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动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的安全性

合集下载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001年5月23日国务院令第304号公布根据2011年1月8日国务院令第588号《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根据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令第687号《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改)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研究与试验第三章生产与加工第四章经营第五章进口与出口第六章监督检查第七章罚则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口、出口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农业转基因生物,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用于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加工的动植物、微生物及其产品,主要包括:(一)转基因动植物(含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和微生物;(二)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三)转基因农产品的直接加工品;(四)含有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产品成分的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农药、兽药、肥料和添加剂等产品。

本条例所称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是指防范农业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危险或者潜在风险。

第四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负责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务院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由农业、科技、环境保护、卫生、外经贸、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负责研究、协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国家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实行分级管理评价制度。

农业转基因生物按照其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危险程度,分为I、Ⅱ、Ⅲ、Ⅳ四个等级。

转基因生物存在的安全性问题与管理对策研究

转基因生物存在的安全性问题与管理对策研究

转基因生物存在的安全性问题与管理对策研究姓名:学号:班级:学院:转基因生物存在的安全性问题与管理对策研究单位( )单位( )摘要:概述了转基因生物的历史和现状,介绍了转基因生物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并对其潜在的风险和危害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对我国转基因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转基因生物;安全性;对策;风险转基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GMOs)是指利用基因操作技术改性获得的、具有复制功能或能将其插入基因转移给其它生物的生物,它包括转基因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从1986到2000年的15年间, OECD国家共批准10 313例转基因生物进入田间试验,其中植物占总数的98。

4%,细菌占1。

0%,病毒占0。

3%,真菌占0。

2%,动物占0。

1%。

由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数量和面积不断增加,转基因生物面临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由此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人类健康、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愈来愈受到世人的关注。

1 转基因生物的历史和现状1983年世界首例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1986转基因农作物获得批准进入田间试验。

1994年美国Calgene公司培育延熟保鲜转基因番茄被批准商品化生产。

1998年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为27 800 000 hm2。

ISAAA报告显示, 2004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81 000 000 hm2 [1]。

据不完全统计,转基因研究至少在35科120种植物中获得了成功,所涉及到的性状包括抗虫、抗病毒、抗细菌、抗真菌、抗除草剂、抗逆境、品质改良以及对生长发育的调控以提高产量潜力等。

广泛种植的转基因作物有延熟番茄、抗虫玉米、抗虫棉花和抗除草剂玉米、棉花、大豆、油菜等,其中转基因大豆和玉米分别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52%和30% (1998)。

2003年,全球收获的大豆有55%是转基因品种。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17年修订)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17年修订)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17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7.10.07•【文号】•【施行日期】2017.10.07•【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1年5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04号公布根据2011年1月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订根据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口、出口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农业转基因生物,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用于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加工的动植物、微生物及其产品,主要包括:(一)转基因动植物(含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和微生物;(二)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三)转基因农产品的直接加工品;(四)含有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产品成份的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农药、兽药、肥料和添加剂等产品。

本条例所称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是指防范农业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危险或者潜在风险。

第四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负责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务院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由农业、科技、环境保护、卫生、外经贸、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负责研究、协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学案5:4.1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学案5:4.1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知识提炼】1.转基因生物存在安全性问题的原因:①目前对基因的结构、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及基因的调控机制了解有限。

②转移的基因往往是异种生物的基因。

③外源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组的部位是随机的。

2.转基因生物主要在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三个方面存在争论。

3.转基因生物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方面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生物多样性。

4.对待转基因技术的正确做法:趋利避害,不能因噎废食。

【学习过程】一、转基因成果令人叹为观止1.微生物方面(1)制造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各种重组微生物,如可以清除石油污染的假单胞杆菌等。

(2)使用DNA重组的微生物生产生化药物,即基因制药。

2.转基因动物方面(1)在培育生长迅速、营养品质优良的转基因家畜、家禽方面,不断取得辉煌成就。

(2)把转基因动物变成生物反应器,让它们的奶中富含某种营养物质、珍贵药物或人类所需要的蛋白质。

3.转基因植物方面(1)成果:目前,科学家已经培育出了大批具有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逆等全新性状的农作物。

(2)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①全球种植转基因农作物的国家已经达到20多个,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有美国、阿根廷、巴西、加拿大、印度和中国。

②种植的转基因植物中以大豆和玉米最多,其次是转基因棉花和油菜。

二、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1.引发争论的原因(1)目前,科学家对基因的结构、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基因的调控机制等都了解得相当有限。

(2)转移的基因虽然是功能已知的基因,但不少却是异种生物的基因。

(3)由于外源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组的部位往往是随机的,因此有时会出现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后果。

2.转基因生物与食物安全[选择正确的序号填空](1)以下观点中,可成为转基因生物会引起食物安全性问题理由的是:①③⑤⑦⑨。

(2)以下观点中,可成为不必担心转基因食物安全性理由的是:②④⑥⑧⑩。

①反对“实质性等同”,对食物安全性检测不仅要检测其主要成分是否发生改变,还应包括其他方面的测试结果;②所谓“实质性等同”概念是对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评价的起点,而不是终点;③担心出现滞后效应;④多环节、严谨的安全性评估,可以保证转基因食物的安全;⑤担心出现新的过敏原;⑥科学家的负责态度,可以防止新的过敏原的产生;⑦担心营养成分改变;⑧至今尚未发现一例因食用转基因食物而影响人体健康的实例;⑨担心会侵犯宗教信仰者或素食者的权益;⑩根据举证排除法,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转基因食物有问题,就应该判断它没有问题。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1年5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04号发布根据2011年1月8日《国务院令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根据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口、出口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农业转基因生物,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用于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加工的动植物、微生物及其产品,主要包括:(一)转基因动植物(含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和微生物;(二)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三)转基因农产品的直接加工品;(四)含有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产品成分的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农药、兽药、肥料和添加剂等产品。

本条例所称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是指防范农业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危险或者潜在风险。

第四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负责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务院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由农业、科技、环境保护、卫生、外经贸、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负责研究、协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国家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实行分级管理评价制度。

农业转基因生物按照其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危险程度,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

具体划分标准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七条国家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制度。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1年5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04号发布根据2011年1月8日《国务院令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根据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口、出口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农业转基因生物,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用于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加工的动植物、微生物及其产品,主要包括:(一)转基因动植物(含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和微生物;(二)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三)转基因农产品的直接加工品;(四)含有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产品成分的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农药、兽药、肥料和添加剂等产品。

本条例所称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是指防范农业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危险或者潜在风险。

第四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负责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务院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由农业、科技、环境保护、卫生、外经贸、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负责研究、协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国家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实行分级管理评价制度。

农业转基因生物按照其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危险程度,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

具体划分标准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七条国家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制度.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标准和技术规范,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转基因的安全性问题

转基因的安全性问题

目的基因: 药用蛋白基因
过程:
获取目的基因
(药用蛋白基因)
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药用蛋白基因与乳腺蛋白 基因启动子等调控组件重组)
显微注射
(哺乳动物受精卵中)
形成 胚胎
将胚胎送入 母体动物 动物进入泌乳期
(分泌的乳汁中包含所 需要的药物)
发育成转基因动物
(只有在产下的雌性动物个 体中,转入的基因才能表达)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所谓转基因,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人工 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受体生物基因组中, 以改善生物体的特定性状。目前,最常见的转 基因技术就是给作物转入抗虫的Bt基因,这是 一种源于土壤的苏云金芽孢杆菌 (Bacillusthuringiensis,简称Bt )
抗虫机理
• BT基因表达的毒蛋白在虫子体内被分解成 有毒的多肽,这些多肽与虫肠上皮细胞一 些特异受体蛋白结合,破坏细胞膜,最后 导致害虫死亡。 而人体肠上皮细胞无相应 的受体蛋白,因此不受影响。所以很多转 基因农作物都用BT毒蛋白基因。 • 在形成抗虫转基因作物时,常用的除了BT 毒蛋白基因以外,还有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淀粉酶抑制剂基因和植物凝集素基因。
紫西红柿 英国研究人员培育成一种转基因 紫番茄
转 基 因 西 红 柿
二、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
争论的问题:转基因食物是否对人体造成危害
争论的问题: 将各类活的转基因生物体释放 到环境中,是否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潜在的 风和威胁
争论的问题:
转基因生物是否会对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和人类生活环境造成破坏。
Who made the lives of our marginalized!
请勿滥造转基因产品 如果将人的基因与毛毛虫的基因相结合,结果就会像 你所看到的一样恐怖,因此,转基因产品滥造不得!

《转基因生物安全性》PPT课件

《转基因生物安全性》PPT课件

(3)转基因植物方面:
目前,科学家 已经培育出了大 批具有抗虫、抗 病、抗除草剂、 抗逆等全新形状 的农作物和更有 观赏价值的花卉。
英国剑桥先正达公司开发的富含胡萝 卜素的“金大米”。
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的国家已经有几十个,种植面积 最大的前四个国家是: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中国 。
转基因农作物中,以种植转基因大豆和玉米最多, 其次是转基因棉花和油菜。
抗除草剂农作物的种植,减轻了农 田管理的负担,保护了农田的土壤 环境。
新闻报道不实,增加了公众对转基 因农作物的恐惧感。
三、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
1、认识到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以基因工程为 代表的一大批生物技术成果,进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特别是 在医药和农业生产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2、要正视转基因技术带来的安全性问题,切实认识到个别 有害转基因生物的危害性,要趋利避害,而不能因噎废食。
3、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
a.转基因生物有可能会对生态系统的 b.不必过度反应,转基因生物有利于
稳定打性破和自人然类物生种活的环原境有造界成限破,改坏变了
环境保护: 转基因生物所转入的只是一两种自然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界中已经存在的外源基因,不会改变
生物原有的分类地位,不会破坏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
▪ (4)鱼类易于逃逸、扩散,因此转基因鱼的生态安 全性问题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试分析引起生态 安全性问题的原因:
转基因鱼与同种野生鱼杂交,使野生鱼带有转基因,具有生长优势, 使其捕食对象大量减少,与其他物种竞争,引起生态危机。
▪ 8\对番茄的研究中发现,害虫损伤番茄叶片后,叶上的细胞壁释放出一种类 激素因子;这种物质通过细胞组织扩散到茎和其他叶片上,启动了蛋白酶抑 制剂的基因,开始高效合成蛋白酶抑制剂,并在茎叶中迅速积累,以对付害 虫的再次侵袭。蛋白酶抑制剂对害虫的消化酶有抑制作用,因此害虫取食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 微 生 物 制 造 然 料 含 油 细 菌
----
嗜汞细菌----能清除汞污染
第一节 动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概况
• 根据转基因微生物的用途,可分为动物用转基因 微生物、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和医药用转基因微 生物三大类。 • 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是应用于动物的活疫苗、饲 料添加剂和其他用途的转基因微生物。
产植酸酶的转基因重组毕氏酵母菌
2 基因工程疫苗
• 利用重组DNA技术研制的疫苗,包括:亚单位疫 苗、活载体疫苗和基因缺失疫苗。我国经批准进 入商业化生产的有狂犬病疫苗和牛羊腹泻疫苗; 通过安全性评估的有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禽 流感疫苗、鸡痘疫苗等。 •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利用微生物的某种表面结 构成分(抗原)制成不含有核酸、能诱发机体产生 抗体的疫苗称为亚单位疫苗。它是一种保留病原 体中有效免疫原成分,而去除其无效或有害成分的 单纯疫苗。例如,只含霍乱毒素B亚单位制成的霍 乱毒素B亚单位疫苗;用狂犬病毒主要抗原粘附在 脂质体上制成的狂犬病毒免疫体亚单位疫苗;以 及麻疹病毒亚单位疫苗;等等.
• 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主要是指通过重组DNA微生物 研制的、直接应用于植物上的具有杀虫、防病、 固氮、生长调节等作用的微生物。 • 转基因微生物释放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安全问题, பைடு நூலகம்前须对其在环境中的基因转移潜力、存活能力、 扩散能力及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等进行安全评 价,并探索有效的检测方法和风险评价策略.
二、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的发展概况
§应用重组DNA技术有目的地改变微生物或其产品 的遗传性状和生物学活性,可进一步增强杀虫防病 效果、扩大作用谱、延长田间持效期、从而提高 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各国获准进入田间释放的转基因微生物主要为转 苏云金芽孢杆菌遗传工程菌和转基因根瘤菌等活 体产品,转基因病毒杀虫剂、防病转基因微生物。 §我国已构建转基因工程菌近百株,有十多株转基 因微生物处于安全性评价和田间试验,6种菌经安 全性评价后进入环境释放,5种菌剂完成产品登记, 其中的联合固氮菌和高效广谱的抗性基因工程菌 BMB820Bt已进入商品化生产。
将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的保护性免疫原基因转移到非 致病的微生物中表达,可从其培养物中分离制备出 亚单位疫苗试剂。 • 转基因活疫苗:活疫苗是指将病原微生物在人工诱 发突变,失去致病性但保留免疫原性、繁衍能力和 剩余毒力的无毒或弱毒病原微生物。 活疫苗接种后在人体内有一定程度的繁殖或复制, 类似一次轻型的自然感染,但不导致人发病。 转基因活疫苗根据其外源基因载体可分为病毒活载 体疫苗和细菌活载体疫苗。前者针对病毒病,后者 针对细菌性疾病。 • 转基因活疫苗已在全球范围开展科技研发和应用研 究,将成为今后疫苗制剂的主要趋势。
第五章 动植物用转基因 微生物的安全性
第一节
第二节
动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概况
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安全性评价
第三节
第四节
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安全性评价
动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安全管理
• 以微生物为受体的转基因生物称为转基因微生物。 • 微生物是转基因最常用的转化材料,转基因微生 物比较容易培育,应用也最广泛。例如,生产奶 酪的凝乳酶,以往只能从杀死的小牛胃中获得, 现利用转基因微生物已能够使凝乳酶在体外大量 产生,避免了小牛的无辜死亡,也降低了成本。 • 如果把一种微生物的抗药性基因或其他基因转入 另一种微生物中,使之具有抗药性,或将动植物 基因转入微生物中。这种后来具有抗药性或其他 新性状的微生物即为转基因微生物。例如,开始 时不具有产苏氨酸、天冬氨酸、凝血蛋白等,后 经导入外源基因而获得产苏氨酸、天冬氨酸、凝 血蛋白等的微生物均为转基因微生物。
1 转基因生物农药
• 杀虫转基因微生物 转基因病毒杀虫剂: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将外源杀虫基 因如蝎子神经毒素基因等与昆虫病毒重组,使重组病 毒杀虫速度和毒性提高,或成为双价杀虫剂; 转Bt基因杀虫剂:将来自苏氏杆菌的Bt基因导入受体 菌株中,利用受体菌或载体的增效基因,制备效力更 强和更持久的基因工程菌,以菌体或分离的Bt 毒蛋白 制造杀虫剂。在国外已有10多种制剂投入商业化生产。 • 防病转基因微生物:通过对生防菌进行基因改良,使 之获得对多种病害有拮抗活性,或增强抗菌活性。 将外源几丁质酶基因转入一些木霉菌、枯草杆菌的菌 株中,使其产生更强烈的抑菌作用。 将一些杀虫基因转移到生防菌中,可使其同时具有防 病和杀虫的功效。
一、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的发展概况
1 转基因微生物饲料添加剂
• 酶制剂(重组酶):利用高产能和生产饲料酶的基因 工程菌,添加于饲料中,提高饲料的效价。如产植 酸酶的重组毕氏酵母菌(2000年许可证)。 • 抗菌肽:抗菌肽对水生生物常见病如大肠杆菌、沙 门氏菌等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04年农业部批准转抗菌肽基因酵母生产的抗菌肽 制剂的效价达5000U/ml • 重组生长素:GH由脑下垂体分泌,能促进动物的 生长发育,加速蛋白质合成,但在鱼类体内含量极 微。将鱼GH基因转入微生物中大量生产重组鱼生 长素,作为添加剂具有很强的促生长作用。
2 转基因微生物肥料
• 转基因微生物肥料主要是遗传改良的联合固氮菌 和根瘤菌,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外源固氮基因 及其调控基因进行转移至受体微生物而构建出来 的新型重组固氮菌。 • 由于铵对固氮菌的固氮有一定的阻遏作用,构建 耐铵或泌铵的固氮工程菌株将能减轻铵对固氮的 阻遏作用,明显提高其固氮效率。 • 美Rearch Seeds公司的转基因根瘤菌RMBPC-2 已于1997年获准进行商业化生产;我国中科院、 广东微生物所和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研制的联合固 氮菌AC-1541已获准在辽宁生产;中科院植物所 和中国农大联合研究的玉米联合固氮耐铵工程菌 E7已获准在黑龙江进行环境释放。
• 相对于传统化学合成农药,生物农药具有安全、 高效、针对性强等优点,在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 强的今天,生物农药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全 球的市场需求稳步攀升。 • 随着转基因作物的增加,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的 应用,以及有机农业的不断扩大,预计在未来数 年生物农药的研发将取得更多突破性的进展。 • 生物农药的主要发展趋势为:以基因重组为核心 高技术竞争日趋激烈,关键技术创新显著加快; 转基因生物农药新品种不断涌现,其研发和应用 向更安全和更环保方向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 加快,已成为涉农工业最具前景的发展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