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人物专访稿
人物专访的文本特点和写作方法

人物专访的文本特点和写作方法以下是 9 条关于人物专访的文本特点和写作方法:1. 展现真实个性:要像挖掘宝藏一样,把受访者的独特个性给呈现出来呀!比如采访一位画家,你得让读者感受到他对色彩独一无二的痴迷,“哎呀,他说起画画时那股兴奋劲儿,就像小孩看到了最心爱的玩具,这才是真实的他呀!”2. 深入挖掘故事:不能只浮于表面,得深入到受访者的内心世界,挖掘那些动人的故事。
就像探寻一个神秘的洞穴,“你想想,她背后那段艰辛的奋斗历程,不深挖怎么能知道呢,这得多精彩呀!”3. 生动的描述: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场景和人物,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比如描写一个音乐家的表演现场,“哇,那音乐简直像春风一样拂过每个人的脸庞,太震撼啦!”4. 提问要巧妙:设计的问题得像一把钥匙,能巧妙地打开受访者的心扉。
“难道不是应该问出那些让人忍不住倾诉的问题吗,这样才能得到最精彩的回答呀!”5. 捕捉细节:留意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这些能让人物丰满起来。
像一个演员不经意间的小动作,“你看,那个小动作一下子就让人觉得他好可爱,这些细节多重要哇!”6. 保持对话感:文章要写得像和读者在聊天一样轻松自然。
“来,咱们一起看看这个专访,就跟一起聊天似的,多有意思!”7. 突出重点:找出最精彩的部分,像highlight 一样强调出来。
比如受访者的某个惊人观点,“哇塞,这个观点多牛呀,绝对得突出强调呀!”8. 融入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专访中的各种情感,喜怒哀乐都要有。
“瞧瞧,这里的他是那么高兴,那里又让人心疼,情感多丰富呀!”9. 结构清晰:别乱七八糟的,要有条理,让读者轻松跟上节奏。
“这就好比走一条清晰的路,读者才能愉快地走下去呀!”结论:做好人物专访就是要全方位地展示人物,用各种方法让读者对他们感兴趣,产生共鸣,这样的专访才是成功的。
人物专访写作技巧[小编推荐]
![人物专访写作技巧[小编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2aa5810b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24.png)
人物专访写作技巧[小编推荐]第一篇:人物专访写作技巧[小编推荐]做好人物专访的几个要素如何做好人物专访,依笔者浅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熟悉对象。
由于人物专访具有与采访对象接触时间短、包涵容量大的因素,记者在介入采访之前,对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就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如个人经历、性格兴趣、成就建树等)。
已故著名戏剧大师曹禺在谈到他出访美国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说道,他几乎天天要接受采访,多的时候一天五六批,但有时间限制,而且很严格,一般一次采访不超过半小时至40分钟。
即便在这样苛刻的条件下,《纽约时报》一位记者只提了几个问题,事后却在报纸上发表了3篇文章,而且事实没有出入,材料准确无误。
这说明这个记者在采访前已将采访对象“吃透”。
反之,如果记者对采访对象情况不了解,只凭与采访对象的简单谈话,甚至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不仅耽误时间,遗漏重点,有时还可能使对方反感从而造成采访渠道的阻滞。
据载,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迈克·华莱士1986年为采访邓小平,在采访前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阅读了几乎所有可以找到的有关邓小平的文字材料,还请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视台提供邓小平的有关影视资料。
正因为他未雨绸缪,充分准备,熟谙采访对象,所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新华社也分两次详尽地向世界披露了这次专访的内容。
美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巴巴拉·沃尔斯特说过:“人物专访成功的关键在于事先的周密研究。
”采访前的准备还包括制定切实可行的访问提纲,明确专访的主题,以及对采访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对策等。
总之,采访的准备越充分,访谈中记者越能够掌握主动权。
表现个性。
个性,是人物的心理与精神特质。
个性,表现在人物的言谈、举止、气质、观点等方面。
人物的内在精神,正是通过其个性化的言语和行动表现出来的。
抓不住人物的个性,就会千人一面,万人一腔。
抓住了个性化的言语、动作,就会形象凸现,使人物活起来。
个性,是人物形象的生命所在。
怎样才能在专访中写出人物的个性呢? 从一些优秀的人物专访来看,必须注意如下几点:首先要着力刻画人物的典型形象,使其具备具体、可感的特点,给予读者以生动的感觉。
《人物专访 范例》

《人物专访范例》第一篇:人物专访范例人物专访范例《大学:我用“幸运”来翻译》一个广东出生的孩子在小学时把偶然得到的一盘英语磁带一直听到烂为止——后来因为左宗棠、李达,他选择了湖大,进入了人才济济的有“中国语言学又一村”的外国语学院——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从此他开始了翻译之路——成功晋级湖南卫视举办的“翻译之星”的预赛和复赛,虽然该节目后来不了了之,他却成为了另人难以忘怀的风景——虽然没有进入省级英语演讲比赛,却成为了历年英语演讲比赛最帅气的主持人。
第九届湖南省英语演讲比赛冠军得主陶莹评价她的朋友:学习活动都玩得转,经历丰富.一个学妹说:他为人低调,做事高调学院的老师说:他素质全面.与邓晓君的第一次非亲密接触是在xx年湖南省第9届英语演讲比赛上.当时那个身着西服的帅气男主持人以纯正的英式吸引了评委和观众们的不少注意力,他就是邓晓君.而第二次看到邓晓君这个名字是在今年公布的保研名单上——他被保送到上海外国语学院的翻译专业。
这一次采访是在十月中下旬。
邓晓君以一身休闲装出现,展现了他有别于英语演讲比赛上英姿飒爽的另一面——平常、放松、更重要的是一种亲和力。
邓在谈话中也笑言到:“学弟学妹不叫我学长,都叫我ai。
”当记者问到邓晓君对自己大学四年的评价时,他不假思索的说:“幸运。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邓似乎是个不折不扣的“幸运儿”。
但又觉的这幸运却也实在没我们想象的简单。
邓笑言自己“大一时是典型的好孩子”。
在大学这个放纵者的天堂、堕落者的地狱中,他并没有因脱离高考的枷锁而放纵自己。
邓晓君入校的第一年就是跳着“上课——上自习——上网”的三步舞。
他承认,是自己心头一直存有的紧迫感让自己不敢有丝毫懈怠。
虽然他自己说后来“沉不住气”参加了社团活动,却也都是跟学习有关——口协和翻译协会。
邓晓君说他热爱湖大,因为湖大为每个人提供了很多资源和机会。
在湖大校园里,他也遇到了人生中的两位“贵人”。
或者说是邓的努力、塌实、好学的“千里之才”引来了伯乐。
人物专访怎么写

人物专访怎么写1.人物专访要怎样写下面是一篇范文哈!我是那个“残次品”若请来“童话大王”郑渊洁,就不用再写作业——19年前,12岁的郑正与校长打了这个赌,并获得兑现。
如今,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郑正成了一家闻名嬉戏网站的高级顾问,并预备创业。
回忆往事,这个已经的问题男孩说,幸亏,在工业化的训练流水线上——郑正31岁了,这是他人生中其次次接受采访。
第一次发生在去年6月,采访单位是《男人装》,他以苹果产品的狂热保藏者抽象消失。
文章附了一张由他创意的照片:8台他曾使用过的苹果电脑放在办公桌上,身后摞着高过头顶的产品包装盒,郑正坐在两头咧嘴笑,脑袋上还顶着一个苹果——是真的苹果,富士。
“就一个喜爱生活的IT男呗。
”他又咧着嘴笑,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
眼前的郑正,黑帽衫,蓝仔裤,白球鞋,操一口京腔,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北京青年抽象。
翻看他的履历,一种不同才开头显现:学校,退学;学校,退学;高中,退学。
从小,没人夸过他是好孩子。
1岁时,他往煮粥的锅里偷偷撒尿;在幼儿园,他躲到门后面,把门“朝园长脸上推”;上了学校,他在老师的粉笔盒里放毛毛虫,拔同学的自行车气门芯,还用超大倍数的放大镜烧蚂蚁,引起一场火灾。
然而,最让大人们头疼的,是他敢公然拒绝写作业。
他曾创造过一种由冰棒棍、橡皮筋组成的“作业器”,可以用来夹着6支笔在横格本上完成抄写,后来,“作业器”在班里普及了,他却不想再用了。
“第一,就是懒,其次,会的东西,为什么还要反复?”忆起往事,郑正一脸严厉。
“有你没我!”数学老师曾指着郑正的鼻子说。
他被禁止参与春游,由于会影响“集体纪律”。
他被罚站,一开头只在他捣乱的时候,后来,老师直接修改了上课的开场白:“起立,郑正你出去,同学们好,我们开头上课。
”在转入五一学校之前,郑正曾在两所学校读书,都以被劝退告终。
为了随时“和老师谈话”,他的母亲甚至从北京四中辞职,调到他上过的其次所学校做英语老师,但郑正还是失学了,由于,班主任的心脏病复发了。
人物专访主持文稿模板

人物专访主持文稿模板尊敬的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人物专访节目。
我是主持人XXX,今天非常荣幸邀请到了一位特别的嘉宾,他是XXX(嘉宾姓名),请大家热烈欢迎!(嘉宾入场,主持人与嘉宾握手)主持人:XXX先生/女士,非常感谢您能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专访。
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嘉宾:非常感谢您的邀请,我是XXX(嘉宾姓名),目前从事XXX (嘉宾职业/身份)。
我在这个领域已经有多年的经验,非常愿意与大家分享我的故事和经验。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的介绍。
我们知道您在XXX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
请问,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从事这个领域?嘉宾:(回答问题)主持人:非常有趣!那么,在您的职业生涯中,有没有遇到过一些困难和挑战?您是如何应对的呢?嘉宾:(回答问题)主持人:非常感谢您分享这些宝贵的经验。
我们知道,成功的背后往往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您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些您成功的秘诀或者经验?嘉宾:(回答问题)主持人:非常感谢您的分享。
我们相信这些经验对于正在努力奋斗的观众们会有很大的启发。
接下来,我们想了解一下您对于未来的规划和目标是什么?嘉宾:(回答问题)主持人:非常期待您未来的发展。
最后,您有没有什么想对观众们说的话?嘉宾:(回答问题)主持人:非常感谢您的精彩分享和宝贵的建议。
今天的专访非常成功,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
再次感谢XXX先生/女士的到来!(主持人与嘉宾握手,嘉宾离场)主持人: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今天的人物专访就到这里。
感谢大家的收看。
我们下期再见!(节目结束,播放片尾曲)。
人物采访稿怎么写专访范文(汇总4篇)

人物采访稿怎么写专访范文第1篇人物专访属于记叙文范围,是一种类似小报告文学的新闻形式。
近几年来,报刊上经常刊登这类文章,很受读者的喜爱,不但记者写,中学生文学爱好者也常把写人物专访作为社会实践和练笔的机会。
那么,怎样写好人物专访呢?第一,在确定专访对象时,必须熟悉访问对象的大体经历和主要成就。
这样,交谈时也就有了话题,便于提出问题,写作时也有助于文章的充实。
“果然不负众望。
晓梦用她的一双纯真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用她的全副的心灵去感知生活,从江上那来去匆匆的帆船上,看到那腰间拴着绳子的孩子的寂寞孤独,以深切的同情写成了散文诗般的《白帆之歌》:从‘花市’的热闹景象中,发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以优美的文笔写成了《买花》;从热闹的家宴中,发现冯科长的贪婪无耻,写了《客人》给以无情的鞭挞和揭露;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小翠的不幸的婚姻中,发现那几千年来不合理的封建积习,至今还吞噬着可怜的农村少女的青春和生命,写出了感情深沉而有震撼力的《小河,小河》,发表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这段文字,不仅使这篇专访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而且也使读者对晓梦的作品有了概貌的了解。
第二,要善于发掘专访对象生活中的有趣的故事或独特的兴趣爱好,以便从多方面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
例如,山西省平陆县西街中学初一学生程若明发明了“多面黑板”和“果核刀”,荣获科技发明三等奖,被人们誉为“小小发明家”。
《中国少年报》的记者在访问他的时候,兴致勃勃地追踪他的发明之路,从程若明同学决心为山区的老师减轻负担(一位老师要在同一间教室里,给两三个年级上课。
第三,要注意突出重点,勾画出访问对象的举止、神态和性格特点。
前些时候,《中国青年报》“人物剪影”专栏里有一篇《文坛一怪》的文章,文中写道:“他四十多岁了,高了兴就一个人在屋里又唱又跳,从床上跳到桌上,再跳下来;和朋友聊天,没有正形儿,常说出比小学生还幼稚的话,问出莫名其妙的问题来;在老学者们座上,他又俨然是个“小老夫子”,说话文诌诌;早饭吃什么,他记不住,常把帽子、车钥匙丢落,却能在诗歌讨论会上,不用讲稿侃侃而谈,大背《论语》、《人间词话》、佛经、苏珊??朗格和科林伍德的美学——甚至某页第几段都说出来,令听者目瞪口呆。
人物访谈范文5篇完美版

《人物访谈范文》人物访谈范文(一):访谈时间:2011年10月18日访谈方式:当面采访访谈人:曾四芳被访谈人:某装饰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某被访谈人简介:徐某,建筑工程师,室内设计师,副教授,公司总经理。
毕业于湖南工艺美术职工大学,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建筑学院,进行基层工作。
经过几年的打拼后,徐某最后创办了自我的设计公司,实现了他职业发展的成功。
徐某对于成功的座右铭是:爱拼才会赢。
正是他的这种拼搏精神使他取得个人职业发展的成功。
访谈资料:问:您什么时候创办这家公司的?最初的创业动机是什么?答:最初创办这家公司是在97年,那时不叫***公司(现有公司的名称),而叫***(以前公司名称),最开始想创办公司是找到了一种商业动机,那时建筑装饰行业刚兴起不久,人才需求量极大,而入门起点也比较低。
问:您在大学里学的也是室内设计专业吗?在校期间可有相关实习?毕业后是不是直接去的室内装饰公司呢?答:嗯,起初是学的建筑学。
在校期间有过短期的实习,那时不像此刻这样实习的机会个性多。
毕业后是学校分配的,刚开始是在一家建筑学院做些基本的工作。
问:此刻平常在工作方面,您每一天都做些什么工作呢?经常需要跑家具、材料市场和施工现场吗?答:平时在工作方面,基本上什么都做吧,虽说是公司老总,但这毕竟还属于小私有企业,许多东西还是要自我动手。
比如各类图纸的处理,与客户谈判沟通。
同时也要经常去工地,跑材料市场,了解最新材料。
问:你们公司对员工的要求如何?对于新员工,一般是安排什么样的工作?会进行培训吗?答:一般来说,要求也不是个性高,只要你肯认真做事,用心完成任务也就好了。
员工刚来公司时,通常不会进行专业的培训,有什么不懂得能够互相之间交流。
一般会做些基本的工作,比如绘图,量房,打电话,跑下业务之类的。
问:据网上了解,目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有所下降,您认为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就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培养才能更好地提升我们的素质?答:多看些人文素养方面的书籍啊,学一学心理学,没事呢听一下与品性相关的讲座,然后就是要多到外面走走,多与人打交道,学会沟通技巧。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以下是一篇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采访对象:XXX先生/女士采访机构:XXX媒体采访时间:XXXX年XX月XX日采访内容:XXX媒体近日采访了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就是XXX先生/女士。
XXX先生/女士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直致力于为社会公正和平等而奋斗。
XXX先生/女士在接受采访中分享了他/她对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看法,以及他/她为此所做出的努力。
他/她指出,社会公正和平等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每个人尽自己的力量去推动。
此外,XXX先生/女士还分享了他/她在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社会活动,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他/她表示,只有每个人都受到平等的对待,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公正和平等。
最后,XXX先生/女士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实现社会公正和平等而奋斗。
采访嘉宾:XXX先生/女士采访内容:XXX媒体: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您对于社会公正和平等有何看法?XXX先生/女士:我认为社会公正和平等是一个基本的原则,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
但是,实现社会公正和平等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每个人尽自己的力量去推动。
XXX媒体:您认为有哪些方面是实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关键?XXX先生/女士:实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关键首先是教育,特别是教育公平。
其次是医疗公平,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医疗机会和资源。
此外,还需要关注就业公平,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XXX媒体:您认为社会各界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社会公正和平等?XXX先生/女士: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此外,还需要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鼓励人们为社会公正和平等而奋斗。
XXX媒体:最后,您有什么建议和呼吁吗?XXX先生/女士: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尽自己的力量去推动社会公正和平等,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只有每个人都受到平等的对待,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公正和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
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
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
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
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
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
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具有亲和力。
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关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
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
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
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
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
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
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具有亲和力。
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人物专访难写在于人们对其要求和关注程度高。
人物专访难写在于如何不流于平淡、所写人物有鲜明特点。
如果读者看完后能记住这个人物,并与其他人物区分开来,这就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人物专访。
而鲜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细节都取决于采访的成功与否。
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谈沟通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
采得好采得细,对人物就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就能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和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更加准确地提炼主题,让读者想看、爱看,觉得可信、可亲、可学。
采访失败,就是再精心运作,也写不好。
采访的好坏,记者提问的技巧尤为重要,问题提得好、提得准有助于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笔者认为目前记者在提问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提问过大过空,让被采访者不知如何回答。
一些记者采访还是喜欢"你有什么感想"等"老三问"套话。
二是记者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问不能简明扼要。
问话让采访对象不得要领,一些记者轻问重写,提问辞不达意,他们往往笔头功夫过硬,嘴上功夫不行,在认识上还有偏见:认为注重口才是讲花架子,不务实。
笔者经常能看到一些记者提问,说了好多话绕不到主题上,如问一个农民企业家,下一步的打算,是否有意于资助农村教育。
说来说去,不仅把被采访者说糊涂了,连记者自己也不明白说了什么。
三是记者的采访态度不端正,也有学识有限。
有的记者提问时信口开河,对对方回答不理解,使对方在心理上产生反感,从而与记者拉开了心理距离。
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了采访对象的谈话情趣。
被采访对象容易出现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观上是配合采访的,但却由于紧张或激动总是开不了口。
来自基层的农牧民、工人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二、消极应付采访。
虽然开了口,却总是偏离主题,或有意识地回避记者某些敏感问题。
三是采访对象牵引着记者跑,被采访者信马由缰,一泻千里地讲下去,记者不能控制局面,采访费了不少时间,看似记了一大堆,要用的却不多,既费时又费力。
针对以上一些不足和问题,笔者依据自己肤浅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同行探讨。
一、事先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重要问题。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确立主题,围绕主题事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
一些问题可以现场发挥,但关键的问题一定要做准备。
记者在采访前主题明确既可保证采访有的放矢,也能减少时间浪费。
记者必须要有几个直奔主题的问题,事先要有充分的估计,不打无准备之战。
有些口才不太好的记者,用这种方法,效果更好。
一是可以做到心中有底,临阵不会慌乱。
二是也可以事先练习问话。
几个问题其实也就是采访的大纲和思路。
有助于记者控制局面,把采访者引到主题上来。
笔者在采访一个商界女强人时,这个女企业家见多识广,表现欲望很强,话很多却总跑题。
笔者事先设计的几个问题就用上了,一跑题,就用一个问题把她问回来。
二、用内行话提问。
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没有。
记者张嘴一问,被采访者就能听出来,你对他的事情了解不了解,你对他的工作认识程度有多高。
记者问外行话,很难获得被采访者的认同,也就无从深谈,记者也就难以探寻到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
记者要与采访对象交朋友,触及他最敏感的神经,探索其心灵。
最容易找的共同语言就是采访对象的行业话题。
这对于采访性格内向、腼腆、有胆怯心理、不易开口的采访对象有效果。
记者可以提问一些他所熟悉的话题来引导他开口,最简单就是和农民谈他的庄稼施了什么肥;和牧民谈产了几只冬羔;和司机谈车的型号性能。
当然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冒充内行。
如记者采访下岗再就业典型,采访对象是做针织品的。
笔者以前曾长期采访纺织行业,对针织较为了解,采访时顺口说出氨纶、细螺纹针、圆形织机等专业用词,让采访对象很惊喜。
她认为对她的行业很看重,无形中缩小了心理距离。
这次的采访用了8个小时,采访对象把想说的不想说的都说了出来,情况掌握得细、全,通讯写出来就真、有感染力。
三、提问轻松话题,安定采访对象情绪。
对一些由于激动或紧张不能很快进入状态的采访对象,为了让他们情绪安定下来,记者可以先谈与主题无关而又轻松的话题。
通过轻松话题让对方放松情绪,尽快缩短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一盆花、一段经历,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或对方的兴趣爱好都可以成为提问的话题。
笔者在采访中常采用这种方法。
有次采访一位英勇牺牲的警察妻子,警嫂心情总平静不下来,笔者就问有关他们女儿的事情,从年龄问到女儿对父亲的死如何说的、如何想的。
然后就引到了采访的主线上来。
在采访残疾音乐家方放(国际大奖获得者)时,他因为反感采访,加之紧张,采访无法进行。
笔者就问古典吉它与民谣吉它的不同等他所熟悉的问题,使他放松。
四、对回避采访的,以提问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诱导其配合采访。
用老话说,采访也是功夫在诗外。
丰富的知识的确有助于采访。
笔者在采访一个锐意改革的全国先进法院院长时,院长怕宣传自己影响不好,笔者事先了解被采访者古文造诣很深,对法家思想和军事很有研究,就问他对韩非子、荀子、商鞅和《吕氏春秋》的评价,通过对商鞅"轻罪重判重罪不将至也"的看法,自然而然他就谈到了他进行的改革。
采访进行下去了,并改变了采访对象的态度。
原只限半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不知不觉延长到五个小时。
五、在提问时兼顾双方,问受众想知道的问题。
记者在采访人物之前总要认真思考。
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想,想读者想知道这个人物的什么,会对他的哪些感兴趣。
只有心中想着读者,读者才会喜欢看你写的文章。
同样,也要站在采访对象角度考虑:他想要告诉读者些什么,他有什么好的经验和闪光的东西对读者有启迪。
只有两方面都想到了,记者提的问题才会让双方都感兴趣。
还要注意保护采访对象的隐私,不要问粗俗、猎奇与主题无关的问题。
六、记者提问态度要真诚、客观、不带个人倾向。
不要提有提示作用的问题,以免诱导或限制对方的回答。
提问多用探讨式、商量式而不要用生硬的、审判的口气。
提问方式根据不同对象采用正问、反问、引导、激将等。
记者与采访对象打交道要时刻记着贫贱不欺、富贵不媚,提问语气要平和,话语要真诚,不能有训斥、嘲笑的成分。
七、提问要开门见山,提问语要简明扼要,易听易懂。
提问语要用开放式的,多用怎么样、什么、如何等字眼,给对方以广阔的回答空间。
不要像法官审判一样问:"是,还是不是。
"提问语要注意具体,可把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
比如问一个农民:"你知道怎样维护消费者利益吗?"就可以分成:"你周围的人买过假冒伪劣的东西吗?""买了怎么办的?到哪去找?找谁?"八、提问语要注意"五不用":不用长句、不用倒装句、不用否定语气提问、不用有歧义的话提问,在提问时不要生造词语、任意改用专用名词。
学会多用口语,长句分成短句来问。
九、适当使用些激将法。
充分发挥激将的作用。
用有分量的尖锐提问使一些回避主题的采访者不得不直面回答。
成功的采访,所提问题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要提一般性的问题,有意突出其尖锐的一面。
有分量问题是记者水平的一个体现。
名记者法拉奇就是以提问尖锐近乎挑衅而闻名的。
笔者在采访一致力于改变的某单位领导时,提出:"你用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推行改革,群众会告你专制强权,也许以后会影响你的政治前途,你有可能会成为牺牲品,你对此怎么看?"这个问题一下就引起了该领导的重视和兴趣。
采访完后,他说:"本来想应付一下,念念材料就完了,可你的问题不得不让我说话了。
"而在采访一位有争议的企业家时,笔者直言不讳地问:"人们对你的评价是毁誉参半,你对此怎么看,你对自己如何评价。
"这个问题打开了采访对象的话匣子,也撕开了他的防护衣。
后来采访对象说:"你是第一个涉及到这一问题的,我一下就觉得你对我很了解,而且是公正平等地对待我。
"写一篇有血有肉、鲜活的人物专访是采写者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做好提问是关键。
问题问好了,第一步就走好了,离目标也就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