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教学设计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学设计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要学习的是北宋豪放词风开创者苏轼写的一首婉约词佳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谈起苏轼,同学们并不陌生,我们曾经学过他的很多文章。
那么苏轼在你心中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形象:豪放、豁达、浪漫、幽默、乐观)今天我们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这是一首悼亡词,词中苏轼悼亡谁(妻子王弗)。
王弗死后,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写道: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
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
其后轼有所忘,君则能记之。
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
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请同学们将这段文字读一遍)通过这段文字可见王弗生前她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所以一朝永别,十年萦心,积思成梦,就写下了这首千秋传诵的悼亡词。
(二)初读、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诵读全词,初味此情。
(学生自由诵读,请一位同学来试读。
)、你觉得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教师纠正字音,稍微缺了点感情)、那么,这首词我们该以怎样的情感基调去读呢?下面老师请大家欣赏一段范读,仔细体会诵读的韵味。
(听读)、这位同学,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从刚才这段范读中你听到了怎样的一种情感?(凄凉、悲痛)从什么地方听出了凄凉悲痛的情味?(他的语速很慢,语调很低沉)他之所以读的精彩,是因为他读出了感情,老师相信如果我们全情投入,也会读出我们的理解和体会。
(三)再读教师配乐,学生美读。
学生评价。
(她读的很有感情,节奏把握得很好。
他能完全投入,声音抑扬顿挫。
他重读很准,几个关键词都读准了)读得最美是入情入境,忘了自我。
在你们的倾情诵读中,我都听到了你们对词情感的理解,既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别人。
接下来我们通过解读词的内容,来进一步体会这种情感。
(四)感知诗歌内容、理解全词的内容,是读懂诗词的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够以声传情。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然流畅准确恰当的语言来表述一下上下两片的具体内容。
江城子教学设计

江城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理解并背诵《江城子》这首诗的内容;2. 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技巧和表达方式;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电脑、诗歌《江城子》的课件、乐器(如古筝或古琴)、录音机;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纸笔。
三、教学过程导入:1. 引导学生回想上节课所学的诗歌《静夜思》,并让几个学生上台朗读。
2. 提问:你们对古典诗歌有何了解?是否认识《江城子》这首诗?核心内容:1. 展示《江城子》的课件,让学生观看诗歌的全文与背景图片。
2. 给学生发放课本,与他们一起朗读《江城子》,重点解读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 引导学生分组朗读《江城子》,并加入乐器的伴奏,增强整体表现效果。
4. 组织学生就诗歌的意境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5. 结合录音机播放优秀的诵读录音,展示不同的朗诵风格,培养学生欣赏能力。
6. 开展朗诵比赛活动,鼓励学生展示个人特色和创意。
巩固提高:1. 引导学生仿写《江城子》,自由地发挥创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2.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3.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更多的古典诗歌的欣赏和研究,拓宽文学视野。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集体朗诵、小组合作和个人创作等多种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诵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诗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成长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江城子》这首古典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古典诗歌朗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八年级江城子教学设计

八年级江城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理解《江城子》这首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掌握词的艺术手法,如用典、虚实结合等。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深沉复杂的情感。
引导学生对词的意境进行想象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重点词句等,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文化的氛围。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苏轼以及他的诗词作品,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江城子》。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等。
讲述《江城子》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词是苏轼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为理解词的情感奠定基础。
3、初读诗词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和情感。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理解词句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的大意。
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含义。
5、分析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如“明月”“短松冈”等,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和表达的情感。
组织学生讨论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以及这种情感的深沉和真挚。
6、探究艺术手法分析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用典(“尘满面,鬓如霜”借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虚实结合(现实与梦境的交织)等。
让学生体会这些艺术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7、再读诗词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诗词,注意读出情感的起伏和变化。
江城子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江城子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一、导入苏轼《江城子》简单赏析。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细节描写,“无言”。
包括了万语千言,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之感。
如果彼此申诉各自的别后种种,相忆相怜,哪将又从何说起啊?!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再存在了。
夫妻情深——悼亡之作二、解题亡人逸事亡人:孙犁之亡妻逸事:世人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在文章中,特别指生活中的小事情。
三、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具体记述了妻子哪些“逸事”?全班四个大组根据文章具体内容给文章四个部分拟写小标题。
明确:1. 妻子跟“我”学认字时的话语。
(从“天作之合”写起,回忆起作者和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缘定2.“我”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妻子不肯跟“我”一同回家,要“我”叫车来接。
——初识3.妻子向父亲哭诉辛苦;妻子背瓜;妻子学习织布;妻子带孩子;妻子照顾生病的孩子。
——持家4.妻子临终前回忆起“我”给她寄花布之事。
——临别众多细节描写构成全文的主要内容。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
四、文本分析(一)分组讨论,“亡人”是个怎么样的人?在文中体现在哪里?勤劳:质朴:礼教观念重:第一部分:1.作者与妻子的“缘”是如何“定”下来的呢?明确:一次偶然的机会定下来。
(请学生讲解)用文中一个词语概括:“天作之合”。
2.既然是“亡人逸事”,为什么作者一开始没有直接叙写“亡人”,而是围绕“天作之合”这个词语展开?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小问题:“天作之合”的含义?联系旧式婚姻的一般情况。
突出反差。
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天作之合”是表达人们对天意的感谢,因为他们享受到了意想不到或难以承受的幸福。
作者将自己与妻子的婚姻记为“天作之合”,因为妻子给他带来了爱、幸福、宽慰、甚至写作的灵感、语言的源泉。
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3.妻子的话表达了怎样一种感情?明确:妻子的话也正是作者的心声,因此才会牢记心中。
苏轼江城子教案

苏轼江城子教案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词作品广泛流传于后世,其中《江城子》是他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被贬谪到潮州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江城生活的思念之情。
下面是《江城子》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与艺术特点,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叙事诗,作者以个人的视角,以诗人流放江城的亲身经历为背景,描写了贬谪生活的困苦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本文学生初读可能会觉得琐碎平淡,但通过细读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思想内涵。
通过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背景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首诗。
二、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和他的《江城子》。
2.了解诗歌的艺术特征。
3.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艺术特征。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难点:1.理解并鉴赏诗歌的意境。
2.分析诗中的抒情与议论的结合。
五、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
2.课堂讨论。
六、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时分配开场导入呈现《江城子》的诗歌结构。
观察诗歌结构,猜测诗歌内容。
5分钟导入新课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引入《江城子》的故事背景。
聆听并记录重要信息。
10分钟正文阅读集中时间阅读并欣赏诗歌的原文,师生共同解读。
阅读诗歌,并记录自己的理解。
15分钟梳理诗歌结合学生的记录,梳理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展示自己的理解,并与他人讨论。
10分钟归纳总结总结诗歌的艺术特点及诗人的写作意图。
参与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
10分钟课堂练习就自己理解的诗歌意境写一段600-700字的文章。
自主写作。
15分钟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作业。
记录并完成作业。
5分钟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苏轼及其《江城子》这首诗歌的背景,把握了诗歌中的思想内涵和文学特色。
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激发了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并培养了他们的鉴赏能力。
在课堂练习中,学生通过自主写作,巩固了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精选6篇)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流程:一、导入1、我们已经学习了柳永的《蝶恋花》、晏殊的《浣溪沙》、李之仪的《卜算子》、李清照的《如梦令》,你能概括这些词在语言风格和表现主题上的共性吗?曲折委婉,情意绵长。
2、当一种文学体裁发展到一定程度以至于缺乏新意时,它要么选择改变,要么只能接受消亡。
当词的发展面对这一十字路口时,是哪一位文学家指明了词发展的道路呢?补充: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道自振。
”3、苏轼“新”在哪里?“向上一路”是怎样的一路?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相信通过学习,你能从中找到答案。
补充材料:“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二、豪放词的朗读方法1、从标题来看,这首词在表现的内容方面,与之前柳永、晏殊等人的词有怎样的不同?标题中的“江城子”与“密州出猎”分别是什么?不再局限于儿女情长,闺阁情愁,而是表现出猎这一男性化的事件,体现的是男子的豪情。
2、自由朗读这首词,体会这首词在朗读的时候与之前所学的词在朗读方法上应有哪些不同?音量大、吐字饱满、语调高亢、断句果断不拖沓、有英雄气概……3、补充材料: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江城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纪念亡妻王弗的一首词作。
作者在结发妻子去世十年的某天,再次梦到亡妻,有感于十年间的无限思念与现实中十年的跌宕生活,作者悲痛难忍,作了本词。
词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了凄婉哀伤的调子。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江城子》悼亡诗的相关内容。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江城子》虚实结合、以景结情等艺术手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苏轼对妻子诚笃的感情和身世沧桑之感。
教学重点鉴赏《江城子》虚实结合、以景结情等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江城子》悼亡诗的特点,感受苏轼对妻子诚笃的感情和身世沧桑之感。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面对现代城市快餐式的爱情,我们更渴望一份恒久绵长的不老情,更想拥有一份“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执着相依。
一千年前的王弗是幸运的,她不仅拥有一个男人对她的千般依恋,还拥有这个男人亲手为她种下的三万株松树。
斯人已逝,但这份千年不老的爱情依旧温暖着现代都市里的饮食男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江城子》,感受这份深情。
任务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北宋文学家。
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苏轼曾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地的知州,官至礼部尚书。
又曾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北还后的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2.文学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他与北宋的黄庭坚合称“苏黄”,与南宋的陆游合称“苏陆”;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深远,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其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观看视频,了解苏轼的人生路线)3. 悼亡诗古代诗歌题材之一,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
《江城子》教学设计

《江城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江城子》的背景和作者杨洪基;2.学习《江城子》的诗歌技巧和文学特点;3.培养学生鉴赏和表达能力;4.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1.了解《江城子》的背景和作者杨洪基;2.学习《江城子》的诗歌技巧和文学特点。
教学准备:1.电子白板、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2.《江城子》的诗歌原文和翻译;3.相关背景资料和诗歌分析资料;4.学生的诵读和表演集锦。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10分钟)1.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江城子》的背景音乐,营造出江城的氛围。
2.引领学生观察多媒体展示的江城图片,激发学生对江城的想象和好奇心。
Step 2:核心教学(30分钟)1.分析《江城子》的诗歌技巧和文学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2.分小组让学生朗读和表演《江城子》,并提请部分学生做归纳总结,分享朗读和表演感受。
Step 3:拓展延伸(20分钟)1.分小组让学生自由讨论,询问学生对江城的想象和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江城子》的情感和意境,分析诗人通过语言和意象的表达方式。
3.分小组让学生杨洪基的相关资料并与整理,详细了解诗人的背景。
Step 4:巩固练习(30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初步的创作,以江城为主题,写一首与江城相关的短诗。
2.分组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选出最佳的三首进行展示。
3.每组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评点评,并讨论不同诗歌的韵律和体裁。
Step 5:总结与展示(10分钟)1.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江城子》的诗歌技巧和文学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感受诗歌的美。
教学评估:1.教师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表演,以及小组讨论的方式,评估学生对《江城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老师评估学生反馈和个人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城子》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江城子》教学设计范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集体背诵。
2、苏词背景介绍。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
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
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
3、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
⑴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
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⑵孙郎:即孙权。
《三国志·吴志》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
⑶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
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⑷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夏军队。
4、内容与形象分析:
⑴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⑵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明确:
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叻、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5、以本词为例,概括豪放词风格。
(课后记:学习这首词,不能撇开词本身去分析豪放派的特点,而要紧紧围绕词,让学生从词出发,去体会,去感悟。
)
6、联系学习《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二、课堂训练
1、熟背二词。
(让学生再体会、感悟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词风。
)
2、根据《浣溪沙》《江城子》的句数、字数、调数,任选其中一个词牌试着填词一首。
三、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宋词,初步接触风格迥异的宋词两大流派,对诗词的意境、形象、风格的分析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广泛阅读,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四、布置作业
联系辛弃疾的生平、思想、风格自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课后记:训练1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做到;训练2只要求有能力有兴趣者完成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