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印象效应

合集下载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首因效应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首因效应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首因效应名词点击首因效应是指人们与人交往时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现象。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经典案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1957年以试验证明白首因效应的存在。

他以两段杜撰的故事为试验材料,故事描写的是一个叫詹姆的同学的生活片断。

这两段故事将詹姆描述成两种完全相反的性格:一段故事中把詹姆描写成一个热忱并且外向的人;另一段故事则把他写成一个冷淡而内向的人。

第一段故事是这样写的:詹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伴侣一起走在布满阳光的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

詹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边等待着店员来为他服务,一边和熟人谈天。

他买好文具在向外走的途中又遇到了一位熟人,于是就停下来和伴侣打招呼,后来告辞了伴侣就走向学校。

在路上他又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熟悉的女孩子,他们说了几句话后就分手告辞了。

其次段故事却是这样描述的:放学后,詹姆独自离开教室走出了校门,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阳光特别刺眼,詹姆走在公路阴凉的一边。

他观察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天晚上遇到过的那个美丽的女孩。

詹姆穿过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同学,他留意到那儿有几张熟识的面孔,詹姆宁静地等待着,直到引起柜台服务员地留意之后才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墙边的椅子上喝着饮料,喝完之后他就回家去了。

然后洛钦斯把这两段故事进行了排列组合:第一种组合是将描述詹姆性格热忱外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内向的材料放在后面;其次种是将描述詹姆性格冷淡内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写他性非常向的材料放在后面;第三种是只显示那段描写詹姆热忱外向的故事;第四种是只显示那段描写他冷淡内向的故事。

洛钦斯将这四种组合的材料,分别让四组水平相当的同学阅读,并让他们对詹姆的性格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第一组被试中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詹姆是个比较热忱而外向的人;其次组则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詹姆是个冷淡内向的人;而第三组绝大多数的人认为詹姆是外向的人;第四组几乎全部人都认为詹姆是一个冷淡内向的人。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首因效应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指在社会知觉过程中,最先印象对人的知觉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种印象就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人们对他以后的一系列心理与行为特征的解释。

首因效应的存在使得人们对他人的社会知觉往往表现出这样的倾向,即当人们刚刚获取了有关他人的少量信息,就力图对他人的另外一些特征进行推理、判断,以期形成有关他人的统一、一致的印象。

有人做过这样的研究,分别向两组乘务员介绍一个陌生人,对甲组先说这个人性格开朗,然后又介绍他性格内向;对乙组,则先说这个人性格内向,然后又介绍他性格开朗。

结果,甲组乘务员因为“第一印象”是“性格开朗”,普遍认为这个陌生人性格开朗;而乙组乘务员因为“第一印象”是“性格内向”,普遍认为陌生人性格内向。

这种情况也广泛地存在旅客服务之中,在旅客服务过程中,由于乘务员与旅客的交往多数是一次性交往,所以服务中的首因效应更为突出和普遍。

乘务员特别是车站工作人员,要了解和掌握旅客服务知觉中的首因效应,就要努力展示自己工作状态中最佳的言行,给旅客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1)如何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

①态度。

要想产生好印象,就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

把积极乐观的态度传达出去,就会立即得到同样积极的回应。

一个容易令人接受的表情或一句恰当的话都能表达这种态度。

怀着热情走进任何场合都能得到最佳的回应。

旅客向你走来时,如果你可以抬起头并露出真诚的微笑,就会轻易赢得一个好印象。

你首先要喜欢见到旅客,其次要享受你的工作,这两点会把你的信心推向新的高度。

第一印象是否完美,衡量标准是人们对你做出的回应。

进一步说,你要对这些回应做出迅速的判断并消化吸收,这样才能确认是否应该让这个印象在旅客心中保持下去。

②姿势。

态度和姿势之间是有联系的。

在形容正确的姿势时人们经常使用“优美”和“高雅”这样的词汇。

不良的姿势不仅能引起健康问题,还能传达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

什么是首因效应

什么是首因效应

什么是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是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Asch)在1946年通过实验研究提出的。

首因效应,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首次获得的信息往往成为以后认知与理解的重要根据,也会使个体在第一次获取少量的信息后,就动用个体以往的知识经验来对这少量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分析、综合、比较,形成系统的理解。

首因效应也称为第一印象作用,或先入为主效应。

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

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心理学中的十大社会效应

心理学中的十大社会效应

7、从众效应
? 从众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 (引导或施加的压力 ), 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 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 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 致。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8、责任分散效应
? 责任分散效应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 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 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 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 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 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 任不落实。
练习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反 应的是( )。 ?A.从众效应 B.责任分散效应 C.破窗效应 D.期望效应
?“三人成虎”、“人云亦云”反映的是( )。 ?A.从众效应 B.责任分散效应 C.破窗效应 D.期望效应
? 皮格马利翁效应体现了教师的( )对学生的影响。 ? A.知识 B.引导 C.期望 D.能力
? 首因效应一般在对陌生人的知觉中起重要作用,而近因效 应则在熟悉的人之间起重要作用。在经常接触、长期共事 的人之间,彼此之间往往都将对方的最后一次印象作为认 识与评价的依据。并常常使彼此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发 生质和量的变化。现实生活中的友谊破裂、夫妻反目、朋 友绝交等,都与近因效应有关。
3、晕轮效应
?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月晕效应”,是指人们 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根据整体印象,然后再从这个判断 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晕轮效应会在一定范 围内影响着日常生活。
?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 20 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 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 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 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 品质。

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

所以,学习用“好话留在后面说”,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
“100-1=0”定律
“100-1=0”定律的来源 “100-1=0”定律最初来源于一项监狱的职责纪律:不管以前干得多好,如果在众多犯人里逃掉一个,便是永远的失职。在我们看来,这个纪律似乎过于严格了。但从防止罪犯重新危害社会来说,百无一失是极为必要的。后来,这个规定被管理学家们引入到了企业管理和商品营销中(包括服务行业),很快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流传。它告诉我们:对顾客而言,服务质量只有好坏之分,不存在较好较差的比较等级。好就是全部,不好就是零。“千里之堤,毁于一穴”,这
========================================
减肥效应
节食减肥一个月,两天暴饮暴食就反弹了。
(杨顺坤,10:35 2010-12-6)
========================================
老幺效应:人们往往对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的印象最深,尤其是最后一个。
========================================
这个实验结果是很让人吃惊的:即美
人明显地受到偏爱。和普通女性陪伴的男性相比,有美人陪伴的男性更会给人以优越感的印象。有时,对有美人相伴的男性本人的评价也很高。这就叫“背光效果”(haleffect),即,通过自身本质以外的东西给人留下魅力印象的效果。
心里学家发现,在对别人进行肯定或否定、奖励或惩罚时,并不是一味地施行肯定和奖励,就最能给人以好感,也不是一味地施行否定和惩罚,就最能给人以恶感。事实是——先否定后肯定,能给你以最大的好感,相反,先肯定后否定则给人的感觉最不好。

新闻传播学:印象管理效应

新闻传播学:印象管理效应

新闻传播学:印象管理效应印象管理效应1、⾸因效应、⾸因效应,也叫⾸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印象”效应。

它是指当⼈们第⼀次与某物或某⼈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

【实验】有⼀位⼼理学家曾做过⼀个实验:把被试者分为两组,同看⼀张照⽚。

对甲组说,这是⼀位屡教不改的罪犯。

对⼄组说:这是位著名的科学家。

看完后让被试者根据这个⼈的外貌来分析其性格特征。

结果甲组说:深陷的眼睛藏着险恶,⾼耸的额头表明了他死不改悔的决⼼。

⼄组说:深沉的⽬光表明他思维深遂,⾼耸的 额头说明了科学家探索的意志。

【结果】这个实验表明第⼀印象形成的肯定的⼼理定势,会使⼈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发掘对⽅具有美好意义的品质。

若第⼀印象形成的是否定的⼼理定势,则会使⼈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于揭露对象令⼈厌恶的部分。

【应⽤】既然在⼈际交往中有这样⼀个⾸因效应在起作⽤,我们就可以充分利⽤它来帮助我们完成漂亮的⾃我推销:⾸先是⾯带微笑,这样可能获得热情、善良、友好、诚挚的印象;其次应使⾃⼰显得整洁,整洁容易留下严谨、⾃爱、有修养的第⼀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并不准确,可对我们的推销总是有益处;第三使⾃⼰显得可 爱可敬,这⼀必须由我们的⾔谈、举⽌、礼仪等来完成;最后尽量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在对⽅的⼼中留下深刻的第⼀印象,这种印象会左右对⽅未来很长时间对您的判断。

2、近因效应,、近因效应,表现为⼀个⼈或⼀事物最后给⼈留下的印象有很深刻、很强烈的影响。

是⼼理学家卢琴斯通过连续实验得出的结论 【案例】多年不见的朋友,在⾃⼰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个朋友总是让你⽣⽓,可是谈起⽣⽓的原因,⼤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种近因效应的表现。

3、晕轮效应 ⼜叫光环效应,是指由于对⼈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较深刻、突出,从⽽掩盖了对这个⼈的其它品质或特点的现象。

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亮形式的光环⼀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首位效应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首位效应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首位效应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效应】首位效应第一印象效应本文话题:第一印象效应健康养生心理学心理学家心理活动效应信息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洛钦斯实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A. S. Lochins)1957年以实验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存在。

他用两段杜撰的故事做实验材料,描写的是一个叫詹姆的学生生活片断。

这两段故事描述的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性格。

一段故事中把詹姆描写成一个热情并且外向的人,另一段故事则把他写成一个冷淡而内向的人。

两段故事分别列于下方:詹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走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

詹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边等待着店员对他的注意,一边和一个熟人聊天。

他买好文具在向外走的途中遇到了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打招呼,后来告别了朋友就走向学校。

在路上他又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子,他们说了几句话后就分手告别了。

放学后,詹姆独自离开教室走出了校门,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阳光非常耀眼,詹姆走在马路阴凉的一边,他看见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天晚上遇到过的那个漂亮的女孩。

詹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詹姆安静地等待着,直到引起柜台服务员地注意之后才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墙边地椅子上喝着饮料,喝完之后他就回家去了。

洛钦斯把这两段故事进行了排列组合:一种是将描述詹姆性格热情外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内向的材料放在后面;一种是将描述詹姆性格冷淡内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外向的材料放在后面;一种是只出示那段描写热情外向的詹姆的故事;一种是只出示那段描写冷淡内向的詹姆的故事。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是两个对立统一相辅相承的概念。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即“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或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A. S. Lochins1957年以实验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存在,他用两段杜撰的故事做实验材料,描写的是一个叫詹姆的学生生活片断。

一段故事中把詹姆描写成一个热情并且外向的人,另一段故事则把他写成一个冷淡而内向的人。

他将不同组合的材料,分别让水平相当的中学生阅读,并让他们对詹姆的性格进行评价。

研究证明,第一印象对认知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主要是获得了对方的性别、年龄、长相、表情、姿态、身材、衣着打扮等方面的印象,以此判断对方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

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们普遍具有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之后的系列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影响着人们对他人以后的评价和看法。

而在首因效应中,对情感因素的认知常常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们通常都喜欢那些流露出友好、大方、随和情感的人,因为人们都需要获得他人关注和尊重。

社会心理学家艾根在1977年研究发现,人们在相遇之初按照SOLER模式来表现自己,可以明显增加他人的接纳性,使得在对方的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第一印象。

具体是由五个英文单词的开头字母拼写的专用术语,其中:S表示坐姿或站姿要面对别人;O表示姿势要自然开放;L表示身体微微前倾;E 表示目光接触;R表示放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

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他个性特征,不管暴发户怎么刻意修饰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总会在不经意中“露出马脚”,因为文化的浸染是装不出来的。

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以貌取人”,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三国演义》中凤雏庞统当初准备效力东吴,于是去面见孙权。

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几分不喜,又见他傲慢不羁,更觉不快。

最后,这位广招人才的孙仲谋竟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于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

众所周知,礼节、相貌与才华决无必然联系,但是礼贤下士的孙权尚不能避免这种偏见,可见第一印象的影响之大!
无独有偶,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

当朋友愤怒地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

”虽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因而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