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9年级下】导学案:21.《曹刿论战》
九年级语文下册 21《曹刿论战》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1、曹刿论战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的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
3、学习曹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体会文章的详略处理。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时数:4课时。
课前预习:1、根据拼音写汉字。
牺牲玉bó()小信未fú()望其旗mǐ()登shì()而望之下视其zhé()2、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A、既克,公问其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
()B、民弗从也()战则请从()C、肉食者谋之()公将驰之()3、《曹刿论战》选自,这部书传说是时期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课文叙述的齐鲁“”,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第一课时一、激趣定标。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战役,他们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成为典型的案例。
想一想,你能说出几个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这方面的战争论述。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1、正音曹刿()小惠未徧()夫()战,勇气也下视其辙()又何间()焉牺牲玉帛()小信未孚()望其旗靡()2、归纳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小惠未徧2、一词多义。
伐十年春,齐师伐我()安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安能辩我是雄雌()请曹刿请见()从战则请从()战则请从()民弗从也()故公问其故()以何以战()故克之()必以分人()3、词类活用神弗福也()公将鼓之()4、古今异义又何间焉古义:今义:肉食者鄙古义:今义:牺牲玉帛古义:今义:弗敢加也古义:今义:必以信古义:今义:小大之狱古义:今义:虽不能察古义:今义:再而衰古义:今义:忠之属也古义:今义:可以一战古义:今义:5、文言句式(1)、判断句夫战,勇气也。
()(2)、省略句再而衰。
()(3)、倒装句何以战?()三、当堂检测(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虚词:1.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 )3.神弗福( )4.再而衰( )5.牺牲玉帛()6.望其旗靡( )7.小大之狱() 8.何以战()9.公与之乘() 10.夫战,勇气也()(二)、解释下列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忠之属也4、夫战,勇气也5、彼竭我盈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锁定目标目标:1.识记《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2.学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评析人物形象。
4.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学习他勇于担当、忠君爱国的精神。
【学习重点】1.疏通文意,积累实虚词。
2.学习分析人物性格,学习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分析人物性格,学习写作方法。
一.预习巧导航:1.文学常识:《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写作背景:齐与鲁是春秋时的邻国,齐是较强大的诸侯国,鲁是较弱小的诸侯国。
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
齐襄公荒淫暴虐,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怕遭牵累,都出奔他国。
公子小白出奔莒jǔ国,公子纠出奔鲁国。
齐襄公被齐国大臣杀死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准备回国当国君。
莒国和鲁国都各自护送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回齐国。
公子小白抢先到达齐国夺得君位。
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齐桓公当上国君后,以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进攻鲁国。
鲁国被迫出兵抵御,战于鲁国长勺。
(本篇所记即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4.知识链接(1)战国时期四位有名的政治活动家,皆以礼贤下士而闻名于世,他们分别是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战国四君子之首)、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时称"战国四君子"。
(2)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体、编年体、纪传体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如《国语》《战国策》,《国语》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2、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丹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3、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1、 理清行文思路。
2、 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学习难点】1、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2、 学习课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课前预习】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意。
曹刿( ) 又何间焉( )鄙( 玉帛( ) 登轼( ) 靡( )2、 字词积累:A 、古今异义(画线词语):齐师伐我 又何间焉 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016年贵港市中考题)⑤ 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⑥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帮逐之。
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2) 曹刿认为 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 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B 、词类活用(画线词语):神弗福也 C 、一词多义:公将鼓之请 曹刿请见 战则请从故 公问其故 故逐之从 民弗从 战则请从D 、 3通假字:小惠未徧:通 翻译下列句子。
遍”普遍,遍及徧()盈( )肉食者鄙必以信忠之属也辙( 再而衰(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4、第一段中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作战的先决条件5、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6、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哪里?7、中考考题再现(2016年贵港市中考题)A:解释词语:孚B、翻译:忠之属也。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第2课时导学案

21.《曹刿论战》第2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理清行文思路。
2、能分析人物形象。
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和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1分钟)同学们,齐鲁长勺之战,弱小的鲁国却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史书上又是如何记载这一史实的?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深入研析《曹刿论战》,从中探究其原因。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能理清行文思路。
2、能分析人物形象3、体会课文详略得当的叙事特点和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大屏幕出示,学生说出)二、合作探究,读研思文(15分钟)(一)议一议,理清思路仔细读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鲁庄公认为战前的准备是什么?曹刿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准备的?【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编,民弗从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这属也,可以一战】③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公将鼓之”至“遂逐齐师”。
或者“彼竭我盈”时进攻,“辙乱旗靡”时追击】④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两层,第一层:“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即讲在“彼竭我盈”时进行反攻。
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即讲在“辙乱旗靡”时进行追击】⑤战争过程中,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辙而望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二)辩一辩,赏析人物认真研读全文,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注意文中写曹刿的句子,想一想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答)曹刿是一个爱国远谋的军事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 21《曹刿论战》导学案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实词及文言虚词。
2、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背诵全文。
难点: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学法提示】:合作探究法。
展示展讲法一.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及背景2、读准下面的字注音:刿()又何间焉()鄙()弗敢专也()小惠未徧()玉帛()小信未孚()公与之乘()辙()轼()旗靡()3、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解释加黑字词。
“肉食者()谋( )之( ),又何间( )焉?”刿曰:“肉食者鄙( ),“衣食所安( ),弗敢专( )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 )玉帛( ),弗敢加( )也,必以信( )。
”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 )也。
”公曰:“小大之狱( ),公将鼓()之。
”齐师败绩()。
公将驰( )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 ),登轼( )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重点句子翻译:①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译文: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译文:④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译文:同伴评价:二.当堂学习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每段大意,梳理文章结构【我的问题】:学科长评价:评价日期:《曹刿论战》问题解决——评价单班级:姓名:组名:设计教师:陈瑞侠审核人签字:戚明亮【生成的问题】1.2.【预设问题】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3.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学科长评价:【当堂检测】1.本文选自《________》,这本书的作者相传是_______时期的__________,它是根据鲁史写的一部_______体史书。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导学案-学习文档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导学案《曹刿论战》导学案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 整体感知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这是《左传》记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战争时常用的方式,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论,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本文就是这一类文章的代表作。
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有关战争的言论,阐明弱国在对抗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以逸待劳,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等,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二)学法引导查找有关长勺之战的材料,了解背景,以助于理解文章。
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培养整体感知的能力,注意积累重点字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另外对本文在写作上记事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特色要着重体会。
(三)审美鉴赏周密严紧的构思美本文的篇幅极其短小,却将复杂的长勺之战这一事件,介绍得井然有序,清楚明白,这主要得力于作者对文章结构的精心安排。
课文以长勺之战的经过(战前鲁国的准备——战斗过程——战后总结)为线索,各部分间又注意了巧妙的过渡和照应,使文章结构十分严紧、周密。
如第一、二两部分用“请战”和“从战”过渡和衔接,第三部分用“既克,公问其故”承上启下,显得十分自然。
前后照应的地方,如第一部分“何以战”和“可以一战”相照应;第二部分中两个“未可”和下文两个“可矣”照应;第三部分中“辙乱”“旗靡”与上部分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相照应等,上系下连,严紧周密。
(四)重点难点突破1、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析]本题一题三问,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从文字材料中提取、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 “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曹刿论战》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共3篇

《曹刿论战》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共3篇《曹刿论战》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1《曹刿论战》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曹刿论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一篇兵书。
它是由公元前4世纪末,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军师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中的章节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兵书中最为经典的之一。
《曹刿论战》的主题是谋略和战略,它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主要从几个方面介绍《曹刿论战》。
一、《曹刿论战》的主要内容《曹刿论战》是一篇关于战争和战略道德的论文。
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虚构的故事:两个国家开战,一国的将军曹刿用毒计赢得战争并效仿解放自己的父亲。
文章中不仅涉及到战术的思考,还涵盖了道德准则,如忠诚、正义与慈悲等等。
其以背叛而赢得胜利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以智取胜”的智慧,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特点。
二、《曹刿论战》背景公元前4世纪,春秋时期后,战火纷飞。
国与国之间的争斗不断,孙武于是著写了《孙子兵法》。
这部著作非常具有指导性,很早就成为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经典。
《曹刿论战》是其中的一部分,其刻画了时代的背景和人们的思想。
三、《曹刿论战》论点孙武认为:胜负在于军心,关键在于决策。
培养军心与采取决策是一个指挥战争的关键。
因此在战争中,只有建立领导权和培养军心,才能够使得自己的一方获得优势。
在此基础之上,军队才有可能实现胜利。
《曹刿论战》说明了这一思想,其中的故事极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以楚国、齐国为例。
曹刿计算了敌人的水源并下毒敌人的水源,齐国军队因缺水而败北,最终楚国获胜。
这场战争反映了孙武的军事思想,也为我们教授了指挥战争的重要性。
四、《曹刿论战》的历史意义《曹刿论战》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兵书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作为纪实文献的作品,在文学、军事等领域均具有历史价值。
也是古代战争史上不可被忽视的重要篇章。
因此,《曹刿论战》的独特价值不仅是体现在古代军事学,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曹刿论战》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曹刿论战》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2.把握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学习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知识拓展(一)作者简介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二)《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悼公二十七年)。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
《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三)写作背景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初,齐国军队进攻鲁国。
鲁人曹刿往见鲁庄公,询问其作战的理由。
鲁庄公以平时用与臣下分享及祭祀时不滥设祭品为理由,均未被曹刿接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曹刿论战》学案
教师寄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重点)
2.了解《左传》,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
的原因。
(重点)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
文的主旨。
(难点)
学习过程:
一、文本链接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
《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二、知识积累
1、为下面加点字注音。
小信未孚.()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彼竭.我盈()夫.大国,难测也()
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弗敢加.也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将鼓.之
(7)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既克.
(8)望其旗靡.
3、解释下面的古今词语
玉帛古:今:
(1)牺牲
..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古:今: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今: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古:今:
(5)一鼓.作气,再而衰古:今:
(6)忠之属.也古:今:
4、翻译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4)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三、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
理清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2、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3、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四、合作探究
1、鲁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2、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