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美术下册《画出立体感、空间感》教案岭南版
7.画出立体感、空间感

《画出空间感、立体感》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岭南美术出版社五年级美术下册《画出空间感、立体感》一课,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解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
按照新课程大纲的要求,这一领域应适当淡化专业技能的训练,而注重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探究表现方法,培养创造力。
因此,本课通过了解明暗造型的基本知识,尝试描绘物体的立体感,增强他们的创作欲望,更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很好地理解“利用明暗色调来表现物体的立体形象是素描的一种基本方法”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经过反复思考,我这样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明暗形成的规律,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
2、能运用素描基本方法创作出有一定创意和立体感的作品。
3、感受素描艺术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三、重点、难点及如何突破:1、重点:认识明暗形成的基本规律和表现方法。
2、难点:素描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初步临摹练习。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是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使静态的课本内容动态化、直观化;二是运用课件展示,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四、学情分析这节课施教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其对物体的明暗与立体已有辨认能力。
但学生一般处在以传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本节课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应用能力的机会。
另外,学生对造型设计理念不是很清楚,采用教师引导示范,学生操作练习的模式。
五、教学方法:以直观引导为主线,主要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学生对明暗的知识了解不多,更不知道明暗还可以有多种的表现方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在教学中,以直观的感知为主线,让学生实际操作并观察、总结出明暗的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运用直观的课件启发学生打开思路自由的表现。
这样在师生的互动学习中激起学生的兴趣,并在兴趣的引导下,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学习。
为有效实现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自己制作课件、绘制范图、出示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岭南版美术五年级下册《7. 画出立体感、空间感》教学设计6

岭南版美术五年级下册《7. 画出立体感、空间感》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7. 画出立体感、空间感》是岭南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掌握基本的透视原理,学会如何画出立体感和空间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学习透视的画法,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手操作,体验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感兴趣,有一定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但学生在透视方面的知识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对透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概念,掌握透视的画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3.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透视的基本概念和画法。
2.如何通过实践活动,将透视应用于绘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示范法、实践法、评价法等教学方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示范、具体的实践,引导学生掌握透视的知识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3.相关的图片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的画作,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立体感?什么是空间感?为什么这些画作给我们以立体感和空间感?2.呈现(10分钟)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如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等,并通过课件展示各种透视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透视的画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亲自实践,尝试画出简单的透视图形,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通过绘制一个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的简单场景,来巩固所学的透视知识。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透视知识,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绘制一个复杂的场景,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透视在绘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绘画过程中,多运用透视知识,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七课 画出立体感、空间感 岭南版

教案:五年级下册美术第七课《画出立体感、空间感》岭南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体感和空间感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提高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3. 引导学生欣赏和创作具有岭南特色的美术作品,培养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1. 立体感和空间感的表现方法。
2. 岭南版美术作品的创作技巧。
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2. 如何将岭南特色融入美术作品中。
教学准备:1. 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材料。
2.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让学生发现立体感和空间感的存在。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立体感和空间感吗?它们在绘画中是如何表现的?二、新课讲解1. 讲解立体感和空间感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它们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2. 讲解岭南版美术作品的创作技巧,让学生了解岭南特色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三、示范与指导1. 教师示范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2. 引导学生观察岭南版美术作品,分析其创作技巧和特点。
3.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彼此的观察和发现。
四、实践与创作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合适的绘画材料进行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给予建议和鼓励。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和欣赏。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立体感和空间感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创作体会,反思自己在绘画中的不足之处。
3.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继续探索立体感和空间感的表现方法,尝试不同的绘画技巧和材料。
2. 学生可以参观美术馆或画廊,欣赏更多的岭南版美术作品,深入了解岭南文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实践和总结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立体感和空间感的基本概念,并学会了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五年级美术下册第3单元写实与抽象的世界第7课《画出立体感、空间感》教案岭南版

⒊自主、合作。
从自己表现的兴趣点出发,以自主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参考教材中两幅学生作品的表现形式,可选择用线的穿插、用平行透视(一点透视)、用成角透视或用两种透视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
教具
透视图、幻灯片等
教学方法
讲授—启发-引导
教学Biblioteka 过程第一节
⒈欣赏、感受、体验。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香蕉、石榴或者柚子的实物水果,感受实物的质感和体积。
欣赏作品《番石榴》,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怎样画出物体的立体感和前后空间关系呢?
在我们初步了解了生活中透视现象的基本特征以后,就会有办法了。
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4、课堂小结
板
书设计
画出立体感、空间感
图片
作业要求:运用“斜线法”、“垂直法”、“明暗法”、“投影法”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与画面的空间感。
教学后记
通过透视框,学生大体能够感受到透视的基本原理,看似简单的透视图,在绘画的时候还是比较难的,因此一些在临摹的时候很容易就忽视了透视规律,出现错误,在后面的课程中,还要进行适当的练习。
透视图、幻灯片等
教学方法
讲授——引导
教
学
过
程
第二节
⒈观察、发现。
观察《林荫道》和《寝室》这两幅作品,说说这两幅画各表现了哪一种透视现象?
《林荫道》运用了平行透视原理。
《寝室》运用了成角透视的原理。
从名作中对比两种透视现象,体验实景与画面的转换,为学生自主画画作铺垫。
⒉尝试、探索。
①除了透视法以外,我们还可以用“斜线法”、“垂线法”、“明暗法”、“投影法”等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岭南版五年级下册美术《画出立体感、空间感》精品教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增强科技意识;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环境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教
学
要
点
1.重点:学会运用透视的基本方法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2.难点:理解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的基本原理。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
注意事项
教学透视法时力求浅显易懂。
技能要求
动手绘画和创作的能力
教学环节
“教”的过程
“学”的过程
1
课
堂
导
入
(一)从美术基本造型元素,导入新课。
①出示课题过比较感受立体感和空间感。
2
课
堂
发
展
(二)欣赏探究
1、观察·发现:
(四)学生创作表现,师指导。
2、①通过玩一玩,体会多个面的连接可以组成体的过程,感受什么是立体感。
②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和空间感。
通过比一比,体会空间感的大小和立体感与空间感的联系和不同。
4通过找一找,反馈知识点。
3、①通过尝试探索,学习表现立体感、空间感的其它方法。
②在欣赏中,加强对物体立体感、空间感的认识和表现。
①玩一玩:利用数学用具,拼玩立方体
②察一察:通过图片动画,学习两个透视现象,并体会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欣赏作品,从中感悟物体立体感与空间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3找一找:找出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2、尝试·探索:
①学一学:
出示“斜线法”、“垂线法”、“明暗法”、“投影法”的范画,学习更多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的方法。
岭南版美术五年级下册《7. 画出立体感、空间感》说课稿3

岭南版美术五年级下册《7. 画出立体感、空间感》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7. 画出立体感、空间感》是岭南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的一课。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立体感和空间感的绘画技巧。
教材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立体感和空间感的基本原理。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美术学科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巧和色彩知识。
但是,对于立体感和空间感的理解还相对较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立体感和空间感的概念,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一幅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的画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对立体感和空间感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立体感和空间感的概念,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立体感和空间感的关系,提高学生在绘画中运用立体感和空间感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实践、总结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立体感和空间感的绘画技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示范、讲解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优秀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画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理论讲解:讲解立体感和空间感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
3.示范演示:教师现场示范如何运用立体感和空间感进行绘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
4.学生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岭南版美术五年级下册《7. 画出立体感、空间感》教学设计3

岭南版美术五年级下册《7. 画出立体感、空间感》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7. 画出立体感、空间感》是岭南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立体感、空间感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教材内容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绘画实践中掌握立体感、空间感的表现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技巧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立体感、空间感的绘画表现上,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突破绘画的难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立体感、空间感的绘画技巧。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立体感、空间感的表现方法,创作出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的绘画作品。
四. 教学重难点1.立体感、空间感的绘画技巧。
2.如何在绘画作品中表现立体感和空间感。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立体感、空间感的绘画技巧。
2.实践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立体感、空间感的绘画方法。
3.讨论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绘画心得,提高绘画水平。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绘画工具(如铅笔、橡皮、水彩笔等)。
3.绘画素材(如图片、范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如何表现立体感和空间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和示范立体感、空间感的绘画技巧,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绘画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示范的绘画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相互交流、分享绘画心得,讨论如何更好地表现立体感和空间感。
教师总结学生们的绘画方法,并进行讲解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优秀的绘画作品,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表现,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绘画技巧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7. 画出立体感、空间感-岭南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7. 画出立体感、空间感-岭南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立体感、空间感的概念和表现方式;2.学会运用线条、暗淡和明暗对比等手法来表现立体感、空间感;3.能够绘制简单的立体图形、景物,表现立体感、空间感。
二、教学内容1.立体感、空间感的概念及表现方式;2.绘制简单的立体图形;3.绘制简单的景物,表现立体感、空间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团羽毛,让学生感受到羽毛的轻盈和蓬松,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这种感觉用绘画表现出来。
2. 讲解(10分钟)1.立体感、空间感的概念及表现方式:立体感是指通过线条和明暗对比来表现画面的三维效果,使画面具有厚度和凸显效果;空间感是指画面空间的延伸和层次感,并可以让画面有前后远近之分。
2.绘制简单的立体图形:通过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如方块、球体、圆柱体等,引导学生掌握线条和明暗对比来表现立体感的技巧。
3.绘制简单的景物,表现立体感、空间感:通过绘制简单的景物,如房屋、树木、人物等,让学生掌握景物和空间的表现方式,并在绘画中加入立体感和空间感。
3. 实践(30分钟)1.练习绘制立体图形:让学生自行选择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并利用线条和明暗对比表现出立体感的效果。
2.绘制简单的景物:让学生自行选择绘制简单的景物,并利用线条、明暗、层次等手法来表现出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4. 展示(15分钟)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互相欣赏和评价,其中老师也要给与指导和点评。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立体感、空间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绘画中表现立体感、空间感的基本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于绘画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但是部分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线条表现不够流畅的问题,需要加强线条基本功的训练。
在展示环节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和点评,避免产生过于武断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出立体感、空间感》教案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透视现象的基本特征,学习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与原理。
2、学习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前后的空间关系。
3、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增强科技意识。
4、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环境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透视的基本方法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的基本原理。
课前准备:
各种不同材质的物品,绘画工具、范画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怎样画出物体的立体感和前后空间关系呢?在我们初步了解生活中透视现象的基本特征以后,就会有办法了。
生活中道路两旁的树木、渐渐远去的铁轨……都使人感觉越远越小,这就是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二、欣赏,体验
欣赏画家的静物画,初步感受物体的立体感和画面的空间感。
1.摸一摸香蕉、石榴或柚子的实物水果,感受实物的质感和体积,再结合《番石榴》作品赏析,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2.引导学生用纸做透视框,时间体验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特征,加深透视的基本原理。
了解不同形状的几何体,帮助理解物体的立体感。
3.利用多媒体观看道路两旁的树木、电线杆和渐渐远去的马路,以及成角的高楼,从实
景中,感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了解“斜线法”、“垂线法”、“明暗法”、“投影法”等表现物体立体感的方法。
4.欣赏同龄人作品,学生发表见解。
三、表现
以小组合作形式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
参考教材中两幅学生作品的表现形式,可选择现代穿插、用平行透视(一点透视)、用成角透视相结合的方法老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
四、评价,延伸
学生自评和小组评,看看自己或他人是否学会了、了解了透视的基本原理,划出了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
课后反思:
初步感受物体的立体感和画面的空间感,部分学生还要加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