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019-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怀疑与学问第1课时课件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8《怀疑与学问》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8《怀疑与学问》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时间月日执教人课题怀疑与学问教学目标1.认识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培养怀疑精神和独立意识。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二次备课一、听写字词,导入课文第一组(注意加点字读音):顾颉刚(jié)程颐(yí)譬如(pì)腐草为萤(yíng)虚妄(wàng)塾师(shú)停滞(zhì)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辨伪去妄墨守第二组:根据句子意思在括号内选第一组中的词填空。

①战国时墨子善于守城,后来用这个词形容固执保守,不思进取。

(墨守)②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停滞)③没有事实根据的,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虚妄)④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辨伪去妄)⑤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二、研读课文,把握结构1.阅读课文,填写下表,梳理出文章的论证结构。

分论点一中心论点分论点二明确: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或“学则须疑”)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段意归纳,层次探究。

第4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6段:正面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面_____________________预设:第4段:对于传说要有怀疑精神。

第5段:对于书本知识要有怀疑精神。

第6段:正面论述“怀疑”的作用,反面揭示“墨守”的害处。

3.辨别“消极”和“积极”。

文章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论述“怀疑精神”的重要性。

部编版《怀疑与学问》优秀课件1

部编版《怀疑与学问》优秀课件1

2.下面对选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第②③句是从反面论证,第④⑤句是从正面论证,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 B.第⑥句提出一个小论点,第⑦⑧句是用事例来证明第⑥ 句提出的小论点和全段论点。
C.第⑩句中“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删去更准确,因 为“一切”这个词语太绝对化了。 D.第⑩句中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的顺序不能调换, 因为“怀疑”“辩论”“判定”“修正”这四个词的顺序是 人们对过去学说进行怀疑的全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与人们 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相符合。 【答案】C
(1)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锦上添花 精益求精 按兵不动 按部就班 (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齐白石作画,“不叫一日闲过”,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 的。
现代文阅读 (一)课内精读
怀疑与学问(节选) ①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 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 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 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 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小学教材将8年抗战一律全部改为14年抗战,以此强调 “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删 去“全部”) B.要创建“智慧城市”,就要提高城市建设、规划、管理 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转更高效、敏捷、低碳。(把“管 理”调到“建设”前面)
(7)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liúsú(流俗 )传说,就是对于过去 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8)若使后之学者都mò shǒu( 墨守 )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 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tíng zhì( 停滞 ),人类的文化也 就不会进步了。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怀疑与学问》(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怀疑与学问》(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18 《怀疑与学问》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论证的结构。

2.过程和方法:品析重要语句的含义,把握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培养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怀疑,善于发问的精神。

教学重点:1. 把握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论证的结构。

2. 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教学难点:培养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怀疑,善于发问的精神。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2. 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论证脉络。

3. 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齐读关于读书学习的古诗文名句。

(PPT投影)(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读书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关键,如何把学过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2.了解作者。

顾颉刚,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辨史》,著作有《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等。

3.链接:“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书”又称“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五本儒家经典。

4.复习巩固。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新人教版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新人教版

怀疑与学问教学目的一、深入领会并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层层深入论证的写法,学习用分论点来论证中心论点,并适当注意过渡句。

二、理解课文中论述的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道理。

在深入改革开放抓紧科学技术发展的紧迫日子里,尤其要强调谦虚与怀疑。

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是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用分论点来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根据这一重点,围绕课文“预习提示”,引导学生运用前两课所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培养自读能力。

二、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文章不长,可作先自读再研读的安排,读前给予指导,要求学生在书上画出要点,并做笔记练习。

教学时效: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初读指导与要求。

1.导人阅读,激发兴趣。

怀疑与学问究竟有什么关系?两者间的关系可密切呢。

我们曾学过《哥白尼》、《祖冲之》,试想想哥白尼如果迷信书本,没有勇气怀疑并敢于批判不符合实际的却又历来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天动学说,他能够创立在科学史上引起空前革命并对人类思想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的地动学说吗?祖冲之如果“虚推古人”,不敢怀疑和推翻前人的陈腐学说和错误结论,他能在圆周率、大明历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而成为伟大的数学家吗?怀疑精神不可少让我们来研读一下著名历史学家顾颌刚的《怀疑与学问》,就会明白治学为什么要有怀疑精神,什么是我们要提倡的怀疑精神,这对于培养开拓创造精神很有益处。

关于作者顾颌(jié)刚的介绍,《教参》有简介(略)。

本文是顾先生根据自己的丰富的治学经验与切身体会而写的,精辟透彻,令人信服。

2.运用提问,指导复习上两篇课文学过的有关论证知识,要求学生自读本文时学习运用。

3.在文中画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然后在笔记上列表写出,搞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分论点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并指导作文练习一。

4.为在阅读时扫除字词障碍,提出以下词语语学生注意,供教学时备用。

其中有的是完成练习三所必需的。

(1)观察(文中是实地观察的意思);(2)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18.怀疑与学问 PPT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18.怀疑与学问 PPT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三、铺石奠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 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 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 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下 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8.课文中第5段“怀疑、思索、辨别”三步的顺序能否 调换?为什么?
史规律是客观 存 在, 无 时 无 刻 不在 运 转 并 制 约着 人 们 的 活 动。 但 规 律 又 是抽 象 的 , 看 不见 , 摸 不 着 ,认 识 规 律 不 那 么容 易 。

历史上依次更替 的 任 何 一 个阶 段 都 只 是 人类 社 会 由 低 级到 高 级 的 无 穷发 展 过 程 中 的一 些 暂 时 阶 段。 每 一 个 阶 段都 是 必 然 的 ,因 此 ,
(2)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顾先 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据说他幼 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 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 本里。
2.生字难词 (1)字音
顾颉刚 ( jié ) 塾师 (shú )
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辨伪去妄】辨别虚伪的,清除去掉不合理的。
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 (第1、2段) 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 精神(或“学 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 论点。
18.怀疑与学问 PPT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18.怀疑与学问 PPT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板书设计
中心论点:做学问“会疑”与“须疑”。(举例论证) 分论点

怀疑与学问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

怀疑与学问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

怀疑与学问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较终的收效都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

无论是历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更好,成果更大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必要。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将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启示。

下面这10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是作者为您整理的怀疑与学问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把握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理解“怀疑”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学习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以及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环节一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发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环节二一、助学资讯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顾颉刚(jié)程颐(yí)虚妄(wàng)步骤(zhòu)懒惰(duò)启迪(dí)停滞(zhì)折扣(zhé)2.理解词语。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怀疑与学问(第1课时)》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怀疑与学问(第1课时)》精品教学课件

承上启下,使论述逐层深入。
提出下文论点
精读细研
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通过正反对比证明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 2.用戴震和笛卡儿等人的例子论证论点。 3.正面论述了一切学问家以怀疑精神做学问,会 对文化建设起巨大作用。 4.反面补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
精读细研
讨论:“怀疑精神”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 要意义?
裁剪( cái ) biàn ( 辩 )论
栽树( zāi )
( 辫 )子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不责用问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盲从: 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 找出课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整体感知
中心论点
学则须疑
分论点一
怀疑在消极方 面辨伪去妄的
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
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 设新学说、启迪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
整体感知
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中心论点: 学则须疑
1.基础型作业: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本课时练习。
总结点评 。 在以后的学习中,请相信你们是存在着巨 大的潜力的,发挥想象力让我们的生活更 精彩吧。
精读细研
说一说:在论述的过程中,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 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五单元第18课:《怀疑与学问》---授课ppt+课后习题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五单元第18课:《怀疑与学问》---授课ppt+课后习题课件

1. 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相结合。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引用大量的名人名言,也举了大量具 体的事例。第①自然段引用程颐的名言“学者先要会疑”,第② 自然段引用张载的名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从而提出中心论点;第⑤自然段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 书”论证了“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 己的怀疑”。第④自然段举了“三皇、五帝”“腐草为萤”两个 例子论证“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⑥段 举了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阐述了学问家做学问的态度。
2.它们的顺序不能任意调整。因为这几个“常常” 是按照逻辑 顺序排列的,第一个“常常”是总说,第 二至四个“常常” 之间的关系是先“辩论”,接着“评 判”,最后“修正”。
四、 课内名言: 1.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2.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3.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课外名言: 4. 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张载 5. 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 则 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载
“怀疑”与“谦虚”对于我们都需要,两者并不 矛盾。“怀疑”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求得真知而独 立思考,“谦虚”是指应承认自己的知识的不足而渴 求新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谦虚才能求知,而求知须 经怀疑,以力求真知。因此,两者都是我们在认识世 界过程中所需要的:我们既要有谦虚精神,又要有怀 疑精神。
一、作者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遇事先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 是怀疑精神。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是: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 基本条件。
1.理解课文中论述的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 伪去妄,才能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道理。(重点)
2. 引导学生运用前两课所学过的知识,温故知 新,培养自读能力。(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仔细阅读课文,画出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找出文中的中 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完成“思考探究”二)
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或“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
分论点: (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 (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细读课文, 梳理结构
要求:速读课文,划分文章的论证结构,并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2段):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 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 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3. 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认识“怀疑”对做 学问的重要意义。
三、通读课文,把握论点
1.知识链接: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 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 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 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 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 《春秋》五本儒家经典。
复习巩固: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二、检查预习,积累知识
我会读,我会认
譬如( pì ) 停滞( zhì) 唐尧( yáo ) 盲从(mánɡ) 辨伪去妄
折扣( zhé) 颛顼(zhuā)n 虞舜(shùn) 程颐( yí ) 不攻自破
大儒( rú ) 帝喾( kù ) 流俗( sú ) 腐草为萤( fǔ )
理解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 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2)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 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3)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 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墨守:因循保守,不知变通。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了解作者:
顾颉刚,字铭坚,江苏 苏州人,历史学家,长期从 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 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 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 《古辨史》,著作有《秦汉 的方士与儒生》《孟姜女故 事研究集》《妙峰山》等。
关于“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书”又称“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 《论语》和《孟子》。
第一层(3、4段):论述“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 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5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 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 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五、作业
1.熟记文中的重点词语(字音、字形、词义) 2.搜集有关治学方法的名言警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