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税收差异、操纵性应计利润与盈余管理
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检测盈余管理能力的实证分析

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检测盈余管理能力的实证分析一、本文概述盈余管理一直是财务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它涉及到企业通过合法或非法的手段调整其盈余信息,以达到特定的经济目的。
盈余管理不仅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状况,更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检测企业的盈余管理能力,揭示其真实财务状况,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通过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对盈余管理能力进行实证分析。
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作为一种重要的盈余管理检测工具,能够有效揭示企业通过应计项目操纵盈余的行为。
本文将首先介绍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然后选取一定时期内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该模型进行盈余管理能力的实证分析。
在实证分析过程中,本文将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操纵性应计利润与盈余管理能力的关系。
本文还将考虑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差异,以期得出更为全面、准确的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准确的企业盈余信息,帮助他们做出更为明智的投资决策。
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将为监管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有助于他们更加有效地监管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议题,它涉及企业通过合法或非法的手段调整其盈余信息,以达到特定的经济目的。
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作为一种常用的盈余管理检测工具,在学术研究和实务操作中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两个方面,对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在检测盈余管理能力方面的实证分析进行深入探讨。
在理论基础方面,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主要基于应计利润分离理论,该理论将企业的总应计利润划分为正常应计利润和操纵性应计利润两部分。
其中,正常应计利润是企业在正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应计利润,而操纵性应计利润则是企业通过调整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等手段实现的盈余管理部分。
通过构建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可以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和方式进行量化分析,从而为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参考。
财务管理中的利润管理与盈余管理

财务管理中的利润管理与盈余管理在财务管理领域中,利润管理和盈余管理是两个关键的方面。
虽然它们在财务报告中都涉及到公司的利润和盈余,但实际上它们的定义和目标略有不同。
本文将探讨利润管理和盈余管理的概念、作用和实施方法,并分析它们对企业经营决策和财务健康的影响。
一、利润管理利润管理是指企业通过操纵财务报表上的数据以达到某种目的,通常是为了影响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看法。
利润管理旨在提高财务报表中的利润指标,以改善企业形象、增加股东回报率或满足银行借款要求。
然而,过度的利润管理可能会导致虚假财务报告,给企业带来法律和声誉风险。
1. 利润管理的目的利润管理的目的之一是增加企业的利润,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改善财务报表上的利润指标,企业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促进资本流动和业务增长。
另一个目的是控制财务风险。
有时企业为了降低税务负担或规避潜在的财务风险,可能会进行一些非法的或有争议的财务操作,这就是利润管理的另一方面。
2. 利润管理的实施方法利润管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施。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改变会计估计,如调整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基准、调整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机等。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权益转移、资产处置、债务再分类等方式操纵财务报表上的数字。
然而,利润管理必须遵守法律和会计准则的规定,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过度的利润管理可能导致企业面临政府的处罚和市场的惩罚,因此企业必须谨慎地平衡利润管理的风险和回报。
二、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操作净利润与留存盈余等财务指标,以实现某种目标。
与利润管理不同,盈余管理更侧重于企业内部,涉及到公司的利润分配和再投资决策。
1. 盈余管理的目的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平衡股东权益和企业发展需求。
企业需要将盈余分配给股东作为回报,同时又要保留一定的盈余用于再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研发创新等。
盈余管理帮助企业合理决策利润分配,最大化股东和企业的利益。
税制改革、公司所得税与盈余管理

税制改革、 公司所得税与盈余管理
邓俊 杰 韩 圣z
( 1 、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 院 重庆 4 0 0 0 3 0 ; 2 、 南方 电网财务有 限公 司 广东 广州 5 1 0 6 2 3) 摘要 : 本文采用 A股上 市公 司的数据, 从公 司实际税率和会计一税收差异视 角, 分析 了上市公 司在 2 0 0 8 年所得税税制改革前后的盈余管理行为。研 究发现 , 税制改革降低 了企业税 负, 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产 生了
2 0 0 8 年新企业所得税法 的实施 , 为税 收相关 的研究代来 了新 的契机 , 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高丽娜 、 闫洪霞( 2 0 1 0 ) 分析 了税
制改革对所 得税收入 的影 响, 发现税改之后企业所得税 收入 在我 国 G D P中所 占的比重显著提高 , 表明企业所得税作 为我 国主体税 种的地位有所加强 。王丽晖 、 康会英 ( 2 0 O 9 ) 在分析新企业所得税法内容 的基础上从应纳税所得额 、 税收优惠等方面探讨 了新企业所 得税法下 的纳税筹划问题 。 基于税制改革 的推进 , 公司税率及税 收政 策的变化对其实际税负产生 了怎样的影响?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 和新所得税法 的施行是否放大而不同性质 和不 同变化情 况的公司在税改前后的盈余管理行为又有何差异? 这些问题值得探 讨。 现有相关文献较多的从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 的宏观效应如产 业政策导 向以及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 制度变更 以及企业纳税筹 划等方面人手 。 本文则试图通过对税改前后公 司实 际税率和会计一税 收差异的分析 , 来研究新税法 的施行对公 司盈余 管理程度 的影 响。
邓俊杰( 1 9 8 7 一 ) , 男, 重庆市人 ,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 院硕士研究生
会计-税收差异信息含量研究——基于盈余管理的视角

青
薇
耍】 在我 国会计准则 与所得 税税 法适 度分 离的模 式下 , 会计 准则与所得税法之 间的差异 日 益增 大 , 给企业管理者提供 了一个新
的操控 盈余 的空间。文章以会计 一税收差异 为视 角分析判断其在识别企业盈余 管理 中的作用 , ・ 结论表明会计 一税收差异指标 能有效地识 别企业盈余管理水平 , 计 一税收 差异比操纵性应 计利润在识 别企业盈余 管理 的行为时更加 准确和有效 , 会 会计 准则与所得税 法的适 当分
远 不如 那 些 差异 小 的 公 司 , 金流 的持 续 性也 差 。 常会 计 收 现 通 益 大于 应 税 收益 时 , 味 着 盈余 质 量 差 。 同时 , 有 证据 表 明 意 还 对于 投 资 者来 说 , 大的 会税 差异 已成 为一 个 红 色风 向标 。 巨 其
以作 为评价会计稳健性的一个指标 ,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或
递 延所 得 税 资产 的突 然减 少 是 收 益质 量 恶 化 的一 个 标 志 。 P Ip (0 3指 出扩 大 的会 税 差 异是 公 司 盈 余 可能 存 在 ae u2 0 ) 危 险 的一 个信 号 。
额之间的差异。企业管理者具有最大化会计收益和和最小化
公
一
F E RI NDS 0 A CC UNT NG F CCOUNT NG O I 1
会 计 一税 收 差 异信 息 含 量 研 究
— —Leabharlann 基 于 盈 余管 理 的视 角
谭
李
中 国人 民大 学会 计 学在 读 博 士/ 西 旅 游 商 贸职 业 学院 江
江西旅 游 商 贸职 业 学 院 ( 摘
目前 ,我 国企 业 所得 税 法 与 会 计准 则 采 取 的是 适 度 分 离 的模 式 , 目标 不 一 致 使 应 税 收 益 与 会 计 收 益 在 计 算 口径 上 存 在许 多不 一 致 的地 方 。 应税 收 益 具 有一 定 刚 性 ,与会 计 收 益 相 比较 具 有 不 易操 纵 的 特 点 。国 外 很 多研 究 表 明会 计 一税 收
会计-税收差异、操纵性应计利润与盈余管理

对本 年 度所得 税费 用 的影 响 , 对于永 久 性差 异 , 而 则 与 国 际会 计 准则 的趋 同 , 因此 本 文 拟探 讨 在 新 准 则 只需披露 其对 本年 度所 得税 费用 的影 响 。大 量研究 下 会计 一 收差异 在 反映上 市公 司盈 余 管理 行 为上 税 表明 , 与具 有 “ 约 束 ” 硬 的应 税 收益 相 比 , 计 收 益 是 否具 有增 量信 息 , 会 以及在 捕 捉 盈 余 管理 行 为 上 是 被企业 管理 当局 操 纵 的 概 率更 大 , 因而 会 计 一税 收 否 比主流 的应计 利润 模型更 具解 释力 。 差异 在某 种程 度上 能够 捕 捉到企业 管 理 当局 的盈余 二 、 献 回顾 文
应计利润在识别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上的能力 。经过研 究 , 们发 现 , 国外 大多数文 献的研 究成果 一致 , 计 一税 收差异能 我 与 会 够识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 而主流 的 Jns oe 模型在利用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探测盈余管 理行为时则存 在严 重的系统性 偏误 , 会计 一 收差异较之主流的 Jns 税 oe 模型在识别上市公司盈余 管理行为上能提供增量信息 。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 09年 第 2期
会计 一 税收差异 、 操纵性应计利润 与盈余管理
刘文军, 米 莉 , 黎 莉 许
( 内蒙 古大学
[ 摘
经 济管10 1
要] 本文利用 20 07年 中国上市公 司的经验数据 , 实证 检验 了会 计 一税 收差异 与主流 的 Jn s o e 模型估计 出的操纵性
正常应计利润 系统性地误分类为非正常应计利润, 受到很 多学 者的质 疑, ehw e a (95 评估 了 D co t 1 19 ) . 可能高估了盈余管理水平 。正是 由于应计利润模型 五种应 计 利润 模 型 探 测盈 余 管理 的 能力 , 用 S C 利 E
会计—税收差异与企业所得税避税——来自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初步证据

与 其他 税 种 相 比 。 得税 税 率 较高 , 所 且其 应 纳税 额 与 会 计 为 非应 税 项 目损 益 ) 越高 , 上市 公 司 通过 操 纵 非应 税 项 目 也 即
这种避 税 筹 划行 为可 以在 不 影 响税 前 会计 收益 的 前提 下 减 少
应 税 收益 , 者通 过 操纵 非应 税 项 目损 益 , 不 增加 或 少 增 加 或 在
一
、
弓 言 I
国内 学者 从会 税 差异 的视 角研 究企 业 所得 税避 税 行为 ( 实 际上也 是 一种 以避 税 为 目的 的盈余 管 理行 为 ) 的实 证研 究文 献
纳税筹 划是指 纳税人 为达 到减 轻税收 负担 和实现 税收 零风
险的 目的, 在不违反税 法的前提 , 通过对企业 的生产 经营活动进 并 不 多 。 要有 以下 两篇 。 主 行事先统筹 安排并在事后 核算 中合理选 择会 计核 算方法 等手段 。
表明 , 会税差异越 大, 所得税税 负越低 , 所得税避税的程度越 大。为防止企业通过操纵非应税项 目 益等避 税筹划行为进行所得税避税 , 损 建
议 加 强 税 法 与会 计 的协 调 , 缩 会 税 差 异 。 压
【 关键词 】 会计一税收 差异 ; 所得税避税 ; 实 证研 究
JP 讧 O F A( C U T  ̄ ■ — 霸翮 — -鳓  ̄J E : O N L G g
,
与税务 一
会计一 税收差异 与企业所得税避税
— —
来 自沪深 A股上市公司的初步证据
广西经济管理 干部 学院会计 系 曾富全 吕 敏
【 要】 摘 文章以沪深 A股上市公 司为样本 , 从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差异的视 角, 实证分析 了会税 差异与所得税避税之间的关 系, 结果
会计盈余管理

会计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涵义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Scott)在其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
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进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便其效用最大化或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
美国著名会计学者Schiper 在1989年认为盈余管理是,为了获得某种私人利益(而并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对外部财务报告进行有目的的干预。
而被普遍认可的是Hedy和Wahlen于1999年对盈余管理所作出的解释:当管理者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建经济交易时,运用判断改变财务报告,从而误导一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根本经济收益的理解,或者影响根据报告中会计数据形成的契约结果,盈余管理就产生了。
上述对盈余管理的三种不同界定或解释。
在下列三个方面是一致的。
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当局。
企业管理当局,无论是董事会、总经理还是高级管理人员,他们作为企业信息的加工者和披露者,有权利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有权利变更会计估计,有权利安排交易发生的时间和方式等。
而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披露的不完全为他们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
第二,在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当局是有目的、有意地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或交易安排,即管理当局是有意图的。
第三,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在于获得自身利益。
虽然盈余管理的直接结果是使得一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经济收益产生误解,但其最终目的是使得自县利益最大化。
但相比较而言,笔者认为Healy和Wahlen对盈余管理的界定更为具体、更为广泛,不仅指出了盈余管理的主体和目的,而且指出了盈余管理的对象、方式和方法。
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对盈余管理基本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把握盈余管理研究的内容和框架,盈余管理的基本特性包括:1.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最长也就是企业的整个生命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
关于_盈余管理的总体应计利润计量法综述

盈余管理的总体应计利润计量法综述 【摘要】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计量盈余管理程度,总体应计利润法是目前西方盈余管理研究文献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盈余管理计量方法,但同时也是受到批评最多的一种方法。
本文对总体应计利润法计量的原理、具体模型和优缺点作全面评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一点建议。
【关键词】盈余管理;总体应计利润;琼斯模型 20世纪80年代以后,盈余管理成为西方实证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实证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对盈余管理程度进行量化反映。
一、总体应计利润法的常用模型 总体应计利润法是西方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类方法。
该类方法目的是从应计利润总额中分离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作为衡量盈余管理的指标。
总体应计利润法下,提出了众多的模型,包括:Healy模型、DeAngelo模型、Jones模型、Jones截面模型、Jones修正模型等。
这些模型的主要差异是非操纵性应计的假设与处理不同,各模型简介如下: (一)Healy模型 Heal(1985)假设非操纵性应计服从均值为零的白噪音过程,因此预期非操纵性应计等于零,总应计的任何非零值归于管理层操纵。
EDAit=TAit/Ait-1(1) (二)DeAngelo模型 DeAngelo(1986)假设非操纵性应计服从随机游走过程,也就是,对于一个稳定状态的企业,t时的非操纵性应计被假设等于t-1时的非操纵性应计,因而t时与t-1时总应计之间的差异被归于会计操纵。
EDAit=(TAit-TAit-1)/Ait-1(2) (三)基本Jones模型 Jones(1991)认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动会带来营运资本变动导致企业应计利润的变动,固定资产会产生折旧从而带来应计利润的减少,因此Jones模型用销售收入增量(△REV)以及固定资产原值(PPT)作为自变量,建立总应计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通过参数估计,预测事件期的可操纵性应计。
具体的计算是分为两步,首先利用估计期(P)的时序数据,将总应计(TA)回归到总应计的非操纵性成分决定因子(△REV和PPT), TAip/Aip-1=α1(1/Aip-1)+β1(△REVip/Aip-1)+β2(PPTip/Aip-1)+εip (3) 利用上述模型,求出各参数的系数估计值(a,b1,b2),然后运用事件期(t)的数据,计算出非操纵性应计的预期(EDAi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7下总第431期
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
58
Accounting Audit 【会计审计】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先进的会计管理理念被应用到对公司利润和盈余的管理中,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管理模式也随之诞生,对公司管理层在利润的调整和审计工作的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一、会计—税收差异的概述
会计—税收差异指的是企业所得税和会计准则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也可以说成是在应税收益和会计收益之间存在的差异,也可以被分成是永久性差异与暂时性差异两种,永久性差异表示的是本年度对所得税产生的影响。
大量的资料证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会计收益受到企业管理层的影响较大,而会计-税收差异的管理理念实际上是对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盈余所产生的行为进行捕捉,以提高会计-税收的真实性。
二、操纵性应计利润的计算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来对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计算,以提高企业操纵性应计利润计算结果的精确性和准确度。
1.1985Healy
在对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模型:DAN t =∑t
TA t /T ,EDA t =TA t -NDA t ,但是由于该模型在对操纵性
应计利润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受到时间的限制。
因此,还没有被广泛的应用。
2.1986DeAngelo
在对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模型DAN t =TA t -1,EDA t =(TA t -TA t-1)/A t-1。
在使用本模型时,不需要注意任何的特殊规定,只需要按照规定的要求计算即可。
3.2005KothariB
在对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模型:TA =σ0+σ1(1/ASSETS t-1)+σ2(ΔSALES t -ΔAR t )+σPE t +σ4ROA t +U t 。
在使用此模型时,需要将企业的净利润计算出来,除以企业此时的总资产,其他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即可。
在上述所说的操纵性应计利润计算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数据资料都需要进行多次的验证,以保证数据资料的正确性。
三、盈余管理
对企业的盈余报告进行分析发现,在企业盈余变化的过程中,出现小幅度下降的几率是很低的,相反增加的几率却
是极大的。
中国证监会在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如果连续三年上市公司都出现亏损的情况就会被称为ST,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三年都出现亏损的情况,将会被迫退市;如果上市公司出现盈余状况的话,则需要增加的加权平均净资产的收益要在6%以上,离现在最近一年的加权平均净资产的收益要在6%以内。
通过多方的资料和市场调研发现,加权平均净资产的收益在0%—1%或者是6%左右的企业都对盈余管理有着极为强烈的认可度,上市公司的净资产的收益如表1所示。
表1 上市公司的净资产的收益
变量名样本数最小值最大值
平均值
中位数
标准差BTD 1138-0.18652290.65420030.0023909-0.00266890.0441522CFO 1138-0.9863788 1.82660.00220190.00157230.1514919EM 1138010.148506200.3557573
DA
1138
-1.158769
1.006614
1.47e-09
-0.01187560.1369585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中的收益都呈现出正态分布
的形式,是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才得来的,从调查的结果显示,上市公司中的14.85%的比例都在进行避亏与增发的现象,对公司进行盈余的管理,在1%左右的上市公司的比重较大,因此在上市公司中就存在着盈余管理。
通常情况下,都将企业中的资产净收益作为是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标准使用,以实现上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上市公司中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检验的过程中,还需要对会计-税收差异以及操纵性应计利润等对上市企业中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影响,通过的日常调研工作 中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显示:会计—税收差异中存在的中位数与均值,将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的数据信息与无盈余管理行为的数据资料进行比较。
发现,前者的中位数与均值相对来说较大。
也就是说,可以通过会计-税收差异来对上市企业中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识别,实现上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上市企业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以对会计—税收差异、操纵性应计利润以及盈余管理等进行阐述,并通过会计税收差异来对上市企业中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阐述,以实现上市公司的避亏或者是可持续的发展。
(责任编辑:时音菠)
收稿日期:2013-07-16
作者简介:何慧玲(1972-)女,湖北随州人,硕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税收实务。
会计—税收差异、操纵性应计利润与盈余管理研究
何慧玲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摘 要:笔者对上市公司数据资料的进行分析后发现,通过会计—税收差异可以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识别,以实现上市公司避免亏损,增加效益的目的。
笔者先是对会计—税收差异进行了概述,又详细阐述了操纵性应计利润的计算方法,最后分析介绍了盈余管理。
关键词:会计—税收差异;操纵性应计利润;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 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9-00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