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育教学设计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中的哲理,启发生活智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品格。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3)懂得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挑战。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把握。
2. 运用诗词中的哲理,启发生活智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定风波》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诗注,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分析诗歌的美学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2)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生活启示(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哲理,启发生活智慧。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心态。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理解。
3. 选择一首苏轼的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并用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3. 学生能够从诗歌中汲取哲理,运用到生活中,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挑战。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的意境和寓意。
(2)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2)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诗中的美,提升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
(2)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诗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反应,了解学生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评估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五、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苏轼的其他诗作、散文、词作等。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2、引导学生品味词中的语言艺术,包括意象的运用、词句的锤炼等。
3、培养学生面对人生挫折时的乐观豁达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2)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等。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困境中表现出的超脱心境。
(2)让学生将词中的哲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苏轼的生平背景、词的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文学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和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的思维。
4、比较法:将《定风波》与苏轼的其他词作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其风格特点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中,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2)引出苏轼的《定风波》,并简单介绍苏轼的生平,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朗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背景介绍(1)介绍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2)让学生了解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心态变化,为理解词的内涵做好铺垫。
4、词句赏析(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不听风雨声?“吟啸且徐行”又表现出他怎样的心态?(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分析“竹杖芒鞋”与“马”的对比,体会苏轼对物质生活的超脱。
“谁怕”“任平生”体现了他怎样的勇气和决心?(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探讨“酒醒”后的感受,以及“斜照”的象征意义。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九年级下册定风波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九年级下册定风波教案网免费发布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更多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一、本词导入。
(师)说起苏轼,我们很快就会想起学过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词出自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站在长江边上,面对奔腾的大江,想到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他想到了谁呢?(生):周瑜。
(师)他想到了周瑜这位年少有才而且早早就建立了卓越功勋的年轻将领。
想到自己已经早生华发,但是至今仍然功业未成,有了壮志未酬的感慨,所以他说“人生如梦”。
那么,苏轼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在那里哀叹、满腹愁情的文人吗?难道这就是豪放派的真正风格或者是豪放派风格的全部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苏轼的另外一首创作于同一年的词--《定风波》。
(师)苏轼,我们并不陌生。
那么有哪位同学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呢?(提示:文学创作和人生仕途)(生)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成就。
在诗歌创作上,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
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
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对前人很少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
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
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
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
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
他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尤其是他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5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5篇)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5篇) 作为⼀位⽆私奉献的⼈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5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篇1 【教材依据】 课题见《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东坡词”第71页) 【设计思路】 1、鉴赏唐诗宋词是⼀个⽤⼼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灵去贴近它,去感觉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苏轼是知⽆不⾔、⾔⽆不尽的直⾂,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
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学遗产,也成为后⼈⼼⽬中理想⼈格的典范。
他赢得上⾄帝王将相、下⾄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似乎是⽆穷的。
他的这⾸词是通过对出⾏遇⾬这⼀件⼩事的描写,表现了词⼈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对⼈⽣的风风⾬⾬⽽我⾏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2、学情分析:⼤部分学⽣⽐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应该是参与积极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对他有⼀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所⾄他豪放的词风。
想念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能抓住关键句进⾏理解的。
3、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根据忧思探究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师的诱导,计学⽣通过独⽴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这⾸次的意境应通过学⽣反复读来体会,⽼师设置⼀系列的诱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的理解及词的鉴赏。
【教学⽬标】 1、理解苏轼豁达的⼼胸及其思想的根源。
2、学习苏轼开阔旷达的胸襟,明了⾯对⼈⽣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态。
3、把握诗歌鉴赏的⾓度,试出鉴赏题。
【教学重点】 1、从词中理解苏轼豁达的⼼胸: 2、了解苏轼,明了⾯对⼈⽣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态。
【教学难点】 苏轼豁达的思想根源。
【教学过程】 ⼀、导⼊《定风波》这⾸词 1、导语:站在讲台前,我突然就想到⼀句话:⼈⽣就是⼀堂课的⼯夫;加⼀个字,⼈⽣就是上⼀堂课的⼯夫。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2. 诗歌的鉴赏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
2. 品读法: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出《定风波》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品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4. 鉴赏:教授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分享彼此的收获。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定风波》的教案编写,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意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定风波》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定风波》教学设计(精选8篇)

《定风波》教学设计《定风波》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定风波》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定风波》教学设计篇1【设计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中国文人树立了标杆。
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
【教学目标】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板书:雨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点拨:——他没躲雨。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定风波》的文学特色,把握其艺术手法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哲理。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保持乐观心态。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定风波》中涉及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2.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定风波》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2. 相关资料:苏轼的生平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学生僻词语和注解,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定风波》。
(2)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
(3)收集其他苏轼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思想情感。
2. 了解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定风波》的内容,完成填空题:(1)《定风波》的作者是____,他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____家。
(2)《定风波》中表现了苏轼____的人生态度,____的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教学设计————————————————————————————————作者:————————————————————————————————日期:《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力求让学生当堂成诵。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播放邓丽君的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教学氛围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由歌词中的名句引出作者苏轼,并联系他的名篇名句初步把握诗人的形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兄弟情深【但愿:希望。
婵娟:明月、嫦娥。
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远隔千里,却可以共赏同一轮皎洁的明月。
从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
但并不限于此,它用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
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千古的离人之愿。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江城子·密州出猎》——渴望建功立业【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
苏轼当时在政治上处境不甚得意,在这里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壮志难酬【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此两句可以理解为:一是词人表达自己徒有壮志,空慕英雄,对生命短暂、功业未成的感伤;二是词人渴慕历史英雄,急切希望在短暂的有生之年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之情;三是词人经过官场沉浮之后,表现出的一种归隐避世之情;四是词人表达是积极进取,还是有消极避世的犹豫时的煎熬痛苦之情;五是词人表达自己贬谪远离京城异地,不知前途何处的迷茫之情。
】明确:苏轼,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除了这些品格以外,他还有着怎样的伟大胸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另一首名作《定风波》,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把握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吧。
二、整体感知,初赏《定风波》1、播放范读录音,提示朗读诗歌必须注意的问题:朗诵诗词,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一般可以通过语音的轻重、长短、升降等方式来突出情感。
请同学们注意音频文件的范读,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
明确:宋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当年,苏轼官至翰林学士时,问自己的幕僚说:“我的词跟柳永的词这么样?”对方答道“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绰(chāo,拿起;抓取)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为什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女孩才能把那种韵味唱出来,而苏轼“大江东去”就必须找关西大汉唱呢?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诵读时就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趟关西大汉,通过诵读来学习苏轼的另一佳作《定风波》。
希望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跟苏轼达到心灵相通。
2、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这首词作的大意。
明确: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
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
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3、让学生小声再次朗读课文,启发学生思考问题:○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从《小序》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态度呢?明确:从“莫听”“徐行”中我们可以看到: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主人公既有的步伐,“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前行,视风雨为无物,表现了诗人泰然自若、处之若常的心态。
○2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
○3、苏轼在“沙湖道中遇雨”,那么,他的人生有没有经历什么风雨呢?请结合原文的诗句分析,用一两个词(或短语)概括词中苏轼的形象。
三、把握形象,再赏《定风波》1、齐读一遍,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2、苏轼在“沙湖道中遇雨”,那么,他的人生有没有经历什么风雨呢?请结合原文的诗句分析,用一两个词(或短语)概括词中苏轼的形象。
明确: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这几年,他内心当然有痛苦的一面,但他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定风波》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的心境。
(背景穿插,知人论世)——沉着。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
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遇而安。
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旷达。
也无风雨也无晴。
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有几分禅意了)……小结: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形象。
四、探究拓展,探究《定风波》1、如果让我们用一个字把整首词中说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情感浓缩为词中的一个字,你会选哪个字?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一:“竹杖芒鞋轻胜马”中的“轻”,本来,在雨中穿着草鞋,拖泥带水,不会比骑马轻便,但这里体现的是诗人内心的轻松。
答案二:“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任”,表现出苏轼要坦然面对风雨的信心与决心。
答案三:“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归”,“归去”,这里也许表现的是苏轼的忧乐两忘,祸福不惊的旷达,但也许表现了他身上的道家意向。
答案四:“醒”,…………明确:“归”字,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
那就是: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这也是归;“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归”,表现词人无惧苦难,听任自然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
2、有人评价这首词“即景生情,缘事谈理”(因自然现象和所经历的事情,表达思想感情,阐发人生哲理);有人评价这首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等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风雨苦难,不要苦恼,不要被它吓倒,只要坦然相对,一切风雨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态度。
3、用轻松的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严肃的人生主题,是苏轼词的一大特色。
学习了《定风波》这首词,你觉得这首词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呢?明确:无论人生遭遇多少困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小结:○1、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
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写作特色一)。
○2、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道中遇雨本是生活中常事,但道出人生哲理:人世哪个不遇风雨,遇风雨怎样面对,应该是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雨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超脱旷达。
这些都渗透出他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一系列的人生哲理(写作特色二)。
•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苏东波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波。
——余秋雨4、《定风波》我们就学到这了,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思路回忆一下,试着背诵这首词。
五、拓展与延伸,玩转《定风波》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
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请以《苏轼,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短文,以跨越时空,把你想对苏轼说的话写出来,与历史伟人进行心灵的交流。
板书设计(略)《苏轼,我想对你说》参考观点:1.选择你喜欢的,喜欢你选择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2.人生就是一场雨,你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3.多想与你共享清风明月,共迎山头斜照,共享东坡肉,共同饮酒唱和!4.你的“旷达”其实是一种无奈,你的“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5.我选礼拜的一居室“长风破浪会有时,直至云帆济沧海”与你共勉!6.如果命运强加给你的这种风雨是不公正的,你就应该愤怒,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参考例文一(引自网络):苏轼,我想对你说你是文坛上的东坡居士,写下了着名的赤壁两赋一词,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历史上留下了你许多不朽的诗篇。
你虽多次被贬,却不乏坚韧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
从你身上,我学会了坚韧和不拔;从你身上,我学会了乐观和豁达;从你身上,我学会了理想的艰辛。
你是我的榜样,你是中国亿万人的榜样,你的精神,你的人格,流传至今。
因为有你,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因为有你,我们的文学源远流长。
你的多情造就了你的豪放,你的豪放造就了你的豁达,你的豁达造就了你的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
你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你从来没有想过,你让很多人受过伤。
你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你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你的才气,当然要恨你,但是你落难时你写的书法,这么笨,这么挫,歪歪倒无所谓,却成了中国书法的极品。
我仿佛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你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中国的荒野古道上,无休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
最后,孤身一人流放在海南岛,你这个一天都离不开朋友的豪放诗人,却被迫像野人一样住在蛇蝎衍生的椰树林里,在语言不同的一族中了却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