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戈武: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

合集下载

太极拳运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太极拳运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太极拳运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综合了历代各家拳法,太极拳运动也有一定的现状与发展。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拳运动的现状和发展。

我国太极拳运动的发展现状太极拳起源于我国古代道家武术,相传由张三丰创立。

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建了陈式太极拳。

经过数百年发展,演变出有代表性的杨、吴、武、孙等一系列流派。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与指导下,太极拳运动重新焕发青春,朝气蓬勃。

1978年11月16日,邓小平题词“太极拳好”,不仅为太极拳本身下了最好的定义,证明太极拳不愧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同时也为普及、推广、发展、提高太极拳指明了方向。

当前,太极拳主要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赵堡、武当等七大流派,当然还有其他分支。

1957年以来,国家先后创编的多套新编太极拳套路,主要有八式、十六式、二十四式、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四十八式和八十八式。

另外,针对不同的门派,又创编了杨氏四十式、陈氏五十六式、吴氏四十五式、孙氏七十三式和武氏四十六式太极拳。

太极拳功法本身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种形式上。

第一种是在理论上有所发展的传统套路。

这些套路,较多地保留了各式太极拳原生态的东西。

第二种是根据竞赛需要改编的竞赛套路。

这些套路比较讲究动作的规范性,注重外在的欣赏价值。

第三种是以太极拳的动作为基础改编的各种艺术套路。

第四种是为了方便学习,为初学者提供的简化套路。

这种种形式,其主流是好的、健康的,大多数分支是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服务的,成千上万的练功者,通过习练太极拳重新获得了健康。

2006年,太极拳被列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一,从宏观管理上看,我国的太极拳运动发展出现良好的趋势。

太极拳运动发展已进人政府的管理范畴。

2011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加快武术段位制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的通知》(武术字[2011]88号),2011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又发布了《中国武术段位制手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编、中国武术协会审定出版了《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

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康戈武先生简介

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康戈武先生简介

康戈武先生简介、习拳回忆录发布: 2009-5-23 09:12 | 作者: | 查看: 27次康戈武先生康戈武先生国家体育总局研究院研究员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科研部主任国际武术联合会传统武术委员会副主任习拳回忆录共和国成立的前一年,我出生在云南省昭通市城关。

引我迷上武术的人,是我的武术启蒙老师。

这位被昭通民众颂为“义侠”的武术家,晚名彭勤(1896-1979)原名耐夫。

彭先生在抗日战争时,历任军职至师参谋主任,后因伤离队回乡。

我8岁时开始到“青官亭公园”广场,跟着随彭老师练武的人群比划。

有一次学练“达摩剑”时,我手中代剑的竹棍不慎飞出,正巧打在彭老师的腿上。

彭老师转身看着不知所措的我,捡起竹棍走到我身旁,一边递给我,一边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回答“康戈武”。

他说:“是个练武的名字。

可是,不能只武无文,要文武双全才好。

”此后,每天清晨彭老师都特意绕道我家,叫着我一起去练武。

休息日,则叫我到他家庭院中与他的儿子们一道学习。

这一学就是6 年。

当时,曾学过彭先生师承于四川宜宾马德胜和朱里先、郑海波、妙承师等先生传留的燕青拳(简称青拳)、五虎拳、八仙拳、梅花拳、八卦拳、犀牛照角、短打、六肘和他创编的“十二连环手”、“八大一掌劲”,以及盘龙棍、纯阳剑、达摩剑、六合单刀、梅花双刀等多种拳械及功法。

在练武之余,彭老师还教我们描红练字、学药疗伤。

给我们讲古代民族英雄的故事。

要我们以“卫国为民”作为习练武术的目的。

1964年,我因在云南省运动会武术比赛中取得多项奖牌,被调入云南省体工队武术队。

在这里,又遇到了两位好老师,一位是沙国政老师,另一位是何福生老师。

此外,还遇上了一个“因祸得福”的机遇。

沙国政老师(1905-1996),是山东荣城石岛人。

沙老师曾拜过多位武术师父。

其中,对他传授最多的是王者政、瞿树珍、姜容樵等名家。

缘此,形成了沙老师泛学博通、技术全面,尤其擅长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和通背拳。

何福生老师(1910-1998),是河南南阳人。

浅谈太极拳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

浅谈太极拳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

浅谈太极拳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动作和哲学理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太极拳的发展现状出发,探讨其未来的发展策略。

一、太极拳的发展现状太极拳源远流长,起源于中国古代,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

如今,太极拳已经成为一种广泛流传的健身运动和武术形式,受到许多人的爱慕和追捧。

以下是太极拳发展现状的一些主要特点:1. 健身热潮: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身运动。

太极拳作为一种低强度、全身运动的方式,受到了不少人的青睐。

许多健身俱乐部和社区组织都设立了太极拳班,吸引了大量的学员。

2. 文化传承: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太极拳也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太极拳,同时也有不少中国太极拳大师走出国门,将太极拳的魅力传播到世界各地。

3. 科学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太极拳也受益于科学研究的成果。

许多研究表明,太极拳对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平衡能力等。

这些科学研究的结果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太极拳的信心,推动了其发展。

4. 赛事和表演: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健身运动,还可以作为一种竞技项目和表演形式。

许多国际太极拳比赛和演出活动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参预者。

这些赛事和表演不仅展示了太极拳的魅力,也促进了太极拳的发展和推广。

二、太极拳的未来发展策略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武术形式,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并实现长期的发展,以下是一些未来发展策略的建议:1. 提高教育水平:太极拳的发展需要有专业的教练和培训机构。

政府和相关组织应该加大对太极拳教育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资源。

同时,太极拳教练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学习和研究太极拳的理论和技术。

2. 创新推广方式:太极拳的传统推广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应该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力量,创新太极拳的推广方式。

三读《陈氏太极拳图说》——序《陈氏太极拳图说》重印本(康戈武)

三读《陈氏太极拳图说》——序《陈氏太极拳图说》重印本(康戈武)

三读《陈氏太极拳图说》——序《陈氏太极拳图说》重印本(康戈武)三读《陈氏太极拳图说》——序《陈氏太极拳图说》重印本(康戈武)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自1933年由开封开明书局出版发行后,引起了武坛广泛、持续的关注。

70年后的今天,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为了适应当代读者的需求,拟于近期内重印此书合订本,并邀我写点导读的话叙于书首。

思之再三,谨将我读《陈氏太极拳图说》的心得概要为泛读、精读、研读,名之为《三读<陈氏太极拳图说>》,与读者诸君进行交流。

一、以泛读明其概要“泛读”,可以理解为泛泛地读,或者说是快速地翻阅一遍。

凭此了解全书的概貌和特色,获取是否值得精读和研读的信息。

原版本《陈氏太极拳图说》分为卷首、卷一、卷二、卷三共四册。

在其后出现的翻版和重印本中,有的将四卷合订为一册。

该书内容可概要为四部分:其一是陈氏太极拳架64势的练法。

这部分所占篇幅最多,是该书卷一、二、三的主要内容。

其二是太极拳的基本理论。

这部分内容,不仅有集中于卷首的阐述太极拳与《易》相融的图文4则和《太极拳经谱》等11篇太极拳论文,还有分散于64势各势练法图说中的拳理和拳诀。

其三是太极拳的文化基础。

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于卷首,包括有40则介绍周易知识的图文和12则介绍人身经络穴道的图谱和歌诀。

其四是阐述陈氏太极拳发展脉络和时人评述陈氏太极拳的文章。

包括辑录于卷首的河南西平(华)陈泮岭《太极拳谱题词》、与温县邻里相望的卫辉汲人李时灿(敏修)序、邻人杜严序和作者陈鑫的自序;附录于卷三的《陈氏家乘》(节录陈王廷以后部份)、《陈英义公传》、《陈仲甡传》、《温县陈君墓铭》、李春熙《跋》、刘焕东《后叙》,另有沁阳杜元化(育万)以订补者名义加入的《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一则。

通过泛读,我们发现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是一部全面介绍陈氏太极拳历史、理论、技术,以及相关知识的专著。

全书有着图说详明、技理交融、以诀示要、适用面广等特色。

浅谈太极拳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

浅谈太极拳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

浅谈太极拳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引言概述: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太极拳的普及,太极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然而,太极拳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太极拳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太极拳发展现状1.1 太极拳的普及程度太极拳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程度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和学习太极拳。

不仅在中国,太极拳在许多国家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成为人们追求健康和平衡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

1.2 太极拳的应用领域除了作为一种传统武术形式,太极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太极拳的招式和动作可以应用于健身保健、医疗康复、心理调节等方面。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太极拳对改善身体健康和提升心理素质具有积极的影响。

1.3 太极拳教育和培训体系太极拳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

在一些地方,太极拳教育已经被纳入学校的体育教育课程,成为学生们学习的一部分。

然而,在一些地方,太极拳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仍然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二、未来发展策略2.1 推广太极拳文化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该加强对太极拳文化的推广和传承。

通过举办太极拳文化节、展览和演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太极拳的价值和魅力。

2.2 加强太极拳教育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太极拳教育体系,培养更多的太极拳教师和专业人才。

同时,加强对太极拳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提高太极拳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2.3 创新太极拳教学方法太极拳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进行创新。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太极拳教学APP、在线课程等,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便捷和灵活的学习方式。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3.1 太极拳国际比赛和交流活动举办太极拳国际比赛和交流活动,吸引更多的国际太极拳爱好者参与,增进各国太极拳爱好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探秘太极拳太极拳的未来与发展

探秘太极拳太极拳的未来与发展

探秘太极拳太极拳的未来与发展太极拳在武术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众多拳种流派,其中以其特有的健身养生特性和技击作用,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欢。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探究。

欢迎阅读。

太极拳探究1.太极拳的起源及历史演变1.1太极拳的起源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有五种说法:(1)唐代徐宣平、孝道子所传。

(2)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所创。

(3)明初14世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卜所创。

(4)清乾隆年间王宗岳所创。

(5)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

而大多武术人士根据唐豪先生的考证,更倾向于“太极拳为陈王廷首创”一说。

根据史料记载太极拳起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氏一族精习武术,陈氏第九世陈王廷,自幼从先辈习文练武,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在长期刻苦锻炼中肯钻研、勤切磋,深得家传武术精髓,而且熟读诸子百家,涉猎经史古文,堪称“文史武备卓越于时”。

他根据我国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对待学说,中医“经络学的原理”,并在家传武术的基础上把“导引”“吐呐”“阴阳”变化融会一体,创造了陈氏太极拳,并总结撰写了有关论述[2]。

总的来说,太极拳的创立是综合吸取了明代名家拳法,并结合了中医经络养生学说和呼吸吐纳导引气功,以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易经、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其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哲学思想。

1.2太极拳的历史演变陈式太极拳的起源可追朔到陈氏始祖陈卜。

但由于1711年以前陈氏家史无文字记载,仅有口传。

直至1711年,陈氏十世祖陈庚为陈卜立碑,方简单记述了陈卜史实。

然相距已有300余年。

其间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

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陈王庭记起。

陈王庭又名奏庭。

明末清初人。

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

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

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

浅谈太极拳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

浅谈太极拳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

浅谈太极拳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标题:浅谈太极拳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引言概述: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太极拳在近年来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爱慕。

然而,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难点和挑战。

本文将从太极拳的现状出发,探讨其未来的发展策略。

一、太极拳现状分析1.1 传统与现代融合太极拳作为传统武术,如何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许多太极拳爱好者在练习太极拳时,更注重其养生功效和内在的修身养性,而忽略了其实战的功能。

这导致了太极拳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1.2 传播渠道不畅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武术,其传播渠道相对有限。

虽然有许多太极拳培训机构和团体,但是大多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地域性较强。

这导致了太极拳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传播受到限制。

1.3 师资队伍不足太极拳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武术,需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来传授。

然而,目前太极拳师资队伍普遍不足,导致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二、太极拳未来发展策略2.1 加强传统与现代融合太极拳传统与现代融合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

太极拳爱好者应该注重太极拳的实战功能,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同时也要注重太极拳的养生功效,让更多人了解太极拳的内在价值。

2.2 拓展传播渠道太极拳的传播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向更多人传播太极拳的知识和技艺。

同时,也可以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建立太极拳培训机构,让更多人有机会学习太极拳。

2.3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太极拳的师资队伍需要进一步提高素质,可以通过举办太极拳培训班、组织师资培训等方式来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实战经验,确保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

三、结语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在未来的发展中,太极拳需要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太极拳爱好者和专家学者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太极拳的发展之路。

太极拳的起源及发展探究

太极拳的起源及发展探究

太极拳的起源及发展探究【摘要】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文化遗产中的一朵美丽的奇葩。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探究太极拳运动发展的历程,同时对太极拳市场化发展谈谈自己的认识,旨在能更好地继承与发展太极拳,为人类的健康与文明服务。

【关键词】太极拳;起源;市场化太极拳是中国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棉拳”、“十三势”、“软手”。

清朝乾隆年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

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

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

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

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一、太极拳的起源随着太极拳的广泛普及,它的一些理论问题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

其中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为当今武术研究中一个旷日持久的争议课题:1.张三丰创拳说由于太极拳的理论根据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太极理论”,而道家和道教乃是此理论的发挥者,于是道教、道家与太极拳的关系问题也引起武林人士的重视,张三丰创拳说实则是这一现象的反映。

这一观点由来已久,“陈王庭创拳说”盛行以前,即为传统定论。

如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曰:“先大父更诏之曰,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

”且附有《张真人传》。

更早如李亦畲《太极拳小序》中也说:“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

今人亦多有赞同此说者。

其佐证文献如《三丰全书》.其中记载“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等。

2.陈家沟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太极拳为明末陈王庭所编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戈武: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溯源自温县陈家沟借助1963年台北真善美出版社出版的陈泮岭(1891—1967)著《太极拳教材》,1964年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唐豪、顾留馨著《太极拳研究·太极拳起源和发展简史》,1935年山西省国术促进会刊行的《李氏太极拳谱》,1989年吴文翰发表的《近百年太极拳的发展和流派的形成》等文献得知,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流传的太极拳共有8式,其名目包括: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郝式太极拳(马立伯称“李郝派”)、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

谨取各式太极拳传人的文据为凭,简述其源起于下:(一)孙式太极拳创自河北完县人孙禄堂(1861—1932)。

孙禄堂初学太极拳于郝为真(1849―1920),后自创一式,以姓氏名,人称“孙式太极拳”。

孙禄堂于1919年著《太极拳学·自序》说:“余受教于为真先生。

”禄堂之女孙剑云著有《孙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年出版)。

(二)郝式太极拳传自河北永年人郝为真。

郝为真的太极拳学于李亦畬(1833—1892)。

郝为真的一些传人和太极拳传习人,以姓氏名其所传,称为“郝式太极拳”。

目前,因为郝为真之师李亦畬学于武禹襄,多称此系技法为“武式太极拳”。

郝为真之孙少如著《武式太极拳·前言》说:“先祖父名和,字为真。

先父名文桂,字月如(1877—1935)。

先祖父的太极拳是从邻居李亦畬先生处学来的。

李先生是他的舅父武禹襄先生所传授的。

”(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年出版)。

(三)武式太极拳创自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

其弟子李亦畬于1881年修订的《太极拳小序》中述武禹襄研习太极拳的经历说:我郡杨某(露禅,1799―1872)从“河南陈家沟陈姓”学太极拳,“旋里后,市诸同好。

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

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

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

文中说明了武禹襄太极拳技的两个来源,一是从本城的杨露禅处“得其大概”;二是经访赵堡镇陈清平“精妙始得”。

武禹襄经此二“得”后,自创一式,以姓氏名,人称“武式太极拳”。

(四)和式太极拳创自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

和兆元的曾孙和有禄著《和式太极拳谱·和式太极拳概述》说:“和式太极拳始自和兆元。

兆元公(1810—1890)是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师承本镇太极拳名师陈清平,是陈清平的大弟子。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五)吴式太极拳创自满族人全佑(1834—1902)及其子吴鉴泉(1870—1942)。

全佑再传弟子徐致一(1892—1968)于1931年著《太极拳浅说》载述:“(太极拳)传至京师者,以陈氏高足杨露蝉(禅)为第一人。

得其真传者,除杨氏诸子外,有万春、凌山、全佑等数人。

全佑之子吴师鉴泉(1870—1942),即著者所问业者也。

”全佑创传的拳架,经其子吴鉴泉(从汉姓吴)修润定型,以姓氏名,人称“吴式太极拳”。

徐致一于1958年著《吴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六)李式太极拳创自河北武清(今属天津)人李瑞东(1851—1917)。

李初习多种拳技,光绪初年始从好友王兰亭学太极拳,王兰亭之技师承于杨露禅。

随后,李瑞东以杨式拳中的搬拦捶、肘底捶、撇身捶、指裆捶、栽捶五捶为要,兼取太极拳基本动作,揉入八卦掌等技法,创编成“太极五星椎”等拳架,自成一系,人称“李式太极拳”。

(七)杨式太极拳创自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799—1872)。

据其同乡李亦畬于1881年修订的《太极拳小序》述:杨露禅从“河南陈家沟陈姓”学。

所创传拳架经其孙杨澄甫(1883―1936)修润定型,人称“杨式太极拳”。

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1934年2月,上海初版)明言杨露禅“从陈师长兴学”。

澄甫之子杨振铎著《杨氏太极拳、剑、刀·杨氏太极拳简介》说:“杨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一个流派。

……从陈氏太极拳老架发展而来。

”(1992年,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八)陈式太极拳创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九世祖陈王廷(1600—1680)。

其技代有传人,后世传习人和有关文献中提及较多的有陈长兴(1771—1853)、陈清平(1795—1868)、陈鑫(1849—1929)等。

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于1933年由开封开明书局出版。

综观上述8式(家、流派)太极拳的传承沿革,吴式、李式源自杨式,杨式溯源至陈家沟陈长兴;陈长兴(1771—1853)是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14世孙。

郝式、孙式源自武式,武式溯源至赵堡镇陈清平和前已溯源于陈家沟的杨式。

陈清平(1795—1868)是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15世孙。

显然,现传各式太极拳皆溯源至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创自陈家沟陈氏九世祖陈王廷(1600—1680)。

太极拳技理对武术发展的贡献(一)陈王廷首创太极拳明朝洪武七年,陈卜率族人从山西洪洞迁至河南温县陈家沟(时名“常阳村”)。

陈氏族人精习武术,传到第九世的陈王廷时—明末清初时期,出现了新生武术拳种琳琅满目的情景。

究其原因,值得注意下述几点:1.明代戚继光(1528—1587)和程冲斗(1561—?)等武术家,通过对明代武术的全面总结,留下了一批宝贵资料,为新拳种的诞生提供了武技基础。

2.戚继光、程冲斗等,揭示出套路式武术传习,对武术传承和通过全面锻炼系统掌握武术攻防技法的重要作用。

民间拳家也把套路武术作为传播的重要形式,推动了武术套路创编。

3.新兴的“六合拳”等拳种将哲理融入武术,对各拳种具有启示意义。

4.出现了将导引和吐纳术渗入武术锻炼的趋势。

连少林寺武僧也于此时开始兼习“易筋经”,促进了武术由单重技击向兼重养生发展。

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1600-1680),顺应这一趋势,为了“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见陈王廷遗词《长短句》),于晚年着手创编拳架。

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架共7套,包括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炮捶一路以及有关锻炼方法。

在陈王廷所造拳架中,有二十九势同于戚继光综合古今十六家拳法编成的《拳经》三十二势拳套。

此外,在《陈氏拳械谱》中,还有“红拳”“盘罗棒”等谱以及“古刹登出少林寺”这样词语。

说明陈王廷是在总结民间和军队中流行拳法的基础上,取众家之长编创出太极拳早期拳架的。

(二)太极拳技理对武术发展的贡献陈王廷开创的太极拳体系,丰富了武术技法和理论。

在技术方法方面,起码可以看到三点重要贡献。

一是陈王廷综合各种攻防技巧,研创出双人推手锻炼法。

这种练习形式,两人手臂互靠,粘贴缠绕进行攻防练习。

二是陈王廷依照两人推手法,研创出了两人粘枪(杆)练习法。

上述两种对抗训练法,都因以“粘缠”为特点,能有效地训练周身皮肤触觉,提高反应速度,而且能在不用护具的情况下进行技击方法的练习。

三是陈王廷在徒手攻防技法中强调和丰富了“靠”法。

他留下的《拳经总歌》开篇就说“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陈小旺老师在中央电视台演讲陈式太极拳技击特征时,突出地展示了多种“靠”法的应用时机和技巧。

在戚继光对明代武术进行全面总结后写成的《拳经捷要》中,只归纳出了踢、打、摔(跌)、拿。

归纳出发挥躯干攻防作用的“靠”,使武术击法,由“四击”发展到了打、踢、拿、靠、摔“五击”。

为《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确定徒手技法要素,提供了实践和理论支撑。

在理论方面,起码有两个重要理念丰富了武术理论体系。

一是陈家沟陈氏十六世陈鑫(1849—1929),汇集先世历传拳学真诠,对陈式太极拳进行全面总结,写成《陈氏太极拳图说》。

书中明确太极拳的命名是“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

”将太极学说引入武术,以太极之理说拳理,规范拳技,指示练法,明确功能。

依据《辞海》的注释,“太极”一词及其概念,初见于《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在理论方面的第二个重要理念是将儒学中的中正、中庸观念以及伦理观念引入了武术。

以“外保君王内保身,全凭太极真精神”,明确太极拳的锻炼价值。

以“意气君来骨肉臣”作为太极拳技法要诀。

联系到“太极”一词及其概念,初见于《周易·系辞上》。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说明“太极”及其学理出自孔子或者孔子学派。

鉴此,可以说,“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的这一拳术系列,彰显着鲜明的儒学文化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儒学并不是在真空中萌生的,而是在与诸子百家长期共存、交流争鸣、相互融摄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在儒学中既有自身的核心理念,也有从诸子百家借鉴和吸收的学理。

(三)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道教养生理念形成了突出武术本质的养生原则。

陈王廷遗词中有“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随身伴”。

《黄庭经》秉承黄老医学有关脏腑、经络、精气的理论,着重阐述存思身神、守固精气的理论和方法,是道教养生修仙专著。

道教养生理念和方法在太极拳中的体现,值得我们深入进行研究。

在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较多地引入中国传统医学的经络、气血、脏腑等基本学理,丰富了武术运动的人体知识,促进了武术锻炼方法与祖国医学结合,对于提高武术健身养生的效果有着积极作用。

在太极拳家借鉴吸收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道教养生理念的基础上,清朝咸丰年间或稍晚见传的《太极十三势行功歌诀》中提出了“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的练拳宗旨。

这一宗旨,明确了武术健身、养生的方法,不同于医家的健身、养生的方法,也不同于道教的养生方法,而是通过体现武术本质的攻防动作锻炼,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从而形成了突出武术本质的养生原则。

围绕太极拳远源的讨论民国年间,河南省首任国术馆馆长,随后受聘为南京中央国术馆副馆长的陈泮岭,在其晚年著刊的《太极拳教材·总论》写道:“现在之太极拳,皆出于杨家、吴家、武家、郝家。

郝家出于武家,吴家出于杨家;而杨家与武家,又出于陈家。

可以说现在所研练的太极拳,皆系由河南温县陈家沟所传授;但陈家沟太极拳又是传自何人?尚难找出确实证据……太极拳之源流,在今日难以稽考,惟其传自陈家沟,则为今日练太极拳人士之所共知公认者也。

”应该说,关于太极拳源自焦作温县陈家沟陈氏,早已形成共识。

然而,怀疑陈王廷是否具备创编太极拳的能力,而继续追究太极拳萌发远源的文论,时有所见。

出现过创自老子、创自张三丰、创自王宗岳等太极拳起源说法。

(一)对创自老子的讨论杜育万1935年在开封自行印制发行的《太极拳正宗》中,说太极拳是“老子设教,宓子真传”留传于世的。

这类说法符合一些人认为太极有着悠久历史,太极拳不可能到明末清初的陈王廷时才创出的主观想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