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电荷》学案

合集下载

两种电荷导学案【教案】—【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导学案【教案】—【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导学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电荷的定义1.1 正电荷1.2 负电荷第二章: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1 同种电荷相互作用2.2 异种电荷相互作用第三章:静电现象3.1 静电产生原理3.2 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止第四章:电荷的守恒定律4.1 电荷守恒定律的定义4.2 电荷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第五章:电荷的量子化5.1 电荷量子化的概念5.2 电荷量子化的实验证据教学过程:第一章:电荷的定义1.1 正电荷1.1.1 教师通过实验或故事引入正电荷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1.1.2 学生通过实验或故事,了解正电荷的定义和特点。

1.1.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巩固对正电荷的理解。

1.2 负电荷1.2.1 教师通过实验或故事引入负电荷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1.2.2 学生通过实验或故事,了解负电荷的定义和特点。

1.2.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巩固对负电荷的理解。

第二章: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1 同种电荷相互作用2.1.1 教师进行实验,展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现象。

2.1.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规律。

2.1.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巩固对同种电荷相互作用的理解。

2.2 异种电荷相互作用2.2.1 教师进行实验,展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现象。

2.2.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规律。

2.2.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巩固对异种电荷相互作用的理解。

第三章:静电现象3.1 静电产生原理3.1.1 教师介绍静电产生的原因和原理。

3.1.2 学生理解静电产生的原理。

3.2 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止3.2.1 教师介绍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止方法。

3.2.2 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止方法。

第四章:电荷的守恒定律4.1 电荷守恒定律的定义4.1.1 教师介绍电荷守恒定律的定义和意义。

《两种电荷》导学案3

《两种电荷》导学案3

两种电荷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2.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4.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5.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学习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学习难点】:两种电荷的推导【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自然界只有种电荷。

2.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4.电荷量:叫电荷量,简称电荷。

其单位是,简称,符号。

5.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如:、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6.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如:、玻璃、塑料等。

二、课内探究探究点一电荷1、阅读课本32页至33页内容,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小结: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

习惯上我们把带了电的物体叫作。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用带电体接触不带电的物体,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叫作接触起电。

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用带电体靠近不带电的物体,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叫作感应起电。

两物体带异种电荷。

2、认真观察15.1-1并阅读33页内容,完成有关问题:①经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选填“能”或“不能”)吸引轻小物体。

②自然界只有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可用“+”表示。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可用“-”表示。

③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3、电荷量:叫电荷量,简称电荷,用Q表示。

单位是,简称,符号。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⑴、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即带电物体都有的性质。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⑵、用专门的检验仪器。

《两种电荷》学案

《两种电荷》学案

《两种电荷》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了解原子的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本质。

4、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能识别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二、学习重点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摩擦起电的本质。

三、学习难点1、理解原子结构与摩擦起电的关系。

2、识别导体和绝缘体,并理解其导电和绝缘的原因。

四、知识梳理(一)摩擦起电1、摩擦起电的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例如: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2、带电体的性质: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二)两种电荷1、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2、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四)验电器1、验电器的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电荷通过金属杆传给金属箔,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五)原子的结构1、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3、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六)摩擦起电的本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发生了转移。

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

(七)导体和绝缘体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塑料、陶瓷、油等。

五、例题讲解例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一个悬挂着的通草球,发现通草球被吸引过来,但接触后又离开了,请解释这一现象。

解析: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当玻璃棒靠近通草球时,通草球被吸引,说明通草球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前两年已经基本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高三班级将进入全面的总复习阶段,为了协作高三的总复习,以下是我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盼望对您有所关心!《两种电荷》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电荷》是人教版八班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熟悉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觉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化学习电学、理解很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学校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熟悉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熟悉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2.过程与方法●通过试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熟悉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留意观看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爱好,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试验,激发同学主动学习的爱好;●鼓舞同学自己查找资料、培育同学的自学力量,引导同学关注社会、初步熟悉科学及相关学问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用具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索: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假如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消失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缘由是什么?进行新课:1.摩擦起电带电体同学试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看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两种电荷学案.doc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两种电荷学案.doc

(课题名称九年级物理学科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审批人:第周第个执教人:使用时间:20 年月日星期第节班级:学生姓名:组别:课题: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一节两种电荷★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2、知道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3、知道验电器的工作原理;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过程与方法: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和感知电荷间作用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常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摩擦起电实验现象,从而对电荷的探究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学习过程【引入:观看视频一狗狗被主人摩擦】思考显现背后的原因得出摩擦起电的定义:用——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观看微课探究摩擦起电的实质】(归纳总结)1、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的物体,会_______ 电子,从而带电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的物体,会_______ 电子,从而带电2、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3、自然界只有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可用" + ”表示。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

可用"-”表示。

【学生分组实验一用带电体吸引纸屑】(归纳总结)带电体的性质:带电体能够【观看学生进行的演示实验一电荷间的相互作用】-T -R 丁二橡胶棒.橡胶棒玻璃棒玻璃棒(归纳总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异种电荷【通过例题讨论并总结:吸引有几种情况?】(归纳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分组实验: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金属球,观察现象】(归纳总结)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教师演示实验一验电器和导体绝缘体】(归纳总结)导体:导电的物体,例如:水、金属、人体、大地绝缘体:导电的物体,例如:橡胶、玻璃、塑料、陶瓷【通过例题小组讨论: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归纳总结)目标达成★1.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A.库仑B.伏特C.欧姆D.瓦特★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A.用头发摩擦过的钢笔杆能够将碎纸屑吸引起来;B.磁铁能把钢针吸引起来;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着许多细微脏物;D.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衣时,听到轻微的“明辛啪”声,甚至在夜晚能看见火花。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工作原理。

(2)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相关现象;会用原子及其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3)培养学生的利用物理意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两种电荷》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五章第一节内容,本节需要一个课时。

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学生对内容理解好坏,兴趣的产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续内容的学习状况。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及电荷的定向移动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

【教学重点】自然界电荷只有两种电荷的推理确认。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气球、梳子、粉笔、衣服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师生共同欣赏漂亮的夜景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两种电荷》。

(多媒体播放视频——各种漂亮的夜景)教师:这些美丽的图片都离不开什么呀?学生:电。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五章的第一节内容《两种电荷》请大家用5分钟的时间自主学习相关内容并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设计意图:从学生习以为常但又不能科学解释的生活现象入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点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二、新课讲授1、两种电荷(师生共同参与演示实验—通过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的体会物体带电教师: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我们说物体带了电?师生共同演示:用梳子摩擦头发可以使物体带电,用气球也可以使气球带电。

学生总结:物理学中,把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初三物理人教版九年级15.1 两种电荷 导学案

初三物理人教版九年级15.1 两种电荷 导学案

初三物理人教版九年级15.1 两种电荷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了解原子结构对电荷的影响;3.掌握电荷的形成和相互作用规律。

二、导学内容1.电荷的基本概念2.电荷的性质3.原子结构与电荷4.电荷的形成规律5.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三、导学步骤1. 电荷的基本概念电荷是物体内部存在的一种基本性质,我们通常用q来表示电荷。

根据电荷的性质,可以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吸引负电荷,相同电荷之间互相排斥。

•负电荷:吸引正电荷,相同电荷之间互相排斥。

2. 电荷的性质•电荷的数量:用元素电荷e(电子电荷)来表示,基本单位为库仑(C);•电荷的守恒性:物体的总电荷在闭合系统中不变;•电荷的分离性:电荷可以通过摩擦、接触和感应等方式来分离。

3. 原子结构与电荷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原子核带有正电,电子带有负电。

根据原子结构,我们可以理解电荷的性质。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的电荷为正电荷。

•电子云:环绕在原子核周围的电子,电子的电荷为负电荷。

4. 电荷的形成规律电荷形成的规律涉及到物体内部的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电子和原子核的数量和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个物体带有正电荷,是因为物体失去了一部分电子;•一个物体带有负电荷,是因为物体获得了额外的电子。

5. 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遵循如下规律:•不同电荷之间互相吸引:正电荷与负电荷相互吸引。

•相同电荷之间互相排斥:正电荷之间相互排斥,负电荷之间相互排斥。

四、导学小结通过本次导学,我们了解了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学习了原子结构对电荷的影响,以及电荷的形成和相互作用规律。

电荷是物体内部存在的一种基本性质,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我们学习到电荷的数量是用元素电荷e表示,电荷的守恒性以及电荷的分离性。

我们了解到原子结构由原子核和电子云构成,电子云带有负电荷,原子核带有正电荷。

两种电荷的教案

两种电荷的教案

两种电荷的教案第一篇:两种电荷的教案两种电荷教案(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3.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锻炼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动手操作、大胆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教学难点导体中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三)教学过程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笔摩擦头发,笔可以吸引小纸屑,在干燥的天气里,衣服表面容易吸附灰尘。

你有过这种体会吗?问题:笔为什么会吸引小纸屑?衣服表面为什么容易吸附灰尘?1、摩擦起电① 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纸屑,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我们看到,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带电体性质:吸引轻小物体轻小的物体:轻质小球,纸屑,通草球(通脱木的茎做成的小球,质量非常轻)2、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演示实验:①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排斥。

②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吸引。

思考: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什么?总结: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自然界中只有2种电荷。

用绸布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可用“+”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电荷》学案
一、填空题
1、有A、B两个带电体,若A与B相互排斥,而A又与带正电的C相互吸引,那么A一定带电,B与C 一定能相互。

(填“排斥”“吸引”)
2、台式电脑使用一段时间后,为保证电脑的稳定性,需要打开主机箱盖除尘,这是因为散热风扇的扇叶在转动过程中与空气摩擦带上了,可以轻小物体,所以灰尘会附着在扇叶上。

3、如图所示的仪器叫.用带电体接触它的金属球,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两金
属箔片上,两箔片就张开,则两箔片上带的是(填“同种”或“异种”)电荷。

4、如图所示,将塑料绳一端扎紧,另一端尽可能撕成更多的细丝。

用手从上向下捋几次,观
察到细丝蓬散开来,是因为细丝与手摩擦后带上(选填“同”或“异”)种电荷而相互。

5、彩色电视机画面上丰富多彩的颜色是由红、、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电视机屏
幕上容易“沾”上灰尘,是因为屏幕上。

6、现有:①花生油、②铅笔芯、③水银、④塑料盒、⑤铜钥匙等物品,其中属于导体的是,常温常压下属于液体的有。

(均填序号)
7、与丝绸摩擦的A分别靠近悬挂的轻质带电小球B和C,发现B被排斥,C被吸引,则带正电;用久的风扇扇叶上布满灰尘主要是由于风扇旋转与空气发生,带电体具有的性质。

8、通过的方法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上电的现象叫做摩擦起电,实质是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当把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金属球时,发现两金属箔片张开,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9、雷电是云层与大地之间或云层与云层之间的放电现象,放电的两者所带的是______种电荷,云层所带电荷是因______而获得的。

10、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警示:“严禁用塑料桶运汽油”。

这是因为在运输过程中汽油会不断与筒壁摩擦,使塑料桶,存在火灾隐患。

某同学上学途中经过加油站时,闻到汽油味,这是由于。

若把玻璃棒和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接触,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会张开,金属箔片张开的原因是。

11、石墨、玻璃、空气、盐的水溶液等几种物质中,通常情况下属于绝缘体的有;属于导体的有。

12、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孙发现了比原子小的带电的电子,从而揭开了原子具有结构的秘密;金属锡的原子核带有50个元电荷,它的原子核外带有个电子。

二、选择题
13、下列现象中,属于摩擦起电的是()
A.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衣时,会听到啪啪声
B.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越梳越蓬松
C.吸尘器能够把地上的碎纸屑吸起来
D.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许多脏物
14、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说明验电器()
A.不带电B.带正电C.带负电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
15、用细线悬挂着的三个小球,将任意两个小球靠近时都能相互吸引,这三个小球()
A.只有一个带电荷B.肯定有一个不带电,另外两个带异种电荷
C.肯定有一个不带电,另外两个带同种电荷D.三个都带电荷
16、如图是A,B,C三个轻质塑料小球的相互作用情况,若A带正电,则C的带电情况是()A.一定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C.可能不带电D.无法判断
17、如图所示的是A、B、C三个用细线悬挂的轻质小球,靠近时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形,关于各小球带电的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可能A带负电,B带正电,C带负电 B.可能A带负电,B不带电,C带正电
C.可能A带正电,B带正电,C不带电 D.可能A不带电,B带负电,C带正电
18、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所以结果是()
A. 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
B. 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
C. 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
D.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
19、如图1甲所示,验电器A带负电,B不带电。

用带有绝缘柄的金属棒把验电器A、B两金属球连接起来的瞬间(如图乙所示),金属棒中()
A、电流方向由A到B
B、电流方向由B到A
C、有电流但方向无法确定
D、始终无电流
2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 B.铜线能导电是因为在铜线内部存在自由移动的正电荷C.电阻箱不能准确读出连入电路的电阻值 D.验电器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1、中央电视台的“三星智力快车”节目介绍说,蜜蜂飞行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因此蜜蜂在飞行中就可以吸引带正电的花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蜜蜂带负电B.蜜蜂带正电C.空气不带电D.空气带负电
22、a、b、c、d四个通草球的相互作用情况如右图所示,则d球()
A.与a球带同种电荷 B.与b球带同种电荷
C.与c球带同种电荷 D.不带电或与a球带异种电荷
23、下列四组物质属于导体的一组是()
A.人、大地、油B.金属、电木、橡胶 C.石墨、大地、盐水 D.玻璃、纯水、陶瓷
三、实验、探究题
24、我国古代对电现象的认识,是从雷电及摩擦起电现象开始的。

古人的著作里面有关这方面的记载:(1)《淮南子·坠形训》认为:“阴阳相搏为雷,激扬为电”。

其中的“阴”指负电荷,“阳”指正电荷,云层带电是因为云层与空气摩擦使发生转移,这种现象叫。

(2)《南齐书》中有对雷击的记述:“雷震会稽山阴恒山保林寺,刹上四破,电火烧塔下佛面,而窗户不异也”。

“电火烧塔下佛面”是因为佛面的金属膜属于,强大的放电电流通过佛面的金属膜,金属被熔化。

“而窗户不异也”是因为窗户为木制,木头属于,所以仍保持原样。

25、在“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中:
(1)发现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时会相互,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去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之间会相互。

如图16,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2)把其它经过摩擦而带电的物体分别去靠近上面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发现若跟玻璃棒吸引的,就会跟橡胶棒排斥;而跟橡胶棒吸引的,就会跟玻璃棒排斥,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