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建筑分析共84页文档
中国建筑史-5 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秦汉时期)

二、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 220年)
政治文化方面: 对内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中 央集权官僚体制运作的理论体系,对外则发兵征 讨匈奴,开拓四裔。
汉儒之政治哲学,即三大理论: 大一统、尊王与绝对王权,完全为汉帝而立。汉 儒拥护帝王集权,别出心裁,古未之有。
经济方面: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兴修水利、稳固 农业
汉 长 安 城 形 势 图
高祖七年(公 元前200)至惠 帝五年(公元前 190年)十年建 成的长安城,是 在秦兴乐宫(改 名长乐宫)为基 础建立的。
不久,由军
匠出身的杨城 延主持修建未 央宫、北宫, 以后建造桂宫 、明光宫;并 以此为基础主 持长安城建设 。
城墙是惠 帝五年(公元前190 年)才开始修筑, 到汉高后吕雉 八年(公元前180年) 先后20年时间 才建成。
高颐墓阙
砖、拱券技术的使用
砖拱结构被大量用于贵族墓室的修建,同时,砖 也被用于砌筑下水道等。并生产了各种类型的墓 砖。
木架建筑日趋成熟
主要的木结构形式已经形成,斗拱已经被普遍使 用,虽然形式不统一,但是已经有结构作用。
汉代明器给我们的信息
在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明器。它们带给我们大 量的信息。既有经济生活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也 有建筑方面的:如建筑的细部特征、各种构件造 型等等。
1、城市建设:
汉长安城: 高祖七年(公元前200)至惠帝五年(公元前190
年)十年建成的长安城,是在秦兴乐宫(改名长乐宫 )为基础建立的。不久,由军匠出身的杨城延主持 修建未央宫、北宫,以后建造桂宫、明光宫;并 以此为基础主持长安城建设。城墙是惠帝五年(公 元前190 年)才开始修筑,到汉高后吕雉八年(公元 前180年)先后20年时间才建成;在未央宫和长乐宫 之间,建有武器库、粮仓、织室、暴室等。
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一、东周战国,先秦(前770——前476,前475——前280)1.历史背景:田地私有制、诸侯国争战、天子失学、百家争鸣2.建筑活动概况1〉城市建设高潮:齐临淄、楚鄢郢、赵邯郸、魏大梁2〉宫殿与高台建筑:晋九层之台;楚章华台(三休台);魏中天台;吴姑苏台3〉大型工程:西门豹引漳水溉邺,李冰父子修筑的都江堰;七国竞筑长城3.建筑技术、匠师和理论青铜和铁制工具——复杂构件、隼卯构造、精美雕刻、瓦、砖公输班《考工记》——关于城市、建筑的制度、技术、尺度和材料定额4.建筑特征:1〉防御性 2〉礼制 3〉线的艺术(北)理性对称(南)楚汉浪漫主义,绚烂、神仙世界二、秦(前221——前207)1.历史背景:2.建筑实例1〉秦咸阳;“宫馆阁道相连三十余里。
”①布局:以宫殿为核心,因天材就地利,使离宫分散②取消了城和郭之分(革新)③“以天相比,以山代阙”,把城市与自然交织在一起2〉信宫、甘泉宫、北宫、朝宫(阿房宫)3〉陕西临潼骊山秦始皇陵①方上制。
由三层方锥形夯土台构成,底层350米见方,高47米,四面有陵墙陵园,四边辟门。
②选址“南对骊山,北对渭水”③地下兵马俑和铜车马④地宫“以水银为百川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防洪沟4〉长城、驰道5〉园林:“一池三山”——蓬莱、瀛州、方丈三、汉(前206——公元220年)1.历史背景:2.建筑实例1〉城市发展:临淄、安邑、襄邑、广汉、洛阳、邯郸、江陵、成都、合肥、番禺、临淄等a)汉长安①选址:汾渭之间龙首原,“被山带河,可进可退,四塞以为固,可谓金城千里”②地形,以长乐宫为基础,向北发展;先建宫殿后建城墙,平面不规则,利用地形创造了一个立体城市形象。
③分区④道路正交:“八街九陌”⑤城南明堂辟雍⑥设置陵邑b)汉洛阳2〉宫室建筑:例:未央宫、长乐宫、北宫、建章宫、东汉洛阳宫殿3〉明堂辟雍4〉陵墓例:陕西兴平县茂陵、霍去病墓、卫青墓、长安陵邑、河南辉县木椁、四川雅安县高颐墓阕、北京西郊东汉秦君墓墓表、长沙马王堆汉墓、四川乐山县白崖崖墓、山东沂南县古画像石墓、京大堡台汉墓、老山汉墓、徐州汉墓①“方上制”——“以山为陵”②砖石拱券技术——“皇堂”③石阙:四川雅安高颐墓石阙④地宫部分:“黄肠题凑”,特指木椁墓交接部分的做法。
4 秦、汉时期的建筑

不久,由军匠出身的杨城延主持修建未央宫、北宫,以后 建造桂宫、明光宫;并以此为基础主持长安城建设。
城墙是惠帝五年(公元前190 年)才开始修筑,到汉高后吕 雉八年(公元前180年)先后20年时间才建成;在未央宫和 长乐宫之间,建有武器库、粮仓、织室、暴室等。
陵墓内的砖
墓阙
四川崖墓
登封太室阙
少室阙上的雕刻与壁画
高颐墓石阙西 阙立面
陶楼
汉代建筑
西汉仍盛行高台建筑,很少发现西汉时期的陶楼,故西汉 时期时期的高层建筑还未大量兴起。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 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 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 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阿房宫
《史记》:“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 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 房,东西500步,南北 50 丈,上可坐万人,下可 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 南山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 阳。”渡谓,有一座连栱石桥。
汉代建筑
地面除了仍沿用以前抹草泥的方法外,出现了铺 地的方砖及空心砖的踏步。
西汉末高台建筑的转角处仍使用两根柱子,说明 在大型建筑的构架中,还未能妥善解决转角处的 复杂结构。
从出土的陶楼看,此时期高楼建筑物平面多为方 形或长方形。还显示出“副阶周匝”即四周有围 廊。有的还施平座,栏杆。(早期的檐廊还不完 备)。
令保护耕牛,“盗马者罪死,盗牛者加”。 汉代器械中,有风车;文献中有“水碓(dwi)磨”的记载。
第2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2.2.1城市建设与宫殿建筑 2.东汉洛阳城 东汉光武帝刘秀恢复汉室后,由于当时的长安已残破,故建都洛阳。东汉洛 阳城在原东周时期“成周城”的基础上建立而成,北依邙山,南临洛水,而谷水
支流自西向东横贯城中,它依照西汉旧宫模式在纵横轴上建立南北二宫。
10
2.2 两汉时期的建筑(前206~公元220年)
成套画像砖,还有特制的楔形砖和企口砖。石料的使用也逐渐增多,从战国到西
汉已有石础、石阶等。东汉时期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构)筑物,如石祠、石阙、 石碑及完全石结构的石墓,刻石的技术与艺术也逐渐提高。
22
2.2 两汉时期的建筑(前206~公元220年)
2.2.4建筑材料、技术与艺术 1.建筑材料与技术
33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公元220~589年)
2.3.2宗教建筑 2.石窟 (2)甘肃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始凿于东晋穆帝永和九
年(公元353年),在敦煌市东南的鸣
沙山东部。现存北魏至西魏窟22个,隋 窟96个,唐窟202个,五代窟31个,北 宋窟96个,西夏窟4 个,元窟9 个,清 窟4 个。
初沿用曹魏旧城的布局,把邺城重新建造起来。
28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公元220~589年)
2.3.1城市建设与宫殿建筑 2.洛阳 洛阳是我国五大古都之一。从东周 起,东汉、魏、西晋、北魏等朝均建都
于此。
29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公元220~589年)
2.3.1城市建设与宫殿建筑 3.建康 建康,东吴时称建业,东晋时改为 建康,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城址东依
2.2.1城市建设与宫殿建筑 3.曹魏邺城 邺城是东汉末年魏王曹操营建的王 城,位于今河北临漳与河南安阳交界处。