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_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合集下载

农林院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农林院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总第237期2013年3月(下)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Total.237March2013(C)农林院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袁照程[1]薛雯[2]([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2]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09-0041-02摘要农林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亟待重视和加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现状不容忽视。

农林院校“去农化”现象日益严重,对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大都认识不到位,主动服务三农的意识淡漠,勇于钻研创新的动力不足,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很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组建创新实验学院,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推行个性化教育,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锻炼提升创新能力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农林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思考与实践Reflec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In-novative Ability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YuanZhaocheng[1],XueWen[2]AbstractTheinnovativeabilityofagriculturalandforestryun-dergraduateuniversitystudentsisurgentlytobeimprovedandtheexistingproblemscannotbeignored.Thispaperfirstlydis-cussesthecurrentproblemsinthecultivationofagriculturalandforestryundergraduates'innovativeability,andthenintroducestheeffectivemeasuresadoptedbyNorthwestA&FUniversity.Key wordsagriculturalandforestryundergraduate;innovativea-bility;cultivationapproach;reflectionandpractice1农林院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期待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21世纪,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经济社会建设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呼唤创新型人才的快速涌现。

研究型农业大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

研究型农业大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
究 性教学 , 在教学 的组织 形式 上实 行理论 教 学 、 实践 教
学、 学生 自主研 学 的有机 结 合 , 构建 学 生 自主 、 学 主 教 导下 的学 习、 究 、 研 实践相结合 的研究型教学模 式 J 。 ( ) 二 实践教 学在研 究型农 业大 学本科人 才培 养 中
的 重要 地 位

实践教 学是 研 究型 农 业 大 学创 新 人 才培 养 的
重 要 途 径
( ) 究型农 业大学人才培 养的基本特征 一 研
综观世界各 国 的研 究 型大 学 , 其本 科 人 才 培养 具 有以下鲜明 的特征 : 精英 性 ” “ 是人 才培 养 目标 的基 本
定位 ;研究 性 ”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核 心 线 索 ; 创 造 “ 是 “ 性” 是人 才培养模式 的价值 导向 ; 实践性 ” 人才 培养 “ 是
[作者简介] 刘彬让 , , 男 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 硕士。研究方 向: 高等教育学。
悃 詹 谥育 双月刊 2l 6 童 OO .
教学体 系 , 培养 目标与总体人才 培养 目标不相适应 。 其
( ) 二 实践 设 备 陈 旧
社会意识 、 练基本科研 能力 、 训 提高 实践能 力与素 质等 方面有着不可替 代的作用 。根据 研究 型大学 人才培 养 目标 的要求 , 业论 文 ( 毕 设计 ) 具有 学术 性 、 颖 性 , 应 新 能达到综合训 练 的 目的 , 选题 必 须 紧密结 合 教 师的 科 研 课题 。应 加 强 对 本 科 生 研究 计划 和科 技 竞赛 的 实 施, 保证拔尖创新人 才脱颖而 出。 ( ) 三 实践教 学条件体 系 实践 教学条 件体 系是 实践 教 学体 系 的保 障层 面 , 服从 于教 学 内容体 系 , 及教 师 队伍 、 涉 设施 和环境 等诸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采访纪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采访纪实
事实上,示范站的功能已不限于科技推广,而是向全产业链延伸。“示范站实现了从土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覆盖,首席专家是搞苹果研究的,但其他人员都是多学科团队,涉及上游、下游的产业。”李华说。
白水的苹果试验示范站,不仅有苹果选育、砧木嫁接、除草施肥的专家,还配备了储藏、保鲜、物流等方面的专家,甚至有农业经济管理专家驻点研究。在示范站的带动下,周边围绕苹果产业聚集成科技园区,有50多家储藏企业和果汁加工企业。西农研究员王雷存说:“示范站成了白水的地标,年轻人结婚都要来这里拍照。”
正如该校党委书记梁桂所言:“产学研紧密结合是西北农林科大的‘立校之本’。沿着这条道路,学校已经走过了80年。面向未来,西北农林科大还要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依托试验示范站,让科研推广的体制‘立起来’,机制‘活起来’,队伍‘强起来’,干劲‘提起来’,真正把这件利国利民利校的大事做好。”
/zgjyb/html/2014-05/27/content_417781.htm?div=-1
“试验示范站不仅是科技富民的基地,更是校地合作的重要节点。”西北农林科大副校长李华指出,学校依托试验示范站创新校地科技合作新机制,示范站由校市县三方共建,地方政府无偿提供土地、示范推广经费、配备人员。学校专家被聘为政府公益性服务的科技特派员,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无缝对接,共同实施科技示范与入户工程,助力区域产业发展。
眉县专门成立校县合作猕猴桃科技入户工程领导小组,依托县农业局、试验示范站推进工作,校地按照“1+2+2”的模式组成科技入户小组,即一名西农专家带着2名县园艺站技术骨干外加2名乡村人才,包村定点、示范培训,指导建设10个示范村,重点培养100名高级乡土人才、1000名技术骨干、1万名熟练果农,以此辐射带动整个眉县猕猴桃产业化发展。
在西北农林科大,评教授不一定靠论文。学校专门设立科技推广处,实施“推广专家”人才支持计划,给农技推广人员发补贴,“推广教授”职称评审单列,评教授主要不看论文,而是看对农科推广的贡献,包括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和推广覆盖面,还有农民得到的实惠。

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 建立三级 实践教 学平 台, 一) 为保证 实习、 实训 质
量创 造 条 件
教学 、 科研和生产有 机结合 ; 各专 业实 践教 学全学 程安
1 按 照学 科 或 相近学 科 构 建校 内实践教 学0 0 4年 , 校 根 据 社 会 对 人 才 培 养 的 学校 系统整合教学资源 , 照学科 或相 近学科构建 了 9 学 需求变化 , 结合本科 教育 教学 发展实 际 , 行 了新一轮 个 校级实 验教 学 中心 和 3 进 8个 院级教学 实验室 , 优化 了 统筹 规 划 、 校建 院 管” 的原 的培养方案修订 。提 出理论教学体系 、 实践 教学 体 系和 实验 教学平 台结 构 。按 照“ 整合校 内植物科学 、 动物科学 、 电子工程 、 水利 工程 、 创 新 技 能 培 养 体 系 “ 体 系 并 重 , 对 独 立 ” 培 养 思 则 , 三 相 的
科 学 合 理 的 实践 教 学方 案是 实 践 教 学 质 量 的 根
本 保 证
01 学校 每年设立 2 O万元 近年来 , 为满 足我 国经济建 设 、 会发 展 的人才 需 学分方可毕业 。从 2 0 年开始 , 社
求 , 现不 同 阶段 对 本 科 人 才 培 养 目标 的 要 求 , 校 在 实 学 指 20 年和 20 01 0 4年 对 本 科 培 养 方 案 分 别 进 行 了 两 次 大 资 金 、 导 等 方 面 为 学 生 参 与 课 外 科 技 活 动 创 造 条 件 。 01 学 0 的调 整。2 0 0 1年 , 学校根据教 育部《 于普 通高等学 校 2 0 年 以 来 , 校 共 资 助 学 生 创 新 科 技 项 目 3 6项 。 关
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 重的地位 ,

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创新型办学模式浅析——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

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创新型办学模式浅析——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

思路 , 基本 实现 了产 学研 的紧密 结合 , 主要 模 式有 : 学与 科研 的一体 化融 合 , 教 高校 与 国 家农 业 高新技 术产 业示 范 区紧 密结合 , 创 建 了“ 府 +大学 +示 范 园 +农 户” 政 等农 业科 技推 广创新体 系, 为我 国高教 改革提供 了成功 的经验 借鉴 。 这
第2 7卷 第 5 期
20 o 8年 l 月 O
农 业科 技管 理
Ma a e n 0 A c trl ce c 肌 d n g me t f ul a s in e u h 0o y n lg
v 1 7. 0. 2 N0. 5 0c . t 2 8 0o
文 章 编 号 :0 18 l (0 80 — 0 3 0 10 — 6 120 )5 0 3 — 3
径 , 开 辟 新 的经 济增 长 点 的 源 头 l。根 据 我 国 农 业 是 l 1
体制改革 , 大学院一级 自主权 , 立 以学 科为 主体 扩 建 的 院 级 研 究 中心 ( 、 ) 依 托 学 校 的 国 家 、 部 级 所 室 , 省
实 验 室 和 工程 研 究 中心 及 校 内外 科 研 教 学 基 地 , 以科 研 、 广 项 目为纽 带 , 一 步 提 高 院级 教 学 科 研 融 合 推 进 和产 业 改革 发 展 的 活力 , 以使 更 多 的学 科 与地 方 产 业

1 建立 创新 型产 学研 结合 办 学总模 式 的 内容
11 学 校 内 部 教 学 与 科 研 一 体 化 融 合 的 办 学 模 式 .
学 校 的 教 学 模 式 、 研 推 广 模 式 、 产 经 营 模 式 和 人 科 生 才 的 培 养模 式 , 不 断 创 新 发 展 的 农 村 社 会 经 济 大 市 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
杨鑫
贾赟
06级
信管
韩宏
副教授
基于图像处理的长翅目昆虫自动分类识别系统
2008.11-2010.11
马向远 苏晨
06级
信管
黄林
教授
食 品 学 院
一种解酒醒酒功能性醋的研制
2008.10-2009.3
杨艳 王玮瑜
07级
食工
李志西 成宝国
教授
讲师
15000
燕麦冰淇淋的研制
2008.11-2009.11
胡冰 张鹤岫
571在小麦体内固氮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
2008.11-2010.10
甩、
王心心
07级
生技
文建雷
副教授
半夏内生菌及几种病原菌作为诱导子对半夏次生代 谢物调控的研究
2008.9-2010.10
杨丽萍
07级
生技
梁宗锁
教授
厌氧发酵产氢菌的选育及其产氢率分析
2008.11-2010.10
咼飞
07级
生工
李维平
教授
张晨旭 袁慧
07级
动医
李新平
教授
不冋生理期山羊黄体组织形态观察及与卵泡生长发 育的关系
2008.11-2010.11
梁超
高辰
07级
动医
卿素珠
副教授
林 学 院
水冬瓜种质资源调查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2008.11-2010.11
梁永贺 叶靖
2007
林学
李周岐
教授
27000
苹果果实纤维乙醇生产技术的研究
2008.11-2010.11
土地流转与土地规模化经营下土地租金的研究一以 陕西关中地区为例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继 续教 育研 究
2 0 1 3 年第7 期
全 日制 专 业 学 位 硕 士 研 究 生 培 养 模 式 探 讨
— —
以西 北农 林科 技 大 学为例
戴 开军 赵 延 安
( 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 研 究生院, 陕西 杨凌 7 1 2 1 0 0 )
摘要: 发挥 大学 自身特 色与优势 , 加 强全 日 制 专业 学位研 究生 实践 能力与应 用能力培养 , 是提 高培 养质量 的重要 保 障。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以大学农 业推 广体 系为依托 的全 日 制 专业 学位硕 士研 究生培 养 , 以强化研 究生 的实践教 学 为突破 口, 调整课程体 系, 创新教 学 内容 与方 法, 推进 实践教 学改革 , 建立以大学农业推广体 系为依托 的 实践教 学运作 机制, 促进全 日 制 专业 学位研究 生培养质量提 高。 关键 词 : 农业推广体 系; 全日 制 专业学位 ; 培养模 式
相促进的有效联动 , 把全 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 范基地 , 类型丰富, 辐射面广 , 集引进、 研究 、 试验 、 生培养与试验基地 的推广 、 研究、 生产紧密结合起 示范推广和学生实 习功能于一体 , 并与 当地产业
来, 在全 日 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上进行 了 发展紧密联系。基地专家 团队一般是 由跨多个学 积极 的探索。 科的校科教人员组成 , 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 。团 队成员部分已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 , 专业 理论和 改 革思 路 实践经验都比较丰富。基地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 : G 6 4 3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4 1 5 6 ( 2 0 1 3 ) 0 7— 0 8 7—0 3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 培养掌握某一专业( 或职业) 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 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 , 教育部 2 0 0 9年 和专业技能 , 具有综合运士研究生培养的 目标是 : 方面具有 良好的基础。开展全 日制专业学位研究

高校科研组织模式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科研组织模式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文 章 编 号 :0 1 8 1 (0 20 — 0 4 0 10 — 6 12 1 )4 0 3— 3
高校 科研 组织模 式创新 的实践 与思考
张俊杰 王 志 刚
( 北农林 科技 大学 西 陕西 杨凌 720 ) 1 10

要: 高校 通过跨 学科 、 跨领 域 的科研 组 织模 式创 新 , 进 了专 业相 互渗透 , 促 学科相 互 融合 , 实现 了科技 创新要 素 的有 效聚 集 ,
探索新型科研组织模式 , 构建大平台 , 奠定 了基础 。
2 科研 组织模 式创 新 的探 索和 实践
21 思 路 . 为 了探 索 一 种新 的 高校 科 研 组 织 管 理 模
式 , 分 发 挥 西北 农 林 科 技 大 学 对 干 旱 半 干 旱 地 区农 充 业 发 展 的科 技 支 撑 与 引 领 作 用 ,学 校 于 2 1 成 立 00年 了 中 国旱 区节 水 农 业研 究 院 , 目的在 于 有 效 聚 集 科 其 技 创 新 要 素 , 建 新 的科 技 创 新 平 台 , 新 科 研 组 织 构 创 管 理 模 式 , 到 项 目 、 才 、 台 紧 密 结 合 , 进 学 达 人 平 促
关 键 词 : 校 ; 研 组 织模 式 ; 新 要 素 ; 行 效 果 ; 会 高 科 创 运 体 中 图 分 类 号 : 1 G3 1 文献 标识 码 : A
聚集科技 创新 要素 , 打破 学科 、 专业 “ 垒 ” 促 壁 , 进 专 业 相 互 渗 透 , 科 相 互 融 合 , 展 跨 学 科 、 领 学 开 跨 域 的 科 学 研 究 ,已 经 成 为 科 技 发 展 的 时 代 特 征 和创
发 才智 , 提升 自主创新 能力 , 一直是我 国高校需要 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牛宏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陕西 杨凌 712100)一、农林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近1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依靠合并、升级和扩招等措施的推动,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随着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张,教育质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迫切需要通过有效制度和机制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进行建设和监控,确保其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为此,教育部于2001、2004年分别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其主旨是培养高质量的创新性人才。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作用已日益彰显。

纵观全国高校的实践教学现状,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培养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实践教学普遍不足,学生动手能力差这一则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二则由于中国的基础教育设施普遍不足,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多数没有动手或很少动手做过实验或参与实践,基本上是“出了学校门,再进学校门”、在书桌上面度过的。

(二)新入校的大学生和部分年轻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受中国教育习惯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普遍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对新时期实践教学在培养创新、创造、创业“三创型”人才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导致实践教学环节长期得不到各有关方面的足够关注。

(三)校内实践环节多具封闭性、延后性和被动性中国大学的校内实践环节,一般都是成熟的实践内容,且多为验证性实践,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加之社会需要的前沿技术得不到及时补充,造成体系封闭,新知识内容想要成为成熟案例,要经过较长时期的整理,造成信息延后。

更有一些大学实践教学内容多年一成不变,学生科研能力得不到足够训练,长期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四)校外实践环节效率普遍比较低下大学校外实践环节的设置本身即出于校内实践长期保持之不足, 如果校外实践环节能充分而完整地实施,就能够完成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的人才培养需求。

但自1999年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后,本科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反映在实践教学体系上尤为明显。

而且学生就业压力大,实践教学教师数量有限,造成校外实践质量下滑,效率偏低,无法达到预期的实践培养目标。

(五)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成本高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开展与完成,需要有足够的经费支持,而长期以来由于各大学实践教学经费普遍不足,加上物价上涨等因素,致使实践教学开支不断增大,造成实验室和校内实验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理想甚至难联系,严重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稳定保障与提升。

(六)未能构建起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原有的实践教学各环节大多围绕理论教学设置, 成为理论教学的简单验证或重复,加之实践教学安排分散,各环节之间缺乏科学、有效的衔接与整合。

(七)实践教学基地难以保证一是一些实践教学接受单位鉴于技术和管理的保密性,担心学生会教学使其商业或技术秘密泄露,不愿接受;二是高校安排的实践教学时间相对较短,与接受单位所要求的时间较长形成矛盾;三是实践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接受单位正常的工作进程。

四是安全隐患的存在和责任分担不明确,导致实践教学接受单位产生无形压力。

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如何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加快教学基地建设,促进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是中国各高等院校需要认真面对和研究、探索的新课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以来,连续设立专门研究项目,资助必要的研究经费,开展此项研究探索与实践,取得积极成效。

二、农林大学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探索(一)改革思路面对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及其变化趋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充分认识到新世纪要求高校培养的本科人才不再是过分强调“知识型”为主的“专门化”人才,而是要培养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创新型人才。

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与实践的着眼点是从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入手,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抓手,以提高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农林大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模型(二)改革内容1. 从顶层设计入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科学、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发挥实践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作用的体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索构建了与理论教学体系密切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四大模块(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科研与创新训练、创业实践)、十大环节(军事训练、课程实验、教学实习、专业劳动、生产劳动、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论文)、三个层次(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且成龙配套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这个体系的构建既遵循了教育要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律,又涵盖了从课程到专业进而开展综合实践的全面实践能力的培养。

2.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更新实践教学内容(1)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整合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等课程教学实习,形成生物学综合实习。

(2)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工程意识以及适应现代化工程制造、研发为目标,全面开展“工程训练”实习。

(3)以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目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3. 加大投入,统筹规划,搭建满足各层次各类专业需求的“三类”实践教学平台(1)以学生基础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基础实践平台。

(2)以满足学生专业基础与初步科研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3)以加强学生综合技能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综合生产实践平台。

农林类大学本科三类实践教学平台功能示意图4.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为使实践教学真正发挥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目标,确保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至关重要。

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建立了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加强“过程监控”,以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农林大学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效果(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1、按照办学指导思想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总体设计和改革。

调整实践课程学时、学分的对应关系,将实践教学课程学时与学分对应关系由原来的18∶1调整到32∶1,同时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比重;课程实验学时在32学时以上的单独设课;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安排上,要求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例不得低于30%,其中综合性实践不得低于20%。

集中进行的综合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科研训练等,1周记1学分。

实验学时达到80% 的课程,按照实验技能课程对待。

并要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应占开设实验课程总数的90%以上。

与此同时,为了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将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从2004级本科生试点、2005级全面推行本科生修够创新与技能8学分方可毕业。

2、形成了与理论教学体系密切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四个模块、十大环节、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

(1)按照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科研与创新训练、创业实践四个模块,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论文)、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军事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进行整合,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大类课程之一,独立设置了课程模块,从而把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落到了实处。

(2)将实践教学环节划分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生产实践三个层次 和“三个阶段”,与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合理匹配。

基础实践层次主要结合学生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安排,以课程实验为主,重点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释能力,主要在1-2年级完成。

专业实践层次主要结合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安排,进行教学实习和技能训练,强化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在2-3年级完成。

综合生产实践层次主要结合专业综合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安排,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方法和基本技能,主要在3-4年级完成。

(3)通过将军事训练、生产劳动、专业劳动、社会实践、课程实验、课程论文(设计)、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十大环节作为培养方案的大类课程之一,从而把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落到了实处。

3、系统整合课程教学实习,实施综合化教学实习。

将每学年第二学期末期与暑假定为“实践教学周”,各专业一至三年级在实践教学周至少安排1-4周综合教学实习。

毕业论文(设计)实践周数不得少于10周。

(二)创新“模块化”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必要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培养能力为本位,以适应市场为原则,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建立“厚基础、宽专业、强技能、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这一基本要求指导下,建立了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科研与创新训练、创业实践等四个实践教学模块。

1、课程实验模块按照实验内容、性质及目标,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创新性实验基础性实验 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重点对基础科学各类课程中的重要定理、现象、过程进行验证性和事实说明性实践,从而使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理科专业课程教学中,都安排了大量的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重点对基础科学、专业技术科学各类课程中涉及的综合性、实践性、专业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安排综合性实验。

在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农学类、动物科学类专业生产课程教学实验进行全面整合,开设了植物生产学和动物生产学综合实验,同时将生命科学类、食品科学类专业的专业生产课程教学实验整合为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教学效果良好。

设计创新性实验 以学生为主体,实验方案、过程、结果分析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

根据近年来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计划及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生物技术类专业积极开展了设计创新性实验。

2、教学实习模块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载体,以更新实习内容为核心,积极探索各类专业实习教学模式(1)整合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等基础课程教学实习,实施生物学综合实习增设综合性强的生物学课程教学实习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按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该校将植物学、生态学、气象学、土壤学以及动物学野外教学实习进行总体调整,实习内容由单纯的植物学课程实习改为以植物学实习为主,包括动物学、生态学、土壤学和气象学等课程的部分内容,形成多学科的综合性实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