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变人形》赏析
多维文化视野下的《活动变人形》

多维文化视野下的《活动变人形》王蒙先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见证者和书写者,并且现在依然活跃于当代文坛,笔耕不辍地进行着文学创作,他的创作从散文到小说,从文学评论到文艺思想,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创作成果可谓充盈丰厚,在其创作的所有文学样式中,小说无疑受到关注最多并且是给其命运带来过转折的文学样式。
从最早的《青春万岁》到《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再到“意识流”式的一系列小说,从《活动变人形》到“季节系列”,这些小说都曾在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然而,王蒙最经典最优秀的小说作品之一当属创作于“反思文学”、“伤痕文学”背景下的《活动变人形》,本论文就是要在重读经典的基础上对这部小说进行新的分析与阐述。
《活动变人形》是一部具有厚重的历史感与反思意识的作品,发表之初便引起文学界的强烈反响和广泛争议,同时研究者众多,被称作“一部民族自我批判书”、“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路程的缩影”、“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变形记”、“审父之作”等等,研究的重点在于对倪吾诚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其所代表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处境的深刻挖掘,也有的研究者在中西文化碰撞与挤压的大背景下分析倪吾诚及其所代表知识分子群体的悲剧人生和坎坷命运。
总而言之,以往的研究者或者将视角专注于小说的主人公倪吾诚或者专注于小说中所折射出来的中西文化的冲突与差异,本论文的目的在于总结或者参照前人对这部作品的研究的现有成果之上,开掘其更深刻与广泛的意义与价值。
作品中所折射出来的并非只是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倪吾诚的悲剧命运,同样作为家庭一部分的女性形象在研究中被忽视或者缺失,小说中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冲突与平衡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得到体现,本论文试图在多维文化的视角切入,对于作品中所折射出的东西方文化,女性文化、知识分子文化及革命文化等做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以期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解读弥补相关研究领域的不足,带来一点新意。
同时对于作品中不同文化的解读,对于当今纷繁芜杂的社会中如何接纳与吸收不同文化有着一定非现实意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活动变人形读后感

活动变人形读后感《活动变人形》读后感。
《活动变人形》是一本由美国作家雷蒙德·布拉德伯里所著的科幻小说,小说以未来为背景,描述了一个充满科技发展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活动变人形机器来变换自己的外貌和身体,实现了人类对于外貌的自由塑造和改变。
这本小说不仅仅是一部科幻作品,更是对于人性、社会和科技的深刻思考,引发了我对于未来世界的思考和对于人性的反思。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活动变人形机器这一科技奇迹,展现了人类对于外貌的追求和对于自由的渴望。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通过活动变人形机器随意改变自己的外貌,无论是变成年轻貌美的模样,还是变成动物或者其他形态,都可以轻松实现。
这种科技给了人们无限的可能性,让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外貌和身体,摆脱了传统的外貌束缚,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外貌的追求,活动变人形机器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负面影响。
人们开始为了追求完美的外貌而疯狂地改变自己的身体,甚至丧失了自我认知和自尊,这种盲目的追求也让人们失去了对于真实自我的认识。
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深刻地揭示了科技发展对于人类的影响,引发了我对于科技和人性的思考。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对于社会和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反思。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因为活动变人形机器的出现,开始失去了对于真实的认识,社会也因此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开始追求虚幻的外貌和身体,而忽视了内在的美和真实的自我。
社会也因此而变得虚伪和浮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冷漠和虚假。
这种社会现象让我深深地反思了人性和社会的本质,科技的发展对于社会和人性的影响,以及人们对于外貌和身体的追求,都是我们需要深刻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总的来说,《活动变人形》是一部充满思想深度和科幻色彩的小说,作者通过活动变人形机器这一科技奇迹,揭示了科技对于人类的影响,以及人们对于外貌和身体的追求。
小说不仅仅是一部纯粹的科幻作品,更是对于人性、社会和科技的深刻思考,引发了我对于未来世界的思考和对于人性的反思。
《活动变人形》

《活动变人形》-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关于王蒙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的作品分析《活动变人形》是20世纪80年代由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创作的—部非常优秀的长篇小说。
作品对五千年中国传统文明、中西文化对峙、历史、人性和知识分子等多重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梳理、分析与阐释。
这篇小说非常有意思,这是作家在很大程度上根据个人经历写成的,给个人如何去处理自己的历史,个人怎样去处理自己童年的记忆提供了很有趣的范例。
通过这个作品,他反思了中国社会中国历史里的中国人的命运乃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他通过自己对家庭的种种回忆,不断地去思考中国人和中国历史里包含的很多不同的涵义。
“活动变人形”是笼罩在全书上的一个重要的意象。
故事的主人公倪吾诚——一个从海外归来的知识分子,就像一个“活动变人形”。
整个故事其实都是在不断地展示倪吾诚的家庭从稳定到瓦解、并分崩离析的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点。
倪吾诚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就在两个大学里担任讲师的职位,而他的妻子静宜是一个典型的市民,他的家庭是一个标准的四口之家,有两个孩子——倪藻和倪萍。
这个家庭里还涉及到两个人——一个是姥姥江赵氏,就是倪吾诚的丈母娘;一个是江赵氏的大女儿,叫静珍。
静宜、江赵氏和静珍又构成一个小团体,这是典型的从天津的农村转到北京来的市民家族。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这个家庭在40年代初的一些生活经验,也是倪藻——一个9岁的儿童在他成长过程中对生活产生的种种看法和记忆。
小说用漫画式的笔触,描绘三四十年代一位出过洋见了世面的中国男人倪吾诚,回国后妄图用他心仪的西式文明去改造他那有着根深蒂固东方传统的家庭生活,甚至还有他的冥顽不化的大姨子、丈母娘和妻子。
虽然王蒙在其中极尽调侃之能事,将静珍、静宜还有后来的倪萍的种种"不可思议"的丑态、可怜态刻画地淋漓尽致,将她们的如匕首如投枪的"骂誓"更是用"后现代"的笔法一口气"喷"出来,惊天地、泣鬼神,并利用意识流的写法将人物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
王蒙《活动变人形》对启蒙的审视和反思

及其 意识形 态 的软弱 性 ……, , [ 4 1 1 2 3 但 时值今 日, 如 果我 们仍 然依据 小说 人物头 脑 中那些所 谓 的不 同
一
、
启 蒙语 境 下 不 同 语 言 话 语 体 系 的
构 筑
启 蒙作 为从 中 国近代 被 开 启 的一 个 话 题 , 到
出了 中国封建 家庭 的极 端腐 烂 和解 体 , 资 产 阶级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4 —1 4
了“ 五 四” 成为 中国知识 分子 自觉担起 的神圣责任 ,
等能 否分别 以软 弱 的资 产 阶级及 落后顽 固的地主
阶级 给 以定 论并 断然 唾弃 ?他们 身上 的缺 陷是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五 四” 启 蒙 思 想 影 响 下 成 长 起 来 的知 识 分 子 代
表, 是 中西文化 冲 突下 的“ 零余 者” 和“ 畸形 儿 ” [ 3 ] 。
能通 过一 次革命 而彻底 改 变?这 些是作 者 在写作
第 1 3卷 第 3期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V o l ・ 1 3 No ・ 3 2 0 1 3年 9月 J o u r n a l o f j i a n g s u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S e p .2 0 1 3
活动变人形 论文

一、形象各异的悲剧女性形象《活动变人形》这部小说中主要是由四个女性人物,两个男性人物而构建成的。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她们都是封建男权主义思想的受害者,然而,她们又都是封建思想的捍卫者。
但是,她们悲剧的成因又是各有不同的,下面将对其中三个形象各异的女性形象进行具体分析。
(一)静宜静宜是典型的旧式女人,儿时裹过脚,从而脚部轻微的畸形,正如她的脚那样,娘家的教育使她的思想还是守旧的,念过学堂,却也只是装装样子罢了。
她一心想把丈夫管教成听话顾家的传统丈夫,然而,倪吾诚的思想却是与她格格不入的。
她不想也不能融入丈夫倪吾诚的生活,静宜听到吾诚的英文就发慌,就觉得气短心跳,头晕胃痉挛。
倪吾诚曾试图带她走进他所谓的高贵文明的欧罗巴式生活。
那是他们刚到北京时仅有的快乐时光。
他带静宜去听讲座、学英文、划小船、看电影,然而在城市知识界的生活中,静宜只觉失魂落魄,无处安生。
对新事物的排斥与生活的压迫使得静宜又回到了封建妇女原有的位置上了。
静宜为了这个家尽心尽力,与倪吾诚进行一系列的斗争,在经过图章事件后对倪吾诚彻底失去了信心,从而想到“败坏”,然而在倪吾诚醉酒生病后又悉心照料他“说下大天来,我们不能没有你,你也不能不要我们呀!①”在倪吾诚生病的时候她发出了最真诚的感慨。
而事后他一番感人至深让倪吾诚都觉得自叹不如的话语也多多少少的挽回了丈夫的心。
然而,一个家庭的悲剧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力挽狂澜而避免发生的,最终,倪吾诚离她而去,1950年他们正式协议离婚。
她的一生,是一个不成功的旧式女人的一生的代表,在生命的后几年才摆脱不幸婚姻的枷锁,她一心想维护她的旧式生活,却因丈夫的反叛和自己的愚钝而最终孤老。
提到静珍,让人又爱又恨,又觉得毛骨悚然,可以说,她是一个极其可怜的人,但是,她又是一个极其可悲的人。
她18岁结婚19岁守寡,年纪轻轻的她为了封建贞节而折磨自己一生。
在小说的第二章①静珍就上场了,开头用猫这个古代认为是淫恶化身的动物来突出人物的内心的扭曲变态。
父与子的启蒙和革命 ——读王蒙《活动变人形》

父与子的启蒙和革命读王蒙《活动变人形》刘振发表于1985年的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无论是把它放在王蒙所有的作品中,还是置于中国当代文学史中都是较为特别的。
小说通过写一位知识分子的人生经历与一个老式家庭的琐碎故事,展现了20世纪中国近百年的沧桑历史和思想变迁,并且通过家族叙事与历史叙事巧妙结合的形式,彰显了王蒙对个人与时代、历史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入思考。
一、审视与反思:从倪家旧事到革命的发生《活动变人形》戏谑式地描绘了种类繁多的家庭闹剧场面:倪吾诚与姜氏母女的矛盾、姜氏母女之间的矛盾、姜赵氏静珍二人与倪萍的矛盾、倪萍倪藻姐弟与倪吾诚的矛盾、姜氏母女与邻居“热乎”的矛盾,此外,还有通过静宜的“败祸”与广泛博取同情,从家庭内部延伸出的赵尚同与倪吾诚在答谢宴上的矛盾等。
不同人物之间总能因为或大或小的摩擦引发对峙乃至激烈的冲突,有时不止是言语上的互相攻讦、谩骂、诅咒,而是直接诉诸肢体上的暴力,如“泼绿豆汤事件”“答谢宴掌掴事件”等。
在每场精彩异常的精神或肉体博弈之后,胜利者如静宜并没有欢呼雀跃,依旧感到委屈、空虚,依旧满腹牢骚,而失败者如倪吾诚挨骂挨打、狼狈不堪,又只能委曲求全。
他们长期压抑着心中郁积已久的不满、不快以及怨恨,满腔的怒火似乎在寻找着可以肆意爆发的出口。
在这些负面情绪集聚的势能产生的巨大破坏力面前,即便是亲情爱情的伟力也显得微不足道,就像静珍与姜赵氏对作为晚辈的倪萍同样会施以最无情最恶毒的咒骂。
在倪藻看来,倪家以及由这种家庭构成的社会亟待革命的彻底涤荡。
小说中所有关于倪家旧事的追述似乎都在证明着革命的必然性,倪家与革命之间因此也具有了某种因果联系。
但诚如许子东的疑惑,“是相信倪吾诚姜静宜等生活病态所以倪藻才必须相信革命呢?还是倪藻为了坚持自己的‘少布’信念才必须证明倪吾诚姜静宜辈生活病态呢?”①倪家与革命之间的关系也许并不像倪藻告诉我们的那么简单,那么理所当然。
作为叙述者、批判者的倪藻在整部小说中是特别的。
王蒙《活动变人形》中静珍形象的精神分析

就在与扰了她清 梦的猫 的骂 战中泄漏 出灵魂 的阴森之气 。 她一跳 老高 , 呸呸呸呸呸呸” 她“ 啐了一顿 , 她想象着 她 已经 抓 住 了那 么 一 只 肚 皮 滚 圆 眼 放 绿 光 的 虎 皮 猫 。那 是 邪 恶 和 无 耻 的化身 。她 的笤帚疙瘩每一下都打在这魔鬼 的猫 的腹部 , 打得猫 遍体淋血 。 ] 静珍觉得周 围的世界是 充满敌意 的 , 她有 的是满 腔的仇恨 , 不是清 晰的对准某个人 , 是一种模 糊 的整个 的社会 , 她的生 而 是 活状态 , 她通 过对周 围对社会 的发泄将这种被压抑 的本能找到一 个发泄的对象 , 暂时缓解 内心的焦虑 紧张达 到暂时安 静的状 态 , 其实是她潜意识的一种反抗 , 只是一另外的面貌出现。此时的静 珍无疑是病态的 , 她会无缘无 故 的大 哭 , 出令人 毛骨悚然 的声 发 音, 经常会处 于一种非理性 的混乱状 态 中, 无时无刻 不在 寻找压 抑 本 能 宣 泄 的 途 径 。 弗 洛伊 德 说 : “ 的性本能是生命 的原动力 ,在人类 生 活中是异 常活跃 , 人 像地下奔腾的岩浆 , 无时无刻不在蒸腾 、 冲动、 寻求着爆 发。 - ”4 她总会觉得周 围邻居想要算计她 , 这也 成为她破 口大骂的主 要理 由, 但她的这种发 泄几 乎都 是 口头发 泄而很 少 达到 武力 冲 突, 也就很容易看出她只是在找 心理 的平衡 点 , 支撑着 她不至 于 完全的崩溃 , 她在涂完唇膏最后的一瞬周姜 氏从镜 子里看 到了 自 己的影像 的无助 、 悲惨 、 望和 残酷。她又 哼地 冷笑 了一声 。想 绝 算 计我么 , 让我进你 的圈套 连环计 么, 想 想剥我 的皮 , 我的筋 , 抽 喝我 的血吃我的 肉么 , 你算 下了你 的眼睛。 静珍假想的敌人 , 支持 着她 战斗 下去 , 在每 次静宜和倪 吾诚 吵架之后 , 替她 出气 的一定 是胞姐静 珍 , 这个时 而疯癫 的女人令 倪吾诚心惊 肉跳 , 她会 以非 常强势 的姿 态出现。在这猜忌 , 骂 , 谩 疯癫之 中静珍实现 了压抑本能的变形发泄 , 但这种发泄是不完全 的, 无法和正常 的生 活等量齐观 , 必然 导致病态 , 欲望不能 满足 , 在静珍意识 中深受传统伦 理的影响 , 守 节” “ 比什么都 重要 , 至 甚 为此她还颇以为骄傲 , 但潜 意识就像 冰山 的底 部 , 藏着丰 富的 蕴 能量会不断的找 时机来 发泄 , 以就 呈现 出变 形 , 癫 的状态 。 所 疯 我们会发现 , 静珍很少有幻想 , 甚至没有憧憬 , 谩骂和愤怒成了她 性格的主要成分 , 的灵魂似乎死掉 了, 她 被抽空 了精神 只剩躯壳 。 这也是那个病态社会 在小 人物身上 的折 射。
被压抑的悲剧--简析《活动变人形》中的静珍形象

弗洛伊 德创立 的精神分 析 心理学所 探 讨 的是 关于病 态人 的无 意识 ,涉及人 的焦 虑 、紧张以及人格 的病理表现等等 , 探究人 类行为背后 的欲望、动机 。而后荣格创立 的
这 种生命 的躁动与社 会伦理 的冲 突的结果 使得她 的性格 变得病态 ,“ 她的眼角里流 露 出那么多 的幽怨、疯狂和憔悴 ” ,[ 7 】 她的恶 ,
望组成的。
个人之为女人 ,与其说 是天生 的 , 不如说是形成的。 ” 王蒙笔下的姜静珍可谓 是 中国男权社会塑造 的一个典型。她十九岁 守寡 , 依从所谓 的贞节规 约 , 将守寡当成事 业来做。这种违背人性的道德观念 ,被女性 自 身认 同, 甚至被植入其潜 意识 中,她们将 此 当作一种荣耀执行下去 。“ 公婆去 世以后 她 已经被婆家的人遗忘 , 丈夫去世以后她已 经将 自己遗忘。 ” 静 珍把 自己的悲剧归结为 命运, 道德的严酷使她不敢越雷池一步。 所以 当妹妹传达倪吾诚 “ 姐姐应该改嫁 ”的建议 时 ,她 “ 连私下 的刹那 的犹豫或 波动也 没 有” ,因为在她眼里,“ 守志正如她是女人 , 她 生于姜家嫁于周 家……这都是命 。 ” ・ 荣格指 出: “ 我们虽以牺牲 自己的内在 现 实为代价赢得了社会 的赞赏 , 但我们 自己 的内心世界却一片空白。 我们不得不在精神 的双重磨难 中讨生活。 ” 姜静珍看似已经习惯这种 “ 守志”生活 了, 实际上. 她始终摆脱不 了埋藏在 自己潜意 识 里的生命本能的纠缠, 本能 的压抑在潜意 识 中跃跃欲试。她经常幻想着丈夫周少华成 了 自己所爱恋的儿 子、孙子。作者通过对静 珍潜 意识 的挖掘 , 展示了她 内心涌动的生命 力。然而残酷 的现实和 自己所坚守 的道德信 念 迫使她必须 “ 守志” 。这样静珍 只能默默 品味这爱 的饥渴 , 用顽强的毅力压抑 自己的 身 心。这是对生命 的亵渎 ,对人性的抹杀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是, 她开始了“ 疯狂的、沉醉的、忘我的和完全非理性的”破 口大骂。这便是人称母性的静珍。面对这如此骇人的想象和举止, 难 怪作者会从心底发出了这样的痛叫, “ 人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女性—人 类中善良、美丽、纯洁、柔弱的充满诗意的花朵, 怎么会幻化为这样 一丝干枯、歪斜、锋利、无情、令人望而生畏的荆棘呢”
与魏连受的精神趋向不同, 倪吾诚的困境主要不表 现在新思想、新主义的实行等方面, 他属意的不是包括 授课、著述在内的立业问题, 他更向往西方先进的生活 方式, 可惜的是, 他被设定、规范在传统与现实的强大 力量所掌控的生活轨道上在他看来, 这里充斥着安于该
“魔鬼”形象——静珍
静珍是个魔鬼, 这是小说的主人公倪吾成对她的评价。这评价虽 有个人的感情成分在, 但也不失为中肯。静珍一出场就在与扰了她请 梦的猫叫的“ 骂战”中泄露出了她灵魂中那股仇猫和仇人、仇世的 阴森森的魔气。
倪吾诚性格中传统与西化的比较
西化
他出国留过学,接受过西方文化的熏染。两相比较,清 醒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种种积弊,于是,不敢与之决裂的同 时采用愤激的态度对此口诛笔伐。他骄傲于自己没有孟官 屯与陶男人的“拱肩缩颈麻木不仁呆相”;艳羡洋人处处有 爱情;痛恨中国人不讲卫生随地吐痰的恶习,没有平等的思 想,“人拉车就像牛马拉车,人就像牛马”;慨叹中国人 “骂”的智慧,人对自身肉体的蔑视;痛惜女人不挺胸的虚 伪、蒙昧,反对静珍的“守志”,并委婉地劝她改嫁??对于 种种恶习,他悲愤痛恨,认为生活中藏污纳垢有许多肮脏的 东西,并油然而生改变现状的想法。与对传统文化鞭挞相呼 应的,是对西方文化采取一种仰慕追随的态度。不但他自己 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喜欢社交,讲究吃;常进澡堂,认为那 里才尊重个性,才有自由;消费场所不吝啬小费;强烈要求儿 女喝鱼肝油;他给儿子取名“倪藻”以示追求人格的独立; 向往文明,渴望爱情;而且还夸夸其谈、滔滔不绝地向妻儿 灌输平等、自由、独立等西方传来的对于当时中国人来说
以倪吾诚为代表的五四部分知识分子行走在文化 道路上的悲剧命运引人深思。所幸的是文本给我们带 来 了 亮 色 ,让 我 们 看 到 希 望 的 曙 光 。 这 位 赋 予 读 者 希 望、赋予中国传统文化希望的即是倪吾诚的儿子倪 藻 。 他 摒 弃 了 父 辈 身 上 传 统 文 化 的 负 面 因 子 ,不 但 对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怀 有 深 沉 的 爱 ,还 能 冷 静 地 思 考 中 国 文 化 的 前 途 命 运 。 旁 观 父 亲 的 遭 际 ,亲 历 过 人 生 的 起 伏 , 曾真诚而急剧地革命的倪藻认识到“革命并不是神话 中 的 活 命 水 ,它 并 不 能 立 即 改 变 一 切 ,并 不 能 立 即 重 排 人 形 活 动 ” 。 也 就 是 意 识 到 文 化 不 能 靠 革 命 改 变 ,不 能 靠 急 功 近 利 的 行 动 去 完 成 ,而 是 应 该 以 一 种 平 等 的 健康的沉稳的对话心态去对待西方文化。要解决一个 不随地吐痰的任务也“需要几代人的时间”。
《活动变人形》
王蒙
12小教文1
人物关系
姜赵氏
姜静珍 (大女儿)
姜静宜 (二女儿)
倪萍(姐)
倪吾诚 倪藻(弟)
倪吾诚——中西文化结合的畸 形儿
“魔鬼”形象——静珍
古怪女孩——倪萍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欺凌和被侮辱的》塑造了少女倪萍的 同龄人涅莉的形象, 两个小姑娘多少都有不正常的举动。陀氏让 涅莉在生病时任性地一一放言无忌, 率性而为—发作, 她有一颗 脆弱的却用坚硬的外壳包裹着的敏感的心, 由于敏感而脆弱, 身 经苦难才坚硬。有什么样的收受, 就有什么样的施授。
实际上,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 静珍的世界是自足的。她是知传 统书达封建礼的有文化的家庭妇女, 与五四精神培养的新知识女性 有根本的差别,生活在开化年代的北京, 静珍过的却是封闭的—几乎 被遗的—“ 地主婆”的日子。她不选择再嫁是顺其自然地遵守封建 文化为女性设定的规范, 无所谓精神诉求, 因不了解更文明、更符 合人性的生活方式, 在当时的境况中她选择了传统道德秩序的道路, 同时也是她所愿意甚至乐意过的那种生活。就静珍的境况来说, 这 是不完整中完整的选择。选择是理性的, 而理性不能束缚非理性的 欲求, 当两者不能调禾拍寸, 强悍、好斗、仇猫等怪异行为都是宣
传统与现代的错位
二、有自信、有理想却流于空谈的人生价值 取向
倪吾诚对自己的才能还是颇为自信的, 他相 信自己的“ 资质还不是很差” , “ 依他倪吾 诚的体魄, 他的才气, 他的热情, 他的喜新求新 尚新的进取精神, 他的进行抽象思辨的兴趣与天 性” , 他能够作出一番事业, 学术上可以比肩 康德、尼采、笛卡儿, 政治上能够经天纬地、治 国平天下。他热爱生活、向往文明, 对猪一样的 生活深感痛苦。岁的时候受梁启超、章太炎、王 国维等大师的启蒙, 反对缠足、要求耕者有其 田、抨击封建迷信留学欧洲使他大开眼界,“ 懂 得了什么是人应该过的真正的生活’, 。
他渴望爱情, 追求幸福。他不追求单纯感官 的享乐与纵欲, 而是从茅盾、巴金的小说里学到 了爱字, 要寻找“ 真正的爱情’, , 当他的爱
倪吾诚悲剧性格原因
小说人物处在由社会文化环境的外在地狱与心灵的 内在地狱建构的精神牢狱中, 一面是旧的文化观念蚕食 着人的心灵、欲望, 一面是未被消化的新文化观念和旧 文化观念的冲突、撕杀和拼搏, 使人仿徨、困惑, 感醒 来无路可走这样, 倪吾诚因在精神苦刑中受到最惨烈的 折磨而变形得最厉害, 以至最后仅存几乎被掏空一切美 好东西的躯壳。倪吾诚悲剧形式的内在精神反映了我国 特定的时代精神, 他没有精神逃路, 他的逃路被他所了 解的表层的西方文化所堵塞,这种堵塞使他精神更加窒 息, 更加痛苦, 由此成为一位理想是悲剧性的而行为是 闹剧式的精神失败的承受者。
《活动变人形》人物赏析
《活动变人形》中的故事简单,人物角色也不多。细数 起来只有:倪吾诚、姜静宜、姜静珍、周姜氏、倪藻、 倪萍等。由于小说不重在写情节,因而我们对这些角色 的认识,更多的不是从故事中所得,而是从作者对他们 生活习惯的描写,及他们各自的语言上来了解。其中最 具代表性,最丰满的人物是知识分子的畸形儿倪吾诚和 传统寡妇姜静珍。
中年静珍的性格有别于中国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其他女性: 既是封建文化的殉葬品, 也残 酷地剥夺别人, 又是值得同情 的自食者令人怜悯而又惊慷。
在别人眼里, 静珍的人生不完整, 她没有丈夫、孩子这两个中 国女性传统乃至现今生存观念中最主要的支点, 这样的生活仿佛顺 流漂浮的船, 失去目标所以没有意义, 这种境地任何人都避之唯恐 不及推而论之,如果与祥林嫂的世界对比, 静珍更其不幸, 因为她不 曾拥有孩子。
环境, 尤其是家庭环境, 对小孩的影响无形却深刻。 少女倪萍家里的大人可以随意发泄不满惰绪姥姥可以训斥每 一位晚辈, 妈妈可以和爸爸吵闹, 姨姨看谁不臃反就可以大骂一 顿, 爸爸生气可以摔东西? ?倪萍熏陶于亲人之间无所顾忌地发 脾气的家庭氛围之中。处在父母关系紧张的环境, 父亲的行动不
寄予希望的形象倪藻
怪异行动的发生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存储量, 另方面贝觑为发 泄方式有趣的是, 陀氏与王蒙笔下的两个少女的怪异举动毫不相 同。陀氏让涅莉以恶作剧的方式拒绝医生“ 杯水车薪”似的照 顾, 是由于她想得到内心真正需要的“ 我”的关爱王蒙让倪萍 在几个月内每日持续半小时自杀性的夺人魂魄的哭, 以此摄服平 日本该沟通却无法交流的长辈。
倪吾诚性格中传统与西化的比较
传统
身 为 土 生 土 长 的 中 国 人 ,从 小 在 孟 官 屯 这 个 封 闭 落 后 的 传 统 文 化 氛 围 中 长 大 的 倪 吾 诚 ,他 婚 前 所 受 的 几 乎 全 是 传 统 文 化 教 育 ,而 父 亲 的 迟 钝 、 老 实 、 窝 囊 让 他 直 接面对的是强悍的、自尊的母亲的教育。精明的母亲 得知儿子无师自通、慷慨陈词反对缠足和其他可虑的 消息时,害怕“祖宗家业庙堂宗室的覆亡” ,于是听从 哥 哥 的 “ 妙 策 ” ,教 导 儿 子 抽 大 烟 ,直 接 的 后 果 便 是 肢 体 畸 形 萎 缩 ;且 逼 且 诱 给 儿 子 取 媳 妇 ,延 续 血 脉 、 香 烟 , 这种畸形的却充满好意的母爱如“枷锁规范着 他 ” , ,“ 有 一 种 近 似 先 验 的 边 沿 和 界 限 的 不 可 逾 越 性 ” 。 倪 吾 诚 不 敢 和 母 亲 决 裂 ,他 不 敢 反 抗 母 亲 的 意 志 ,因 此 ,这 意 味 着 他 不 敢 和 传 统 文 化 彻 底 决 裂 。 他 的 行动也足以证明这一点。他不敢把“自由恋爱”这种 伤 风 败 俗 的 观 念 用 语 言 表 达 出 来 ;对 没 有 爱 情 、 没 有 精 神 交 流 的 妻 子 静 宜 ,不 敢 公 然 提 出 离 婚 ,即 使 有 一 次 斗 胆 提 出 ,聪 明 的 静 宜 设 计 让 舆 论 指 责 他 ,最 后 他 落 荒 而
传统与现代的错位
一、直而不正的人格取向
倪吾诚“ 不是一个狡猾的诡计多端的人” 。尽管时常手头紧, 但他宁可受盘剥去当, 宁可 陪着笑脸忍受屈辱看别人厌恶的脸色去借, 甚至 厚着脸皮瞪眼耍赖地赊帐, 也不愿似乎也不屑去 钻研“ 做事的道理和学问” 。“ 不断地有朋 友, 有同事来找倪吾诚, 商量一点弄钱的法 子。”用个什么正经的名义领出一笔款子用出 去, 每个人可以从中捞到不少实惠把某个东西转 转手, 只要他点一下头就可获利二百大洋。诸如 此类的送上门的油水连静宜听了都跃跃欲试, 可 他不, 与他斗了大半辈子的静宜感慨到‘ ·这 一类的坏心眼儿他是一丝没有’, 但凡他能动动 歪心眼, “ 他早发了财了” 。这说明倪吾诚不 管是清高还是迁腐, 还是“ 有求实利之心却无 谋实利之术” , 多少还带着点儿传统文人“ 君 子爱财, 取之有道” 的风范。但倪吾诚却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