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波在临床的运用
体外冲击波疗法临床应用中国疼痛学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此外,共识还指出,对于某些特殊部 位如眼睛、睾丸等敏感区域,需特别
注意安全性问题。
03
临床应用
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 疾病,表现为肌肉和筋膜的疼痛、僵硬和 功能障碍。体外冲击波疗法可以有效地缓 解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疼痛,改善局 部血液供应,促进炎症消退。
VS
治疗效果
体外冲击波疗法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 疗效果已经得到多项研究的证实,总体有 效率在70%-80%之间。对于常规保守治 疗方法无效或反复发作的患者,体外冲击 波疗法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补救措施。
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表现为关节软骨的磨损和破坏,以及周围 骨质增生。体外冲击波疗法可以刺激软骨细胞的再生和减轻炎症,改善关节 功能,缓解疼痛。
近年来,ESWT在多种疼痛性疾 病治疗中广泛应用,取得一定
疗效。
共识的意义和目的
为规范和指导ESWT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对ESWT在疼痛学领域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规范 、疗效评估等进行系统总结。
汇总国内外相关研究最新成果,对ESWT在疼痛学领 域的应用进行深入剖析。
通过专家共识,提高临床医生对ESWT的认识和操作 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疼痛治疗方法。
02
共识内容解读
体外冲击波疗法概述
体外冲击波疗法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物理治疗方法,利用高能 冲击波作用于疼痛部位,以缓解疼痛、促进组织修复和改善 功能。
体外冲击波疗法可用于治疗多种疼痛性疾病,如肌筋膜疼痛 综合征、骨关节炎、神经痛等,具有安全、有效、便捷等特 点。
冲击波治疗在骨科的应用效果分析

冲击波治疗在骨科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冲击波治疗在骨科临床上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2018年1-12月我院门诊收治的385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冲击波治疗,其中疾病类型有肩周炎、网球肘、足底筋膜炎、跟腱炎、腱鞘炎,分析治疗效果。
结果: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提升,有效率提高。
结论:对于骨科疾病患者,采取冲击波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其具有较好的软组织穿透能力,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冲击波;骨科疾病;疼痛感;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6-0117-02体外冲击波是一种机械性脉冲压强波,是通过空气或是气体进行的传播,在临床上有着较高的安全性[1]。
我们应在临床上不断的探索治疗骨科的方法与治疗效果,给予患者更多的治疗舒适度,为探究将何种治疗方式应用于此类疾病患者可取得较佳的治疗效果。
特选取2018年1-12月我院收治的385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8年1-12月我院收治的385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20例,女性患者180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为(67.98±5.73)岁。
骨科疾病肩周炎100例、网球肘190例、足底筋膜炎50例、跟腱炎25例、腱鞘炎20例。
1.2 方法给予观察组患者冲击波治疗,德国Ems冲击波疼痛治疗仪每次每个部位2000次,治疗后病变位置敷冰20分钟。
3天内该位置禁止使用热疗。
一个星期内,尽量减少运动量。
一个星期治疗一次。
一个疗程3~5次。
根据每位患者的疼痛部位不同,选择软组织较厚的部位进入治疗。
应用冲击波治疗时,采取弹道原理,治疗疼痛时,应用冲击波治疗可改善刺激点所影响区域的功能障碍,将代谢产物分解,阻止疼痛感向心传导而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激痛点的选择需要临床医生来确定,对于一些更深的组织,也可应用冲击波来定位。
冲击波(治疗与应用)

冲击波治疗原理
二:成骨效应
直接作用
冲 击
间接作用
应力作用
波
空化效应
骨膜发生血肿
造成部分细胞坏死 诱发成骨细胞移行
成骨细胞促进作用
▪ 成骨效应:在冲击 波的直接或间接刺 激下,生长因子生 成增多,继而促进 血管、骨骼、胶原 蛋白新生等组织再 生。
新生骨
冲击波治疗原理
三:镇痛效应 1.(主要)激活产生p物质,
压力相 挤压作用 应力作用 直接作用
张力相
冲
击
拉伸作用
波 空化效应
间接作用
空化效应
空化效应:冲击波在介 质中传播时会产生一系 列的空化泡,这些空化 泡在过程中生长,震荡, 溃破,释放出大量能量。
该效应可使受冲击部位 的组织微循环加速从而 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 起到治疗作用(气刀效 果)
应力作用
改变细胞 膜通透性
抑制 去极化作用
镇痛作用
加强细胞
冲
内外离子骨骼肌肉疾病的影响 (1)诱导骨生长、促进骨愈合 (2)刺激血管再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3)骨结构的改良与重建 (4)治疗慢性软组织疼痛
冲击波临床应用
二: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1)可减少治疗组的骨量丢失,诱导新骨
肩肌腱炎
触 发 点
腰背痛
跟腱痛
足 底 筋 膜 炎
网球肘
几个需要注意的并发症
内脏损伤 肺组织是人体中对冲击波治疗高度敏感的部
位,所以应尽量减少胸部疾患的应用,如 第一肋、锁骨、胸骨骨折的治疗。
几个需要注意的并发症
冲击波治疗机主要由冲击波源、耦合装置、 治疗床、控制台和定位系统组成
概述:起源与发展
二战时,人们首次发现冲击波对人体的作 用。
体外冲击波治疗Ⅲ型前列腺炎临床疗效观察

体外冲击波治疗Ⅲ型前列腺炎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6年1~12月我科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诊断标准选择Ⅲ型前列腺炎患者18例,使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每周治疗1回,每回冲击3000次,4周为1个疗程。
随访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国际勃起功能指数的变化,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在Ⅲ型前列腺炎中的疗效。
结果所有患者均在门诊治疗,无不良反应发生。
结果显示体外冲击波治疗在缓解患者疼痛和下尿路梗阻症状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改善患者性功能方面效果不明显。
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并能改善患者下尿路梗阻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标签:体外冲击波治疗;前列腺炎;疼痛;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是泌尿男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约占男性人群的2.5%-16%,其中Ⅲ型前列腺炎占90%以上,其发病率高,治愈率低,复发率高,一直困扰着泌尿男科医生,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前列腺炎治疗方法较多,目前无明确的治疗标准,主要以缓解症状为主,但大多数治疗效果不理想。
体外冲击治疗(extracorporeal shockwavetherapy,ESW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技术,其操作简单,镇痛效果好,已在骨科、泌尿外科等领域成功应用。
国内使用体外冲击波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报道不多,我科于2016年1-12月使用体外冲击治疗18例Ⅲ型前列腺炎患者,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1.1研究对象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诊断标准选取我院2016年1-12月期间收治的Ⅲ型前列腺炎患者18例,年龄25-56岁,平均36.5岁。
病程6-36个月,平均病程12个月。
1.1.2入选标准(1)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15分;(2)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8分;(3)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21分;(4)会阴区疼痛、排尿异常等症状超过6个月;(5)前列腺液中白细胞计数≤10个/HP,其他检查均正常;(6)医从性好,愿意签署治疗同意书。
体外冲击波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黄振军

2 、人工关节翻修术 由于冲击波有刺激新骨生成的效应,便有在生物 固定式假体应用ESWT以促进假体周围骨形成的研 究。对少数患者应用ESWT发现可减轻假体松动引 发的症状并有新骨形成。
三、副作用
在用冲击波治疗骨科疾病的过程中,一个让医师关
心并且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冲击波是否会造成周围组
织损伤,尤其是血管神经损伤。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冲击波对软组织的损伤主要是
血管损伤,而且一般是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损伤。
目前为止,冲击波用于脊柱方面的治疗仍属禁忌。 冲击波治疗未有任何显著或严重并发症,也未 见严重的后遗症;偶有轻微皮下红肿、出血、局 部疼痛,这些多在数天内消失。
三、X线定位系统:C型臂X线机,C型臂X线机能
够围绕冲击波焦点行等中心移动。这种设计使得 在行前、后位X线透视时可以通过在水平方向上移 动冲击波源或移动病人来将焦点移动到目标区。
四、双定位系统:超声定位和X线定位,双定位需
要一个超声系统和一个X线系统来完成。这样可以
对治疗目标进行精确定位和对治疗的全过程进行实
迟愈合时,骨折愈合率达62% ~83%,取得了显
著的临床疗效。
冲击波治疗骨不连
有关冲击波治疗骨折延迟愈合,我们也 进行了一定的临床研究。 我们选取符合骨折延迟愈合诊断标准患者62 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32例,采用体外冲 击波疗法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显示:体外冲击波治疗后,治疗组中,27例有较明显的 骨痂生长,其中,12例最终愈合,5例无效。骨折延迟愈合 治疗后愈合时间为6-20周,平均12周。治疗总有效率为 84.4%;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53.3%,统计学有显著差异( P<0.01)。
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的临床应用进展

京
大
学
学
报
( 医
学
版
)
J O U R NA L O F P E K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HE AL T H S C I E N C E S )
・
综 述
・
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 的临床应用进展
辛钟 成 , 刘 京, 王 林, 李 辉喜
增生 、 肌筋膜软组织炎、 钙化性肌腱炎 、 骨刺 等) 等 多种 疾 病 的治疗 _ 1 。 - 1 4 ] 。此 外 , L E S WT在 糖 尿病 足 、
促进 切 口愈合 ] 、 减 肥 ] 、 复合 组织 移植 ” 等方 面
的应 用也 取得 一 些成 功 。 尽管 V a r d i 等¨ 观 察 到 L E S WT用 于 治疗 器 质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1 6 7 X . 2 0 1 3 . 0 4 . 0 3 3
冲击 波 ( s h o c k w a v e , s w) 也称 “ 激波” , 是 一种 双 相高 能量 声波 , 频率 为 1 6— 2 0 M Hz , 它 区别 于 普 通 意义 上 的声 波 , 是 一种 不 连续 峰在 介质 中的传播 , 当 它在 三维 空 间 中迅速 传 播 时 , 伴 随着 介 质 给它 的压 力 突 然 上 升 至其 最 大 压 力 , 随后高峰压力在 1 O s 内迅 速下 降 。冲击 波发 生 过程 中能 引起 介质 的特 性 ( 如压 力 、 温度、 速度等 ) 产 生 一 个 正 的 阶梯 函 数 般 的突 然变 化 , 引起 压力 变化 并释 放 能量 , 这种 压力 的
冲击波原理及使用说明

冲击波疗法冲击波(Shock Wave)是利用能量转换和传递原理,造成不同密度组织之间产生能量梯度差及扭拉力,并形成空化效应,产生生物学效应。
冲击波分为机械波和电磁波,作用于局部组织而达到治疗效应。
它在穿越人体组织时,其能量不易被浅表组织吸收,可直接到达人体组织的深部[1]。
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是一种兼具声、光、力学特性的机械波,它的特性在于能在极短的时间(约10 ns)内达到500 bar(1 bar=105 Pa)的高峰压,周期短(10μs)、频谱广(16Hz~2×108Hz)[2]。
自从1979年德国Dornier公司研制成功第一台Dornier HMI型体外冲击波碎石机,并于1980年2月7日成功用于肾结石患者治疗以来,人们对冲击波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同时冲击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人们对冲击波的物理学特性及其对组织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开始试图用高能冲击波来治疗肿瘤,并在体外实验中取得一定的疗效。
此外,目前西欧各国已经将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应用于10余种骨科疾病,ESWT已经成为治疗特定运动系统疾病的新疗法。
近年来,国内也在陆续开展此疗法。
一、冲击波的物理基础冲击波的压力波形包括一个在冲击波前沿迅速升压随后逐渐衰减的压力相(正相),和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张力相(负相)。
通过对冲击波压力分布的测量,可以引出以下几个临床上常用的概念和治疗参数[1,3]:(1)焦点、焦斑和焦区:焦点是指散射的冲击波经聚焦后产生的最高压力点,焦斑是指冲击波焦点处的横截面,焦区是指冲击波的正相压力≥50%峰值压力的区域;(2)压力场;(3)冲击波能量;(4)能流密度:表示垂直于冲击波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内通过的冲击波能量,一般用mJ/mm2表示;(5)有效焦区能量:是指流经焦点处垂直于z轴的圆面积内的能量,即作用平面。
冲击波原理及使用说明

冲击波疗法冲击波(Shock Wave)是利用能量转换和传递原理,造成不同密度组织之间产生能量梯度差及扭拉力,并形成空化效应,产生生物学效应。
冲击波分为机械波和电磁波,作用于局部组织而达到治疗效应。
它在穿越人体组织时,其能量不易被浅表组织吸收,可直接到达人体组织的深部[1]。
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是一种兼具声、光、力学特性的机械波,它的特性在于能在极短的时间(约10 ns)内达到500 bar(1 bar=105 Pa)的高峰压,周期短(10μs)、频谱广(16Hz~2×108Hz)[2]。
自从1979年德国Dornier公司研制成功第一台Dornier HMI型体外冲击波碎石机,并于1980年2月7日成功用于肾结石患者治疗以来,人们对冲击波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同时冲击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人们对冲击波的物理学特性及其对组织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开始试图用高能冲击波来治疗肿瘤,并在体外实验中取得一定的疗效。
此外,目前西欧各国已经将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应用于10余种骨科疾病,ESWT已经成为治疗特定运动系统疾病的新疗法。
近年来,国内也在陆续开展此疗法。
一、冲击波的物理基础冲击波的压力波形包括一个在冲击波前沿迅速升压随后逐渐衰减的压力相(正相),和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张力相(负相)。
通过对冲击波压力分布的测量,可以引出以下几个临床上常用的概念和治疗参数[1,3]:(1)焦点、焦斑和焦区:焦点是指散射的冲击波经聚焦后产生的最高压力点,焦斑是指冲击波焦点处的横截面,焦区是指冲击波的正相压力≥50%峰值压力的区域;(2)压力场;(3)冲击波能量;(4)能流密度:表示垂直于冲击波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内通过的冲击波能量,一般用mJ/mm2表示;(5)有效焦区能量:是指流经焦点处垂直于z轴的圆面积内的能量,即作用平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
• 体外散焦式冲击波是一种很好的疼痛治疗 方法,该方法非侵入性,无须麻醉,非常 简便,对人体组织损伤很小。相关国外研 究也证实,该疗法非常安全、可靠,值得 临床的进一步推广。
探头
Transmitter
发散式冲击波疗法
压缩空气
物理特性
发散式冲击波 聚焦式冲击波
物理特性Physics
不同点总结Summarizing the differencies
不同技术
聚焦式冲击波 压力 脉冲时长 Duration: 精确聚焦 作用于体表和深部
≈0.2μs
不同波形
发散式冲击波
1-10 bar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2 - 5 ms
•肌腱、韧带类劳损性疾病 •足底筋膜炎伴有或不伴有骨刺 •关节滑囊炎 • 钙化 •髌腱炎 •肌筋膜疼痛和扳机点疼痛 •肌组织张力异常
第二部分 冲击波的治疗机理
机械应力效应 空化效应 镇痛效应 刺激生长因子
1 ) 机械压力效应: 当冲击波进入人体后, 由于所接触的介质不同,因此,在不同组 织的界面处可以产生不同的机械应力效应, 表现为对细胞产生不同的拉应力和压应力。 慢性软组织损伤受侵袭的组织发生微创伤, 机体产生愈合反应,愈合过程引起血管生 成和增加局部营养供应,刺激修复过程。
使用方法
根据病变位置选择治疗头 寻找痛点 调整频率 能量 冲击次数 疗程
发散式冲击波疗法应用
发散式冲击波治疗探头一览 RSWT transmitter overview
2010: Fascia treatment
2010:筋膜治疗
(U. Piontkowski)
(U. Piontkowski)
适应症
适应症
禁忌症
冲击波疗法的优越性
总结
• 1、冲击波是一种通过物理学介质传导的机械 性脉冲压强波,有很强的张应力和压应力, 具有空化效应。 • 2、体外散焦式冲击波是一种不需要聚焦能量, 通过可自由移动的冲击波治疗探头,由气压 弹道产生的冲击波以放射状扩散地传送至患 者治疗部位。
总结
• 3、它可以改变病变处的化学环境,使组织产生并 释放出抑制疼痛的化学物质,刺激内啡肽的产生, 降低患处对疼痛的敏感,并破坏疼痛受体的细胞 膜,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循环和促进组织再 生以及增强刺激神经纤维,抑制疼痛信号的产生 及传递,即“闸门学说”效应。 • 4、冲击波有效的改善治疗区域的新陈代谢,松解 病变处的钙沉积,使钙沉积吸收消失,减轻患处 的炎症反应,加速康复,并提高机体组织的机械 负荷。
公司
徽标
冲击波在临床的运用
前言
网球肘、肩周炎、跟痛综合征、慢性腰肌 劳损为常见慢性软组织累积性损伤,常与 肌肉肌腱的过度负荷和过度使用有关,临 床亦称为腱病或末端病。药物及常规物理 治疗等保守治疗对本类疾病疗效欠佳,临 床上常采用封闭或手术治疗但疗效均不持 久。骨肌系统体外冲击波疗法作为近年来 骨科领域的崭新非侵入性治疗方法,疗效 显著。
2)空化效应: 即在人体组织中所含的大量 微小气泡在冲击波的作用下急速膨胀、破 裂,出现高速液体微喷射,产生撞击效应。 空化效应有利于疏通闭塞的微细血管,松 解关节软组织的粘连
( 3) 镇痛效应 : ①由于体外冲击波对人体组 织的作用力较强,可直接抑制神经末梢细 胞,从而缓解疼痛; ②体外冲击波可改变伤 害感受器对疼痛的接受频率,由此缓解疼 痛; ③体外冲击波通过改变伤害感受器周围 化学介质的组成,抑制疼痛信息的传递 ( 4) 刺激生长因子( 血管、骨骼、胶原蛋白 新生) ,刺激干细胞。冲击波作用后,周围 软组织中会产生血管生成生长因子、VEGF 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等因子。
1. 什么是冲击波 2. 冲击波的优点及临床应用 3、冲击波的治疗机理
公司
徽标
第一部分 什么是冲击波
自然界的冲击波
核爆炸 爆炸中心压力升高 空气猛烈震荡
大气中的冲击波:超音速飞机
医用冲击波的产生
例:雨点坠落飞行器 深水炸弹
一、聚焦式冲击波
发散式冲击波
作用于软组织 压缩空气
人体
子弹
The bullet
不聚焦 作用于表面
集中于局部
作用面积大
2005:首个联合式冲击波治疗系统:发散式和聚焦式冲击
2001: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therapy
(M. Gleitz/W. Bauermeister)
2001:肌筋膜扳机点疗法
(M. Gleitz/W. Bauerme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