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0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 讲义

合集下载

第10讲++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轮通关】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讲梳理

第10讲++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轮通关】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讲梳理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明朝的民族政策
北面:鞑靼、瓦剌 重修 明中后期,两次突破长城 深入内地,包围北京; 还曾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 明英宗(土木之变) 1571年,鞑靼首领 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 朝 (隆庆和议);双 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 (互市)。
东北:女真各部 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 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
司礼监权重,出现 宦官专权
不断加强的产物。
④ 改革科举制 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写作时必须遵循程朱理学的有
关解释,行文格式一律固定为“八股文”。
思考2:中央政治制度变化的影响
明 ①废除宰相, 朝 权分六部

治 ②设置内阁

度 ③宦官专权 的 特务政治

化 ④八股取士
利:加强皇权,防止权臣专权;使 中央集权得以加强,巩固国家的 统一社会得以稳定
六、清朝统治危机的出现
1.(1)内部危机——人口的增长
明清时期人口增长情况对照表
明洪武26年 0.70亿
明万历28年 清康熙39年
乾隆59年 道光20年
1.97亿 1.50亿 3.10亿 4.10亿
(2)内部危机——农民起义
(1)原因 ①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②人口基数比较大,人口统计范围扩大。 ③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大量种植。 ④赋税制度的变革放松了对人口的控制。 (2)影响 ①给清朝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资源 危机,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②使得大量的人口为了生存而转向工商业领域, 促进了清朝工商业的发展。
都指挥使司
军政
按察司
监察、司法
二、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
西 洋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2020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10讲明清时期的政治课件(81张)

2020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10讲明清时期的政治课件(81张)

(2)影响 积极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发展与巩固。 ②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 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在 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消极影响 ①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 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解 读
密折制度
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
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朝,进一步扩大于雍正朝。上奏人撰写奏折不得泄密,不
经任何机构、人员,直达御前。这种方式既快速又保密,使皇帝能更直接地
获取信息,提高了宫廷决策效率,有利于君主集权,也加强了对官僚机构的
控制。

1.比较宰相制、明朝内阁制、英国内阁制
【图解历史】 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图
【教材补缺】 清代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和“文字狱” 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议政王大臣会议 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南书房的设置: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 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实际上是参与机密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 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 集权于皇权。 “文字狱”: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从其作品中 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文字狱严重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科学文化 的发展,是封建专制主义日趋腐朽、没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
中国古代史 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的政治 课件-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明清时期的政治 课件-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民族 通过战争、和议、册封、设置机构等多种措施,中央政府加强了 关系 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对外政策从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 对外
系的产生与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我国沿海地区遭到外 关系
国势力尤其是西方势力的侵扰
课程标准
核心概念
必修: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 内阁、票拟与批红、
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工场出现,商帮产生,经济总量仍 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封建政府执行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 经济 政策,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转型,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潮流 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市民文化兴起; 思想 带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潮产生,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 文化 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西层级:省、府、县三级。 (2)制度变化:明初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__布__政_使__司_____、 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 省之权。【链接选择性必修 1 第 1 课】
3.社会治理【链接选择性必修 1 第 16、17 课】 (1)明朝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的专门机构
4.法律与教化【链接选择性必修 1 第 8 课】 法律: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司法实践重视“__例____”,开 律例结合 创律例合编体例 教化: 明后期,乡约宣讲“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儒学 约律结合 士人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
5.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链接选择性必修 1 第 5 课】 (1)官员选拔——科举考试:分为__乡__试____、会试与殿试三级。考试从 四书五经中命题。
级管理的变化,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 白 银 货 币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山东一轮复习课件: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山东一轮复习课件: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故B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 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故C项错误;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原因在于废
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故D项错误。 A
解析
关闭
答案
第一单元
命题规律 考题扫描
第4讲
真题体验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7-
名师点评本题素养立意明显,以明初和明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的 变化考查时空观念;材料情境比较新颖,涉及学生比较陌生的宦官 专权,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延伸,提升了思维层次。备考时要特别注 意中国古代史上君主专制的异化现象,如监阁互制、外戚干政、阁 臣擅权等,适当对其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5-
2.(2014山东,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 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关闭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题干强调的是地方行政区划而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第一单元
主题一 主题二
第4讲
真题体验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15-
【史论形成】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 (1)缺少名分:从明成祖开始,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 内阁,但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谁也不愿从皇权中拿 出一部分权力给阁臣分享。所以内阁始终未能成为法定的中央一 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2)权力不稳:明代内阁权力不稳定,对一般阁臣来说,由于基本上 都是文学侍从之臣出身,入阁后权力的大小,只决定于票拟被采用 的情况,所以呈现为不稳定,没有保障,没有连续性。

2020年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020年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消极方面: 通过分封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用宗法血缘关系维系的政治军事 同盟,各诸侯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王室 实力一旦削弱,就必然形成诸侯割据局面,危及统一和安定。
返回
2.分封制对后世社会的影响 (1)分封制影响着后世皇权专制和皇权至尊的皇族分封体制。 (2)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的政治控制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纽 带,加强了各地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人们的心理认同,从而进 一步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3)分封制使中华文化在整体传统文化格局下形成了各具 特色的区域文化。如我国各省份的简称有些就来源于分封制下 的封国名称:山西简称“晋”,山东简称“鲁”等。 (4)分封制对中国的风俗文化影响深远。如中国的很多姓氏 来源于古代的封国或封地名称,如姓氏中的齐、鲁、赵等;战 国时秦国与晋国曾联姻,后世就以两家联姻称为“秦晋之好”。
(5)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 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 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6)宋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 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枢密使,分割宰 相的军权。
(7)唐朝中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地
分封制 具有重
莫非王臣”的华夏国家②……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史上具 治秩序 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③,主要是在上层统治者的宏观政治 的稳定
要 的 历 决策下④,分封同姓、异姓诸侯来巩固国土,建立起一个 分封制
史意义 大小相系、上下藩屏的全国统治网络⑤,进而演变成一 在民族
“宏观政 治决策” 说明分封
种……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⑥。……总 融合方 体来看,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 面起了 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⑦。 一定作

(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案

(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案

1-6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368——1840)——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富源县第六中学---张导勇【考纲要求】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考情预测】本专题明清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兴起之时,东西文明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趋向,并最终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立足于明清史,既可以考察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及走向衰落,又可以考察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

从高考命题趋势来看,明清时期是高考的一个命题热点,史论结合的材料题是这一部分的重点,所以应加强材料性题目训练。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废丞相,权分六部;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了解明朝内阁制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的影响。

培养学生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了解明清经济发展的特点;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的原因。

(3)了解王阳明的心学;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1)开展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论从史出”的历史科学素养。

(2)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认识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名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的重要性和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表现。

《金版新学案》高三历史一轮 第10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和经济课件

《金版新学案》高三历史一轮 第10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和经济课件

• [归纳概括]明朝专制制度加强的主要影响 • 1.废丞相,权分六部。这一措施解决了君权与相权之间的 矛盾,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历时一千多 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 • 2.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官吏的监视和对人民的镇 压。这一措施具有独创性,表明皇帝对自己的统治缺乏信心。 厂、卫是极端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 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
• 1.(2009年南通部分学校高三调研试卷)据史料记载,明太祖 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 “金榜题名者快活。”有的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朱 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回答说“畏 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委以重任。朱 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 •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 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考点 要览
考纲导航
热点链接
明清时 期 的 ①与蒙古、新疆及西藏地区 民 的关系;②改土归流和台 族 湾府的设置;③清朝的疆 关 域;④郑和下西洋及华侨 系 与南洋的开发;⑤戚继光 和 抗倭;⑥葡萄牙殖民者租 对 占澳门;⑦郑成功收复台 湾;⑧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外 关 系 明清时 ①科学技术;②进步的思想 期 家;③明清小说;④类书 的 、丛书的编纂;⑤西学东 文 渐 化
• (2)地方上三司分权:①改行中书省为 承宣布政使司 , 管民政、财政。②设提刑按察使司分管监察、司法。③设都 指挥使司分管军政。 • (3)分散军权:①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②五军都督府有 统兵权, 兵部 有调兵权,互相牵制。③遇有战事,皇帝 临时任命将领。
• 3.《大明律》:内容集中,条理分明,增加了经济立法; 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 4.特务统治的加强:设 锦衣卫 和东厂、西厂,由皇帝直接 控制。 • 5.八股取士:从四书、五经中命题,禁止个人见解;文体 有严格规定,分为八个部分,称“ ”。 八股文 • 6.“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燕王 朱棣 起兵夺取 皇位,史称“靖难之役”。1403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 1421年,北京城全部主体工程建成,迁都北京称为京师。

高三历史总复习 明清时期的政治

高三历史总复习   明清时期的政治

东 岛 岛 岛
二、清前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康熙政绩 清前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康熙政绩
1.平定三藩,消除地方叛乱 平定三藩, 收复台湾, 2.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 3.平定准噶尔分裂叛乱势力 4.收复雅克萨和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收复雅克萨和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1689年签订 5.尊重各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 尊重各民族文化,
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 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人才 ,;恢复开科取士 尊重喇嘛教;多伦会盟; 尊重喇嘛教;多伦会盟;册封四大活佛
北接西伯利亚 西北达巴尔喀什湖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 西跨葱岭 临 太 平 洋
清朝行政区划: 清朝行政区划: 18个省 18个省 5个将军辖区 2个办事大臣辖区
明太祖朱元璋
安徽凤阳人, 安徽凤阳人,年号 洪武。 洪武。葬孝陵
废中书省和丞相、 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皇帝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全国 军队
一、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1.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建立内阁制度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1)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 明太祖废丞相,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9 14日至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9月14日至 21日 21日,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奏章 207件 411事 以致于“星存而出, 207件,411事,以致于“星存而出, 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 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 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人主以一人御天下, “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 臣”。
军机垫及御用文房四宝
一、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1.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建立内阁制度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一、明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中枢机构:废丞相,设内阁 (1)宰相制度的废除(2)内阁的出现①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

②过程③评价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

2.地方行政制度——三司分权,设立督抚(1)内容:明代仿效宋朝中央对地方的集权制度,地方最高层级的省(布政司),设三司使以分其权:布政司的布政使管民政、财务;按察司的按察使掌刑法;都指挥使司(都司)的都指挥使掌兵务,调兵则由中央。

(2)作用(3)演变:明中叶后又设文官总督、巡抚,职权在三司之上,代表中央到该地区直接节制三司,统一征调军队、军粮物资,集中指挥。

明代的督抚,还不是以省为单位的固定辖区,具有临时性,多担任军事方面的职责。

教材补缺1.特务统治:明代为了确保臣下绝对忠心,利用特务手段侦察臣僚私下言行,设立厂卫机构,监视侦察官民行为,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

2.八股取士: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

明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

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二、清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中枢机构:设军机处(1)背景①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②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③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

(2)设立:办理西北军务,雍正帝时设立。

(3)职能①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

②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4)特点①组织形式特殊,皇帝直接挑选亲信任军机大臣,人数无定制。

②地位显要,本身无独立性,完全听命于皇帝,跪受笔录。

③机构精干,人员干练,办公于内廷,近于皇帝,办事效率高。

④保密性强,便于集权,办理政务迅速、机密,君主旨意畅通无阻,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5)作用①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图解历史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图2.地方行政制度(1)实行督抚制:发展了督抚制的利的方面,使督抚成为按省设置的省级最高长官、总掌权力的封疆大吏,统辖布政使、按察使这两司(清代省级的都司取消),保证了省级重要职权行使的协调性,尤其是总督,节制一省、两省或三省的省级最高武官提督、总兵及管辖区的绿营兵,是清代实施地方要地及边区统治的重要官制设计。

(2)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实行大事集权、小事放权,保持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的政策。

①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兼管蒙古、新疆、西藏行政。

②确立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同时确立驻藏大臣制度(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地区),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③清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

以上做法因地制宜,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

教材补缺1.文字狱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

在清初康雍乾三朝的百余年间,文字狱多达上百起,而且愈演愈烈,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2.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明代户籍制度严密,军民人等出行超过百里,即要在官府办理通行证,关津要隘,时刻盘查。

里甲制度在明清两代都十分严格,城市中以坊、街、胡同编排,县以下乡村设乡、都、保、庄。

各地名称不同,但组织系统直达居民百姓。

乡村的家族也与政权遥相呼应。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选修4)1.巩固统一国家(1)军事上①平定三藩:扫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

②统一台湾:采取攻抚兼施的方针,统一后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③三征噶尔丹:先后取得乌兰布通和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统一国家的疆域。

(2)文化上:崇尚儒家文化,开科取士。

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3)政治上:册封班禅等活佛,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理。

2.维护国家主权(1)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接受谈判建议。

(2)1689年,中俄双方平等协商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中国主权。

3.评价(1)功绩:康熙帝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缔造、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消极:对内加强专制(文字狱、设南书房),对外轻视西方,实行闭关政策,未能紧跟先进潮流,为近代中国落后埋下隐患。

(3)总评:康熙帝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他一生的文治武功,臻于极致,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考点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内阁制明清时期实行,是皇权强化的产物。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约束力。

清初内阁负责处理日常政务,雍正帝设军机处后,演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

针对练1(2018·江西五市八校第一次联考题,3)《清实录》中记载某中枢机构的职责是:“钧国政、赞诏命、厘宪典、议大礼、赞理机务、表率百僚。

”该机构是()A.内阁B.军机处C.议政王大臣会议D.六部答案 A解析材料“赞理机务”反映出该中枢机构的职责是协助处理机要事务。

清朝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初掌握实权的决策机构,故C项错误;六部是具体的执行机构,而非中枢机构,故D项错误。

2.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朝,进一步扩大于雍正朝。

上奏人撰写奏折不得泄密,不经任何机构、人员,直达御前。

这种方式既快速又保密,使皇帝能更直接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宫廷决策效率,有利于君主集权,也加强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1.比较宰相制、明朝内阁制、英国内阁制2.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对明清以前的政治制度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在中央与地方的管理等方面体现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体现了发展。

②专制范围空前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

③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④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逐渐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积极影响①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②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消极影响①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②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严重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考点二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1.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

又称土司改流、改土设流、废土改流。

始于明代中后期,是指将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中央政府派任流官。

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

2.金瓶掣签制度又称为金瓶鉴别,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的制度,1792年正式设立。

该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最终经皇帝批准。

这一制度有利于中央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1.明代地方管理体制(1)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

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合称三司。

三司鼎立,互不隶属,各自听命于朝廷,以加强皇权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2)明朝中期,为进一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开始设立巡抚和总督。

巡抚本为临时差遣带有监察性质,后兼地方军政,也有了相对固定的治所,遂成为一级地方官员。

总督因军事需要而设,后成为一级地方官员,但巡抚与总督都属于中央系统。

(3)明代的三司与巡抚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受制于中央。

三司受中央部门领导,分掌地方事务;巡抚由皇帝直接派遣,统领地方事务。

2.明清对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继承发展(1)继承:基本上继承了元代的行省制度以及土司制度等地方行政制度。

(2)发展①明代: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降低其品秩等级。

地方分权,相互牵制,由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另设都指挥使司主兵政,按察使司主刑狱,三机构互不统属,各直隶中枢,凡遇重大政事便共同商讨。

整顿地方机构统属关系,实行布政使司、府和直隶州、县和一般州三级统属。

②清代:清承明制,在内地设18行省;清行省以下机构大都承明制,但其长官称知府、知县;清代边疆地区政治制度因地制宜,因民族而异。

针对练2(2018·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联考题,5)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

奴儿干都司的设立()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 B解析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它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故B项正确;奴儿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它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是缓解中央和地方的对立,故D项错误。

唯物史观——正确看待“康乾盛世”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

因此,任何一个英雄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时势造英雄”,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统治者励精图治,平定叛乱,收复台湾,挫败沙俄的侵略企图,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开发,奠定了汉唐都难以比拟的辽阔疆域;经济发展,国力强大,人丁兴旺,文化昌盛,这130年呈现的盛世景象,史称“康乾盛世”。

这种盛世建立在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基础之上,从纵向看,它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但这并不能阻止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步伐。

此时,西方资本主义正在崛起,危机在盛世中潜滋暗长。

材料总督巡抚在明代制度下还尚好,因其必有事才派出此等官,并且都带一个都御史的衔。

这就是说,由中央政府都察院的都御史临时派到地方去办事,所办是巡抚、总督等事。

譬如倭寇来了,沿海地方没有总其成的人,就派一个总督或巡抚去,这是临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