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物候观测

合集下载

物候期观察记录表(竖向表)

物候期观察记录表(竖向表)

物候期观察记录表(竖向表)园林植物物候观测项目与特征1、根系生长周期利用根窖或根箱 ,每周观测新根数量和生长长度、木栓化时期。

2、树液流动开始期从新伤口出现水滴状分泌液为准。

3、萌芽期树木由休眠转入生长的标志。

①芽膨大始期 :具芽鳞者 ,当芽鳞开始分离 ,侧面显露出浅色的线形或角形时 ,为芽膨大始期。

②芽开放(绽)期或显蕾期(花蕾或花序出现期) : 树木之鳞芽 ,当鳞芽裂开 ,芽顶部出现新鲜颜色的幼叶或花蕾顶部时 ,为芽开放(绽)期。

4、展叶期①展叶开始期 :从芽苞伸出的卷曲或按叶折叠的小叶 ,出现第一批有 1~2片小叶平展时为准。

②展叶盛期:阔叶树以其半数枝条上的小叶完全平展时为准。

③春色叶呈现始期 : 以春季所展之新叶整体上开始呈现有一定观赏价值的特有色彩时为准。

④春色叶变色期:以春叶特有色彩整体上消失为准。

5、开花期①开花始期:在选定观测的同种树株树上 ,见到一半以上植株 ,有 5%的花瓣完全展开时为开花期。

②开花盛期:在观测树上见有一半以上的花蕾都展开花瓣或一半以上花序松散下垂或散粉时 ,为开花盛期。

③开花末期 :在观测树上残留约 5%的花时 ,为开花末期 ,以花序脱落时为准。

④多次开花期 : 一般为春秋两季开花植物的观察。

6、果实生长发育和落果期①幼果出现期:见子房开始膨大时,为幼果出现期。

②果实生长周期 :选定幼果 ,每周测其纵、横径或体积,直到采收或成熟脱落为止。

③生理落果期 : 座果后 ,树下出现一定数量脱落之幼果。

④果实或种子成熟期:当观测树上有一半的果实或种子变为成熟色时 ,为果实和种子成熟期。

⑤脱落期 :一是开始脱落期 ,见成熟种子开始散布或连同果实脱落;二是脱落末期 ,成熟种子连同果实基本脱完。

7、新梢生长周期由叶芽萌动开始 ,至枝条停止生长为止。

①新梢开始生长期 :选定的主枝一年生延长枝上顶部营养芽(叶芽)开放为一次梢开始生长期。

②枝条生长周期 :对选定枝上顶部梢定期观测其长度和粗度 ,以便确定延长生长与粗生长的周期和生长快慢时期及特点。

植物物候观测实习报告

植物物候观测实习报告

植物物候观测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植物物候现象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为了深入了解植物物候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我们一行来到了XX地区进行为期两周的植物物候观测实习。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1. 学习并掌握植物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2. 观察并记录不同植物种群的物候动态,分析其生长周期和生态特征。

3. 探讨气候变化对植物物候现象的影响,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习内容及方法1. 实习内容(1)植物物候基本知识学习:了解植物物候的概念、类型及其研究意义。

(2)观测方法学习:学习植物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包括地面观测、遥感监测和数据整理分析等。

(3)植物物候实地观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种群,对其生长周期、开花、结果、落叶等物候现象进行长期观测。

(4)数据整理与分析:将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植物物候变化规律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 实习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植物物候基本知识和观测方法,使同学们掌握观测植物物候的基本技能。

(2)实践操作法:在实地进行植物物候观测,让同学们亲身体验并掌握观测技巧。

(3)数据分析法:利用统计学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揭示植物物候变化规律。

三、实习成果与分析1. 植物物候观测基本技能掌握:通过实习,同学们熟练掌握了植物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包括地面观测、遥感监测和数据整理分析等。

2. 植物物候动态记录:实习期间,我们对选取的植物种群进行了详细观测,记录了其生长周期、开花、结果、落叶等物候现象。

3. 气候变化对植物物候的影响分析: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近年来植物物候期普遍提前,生长周期缩短,这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四、实习总结本次植物物候观测实习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植物物候变化的重要性,掌握了观测方法,积累了实践经验。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气候变化对植物物候现象的影响,为今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20110222_植物物候观察记录表

20110222_植物物候观察记录表

间 隔 日 数
果 实 脱 落 期
种 子 散 布 期
开 始 黄 枯 期
普 遍 黄 枯 期
全 部 黄 枯 期
间 隔 日 数
全 部 生 长 日 数
要求:每种观察 10 个单株,详细记录表中的各个物候,并拍摄相应物候期的图片。
1 堇叶紫金牛生长物候
物候观测点设在浙江农林大学珍稀植物园,位于浙江省临安市锦城镇,气候温暖湿 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5.8 ℃,1 月平均气温 为 3.4 ℃,7 月平均气温 28.1℃,年降水量 1426.4 mm,年平均相对湿度 82%,年日照 时数 1926.0 h,平均无霜期 235 d。
堇叶紫金牛营养生长植株和生殖生长植株均只出现一次高生长,且生长量很小。营 养生长植株 3 月上旬顶芽膨大,10 余天后芽开放,叶片颜色由紫红色转为淡红紫色, 成熟叶面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紫色,叶脉紫色,通常抽生 2~3 个新稍,5 月中下旬新 稍停止生长,抽生新叶 6~8 枚,年高生长量 4~5 cm,此后即停止生长(图版 I-a, b, c), 遮阴可以促进节间伸长生长,但叶(节)的数量基本不发生变化。生殖生长通常抽生新 稍 3~5 个,新稍生长至 4~6 cm 后,顶端生长减缓,5 月上旬新稍顶端进入花芽分化 期(图版 I-d),6 月上旬进入显蕾期(图版 I-e, f),此后花芽膨大,约 10 d 后,进入开 花期,先后经过开花始期(图版 I-g)、开花盛期(图版 I-h, i)、开花末期(图版 I-j), 花期长达 40 d,花后即进入幼果期,果实由先后经历嫩绿色、绿色、淡橘红色、橘红 色(图版 I-k, l, m),幼果期长达 60 d,10 月中旬进入果实成熟期,成熟果实鲜红色, 具光泽(图版 I-n, o),11 月至次年 4 月为果实脱落期。

蓝花楹植物物候观测项目内容与结果

蓝花楹植物物候观测项目内容与结果

蓝花楹植物物候观测项目内容与结果
探明同种植物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特性是实现高品质植物配置与造景的有效途径。

以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温江公园(W)、光华大道(G)、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四教B区(B)及C区(C)4个试验点成年蓝花楹(Jacaranda mimosifolia D。

Don)为研究试材,采用数字式照度计测量同一时段不同生境下以及不同时段不同生境下的光照强度,同时测定叶绿素
a(Chl a)、叶绿素b(Chl b)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

结果显示:在观测期内蓝花楹的叶绿素含量及组分因生境条件不同而各异,在各生境下Chl a约占总量的79%,与Chl总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R~2 = 0。

88,P < 0。

001);Chl b约占总量的21%,与Chl总量的相关性也达到极显著水平(R~2 = 0。

81,P < 0。

001),但不及Chl a。

在开花物候期内,各生境下光照强度对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也不一致,表现出光照强度显著高于B、C而树龄低于W的G,其Chl、Chl a、Chl b、Car含量皆显著低于C、B、W(P < 0。

05)。

在开花的物候表现上,经历萌芽、抽梢、展叶后约40 d,太阳辐射强度日均总量2 100 W/m~2或在当日12:00-14:00辐射强度达到或大于470 W/m~2并持续4 d以上的蓝花楹即可进入开花状态。

本研究表明,在蓝花楹开花物候期前后光照强度对其开花有显著影响,开花物候表现与光合色素含量及变化无关系。

如何利用高光谱遥感进行植被物候监测

如何利用高光谱遥感进行植被物候监测

如何利用高光谱遥感进行植被物候监测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光谱遥感成为了植被物候监测的重要工具之一。

高光谱遥感能够提供丰富的光谱信息,从而帮助科学家和农业专家更好地理解植被生长的动态过程。

本文将介绍高光谱遥感在植被物候监测中的应用,并探讨如何利用高光谱遥感数据进行植被物候监测的方法。

1. 高光谱遥感在植被物候监测中的应用植被物候是指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例如萌芽期、生长期和成熟期等。

植被物候监测对农业生产、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物候监测方法往往需要大量的地面观测和样点调查,费时费力,且只能提供有限的信息。

相比之下,高光谱遥感能够提供大范围、连续性和定量化的植被物候信息。

高光谱遥感仪器能够捕捉到更多的光谱波段,从而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植被的生长状态和地表特征。

通过分析高光谱数据,可以获取植被的叶绿素含量、叶片面积指数、植被覆盖度等信息,进而推断植被的生长状况和物候变化。

2. 利用高光谱遥感数据进行植被物候监测的方法要利用高光谱遥感数据进行植被物候监测,首先需要获取高光谱数据。

高光谱遥感数据可以通过无人机、卫星等遥感平台获取。

无人机具有低成本、高灵活性和高分辨率等优势,适用于小范围的植被监测。

而卫星则可以提供大范围的遥感数据,用于大尺度的植被物候监测。

获取高光谱数据后,需要进行数据的预处理和分析。

首先,对高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和几何校正等,以消除影响数据准确性的因素。

接下来,通过光谱分析和遥感指数计算,提取植被的物候信息。

常用的遥感指数包括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叶绿素指数(CI)和差值植被指数(DVI)等。

在物候监测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地面观测数据进行验证和校正。

地面观测数据包括植被指数仪、气象站和生长周期样点等,可以提供真实的植被物候信息。

通过与地面观测数据的对比和验证,可以提高遥感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高光谱遥感在植被物候监测中的挑战和展望尽管高光谱遥感在植被物候监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第一章 物候观测

第一章 物候观测
CAU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 观测时间 需遵守以下三条规定: ⑴旬末必须巡视; ⑵预计作物将进入某一发育期或两个发育期相隔 很近时,应每天观测一次; ⑶作物进入发育期后,要每天观测,直到发育末 期结束
CAU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积温 积温是温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综合特征。其对物候进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⑴各物候期都有各自要求的积温,物候早要求积温少,物候迟要求积温
多,只有积累了一定的积温,才能进入下一个物候时期; ⑵临界温度以上的温度值对物候进程的影响在开始时比积温计算的要小,
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
CAU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AU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二、 物候观测的作用
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⑴ 物候能综合反映前一时期环境条件的影响,在一定
程度上可以作作为农业气象服务的直接依据; ⑵ 物候本身就是描述作物生育状况的标尺,它既反映
生育进程,也反映作物对环境的反应。
CAU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物候的季节差异 一年生植物物候期,随着播种季节的推迟,物候间 隔缩短的趋势。
*地理位置的综合差异 美国森林昆虫学家A.D.Hopkins物候定律: 在北美温带内,当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每向北 移动1度,向东移动5度或上升400英尺,植物的发育 期在春天和初夏将延迟4天,在秋天则相反,提早4 天。
CAU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 、主要观测果树和记载的物候期
3、果树物候观测内容 1)叶芽的观测 ⑴芽萌动期:芽开始膨大,鳞片已松动露白。 ⑵开绽期:露出幼叶,鳞片开始脱落。 2)叶的观测 ⑴展叶期

物候观测名词解释

物候观测名词解释

物候观测名词解释
物候观测是指对植物的生理和生态现象进行观测,以推断和预测植物发育和生活周期的阶段或时期。

它是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花开、叶落等现象来判断季节和气候变化的一种方法。

具体来说,物候观测包括以下几个核心名词的解释:
1. 缩略期(Budburst):指植物芽鳞开裂、新芽伸出的过程,
标志着植物进入新的生长季节。

2. 花期(Flowering):指植物开始开花的阶段或时期。

不同
种类的植物有不同的花期,一般与气温、日照时间、水分等因素有关。

3. 结实期(Fruiting):指植物开始结果的阶段或时期。

这个
阶段通常发生在花期之后,随着花蕾的凋零,植物会形成果实。

4. 叶期(Leafing):指植物开始长叶子的阶段或时期。

一般
来说,春季是植物开始叶期的时候,新叶子会逐渐展开。

5. 叶落期(Leaf fall):指植物开始落叶的阶段或时期。

一般
是在秋季,气温下降,日照时间减少时,植物逐渐失去叶子。

通过对这些物候现象的观测和记录,可以了解植物的发育过程和环境适应能力,也可以对气候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预测和研究。

物候观测在农业、生态学、气象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丁香物候观测报告

丁香物候观测报告

丁香物候观测报告1. 引言物候是指植物生活周期中特定的生理和生态事件,例如开花、叶片萌发、果实成熟等。

通过观测和记录植物的物候现象,可以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态系统的运行情况。

本报告对丁香的物候观测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2. 观测方法为了准确记录丁香的物候现象,我们每天在同一时间段进行观测。

观察点位于公园内的一片丁香花园中,共设立了5个观测点。

每个观测点随机选择一株丁香进行观测。

观测内容包括开花时间、花期长度、叶片萌发时间以及果实成熟时间。

3. 观测结果3.1 开花时间通过观察丁香花的花苞颜色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记录下开花时间。

在观测期间,丁香花的开花时间平均为4月15日。

3.2 花期长度我们记录了每朵丁香花的花期长度。

统计结果显示,丁香花的花期长度平均为7天。

花期长度的差异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气候条件、生长环境、品种差异等。

3.3 叶片萌发时间观察丁香树的枝条,我们记录下叶片的萌发时间。

结果显示,丁香树的叶片平均于4月20日开始萌发。

3.4 果实成熟时间我们还观察了丁香的果实成熟时间。

通过观察果实的颜色和大小的变化,我们记录下成熟时间。

观测结果显示,丁香果实的平均成熟时间为6月1日。

4. 数据分析与讨论根据观测结果,我们可以对丁香的物候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

4.1 物候现象的时间差异从观测结果中可以看出,丁香的开花时间和叶片萌发时间相对较晚,而花期长度相对较短。

这可能与丁香属于早春开花的植物有关。

另外,丁香的果实成熟时间较晚,这可能与它的果实生长周期较长有关。

4.2 物候现象与环境的关系丁香的物候现象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丁香的开花时间可能受到春季温度和日照时间的影响。

叶片萌发时间可能受到土壤湿度和氮素含量的影响。

果实成熟时间可能受到夏季温度和降雨量的影响。

5. 结论通过对丁香的物候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丁香的开花时间平均为4月15日,花期长度平均为7天。

2.丁香的叶片萌发时间平均为4月20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物候观测【实验目的】1.学习植物物候的观测和记录方法2.分析生境差异对植物物候的影响【实验原理】一、植物物候观察要点物候是植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节律性变化而形成的植物发育节律。

在植物一年的整个生长发育周期中,每一个生长发育阶段,叫做物候期。

植物物候观察,就是对植物各个物侯期定期进行观察记载,以发现植物物候规律的科技活动。

物候是综合性气象条件对植物影响的反映,利用物候指导农业生产和各种科研工作,比平均气温、积温和节令都要准确。

因此,我国各地都有人长期从事植物物候观察活动。

大自然的季节变化是大范围的,各地区之间互相联系。

一个地区的物候观察资料,要供全国各地使用。

而且物候观察都是用眼观看,用手记录,不用仪器测定,容易发生偏差。

因此,就要求各地区观察的种类、观察标准和观察方法都一致。

(一)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各物候期的观察标准为了使全国各地的物候观察工作协调一致,我国已经拟定了统一观察的种类,供各地选用。

木本植物:萌动期、展叶期、显蕾期、开花期、果熟期、果实脱落期、秋色期和落叶期。

各物候期的观察标准如下:1.萌动期。

分为芽膨大开始期和芽开放期。

⑴茅膨大开始期。

木本植物(乔木、灌木)的芽具有鳞片,芽的鳞片开始分离,侧面显露淡色的线形和角形,果树和浆果树从鳞片之间的空隙可以看出芽的浅色部分时为芽膨大期。

裸芽不记芽膨大期,例如刺槐是裸芽,则不观测芽膨大期。

芽膨大期是记录芽膨达到最大时的日期,而不是记录最先出现的日期。

花芽和叶芽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进行记录。

一般地讲,先出现芽膨大期后出现芽开放期。

在阔叶树种方面,当植株的1~2 个小枝上,芽的鳞片开始分开,侧面显露淡色的线形或角形时,便进入了芽膨大开始期;针叶树种的标准稍有不同,当它们的顶茅鳞片开裂反卷,出现淡黄褐色缝线时,便进入了芽膨大开始期。

⑵茅开放期。

有鳞片的芽当鳞片裂开,芽的上部现出新鲜颜色的尖端或形成新的苞片而伸长,为芽开放期。

芽开放期一般是记录有10%的芽开放时的日期。

花芽出现日期一般早于叶芽出现日期。

阔叶树种有鳞片的芽,当鳞片开裂、芽的上部出现绿色尖端时;阔叶树种的隐蔽芽明显长出绿色叶芽时;针叶树种的芽伸长成圆柱形时,都是进入芽开放期的标志。

对于花芽、叶芽分开的种类,应分别记载两种芽的萌动期。

2.展叶期。

分为开始展叶期和展叶盛期;有些树种开始展叶后很快就完全展叶则可以不记展叶盛期。

⑴展叶始期:阔叶树种1~2 个小枝上初次出现了还没有发育完全的小叶,但已能明显看见叶的形状时,就进入了开始展叶期;针叶树种则是当幼针叶从枝条芽上开始出现时进入了开始展叶期。

⑵展叶盛期:当植株50%小枝上的小叶完全展开时,便进入了展叶盛期。

3.显蕾期。

当植株1~2 个小枝花芽中出现花蕾或花序时,就进入了显蕾期。

芽开放露出花蕾、花序顶端,一般以芽开放露出花蕾、花序长度约达左右时的日期为准。

4.开花期。

分为开花始期、开花盛期和开花末期。

⑴开花始期。

在虫媒传粉植物方面,当植株的1~2 个小枝上花蕾的花瓣完全开放,就是开花始期;柳属植物虽属虫媒植物,但由于是无被花,标志特殊,它的开花始期标志是雄株柔荑花序上长出雄蕊。

此时在花序向阳的一面出现黄色,用手触摸,手指上粘留花份。

在风媒传粉植物方面,当摇动树枝,雄花散出少量花粉时,就是进入开花始期。

⑵开花盛期。

植株上50%小枝的花都展开花瓣,或50%小枝的花序都散出花粉,便进入了开花盛期。

⑶开花末期。

虫媒传粉植物的值株上,只留有极少数的花;风媒传粉植物的花序停止散出花粉,或柔荑花序大部分脱落,都是进入了开花末期(柳属开花末期标志与风媒传粉植物相同)。

第二次开花期:有时树木在夏季或秋季有第二次开花现象,除记载二次开花期外,还应在备注栏记明是个别树开花还是多数树,树龄、树势,分析二次开花树在生态环境上和气候条件的原因;树木有无损害,开花后有无结果,结果多少和成熟度等。

没有出现二次开花期的则不进行观测记录。

5.果实成熟期。

由于果实类型多种多样,果熟期的标志各不相同。

(1)蒴果类:杨属、柳属的蒴果成熟时出现黄绿色,少数尖端开裂,露出白絮。

(2)核果和浆果类:少数果实开始变软,并呈现本种特有的颜色和口味。

(3)颖果类:少数果实开始变为褐色。

(4)翅果类:少数果实的绿色消失,变为黄色或黄褐色。

(5)针叶树种的种子成熟标志:球果变成黄褐色。

6.果落期。

分为开始落果期和落果末期。

⑴开始落果期:少数果实或种子脱落。

⑵落果末期:果实或种子几乎全部脱落。

7.秋色期。

叶变色,是指正常季节性变化,叶子开始变色,并且有新变色的叶子增多。

但不能同夏天因干旱、炎热、病虫害或其它原因引起的叶变色相混淆。

其标志是少数叶开始变黄或变红(针叶树以老叶变黄为标志)。

叶变色分始期和完全变色期分别进行记载。

始期:观测的树木叶子在秋天第一批开始变色。

完全变色期:所有的叶子完全变色。

8.落叶期。

落叶是指秋冬季的自然脱落,而不是因干旱或病虫害的危害落叶。

落叶期分始期和末期分别进行记载。

始期:观测的树上秋季开始有脱落变色的叶片。

末期:树上的叶子几乎全部脱落。

⑴落叶开始期:标志是在秋天开始落叶。

⑵落叶末期:植株上的叶几乎全部脱落。

草本植物:萌发期、展叶期、显蕾期、开花期、果熟期、果实脱落期和黄枯期。

各物候期的观察标准如下:1.萌发期。

当地面芽变为绿色,或地下芽、种子胚芽萌发出土时,就进入了萌发期。

2.展叶期。

植株上开始展开小叶,就进入了展叶期。

3.显蕾期。

当花蕾或花序开始出现时,就进入了显蕾期。

4.开花期。

当植株上第一朵花开放,花瓣完全展开,就进入了开花期。

5.果熟期。

分为开始成熟期和全熟期。

⑴开始成熟期出现了成熟初期颜色的果实。

⑵全熟期植株上有50%果实成熟。

6.果实脱落期。

当果实或种子开始脱落,就进入了果实脱落期。

7.黄枯期。

分为开始黄枯期和普遍黄枯期。

⑴开始黄枯期:植株下部的基生叶开始黄枯。

⑵普遍黄枯期:植株的叶达到一半黄枯。

(二)物候观察的方法一、确定物候观察点观察点应尽量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地点稳定。

可以连续多年观察。

物候观察要进行一年以上的时间,在一个地点观察年代越长,所记录的物候资料就越宝贵。

2.要有代表性。

观察地点的地形、土壤和植被在本地区要具有代表性,尽可能选在平坦或相当开阔的地方。

3.距离学校近。

物候观察是一项频繁观察的活动,一般每隔2~3 天就要观察一次。

物候观察点确定以后,应将地名、生境、海拔、地形和土壤性质详细记载,作为档案保存。

二、选择物候观察的植物种类选择几种最能反映当地季节现象或同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植物,作为观察对象。

三、选择物候观察的植株植物种类一旦选好,就应选择用于观察的植株。

如果是木本种类,应选生长健壮、已经开花结实三年以上的中龄树。

每种应选3~5 株,并在它们向南的方向进行观察。

如果是草本种类,应选无病虫害、生长发育正常的植株。

在株数方面,丛生的种类,可选一小片零散分布的种类,选取彼此靠近的数十株。

不管是木本还是草本种类。

都须野生或露地栽培,不得选用盆栽植物。

观测的基本原则:观测要常年进行,以不漏测物候期为原则。

观测时间:观测时间根据季节和观测对象灵活掌握。

在隆冬和盛夏物候现象变化较慢的季节时段,观测的间隔可以稍长一些;春季和秋季物候现象变化较快的季节时段,应逐日或隔日进行观测。

观测一般应在每天的下午进行,但开花期应在上午进行。

观测植株部位的确定:物候观测是以某物候现象开始出现的日期进行估算的,因此开始期的观测是十分重要的。

在我国大多数地方木本植物树木顶端和向南的枝条萌动发育较早,而下部和向北的枝条萌动发育较迟。

所以木本植物观测植株部位必须在树木顶端和向南的一侧进行。

四、做好观察记录物候观察一定要随看随记,不可凭记忆事后补记。

观察记录的内容主要有观察地点、日期,植物名称、物候期等。

五、观察资料的整理观察结束后,应将平日观察的记录资料填入记录表内。

整理数据,进行分析。

(三)物候观察的一些注意事项观察人员要固定,不要时常变更,也不要几个人轮班观察。

因为物候现象时刻变动,由一个人观察或几个固定人员同去观察,前后才有联系。

如果轮班观察,每个人对物候期标准的认识不一定相同,这样的记录,前后就没有连贯性。

物候观察进行两年以后,应该计算各个物候期的平均日期。

观察的年份越多,平均日期的实用价值就越大。

【实验器材】记录本照相机【实验内容】1每组选择3~5个植物种,每种植物设置至少2个观测点位,保证小组成员中每人观测一个点位的一种植物。

2标明每棵植物生长情况;位置与小环境(独立树还是树丛;半径多少米之内无其他木本植物;有无遮挡建筑等)。

3第2~15周每天对各点位的植物物候进行详细观测和记录,并记录每天的天气(阴晴、风向、降雨),以利后期比较分析。

【实验结果】一、实验数据记录观察物种:贴梗海棠设置观察点:化学实验楼北西数第一棵观察时间:具体观测记录如下表所示:不同生境下贴梗海棠的生长情况:1.三植株生境的差异2.生长差异与分析二、实验结果分析植物物候现象出现的早迟和各年的天气条件有关,如果哪一年春天来得早些,气温升高的快些,植物开花就早,如果春天来得晚,植物开花就晚。

由此可见,植物发育期出现的早晚与温度关系很大。

当然与植物发育与水分,光照也有关系,可是没有温度对植物的影响那么明显。

【注意事项】1 观测目标固定:不要弄错种名与植株。

2 观测点位固定:不要搞乱植株的位置。

3 观测人员固定:同一点位的同一物种,由某位同学专人负责,贯彻到底。

【参考文献】1.《山西气象》浅谈木本植物物候观测要求及各物候期观测标准--夏林喜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