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健 简历 北京中医药大学doc-林志健 医学博士

合集下载

分析中成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分析中成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分析中成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摘要】目的:评价分析中成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方法:病例收集于2022年3月~2023年3月,从我院收治的使用中成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抽选出60例进行调查,主要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给药途径、药品剂型等,统计患者用药后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有哪些和有效的防护措施。

结果:经研究调查显示,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中女性高于男性,高龄患者多于低龄人群,选择静脉注射给药途径产生的不良反应率高于其他给药途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结论:选择中成药治疗可能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此反应与患者年龄、药物剂型、药品种类等因素相关,因此临床要结合患者个体差异给药,严格、规范用药行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

【关键词】中成药;不良反应;产生原因;预防措施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过不同特殊工艺加工而制作出的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常见的剂型类型是药丸、膏、胶囊、丹和散等,由于中成药是中药制作而成,药材按照治病原则的配方制成现成药品,故其不良反应相比西药轻,但是随着中成药的使用率不断频繁,应用范围广,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也逐渐明显,为了确保临床患者能安心、放心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必须要明确中成药不良反应的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干预[1-2]。

故下文对纳入的60例中成药使用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展开研究,旨在分析其原因及防护措施的干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选取于2022年3月~2023年3月,调查对象为在我院服用中成药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统计出60例全部接受调查,分析其病历资料。

其中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16~78岁,平均(47.26±4.26)岁,BMI指数19~28kg/m2,平均(23.72±1.25)kg/m2。

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同意参与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统计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药品剂型、给药途径和用药品种等,参照《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检测管理办法》中的标准判断,分析计算各个因素对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人事动态

人事动态

1.8.2010– 31.7.2012
Dr. John A. Buswell
Senior College Tutor, Shaw College 逸夫書院資深書院導師
1.8.2010– 31.7.2012
Mr. Chan Andrew Yiu Yung 陳燿墉
Adviser (honorary), Faculty of Medicine 醫學院名譽顧問
Visiting Scholar (honorary), Dept of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s 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名譽訪問學人
17.6.2010– 16.6.2011
Dr. Hou Zhibo 侯志波
Research Associate (honorary), School of Biomedical Sciences 生物醫學學院名譽副研究員
1.6.2010– 30.6.2010
Dr. Philip L. Wickeri 魏斐立
Research Associate (honorary), Divinity School of Chung Chi College, Dept of Cultural & Religious Studies 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崇基學院神學院名譽副研究員
22.6.2010– 21.11.2011
Prof. Chung Kim Sau 鍾劍修 Adjunct Associate Professor, Dept of Economics 經濟學系客座副教授
30.6.2010– 30.8.2010
Prof. Chan Chok Wan 陳作耘 Honorary Clinical Professor, Dept of Paediatrics 兒科學系名譽臨床教授

灵芝带给人类的健康祥瑞

灵芝带给人类的健康祥瑞

灵芝带给人类的健康祥瑞林志彬教授,我国稳态医学奠基人之一、国家药理学会理事长、世界药理学会亚洲唯一执委、国际灵芝研究会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北京大学新药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阳光生命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1994年被授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先后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甲类)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卫生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奖二等奖、光华科技奖三等奖等殊荣。

主持编写《医用药理学基础》等著作、辞书二十余部,发表论文数百篇。

他长年从事抗炎症药、免疫调节药、内分泌药物和抗肿瘤药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研究,是我国目前灵芝研究领域最具分量且居于领导地位的学者之一。

他通过多年的辛勤研究,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证实了灵芝对提高人体免疫力和辅助抑制肿瘤方面有确切的效果。

偶然契机与灵芝结缘林志彬教授祖籍福建省闽候县。

1961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曾任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兼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药理学系主任,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

他大学五年攻读的是西医,没料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却使他走上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探讨中医理论之路,并开始终生与灵芝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上世纪70年代,我国有数千万人为慢性支气管炎所困扰。

西医疗效不佳,只能治标不治本,相关部门积极寻求其他有效药物。

在民间偏方和中医书籍中,有不少关于灵芝能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记载。

为了寻求科学的佐证,北京医科大学成立了以林志彬为主的科研团队,开始了灵芝对慢性支气管炎疗效的药理实验。

林志彬回顾说:“起初,我们用西医的眼光来看待中药灵芝的疗效,发现灵芝在止咳、祛痰、平喘和抗感染等方面疗效不明显,研究工作只好中断。

但走过的弯路也是一种财富。

”他有幸参加“西医学中医班”学习、探索中医理论。

根据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传统理论,他萌发了思索: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免疫力低,灵芝能否在提高免疫力方面发挥作用?紧接的实验证明:虽说灵芝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效果不及西药来得好、来得快,但病人在饮食、体力、抵抗力等方面有了好转的迹象。

北京丰台刘家窑中医医院,强大医生团队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北京丰台刘家窑中医医院,强大医生团队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北京丰台刘家窑中医医院,强大医生团队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北京丰台刘家窑中医医院前身为中国医学会航空医学会专家门诊,医保单位,医保无需定点,是集医疗,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国家非营利性特色中医院。

临床科室齐全,设,中医门诊,妇科门诊,外科门诊,内科门诊,以及全国的名老中医特需专家门诊。

刘家窑中医院诊成立十余年,医院以心脑血管科、肾内科、中医内科、中医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肛肠科,泌尿外科等常见病症为主。

汇聚一批在多种疑难病治疗方面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经验丰富的优秀专家坐诊,擅长中医治疗各种症状。

能够通过望、闻、问、切四步找到身体内所存在的病因,一人一方,辨证施治。

林秀彬,女,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丰台刘家窑中医医院肾内科主任,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三十余年,曾跟随名老中医方药中、中医肾病学家时振声及聂莉芳教授学习,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独特见解。

中文名:林秀彬国籍:中国性别:女职称:主任医师1.出诊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丰台刘家窑中医医院。

2.擅长领域擅长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尿毒症、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痛风肾病、lgA 肾病、糖尿病肾病、泌尿系感染、腰痛、水肿、尿血尿频等各种肾脏疾病。

护肾养生及亚建康调理。

3.主要成就作为主要研究成员曾参加二项“肾炎”、“肾衰”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其中一项获部级成果三等奖;一项“十五”攻关课题《中医药控制lgA肾病血尿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先后在国内杂志发表论文《中医治疗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42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中医治疗体会》《时振声教授治疗紫癜性肾炎经验》等15篇;主编《护肾养生》著作一部、参加编著《时氏肾脏病学》、《疑难病中医治疗及研究》、《本草纲目通释》、《自查自疗常见病300种》等著作10部。

郭自强医院科室:北京丰台刘家窑中医医院职称:主任医师副教授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019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在线考试(附答案2)

2019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在线考试(附答案2)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 杨重恒 副教授
福建省立医院李智伟
锦州医科大学眼科教研室 刘丹 教授、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吴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林志健 博士
福建省立医院药学部 庄将协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 周薇 讲师
福建省立医院内分泌科 陈刚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宫亮 副教授
6
新生儿与新生018】
8
常见风湿病的诊断与治疗【2018】
9 EE,100分
神经内科临床合理用药【2018】
10
口腔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及治疗【2017】
11
眼科疾病安全合理用药【2018】
12
13 CA,100分
14
15 ABCE,100分 16 CCCC,100分
29
抗肿瘤药物临床合理使用与规范化管理【2017】
30
过敏性哮喘中西药物治疗进展【2016】
31 BDBBBBB/AB,ABD,ABCD,60分 含西药成分中成药安全问题【2016】
32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药物治疗专家共识意见与监护【2016】
33
34 DDC/ABCDE,AB,60分
35 36
37 ABCD,ACDE,BCE,66分
64 CEB,70分
65
66 CCDB,100分
谈谈中医诊病之动态变化【2014】 中药药材与饮片“毒性”的非临床研究与评价【2013】 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辨证与中药治疗【2015】 现代文明病之——颈椎病的中医防治【2014】 儿童多动症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药物治疗【2016】 妇科疾病常用非处方药应用指南【2016】 临床安全用药管理与案例分析【2016】

临床中药学技能模拟实训中心建设与教学实践

临床中药学技能模拟实训中心建设与教学实践

临床中药学技能模拟实训中心建设与教学实践作者:林志健王雨张冰张晓朦吴嘉瑞刘欣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28期[摘要]临床中药师的技能训练在学生药学服务能力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因临床中药学教育起步较晚,实训教学发展缓慢,临床中药学方向学生的药学服务能力训练受到限制。

该文基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学实训教学建设,探讨临床中药学技能模拟实训在临床中药师培养中的意义与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为临床中药师的药学服务技能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临床中药学;药学服务;模拟教学;实训;教学实践[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高等教育“大学习深调研细落实”课题“基于‘一导双培’临床中药学师资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GY-10);2018年度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重点项目“临床中药师技能实训模拟平台建设与教学模式研究”(XJZX18003);2018年度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基于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双课堂’翻转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XJZX18002)[作者简介]林志健(1983—),男,福建龙岩人,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临床中药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药合理应用研究与中药防治代谢性疾病研究;张冰(1959—),女,北京人,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临床中药系二级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主任医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临床中药学教学与科研、中药防治疑难杂病研究、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中药药性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8-0222-03 [收稿日期] 2019-11-11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国民对健康关注的不断提高,药学服务受到广泛关注,这对药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1]。

临床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临床合理应用为核心内容的学科,旨在培养从事临床中药学服务的专业人才,推动中药合理应用[2]。

清热类中药的合理应用警戒

清热类中药的合理应用警戒
[防治措施]
严格掌握适应症,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过敏体质
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若必须应用,则用药期间要加 强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停药。 对某些特殊病例可主动合用抗过敏药物,以有效地降低 过敏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里热
1
清热类中药的概述
概念:以清泄里热,主治里热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1
清热类中药的概述

分类:根据里热证的不同,将清热药分为五类 清热泻火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凉血药 清热解毒药 清虚热药
实热证
虚热证
1
清热类中药的概述
1 清热泻火药

主治气分实热证之壮热、大汗出、烦渴、 谵语、发狂、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 洪大等,以及肺热、胃火、心火等引起 的多种实热证。 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等
1
清热类中药的概述
里热证
清热药

1 2

清热类中药的概述 清热类中药的防治误区
3
4
清热药的警戒与合理用药原则
清热类中药合理用药示例
2
清热类中药防治误区
一、凭西医诊断而用清热药 如西医诊断为胆囊炎,就用清胆热药; 西医诊断为肺炎,就用清肺热药。 把西医炎症和中医热证等同起来
不讲中医之特色,不讲辨证论治
些清热药罗列堆积在一起使用。
2
清热类中药的防治误区
皮肤癌
四、长期使用泻火药
砷中毒与 长期用药有关
皮肤损害:皮肤色素沉着、皮
肤角化过度、疣状增生、皮肤癌 血液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花肚皮—皮肤色素 沉着与脱失 手/趾掌角化
皮肤角化
色素沉着

1 2

清热类中药的概述 清热类中药的防治误区

菊苣化学成分及其防治尿酸相关代谢性疾病研究进展

菊苣化学成分及其防治尿酸相关代谢性疾病研究进展

世界中医药 2021年 1月第 16卷第 1期·35·菊苣化学成分及其防治尿酸相关代谢性疾病研究进展徐慧哲 王 雨 毛秋月 黄政凯 林志健 张 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2488)摘要 菊苣系维吾尔族习用药材,有近千年的药用、食用、饲用史,具较高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近年来研究发现菊苣有 显著的降尿酸活性,且兼具调节尿酸相关代谢紊乱作用,在代谢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明确优势。

基于此,该研究立足于 本课题组近 30年菊苣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外近 3年研究进展,对菊苣的化学成分及其防治尿酸相关代谢性疾病研究进行 系统梳理,以期为今后菊苣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菊苣;化学成分;高血尿酸;痛风;代谢性疾病ResearchProgressonChemicalConstituentsandItsPreventionandTreatment ofUricAcidrelatedMetabolicDiseasesinCichorium intybusL.XUHuizhe,WANGYu,MAOQiuyue,HUANGZhengkai,LINZhijian,ZHANGBing (SchoolofChineseMateriaMedica,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2488,China) Abstract Cichorium intybusL.,Uighurconventionalmedicine,hasnearlythousandsyearsofmedical,edibleandfeedinghistory. Ithashighmedicinalandeconomicvalue.RecentstudieshavefoundthatCichoriumintybusL.hassignificanturicacidloweringac tivity,andcanregulateuricacidrelatedmetabolicdisorders,showingaclearadvantageinthetreatmentofmetabolicdiseases. Basedonthis,ourresearchisbasedontheresearchresultsofCichoriumintybusL.inthisgroupinthepast30yearscombinedwith domesticandforeignresearchprogressinrecent3years.ThechemicalcompositionofCichorium intybusL.anditspreventionand treatmentofuricacidrelatedmetabolicdiseasesaresystematicallyreviewedinordertoprovidereferencefortheresearchandde velopmentofCichorium intybusL.inthefuture. Keywords Cichorium intybusL.;Chemicalconstituents;Hyperuricemia;Gout;Metabolicdiseases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01.006 菊苣为菊科植物毛菊苣 Cichorium glandulosum BoissetHuet或菊苣 Cichorium intybusL的干燥地 上部分或根,功效清肝利胆、健胃消食、利尿消肿,用 于湿热黄疸、胃痛食少、水肿尿少[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志健医学博士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秘书
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团队中药学教学团队秘书
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骨干
从事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关注中药合理用药研究与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的基础研究;在代谢性疾病的病理药理基础与应用研究方面有较深刻的认识,熟悉高尿酸血症及相关并发症的中医药防治。

主持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师课题项目1项;主持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课题2项;主持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改革课题1项。

先后参与国家科技部(“973 计划”中医理论专项课题、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产学研共建课题、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课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的科研工作。

先后在《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及《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

参与《An Illustrated Atlas of the Commonly Used Chinese Materia Medica》第Ⅲ卷的英语翻译。

参与编写教材及著作3部。

教育部成果登记2项。

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

现兼任《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及《转化医学杂志》审稿。

2013年获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2013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2011年获全国中医药研究生创新发展论坛最佳学术口头报告奖;
2011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奖;
2009年获北京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9年获脂质代谢与器官损害国际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2006年获“北京地区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