道,农民工兄弟姐妹们在城市建设里那可是出了大力气的。
不过呢,他们因为工作性质、生活环境等因素,在艾滋病防治这块儿可能面临一些特殊情况。
所以啊,咱们就搞了这么个艾滋病干预活动,现在来总结总结。
二、干预对象基本情况。
农民工这个群体啊,人员数量多,流动性还大。
他们大多集中在建筑、装修、家政服务这些行业。
年龄跨度也比较大,从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到上了年纪还在为生活打拼的大叔都有。
居住条件呢,往往比较简陋,好多人是住在集体宿舍或者简易工棚里。
而且啊,他们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这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有影响。
三、干预措施。
# (一)宣传教育。
1. 线下宣传。
咱们专门跑到工地去,在农民工兄弟们吃饭、休息的时候,拉上横幅,摆上宣传展板。
那些展板上的内容可都是精心设计的,有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危害,还有预防方法,图片配文字,简单明了。
然后工作人员就拿着宣传手册,一个一个地发给他们,一边发还一边给他们讲解。
还组织了一些小型的讲座呢。
不过刚开始的时候可有点难,农民工兄弟们忙了一天,累得够呛,不太愿意来听讲座。
咱们就想办法,给来听讲座的人准备了一些小礼品,像毛巾、香皂啥的。
这招还挺灵,来的人慢慢就多了起来。
讲座的时候,工作人员就用特别接地气的话来讲艾滋病的事儿,比如说“艾滋病啊,就像个隐藏的小怪兽,咱们得知道它咋来的,才能躲得开”。
2. 线上宣传。
考虑到现在智能手机在农民工群体里也挺普及的了,我们还建立了微信群。
在群里定期发送艾滋病防治的小知识、小视频。
这些视频都是专门制作的,有动画版的,也有真人讲解版的,就为了让他们能看得懂、记得住。
不过呢,线上宣传也有个小问题,就是有些农民工兄弟不太习惯在群里发言,咱们发的东西他们看了没看也不好确定。
# (二)安全套推广。
1. 免费发放。
在农民工聚居的地方,像工地附近的小卖部、社区服务中心,都设置了安全套免费发放点。
还在发放点贴了特别醒目的标志,写着“预防艾滋病,安全套免费领”。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状况和流行特点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状况和流行特点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自 1985 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状况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一些独特的流行特点。
在流行状况方面,我国艾滋病疫情整体处于低流行水平,但部分地区和特定人群疫情较为严重。
截至目前,全国报告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数量不断增加。
性传播成为了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其中,异性性传播占比较大,而同性性传播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
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男男同性性行为导致的艾滋病感染率增长较为明显。
在年龄分布上,艾滋病感染者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不仅有青壮年人群,老年人群和青年学生群体中的感染人数也有所增加。
老年人群感染艾滋病,一部分原因是缺乏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和防范意识;而青年学生群体感染,则与性观念的逐渐开放、缺乏正确的性教育等因素有关。
在地域分布上,艾滋病疫情在我国的分布并不均衡。
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以及人口流动频繁的地区,艾滋病报告病例相对较多。
同时,农村地区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宣传教育覆盖不够全面等。
从流行特点来看,艾滋病的流行存在一些显著的特征。
一是艾滋病的传播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密切相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人口的频繁流动增加了艾滋病传播的风险。
同时,一些高危行为,如不安全性行为、共用注射器吸毒等,在流动人口中时有发生。
二是艾滋病的流行存在着明显的聚集性。
在某些特定的群体中,如男男性行为者、性工作者、吸毒人群等,艾滋病感染率较高。
这些群体往往由于自身行为的特殊性和社会歧视等原因,难以获得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服务。
三是艾滋病的流行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一些传统的观念和习俗,如对性话题的避讳、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为了有效应对艾滋病的流行,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农村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及对策

农村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及对策艾滋病已成为一种严重困扰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突出社会问题。
大大损害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
通过疫情数据表明,我国农村地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性接触传播已成为第一传播途径,并且疫情已呈现由城市向农村扩散,由重点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从低学历人员向高学历层次扩散的特点[1],防控形势日趋严峻。
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先后制订了一系列防治艾滋病的法律、策略、措施以及地方法规,以期在科学、合理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指导下构建有效的防治体系。
我们针对目前农村艾滋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流行现状1.1 我县此2006 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病例在逐年增加,从外地打工者和当地居民都有,但经过调查显示:农村存在大量的流动人口,文化程度较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2],吸毒,卖淫嫖娼现象依然存在,农民文化素质低, 卫生知识缺乏, 对性病艾滋病知识了解甚少, 再加上农村地区干预措施受到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 安全套的使用率极低, 推广使用安全套和开展针具交换非常困难, 给艾滋病的预防工作带来很大阻力。
虽然我国艾滋病防治的政策不断加强, 力度不断提高, 但农村地区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仍令人担忧。
1.2 农村大多数人外出打工,他们的业余文化活动贫乏, 而且处于性活跃期, 非常容易发生高危行为, 再加上艾滋病预防知识缺乏, 冬去春来, 往返于城市和农村之间, 加重了艾滋病传播的危险。
1.3 在农村医源性感染的危险不容忽视, 广大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差, 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医务人员消毒不严格, 操作不规范, 因此在注射、输血、手术、分娩、拔牙等过程中存在不安全操作, 增加了医源性感染的机会, 增加了艾滋病的传播。
2 存在的问题2.1 认识不足:一些基层领导对艾滋病的危害性及防治工作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认为防艾工作是公共卫生的事,与自己的工作很遥远。
艾滋病流行特征与防控对策

艾滋病流行特征与防控对策摘要:目的:分析艾滋病流行特征,为制定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2014年1月-2017年3月在我院就诊、体检和性病门诊病例、检测咨询、孕产妇筛查确诊的艾滋病病毒(HIV)和艾滋病(AIDS)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确诊为艾滋病病毒(HIV)和艾滋病(AIDS)病人540例,男性占68.12%,女性占29.66%;男性农民占85%,性工作者1.5%,干部及其他占20%;女性农民占60%,性工作者占1.8%、干部及其他占26%;壮族男性56%,壮族女性占56%;有外出打工史男性84.64%、女性61.07%;婚外情史男性40.15%、女性26.17%。
结论:艾滋病病毒(HIV)和艾滋病(AIDS)病例报告数呈上升趋势,上升人群主要为农民,传播途径主要为性传播。
完善感染者和病人管理已刻不容缓。
本研究通过市两所“三甲”医院的传染病防疫管理获取信息,探讨市HIV/AIDS流行现状及特征,并根据流行特点,有针对性进行控制HIV/AIDS在桂西山区地区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控制艾滋病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阻碍经济发展、传播速度快、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其在全世界的广泛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十分紧迫的社会问题[1]。
人员外出打工,增加人口的流动性,从而艾滋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威胁越来越多人群的健康,对社会和该地区造成巨大的压力,为减缓或杜绝艾滋病在该地区的传播,寻找有针对性制定适合该地区的防治干预措施,是当务之急和刻不容缓的任务。
探索艾滋病的流行现状,有针对性进行控制AIDS在本地区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1月-2017年3月在我院就诊并在传染病疫情管理中心登记的HIAV/AIDS病人和在就诊或体检过程中发现并确诊的艾滋病人及性病门诊病例、检测咨询、孕妇筛查确诊共540例,其中男性391例,女性149例;男性农民252例,干部及其他129例,性服务者9例;女性农民132例,干部及其他11例,性服务者5例;居住地:百色市辖区内男性349例、外地42例,本地女性124例、外地25例;年龄:男性40岁以下122例、41-60岁151例、61岁以上107例,女性40岁以下55例、41-60岁66例、61岁以上21例;外出打工史:男性245例、女性98例;婚外情:男性247例、女性65例;因艾滋病就诊392例,因其他病就诊才发现并确诊148例。
农村艾滋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 - 农 村 的 客 观 问题 3
22 卫 生 、公安 、工商 、计生及 交通等部 门合 作 ,加强对 .5 .
高危 行 为 人 群 ( 括 吸 毒 、卖 淫 、嫖 娼 、同 性 恋 )和 重 点 人 包 群 ( 括 营 业 性 娱 乐 服 务 业 从业 人 员 、长 途 汽 车 司 机 、建 筑 包 工 人 、流 动 人 E等 ) 的宣 传 教 育 ,提 高 其 自我 保 护 意 识 和 技 l
教育活动 结 合计划生育工 作 ,在育龄人 群中开展防治艾 滋
病 的 宣 传 教 育 工 作 ,并 提 供 咨 询服 务 。
认为只有吸毒 、卖淫嫖娼 和同性恋者才 会感染艾 滋病 ,一般
人不 必 要 了 解 艾 滋 病 。 因 无 知 和 偏 见 。 对 艾 滋 病 感 染 者 或 病
224 教 育部 门按照 《 于加强学校预 防艾滋病健康教育 工 .. 关 作的通知 》要求 。在青 少年 中开展切 实有效的青春期 和性 健 康知识 、艾 滋病知识 和无偿献血知识 、禁 毒知识 的健康 教育 宣传 ,将 预防艾滋病 知识纳入学校 的教学计划 ,共青 团等 团 体要组织 青年学生参 加社会关爱艾滋 病病毒感染者及 艾滋病
能。
农村存在 大量的流动人 口.吸毒 、卖淫嫖 娼现象仍然存
在 :广 大 农 村 地 区 医 疗 卫 生 条 件 比较 差 , 大 多 数 医 疗 卫 生 机 构 尚 不 能 提 供 规 范 的 性 病 诊 治 服 务 。 有 关 领 导 人 曾经 指 出 :
23 开展 培 训 活 动 .增 进 群 众 防 病 意 识 - 县 级 各 医疗 卫 生 人 员 至 少接 受 1 艾 滋 病 、性 病 专 业 知 次 识 的培 训 .8 %的 县 级 医疗 机 构 能 为 性 病 病 人 提 供 规 范 的 诊 5
防艾数据分析情况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导致的慢性传染病。
自1981年首次在美国发现以来,艾滋病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投入了大量资源和精力。
本报告通过对我国防艾数据分析,旨在揭示当前艾滋病疫情的态势、防控措施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相关省市卫生健康部门发布的艾滋病疫情报告、监测数据和社会调查数据。
2. 分析方法(1)描述性统计分析:对艾滋病疫情的基本情况、地区分布、年龄分布、性别分布等进行描述性分析。
(2)时间序列分析:分析艾滋病疫情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3)相关性分析:探讨不同因素与艾滋病疫情之间的关系。
(4)风险因素分析:识别艾滋病疫情的主要风险因素。
三、数据分析结果(一)艾滋病疫情概况1. 新发病例数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我国艾滋病新发病例数逐年上升,截至2020年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约125万。
2. 地区分布我国艾滋病疫情主要集中在东部、中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和内陆城市。
其中,广东、浙江、河南等省份疫情较为严重。
3. 年龄分布艾滋病疫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20-49岁年龄组新发病例数占比较高。
4. 性别分布男性艾滋病感染者/患者数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2.5:1。
(二)防艾措施效果1. 知识普及通过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了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
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2. 早期检测我国加大了艾滋病检测力度,提高了早期检测率。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约1.5亿次。
基层HIV感染和艾滋病防治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基层HIV感染和艾滋病防治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摘要:艾滋病(AIDS)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艾滋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类免疫缺陷性传染病。
无疫苗及特效治疗药物,病死率极高。
因其传播广泛,流行迅速,既造成经济损失,又阻碍社会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十分关注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主要探讨基层HIV感染和艾滋病防治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HIV感染;艾滋病;防治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分布在城乡的社区和农村,而且每年新增的感染者和患者也多是来自于农村。
农村和社区基层中不断增加的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迫切需要得到有效的治疗、关怀和管理,基层组织机构正成为艾滋病防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我国的艾滋病防治服务工作主要是由疾控中心来承担,但疾控中心人员有限、干预的覆盖面和所能提供的治疗服务也都有所限制,且现在的艾滋病防治服务工作在疾控系统都是免费的,所以这种机制已经逐渐不能适应艾滋病防治的新形势[1]。
1基层HIV感染和艾滋病防治的严峻形势我国艾滋病的流行趋势是地域不断扩大,由原来较为集中的部分地区,通过人口流动向广大城乡传播,从吸毒、卖淫等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迅速传播,性传播已经成为主要传播途径,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疫情上升明显,许多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病人明显增多,死亡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艾滋病流行又出现了新形势,当前流动人口的数量和规模日益增长,估计约有1.2~1.3 亿人由农村到城市务工,从农村到城市打工的流动人口已经成为中国艾滋病感染和传播的重点人群,该类人群具有双向流动、流动性大、多数人处于性活跃期、社会支持少以及社会约束力弱等特点,由于他们自身频繁的流动性和自身所处的社会弱势地位,容易与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相联系,有可能成为艾滋病传播的脆弱人群,对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成效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这些影响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很多城乡居民依然有接触到艾滋病的风险,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发展形势还十分严峻,遏制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要充分认识到基层艾滋病防治的重要性,对现有的艾滋病防治策略进行调整,把防治重心适当下沉到基层[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2-09-19T15:27:47.54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7期供稿作者:李兴泽
[导读] 艾滋病已成为一种严重困扰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突出社会问题。
大大损害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
李兴泽 ( 甘肃省会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会宁 7 3 0 7 0 0 )
【关键词】农村艾滋病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R18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7-0083-01
艾滋病已成为一种严重困扰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突出社会问题。
大大损害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
通过疫情数据表明,我国农村地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性接触传播已成为第一传播途径,并且疫情已呈现由城市向农村扩散,由重点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从低学历人员向高学历层次扩散的特点[1],防控形势日趋严峻。
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先后制订了一系列防治艾滋病的法律、策略、措施以及地方法规,以期在科学、合理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指导下构建有效的防治体系。
我们针对目前农村艾滋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流行现状
1.1 我县此2006 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病例在逐年增加,从外地打工者和当地居民都有,但经过调查显示:农村存在大量的流动人口,文化程度较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2],吸毒,卖淫嫖娼现象依然存在,农民文化素质低, 卫生知识缺乏, 对性病艾滋病知识了解甚少, 再加上农村地区干预措施受到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 安全套的使用率极低, 推广使用安全套和开展针具交换非常困难, 给艾滋病的预防工作带来很大阻力。
虽然我国艾滋病防治的政策不断加强, 力度不断提高, 但农村地区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仍令人担忧。
1.2 农村大多数人外出打工,他们的业余文化活动贫乏, 而且处于性活跃期, 非常容易发生高危行为, 再加上艾滋病预防知识缺乏, 冬去春来, 往返于城市和农村之间, 加重了艾滋病传播的危险。
1.3 在农村医源性感染的危险不容忽视, 广大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差, 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 医务人员消毒不严格, 操作不规范, 因此在注射、输血、手术、分娩、拔牙等过程中存在不安全操作, 增加了医源性感染的机会, 增加了艾滋病的传播。
2 存在的问题
2.1 认识不足:一些基层领导对艾滋病的危害性及防治工作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认为防艾工作是公共卫生的事,与自己的工作很遥远。
基层广大群众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防治知识了解不多,认为只有吸毒,卖淫嫖娼和同性恋才会感染艾滋病,一般人没必要了解艾滋病,对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的社会歧视现象普遍存在。
2.2 政策宣传和执行缺乏有效的途径:很多基层领导不了解中央政府的政策,对《中国遏制与预防艾滋病行动计划》等防治政策学习不够,甚至处于盲区。
社会多方面参与的防治局面尚未形成。
2.3 经费投入不足:地方财政困难,经费配套不到位,投入不足,使有关艾滋病防治措施难以落实,针对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措施难以开展,制约了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开展。
3 对策和措施
3.1 加强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共同参与实施综合治理: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实施《艾滋病防治条例》,组织落实防艾工作的各项措施。
公安、司法、计划、财政、卫生、教育、民政、宣传、工商、旅游、广播、电视及妇联等部门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应制定本部门的具体行动计划履行职责,各渠道、各层次广泛宣传艾滋病的防治知识,无偿献血知识和四免一关怀等政策的宣传。
切实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任务,密切配合,实施综合治理。
3.2 卫生部门组织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各类卫生机构,每年必须开展2 次以上的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
结合计划生育工作,在育龄人群中开展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开展咨询服务。
利用每年12 月1 日的“艾滋病宣传日”进村进社宣传和教育。
3.3 教育部门按照《关于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在青少年中开展切实有效的青春期和性健康知识[3]、艾滋病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禁毒知识的健康教育宣传,将预防艾滋病知识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共青团等团体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活动。
3.4 工商、卫生、公安、计生及交通等部门合作,加强对高危行为人群(包括吸毒卖淫嫖娼)同性恋和重点人群(包括营业性娱乐服务从业人员、长途汽车司机)的宣传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
并使其彻底转变和消除对艾滋病病人的恐惧和歧视心理,从而使基层各项艾滋病防治政策的实施得到保证。
3.5 开展培训活动,增进群众防病意识:各学校要将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列为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向学生讲授艾滋病性病知识。
对高危人群要加强禁毒禁娼法制教育,促进其改变不良行为。
要积极推广使用安全套,宣传共用注射器的危害。
3.6 依法管理,强化监督监测: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艾滋病防治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对医疗机构和血液制品的监督监测工作,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控制医源性感染工作的监督检查依法对艾滋病、性病疫情进行检测,提高现有的艾滋病,性病监测系统工作规范性管理水平,大力加强基层艾滋病防治机构及队伍建设,加强质量控制,使其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疫情动态。
完善艾滋病、性病医疗保健机构服务和咨询服务工作。
3.7 健全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疾病控制、性病防治、采供血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在现有的疾病控制机构内部,强化艾滋病防治的专业功能,加强技术力量设施装备,改善工作条件,使之能够承担起艾滋病检测,性病诊治,宣传教育,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等工作任务。
有步骤地、科学地、增加艾滋病哨点,逐步使性病防治、医疗卫生、妇女保健和计划生育等机构参与和承担相应的艾滋病监测与防治工作[4]。
3.8 加大艾滋病防治经费的投入:艾滋病防治经费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 分级承担,多渠道筹集的原则,保证防治的顺利实施。
各级政府要统筹安排落实规划所需的经费,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经费投入,强化监督管理检查和督促。
同时还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和国际援助,拓宽投资渠道。
各级政府加大艾滋病防治人财物力的投入,并完善其调配与使用,切实保证有限的防治资源用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戴志成. 全球/ 中国HIV/AIDS 流行状况及预防与控制策略[J].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84—88。
[2]于慧芳,陈忠文,周哲华. 嘉兴市南湖区艾滋病健康教育调查分析[J ].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9):75
[3] 孙洁,韩丹. 青少年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4,1(3):15-17.
[4] 吴尊友. 行为干预是预防艾滋病有效疫苗[ J ] .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3,9(3):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