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生态设计中的四最原则
生态主义景观设计思潮

生态主义景观主要设计师及其作品
伊恩 麦克哈格
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发展达到高峰,环境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 类的生存和延续受到威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英国著名园林设计师、规划师和教育家伊恩麦 克哈格成为景观规划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于 1969年首先扛起生态规划的大旗,他的著作 《设计结合自然》建立了当时景观规划的准则, 标志着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勇敢承担起后工业时 代人类整体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的重任,使景观 规划设计专业在奥姆斯特德的基础上又进一步 扩展了空间。
城市空间的再组织密度需要
考虑到生态主体,总的来说, 一个深思熟虑的资源使用应该 做到最少限度地使用地面资源 同时做到专业化的雨洪管理。 该城镇计划包括了基希贝格高 速公路改造(1993年-2012年) 通过分阶段的改造计划,将基 希贝格高速公路改造成为了城 市的林荫大道,罗马的威哥公 园和欧洲的植物园(1993年-1999年)欧洲学院中央公园和 卢森堡国家体育与文化中心项 目(第一期1995-1999第二期 2000-2006)新医院周边花园设 计项目(1997年-2002年)以及 克劳斯亨德森公园的沙丘和水 上乐园项目(1994年-1999年)
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贯穿于现代景观设计的始终,生态的景观设计要求尽可 能地将场地上的材料和资源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 4 借助高新技术
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利用高科技和可再生材料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 用已成为当今生态设计的重要手法之一。 5 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来优化自然景观
自然生态系统有它自身的演变和更新规律,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 复能力,利用大自然的力量来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生,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而且 还可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园林建设中的生态学原理应用理念

园林建设中的生态学原理应用理念生态学原理之一:物种多样性原则。
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其稳定性和健康性取决于各种物种的平衡发展。
因此,我们在园林设计中应该积极考虑物种多样性的因素,尽可能保留原有的生物群落。
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植物种类、适度增加鸟类和昆虫等的数量,提高园林的物种多样性。
例如,在建设公园或花园时,我们可以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增加园林的生态稳定性和美感,提高园林景观的品质和价值。
生态学原理之二:能量流转原则。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流动的,它们构成了信息网络。
可以通过这种流动来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然而,若能量流通被水库、大坝等人工设施破坏,将严重动态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导致环境恶化。
因此,我们在园林建设中应该注意防止人为破坏生态系统,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注重维护园林景观中的自然环境。
生态学原理之三:循环利用原则。
循环利用是强调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防止资源浪费甚至破坏生态平衡的原则。
园林建设应该尽可能地实现无害化和循环利用,防止生态系统中物质的积累和污染。
例如,在园林景观中,我们可以采用沉淀池、垃圾分类等措施,达到一定程度的循环利用与再利用。
生态学原理之四:生物间关系原则。
园林景观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其中的生物间关系相互作用会导致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
因此,园林建设中应该理解和利用生态系统的多种互动关系,例如生物之间的捕食、共生等关系,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发展。
例如,在水系园林建设中,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多种水生植物、适量增加藻类,增加细节上的考虑,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在园林建设中,我们应该注重环保、注重人和生态的平衡,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态学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不仅如此,增强公众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也是重要的一环,让更多的人明白生态系统的作用,共建美好的生态平衡社会。
【精品文档】园林景观设计必须遵循四大原则

【精品文档】园林景观设计必须遵循四大原则园林景观设计必须遵循四大原则1.因景得宜地形规划是造园的基础,也是造园的必要条件。
《园治·兴造论》中: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柱,互相借姿;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经,顿置婉转,即因不同的地点和环境条件灵活地组景,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的美景为我所用,因此,地形的规划对景点的布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造园前必须进行地形规划。
我国皇家园林颐和园堆土成山即成万寿山,随之在山上建造佛香阁,登阁揽胜,可俯瞰昆明湖和万寿山前山景色,举目西眺,玉泉山宝塔近在眼底,西山层峦叠翠,抬头北望,色彩渲丽的众香界、智慧海,仙台放彩,佛香阁犹如巨擘,将万寿山一带和几十里内的优美风景尽携与周围,成为一重要园林景观,这一切无不归功于万寿山和佛香阁平地而起。
2.地形与环境相协调园林中的地形是具有连续性的,园林中的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彼此不可能孤立而存在。
因此,每块地形的规划既要保持排水及种植要求,又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力求达到自然过渡的效果。
3.随势生机要想在一块土地上创造多种景观效果,首先必须进行合理的地形改造,再进行合理布局,依低挖湖,据高堆山或适当平整土地,使园林地形富于变化,并利用地形组织空间和控制视线,通过与其他园林要素的配合,形成一个自然丰富、优美的空间景域,满足人们观赏休息及进行各种活动的需求。
《园治》中有约十亩之地,须开池者三,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这种水、陆、山三四三的用地比例,虽不可定格,但说明园林布局首先进行地形和竖向控制,只有山水相依,水陆比例合宜,才可能创造好的生态环境。
4.符合园林美园林是人为的艺术加工和工程措施而成的。
园林美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高度统一。
园林美具有多元性,在园林的地形规划中必须遵循园林美的法则。
结语: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园林景观设计原则和注意事项

园林景观设计原则和注意事项园林景观设计是指利用植物、水体、石材等自然元素,结合人工影响,创造出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环境空间。
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要考虑美观度,还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人文需求和功能需求等各方面因素。
以下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一、原则:1.生态性原则:倡导绿色环保,尊重自然规律,注重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合理选择植物种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艺术性原则:园林景观设计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需要注重美感和审美价值,营造具有艺术性和富有创意的景观空间。
3.实用性原则: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要美观,还要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如提供休闲娱乐、教育宣传、环境疏导等功能。
4.功能性原则:根据景点的功能定位,合理规划景区的功能分区,如游览区、休闲区、文化展示区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5.可持续性原则:园林景观设计应注重可持续发展,从设计、材料选择、施工过程等各个方面考虑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能源效率等因素。
二、注意事项:1.地形规划:应充分考虑景区的地理地形条件,根据不同地形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利用地势变化营造层次感和空间层次。
2.植物选择:根据景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和景观要求,选择适应力强、成活率高的本地植物,注重植物的生长周期和景观效果。
3.基础设施建设: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亭台楼阁、桥梁、照明等,需要注重实用性和安全性,以提供方便舒适的游览环境。
4.生态保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注重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5.水体设计:水是园林景观设计中重要的元素之一,需要合理规划水体的位置和形态,注重水体的循环利用和水质净化。
6.照明设计:合理的照明设计能够提升夜间景观的效果和安全性,应根据景区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照明方式和灯具。
7.文化价值:园林景观设计应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价值,注重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以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景观空间。
8.可访问性:园林景观设计应考虑到各种人群的需求,包括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无障碍设施,保障人们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植物造景四原则

植物造景四原则
合理配置植物景观是实现园林生态功能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设计时应掌握如下原则:
1、根据城市及绿地的不同性质发挥园林植物综合作用
现。
3、植物造景的艺术性原则
任何一个好的艺术类型的产生是人们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相结合的产物。
不同的园林形式决定了不同立意方式。
节日广场,应营造出欢快、喜庆的氛围,色彩上以暖色调为主;烈士陵园应以庄严、肃穆为基调,色彩以冷色调为主。
园林绿化不同于植树造林,保持各自的园林特色的同时,更要兼顾到每个植物材料的形态、
色彩、风韵、芳香等要素,考虑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4、处理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在园林绿化中,整体与局部的协调统一尤为重要。
不同植物材料,或观花,观果,观干,要根据项目设计主题进行挑选,搭配,同时还要与周边其他设施、小品、建筑形成良好的组合关系。
新。
园林绿化建筑的基本原则

园林绿化建筑的基本原则园林绿化建筑,作为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优美的休闲场所,同时也承载着生态、文化、社会等多重功能。
在设计和实施园林绿化建筑时,需要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以确保其功能性、美观性和可持续性的和谐统一。
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则,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生态优先原则园林绿化建筑的首要原则是生态优先。
这意味着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和保护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任何建设活动都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应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实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1.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园林绿化建筑中,应尽可能保留和利用原有的植被、水体等自然元素,为野生动植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地。
同时,通过植物配置和景观设计,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
2.合理利用资源:在园林绿化建筑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坚持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原则。
例如,通过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技术手段,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选用本地植物、使用再生材料等方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负担。
3.减少环境干扰:在园林绿化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
例如,通过合理布局和施工时间的安排,降低噪音和扬尘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通过生态修复技术,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
二、功能性原则园林绿化建筑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更要具备实用性。
功能性原则要求园林绿化建筑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其使用功能和服务对象的需求。
1.满足休闲需求:园林绿化建筑应提供足够的休闲设施和活动空间,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和兴趣爱好的人群的需求。
例如,设置健身设施、儿童游乐设施、休息座椅等,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休闲体验。
2.便于维护管理:园林绿化建筑的设计应便于后期的维护和管理。
例如,通过合理划分功能区域、设置便捷的交通流线、选用耐候性强的材料等方式,降低维护成本和管理难度。
3.安全性保障:园林绿化建筑应确保使用者的安全。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四大要点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四大要点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应以保护自然能资源,维护自然资源的循环过程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合理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
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使得园林景观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应顺应自然。
自然界是没有废物的。
每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
自然具有自我组织的能动性,整个地球都是在一种自然的、自我的设计中生存和延续的。
自然系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在设计时,应该因地制宜,利用原有地形及植被,避免大规模的土方改造工程,尽量减少因施工对原有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2、要体现地域特点,并且是节约能源资源的设计。
此类设计方法主要特点,就是要保留当地的环境特点和文化特点,尽可能采用可循环资源进行设计,对场地中需要的材料进行循环利用,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施工中的材料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达到节约环境资源的目的。
3、需要处理好园林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
园林景观特别重视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如形状和大小、密度和容量、连接和隔断、区位和层序等,如同它们所含有的物质和自然资源质量一样重要。
如景观规划要注意合理安排城市空间格局,相对集中开敞空间。
建筑空间要疏密相间;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显现自然;增加景观的视觉多样性;保护环境敏感区和推进绿色空间体系建设。
在做景观生态规划时,人与自然的纽带是设计师在设计时首要考虑的问题。
4、应保护生物多样性,模拟植物自然配置,作为反映环境中物种的稳定性、丰富度和均匀度的重要表现,物种多样性反映了植物群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由此,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合理的增加多物种组成的植物群落设计,可以使植物景观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资源,对保持物种资源多样性、文化特质多样性和环境艺术多样性具有极为重要的环境意义。
四大原则提升城市绿化植物造景品质

四大原则提升城市绿化植物造景品质城市园林景观以绿化植物造景为主,植物景观是人们感受最为直接的景致,其景观的丰富度更会对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产生深远影响。
任何一个合格的景观设计师,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该对该植物种植设计的科学性、功能性、艺术性和可持续性四大原则做综合考虑,违背其中任何一个原则,其所设计的植物景观终将成为败笔。
配置原则应科学性当先植物配置首先应遵循生态学原理,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从而科学地配置园林植物,使植物正常生长,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发挥园林植物的各种功能和效益。
在植物造景设计中,园林植物选择应以本地域的乡土植物为主。
此外,还有一些外来植物,经过长期驯化,已经融入本地植物群体之中,是本地绿化树种的有益补充。
其次还要考虑物种的多样性。
城市中多为人工植物群落,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该注意物种多样性原则,尽量避免采用单一物种的配置形式,同时设计创造各式各样的园林景观,丰富城市园林景观和物种的多样性。
最后要考虑植物群落的稳定性。
在植物造景设计人工植物群落的构建过程中,应根据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充分考虑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选配生态位重叠较少的物种,增强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维持植物群落平衡与稳定。
种植设计应以功能为本园林设计与植物配置旨在解决问题,满足特定功能。
因而设计者无论是选择植物种类,还是确定布局形式,都不能仅以个人喜好为依据;应根据绿地类型,充分发挥植物各种生态功能、游憩功能、景观功能,结合设计目的进行植物配置。
植物作为城市中的特殊群体,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起着重要作用。
植物配置应视具体绿地的生态要求,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
比如,作为城市防护林的植物必须具备生长迅速、寿命较长、根系发达、易栽易活、管理粗放、病虫害少等特性。
城市各种园林绿地常常也是城市居民的休闲游憩场所。
植物配置还应考虑园林绿地的使用群体和游憩功能,进行人性化设计。
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人的需要和人体尺度,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加快,在对环境的营造中,设计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是“生态”。
现在流行的从设计类型上分,大致有生态景观、生态旅游、生态设计等;从项目赋予的前缀命名上分,有生态公园、生态广场、生态花园、生态小区、生态道路、生态湿地等等。
许多项目,都将“生态”赋予设计的第一头衔,似乎这样才符合时代要求。
但事实上我们对“生态”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存在大量“反生态”做法。
如没考虑广场遮阴甚至几乎没有绿地而铺满花岗岩的广场,也被冠于“生态广场”的称号;不考虑现状地形地貌及现有景观资源,大动干戈地建园,也称为“生态公园”;在没有任何水资源的情况下,大挖大填营造所谓的“生态湿地”;道路只有中间2米宽的绿化带,甚至两侧行道树的种植池都没有预留,也称之为生态型道路绿化等等。
基于以上的环境建设误区,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提出在园林生态设计中具有操作性的设计措施——“四最原则”。
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原则无论是新建还是提升项目,在设计之前对现场的地形、植物、水文、气候、构筑物及周边环境等资源进行充分调查及分析,使设计的理念、原则及设计手法应基于对场地的解读上,让设计灵感源于对场地精神的尊重。
而现在有些年轻设计师对现场认识不足或者不重视现场调研,导致出现一些“反生态”的设计。
生态设计坚决杜绝将原有的树林改造为花海、大草坪;对现有水资源视而不见,而另辟场地大肆开挖;对场地地形不清楚,在山上大建广场,甚至将整座山丘推平以建设活动场地等现象。
设计应强调最少的人工干扰和最大限度的现状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营造适宜的园林景观效果。
最高绿地率原则众所周知,绿地的生态效果比硬质景观要大得多。
设计应根据项目性质,在满足人们活动、游憩等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将绿地面积最大化,达到最高的绿地率指标,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的生态功能。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对景观的欣赏水平及要求也在不断地改变,逐渐从人工回归自然。
如小区景观从重硬景、轻软景到现在的重软景、少硬景的转变;对道路、公园、河道、旅游区等景观,更加强调植物景观效果及对自然风景的需求。
最适宜的本土化设计原则充分利用本地材料,如乡土植物、场地自然再生植被(野花、野草)、当地硬质材料的运用,强调就地取材,营造具有本土风情的独特景观。
有些设计师会认为本土植物不美,推崇珍稀、少见、外来植物,认为那才是高档的。
其实植物没有贵贱之分,只要搭配得当,并符合美学规律,它就是美的。
有人认为豪华的铺地、精致的欧式小品与廊架、人工雕琢的水景那才叫好,其实有地域文化特色、记得住乡愁的乡土景观才是我们应该崇尚与追求的。
最优节约性设计原则从建设角度上看,因设计定位或材料控制不当而造成的浪费应该杜绝。
如一味地提倡所谓的“高大上”的设计口号,进口豪华石材大面积铺地;种植所谓的高档苗木,一株乔木价格抵几十株甚至上百株的普通品种乔木价格;为了初期效果而大量建造人工喷水池,后期因维护成本高而无法运营;在绿化提升改造项目中动辄推倒重来等等。
我们应提倡节约型的设计;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条件,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地营造景观。
从养护管理的角度上看,无论硬景还是软景的选样与搭配,应强调最少的人工维护。
硬景材料多选择耐久、耐脏、
易清洗的材料为主。
少用易腐蚀、易损害、易脏的材料。
软景应强调植物配置的科学性,应注重植物的生态习性,强调植物配置的合理性,避免为了初期效果而大量堆砌植物;不注重植物高低大小的搭配,把高大的植物种植在外层,矮小的塞种在里面,既浪费建设资金,景观效果又很差;不管植物是耐阴还是喜阳等生物特性,随意搭配种植,这样势必导致阳性植物在阴蔽的条件下、阴生植物在阳光下生长不良或死亡,造成极大浪费及后期养护成本的提高。
当然,生态设计的涉及面非常广,以上讨论的内容只是生态内涵的冰山一角,但为了改善环境、减少资源浪费,真正做到低碳、环保,还需要设计师们确实把生态理念落到实处,而不只是把生态设计画在图纸上!
林俊英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副院长,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系,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