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三数学数列教案5篇

高三数学数列教案5篇

高三数学数列教案5篇高三数学数列教案1等差数列(一)教学目标: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an,a1,d,n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 1.等差数列的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教学过程:Ⅰ.复习回顾上两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这两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例子Ⅱ.讲授新课 10,8,6,4,2,; 21,21,22,22,23,23,24,24,25 2,2,2,2,2,首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是否可以写出这些数列的通项公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寻求各数列通项公式,并找出其共同特点)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也就是说,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我们把它叫做等差数列.1.定义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n-1)个等式若将这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则可得:an-a1=(n-1)d 即:an=a1+(n-1)d 当n=1时,等式两边均为a1,即上述等式均成立,则对于一切n∈N-时上述公式都成立,所以它可作为数列{an}的通项公式. 看来,若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a1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 由通项公式可类推得:am=a1+(m-1)d,即:a1=am-(m-1)d,则: an=a1+(n-1)d=am-(m-1)d+(n-1)d=am+(n-m)d. 如:a5=a4+d=a3+2d=a2+3d=a1+4d请同学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A,使a、A、b 成等差数列,那么A应满足什么条件? 由等差数列定义及a、A、b成等差数列可得:A-a=b-A,即:a=. 反之,若A=,则2A=a+b,A-a=b-A,即a、A、b成等差数列. 总之,A= a,A,b成等差数列. 如果a、A、b成等差数列,那么a叫做a与b 的等差中项. 例题讲解 [例1]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5=25,求a25.思路一:根据等差数列的已知两项,可求出a1和d,然后可得出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便可求出a25.思路二:若注意到已知项为a5与a15,所求项为a25,则可直接利用关系式an=am+(n-m)d.这样可简化运算. 思路三:若注意到在等差数列{an}中,a5,a15,a25也成等差数列,则利用等差中项关系式,便可直接求出a25的值.[例2](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分析:由给出的三项先找到首项a1,求出公差d,写出通项公式,然后求出所要项答案:这个数列的第20项为-49.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分析:要想判断-401是否为这数列的一项,关键要求出通项公式,看是否存在正整数n,可使得an=-401. ∴-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Ⅲ.课堂练习1.(1)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项与第10项.(2)求等差数列10,8,6,的第20项. (3)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2.在等差数列{an}中,(1)已知a4=10,a7=19,求a1与d;(2)已知a3=9,a9=3,求a12.Ⅳ.课时小结通过本节学习,首先要理解与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数学表达式:an-an-1=d(n≥2).其次,要会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n≥1),并掌握其基本应用.最后,还要注意一重要关系式:an=am+(n-m)d的理解与应用以及等差中项。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教案大全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教案大全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教案大全一、教学目标1.理解等差数列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

2.能够推导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3.掌握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及其应用。

二、教学内容1. 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相关术语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数列,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相等。

这个差值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相关术语•首项:等差数列中的第一项。

•公差:等差数列中相邻项之间的差。

•通项公式:等差数列中第n项的通项公式。

•前n项和:等差数列中前n项的和。

2. 推导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可以表示任意一项,只要已知它是等差数列中的第几项即可。

接下来介绍如何推导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推导步骤假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₁,公差为d,第n项为an。

推导通项公式的步骤如下:1.找规律:观察等差数列的前几项,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建立方程:将观察到的关系式写成一个方程。

3.解方程:解出通项公式。

例子若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₁,公差为d,第n项为an,则观察前几项可得:a₁, a₁+d, a₁+2d, a₁+3d, ...由此得出任意一项的通项公式为:an = a₁ + (n-1)d3. 掌握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及其应用求和公式等差数列前n项和是一个关于n的二次函数,因此可以求出通项公式。

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₁,公差为d,前n项和为Sn,则有:Sn = (a₁ + an) × n / 2将an代入上式,化简可得:Sn = n/2 ( 2a₁ + (n-1)d )应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可以用来求某一个等差数列中的前n 项和,或者求某几项的和等问题。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板书演示、课堂讲解、课堂练习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和应用。

四、教学流程第一步:引入问题通过引入一些等差数列的实例,让学生感性理解等差数列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

第二步: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和相关术语让学生了解等差数列的基本定义和相关术语。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一课时)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一课时)

2.2.1《等差数列》教案设计难点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环节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过去的三百多年里,人们分别在下列时间里观测到了哈雷慧星:(1)1682,1758,1834,1910,1986,()你能预测出下一次的大致时间吗?主持人问: 最近的时间什么时候可以看到哈雷慧星?天文学家陈丹说: 2062年左右。

学生活动通过情景引出数列,观察发现其规律,通过规律填写内容。

通常情况下,从地面到10公里的高空,气温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符合一定的规律,请你根据下表估计一下珠穆朗玛峰峰顶的温度。

(2) 28, 21.5, 15, 8.5, 2, …, -24.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解决问题1、你能根据规律在()内填上合适的数吗?(1)、1682,1758,1834,1910,1986,(2062).(2)、28,21.5,15,8.5,2, …,(-24).(3)、1,4,7,10,( 13 ),16.(4)、2, 0, -2, -4, -6,( 8 ).问题2、它们有何共同的规律?(1)d=76 (2)d=-6.5 (3)d=3 (4)d=-2 学生活动通过多个数列观察发现其共同规律,环节二环节三环节等差数列的定义: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教师活动:回归问题,组织学生解决问题(1)1, 3, 5, 7, 9,2, 4, 6, 8, 10(2)5(3)环节教师活动:问题驱动问题(((问题a在尝试最终得项公式这一性质。

引导学生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使用方法二再次推导,为学生提供多种推导思路与方法。

dn a a n )1(1-+=叠加的 (累加相消法)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环节5 能力提升例1、(1) 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解:(2)-401是否是等差数列 -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 解:因此 解得学生活动教师辅助学生自主完成例题。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说课稿(通用8篇)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说课稿(通用8篇)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说课稿〔通用8篇〕高中数学等差数列说课稿〔通用8篇〕高中数学等差数列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p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等差数列》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数学》必修5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

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根底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化和拓广。

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比照的根据。

2、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程度,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的a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p 、归纳、推理的才能;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才能;通过阶梯性练习,进步学生分析^p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b.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的方法使学生深化的理解不完全归纳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p 、擅长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难点: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②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二、学情教法分析^p :对于高一学生,知识经历已较为丰富,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才能和演绎推理才能,所以我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理论活动,以独立考虑和互相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p 和解决问题。

学生在初中时只是简单的接触过等差数列,详细的公式还不会用,因些在公式应用上加强学生的理解三、学法分析^p :在引导分析^p 时,留出学生的考虑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究,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⑤2.2《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⑤2.2《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课题:必修⑤2.2等差数列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2)了解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的项;(3)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分析,经历等差数列的简单产生过程和应用等差数列的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归纳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2)引导学生建立等差数列模型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类比函数概念、性质、表达式得到对等差数列相应问题的研究;(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钻研精神,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严谨的思维习惯以与解题的规范性。

3.情态与价值观(1)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2)借助函数的背景和研究方法来研究有关数列的问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培养用已知去研究未知的能力。

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思维和意识,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为远大的志向而不懈奋斗;(3)通过对数列知识的学习与探索,不断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善于反思、勤于总结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并提高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研究和发现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愉悦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与其性质,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2.会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1.概括通项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

2.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性质的灵活运用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分层推进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双基回眸科学导入:★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的定义与相关的性质,下面,请同学们简单地回顾一下:什么是数列?什么是数列的项?数列有几种分类方法?什么是数列的通项公式?什么是数列的递推公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类特殊的数列。

名师教学设计《等差数列》示范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等差数列》示范教学教案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A版)第二章《数列》的第二节内容,即《等差数列》第一课时。

研究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借助生活中丰富的典型实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归纳等活动过程,从中了解和体验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

本节是第二章的基础,为以后学习等差数列求和、等比数列奠定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重点考察的内容之一,它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等差数列是学生探究特殊数列的开始,它对后续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的说出等差数列的特点;(2)能够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可以利用等差数列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展示,让学生能从具体实例中归纳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用“数学建模"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896年,雅典举行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已经是第29届奥运会。

观察数据1896,1900,1904,…,2008,2012,()你能预测出第31届奥运会的时间吗?思考1:1、你能根据规律在()内填上合适的数吗?(1)1682,1758,1834,1910,1986,(2062).(2) 32, 25.5, 19, 12.5, 6, …, (-20).(3) 1,4,7,10,(),16,…(4)2, 0, -2, -4, -6,()…看下面几个例子:(1)我们课本的页码数从小到大依次为:1, 2,3, 4,……(2)某人贷款买房,需要月均等额还款。

高中教案数学等差数列

高中教案数学等差数列

高中教案数学等差数列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性质、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教材《高中数学》,黑板、粉笔、教案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简单介绍等差数列的性质。

2.通过一个例子,让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特点。

二、讲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15分钟)
1.定义等差数列,并介绍等差数列的特点。

2.讲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说明其推导过程和应用方法。

三、练习(20分钟)
1.进行一些简单的例题演练,让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解题方法。

2.提供一些挑战性的题目,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和拓展(10分钟)
1.总结等差数列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2.拓展讨论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之间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等差数列的知识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让学生掌握解
题方法和应用技巧。

通过丰富的练习题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讨论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之间的关系,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数学等差数列教案

数学等差数列教案

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数学等差数列教案「篇一」一、等差数列1、定义注:“从第二项起”及“同一常数”用红色粉笔标注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一)例题与练习通过练习2和3 引出两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习建立基础,为学习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由学生观察两个数列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总结又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

(二)新课探究1、由引入自然的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强调:① “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f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由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an+1—an=d (n≥1) ;h4z+0"6vG同时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组数列,由学生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

1、 9 ,8,7,6,5,4,√ d=—12、2、2、2、2、2、2、2、2、2、74√ d=0。

013、3、3、3、3、3、3、√ d=04、4、4、4、4、4、4、×5、5、5、5、5、5、×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0,>0,第三个数列公差=0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2、第二个重点部分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在归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我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给出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d,由学生研究分组讨论a4 的通项公式。

通过总结a4的通项公式由学生猜想a40的通项公式,进而归纳an的通项公式。

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若一等差数列{an }的首项是a1,公差是d。

则据其定义可得:a2 — a1 =d 即: a2 =a1 +da3 – a2 =d 即: a3 =a2 +d = a1 +2da4 – a3 =d 即: a4 =a3 +d = a1 +3d猜想: a40 = a1 +39d进而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此时指出:这种求通项公式的办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里向学生介绍另外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办法——————迭加法:a2 – a1 =da3 – a2 =da4 – a3 =dan+1 – an=d将这(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就可以得到 an– a1= (n—1) d 即 an= a1+(n—1) d (1)当n=1时,(1)也成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题:3.1 等差数列(一)教学目的: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2.会解决知道n d a a n ,,,1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的性质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本节是等差数列这一部分,在讲等差数列的概念时,突出了它与一次函数的联系,这样就便于利用所学过的一次函数的知识来认识等差数列的性质:从图象上看,为什么表示等差数列的各点都均匀地分布在一条直线上,为什么两项可以决定一个等差数列(从几何上看两点可以决定一条直线)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和表示的数列的几种方法——列举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图象法和前n 项和公式..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例子1.小明觉得自己英语成绩很差,目前他的单词量只 yes,no,you,me,he 5个他决定从今天起每天背记10个单词,那么从今天开始,他的单词量逐日增加,依次为:5,15,25,35,…(问:多少天后他的单词量达到3000?)2.小芳觉得自己英语成绩很棒,她目前的单词量多达3000她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5个单词,那么从今天开始,她的单词量逐日递减,依次为:3000,2995,2990,2985,… (问:多少天后她那3000个单词全部忘光?)从上面两例中,我们分别得到两个数列① 5,15,25,35,… 和 ② 3000,2995,2990,2980,…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以上两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共同特征: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等差);(误:每相邻两项的差相等——应指明作差的顺序是后项减前项),我们给具有这种特征的数列一个名字——等差数列 二、讲解新课:1.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 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 ”表示)⑴.公差d 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而不能用前项减后项来求; ⑵.对于数列{n a },若n a -1-n a =d (与n 无关的数或字母),n ≥2,n ∈N +,则此数列是等差数列,d 为公差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d n a a n )1(1-+=【或=n a d m n a m )(-+】 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n a 的首项是1a ,公差是d ,则据其定义可得:d a a =-12即:d a a +=12d a a =-23即:d a d a a 2123+=+=d a a =-34即:d a d a a 3134+=+=……由此归纳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得:d n a a n )1(1-+=∴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1a 和公差d ,便可求得其通项a如数列①1,2,3,4,5,6; n n a n =⨯-+=1)1(1(1≤n ≤6) 数列②10,8,6,4,2,…; n n a n 212)2()1(10-=-⨯-+=(n ≥1) 数列③;,1,54;53,52;51 551)1(51n n a n =⨯-+=(n ≥1) 由上述关系还可得:d m a a m )1(1-+= 即:d m a a m )1(1--=则:=n a d n a )1(1-+=d m n a d n d m a m m )()1()1(-+=-+-- 即的第二通项公式 =n a d m n a m )(-+ ∴ d=nm a a nm -- 如:d a d a d a d a a 43212345+=+=+=+= 三、例题讲解例1 ⑴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⑵ -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解:⑴由35285,81-=-=-==d a n=20,得49)3()120(820-=-⨯-+=a ⑵由4)5(9,51-=---=-=d a 得数列通项公式为:)1(45---=n a n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 ,使得)1(45401---=-n 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例2 在等差数列{}n a 中,已知105=a ,3112=a ,求1a ,d ,n a a ,20 解法一:∵105=a ,3112=a ,则 ⎩⎨⎧=+=+311110411d a d a ⇒⎩⎨⎧=-=321d a∴53)1(1-=-+=n d n a a n解法二:∵3710317512=⇒+=⇒+=d d d a a∴5581220=+=d a a 3)12(12-=-+=n d n a a n小结:第二通项公式 d m n a a m n )(-+=例3将一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输入计算器数列n u 中,设数列的第s 项和第t 项分别为s u 和t u ,计算t s u u ts --的值,你能发现什么结论?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通过计算发现ts uu t s --的值恒等于公差证明:设等差数列{n u }的首项为1u ,末项为n u ,公差为d , ⑴-⑵得d t s u u t s )(-=- d ts u u ts =--∴小结:①这就是第二通项公式的变形,②几何特征,直线的斜率例4 梯子最高一级宽33cm ,最低一级宽为110cm ,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解:设{}n a 表示梯子自上而上各级宽度所成的等差数列, 由已知条件,可知:1a =33, 12a =110,n=12 ∴d a a )112(112-+=,即10=33+11d 解得:7=d 因此,,61,54,47740,407335432===+==+=a a a a答:梯子中间各级的宽度从上到下依次是40cm ,47cm ,54cm ,61cm ,68cm ,75cm ,82cm ,89cm ,96cm ,103cm.例5 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q pn a n +=,其中p 、q 是常数,那么这个数列是否一定是等差数列?若是,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分析:由等差数列的定义,要判定{}n a 是不是等差数列,只要看1--n n a a (n ≥2)是不是一个与n 无关的常数解:当n ≥2时, (取数列{}n a 中的任意相邻两项1-n a 与n a (n ≥2))])1([)(1q n p q pn a a n n +--+=--p q p pn q pn =+--+=)(为常数∴{n a }是等差数列,首项q p a +=1,公差为p注:①若p=0,则{n a }是公差为0的等差数列,即为常数列q ,q ,q ,… ②若p ≠0, 则{n a }是关于n 的一次式,从图象上看,表示数列的各点均在一次函数y=px+q 的图象上,一次项的系数是公差,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为q.③数列{n a }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其通项n a =pn+q (p 、q 是常数)称其为第3通项公式④判断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的方法是否满足3个通项公式中的一个四、练习:1.(1)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项与第10项.分析:根据所给数列的前3项求得首项和公差,写出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从而求出所求项.解:根据题意可知:1a =3,d =7-3=4.∴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n a =3+(n -1)×4,即n a =4n -1(n ≥1,n ∈N *) ∴4a =4×4-1=15, 10a =4×10-1=39. 评述:关键是求出通项公式.(2)求等差数列10,8,6,……的第20项. 解:根据题意可知:1a =10,d =8-10=-2.∴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n a =10+(n -1)×(-2),即:n a =-2n +12, ∴20a =-2×20+12=-28.评述:要注意解题步骤的规范性与准确性.(3)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说明理由.分析:要想判断一数是否为某一数列的其中一项,则关键是要看是否存在一正整数n 值,使得n a 等于这一数.解:根据题意可得:1a =2,d =9-2=7.∴此数列通项公式为:n a =2+(n -1)×7=7n -5.令7n -5=100,解得:n =15, ∴100是这个数列的第15项.(4)-20是不是等差数列0,-321,-7,……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解:由题意可知:1a =0,d =-321 ∴此数列的通项公式为:n a =-27n +27,令-27n +27=-20,解得n =747因为-27n +27=-20没有正整数解,所以-20不是这个数列的项.2.在等差数列{n a }中,(1)已知4a =10,7a =19,求1a 与d ; (2)已知3a =9, 9a =3,求12a .解:(1)由题意得:⎩⎨⎧=+=+19610311d a d a , 解之得:⎩⎨⎧==311d a .(2)解法一:由题意可得:⎩⎨⎧=+=+389211d a d a , 解之得⎩⎨⎧-==1111d a∴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n a =11+(n -1)×(-1)=12-n ,∴12a =0 解法二:由已知得:9a =3a +6d ,即:3=9+6d ,∴d =-1又∵12a =9a +3d ,∴12a =3+3×(-1)=0. Ⅳ.课时小结五、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首先要理解与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数学表达式:n a -1-n a =d ,(n ≥2,n ∈N +).其次,要会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d n a a n )1(1-+=,并掌握其基本应用.最后,还要注意一重要关系式:=n a d m n a m )(-+和n a =pn+q (p 、q 是常数)的理解与应用.六、课后作业: 七、板书设计(略) 八、课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