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实践与思考_以福建省永春县为例_叶茂建

合集下载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32农场经济管理 (2019/12)Farm Economic Management【作者简介】林盈(1984—),女,中级经济师,本科,永泰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研究方向:农村金融。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林盈(永泰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也得到了质的飞跃。

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金融建设管理的重中之重,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直接关系到能否为广大农村基层群众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促使社会弱势群体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推动农村经济建设稳定持续发展。

因此,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要结合当前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改进措施,全面提高农村普惠金融建设水平,确保促进农村普惠金融良性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进一步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路径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实践路径一、引言普惠金融强调要为广大人民提供性价比高的金融服务,确保民众都能够以合理价格获得金融服务。

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主要包括小微企业、三农、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老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金融机构要结合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发设计金融产品和服务,保证农民能够在均等条件下享受到普惠金融带来的便利。

要想保障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政府相关部门要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不断完善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普惠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

二、普惠金融主要发展模式分析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财税扶持型为了大力推动我国普惠金融的建设发展脚步,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并通过实施财政补贴为金融机构提供信贷贴息补助,从而调动金融机构为广大民众提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

财税政策的颁布、实施能够激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自身金融产品,满足金融市场用户各项服务需求,如中央财政拨付专项资金通过科学有效设立担保基金,以此来鼓励金融机构为那些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各项贷款产品,政府会给予适当的贴息补助[1]。

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以福建省为例

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以福建省为例
推进农村普惠金 融发展的思考: 以福建省为例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福建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 福建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
原因分析 • 推进福建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建
议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CATALOGUE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农村普惠金融是解决农村经济 发展和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
福建省的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大多仍停留在传统存款、贷款等业务上,缺乏创新和差异化,无法满足农民多元化的 金融需求。
金融服务产品缺乏差异化
目前,福建省的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差异化产品,无法满足不同农民 的需求。
金融服务成本较高,农民负担较重
金融服务成本较高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人口密度 低,银行在农村地区的运营成本相对较 高。
04
CATALOGUE
推进福建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强政策支持,提高金融服务覆盖和质量
制定有利于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
01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进入农村
市场,提供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02
推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多类型金融机构在
推广低成本的金融产品
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低成本金融产品,如低利率的小额贷款、简易 保险等。
减少农民的金融服务支出
通过提供免费的金融服务,或对贫困农民给予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补贴,减少农 民在金融服务方面的支出。
加强风险防控,提高金融服务安全和可持续性
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
通过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强化内部控制等措施,提高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的风险防范能力 。

浅析发展普惠金融的必要性和有效路径——以福建省普惠金融改革实践为样本

浅析发展普惠金融的必要性和有效路径——以福建省普惠金融改革实践为样本

2022年6月085DOI:10.19995/10-1617/F7.2022.11.085浅析发展普惠金融的必要性和有效路径——以福建省普惠金融改革实践为样本陈俊伟(福建省信访局网上信访服务中心 福建福州 350001)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普惠金融可以有效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民生惠及范围,提高社会生成动力,推动民众实现增收,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有效转型。

当前,福建省借助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政策,通过大胆实践探索、持续创新完善,构建起了一系列具有福建显著特色的金融产品。

本文在这一背景下研究了发展普惠金融的必要性和有效路径,首先,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其次,探析福建省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问题提出福建省发展普惠金融的改革实践路径,旨在利用普惠金融,促进福建实体经济发展。

关键词:普惠金融;经济发展;大数据技术;资源配置;实践探索本文索引:陈俊伟.浅析发展普惠金融的必要性和有效路径[J].商展经济,2022(11):085-087.中图分类号:F832.7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陈俊伟(1982-),男,汉族,福建莆田人,中级统计师,本科,研究方向:金融领域信访问题。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命脉,因此要通过发展普惠金融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能力,推动我国实体经济高效发展。

随着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政策的落实,我国金融服务行业开始探寻普惠金融的有效路径及改革方案。

健全的普惠金融发展体系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可以提高创业和就业的水平,同时能够有效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

在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政策背景下,福建省充分发挥自身经济优势和地理优势,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以宁德市和龙岩市作为发展普惠金融改革试点地区[1]。

相关部门根据政策要求制定区域普惠金融发展战略方案,该方案规定三年内将完成宁德市和龙岩市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全面覆盖,提升普惠金融的发展层次,拓宽惠及范围。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农村普惠金融的重要性农村普惠金融是指针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旨在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灵活、实惠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农村普惠金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农村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而普惠金融的实施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开展农业生产、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村普惠金融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普惠金融服务,可以让农村居民感受到国家政策的红利,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减少贫困人口,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普惠金融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激发农村居民的创业创新活力,带动当地产业升级,促进乡村振兴。

农村普惠金融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实施的意义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实施的意义在于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均衡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的金融包容性和融入感。

农村普惠金融可以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广泛的金融服务,满足不同群体和地区的金融需求,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普惠金融还可以帮助提升农民的金融素养和风险意识,促进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农村普惠金融的实施也可以促进金融资源的配置,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

2. 正文2.1 缺乏金融服务渠道农村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缺乏金融服务渠道。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较弱,很多农村地区缺乏金融服务机构的覆盖。

许多农村村民需要到县城或者更远的地方才能找到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耗费时间和成本较高。

这导致了许多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不便利性,使得农村居民难以获得及时的金融支持。

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实践与思考_以福建省永春县为例_叶茂建

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实践与思考_以福建省永春县为例_叶茂建

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福建省永春县为例□叶茂建1颜建源1叶宇飞2(1.中国人民银行永春县支行,福建永春362600;2.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3)摘要:推进建立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普惠制金融,对于促进“三农”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福建省永春县为例,在分析县域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的同时,就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普惠金融;“三农”经济;实践思考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740(2015)12-0022-05收稿日期:2015-11-11作者简介:叶茂建(1967-),男,福建永春人,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永春县支行。

颜建源(1981-),男,福建永春人,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永春县支行。

叶宇飞(1992-),男,福建永春人,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2012级学生。

“三农”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范畴,推进农村普惠制金融(Inclusivea Financial System )是实现金融普惠最基础、最重要的领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农村禀赋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的精神,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普惠性提出了新要求,推进建立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普惠制金融,对于促进“三农”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福建省永春县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总量小,农业人口多,存贷款总量小,人均金融资源占有率偏低,金融活跃度不高,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和探索推进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永春县为例,从普惠金融视角探讨提高农村金融服务便利性、可获得性和覆盖面,更好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普惠金融理论发展及相关文献综述(一)普惠金融的理论发展1.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

又称“金融遗弃(financial abandonment)”“无银行(un banked)”,是指社会中的某些群体没有能力进入金融体系,没有能力以恰当的形式获得必要的金融服务。

泉州普惠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泉州普惠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N自2012年12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特别是国家《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颁发以来,泉州积极引导金融服务机构践行普惠金融,致力于建设一个服务小微企业、实体经济、“三农”、草根创业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推广创新型普惠金融产品,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捷性,优化了金融服务在大中小微型企业之间、不同收入人群之间、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增强了金融支小、支农、扶贫功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泉州普惠金融的发展还存在体系不完善、服务不均衡、服务成本偏高、金融知识普及度偏低等问题,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内部金融产品创新和外部政策环境支持两个维度寻找突破发展路径。

一、泉州市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一)金融服务机构日益完善自改革实践以来,泉州出台《泉州市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若干措施》等金融服务政策,各类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已形成以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主,保险和证券类金融机构为辅,小额贷款、财务公司以及消费金融机构为补充的金融体系。

特别是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网络,提供金融机构服务便利。

与此同时,泉州市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金融也在悄然兴起,通过大力推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微信银行,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普惠金融所带来的益处。

(二)普惠金融服务功能日益增强泉州加大力度支持普惠金融发展,增加贷款余额用于小微企业。

2018年,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6393.05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为6375亿元。

推出“信保贷”“运营贷”等多种新型产品,为服务小微企业贷款提供了便利。

如农行泉州支行推出“农村经济合作社贷款”“快农贷”等惠农金融产品,截至2019年,已有644家合作社发放贷款,已授信17421家“快农贷”62.8亿元;晋江农商行推出“农股贷”项目,已授信4家,累计发放贷款8亿元。

我国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黄林晴李艺璇吴彩霞周贇来源:《今日财富》2019年第08期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普惠金融的建立健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近年来,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了很大的改善。

然而,目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困难,本文主要分析了制约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因素,从国家政府、金融机构和农民的层面提出进一步改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创新金融产品和接受新型金融知识等对策措施,推动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

普惠金融,是指在可负担成本的前提下,将金融服务扩展到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群体,从而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渗透率。

普惠金融的核心是以全面有效的方式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平等的金融服务。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发展普惠金融已成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中的现状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又称“包容性金融”,在2005年联合国的倡议下被广泛使用。

这一概念通过加强政策帮扶和完善市场机制,努力为弱势群体提供同样的金融服务,帮助贫困群体摆脱贫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018年2月,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农村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农村战略必须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必须打好这场扶贫战争。

我们必须把重点放在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银行是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主要参与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中国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我国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已达33万亿元,同比增长5.6%;而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仅为5.63万亿,占比为17.06%,同比增长10.52%。

在2018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5354亿元,其比率达到3.96%,与其他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相比,有明显的超出。

由此可以分析得出,我国的农村普惠金融覆盖率整体偏低,农村正规贷款不良贷款率相对较高。

福建省普惠金融发展实践与思考

福建省普惠金融发展实践与思考

福建省普惠金融发展实践与思考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浪潮中,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其服务的覆盖面和深度对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社会的公平与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福建省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省份,在普惠金融领域积极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一、福建省普惠金融的发展实践1、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福建省政府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例如,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普惠金融项目,对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给予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

2、金融服务创新持续推进福建省的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服务创新,不断满足不同群体的金融需求。

在信贷产品方面,推出了针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供应链金融产品,针对农户的“林权抵押贷款”“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在支付结算方面,大力推广移动支付、网上银行等便捷的支付方式,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

3、金融基础设施逐步健全福建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金融服务环境。

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站、助农取款点等建设,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和农户的信用信息采集和评价,为金融机构开展信贷业务提供参考依据。

4、金融教育普及成效显著福建省注重金融教育的普及,通过开展金融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等活动,提高社会公众的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

同时,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手段,拓宽金融教育的渠道和覆盖面。

二、福建省普惠金融发展取得的成效1、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得到有效缓解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创新,福建省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不断拓宽,融资成本逐步降低。

许多小微企业获得了信贷支持,实现了发展壮大,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条件。

2、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农村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农民的金融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福建省永春县为例□叶茂建1颜建源1叶宇飞2(1.中国人民银行永春县支行,福建永春362600;2.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3)摘要:推进建立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普惠制金融,对于促进“三农”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福建省永春县为例,在分析县域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的同时,就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普惠金融;“三农”经济;实践思考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740(2015)12-0022-05收稿日期:2015-11-11作者简介:叶茂建(1967-),男,福建永春人,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永春县支行。

颜建源(1981-),男,福建永春人,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永春县支行。

叶宇飞(1992-),男,福建永春人,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2012级学生。

“三农”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范畴,推进农村普惠制金融(Inclusivea Financial System )是实现金融普惠最基础、最重要的领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农村禀赋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的精神,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普惠性提出了新要求,推进建立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普惠制金融,对于促进“三农”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福建省永春县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总量小,农业人口多,存贷款总量小,人均金融资源占有率偏低,金融活跃度不高,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和探索推进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永春县为例,从普惠金融视角探讨提高农村金融服务便利性、可获得性和覆盖面,更好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普惠金融理论发展及相关文献综述(一)普惠金融的理论发展1.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

又称“金融遗弃(financial abandonment)”“无银行(un banked)”,是指社会中的某些群体没有能力进入金融体系,没有能力以恰当的形式获得必要的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出于逐利性和风险厌恶,往往将许多贫困、低收入人群及小微型企业排斥于金融服务体系之外,迫使其转向非正规金融机构寻求服务,进而使得贫者越贫、弱者愈弱,这种金融排斥在“自强化”过程中弱化了金融在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普惠金融旨在消除金融排斥现象。

2.小额信贷(microfinance)。

是一种以城乡低收入阶层为服务对象的小规模的金融服务方式,目的是促其走向自我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既是一种金融服务创新,更是一种扶贫的重要方式。

于20世纪70年代推出的小额信贷,最初目的是消除贫困和发展农业生产。

孟加拉乡村银行(GB )、泰国农业和农村合作社银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信贷部(BRI-UD)是国际上几种有影响的小额信贷模式。

20世纪90年代,我国受孟加拉模式的影响,在农村开始试点小额信贷项目。

小额信贷在消除贫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持续性与服务更广泛的弱势群体是小额信贷的两个最基本的原则。

3.微型金融(microfinance)。

是指专门针对贫困、低收入和微型企业而建立的金融服务体系,包括小额信贷、储蓄、汇款和保险等。

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获得迅速发展,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

世界银行成立的“扶贫咨询委员会”(CGAP)是国际上最权威的微型金融研究和推广机构。

根据运营目标的差别,微型金融的制度模式主要有制度主义(BRI-UD为代表)、福利主义(GB为代表)和混合主义。

微型金融和小微信贷一起成为普惠金融未正式提出前这一领域的主要内容。

4.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 system)。

是指立足机会平等和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的、有效的金融服务,并确定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其他特殊群体为普惠金融服务对象。

联合国在小额信贷年(2005年)呼吁建立“普惠经济部门(Inclusive Economic Sector)”,其核心内涵是共享与普惠,旨在建立有效的、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标志着普惠金融在我国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普惠金融继承和超越了小额信贷和微型金,成为作为最有效的“扶贫”金融。

(二)相关文献综述1.国际相关研究成果。

由于小额信贷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得到推广,国际很多学者将目光集中于小额信贷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Woller和Woodworth(2001)认为,小额信贷在降低交易时间和成本时也增加了运营成本,过高的利率会导致风险问题,要注重降低成本与增加收益。

Robert Peck Chisten,Timothy R. Lyman,Richard Rosenberg(2002)在《小额信贷规则与监管指导原则》一文中阐述了小额信贷的性质及对消除贫困的作用,提出对不同类别的机构实施差异化的管理。

Dichter(2003)认为,以储蓄、贷款为导向小额信贷项目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和增进社会福利。

Chowdhury(2004)对GB 小额信贷项目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基础上评估得出参与小额信贷项目更有较多概率增加收入。

Craig Mcintosh、Bruce Wydick(2005)认为,小额信贷机构之间要妥善处理好竞争与过渡性竞争尺度。

Becketal(2007)、Sarma and Pais (2008,2010)、Chakravarty(2010)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测量指标。

2.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国内对农村金融普惠的研究较多。

杜晓山(2007)、韩俊(2008、2009)、焦瑾璞(2010)、曹凤岐(2010)、周立(2010)、王曙光(2013)以及翁新辉、杨民、倪飞焱、刘颂根(2015)表12014年末永春县金融系统网点一览名称机构总数支行/支公司二级支行/分理处信用社营业所/储蓄所服务部银行业金融机构66723306工商银行514农业银行11110中国银行312建设银行312农信社31130邮储银行12156泉州银行11泉州农商行11保险机构15411证券机构22等在比较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普惠性金融体系对策建议。

周孟亮等(2012)、吴晓灵(2013)、王兆茹(2014)、陈洪进(2014)等在普惠金融理念下进一步深入小额信贷研究。

谢升峰、路万忠(2014)基于中部六省18县(市)的调查研究,对农村普惠金融统筹城乡发展进行效应测度。

李景成(2014)结合沙县实际提出深化县域普惠制金融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应国虎(2015)结合丽水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实践,通过指标构建分析了农村普惠金融改革成效。

上述文献对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帮助。

二、永春县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一)推进普惠金融工作情况1.机构和网络不断健全夯实服务基础。

近年来,永春县存量金融机构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网点覆盖面持续扩大,网点功能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各类银行机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新型金融组织纷纷来永春设立分支机构,逐渐形成数量持续增加、种类持续健全、服务功能日益完善的金融服务机构和网络(见表1),成为支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基础力量。

目前,全县每个乡镇至少有1个银行服务网点。

2.农村支付环境的大幅改善显著提升了金融可得性。

近年来,人民银行永春县支行围绕普惠金融目标,推动全县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通知》,致力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特别是2013、2014年先后制定《永春县银行卡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方案》《人行永春县支行加强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实施方案》,督促县辖四家助农取款服务收单银行全面规范助农取款服务点管理,按照统一牌匾名称和材质、统一公示操作流程和收费标准、统一公示举报电话、统一台账登记格式、统一配置金融宣传材料架进行规范,把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成以助农取款服务为核心,集缴费、转账、查询、小面额人民币供应、金融知识答疑解惑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大幅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

截至2014年末,助农取款服务点232个,村级行政区覆盖率达100%,当年发生交易40.97万笔,金额0.54亿元,惠及农村人口42.26万人。

3.产品与服务持续创新提高了服务效率和生命力。

近几年,永春县涉农金融机构立足县域特色产业、特色农业,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相继推出香都通宝、芦柑贷、美丽乡村贷等特色产品,惠及农村各类组织及农民。

截至2015年6月末,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美丽乡村贷”4654户、44041万元,“农户异地创业贷款”3187户、21449.46万元,“香业贷”241户、18135万元,“助美贷”242户、1852万元,“青商贷”70户、3612万元,“农机具贷款”175户、1396万元;邮储银行累计发放“神香贷款”19笔410万元,“茶业贷”503户5657万元,“芦柑商户贷”432笔7807万元。

保表22011~2014年永春县普惠金融评价注:此表人数按常住人口计算。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2011201220132014地理渗透性每千平方公里商业银行机构数(个)44.344.944.945.6每千平方公里ATM 数(台)66.783.198.1106.9人口渗透性每十万人口商业银行机构数(个)14.314.514.414.7每十万人口ATM 数(台)21.726.931.534.5金融产品及服务可获得性商业银行储蓄占GDP 比率(%)39.4938.8640.7238.68金融产品及服务的使用每千人商业银行存款账户数(个)4573.64107.84325.45171.3商业银行未偿贷款占GDP 比重(%)28.1027.5934.3136.32家户每1000人商业银行贷款账户数(个)85.3886.5889.8994.16农村金融覆盖率农村信贷占总信贷比(%)86.9890.9981.4781.52农户信贷占总信贷比(%)44.7450.2344.7743.45险产品除传统的人身财产险外,推出了农村住房保险、森林火灾保险、水稻种植保险、能繁母猪养殖保险等政策性涉农保险。

4.互联网技术应用和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充足动力源。

互联网技术推广应用逐渐开启农村金融服务新纪元,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使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直接、快速”的金融服务,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带来的信用规模经济效应,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