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式太极拳的练习理论
孙存周传授孙氏拳基本功练法

孙存周传授孙氏拳基本功练法孙存周强调练基本功练要练的准确、坚实、明白。
孙存周把基本功浓缩为无极式、三体式、劈拳、崩拳、单换掌、懒扎衣。
孙存周说:“练技击有三个台阶,第一步是基本功,把基本功练通了,浑身都是拳。
但到了这一步也还是个拳匠。
还不能称师。
第二步是知拍,与人对打,感应确切,应对自如,如是才出得来节奏。
一般人不易做到,到了这一步可以称师。
第三步是拳与性合,遇敌制胜,尽情尽性,喜怒哀乐因拳而出,皆能制敌,则可称家。
如今能至是者极少。
最终至木呐虚无,动静无兆,制敌于不觉中,如家严也。
”孙存周根据自己的切身实践认为,传统武术若得真传是完全不需要添加拳击练习的。
也无需十年、八年才出门。
孙存周认为形意拳比拳击更精简实用。
孙存周自己的实践是仅随父亲苦练三年,便闯荡江湖,未遇敌手。
孙存周认为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出在对基本功的掌握,孙存周还认为,很多名家、大师所以练、用脱节,平时练的东西,对抗时大多用不上。
尤其是一些名家,把拳路都快练成杂技了,看起来很有功夫,但是一打起来,就全没了。
一是对基本功掌握的不准确。
二是实战练习少,距离感差,不知拍。
三是体力不足。
四是意不知毒。
五是志不能坚。
这些都与拳术练习的方法有关。
因此,从这时起孙存周已开始深入系统地研究拳术的教学教法问题。
提出“学习拳术,门派之见,实属万不可有。
然选择拳术,首戒标奇立异。
若二三其志,尤易误入歧途。
但既经选择之后,尤应继循正轨,所谓探骊得珠,贵得其窍。
坚持习练,持之以恒,不特真诠可得,且其成功亦指日可待。
孙家拳的劲是各派拳术中最锐利的,渗透力极强,当你还没有什么感觉时,里面已经受伤。
孙存周教的拳架子更低,其鹰熊合演几乎是贴着地皮练,鹞子翻身的束身几乎是团成了一个球,但不能有低头、猫腰、撅屁股之嫌。
八卦掌走转起来行如奔马,劲力也非常浑厚。
若说孙式拳有明师,刘树林老师无疑是一位。
刘树林是孙存周先生的弟子,因为现在练拳,孙式拳的要领依然无法做到,依然是事倍功半。
孙剑云先生谈孙式太极拳的练法

孙剑云先生谈孙式太极拳的练法太极拳的套路,以倗、捋、挤、按、采、洌、肘、靠八种手法,配合着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四正四隅等步法而编成的.孙式太极拳中,既有形意拳的跟步,又有八卦拳的身法,是冶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于一炉,所以有它自己的风格、特点.因此,研练孙式太极拳,则与研练其他流派的太极拳,有着明显的区别之处.先父禄堂公曾反复训论说:'练拳时,要从其规矩,顺其自然,外不乖于形式,内不悖于神气,外面形式之顺,即内中神气之和,外面形式之正,即内中意气之中.故见其外,知其内,诚于内,形于外,即内外合而为一.'这段话十分精确地讲述了如何练好孙式太极拳的道理.回忆先父的教诲,加上自己几十年研练太极拳的体会,有以下几点粗浅认识.1.太极拳的规矩:孙式太极拳讲究中正平稳.舒展柔和,绝不要跳跃等勉强动作,从起势到收势,各种动作,各种姿势都是相互连贯,一气呵成,使得全身内外平均发展,故有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正因为中正,既不前俯后仰、又不左偏右倚,使得躯体手足上下呼应,内外一体,所以必须有严格的规矩.头为诸阳之会,为精髓之海,为督任两脉交会之点,统领一身之气.此处不合,则一身之气俱失,所以必须不偏不斜,不俯不仰,直立顶劲,要顶头竖项.足能载一身之重,静如山岳,有磐石之稳;动如舟楫车轮,无倾覆之患.左虚右实,不实则不稳,全实则移动不利,容易倾倒,不虚则不灵,全虚则轻浮不稳,故必须虚实相间,方得灵活自然.腰为轴心,居一身之中,维持人体重心的是腰,带动四肢活动的也是腰,所以要刻刻留心在腰际.先父教授拳术,要求极为严格.他要求研练者必须严守'九要'的规矩,稍有不合,立即纠正.这'九要'是:一要塌(塌腰、塌腕);二要扣(扣肩、扣膝、扣趾);三要提(提肛,但不是用意识去提);四要顶(舌顶上腭、顶头、顶手、顶膝);五要裹(裹肘、裹胯、裹膝);六要松(松肩、松胯);七要垂(垂肩、垂肘);八要缩(缩肩、缩胯);九要起钻落翻分明(头顶而钻,头缩而翻,手起而钻,手落而翻,腰起而钻,腰落而翻,脚起而钻,脚落而翻).这些拳法中的规矩,决不是违背自然的,它是从人的生命开始时,便带来的自然本能.只不过这种本能动作,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生活习惯和职业环境等不同程度的潜移默化,于不知不觉中,这生来就有的自然本能动作逐渐消失了.于是,人们又根据后天的自然规律走向老化,衰亡…举例说,练拳时要注意'舌顶上腭',这种动作是人生即有的,并不是什么发明创造.请观察一下初生的婴儿或襁褓中的小儿,无论他们在熟睡时或清醒时,舌尖都经常本能地顶住上腭,这自然不是谁教了他们才这样做的,如此等等,如手.足.胯…一切动作也都似拳中的规矩.可是小儿长大之后,这一系列的动作,就无影无踪地消失掉了.练习太极拳,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把从天然本能中有的动作,再使它回到天然本能中去的复原方法.这也是练习太极拳,使青春健康常在的奥秘.所以,练习太极拳,必须严格讲究规矩.2.太极拳的调息:练习太极拳要心静调息,才能获得好处,经常保持思想集中,不开小差,经常保持正常呼吸,每次呼吸都要细而深长,直贯丹田(腹式呼吸).古人常讲'凝神于此,元气日充,元神日旺,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行步轻健,动作不疲,四体健康,颜色如桃李'.由此可见,练拳时气息的重要.呼吸是人们从娘胎中带来的本能,而练太极拳的呼吸,正是需要这种本能的自然呼吸.练习太极拳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调息(一呼一吸叫息).调息的方法是:呼吸时,不着意、不用力,绵绵若存,似有似无,一任自然.舌要顶上腭,用鼻孔呼吸,嘴要虚合,不要张开.要注意心肾相交,心中意志,下照海底,海底之气自下而上,与神意相交,归于丹田之中,运贯全身,畅达四肢.先父禄堂公常讲:'吸气时,由涌泉过会阴上达顶门,呼气时,只有息息归脐,每一举手投足,分布全身的四正八柱等筋脉,都要协调合作,不呈散乱,所以能开合伸缩,力达掌心,运劲如抽丝,两手似扯绵.'古人认为脏器的病因是:悲哀则肾病,喜乐不均则肺病,忧愁不解则脾病,怵伤思虑则心病;盛怒不释则肝病.这就说明了百病皆生于气.所以,练太极拳是以调息方法为主要目的.在练太极拳时,要记住拳法中的口诀:'心定神宁,神宁清静,清静气行.气行则神气相通.'在练太极拳时,不可越出一个'中'字,即使在行住坐卧时,亦要不离开这个'中'字,若能悟透这个'中'字,便掌握了自己的重心,重心不失,呼吸就能保持正常,呼吸正常,才能百脉通畅.所以守中就是做调息功夫,就是祖国的吐故纳新的导引养生方法.庄子说:'真人呼吸以踵.'是做调息功夫的一种方法,太极拳的调息方法,亦是要呼吸以踵.3.太极拳的摄心入静:前面谈到练太极拳调息的重要,就是说要练好太极拳,要保持练习太极拳的功效,就必须消除一切影响呼吸不正常的因素,首先就是要'锁心猿,拴意马',摄心入静.摄心入静的方法,不是要用意识去强制执行,而是要从其规矩,顺其自然,才能消除一切杂念,只有一切杂念消除之后,才能使得呼吸正常,故千万不可有意使气.先父曾教诲说:'有心御气,气反奔腾.'古人也讲:'气不可御,御气则滞.'由此可见,'入静'与'调息'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息息相联的.用什么办法入静?就要遵照'八要'去做.这'八要'是:'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静,清静无物.无物气行,气觉行象,觉象绝明,绝明则神气相通.'特别是在开始站无极式的时候,要力求身体内外的中正和顺,做到心平气和,使得呼吸正常,绵绵若存,不粗不暴,而且能够做到息息归脐,这样就有了身心恬静的感觉,努力研练不辍,自然会感到百脉充和、四体轻健了.4.孙式太极拳的套路练习:练习太极拳要柔不要刚.柔并不等于软.练太极拳的用力,是用自然的力,决不是咬紧牙关、屏住呼吸时用的力.它是一种顺中有逆、逆中有顺的自然力,是一种'气与力合一'的力,也是一种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的力.祖国医学和气功,均以肾为'命门'.据从现代医学解剖学了解到,命门的部位近于肾上腺部位,.肾上腺有调节各元素的代谢作用和电解质平衡作用.如果这样物质的代谢作用和平衡作用发生混乱,就要造成疾病甚至死亡.人们能维持生命,主要依靠肾上腺的功能,所以,肾上腺又称之为'生命之源'.练太极拳的初步功夫--练精化气,就是加强肾脏统治力量.但是.肾脏与其他脏腑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决不可单独分割对立,而是统一不断变化的生理活动,大致不出乎伸缩开合.阴阳顺逆.动静虚实.练太极拳的套路时,有三个阶段、三层意思.第一阶段、初层意思:在练拳时,好像自己整个身子沉入河水之中,两足犹如陷入于泥,两手及躯体的动作,都像遇到水的阻力一般.第二阶段、第二层意思:总的感觉仍如第一阶段的意思,只是两足似已不在淤泥之中,能够浮起,如善泅水者,能浮游自如了.第三阶段、第三层意思:好像整个躯体已钻出水面,身体感到格外轻灵,两足似在水面上行走一般,又好像只要心中稍一散乱,即恐下沉的意思.如练到这种程度,说明其套路,已有一定功夫了.练习套路,必须要按照拳路的四正四隅,做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等种种动作,内脏各器官配合,起着平均发展.使其外长一寸、内长一寸、一动百动等作用,千万不能局限于身体的任何一部分.只要做到气机通畅,心息相依,就是动中求静,那么一切杂念就不会产生了.这样,大脑皮质和植物性神经的负担减轻了,精气充沛了,从而达到了祛病延年的效果.另外,孙式太极拳具有架式高.步法灵活、敏捷的特点,这对于研练者的膝关节,是十分有益的.大家都知道,凡武术运动员由于高强度训练,往往造成膝关节的损伤,有些甚至是严重的损伤.而造成这些损伤的因素,不外套路中有大起大落、跳跃翻腾、单重架式过多等等原因.而孙式太极拳的架式高.步法活的特点,恰恰能使受伤的膝关节得到保护和恢复,自然也就没有损伤膝关节之担心了.在套路练习取得功夫后,对练也就有了很好的基础,因为对练推手亦不外:倗、捋、挤、按、采、洌、肘、靠八法,基础扎实,就能自如掌握分寸了.5.孙式太极拳推手的练习通过套路的练习,有了一定的功夫后,便可进行对练.套路的单独练习,叫做知己功夫,对练(推手)是知彼功夫.但是对练必须有很好的套路的功夫,才能施之于用.对练要每日按照倗、捋、挤、按等手法去练习.倗时用臂;捋时用掌;挤时用手背;按时用腰;倗要撑;捋要轻;挤要横;按要攻.推手时,不可执着成法,要机动灵活,要集中自己的思想,掌握着自己的重心,窥定对方的身手,或粘或走,或刚或柔,伸缩往来要上下相随.或如粘住对方的意思,或如似挨非挨的意思,灵活运用,切忌呆滞,更不能努气用拙力,要在不即不离中求玄妙、不丢不顶中讨消息.要用捣虚法,使得对手失其重心,即所谓'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但是捣虚之法,务必判断好对方之来力.对方直出时,必然没有横力,我搬其横,对方横出时,必没有直力,我截其直;对方上出时,必无下力,我挑其下;其下劈者,必无上力,我打其上…总之,要做到不离粘、连、黏、随,不可犯顶、丢、偏、抗之弊病.在推手时,没有僵滞力,就减少了对方的可乘之机,而只要对手一旦出现可乘之机时,就以'三体式'集中于一点的劲力,发放出来,挫败对手.这也是孙式太极拳:身势较高、步法灵活、动作连贯的特点.。
孙中华太极拳文章

孙中华太极拳文章
孙中华太极拳,是以孙氏家族为代表的太极拳之一,也是被公认为是太极拳中最优美、最流畅的拳法之一。
孙中华太极拳以柔化刚,以静制动的思想为核心,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通过长期锻炼和实践,帮助人们提高身体素质和精神境界。
在孙中华太极拳中,注重内功修炼,强调“内圈”功夫,即通过呼吸、调理、精神集中等一系列手段,达到调和人体内外,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同时,还注重“外圈”功夫,即拳术的练习,包括起势、缠绵、粘连、化势等招式,这些招式要求身体灵活,动作流畅,相互配合协调,形成一种极具美感的拳艺表演。
孙中华太极拳的练习可以分为基本功、套路和推手三个方面,基本功包括站桩、呼吸、放松等,套路则是以一定的编排顺序演练各种招式和动作,推手是对练,通过击打、推挤、化势等动作进行配合练习,提高太极拳的技能和应用能力。
总之,孙中华太极拳是一种综合性的拳术,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还可以帮助人们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是一种受到广泛欢迎的健身运动和文化传承。
- 1 -。
第四篇孙氏太极拳十六句要诀浅释

I太极|||mil 第四篇孙氏太极拳十六句要诀浅释关于太极拳的大道理以及练拳的基本规矩就是前面提到的孙禄堂先生所揭示的“中和”要则、“极还虚之道”以及“三害”“九要”、16句要诀等,这是指导一切拳学的指南,在此无须赘言。
关于”三害””九要”在孙禄堂先生的《八卦拳学》中已有介绍,这里不赘。
下面重点介绍16句要诀:中正平稳、虚实分明、顶抽沉提、十字松开、周身对应、整肃通散、劲藏身后、圆活舒展、内外如轮、呼吸自然、开合有序、起落螺旋、沾粘绵随、裹翻崩断、顺逆互寓、神意贯穿。
16句要诀属于入门初级阶段的法要,所以十分重要。
1、中正平稳:这个在前面已经提到过,这里还要做些说明,因为这是基础,而且常常被研修者忽视。
中正指的是两件事,其一指虚无的状态。
其二指身体的意轴。
什么是身体的意轴?就是从无极式中身证出来的身体中线,中线即意轴。
行拳时,身体的竖向是通过意轴上下沉吊,横向是通过意轴八方散开,二者合成一个无边际的球意,浑圆一体。
如果在无极式上没有下功夫,对身上意轴就体会不到,在走架中就不能身知自己的中线,一切动作都失去了参照,练拳不入正轨。
所以孙禄堂先生说无极式是孙氏太极拳的根,道理就在于此。
但意轴不是能刻意求得的,需要以无极式为门径逐渐感知,是逐渐油然而生的身知。
网络上有一张孙禄堂先生与完县国术社学员合影照片,孙禄堂先生端坐中央,在孙禄堂先生左手边站着的是齐公博先生,那么多人站在孙禄堂先生周围,唯齐公博先生的中正空灵之象最为明显。
真正做到了沉吊散开、支撑八面、清虚独立、浑圆一气。
这不是能做作出来的,完全出自自然。
话说回来,身上有了意轴的感觉,才能进一步体会沉吊散开,全是用意,通过以意轴为枢,使周身的意气沉吊、散开,逐渐达到浑圆状态,身上有了这个状态才谈得上太极拳的劲。
所以太极拳找劲,不是上来就从四肢上找,上来从四肢上找,即使自以为找到了点什么,可以肯定找到的一定不是太极拳的劲。
这里涉及一个现象,就是为什么练太极拳初级阶段要动作舒缓?舒缓不可做作,不是故弄玄虚给人看的,而是在行拳时通过意轴上下沉吊、四周舒散周身的意气,不得不悠然舒缓。
孙式太极拳的行功练法

孙式太极拳的行功练法步行时,头要虚领顶劲,下颌微收,目光平视,不仰不俯,脖子轻轻上拔,使衣领轻轻贴于脖颈皮肤。
胸部不挺,自然放松;两肩松沉,肘下撑开,腋下空,似夹一个鸡蛋;手臂放松,自然摆动。
迈步松胯,浑身放松,轻得感觉全身除脚之外没一点分量。
脚落地时五趾抓地,往地下使劲,以便地面给我们一个反作用力。
后脚跟更要实,这就是人们所谓的“有根”。
神意在后脑勺、呼吸坦然。
步行时,头要虚领顶劲,下颌微收骑车时,主要是心静体松,两手握把不宜太紧,松松握住即可,如同我们练太极剑。
松肩坠肘,上体随车形自然放松,不撅臀塌腰。
两脚在蹬车时意念为一虚一实,虚实互换,如打孙式太极拳时两腿重心的转换。
目光要前视,不可低头,用余光看路面。
坐时,可练习内功,以调心、调气,培养内气。
具体做法为,两腿屈回,大腿放平,两脚踏实,顶头松胯,鼓命门、小腹和后腰,含胸拔背,意守丹田,排除杂念,闹中寓静。
卧时,可默想孙式太极拳套路,以意行拳,用手带领内气在体内旋转,修炼内功。
由于我们工作繁忙,一天抽不出长时间去练拳,就可以靠行走,坐卧来进行补充,同样可以达到防身健身的目的,甚至效果比平时练拳效果更好。
它可以对练习孙式太极拳进行总结和体会。
立时,如站桩功,会产生太极内功。
工作中少坐着,虽然坐功对练太极有好处,但站功对腿部力量的产生、对地面反作用力的感受和内气的产生更有好处,比坐着更好。
因此,工作时可尝试站着办公、打电脑。
当然,站着也不是随意的、要两脚叉开,形成圆裆;头上顶,下颌内收;浑身放松,轻无分量;脚趾叉开,往下踩,涌泉穴空,后脚跟要实;肩下沉,肘下撑,腋下空;气下沉、腹腰鼓胀。
孙式太极拳修炼如何“放松”?如何“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这里介绍“十六关要领”内功修炼法,爱好者可实证一试。
孙式太极拳“十六关要领”内功修持法孙式太极拳传统理论“十六关要领”是:“蹬之于足,行之于腿,纵之于膝,活泼于腰,灵通于背,神贯于顶,流行于气,达之于掌,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浑噩于身,全体发之于毛。
孙氏太极拳练与用

孙氏太极拳练与用孙氏太极拳的好处是非常多的,生活中我们要经常练习对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练习孙氏太极拳。
那么孙氏太极拳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店铺为您整理了关于:孙氏太极拳练与用。
欢迎阅读!孙氏太极拳练与用孙氏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孙氏太极拳也是许多人都非常喜爱的,不仅有着非常好的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有利心情开朗。
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前辈综合形意、八卦、太极三家之所长而创。
拳意述真中,孙先生曾引用郝为真、陈秀峰二人之言,谈及太极的体用之道。
下面我结合自己所学所悟谈一谈太极拳的基本练法。
孙式太极与其它门派太极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身法的提高。
甚它太极要靠较大的步法、较低的身形来蓄劲、发劲。
一旦实用,招数全变。
而孙门弃大架不用,采取极为接近实战的高身法应敌,如此一来克服了历来太极体用不能兼备的弊病(也就是人前练一,套,人后练一套,套路与散手脱离)。
但是,身法提高了,劲力就会相应减少,于是孙先生首先在步法上加以改造,采用进步必跟、退步必随的活步,这是近百年来的创举,又与实战接近了一步;其次,孙门还特别讲究通过单练站桩来增加内力,做到脚下有跟,敌人一触即飞,克服架高难以发力的问题。
孙式太极的练法上有三层功夫(水下、水中、水面)之说,实际上是运用内劲之法,人之力产生于足底,通过腰脊,运行至手指。
孙式太极求劲,首先是将站桩所得之内劲,直接运用到周身,要将周身与空气的阻力感练到如同在水下行走一般;之后在求得整劲的前提下,着重练腰的中枢作用,也就是求上半身与下半身的阴阳分合之感,最后练到身如行走水面,是身法上极轻灵、内劲的运行也无迹可寻,与人接手,别人找不到我的点,而我则可以用身体的任何一点重创对手。
这种练法,实际上就是形意的三层功夫。
孙式太极在练习时,要注意单式,而且要左右演习。
孙门武学重中和,重视人体的平衡发展,形意是左右单练,八卦左旋右转,惟独太极是一套拳。
它种太极是从左往右,手往左右运行,而身体基本上是朝前方,顶多是脸转一下。
孙式太极拳练习要点

孙式太极拳练习要点太极拳现如今发展的已经越来越广泛,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更加的热爱。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式太极拳练习要点。
欢迎阅读!孙式太极拳练习要点1、自然、无为、放松自然:即顺随,不紧张;无为:即不用后天之力,不强求;放松:即不用滞力。
孙式太极拳练习要点2、虚空、无意、入静虚空:即练功时身心浑沌如一,与虚空等,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万念皆空,空之又空;无意:即摒除后天杂念,洗心涤虑,返往先天本性;入静:即心神宁静,恬淡虚无,静若止水,绵绵密密,心息相依,轻飘飘如缕缕青烟,游游荡荡似腾去驾雾。
孙式太极拳练习要点3、提肛、踏地、圆背提肛:即缩住肛门,按卦理言,是捕巽之下断,可通任督引来心阳下照,温开寒冰十八层,逆返先天,九转还元,得丹大法;踏地:即双足十指踏地面,使涌泉空虚,导丹田之气下达,则下元实而生根,生根则神气正;圆背:可使督脉放松,利于周天运行,使涌泉之气上达。
孙式太极拳练习要点4、舌顶上腭、百会领气、气贯指尖舌顶上腭:即补兑上缺,使任督二脉畅通无阻;百会领气:乃虚静生神之要,可免静则昏睡之弊;气贯指尖:即结合百会领气,可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升降出入,气机和畅。
孙式太极拳练习要点5、收腹填腰、气归丹田收腹填腰:可使身体返还先天原状,便于任督二脉通达,真气运行;气归丹田:使上身虚灵,虚灵则神旺,且使下元充实。
孙式太极拳练习要点6、头正、心正、身正头为元神之府,心为君之官,身为人之本源。
练功时达此三正,杂念自然消除,入静运气,寂定归位,乃防止出偏之根本大法。
练功时要做到以上要点,上功足矣。
拳经云: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待至肩松、身活、步稳,然后镇头领气,以卫其力,力顺气自通,气通力自重,以此修炼,至其纯熟,手、眼步一致,心神气相通,自能达到自然而然之妙境矣。
习练孙式太极拳的要领是什么

习练孙式太极拳的要领是什么现在很多人喜欢练习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健身运动,不过不同派系的太极拳注重的要点不一样。
孙式太极拳是以柔性化为其主要特征的,下面大家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下孙式太极拳的习练要领吧!孙式太极拳的要领孙式太极拳的姿势、动作,都有一定的要领,并各有其意义。
头:头要上顶,但不可用力。
下颏自然收敛,头项正直,精神贯注。
全身松开,顶、蹬、伸、缩皆用意,而不用拙力,心自虚灵。
即所谓虚灵顶劲。
口:口要虚合,舌顶上腭,用鼻呼吸。
肩:两肩务要松开,下垂。
切忌耸肩,否则气涌于上。
腰:腰必须塌住。
因腰是全身动作之枢,力量之源。
人之旋转、进退、虚实变化全靠腰劲贯串。
腿:两腿弯曲,务必分清虚实,即身体重心要放在一腿上。
如身体重心移于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
反之,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分清虚实为太极拳之要义,运动起来转动轻灵。
否则迈步重滞,易为人所牵动。
胸:胸要含蓄,不可挺出。
胸含则气沉丹田。
胸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漂浮,为拳家所忌。
胸含则气贴于背,力由脊发是为真力。
以上即所谓含胸拔背。
肘:两肘要向下松垂,两臂自然弯曲。
即所谓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之意。
手:五指张开,塌腕,虎口略圆,手心略内含,如抓抱一圆球之状。
呼吸:所谓气沉丹田(脐下三寸处),就是指深长之腹式呼吸。
但切勿用力往下医气,一定要使呼吸纯任自然。
意与力:太极拳的特点之一是用意不用力。
因太极拳要求用活力,全身要松开,不使分毫拙力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
要求极柔软而极坚刚,极沉重而极灵活。
意到力到,运用自如。
倘用拙力则迟滞不灵。
力浮于外就不符合太极拳的要求了。
何谓用意不用力,何以活力自生?盖因意之所至气即至,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经络,无时停滞。
久练则真正内劲即可产生。
动与静:气功的静坐是静中求动,拳术是动中求静。
练拳时心要静,精神集中,动作才能圆活。
以上分别论述了运动要领。
但学拳者务必注意太极拳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
所练在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式太极拳的练习理论
1、“三合一拳架”
什么是孙式太极拳的“三合一”,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下吧!
“三合一”是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一,也就是说跳架子就是推手,就是散手,在跳架子时也就同时练了推手和散手。
我在练习中发现拳架的每一式都是推手或散手的精华用法。
因此,我认为,练拳架时勤加体会,天长日久,必有感受,在推手和散手时自然就会运用出来。
孙式太极拳的所有的动作和拳架,都是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的。
准确地说,就是每一个动作都是武术技击的精华全息元,也就是每一个动作包含了无限的可能性用法。
所以说,初学者应该学一些具体用法,但必须明白,绝对不能仅仅限于这几个用法,随着水平的不断提高,应该突破具体用法而达到对全息元的理解,这样,才能理解为什么“无限胜有限,无招胜有招”、“无胜于有”。
2、“孙式太极拳修炼的三原则”
要练好孙式太极拳,必须把握“三原则”,一是高度协调,在孙式太极拳训练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都要全身高度协调,而且身体和心灵也要高度协调。
在孙式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最主要的运动方法就是要锻炼自己身体的协调性。
一旦调性达到高水平,那就会出现德国当代著名学者哈肯的《协同论》中所说的“协调产生新的力量”,在孙式太极拳的修炼中才能产生不可思议的整劲力量。
二是和合凝聚,和合凝聚是一种感觉,从一开始,练习者就应该把握这一点,所有的动作都必须体现和合凝聚。
和即和谐,合即合作,凝聚是力量、感觉、精气神,都要有一种凝聚在一起的感受,绝对不能分散,特别是感觉不能分散。
三是向内收敛,收敛和分散是对立的,所有的动作都产生一种感觉,向内收敛,而不是向外发散。
协调、凝聚、收敛,我认为这就是修炼中国各种功夫,特别是孙式太极拳功夫的根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练成功夫。
3、“打空”解
古拳谱中说“轻比重来重比轻”,又说“打重不如打轻,打轻不如打空”,说的都是
一个意思,高明的打法是打宅。
所谓“空”有两层意思,一是“引进落空”,使对方进入“空”的状态,即对方所有
的力量全部落空,任你千般力,瞬间全落空;二是把对方打空,比如对方一只手过来,我
抓住其手,翻转其手,并托其肘,下压,一个“白鹤亮翅”,对方立刻被打翻在空中。
广义地讲,孙式太极拳的75个招式中的任何一个招式都可以瞬间把对方打在空中,
把对方凌空发放出去。
能同时做到这两点,就达到了“空”的境界。
4、“中正”解
“中正”为阴阳平衡之意,在孙式太极拳的练习中,表现为在任何情况下,身体都不
能失去平衡,重心不能歪斜,身形不能破体,力量不能出身形之界限。
虚领顶劲,肩身正直,不能歪斜;头项正直,不能歪斜;整体正直,不能歪斜。
特别要
注意的是,手随身转,手到身到,手能超越身形之中线。
在推手与散手中,唯有中正,才能保证自己处于顺势,而背势往往因为违背中正原则。
5、论“无为”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其自然,舍己从人”。
在清朝时,许多高手都已经认识到“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拳无拳,意无意,九意之中见真意”,古人的见解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实践中的深刻体会,只有当
练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才能体会到。
我认为,练到十几年后,就会感觉到,已经有一种随心所欲的境界,无所谓练也无所
谓打,练就是打,打就是练,正所谓“无为方能无不为”。
孙式太极拳的训练方法
太极拳既然是拳,就是可以实战的,太极拳之所以能在众多的武术拳种中脱颖而出,
大放异彩,绝不是靠空口说白话,而是一招一式地打出来的。
只是在近代,才淡化了它的
实用价值,而张扬了锻炼健身价值。
这本无可非议,因为文明社会,法制时代,不需要用
拳头来说话了。
但是如果因此而遗失了太极拳最本质的东西,那将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遗失。
太极拳的三重功能:养生、祛病、技击,后者是龙头,是导向,是目标,是最高
层次的体和用,因为它不仅要知己,而且要知彼;不仅要求自己练时把动作做得完满无暇,而且要求在实战中,在对方移动和防守的情况下也能把动作做出来;不仅要求能把动作做
出来,而且要求做得效果好,用在对方的身上能达到预期目的。
总之,以用为纲,纲举目张,我们在练习套路时就会本着高标准、严要求,就不会满足于仅仅把动作完成。
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孙式太极拳遵从老子的哲学思想,从无为而始以达致无不为。
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恬淡虚无达致人之心理、生理适应机能的双重完善。
所谓技击,不过
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当人之身心的适应能力渐臻完善时,自然能适应这种相互
作用,故能产生“不求胜于人,而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的能力。
此话看似深奥,玄之又玄,却大而无当,于拳事无补。
“从无为而始”,这话就不通,要说虚无,干脆连拳也不练,什么都不做,不是更虚更无吗?子日:不知生,焉知死。
这
是说的老实话。
套用之:不知实,焉知虚;不知有,焉知无?要想达到虚无恬淡之境界,还
得老老实实地从一招一式的有为做起。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