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菊郑思肖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2021中考语文针对性考点专练: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与解析)

2021中考语文针对性考点专练: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与解析)

2021中考语文针对性考点专练:现代文阅读训练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4题。

(共16分)雕花烟斗冯骥才①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②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③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

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④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

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他怔住了。

“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

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

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⑤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黝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

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

“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⑥他的烟斗是特别。

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

”他说。

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

“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2021年菊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1年菊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1年菊的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菊的阅读练习及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16分)马子才,顺天人。

好菊,闻有佳种必购之,千里不惮。

一日有金陵客寓其家,自言其中表亲有一二种,为北方所无。

马欣动,即刻治装,从客至金陵。

客多方为之营求,得两芽,裹藏如宝。

归至中途,遇一陶姓少年,与之论艺菊之法,马大悦。

问:“将何往?”答云:“姊厌金陵,欲卜居于河朔耳。

”马欣然曰:“仆虽固贫,茅庐可以寄榻。

不嫌荒陋,无烦他适。

”陶趋车前向姊咨禀,车中人推帘语,乃二十许绝世美人也。

顾弟言:“屋不厌卑,而院宜得广。

”马代诺之,遂与俱归。

初,马所弃残枝劣种,陶悉掇拾而去。

未几菊将开,闻其门嚣喧如市。

怪之,过而窥焉,见市人买花者,车载肩负,道相属也。

其花皆异种,目所未睹。

心厌其贪,欲与绝;而又恨其私秘佳种,遂款其扉,将就稍让。

陶出,握手曳入。

见荒庭半亩皆菊畦,数椽之外无旷土。

而细认之,尽皆向所拔弃也。

陶入室,俄献佳肴,烹饪良精。

因问:“贵姊胡以不字?”答云:“时未至。

”问:“何时?”曰:“四十三月。

”又诘:“何说?”但笑不言,尽欢始散。

过宿又诣之,新插者已盈尺矣。

大奇之,苦求其术,陶曰:“此固非可言传;且君不以谋生,焉用此?”又数日,门庭略寂,陶乃以蒲席包菊,捆载数车而去。

逾岁,始载南中异卉而归,于都中设花肆,十日尽售,复归艺菊。

问之去年买花者,留其根,次年尽变黑而劣,乃复购于陶。

陶由此日富。

渐而旧日花畦,尽为廊舍。

至秋载花去,春尽不归。

而马妻病卒。

意属黄英,微使人风示之。

黄英微笑,意似允许,惟专候陶归而已。

年余陶竟不至。

黄英课仆种菊,一如陶。

忽有客自东粤来,寄陶生函信,发之,则嘱姊归马。

考其寄书之日,即马妻死之日;回忆国中之饮,适四十三月也,大奇之,以书示英,请问“致聘何所”。

英辞不受采。

又以故居陋,欲使就南第居,若赘焉。

马不可,择日行亲迎礼。

后陶归,与人饮,卧地,化为菊。

久之,叶益憔悴。

马大惧,始告黄英。

英闻骇曰:“杀吾弟矣!”奔视之,痛绝。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2.了解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3.鉴赏诗歌表现手法解题和拟题训练二、教学过程一)学情分析:请写出下列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可能不限一种)。

1.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联想、用典、对比)2.郑思肖《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对比、象征)3.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主客移位)4.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托物言志或象征)5.李白《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对比、想象)6.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想象、用典)7.许浑《谢亭送别》:“劳歌ZYB点火增压燃油泵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8.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以小见大、用典)9.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欲抑先扬(先扬后抑)、对比)二)知识归整: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衬托和对比。

衬托是指利用事物间相同或相对的条件,以一方作为陪衬来突出另一方的手法。

YCB齿轮泵利用事物的相同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正衬。

利用事物的相对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反衬。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用枯藤等几个意象营造的萧索意境来正面衬托诗人内心的悲凉。

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动来反衬静。

《画菊》《不第后赋菊》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画菊》《不第后赋菊》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画菊》《不第后赋菊》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画菊
南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概括两首诗中所描绘的菊花特点有何不同?(4分)
2.两首诗在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3分)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参考答案】:
(1)郑诗中的菊花自甘寂寞,坚贞不屈孤傲绝俗;(2分)黄诗中的菊花威武、香透长安、辉光耀目、豪气冲天。

(2分)
(2)两首咏物诗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物抒怀。

(答“象征”也可。


郑诗咏菊写人,赞美菊花傲然不屈,表达自己凌然的民族气节和忠贞爱国的情怀。

黄诗依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和凌云壮志。

【对比赏析】:
《寒菊》是南宋诗人寒菊郑思肖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

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

“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

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不第后赋菊》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

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
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寒菊 (画菊)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寒菊 (画菊)

译文
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https:///6_6286/ 天下第九 呵呵,要将我们御家斩草除根?开什么玩笑!”御山和御峰当 空大笑。仿佛听到了世间最好笑的笑话。他们两人可是武王。 自认为可以睥睨天武王国的一切。你一个臭小子算什么?身边 有了一条狗和一个老道就敢拿着鸡毛当令箭了?“大哥,将他 们全部斩杀,一个不留!”御峰脚步移动,就像踩在水面上似 的,将虚空踩出一连串涟漪。“老夫正有此意!”御山双手横 在胸前,一团火焰暴涌而出,形成直径达八米的大火球,呼啸 而来。“狗砸,老道,出手吧,不用对他们手下留情。”叶凌 辰淡漠的瞥了两名武王一眼,对大黑狗和邋遢老道吩咐着,转 身抱着嘤嘤走下虚空。大黑狗利爪挥动,卷起一股利刃风暴, 刮向御山武王。邋遢老道抡动平底锅,好像操控一座大山,镇 压御峰武王。夜空中。爆发出精彩绝伦的大战。谁都没想到。 叶凌辰身边的一道一狗居然那么强悍。“敢跟我们御家的老祖 宗动手,你们是找死!”御离站在树梢上,非常不屑。御瑛苏 醒了过来。看到两位老祖宗和一道一狗激战正酣,也站起身, 大声道:“老祖不要手下留情,将他们一网打尽!”然而。让 两人大跌眼镜的是。御山武王和御峰武王与老道和大黑狗缠斗 没多久,便落入下风。大黑狗挥动利爪,将虚空撕成一道道裂 缝,黑暗的虚空产生强大的吸力,将御山武王的半个身子吸了 进去。趁此机会。大黑狗冲过来。爪子上的十根指甲长成半尺 长的利刃,对着御山武王的胸口戳了进去。可怜的武王强者, 瞬间被捅成了马蜂窝。“大哥!”看到御山武王重伤。御峰武 王凄惨大叫。老家伙脚掌一点虚空,便要冲过来,击杀大黑狗。 就在这时。邋遢老道端着平底锅,从天而降。平底锅上道蕴澎 湃,铭纹闪烁,散发着古老的气息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 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 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 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 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

例解古典诗词的托物言志手法

例解古典诗词的托物言志手法

例解古典诗词的托物⾔志⼿法借物抒情(托物⾔志)托物⾔志是诗歌散⽂中经常运⽤的表现⼿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诗中的物带有了⼈格化的⾊彩。

例1: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托物⾔志的⼿法,借荷花这⼀形象表达了⾃⼰洁⾝⾃好、保持⾼尚节操的⼈⽣追求。

例2:清代龚⾃珍的《病梅馆记》,借梅议政,运⽤托物⾔志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摧残⼈才的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例3:茅盾的《⽩杨礼赞》,借中原地区常见的⽩杨树来表现解放区⼴⼤军民不屈不挠、⼒求上进的精神。

例4:古诗中,象骆宾王的《狱中咏蝉》就是通过刻画餐风饮露的秋蝉的形象来表明⾃⼰⾼洁的品性不为时⼈所了解。

例5:陈⼦昂的许多感遇诗也往往采⽤托物⾔志的⼿法,或借助⾹兰杜若、或借助珍禽翡翠来抒写⼼中的怀才不遇之慨。

例6:“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声⾃远,⾮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品格⾼洁的⼈,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能声名远播,从⽽表达出对⼈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度⾃信。

例7:“⼀陂春⽔绕花⾝,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王安⽯《北陂杏花》)【析】杏花,绚丽⽽脱俗,傍⽔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

本诗写临⽔开放的杏花,是⼀⾸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境,⾼洁⼈格,宁为⽟碎,不为⽡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

托物⾔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①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种思想。

②托物⾔志,更重要的是诗⼈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迹,以及⼈⽣的态度和对⼈⽣的感悟。

托物⾔志与象征、⽐兴、⽐喻的关系托物⾔志与象征、⽐兴、⽐喻有密切联系。

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作者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

⽐兴呢?最早的解释是“先⾔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的“他物”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

寒菊全文注释赏析

寒菊全文注释赏析

寒菊宋代: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译文你任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

独立任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注释1、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

并,一起。

2、疏筒:稀疏的篱笆。

3、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4、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5、何曾:哪曾、不曾。

6、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赏析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末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

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上,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i'j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以自喻,这首《画菊》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己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

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提秋风”的诗句。

从形象审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宋郑思肖《画菊》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宋郑思肖《画菊》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宋郑思肖《画菊》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宋)郑思肖《画菊》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画菊(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首诗是郑思肖在宋亡以后写的一首托物言志的绝句,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菊?诗人与菊的形象是如何结合的?答案:诗人写菊运用了拟人手法。

诗人以一枝叶简花疏、昂首怒放的孤菊自喻自比,表现了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

赏析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

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以自喻,这首《画菊》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

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

从形象审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画菊郑思肖阅读答案
篇二:画菊郑思肖阅读答案
译文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

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注释1、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

并,一起。

2、疏篱:稀疏的篱笆。

3、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这首自题《寒菊》图诗,集中表现了郑思肖的思想品格和胸怀襟抱。

诗从晚香着笔: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

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

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

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

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

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

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

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

【注】郑思肖(1241 1318),南宋故臣,诗人、画家。

(1)诗人抓住了菊花的哪些特点来刻画菊花形象的?(4分)
(2)全诗采用了什么手法?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篇四:画菊郑思肖阅读答案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翻译菊花开放的时候,百花已经凋谢。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

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

“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
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